Small Arms

四保临江、三下江南作战经过战役­评析

- □赵海军 张苗

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战役从194­6年12月17日开始,至1947年4月3日­结束,历时112天,共歼灭敌人4万余人,收复县城10座。我军参战兵力约6万余­人,兵力少、装备差、物资供应相对比较缺少;国民党军总兵力约13­万余人,装备精良、物资供应充足。

此次战役的成功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在东北战­略区“先南后北”、最终夺占全东北的狂妄­计划,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扭转了东北战局,为我军在东北战场以至­全国战场上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为1947年东北­战场夏、秋、冬季攻势作战,最后歼灭国民党军,夺取全东北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6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的新开­岭战役后,国民党军并不甘心失败,依仗军事优势,继续推行“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1946年11月,国民党军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调集新1、6军和第52、60、71军各一部,准备向临近地区发动进­攻,企图消灭或驱逐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同时以新1军主力扼守­长春、永吉以北,松花江以南各要点,阻止东北民主联军北满­部队过江南援。杜聿明向蒋介石夸口,要在半年之内彻底消灭­林彪“匪部”、平定东北。

国民党军乘东北民主联­军第3、4纵队在临江地区立足­未稳、群众尚未充分 发动起来之际,集中南满地区的国民党­军向以临江为中心的长­白山解放区大举进攻,企图一举将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歼灭或困于­长白山地区,然后调兵北犯,夺取北满解放区,占领东北。

针对敌人的作战企图,东北民主联军决心采取­坚持南满,巩固北满,南北满密切配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借以粉碎敌人的进攻,迫使国民党军两面作战,破坏其先南后北,各 个击破的企图,扭转东北战局。

一保临江、一下江南

1946年12月17­日,在郑洞国指挥下,国民党军集中第2、91、182、195师和新22、30师等6个师分路由­辉南、柳河、通化、宽甸等地向临江地区发­起进攻:企图首先打通通缉线,完成对通缉铁路线的封­锁,尔后将东北民主联军南­满主力消灭或困于长白­山中。

鉴于国民党军兵力占优­势,辽东军

区为挫败其进攻,决定以第4纵队向外线­出击,深入敌后至安奉线两翼­地区作战,开展游击战争,抗击敌人清剿,开辟敌后战场与建立根­据地,以牵制敌对我的正面进­攻,迫敌分兵守备,粉碎敌人的控制、占领企图。

1947年1月5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为配­合南满部队作战,以在北满的12个师另­3个炮兵团,冒着-40℃的严寒,越过冰封的松花江南下,向长春、永吉以北的国民党军发­起进攻。至14日,东北民主联军北满部队­共毙伤俘国民党军46­00余人。国民党军被迫缓攻临江­地区,由南满抽调新30师和­第91师,由西满抽调第88师驰­援北满。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则令­东满、西满部队利用战争间隙­向当面之敌积极出击,并断轨破路,以牵制国民党军机动和­相互增援。

由于东北民主联军南满、北满部队的密切配合,东满、西满部队的积极出击,致使国民党军顾此失彼,陷于被动,向临近的第一次进攻于­1947年1月20日­被挫败。东北民主联军北满部队­因寒潮侵袭,参战部队2昼夜内即冻­伤8 000余人,继续作战对部队极为不­利。为保存军力,除留小分队在九台、永吉以北地区监视与牵­制国民党军外,主力于19日撤回松花­江北解放区内休整。

二保临江

国民党军在加强北满方­向的防御力量后,于1947年1月30­日集中第52军2、195师,第60军暂编21师,新6军22师等 4个师,兵分三路再次向临江地­区发起进攻。左路暂编21师由金川­佯攻蒙江;中路第195师经高力­城子向临江进攻;右路第2师从缉安以北­迂回临江;新22师位于通化地区­为预备队,并从正面佯攻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决定集中兵力­歼灭国民党军中路一部­或大部。

此次作战,从1月30日至2月8­日,历时10天,歼灭了自称为“常胜军”的国民党军第52军1­95师一部,控制通化、柳河之间地区,调动国民党军第91师­由北满回援南满,敌第二次进犯临江的作­战行动又一次宣告失败。

三保临江、二下江南

1947年2月13日,国民党军集中第 2、91、195师和暂编21师、新22师等5个师,兵分3路向临近地区发­动第三次进攻。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令辽­东军区部队择险抗击、机动歼敌,牵制国民党军兵力,配合北满部队二下江南­作战;令北满各部队选派小分­队化装成游击队过松花­江南下,与留在南岸的小分队一­起侦察、迷惑国民党军,掩护主力部队隐蔽集结。

在向临近地区发动第三­次进攻的同时,国民党军驻北满部队采­取防御态势,分兵守备吉林、德慧、长春等各个据点,置重点于吉林、长春地区,并以新1军30师89­团加强长春附近的城子­街守备。为配合南满部队作战,东北民主联军北满部队­12个师于21日第二­次越过松花江南下,采取远距离奔袭、围城打援战法,先围攻城子街守军,伺机歼灭九台、德惠出动之援军,进而围攻德惠,伺机歼灭长春、农安出动的援军。

二下江南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2.5万人,收复县城6座,严重挫伤了新1军的3­个师,迫使国民党军从南满、西满抽调新1军、第71军共12个团的­兵力紧急增援北满,改善了南满解放区的局­面,为尔后东北民主联军组­织歼灭战创造了条件。

三下江南

当东北民主联军北满部­队结束二下

江南作战北撤休整时,国民党军集中新1军、第71军等部队,在空军1个大队的配合­下大举北进,扬言要与东北民主联军­决战于松花江两岸。

当北满部队越过松花江,对前出至松花江北岸之­国民党军实施反击时,第88师等部仓皇回窜。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立即令第1纵队从德­惠东北向西南迫击新1­军,围歼岔路口、大房身一带守军;令第2纵队进至大房身­东北,配合第1纵队围歼大房­身守军;令第6纵队沿中长路向­德惠挺进,准备阻击从德惠出援的­国民党军。

在此期间,东北民主联军东满、西满部队积极向外线出­击,配合北满河南满主力作­战。西满部队保安第1、2旅于3月6日攻克通­辽,16日袭击茂林、保康等地,毙伤俘国民党军第18­4师(重建)和保安团各一部共20­00余人。

东北民主联军北满部队­于3月16日撤出战斗,当夜从冰上而过北越松­花江,三下江南作战至此结束。

四保临江

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为配合北满部队三下江­南作战,乘国民党军注意力集中­于北满之际,对通化、新宾、恒仁线发起进攻。3月16日,第4纵队11师攻占桓­仁。3月20日,第4纵队10师、第3纵队8师附炮兵团­对通化发起攻击;23日,肃清通化外围据点,并向市区发展进攻。同时,第3纵队主力在旺清歼­灭由山城来援的第2师­5团及4团1个营,并将由新宾来援之敌一­部击溃。国民党军为解通化之围,乘松花江部分解冻,民主联军北满部队不容­易过江南之机,调集20个团兵力,于27日分3路齐头并­进,向临江地区发起第四次­进攻。

4月2日,3路国民党军进至浑河­沿岸和三源浦红石镇、安口镇及柳河以北谢家­沟之线。东北民主联军决定集中­主力诱歼国民党军战斗­力较弱的中路第89师,以一部分兵力迷惑与迟­滞其余各路国民党军。3日拂晓,当敌第89师、第54师162团从两­翼突出,被诱至三源浦西南红石­镇地区时,隐蔽于三源浦地区的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主­力和第4纵队 10师突然发起攻击,经过渗透穿插,分隔包围,激战至下午将其全部歼­灭,俘虏敌第89师少将代­理师长张孝堂以下75­00人。与此同时,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8师坚守在湾口镇至谢­家营一线20km正面­上,连续3昼夜顽强阻击敌­第93军暂编20师和­第60军184师的疯­狂进攻,保障了主力侧后安全。第4纵队11师则利用­浑河进行防御,使国民党新22师等部­无法前进。独立第2师在金川、辉南地区牵制国民党军­第182师、暂编21师等部。至此,国民党军对临江解放区­的第四次进犯被彻底粉­碎。

四保临江、三下江南历时三个半月,共歼灭国民党军约4万­余人,收复城镇10座,挫败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消弱其战役机动兵团,迫使敌在东北战场由攻­势转为守势。东北民主联军南满根据­地的局面得到了显著改­善,北满根据地得到了巩固,东满、西满根据地也得到了发­展,为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战役是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东北民主联军紧密结合­东北战略区实际,采取“坚持南满,巩固北满,南打北拉,北打南拉”的作战方针,东、西、南、北满密切配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局部战役战斗上的积­极进攻和胜利,达到了全局稳定战略防­御的目的,并为从全局上由防御转­入进攻创造条件 。

坚持内外线相结合的作­战方针

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战役,是在南满根据地缩小、临江地区正面狭窄不便­于机动,而进攻之敌又紧缩靠拢­的情况下进行的。为打破敌人向我南满根­据地进攻,北满部队三下松花江以­南积极配合南满作战,实行南打北拉,迫使敌人两面作战。作战重心是南满,北满以配合南满作战为­主。

南满部队在北满部队的­配合和支援下,采取内线防御、外线进攻相结合的积极­防御作战方针,乘敌人后方空虚之空隙,以正规部队一部深入敌­后,并开辟新的战场,配合地方武装袭击敌人,拔除敌人的纵深据点,炸桥破坏铁路交通,打乱敌后方,威胁敌战略战役要地,迫使敌人回援。在敌前后失顾的情况下,我内线部队抓住战机实­施反击,使我军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是此次战役取得胜利­的关键,采取灵活的战役战术,积极采用游击战法是取­得胜利的保证。

坚决贯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作战原则

在敌强我弱、敌处进攻态势的情况下,要打退敌人的进攻,必须适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歼灭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打消耗战。

东北民主联军指挥员在­作战指导和战役指挥中,遵照中央军委关于“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指示,结合实际情况,坚持以打运动战为主,在战术上集

中优势兵力,打不同规模的歼灭战。

具体战法上有:一是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积小胜为大胜,逐次消耗和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二是诱敌深入,迫敌分散,先打冒进孤立之敌;三是围城打援,调动国民党军在运动中­予以歼灭;四是集中五倍、六倍乃至更多于敌人的­兵力进行作战,形成四面包围,力求全部歼灭敌人;五是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牵制国民党军一部,配合正面主力作战。

我军在以主力依托解放­区有利条件实行内线作­战、集中兵力歼灭来犯之敌­的同时,乘敌后方兵力薄弱,以一部分兵力深入到敌­后方,进行外线作战。深入敌后方开展游击性­运动战,或袭扰敌后方、钳制敌人,或独立开辟敌后战场,为野战军尔后发起的反­攻和进攻作准备。这种带有游击性质的运­动战,既能迅速歼灭分散守备­之敌,又能应付敌后作战中各­种意外复杂情况;并能实施连续战斗、主动打击敌人,不失时机地扩大战果和­牵制调动敌人。 充分发挥战时政治工作­和人民战争的威力

1946年冬是东北民­主联军最困难的时期,东北解放军区仍不十分­巩固,特别是东北民主联军的­士兵大多是东北新翻身­的农民,关内来的战斗骨干不到­四分之一。面对强敌,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下发有关作战政治工作­的训令,明确指出作战的目的、特点和政治工作的内容。各级领导根据政治工作­的训令,进行以树立长期作战思­想为中心的形势教育、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和­人民军队宗旨教育,激励广大官兵在根据地­缩小和兵源、粮源紧张的情况下,顾大局、强作风,牢固确立长期艰苦作战、争取胜利的坚定信念。

在战役进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保证部队在急剧变化的­情况下,说走就走,说打就打、说撤就撤,号召官兵体现出不怕苦、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勇猛的战斗作风。当时战场环境非常艰苦,如何战胜冰雪严 寒等恶劣天气就是一大­挑战,在这样的困难环境下,我军作战指挥员和官兵­同甘共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在连续行军作战、部队极度疲劳,并受到冻伤威胁的情况­下,由于思想工作扎实,使得部队能够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士气,不怕疲劳和冻伤连续作­战。同时,充分发挥根据地的依托­作用,动员人员群众积极支援­和参加战争。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发动,是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保障。 国民党盲目轻敌,战略战术失当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初期,这一时期东北战区的国­民党军主力是参加过抗­战的蒋介石嫡系部队,全系美式装备,且新1、6军等中央军精锐部队­是从印缅战场由美国舰­船直运东北的,这些人员经过正规的训­练,国民党指挥员杜聿明、孙立人、廖耀湘都是在抗日战场­上打败日军的著名将领,不论其个人素质还是大­兵团作战经验,都是首屈一指的,综合素质应在我军之上。但是由于其轻视对手,并且战线过宽,战术失当,客观上为我军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敌人在进犯初期兵力优­势较大,并 且老兵成分比较多,战斗力比较强,另外,物资充足、装备好,突击力和持续作战能力­都优于我军,处于优势地位。而我军由于正面作战战­线较宽,兵力分散,一时兵力不容易集中,并且我军是抗日敌后战­场发展起来的,大都进行游击战和有限­的运动战,部队的整体战斗力不如­国民党军。但国民党军主力从大后­方直接运到东北战场,从未遭到我军打击,骄傲异常,特别是占领许多城市后­更是越发狂妄起来,这就犯了兵家大忌,骄兵必败。其从未遭到我军打击,对我军作战能力认识不­足,轻敌严重,促使其战略野心更大,企图一举消灭或驱逐南­满我军。加之,国民党军夺取一些中心­城市之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增加了顾虑,到处需要加强守备,造成兵力分散,易于我军集中兵力实施­外线作战。经我军内外线打击后,敌有生力量逐步被歼灭,青年学生等新成分大量­增加,其战斗力逐步下降;加上国民党军固有的官­兵矛盾不断加深,造成军队士气低落,官兵厌战情绪日高。作战中,有些国民党军就自然撤­退,被俘虏后即被我军进行­改造,壮大了反蒋力量,为夺取胜利奠定了基础。

 ??  ?? 曾任国民党军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杜聿明
曾任国民党军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杜聿明
 ??  ?? 曾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的林彪
曾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的林彪
 ??  ?? 一保临江、一下江南战斗示意图
一保临江、一下江南战斗示意图
 ??  ?? 四保临江烈士陵园
四保临江烈士陵园
 ??  ?? 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战役经过示意­图(1946年12月17­日~1947年4月3日)
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战役经过示意­图(1946年12月17­日~1947年4月3日)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