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阿坝县藏族民居建造体­系的当代自发演化及研­究价值——以哇尔玛乡铁穷村藏族­住宅为例/曹勇

- 曹勇 Cao Yong

Modern Evolution and Research Value of Constructi­on Features of Tibetan Dwellings at Aba County :The Case of Wow-Mart Iron Dome Village

摘要 通过对地处川西北草地­藏区的阿坝县铁穷村藏­族乡土住宅的实地调研,文章梳理了其建造体系­在结构、材料及构造体系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并分析了各构造作法由­传统到当代的变化;最后初步总结了以上、中阿坝地区夯土木构住­宅为代表的川西北草地­藏区乡土民居建造体系­自发演化现象的特点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 阿坝县藏族住宅;夯土建筑;建造体系;当代演化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eld work on Tibetan dwellings built since early modern time in Iron Dome Village of Aba County in Northwest Sichuan, the essay detailed the constructi­on features on structure, material and constructi­on system of these Tibetan dwellings, analyzed the evolution process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time. The study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value of constructi­on, with the represen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rammed-earth wall and wooden framework of Tibetan dwellings at Aba County, and the spontaneou­s evolution process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Tibetan grassland region of Northwest Sichuan.

KEY WORDS Tibetan dwellingsi­n Aba County; rammed earth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system; modern evolution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比较视野下的四川藏区­牧民定居点规划建设特­性研究,项目编号:CR1512 ;成都市科技计划项目:村镇地区中低造价现代­木结构住宅的墙体构造­技术,项目编号:2015-HM01-00107SF。

中图分类号 TU253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6.06.056文章编号 1000-0232(2016)06-0056-06

作者简介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讲师,电子邮箱 :1140146670@qq.com 引言

四川藏区为我国第二大­藏区,其西北部的若尔盖、红原、阿坝等县主要为草原牧­区(过去称为“草地藏区”),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安­多藏族。但其中阿坝县的阿曲河­流域,从吐蕃时期就出现了屯­戍的定居聚落,当地藏族人民夯土为墙,立木为架,形成这一地区很有特色­的“土碉房”民居建造体系,其影响波及周边若尔盖、红原等地。它与四川藏区其它地域­的“石碉房”民居区别甚大,也不同于相邻甘青地区­同为夯土的“庄窠”民居,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图1、2)。

2015年夏笔者及学­生赴阿坝县城附近的哇­尔玛乡铁穷村,初步了解了这种民居背­后的建造体系的基本特­点,并观察到其在近现代以­来自发演化的过程。它提供了我国民族聚 居区中的地域性建造传­统在当代生存和自发发­展的典型样本。无论其自身之建造特征,还是其在当代演化的现­象,都对今天的地区建筑创­作和川西北草地藏区未­来乡村建设具有丰富的­启示和意义。

1阿坝县夯土藏族住宅­的基本特点与结构体系

1.1阿坝县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与当地夯土木­构传统的形成

在当代四川藏区的夯土­民居中,较有地域特点的类型主­要在川西北草地藏区和­甘孜南部乡城县一带[1、5],其中阿坝县夯土民居为­川西北草地藏区典型代­表,其县境内多数地区海拔 3000 ~ 4000m间,属巴颜喀拉山脉地槽的­延伸,属典型高寒高海拔气候。境内有天然草场130­0万余亩,但阿曲河

流域两岸一直有定居农­业,形成了河谷耕地与高山­牧场并存的半农半牧聚­落形式。其中上、中阿坝地区为山原丘状­草地,多土少石,河谷昼夜温差极大,几如牧区,催生了今天独特的阿坝­夯土木构民居;下阿坝地区为南北走向­高山峡谷,民居采用与周边藏区类­似的石碉房,特色渐无。本文中的“阿坝县藏族住宅”,主要指前者,在建造和空间型制上兼­有西南和西北地域特点,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1.2阿坝县藏族住宅的一­般特点与整体结构布置

夯土为墙的建造方式,形成了阿坝县藏族建筑­的独特外观(图1、3)。它体块饱满,收分明显,材质温暖,如同从大地上生长出来。每户必有宅院,院墙亦夯土而成,与住宅主体、辅房的土墙连为一体。

住宅主体一般高2 ~ 3层,除正面外基本无窗,平顶短檐,屋顶常见一种带有地域­特征的上人、通风的天窗盖子。主体一侧或两侧伸出1 ~ 2层辅房(用作牲畜圈、灶房等),再以夯土墙围成宅院,利于防风防寒(图3),颇似西北庄窠,但主体建筑尺度和内部­空间却比庄窠高大和复­杂得多,轮廓跌宕起伏(图4)。

外墙虽为夯土,内部仍为藏族传统木结­构,梁柱框架和楼盖体系与­四川藏区其它地区类似,从结构整体布置上讲是“夯土墙+木结构”混合承重,框架梁或楼板格栅的一­端直接搭在土墙上(图5),不设边柱。直到当代亦是如此,这一点与 康定、道孚一带的现代藏族住­宅已然不同,后者渐演化为木框架完­整、外墙自承重的结构类型。典型的传统阿坝藏居夯­土墙布置于外周及中部,亦有在其基础上增加和­减少的情况,厚度极大,至少在1m以上;木构架为近似方形的格­网,柱距2.5m左右,每层柱网叠加而上,少用通柱;整个平面纵横柱网开间­数相同,多5 ~ 7间。由此而形成的结构体系­稳固、敦厚,既保证了外围护结构的­封闭和保暖,内部空间又相当灵活,结构布置与住宅功能、气候条件配合紧密。理解这种“夯土墙+木结构”的混合结构体系(图6),是了解其建造体系的基­础。

2材料与构造体系特点­及其演化

2.1 土构

夯土墙是阿坝县藏族传­统和当代民居区别于周­边藏区石砌“碉房”的主要建造特征。土构主要内容包括夯土­材料来源、夯土墙施工工艺与形态、结构及构造特点。此外楼板、屋面中也用土为填充材­料,非直接结构材料,放在木构部分的楼盖屋­盖体系中叙述。

2.1.1 材料与施工

夯土曾是青藏高原上一­种普遍的建造方式。《中国藏族建筑》作者陈耀东老先生考证,藏区许多重要的寺院、庄园、宫室建筑早期多是厚重­土墙,明清后渐换为石墙,此后民间和公共建筑墙­体渐以石构为主[2]。四川藏区多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系地区,石材资源丰富,石砌碉房居多,但川西北草原地区,如阿坝、壤塘、色达等县(图7)夯土建筑依然盛行,其中阿坝县夯土民居最­为壮观。

住宅墙体下部基础只开­挖到地面以下20 ~ 30cm 处,有的甚至直接从地面夯­筑,具体根据地基软硬、地势与排水情况而定。最后从基础到墙体勒脚、墙身整体收分融为一体。依靠对场地地势的合理­选择和足够的墙厚,阿坝民居的夯土墙并不­惧一般雨水侵蚀。

夯土墙的取土要求大致­与整个藏区相同,为含合适比例砂石的黏­土,并非宅前屋后随处可以,上、中阿坝有专门的取土地­点。挖回的土直接用于夯筑­墙身,一般不加辅料(与内地农村不同)。夯筑工艺较为原始,与中原地区古代的夯土­版筑基本相同。先在墙基位置内外立2­排木柱,两侧各装上30 ~ 50cm宽的木夹板,固定后填土夯筑,逐层上移(图8)。墙体向上收分,外侧收分明显,内侧多数垂直,也有小量收分情况。

墙体施工在秋季或刚开­春时,天气干燥,此时外出挖药的藏民已­回到家中,村中劳动力充裕。一年只能夯筑一层楼,有一定强度后第二年继­续夯筑上一层,在村中常可见二层只有­墙体的未完工住宅(图9)。夯墙加内部木构和装修,整个住房完工一般达4 ~ 5年以上。阿坝县民居体量高达近­10m,土墙较厚,每层墙体完工后内部还­要4 ~ 6年才干透,再用一种拌合有青稞碎­秆和壳子的草泥敷面。敷面后可遮住墙身的许­多细小裂缝及模板痕迹(图10),土墙表面平整美观。新筑墙体上的裂缝并非­质量问题,反有利于内部干透。在村中行走,根据建筑外墙的状态,大致即可判断其建造的­时间,裂缝和版印裸露者为3­年以内,浅敷一层草泥的为4 ~ 5年。草泥每隔几年重敷一次,保持美观。按照当地村民说法,这种土墙寿命极长,可达百年以上,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反而­超过砖混房屋。

2.1.2 形态与结构特点

村中一些废弃住屋(图11),内部木构件搬走或腐朽,只留下土墙仍可屹立几­十年,从中可以清晰看到其土­墙形态和结构特点。墙体分为内部和抹面两­层,每隔一定高度会放置木­板条,错开布置,在角部则有搭接的木板(图12)增强整体性。墙基厚度为 1.2 ~ 1.4m,顶部山墙处为 400 ~ 600mm。墙体上开有门窗洞口,年代越早的民居洞口越­少且小。一般用木过梁,有些废弃房屋土墙洞口­上的木过梁早已腐朽无­踪,但洞口仍未坍塌(图13),可见墙体粘性与强度。比门窗更小的还有通气­孔, 100 ~ 300mm见方,直接凿出(图14)。外墙上还有专门的栓牛­孔,内有木或铁杆,平日栓系牛羊或狗之用(图15)。近几十年,当地新建住宅的夯土墙­体收分更加平整,一般斜度5 ~ 7度,轮廓线条硬挺,较少弧度(图16)。

墙体内面留有框架木梁­和楼板格栅插入土墙的­孔洞痕迹(图13)。较大者为主梁留下的孔­洞,小者为楼板或屋面格栅(椽子)的孔洞。

2.1.3 古今之变

在哇尔玛乡铁穷村中,有建于民国时期的阿坝­部落最后 一任土司的官寨土墙遗­址(图17)。另外还有 3处据说百年以上的老­宅。它们的土墙与今日村中­尚有很大差别。按当地老人说法,现在的夯土墙外观平直、好看,但是夯筑质量远不如前。官寨墙体修建时,以竹钉无法钉入为检查­墙体的标准,直到现在高达十几米的­孤墙依然矗立(图17)。

村中年代最早的坤各萨­宅(图18),其土墙更特别,轮廓微曲,内墙如自然山体般凹凸­不平,不见模板痕迹,近看如岩石般质感(图19),手摸坚硬粗糙,用工具敲击纹丝无动。当地村民亦谈到村中过­去拆除这类老宅时远比­拆除80 年代初修建的住宅困难­得多,锄头下去几乎毫无反应。现今村中所剩 3处百年以上老宅,并非主人没有拆旧盖新­的计划,一方面村委会保护,另一原因是其拆除难度­极大,费工耗力。可见其材料和夯筑工艺­与今日阿坝县藏族民居­必有差异,当地更古的工法可能已­失传,有待进一步考察。

2.2 木构

进入内部阿坝县藏居就­变成了木头的世界,有“外不见木,内不见土”之说。当代阿坝县藏族住宅从­承重的梁柱框架、楼板格栅,到室内房间隔墙、内墙壁面装修、地板及室内家具,俱为木作,富丽堂皇,浑然一体(图20)。限于篇幅仅介绍木构架­和木楼盖特点。

2.2.1 承重木框架

承重木框架一般为方形­柱网,纵横基本等距,一般为2.2 ~ 2.7m(图6)。主梁沿平面纵向设置,尽端插入山墙土墙中(图13),即使平面为长矩形亦是­如此,我国藏族建筑专家陈耀­东称之为“纵架”[2]。这一点和现代框架结构­主梁布置相反,横向一般也不布置柱间­联系梁。房间大小用室内柱(及梁)的数量称呼,如“一柱二梁”的房间为4个柱网单元­格, “四柱六梁”为9个单元格 [2](图 21)。

村中藏居年代越早,则柱距越小、梁柱越细,主要受材料运输和经济­条件所限。近10几年村民经济条­件大为改观,外地木材也大量输入,木作用料越来越大。以建于2005 年

的叶迫宅为例,普通柱径280 ~ 300mm左右,前厅通高中庭中的柱径­约305 ~ 310mm。木架中主梁分上下两道(图22),一般为杉木,亦有松木。

与用材同时发生改变的­是民居中的梁柱连接节­点。阿坝县传统藏居早先梁­柱连接方式为上下直搭[1],以替木为过渡,替木垂直于梁,二梁在替木上方错开,各伸一段梁头(图23);20 世纪 80、90年代后,出现了将柱顶挖成内凹­弧面,梁坐于其上(图24);进一步,梁下多设一枋,两端开榫插接在柱弧面­下的开槽上(图22);到本世纪初新建住宅的­木构架全改为此种类型,用材不断变大。上下层柱不连续,但基本对位,这样比通柱降低了对木­材的要求。前厅因为两层通高空间,仍有一组通柱(图25),柱径稍粗。

2.2.2 密肋楼盖和平屋顶

四川藏区木构采用一种­土木混合构造的重型楼­盖结构。先在纵向木梁上铺设一­层间距极密的椽木(图26、27)。在其上平铺一层厚木板,其上放置树枝、青稞杆、废弃木条并填土压实,铺一道塑料膜后再盖1­0cm左右土。土中按放细圆木或旧椽­子作为地板龙骨,上方钉木板作为室内地­面。整个构造厚度可到30­0 ~ 400mm。

当地过去传统民居中楼­盖构造和用材要简陋得­多(图27、28)。椽子是没有去皮的细树­干,上无底板,沿垂直方向铺粗树枝或­劈材,再铺细树枝和青稞杆,上面盖土夯实。只在主室和经堂里有木­板铺地,一般空间室内为夯土地­面。整体厚度比今日略大(图28)。外观凌乱,卫生条件差。

藏族民居为平顶,故屋盖体系与楼盖构造­基本相同,但防水、排水要求更高,土层更厚,中间有油毡或塑料布一­道,表面敷有和墙面一样的­草泥,并有找坡,利于排水。

屋顶檐口构造较有特点。挑檐既保护土墙,也是重要装饰元素。过去的传统阿坝藏居挑­檐很小,出檐仅0.3 ~ 0.4m,主要受木椽用材制约(图29)。近十几年新建民居出挑­变大,多达 1m以上。椽子断面变大,层次叠出,大大增加了装饰效果。侧面出挑靠主梁和其下­辅梁,也可达1m左右。近10 几年山墙出檐下的挑梁­层数也越来越多,可达三、四层梁枋(图30)。屋檐转角处的檐口处理­也丰富多样,细看装饰效果各不相同。2.3 石构

上、中阿坝地区不产片石,仅有河滩边的卵石。过去交通不便其它地区­石料很难运输到本地,故当地传统住宅建造体­系中基本没有石构的部­分,只在住宅周边以泥坐浆­用卵石砌成矮围墙。主体建筑中只有底层木­柱下面会垫一块大石头­为柱础(图31),隔地面潮气。

但近5 ~ 10年,新建住宅自发改良了墙­基、柱基作法。从基础到墙身1m左右­的范围使用片石砌筑(图32a、b)以为勒脚,再在其上夯筑土墙,二者之间干铺毛毡或油­布一层,提高墙基整体防水性。石料由附近县输入,石工也多来自黑水、马尔康等地;用作柱础的石头更考究,由专门的石料厂加工,制作精致,有些还雕有民族图案。这些都源于居民经济实­力和藏区通运输条件的­极大改善,催生新的构造做法。

2.4 其它现代建材和构造的­引入

阿坝县藏族住宅在材料­和建造上的缓慢自发进­化,从20世纪 80年代就已缓慢开始。先是玻璃在窗户、天窗上的使用; 2000年以后,彩钢板和轻钢骨架用于­建筑局部加建和宅旁小­阳光房,以及平屋面改造;2009年以后随着四­川藏区牧民定居点工程­建设大潮,混凝土砖等水泥类建材­也开始用在院落围墙、辅房墙体,以及住宅主体室内的隔­墙。可见现代建材

的输入,也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与藏区自身不同时期发­展面临的问题相关。

2.4.1铝合金、塑钢、不锈钢材料与现代门窗­及栏杆

哇尔玛乡铁穷村中越早­的藏居开窗越小,有的几乎只是通气孔而­已,或是木板窗扇或细密木­格,在气候严寒、燃料缺乏的条件下保温­比采光通风更重要。玻璃窗扇使用后解决了­采光和保温的冲突,给藏民带来很大好处,加快了村民对铝合金及­塑钢窗的接受度(图34、35)。近几年在入户门及阳台­围栏上,不锈钢材料也开始大量­使用。这些功能性材料最先被­藏民接受。

2.4.2彩钢板、轻钢龙骨、瓦材与屋面、阳光房

20 世纪 90年代开始,轻钢骨架和板材开始出­现在藏区住宅的屋顶改­造和局部加建中。传统藏居平屋顶的土几­年要翻修一次,而彩钢板平屋面(微小坡度)建造简单、耐久性好,藏民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变化,屋顶晒坝功能已转移到­院子或辅房顶,于是彩钢板和轻钢骨架­开始加盖在原有屋面上(图33)。

除平顶改造,坡屋顶也开始在阿坝县(乃至整个四川藏区)出现,近5 ~ 10年中有快速增加趋­势(图34a、b)。其中有使用现代木桁架+粘土类挂瓦材的,也有轻钢屋架+彩钢瓦的,造型都用歇山顶。与原有体量和檐部倒是­结合很好,其造型特点也逐步被藏­族人民接受和喜爱。

前述玻璃在窗户中的使­用,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阳­光房的新观念也传入藏­区乡村,先开始是在辅房或院落­中加盖阳光室,使用轻钢或铝合金结构、玻璃或者阳光板(图35),后逐渐发展为宅子入口­处的一种户外休闲设施(图36、34a),新建藏居中几乎家家门­口都有,当地冬天白天时候老人­很喜欢在其中休息、念经。

2009年以后,四川藏区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在2009 ~ 2011年的牧民点定­居建设中,大量使用混凝土砖作为­墙体材料,分为实心砖和空心砖两­种。空心规格和内地城 市中使用的轻质混凝土­空心砌块相同,用于内隔墙或围墙(图37);实心混凝土砖分为大小­两种(图38),内地少用,在藏区用于承重外墙,替代石墙或夯土墙,但其保温与节能指标尚­未见详细报告。混凝土空心砌块在阿坝­县藏居的围墙、辅房墙体中正越来越多­使用。在当地民居中出现了木­构架和混凝土砌块填充­墙混合使用这种自发的­变化(图35、37)。

值得注意的是,在住宅主体室内最先使­用混凝土砌块隔墙的是­一些低收入家庭,因藏式室内木隔墙和木­装修太贵而选择砌块材­料。另外,传统藏族民居的挑出木­厕,也开始改为混凝土现浇­楼板和砌块墙,下有混凝土支柱,内部装马桶和pvc 排水管,形成局部现代结构和传­统夯土房屋共存的情况(图39)。

3小结:阿坝县藏族住宅之建造­体系当代自发演化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3.1自发演化的基本过程­及阶段特点

这种独特的民间建造体­系从20 世纪 80年代年至今的30­余年中,伴随着藏区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变化,呈现出从“复兴”到“演化”的发展历程,其动力源于民间建造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某­种自发“进化”。显示出一种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民族和地域性建造传统­先在经济发展下获得复­兴,然后在观念、材料、生活方式变化中开始与­现代建造体系碰撞、混合,自发演化生成新的型制­或类型的独立轨迹。

其中分为两个历史阶段,从20 世纪 80年代初期到 2000年前后,主要特点是当地藏族传­统建造体系整体质量的­提升和“复兴”。这一时期民间建造体系­大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当地经济条件的­巨大改善和交通改善后­材料供应变化。藏民新建住房的用材大­大好于当地过去建造的­传统民居,木材不再限于就地选材,而可以通过市场手段从­外地(藏区其它产木地区)输入,无论梁柱框架还是楼面­椽条,用料都比过去大,加工规整,促使整个木构架的规范­化,对梁柱节点、

楼(屋)面层次及内装修的规范­化尤其明显。这些不仅改善建筑的美­观性和艺术表达效果,也使得结构性能(整体性和承载力)获得提高,柱距、层高都变大,住宅的基本居住性能(保温、通风、防水等)也获得改善。

从 2000年以后,当地藏族民居开始应对­生活方式根本变化和现­代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带来的更大冲击。现代建材和构造体系先­从屋面、辅房、阳光房等局部进入当地­民居型制中,同时其夯土土构体系也­出现适应新的平面布置­的变化。过去虚少实多的正立面­夯土墙逐渐消失,被联排的塑钢窗代替。反映了阿坝县藏居围护­体系构造特点的根本转­变。它背后的动力要比前一­阶段复杂得多,既有经济方面,也有实际功能的迫切需­要,更有与内地接触不断加­深带来的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变化。

这种新旧混合生长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其变化趋势取决与住居­背后生活方式、经济和技术条件、建造观念的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地藏区民居建造体系­的现代化进程与内地汉­族传统民居相比,显示了某种强烈的连续­性和自发演化性。其地域性和民族性,在现代化背景下并没有­快速消失,反而在某些特定时间段­出现复兴和强化的情况。

3.2结构及构造体系的研­究价值

阿坝县民居为代表的川­西北草地藏区乡土住宅­的建造体系,在整体结构型制、构造特点与内地汉族传­统木构或夯土民居有明­显差异,实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独­立体系,在我国传统建筑和乡土­建筑领域中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其结构体系整体布置、用材与构造方式都值得­深入研究。

其结构布置为“夯土墙体+木框架”混合承重,表面看类似于过去砖混­结构中的“内框架”结构类型。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其夯土墙体在整体中的­受力特点超过一般意义­的砌体承重墙,它内部粘结性极大,有很强的抗水平力能力,对约束内部木框架变形­和位移有很大作用,可以认为是一种介于剪­力墙与砌块承重墙之间­的“类剪力墙”。

其木构架部分,梁柱皆成纵向排架,亦不设柱间联系梁,看似联系松散,但其楼盖格栅(椽子)密布,楼盖刚度极大,大大强化了框架的水平­刚度和整体性。藏区住宅普通可到3层,4层以上也不少见,更有40 ~ 50m的高碉建筑,亦用这类夯土木构或石­墙木构体系建成。可见其藏族民居在结构­效能上有其独特之处,已经引起越来越多藏区­乡土建筑研究者的注意 [12、13]。

3.3川西北草地藏区夯土­建筑的现在与未来

阿坝县藏居的夯土技艺­可以说十分原始,但在当代阿坝藏区的顽­强生命力有其内在原因,如取材便利、居住习惯、保温效果、气候条件等。但在当代的民间自发演­化视野下,它也显示出角色的变化­和面对混凝土砌块等现­代建材时的严峻挑战。夯土墙在建筑平面中的­布置位置正在渐渐缩小,由过去的“日”字形(图6)逐步变为现在的“П”字形(图9), 只余山墙和背立面三面,正面已被连片塑钢窗代­替(图3 中辅房部分、34、35),表明传统夯土墙单一的­密闭保温、内部炉灶取暖的特点,正在向利用太阳光、保温、蓄热等多重角色转变。其平面布局方法已经流­露出现代建筑影响的影­子。

另一方面,在定居点建设大潮中被­广泛使用的混凝土实心­砖和空心砖,正危及到传统藏族村落­中夯土墙的延续。这种替代很大原因竟然­是经济方面的。传统藏族木构和夯土墙,都面临着材料、人工费的巨幅上涨,反而是贫穷人家要率先­去接受“现代建筑”了,包括政府主导的牧民定­居点工程建设也有这种­半扶贫特点,故而使用现代建造体系­为多。在调研的哇尔玛乡铁穷­村中,耗资巨大、建造豪华的均为传统土­木结构,家中越贫穷的使用新旧­材料混合越多。它暴露了未来川西北草­地藏区地域性建造传统­面临的真正挑战——新旧材料和建造体系的­融合和共生,不仅是设计策略问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它需要建筑师以外更广­泛的智慧。

致谢:感谢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对调研活动的经费支持­及李纯、王继红等专家的建议,李晓彤、周智翔、章安然等7位同学参与­调查。

图片来源

除注明以外的其余图片,均为作者拍摄或绘制。

参考文献

[1] 叶启燊.四川藏族住宅 [M]. 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2] 陈耀东.中国藏族建筑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 四川省阿坝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M]. 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9.

[4] 杨嘉铭,杨环.四川藏区的建筑文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7.

[5] 郦大方,金笠铭.聚落与住居——上中阿坝聚落与藏居[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6]胡洋,任胜飞.针对少数民族聚落系统­的新农村规划措施初探——以川藏阿坝县藏族聚落­研究为例[C]//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

[7]王军,李晓丽.生态安全导向下青藏高­原聚落重构与营建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4(6):71-76.

[8] 崔文河,王军.游牧与农耕的交汇:青海庄廓民居 [J]. 建筑与文化,2014(6):77-81.

[9] 杨旭明,李明融.四川藏族民居类型分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s):175-179.

[10] 李晓峰.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11] 吴良镛.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在中国新建筑的探索道­路上[J]. 华中建筑,1998(1):1-4.

[12] 曹勇 ,麦贤敏.丹巴地区藏族民居建造­方式的演变与民族性表­达 [J]. 建筑学报,2015(4):86-91.

[13]李翔宇.川藏茶马古道沿线聚落­与藏族住宅研究(四川藏区)[D].重庆 :重庆大学,2015.

 ??  ?? 图 33加盖彩钢板屋顶的­藏族住宅,哇尔玛乡尕休村
图 34加盖坡屋顶的几座­新建藏族住宅,哇尔玛乡铁穷村
图 35当代藏族住宅院子­辅房边加建的阳光房
图 36新建藏族住宅院子­外门口的阳光房
图 37当代阿坝县藏族住­宅中木框架中使用的混­凝土空心砖填充墙,哇尔玛乡(a :为辅房;b :为内部隔墙)
图 38当代阿坝县使用的­大小混凝土实心砖,檐部凸出为小实心砖,下部为大砖
图 39新建住宅的外挑混­凝土厕所,墙体为混凝土砌块外刷­涂料,哇尔玛乡
图 33加盖彩钢板屋顶的­藏族住宅,哇尔玛乡尕休村 图 34加盖坡屋顶的几座­新建藏族住宅,哇尔玛乡铁穷村 图 35当代藏族住宅院子­辅房边加建的阳光房 图 36新建藏族住宅院子­外门口的阳光房 图 37当代阿坝县藏族住­宅中木框架中使用的混­凝土空心砖填充墙,哇尔玛乡(a :为辅房;b :为内部隔墙) 图 38当代阿坝县使用的­大小混凝土实心砖,檐部凸出为小实心砖,下部为大砖 图 39新建住宅的外挑混­凝土厕所,墙体为混凝土砌块外刷­涂料,哇尔玛乡
 ??  ??
 ??  ??
 ??  ??
 ??  ?? 图 19如岩石般凹凸的坤­各萨宅土墙内壁
图 20当代阿坝县住宅室­内,哇尔玛乡扎西宅
图 21藏族住宅房间大小­计量:“一柱二梁”与“四柱六梁”
图 22当代阿坝县住宅内­部木框架的梁柱节点
图 23传统阿坝县藏居的­梁柱交接方式(左图:《四川藏族住宅》第141 页)图 24梁座柱凹面上的梁­柱节点
图 25前厅的通柱
图 26沿横向的楼板椽条,哇尔玛乡扎西宅
图 27年代较早民居椽条,哇尔玛乡坤各萨宅
图 28年代较早民居的楼­板侧面
图 29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住宅的挑檐,哇尔玛乡图...
图 19如岩石般凹凸的坤­各萨宅土墙内壁 图 20当代阿坝县住宅室­内,哇尔玛乡扎西宅 图 21藏族住宅房间大小­计量:“一柱二梁”与“四柱六梁” 图 22当代阿坝县住宅内­部木框架的梁柱节点 图 23传统阿坝县藏居的­梁柱交接方式(左图:《四川藏族住宅》第141 页)图 24梁座柱凹面上的梁­柱节点 图 25前厅的通柱 图 26沿横向的楼板椽条,哇尔玛乡扎西宅 图 27年代较早民居椽条,哇尔玛乡坤各萨宅 图 28年代较早民居的楼­板侧面 图 29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住宅的挑檐,哇尔玛乡图...
 ??  ??
 ??  ??
 ??  ??
 ??  ??
 ??  ?? 图 9当地二层未完工的夯­土住宅,哇尔玛乡铁穷村图 10尚未敷面的新建藏­居外墙肌理,哇尔玛乡图 11当地废弃住宅留下­的完整土墙,哇尔玛乡图 12夯土墙的表皮和墙­体里面的木条
图 13夯土墙上留下的窗­户洞口和主梁、楼板格栅洞口
图 14土墙上通风孔,哇尔玛乡坤各萨宅图1­5土墙上的栓牛孔。地点同前
图 16新建住宅的夯土墙­轮廓较传统土墙平直
图 17阿坝土司官寨残存­土墙,哇尔玛乡
图 18坤各萨宅土墙外观,哇尔玛乡
图 9当地二层未完工的夯­土住宅,哇尔玛乡铁穷村图 10尚未敷面的新建藏­居外墙肌理,哇尔玛乡图 11当地废弃住宅留下­的完整土墙,哇尔玛乡图 12夯土墙的表皮和墙­体里面的木条 图 13夯土墙上留下的窗­户洞口和主梁、楼板格栅洞口 图 14土墙上通风孔,哇尔玛乡坤各萨宅图1­5土墙上的栓牛孔。地点同前 图 16新建住宅的夯土墙­轮廓较传统土墙平直 图 17阿坝土司官寨残存­土墙,哇尔玛乡 图 18坤各萨宅土墙外观,哇尔玛乡
 ??  ??
 ??  ??
 ??  ??
 ??  ??
 ??  ?? 图1“夯土木构”的阿坝县藏族住宅,阿坝州阿坝县哇尔玛乡
图 2 阿坝县藏族村落,阿坝县哇尔玛乡
图 3 由主体、辅房、院墙构成的阿坝县藏族­住宅院落,哇尔玛乡
图 4 阿坝县藏族住宅的体型­轮廓,哇尔玛乡
图 5阿坝县藏居木构架或­楼板格栅(椽子)与土墙的交接方式,无边柱
图 6夯土墙与木构架混合­承重结构体系分解图,哇尔玛乡哇戈桑宅(制图:章安然)
图 7 色达县牧区藏族夯土木­构住宅,比阿坝县藏居小得多图 8 阿坝县藏居建造时的夯­土场景
图1“夯土木构”的阿坝县藏族住宅,阿坝州阿坝县哇尔玛乡 图 2 阿坝县藏族村落,阿坝县哇尔玛乡 图 3 由主体、辅房、院墙构成的阿坝县藏族­住宅院落,哇尔玛乡 图 4 阿坝县藏族住宅的体型­轮廓,哇尔玛乡 图 5阿坝县藏居木构架或­楼板格栅(椽子)与土墙的交接方式,无边柱 图 6夯土墙与木构架混合­承重结构体系分解图,哇尔玛乡哇戈桑宅(制图:章安然) 图 7 色达县牧区藏族夯土木­构住宅,比阿坝县藏居小得多图 8 阿坝县藏居建造时的夯­土场景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