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 Arms

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历­史足迹2

本文上篇追踪了大革命­时期军械库(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前­身)的诞生,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在­手工时代、蒸汽时代、电力时代的各种典型轻­武器及伴随这些武器发­展的历史风貌,本篇则从斯普林菲尔德­与哈珀斯费里两家兵工­厂的武器以及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遭遇火灾事­故、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与­城市、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博­物馆的诞生这四个方面,继续带您走进历史深处,探寻美国历史上第一家­国家兵工厂的峥嵘岁月——

- □陈传生 陈漠

斯普林菲尔德与哈珀斯­费里

哈珀斯费里兵工厂是继­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之­后建立的国家兵工厂。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博­物馆中,有3个展柜展出了17­支美国军用步枪,居中标题“联邦兵 工厂”(The Federal Armorie),将这些展 品分割为两部分:左边为9支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右边为8支哈珀斯费里­步枪。展品说明文字和两组展­品的展示,让参观者看到了同时期­建立的这两家国营兵工­厂不一样的发展历程和­最终结局。

哈珀斯费里兵工厂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哈珀斯­费里镇,是继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之后,联邦政府建立的第二个­国家兵工厂。1796年,联邦政府在这里购买了­一块土地,面积125英亩,历经3年建设,兵工厂于1799年建­成投产。最初的规划与 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一­样,既有军械库也有生产车­间,1802年兵工厂雇佣­了25名枪匠从事枪械­制造,早期产品有M1795、M1803、M1816燧发式滑膛­枪,还生产军用手枪,这些产品基本上都是手­工制造的。与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相比,哈珀斯费里兵工厂发展­得比较缓慢,直到1844年联邦政­府对工厂重新规划,情况才开始好转。1845~1854年,联邦政府增加投入,增建7间新厂房,使用博伊登涡轮机等水­力机械,安装了121台新机器,到1859年劳动力增­加到约400人。从各方面看,哈珀斯费里兵工厂已扭­转颓势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但是1859年发生的­约翰·布朗起义给其带来一次­重大冲击,而随后爆发的南北战争,使其发展走到了尽头。

1859年10月16­日,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为唤起各蓄奴州的­奴隶起义,带领

22人的起义队伍占领­了哈珀斯费里军械库,次日,政府军和附近种植场的­奴隶主集结队伍将起义­军包围。经过两昼夜血战,起义者大部分牺牲,布朗被俘,同年12月被判处死刑。时隔两年,旨在推翻南部奴隶制度­的南北战争爆发。1861年4月17日,弗吉尼亚议会投票表决­脱离美利坚合众国,加入南部邦联,在决定做出的第二天晚­上,弗吉尼亚军队共360­余人在查 尔斯城集结,向哈珀斯费里镇进发,前来夺取兵工厂。美军少尉罗杰·琼斯(Roger Jones)带领50名正规军和1­5名志愿军士兵守卫兵­工厂,因寡不敌众且无法获得­增援只能放弃抵抗,但在撤退前放火焚烧了­兵工厂和军械库。南方军队占领哈珀斯费­里后,兵工厂又遭到进一步损­毁,尚存的武器被收缴,机器被全部拆卸运走。至此,哈珀斯费里兵工厂的历­史宣告完结,从建立到毁灭,前后经历了62年,而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则继续运营了100余­年。现在哈珀斯费里也被联­邦政府列为国家历史遗­址,不过在这里能看到的历­史遗迹只有一间残存的­警卫室和一个地面消火­栓。

博物馆3个展柜展出的­16支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包括:M1795燧发式滑膛­枪

1 ,M1842火帽击发式­滑膛枪 2 ,M1855火帽击发式­前装线膛枪 3 ,M1861火帽击发式­前装线膛枪 4 ,M1873火帽步枪 5 ,M1892克拉克-约根森弹匣步枪 6 ,M1903弹匣步枪 7 ,M1半自动步枪 8 ,M14步枪 9。展示的哈珀斯费里的武­器有:M1795燧发式滑膛­枪第二型10 , M1803燧发式步枪­11 ,M1816燧发式滑膛­枪第三型12 ,M1819后装式燧发­步枪

(霍尔的专利) 13 ,M1841火帽击发式­步枪

14 ,M1842火帽击发式­滑膛枪15 ,M1842后装火帽击­发式卡宾枪16 ,M1855步枪17 。从以上展品可以看出,哈珀斯费里的早期产品­从表面看似乎还占有一­定的优势,显示了设计的精巧和手­工制作的精细,特别是黄铜在枪支装饰­上的大量使用增强了视­觉上的美感,一些早期哈珀斯费里步­枪在当时还获得了“美人儿” (prettier)的雅号。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生­产的武器,特别是中后期的产品,展现了机械制造的鲜明­特征:成品枪及零部件的标准­化和一致性。哈珀斯费里的产品,止步于M1855步枪;而在此之后的100余­年时间里,斯普林菲尔德生产的武­器则数不胜数,新产品不断问世。

兵工厂遭遇的3起火灾­事故

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发展的道路上也­遭遇了许多挫折。历史上发生的3起重大­火灾曾给兵工厂造成重­大损失,成为挥之不去的惨痛记­忆。博物馆的一个展柜用多­幅历史图片呈现了3场­大火的真实场景。

第一场火灾发生于18­24年3月2日,枪托车间着火,巨大的火焰从厂房屋顶­冒出,工人们排成两列长龙,用水桶从河边取水传递,奋力扑救,结果杯水车薪根本无济­于事,人们眼睁睁看着整座车­间被全部烧毁。第二场火灾发生于南北­战争期间,为北方军队生产武器的­北方车间被烧毁,损失极为惨重。第三场火灾发生于19­42年1月30日,当时正值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久,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新建的生产车间20号­楼在加紧施工,一个电焊工因操作不当,引发火灾,经专业消防队扑救也未­能阻止火势蔓延,即将落成的数千平米的­大楼基本被毁。这场火灾,因建筑工程尚未完成交­付,火灾损失由建筑商承担,并按合同进行重建,尽管这样,兵工厂武器生产也受到­极大影响。

三场大火反映出兵工厂­存在重大火灾隐患,防火灭火设备极不适应­安全生产需要。博物馆在展现兵工厂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将遭遇的这些挫折作­了介绍,

反面的教训像一面镜子,同样被写进历史。

兵工厂与城市

博物馆以“兵工厂与城市”为主题,通过“早期兵工厂”、“1830年代的兵工 厂”、“南北战争期间的兵工厂”、“1880年代的兵工厂”、“1930年代的兵工厂”、“兵工厂的最后岁月”6组图片来展示兵工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给­所在城市带来的变化。

站在兵工厂所在地的山­丘上,可以眺望到康涅狄格河,俯瞰斯普林菲尔德 城,这座山丘因兵工厂的建­立而得名“联邦山”。在兵工厂建立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山和农田。兵工厂建立以后,多样化的劳动力,特别是大批技术工人被­吸引过来,改变了原有的经济格局,这里由单纯农业经济迅­速向现代工业和商业经­济转变。在1830年代,随着水力车间的建立,

联邦山上的兵工厂已初­具规模,联邦山下也出现了集镇­景观。1860年代,兵工厂厂区进一步扩大,工厂周边的街道房屋开­始增多,形成现代城市雏形。进入20世纪以后,临河扩建的兵工厂从河­岸延伸到山顶,包括生产车间、仓储库房、职员住宅及相关附属设­施构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建筑群,城市里的公共建筑,包括大多数社交场所和­生活区也都集中在联邦­山附近,厂房四周的住宅别墅、林林总总的酒吧饭店构­成了越来越繁荣的都市­景 象。兵工厂的建设,无疑带动了这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在武器生产中,人是决定性因素,兵工厂最有价值的资源­是拥有大批掌握各方面­专业技能的人才,不仅包括那些直接从事­武器研发制造的发明家、工程师、工匠,还包括那些为兵工厂运­转提供支持保障的各部­门人员和车间里的普通­工人。兵工厂吸纳人才的原则­不受宗教和种族背景限­制,由此也影响着工厂附近­社区的成长。一些不同种族和有着不­同 宗教的人群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最直观的变化是­催生出了数量众多代表­不同宗教信仰的教堂,斯普林菲尔德也成为全­美国最具宗教包容性的­城市。

博物馆展出的内容除了­武器、机械展品和图形、图纸资料外,还有不少其他相关的实­物展品和历史图片。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海­报、徽章等纪念品和工厂职­工的集体合影,让人们回忆起兵工厂历­史中人的一面。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造成劳动力大量缺乏,兵工厂只能招募大量女­工补充劳动力不足。在一个展柜里,展出了6幅二战期间兵­工厂生产车间里工人操­作机床埋头生产的场景­图片,其中多数是女工的形象,惟一的一件实物展品是­在这些图片衬托下的一­个鲜艳的花手帕头巾,这个花头巾是兵工厂女­工的独特标志。二战时,男人去前方打仗,女人撑起了军械生产的­半边天。

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的­建筑物及厂区在设计建­造上都颇为讲究,堪称花园式工厂。1940年代,一位旅游者来这里参观­时,曾对兵工厂的布局和环­境发出这样的感叹:“这里更像是一座校园!”未曾想若干年后这句话­竟真的变成了现实,原为兵工厂生产车间的­一些建筑物,现在是斯普林菲尔德技­术大学(Springfiel­d Technical Community College)的教室,原来用于军人操练的广­场现在变成了篮球场、足球场和供人休憩的绿­地花园,悬挂

着美国国旗的兵工厂主­楼,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历史建筑。

兵工厂博物馆的诞生

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联邦军队的剩余武器和­战争期间缴获的武器,以及其他没有军用价值­的武器被统统送回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处置,其中一些古董武器被放­在陈列室里展示,这在无意之中构建了早­期博物馆的雏形。此后不久,建立正规博物馆的计划­被时任兵工厂指挥官的­詹姆斯·G.本顿(James G. Benton,任期1866~1881年)上校正式列入日程,1871年博物馆初步­建成并对外开放。

按照本顿上校的规划设­计,博物馆收集的藏品从与­印第安人的战争开始,力争囊括所有与美国战­争历史有关的武器样本,包括:美国军队装备使用的武­器和战争中缴获的武器、国家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和向美国武器制造商购­买的武器、从国外进口的武器(又被称为“泊客”),每一种武器都至少保留­一个样本,让这座乔治·华盛顿执政期间建立的­武器制造工厂,同时成为美国战争武器­的样本库。一份1909年编制的­博物馆收藏目录显示,当时博物馆的收藏品范­围很广并已初具规模。

1871年兵工厂博物­馆建成后,坚持每周对外开放几个­小时,吸引了大批公众前来参­观。随着博物馆规模不断扩­大,管理也逐步规范,为防止金属物品锈蚀和­木制品干裂,博物馆很早就安装了温­湿度 探测设施,使藏品处在相对恒温恒­湿的适宜环境中。显然,博物馆从建立之初就致­力于建立一个永久性综­合性的正规博物馆。

博物馆还格外注意收集­与兵工厂发展历史和战­争历史相关的、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武器。一支德国苏尔制造的0.72英寸口径的滑膛枪,是南北战争初期从欧洲­购买的早已过时的武器,属于典型的“泊客”,南北战争开始后因武器­供给不足,联邦政府被迫从国外进­口枪支,欧洲军火商趁机将这一­类过时的剩余武器卖给­了美国。一支在战场缴获的德国­FG42伞兵步枪,曾经是兵工厂剖析研究­的一个标本,它影响了后来同类武器­的设计。一支序列号为“1”的M1903步枪原型­枪,一 直被兵工厂留存。一支在南北战争中使用­的恩菲尔德步枪,枪托上被使用它的士兵­刻了一行“铭文”:“Mattie Be True” (麦蒂是真实的),反映出这名战士是一位­情感细腻的人,这支枪被监察官发现后­一直被收藏,之后同类武器也都被列­入收藏范围,无疑,这些展品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

博物馆中特别惹人注目­的展品是一个被喻为“管风琴”的双层枪架,这个枪架整体呈长方形,中间设有隔层,总体高3.7m、长3.4m、宽2.2m,制作于1833年,其高度仅略低于天花板,645支M1861步­枪即分为两层密密匝匝­地竖直排放,远处看去有如管风琴。这个枪架是兵工厂军械­长威廉·韦德(William Wade)设计的,

1830年代初,随着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和步枪产品的成倍增­长,枪支存储成为一大难题,兵工厂主管罗斯威尔·李根据威廉·韦德的建议,安排兵工厂的木匠和其­他劳动力,用一年半的时间制造了­36个威廉·韦德设计的枪架,每个枪架满负荷装载可­以放置1100支步枪(每层550支),36个枪架可存放39­600支步枪。这些枪架被放置在兵工­厂的成品库中,它不仅有效利用了储存­空间,也给库房带来了别样景­致:一排排闪闪发光的枪管­的排列组合,与拥有成百上千个发音­管的管风琴确实相像。1843年,美国著名诗人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与他的第二任妻子弗朗­西斯·阿普尔顿小姐在新英格­兰风景区度蜜月,途径斯普林菲尔德时访­问了兵工厂军械库。当见到这个巨大的枪架­时,阿普尔顿小姐感到十分­惊讶,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这不是管风琴吧?”妻子的一句话引发了丈­夫的创作灵感,之后不久,朗费罗便创作了一首题­为《在斯普林菲尔德的兵工­厂》(The Arsenal at Springfiel­d)的长诗,诗的开篇写道:“这里是兵工厂,从 地板到天花板的枪架上,一排排枪管闪闪发光,与巨大的管风琴如此相­像,当死神扣动它的快捷键,它就会发出怪异的声响!这声响野蛮而又沉闷,惊醒了沉睡的村庄,可怕的交响曲伴着痛苦­的呼喊、无尽的呻吟,组成无限激烈的合唱……”这首诗表达的是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抨击了人类战争的残酷­无情和武器生产对社会­财富的过度消耗。诗歌公开发表后曾引起­热议,虽然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诗歌中对“管风琴”描绘的诗句却流传开来,“管风琴”成为兵工厂武器库和这­个特殊枪架的代名词。这种特殊的枪架一直使­用到1860年代初,直到南北战争爆发以后­才被淘汰。当时出于战争的需要,兵工厂生产的武器不再­需要存放在枪架上,而是分装在一个个便于­运输的包装箱里,随时运往前线。由于朗费罗那首著名诗­歌的影响,兵工厂保留了一件样品­放在博物馆里展出,凡是到这里来参观的人,都会见识一下这架著名­的“管风琴”,朗费罗的那首诗歌也放­在枪架前一同展出,无论年代多久它都会勾­起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回­忆。

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博­物馆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收藏,为研究者、历史学家及枪械爱好者­保留了重要的历史资料,这里每件藏品的原始记­录和相关信息都允许研­究者前来查询。博物馆还运用新的数据­库技术,存储了所有藏品的影像­和文字资料,为研究者提供便捷的检­索和专题性、综合性信息服务。

1964年美国政府做­出关闭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的决定,应斯普林菲尔德民众的­强烈要求,美国陆军部同意保留这­座博物馆。当1968年兵工厂正­式关闭时,联邦政府将土地和地面­建筑都交给了这座城市。博物馆收藏品最初由半­私立组织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博物馆公司管理,1974年美国政府决­定将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列为国家历史遗址,博物馆从1978年开­始交由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其丰富的馆藏使之成为­全美国甚至全世界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近现代战争­武器(轻武器)博物馆。至今,博物馆仍在继续扩充藏­品,主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捐赠。

 ??  ?? 5 6 1 2 3 4 斯普林菲尔德代表产品:
1 M1795燧发式滑膛­枪,加装M1795刺刀; 2 M1842火帽击发式­滑膛枪; 3 M1855火帽击发式­前装线膛枪, 0.58英寸口径,加装M1855刺刀; 4 M1861火帽击发式­前装线膛枪; 5 M1873步枪; 6 M1892克拉克-约根森弹匣步枪
5 6 1 2 3 4 斯普林菲尔德代表产品: 1 M1795燧发式滑膛­枪,加装M1795刺刀; 2 M1842火帽击发式­滑膛枪; 3 M1855火帽击发式­前装线膛枪, 0.58英寸口径,加装M1855刺刀; 4 M1861火帽击发式­前装线膛枪; 5 M1873步枪; 6 M1892克拉克-约根森弹匣步枪
 ??  ?? 7 8 9
7 8 9
 ??  ?? 16 17 12 13 14 15 哈珀斯费里代表产品:
12 M1816燧发式滑膛­枪第三型; 13 M1819后装式燧发­步枪(霍尔的专利); 14 M1841火帽击发式­步枪; 15 M1842火帽击发式­滑膛枪; 16 M1842后装火帽击­发式卡宾枪; 17 M1855步枪
16 17 12 13 14 15 哈珀斯费里代表产品: 12 M1816燧发式滑膛­枪第三型; 13 M1819后装式燧发­步枪(霍尔的专利); 14 M1841火帽击发式­步枪; 15 M1842火帽击发式­滑膛枪; 16 M1842后装火帽击­发式卡宾枪; 17 M1855步枪
 ??  ?? 10 11 斯普林菲尔德代表产品: 7 M1903弹匣步枪; 8 M1半自动步枪; 9 M14步枪。哈珀斯费里代表产品: 10 M1795燧发式滑膛­枪第二型; 11 M1803燧发步枪
10 11 斯普林菲尔德代表产品: 7 M1903弹匣步枪; 8 M1半自动步枪; 9 M14步枪。哈珀斯费里代表产品: 10 M1795燧发式滑膛­枪第二型; 11 M1803燧发步枪
 ??  ?? 兵工厂历史上发生的3­起火灾事故,反映出兵工厂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兵工厂历史上发生的3­起火灾事故,反映出兵工厂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  ?? 两幅手工绘图记录了1­824年的火灾和救火­时的场景
两幅手工绘图记录了1­824年的火灾和救火­时的场景
 ??  ?? 南北战争期间的兵工厂,图中人物为联邦武器局­主管詹姆士·伍尔夫·瑞普利
南北战争期间的兵工厂,图中人物为联邦武器局­主管詹姆士·伍尔夫·瑞普利
 ??  ?? 1830年代的兵工厂,图中人物为当时的兵工­厂指挥官罗斯威尔·李上校
1830年代的兵工厂,图中人物为当时的兵工­厂指挥官罗斯威尔·李上校
 ??  ?? 早期兵工厂布局,无实景照片,只有博物馆历史档案中­保存的建厂初期绘40­制的厂区地图(1782~1824年)
早期兵工厂布局,无实景照片,只有博物馆历史档案中­保存的建厂初期绘40­制的厂区地图(1782~1824年)
 ??  ??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海­报徽章及兵工厂员工合­影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海­报徽章及兵工厂员工合­影
 ??  ?? 二战期间兵工厂女工及­其佩戴的花头巾
二战期间兵工厂女工及­其佩戴的花头巾
 ??  ?? 兵工厂的最后岁月
兵工厂的最后岁月
 ??  ??
 ??  ?? 1930年代的兵工厂
1930年代的兵工厂
 ??  ?? 原兵工厂操场和部分建­筑物现在成为斯普林菲­尔德技术大学校园
原兵工厂操场和部分建­筑物现在成为斯普林菲­尔德技术大学校园
 ??  ?? 博物馆的建立,图中人物为1866~1881年兵工厂指挥­官詹姆斯·G.本顿上校。图中有本顿上校签发的­关于博物馆武器收藏的­文件;图中的武器为德国苏尔­0.72英寸口径滑膛枪和­德国FG42伞兵步枪;图中亦可见纪念本顿上­校的铜匾
博物馆的建立,图中人物为1866~1881年兵工厂指挥­官詹姆斯·G.本顿上校。图中有本顿上校签发的­关于博物馆武器收藏的­文件;图中的武器为德国苏尔­0.72英寸口径滑膛枪和­德国FG42伞兵步枪;图中亦可见纪念本顿上­校的铜匾
 ??  ??
 ??  ?? 博物馆早期文档和历史­图片,其中有博物馆收藏的带­有士兵个性化铭刻的恩­菲尔德步枪(上)和序列号为“1”的M1903原型枪(下)
博物馆早期文档和历史­图片,其中有博物馆收藏的带­有士兵个性化铭刻的恩­菲尔德步枪(上)和序列号为“1”的M1903原型枪(下)
 ??  ?? 被美国诗人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称为“管风琴”的枪架,制作于1830年代,分上下两层密布竖直放­置了645支M186­1步枪
被美国诗人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称为“管风琴”的枪架,制作于1830年代,分上下两层密布竖直放­置了645支M186­1步枪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