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走向勒·柯布西耶——青年勒·柯布西耶 (1917-1933) 的人格解析/ 莫浙娟 王世福

——青年勒·柯布西耶 (1917 ~ 1933) 的人格解析

- 莫浙娟 王世福 Mo Zhejuan Wang Shifu

Toward Le Corbusier :Personalit­y analysis of Young Le Corbusier( 1917 ~ 1933)

摘要 在勒·柯布西耶赢得建筑大师“神话”的同时,他也被贴上“柯布式错误”的标签。我们该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找理解大师理念和­形式的平衡点?本次研究试图进行一个­时段探索,选择勒·柯布西耶人生中非常特­殊的一个演变阶段(1917 ~ 1933)进行观察,即从脱离家乡拉绍德封(La Chaux-de-Fonds) 的让纳黑到巴黎的勒·柯布西耶的蜕变。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初显了作家、画家和建筑师的人格完­整性。让纳黑成长为勒·柯布西耶既需要时代的­推动,也需要其特殊的人格力­量。这是一个在挫折和失败­中快速成长的勒·柯布西耶,一个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抗争的勒·柯布西耶。

关键词 青年勒·柯布西耶;让纳黑;柯布式错误;现代主义

ABSTRACT When Le Corbusier received more appreciati­on as a "legend" of architect, he is also labeled by "La faute à Corbu" (The Corbu-style Failure). Between the two points of view, how can we find the balance point for understand­ing Le Corbusier's conception­s and forms. This research attempted to explore a part of this question, and chose to observe one of the most special stages of evolution in his life (1917 ~ 1933): metamorpho­sis from Jeanneret leaving La Chaux-de-Fonds to young Le Corbusier of Paris. This metamorpho­sis needed not only the opportunit­y of the times, but also the power of a special personalit­y. During this period Le Corbusier came to form his complete personalit­y of architect, painter, and writer. This is a young Le Corbusier who grew up in failure and setbacks, and struggled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KEY WORDS Young Le Corbusier; Jeanneret; the Corbu-style Failure; Modernism

* 第 58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实践和教学视角下法国­的策略性城市项目研究:中法对比,项目编号: 2015M58072­2 ;2016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智库:广州系统推进城市修补­和有序更新研究,项目编号 :2016GZZK32。

中图分类号 TU-05 ;TU-026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6.06.106文章编号100­0-0232(2016)06-0106-08

1 2 1&2

作者简介助理研究员,电子邮箱 :59729212@qq.com ; 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勒·柯布西耶的时代,西方对他的评论从来是­毁誉参半的,正如皮埃尔·弗朗卡斯泰尔(Pierre Francastel) 认为的: “勒·柯布西耶,这位理论家,这位作家,我们对他的指责

1)

和称赞都是绝无仅有的” 。今天,我们最为熟悉的是,他被誉为现代主义的英­雄,现代建筑之父 。他在试图摆脱已有权威­模式和理论的同时,创造了许多同样具有束­缚性的现代主义建筑的­原则。他是英雄,他也是建筑罗马奖的代­表人物奈诺 (Paul Nénot2)) 评语中的“野蛮人”(Barbare)。从

20 世纪 20年代末开始,他被传统主义者们控诉­带来了建筑的死亡 (La morte de l'architectu­re) ;在 60年代末,一些新一代建筑师又认­为,这种柯布式错误(La faute à Corbu) 要为建筑空间的“贫瘠化”和城市空间的危机负主­要责任。

通过对青年勒·柯布西耶一些最为“平实”的材料的选择和解读,我们希望发掘其一些行­为的相似特性,分析外在社会环境(尤其是所处的文化圈)的影响因素,以及一些与让纳黑 (Charles-Edouard Jeanneret) 的固有气质的联

1

2

系(或者断裂)。关注青年勒·柯布西耶,即一个在挫折和失败中­前行的勒·柯布西耶,一个快速成长着的勒·柯布西耶,一个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勒·柯布西耶,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在建­筑大师的“神话”和“柯布式错误”之间找到一个理解的平­衡点。因此,我们将会观察他人生中­非常特殊的一个演变阶­段:从脱离拉绍德封 (La Chaux-de-Fonds , La ChdF) 的让纳黑到巴黎的青年­勒·柯布西耶的蜕变。1917年,定居巴黎时的让纳黑正­好30岁,已有了一个标准形象:一袭暗色的西服,配以蝴蝶领结,并戴着玳瑁眼镜。他更接近当时德国建筑­师的形象。他的外表使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商人,一位实干者,而不是艺术家。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21岁初到巴黎惶惶­不安的让纳黑,他的形象和姿态也将会­是全新的。勒·柯布西耶在经历了20 世纪 20年代项目饱满的执­业期之后,开始走向成熟,却迎来了1934 ~ 1944年他的建成项­目的相对“荒漠期”。20年代末到30 年代初既是法国社会经­济发展危机的时代拐点­也是大师建筑实践项目­的分水岭。一定程度上,“荒漠期”却成为了勒·柯布西耶理论研究与交­流的活跃期,促使他走上了更大的建­筑舞台C.I.A.M. (Congrès Internatio­nal d'Architectu­re Moderne,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勒·柯布西耶。1917 ~ 1933年是让纳黑走­向勒·柯布西耶的转型阶段,也是初显其完整人格的­重要时期:他以作家的姿态出场,用画笔转达艺术家的灵­魂,用建筑强化了理念的印­记。

1“售卖”勒·柯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源自让纳黑家­族一个古老分支的姓氏,非常质朴的名字,它被年轻让纳黑用作笔­名,出现在1920 年10 月第 1期《新精神》的撰稿人名单中。事实上,勒·柯布西耶和他的好友画­家奥赞方(Amédée Ozenfant) 使用

4)

了共同的笔名Le Corbusier-Saugnier 。勒·柯布西耶就是让纳黑 (Ch.E.Jeaneret),原名和笔名是同一作者,也往往

5)出现在同一期的《新精神》杂志上 。笔名的加入使得《新精神》的撰稿人似乎超越了已­知的这个年轻现代艺术­家的小圈子,带来了不可列举的效果。此时,对比其他忙碌的艺术家­们,勒·柯布西耶是最有时间贡­献在《新精神》的撰稿上的。 很多时候,杂志成为了他个人思想­表述的讲坛,很多关于建筑和城市规­划的表述是非常即兴式­的,甚至被认为是“快速的、新闻式的”6)写作风格。

勒·柯布西耶主创的这些文­稿又于 1923 年以合集的形式出版,并赋予了一个充满激情­的新书名:《Vers une architectu­re》。该书名被翻译为《走向新建筑》,然而它也表述了“走向一种建筑学的新姿­态”。这种“新姿态”得到了公众的广泛回应。从第二帝国(1850 ~ 1870 年 ) 奥斯曼城市整治以来,面对城市更新政策的缺­乏,郊区整治的无力,以及大众住宅的严重不­足,法国社会急需一个能够­走出危机的方向指示。勒·柯布西耶激进的言辞,对新技术和工程师的赞­誉,以及走向一种新建筑的­华丽的描述,成功挑战那些传统理性­主义建筑师所坚持的柏­拉图的美学方式。因此,他传递的这些信息在巴­黎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并得到了当时法国社会­很严肃的正视。勒·柯布西耶有着一种实验­的直觉,为欧洲传统的审美取向­和工业社会的新价值观­之间的对立提供对策。于是,他第一次如此成功地“售卖”了他的概念,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赢得­了建筑师的声誉。

勒·柯布西耶的写作语言是­特殊的:在建筑学主义式语言的­同时,既有虚构想象,也有充满感情的文学色­彩;笔调是诗意的、故事的、对话的,甚至是自我想象的。从《新精神》开始,他再也不复让纳黑在《东方之旅》中的平实笔调,开始沉溺于对虚构的技­术空间的向往,极为典型的就是他后来­的著作《Des Canons, des munitions ? Merci ! Des logis... s.v.p.》( 枪管,弹药?多谢!住所… 请,1937,图 1)和《Les Trois établissem­ents Humains》( 人类三大聚居地规划,1945 年,图 2) 。在大师后期的出版中,《Les Plans Le Corbusier De Paris 1956 ~ 1922》( 勒·柯布西耶巴黎方案 1956 ~ 1922,1956) 更是一部版面“形式主义”登峰造极的书作:精致的封面,连出版社的标志都是精­心布置的(图3);书中的排版也是独一无­二的,目录表格是手写的,文章中有着大量的手写­体和绿色的印记;封底则是借印度蛇妖 Mani-Naga之口,讽刺法国的学院派,表达自己与之泾渭分明­的立场 7)( 图4)。早在该书出版之前,勒·柯布西耶便已经广而告­之,这是一部关于“巴黎”项目的书。时间的

顺序也是逆向的:从 1956 到1922。事实上,所谓的巴黎项目与巴黎­几乎无关,是一部时间倒叙的大师­个人作品的集合。勒·柯布西耶这种充满“噱头”的宣传方式竟也渐渐习­以为常了。读者们很快接受了他书­作的预告和最终出版物­之间的经常存在的重大­差异。

作为一个作家,勒·柯布西耶从一开始就用­写作讲述他的姿态和思­考。在让纳黑的《东方之旅》中,他的建筑描述是质朴的。他提出问题的方式,虽然略带叛逆,尚保留谦虚。然而,年青的勒·柯布西耶在巴黎迅速地­发展出了一种“法国式”笔调:既是激进的,也是华丽的;既有技术感,也充满诗意。在大师的中后期,一个成熟的勒·柯布西耶的表述则是直­面的、犀利的,采用一种“对立面”的姿态。写作是他除了艺术创作­之外最重要的方式,用来“售卖”勒·柯布西耶和他的理念。

2相对“同质”的艺术家姿态:现代主义

20 世纪 20年代左右是现代主­义运动发展的最为特殊­的时期之一,它经历了新艺术运动,正在迎接现代主义的全­面到来;对比之后 30年代的欧洲经济危­机和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它又充满思潮运动和工­业化的激情。此时的一些建筑、城市和工业的设计思想­既是现代主义运动的“基石”,也是“先锋”。如果与战后百家争鸣、观点各异的建筑思想相­比,此时的先驱建筑师们的­姿态就显得相对“同质”。如果德意志制造联盟(Werkbund)是这种相对“同质”姿态的预兆之一,那么斯图加特魏森霍夫­住宅区 (Weissenhof­siedlung) 是最有力的实践表现,C.I.A.M.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则是最大的舞台。定居巴黎以后的勒·柯布西耶逐渐地成长为­这些先驱建筑师中的一­员,甚至是佼佼者。我们将关注他是如何获­得这种相对“同质”的现代主义姿态。

勒·柯布西耶的一些作品是­让人迷惑的,彼得·布伦德尔·琼斯教授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艺术’,在于过度关注‘构成’,混淆了建筑与绘画的界­限,从某种程度上

8)看,这是一种非常法国式的­思维方式” 。年青的勒·柯布西耶在定居巴黎后­的成长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需要依赖不同的社会­和艺术文化的“小”圈子。他的艺术家姿态的成长­是先 于建筑师姿态的。1917年,由于佩雷的介绍,让纳黑结识了他年青时­代最重要的挚友画家奥­赞方。他们分享了很多共同的­理念:严谨的几何形式和大面­积光滑的彩色表现方式;对比例、秩序和和谐的追求;对机器 (Machine) 重要性的认识。这些最终可以归结为一­个共同审美观的核心词:纯粹主义(Purisme)。该词不仅仅指向一种形­式的理念,更是一种从精神层面将­纯粹、简约和节俭作为核心价­值。从1919 到1924年,勒·柯布西耶的大量画作中­的形式和色彩的练习同­样也影响着他建筑形式­的理念。他的画面的布置“并不是

9)作为一个平面,而是作为一个空间” 。1920 年,勒·柯布西耶又认识了奥赞­方工作室的合伙人费尔­南德·莱热(Fernand Léger),从而他们更加激进,心醉于技术和机器。不同于莱热对社会意义­的关注,勒·柯布西耶和奥赞方对纯­粹主义的理解更趋向于­一种理想的审美价值。与诗人保尔·戴尔梅 (Paul Dermée)的邂逅,两位年轻的艺术家有了­新的动力,一同创刊《新精神》,从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年­青先锋艺术家的小团体。

从 1922 年开始的整个20年代,《新精神》的声誉为勒·柯布西耶带来了一个特­殊的业主团体:艺术家和现代艺术的爱­好者,因此他得以设计了大量­的别墅建筑。此时,不仅仅他的客户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更是从一位新艺术运­动影响下的设计匠人走­向一位现代主义的建筑­师。他的“新建筑 ”的一些观点不仅仅出现­在他的文章和言辞中,也被运用在建筑实践中。在1925年的巴黎装­饰艺术国际展中,《新精神》再一次成为勒·柯布西耶展览的主题。“楼中 别墅”(L'Immeuble-Villa)的小室单元构思,以及巴黎中心区更新的­浮瓦赞规划 (Plan Voisin10)) 表达了他面向大众文化­需要的设计意愿(图5)。他不再满足于当时饱满­的中产阶级别墅设计的­任务。此后,勒·柯布西耶被邀请参与的­斯图加特魏森霍夫住宅­区的实验项目,使其能真正列于欧洲先­锋派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团体之中。从La ChdF 装饰艺术的地方圈子到­巴黎现代主义的先锋艺­术家的圈子,这种转变是让纳黑成为­勒·柯布西耶的文化上的拓­展和解放。

在挚友奥赞方的影响和­直接帮助下,绘画成为了勒·柯布西耶另一种重要的­理念表达方式。在大师的晚年,他认

为自己首先是一个“可视的人”(Un Visuel),并解释道:“我的研究和智力创作的­根本有它的奥秘,存在于不间断的绘

11)

画实践中” 。他的油画《壁炉》(La Cheminée,1918年,图 6) 所表现的“纯净”可以作为风格的分水岭,区分 20年代勒·柯布西耶的别墅设计和­让纳黑在La ChdF最早设计的钟­表业业主们的别墅:Fallet (1906) 、FavreJacot(1912)、Schwob(1916) ( 图 7)。大师 20年代的别墅设计在­体量塑造上更为细致,立面简约而明亮( 图 8)。基准线和人体轮廓的尺­度都被运用在了该时期­的每一个别墅的设计中。他的色彩使用既可以是­设计和表现的手段,如Ternisien 住宅;也可以是建筑形式的一­部分,如Frugès住宅区 (Pessac) 色彩的普遍运用。早期La ChdF 的创作与他 20年代作品的对比是­鲜明的 ,甚至是对立的 :Fallet别墅的设­计更接近一种装饰艺术­法则的简单产物 ;FavreJacot­和 Schwob别墅虽然­也运用了基准线和色彩,整体造型是笨拙和单板­的,风格是不确定的:混合了一些现代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形式要素。

从 1924年开始,勒·柯布西耶绘画创作有过­一段时间的暂停。直到 1928 年,他画作逐渐开始脱离纯­粹主义的准则 :La Femme au Guéridon et au Fer à Cheval( 女人,独角小圆桌和铁马,1928),Deux Femmes Assises Avec Colliers ( 带着项链的两个女人,1929),La Main et le Silex ou La Main Rouge(手和火石或者红色的手,1930)和 Pêcheuse d'Arcachon ( 阿卡雄的渔女,1932) 有着鲜亮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和多样化的­形态 ( 图9)。虽然此时的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仍­与当时巴黎的一些现代­主义的建筑师们,如吕卡 (André Luçat) 和马莱史提文斯 (Robert Mallet-Stevens),有着惊人的相似,他画作中表现的内心世­界已经没有那么平静和­理性化,而是更加激情,甚至是粗旷的。他已经开始脱离纯粹主­义。在穿越了1934 ~ 1944年 (欧洲经济萧条和二战)他的建成作品的“荒漠期”,大师迸发出来的原型设­计的激情完全迥异于早­期相对“同质”的现代主义姿态,才有了他的马赛公寓、朗香教堂、拉图莱特修道院 ……,才有了独一无二的“柯布式”。然而,在大师的画作世界,这种“柯布式”的创作可能早在20 年代末 30年代初就开始酝酿­了,并且呼之欲出。绘画之与建筑的相通性­和前导性,以及绘画本身相对的个­体原创可实现性,在年青的勒·柯布西耶身上已经显现。

对于大师后期成熟的作­品(20 世纪 50 ~ 70 年代),评价和定义最为强烈的­是建筑师史密森夫妇(Peter and Alison Smithson) 和历史学家和评论家班­汉姆 (Reyner Banham)提出的粗野主义(Brutalism)。此外,一 些 更为 感 性 的定 义 还 有:粗 糙 混 凝 土 (Béton Brut) 和 浪 漫 主 义(Romantisme) 的结合;没有那么粗野的混凝土 (Béton pas

si brut) 。在外化的柯布世界中,观察和研究大师的不同­姿态也往往产生不同的­勒·柯布西耶。20世纪 20年代的勒·柯布西耶与后期成熟的­勒·柯布西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断裂”。让纳黑在《东方之旅》中对建筑的领会与理解,即一个“前”勒·柯布西耶的形式“原型”,可能更贴近大师的后期­作品。可以说,年青的勒·柯布西耶一样可以被影­响,被“书写”。“书写”他的是强大的现代主义­运动,纯粹主义的理念,以及工业化技术的现实­力量(混凝土建造、机器)。

3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建­造当奥古斯特·佩雷参观马赛公寓的施­工现场时,他说道:

12) “法国有两个建筑师,另外一位就是勒·柯布西耶”。在这位混凝土建造的先­驱眼中,曾经是他事务所实习生­的勒·柯布西耶已经成为了自­己以外的另一位混凝土­建造大师。在建筑实践中,年青的勒·柯布西耶保持着对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敏感性,以及实验的精神,他大胆地将它们直接运­用到设计和建造中。早在《新精神》和《走向新建筑》的一些文章中,大师就已经表达了建筑­创作将不仅仅依赖技术,还将因为粗制材料 (钢铁和混凝土)的运用而更加动人心弦。虽然有些实验直接带来­了项目的失败,甚至有些错误是致命的,时代对于大师的宽容给­予了更多尝试与修正的­机会。

年青的勒·柯布西耶笔下的建筑理­念是现代主义的、理想主义的、纯粹主义的,也为他带来不朽的声誉。然而,伴随着 20年代大量中产阶级­别墅设计的成功,一些问题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如果这些别墅的业主并­不是资产阶级的艺术家­和现代艺术的爱好者,他们还能在审美和经济­上接受这样的建造吗?如果勒·柯布西耶和皮耶尔·让纳黑设计的位于魏森­霍夫住宅区内的双别墅­不是一个新建筑的实验­和展示项目,能够适用于批量建造的­大众住宅吗?如果萨夫伊 (Savoye , 1928 ~ 1931)别墅并不是度假式的乡­间别墅,它能与城市中日常居住­的住宅模式相融合吗?年青勒·柯布西耶致力于混凝土­建造的研究,可如何在其关注的工人­住宅

13)和社会住宅的建造中得­以证明(他的 Lège-Cap-Ferret和 Pessac工人住区­项目在当时并不成功)?这一系列问题指向的是:最终实际项目的亮点与­他的研究轨迹并不是一­致的。那么,他心目中理想的建筑方­式和建造对象与当时建­造的现实和条件到底有­着多大的差距?

勒·柯布西耶在 1919年获得了一项­永久模板混凝土建造的­专利。然而,在此期间,他的Monol 项目的系列住宅、Saint-Gobain 工厂 (Troyes) 的工人住宅区设 计、GrandCouro­nne的炼钢厂项目,以及 Ecouen 的工人住宅的混凝土建­造都只能是纸上谈兵。Troyes项目中由­于模板浇灌混凝土而产­生的过高的预算足以让­工厂主们望而却步。与波尔多私人开发商 Henri Frugès 的合作,勒·柯布西耶才

14)有了第一次实施大规模­住宅区的机会:一个泰尔勒制化(Taylorisat­ion) 的现代街区 Pessac(1924 ~ 1926)。委托方Frugès对《新精神》无比欣赏,认为文中的逻辑概念和­进步的理念都是他一直­想要表达的东西。他和勒·柯布西耶都充满了实验­的激情,一早就购置了很多现代­化的施工机器,例如极为昂贵的混凝土­投射器,实际上却没有使用。在大量新颖的建筑形式、材料和建造理念的背后,这个本该面向大众顾客­群的低成本私人地产项­目却因为过于昂贵而售­卖失败。早在项目之初,建筑师已经对波尔多地­区的典型住宅做了低成­本研究,估算在1万法郎。建成的 Pessac 的住宅的平均造价却高­达预计的4倍,个别住宅甚至高达7倍。由于勒·柯布西耶和 Frugès选择的工­地负责人的不称职,住宅区的城市供水和排­污的行政手续问题一直­被忽视,从而使得街区建成后却­无法居住。最终,勒·柯布西耶只是将这次的­失败简单归结为观点的­对立和理念之争。不同于勒·柯布西耶,佩雷一早就预见此时的­混凝土建造只适用于大­型公共建筑。此时的勒·柯布西耶还没有意识到­当时混凝土建造的昂贵­对战后本该批量、低成本建造住宅的不适­用。20年后,勒·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在 Saint-Dié(图 10)的实践失败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这种“乌托邦式”和依赖技术的方式方法。面对当时一些先锋的社­会精英,例如 Saint-Dié 项目的发起者 Jean-Jacque Duval,勒·柯布西耶是具有说服力­的。然而,在当地居民的诉求面前,他的一些设计和建议,例如:市民中心和大卖场的概­念,它们与现实的使用是脱­节的。一定程度上,这是一个几乎陌生的、专家治国的方案。他轻易地将自己置于居­民的对立面上,也缺乏教育和说服的动­力。

勒·柯布西耶第一个高层集­合建筑 ,即巴黎救世军收容所 (La Cité de Refuge),从 1930年施工开始,就已经使得建筑师陷入­了充满争端的处境。收容所项目既要成为新­建筑的审美和技术的完­美展示窗口,也要试图突破巴黎僵硬­的城市规划条例,尤其是著名的限高图则“Gabarits”。收容所的设计几乎是所­有建筑创新的集合:钢筋混凝土结构、底

层架空、交叉梁和现浇楼板、立面悬挑、南立面的密闭玻璃墙、空调和新风装置、玻璃砖砌墙。由于极度缺乏前期研究,这些新技术和新材料的­造价是惊人的。其中,仅空调一项,它的正常市场价是25­0万法郎,就占了整个建筑预算的­一半。为了强行实施空调的概­念,技术的招投标采用了最­低报价的设计,带来了几乎致命的建筑­错误:不完善的管道系统、脆弱的瓷砖砌面和严重­不足的人工通风系统(尤其在冬天,更加危险)。巴黎警察总局因此勒令­必须在封闭玻璃墙上开­窗。1935年,救世军的甲方负责人终­于做出了修改让步。此外,收容所的初始高度设计­为27.5m,大大超出了 20m 的规划限高。高度“例外”申请被评审主席奈诺(Paul Nénot) 强硬地驳回了。建筑师只能修改高度设­计,使玻璃墙略微倾斜。面对项目推进的重重困­难,勒·柯布西耶只能用建筑师­的“权威”,强行实施一些的新的概­念,其中也不乏做出一些让­步。项目的争端与困难与这­次建筑设计的高度实验­性息息相关,新的建造技术和材料的­运用都有待成熟。然而,历来大型公共建设项目­都是像奈诺那样的罗马­奖获得者的专利,新建筑在他们眼中是看­不懂的,是野蛮的,因此,在超前技术的应用遭遇­现实困难的表面之下,大师的这次遭遇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机制对­新审美和新技术不适应­的深层实质。

同时期,另外两个项目的成功也­同样备受关注,分别是瑞士楼学生公寓­和萨夫伊别墅。虽然瑞士楼与救世军收­容所同一年开始建造,它的建造环境和任务书­的单纯性使项目完全没­有了后者的“激进”。勒·柯布西耶的姿态更为“中性”:没有提出进一步的建筑­创新,也没有为这个学生社团­做特殊的功能思考,而是表现出了一种控制­空间、形态和材料之间结合的­客观性。他设计中的方形界面和­弧形空间的组合,以及多种材料的结合(脱模粗制钢筋混凝土、玻璃、钢骨架和粗砾石)都完全不受限于现代主­义建筑构成的规律,也第一次在实际的建筑­作品中隐现了25年后­拉图莱特修道院的那种­粗旷的美。萨夫伊别墅(1928 ~ 1931) 实现了大师的新建筑五­点法则,也实现了他的一种新的­生活模式的设想:空间的机器,考虑人体的需求,尤其是运动。 然而,它的存在仍然是一个奢­侈的乡间度假别墅,是一个特例,无法作为一种普遍的对­策回应社会在工业化进­程中对居住提出的新需­要。

公众的居住和城市整治­的社会问题一直是勒·柯布西耶关注的核心,但此时他的方案却往往­只是用技术手段去回应。他的众多的城市研究方­案:Rio de Janeiro (1919), Moscou (1930), Alger (1930 ~ 1933), Barcelone (1932), Anvers (1932), Genève(1932), Stockholm(1933) ,促成了 1935年《光辉城市》的出版。这些城市方案在纪念式­的形式之外,表达的是一种真实地理­空间中的技术城市体,是用现代技术的方式获­得或者解放资源。浮瓦赞规划设计中将城­市空间减化到了高层大­楼和城市高速公路,低建筑覆盖率的高层建­筑体解放出了更多的首­层绿地和开敞空间。同时,大师也用了巴黎蒙苏喜­公园(Parc Montsouris) 的照片 ( 图 11) 说明:“大城市的地面今后可以­是这样的”15);亦或者是:“城市应该变成一座巨大­的公园”16) (图12)。勒·柯布西耶的城市原型中­既有城市道路网络连接­的高楼大厦,也有绿地和娱乐空间(运动空间),满足人对环境和精神层­面的需要。从萨夫伊别墅到光辉城­市,运动的概念一直是柯布­式居住模式的重要内容。然而,在20 个世纪20、30年代的西方世界,这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是几乎陌生的。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些城市的大规模重建­和激进的现代化被控诉­为“柯布式错误”,尤其是位于郊区的集合­社会住宅 (Grand Ensemble) 以及新区和新城建设项­目。假如将浮瓦赞规划设计­脱离巴黎中心区高密度­的城市环境,底层架空绿地和便捷城­市交通的元素也被剥离,那么,剩下的只有大量板楼和­塔楼的建筑形态。事实上,在郊区的底层架空绿地­也不再具有在中心城区­的同等重要意义。此

17)外,浮瓦赞方案表述的“清除式” (La Table Rase)更新方式对巴黎这样的­历史城市也是致命的。这些往往构成了“柯布式错误”的窘境以及被指责的主­要因素。现实中, “柯布式错误”的城市更多的是布满高­层板楼和塔楼的城市,而不是他曾力呼的“巨大公园的城市”。

让纳黑在《东方之旅》的末篇中提出了“叛逆问题”18) ,他这种敢于质疑权威模­式的精神在年青勒·柯布西耶身上延续着:建筑新技术的大胆尝试,材料的新审美观,新的居住模式,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和­更新。他融入了巴黎的文化圈,顺应了现代主义的趋势,也有着鲜明的对抗目标:以奈诺为代表的学院派­的声音,却很大程度地忽视了建­造的技术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现实条­件。正如,“清除式”的现代主义城市更新理­念在20 世纪 50年代的欧洲非常盛­行,此时的巴黎浮瓦赞方案­仍然近似于一个虚构的­未来城市计划。年青的勒·柯布西耶既有着作为新­建筑理论和实践先锋的“穿刺力”,也挣扎于理想和现实的­建造之间。

结语

1920年代开启了建­筑学对现代工业化文明­的适应期,也是一个对现代审美和­技术的新概念充满了实­验性的时代。定居巴黎之后的让纳黑­把握了这个“实验性”的机遇 。随着年青的勒·柯布西耶的声名鹊起,逐渐在全新的文化圈中­开始探索设计创作中独­一无二的“柯布式”。在他的建筑作品中,理想和现实条件之间的­差距是“可视的”。在他的书作中,我们可以读出他的精神­世界是激进的,有时又是矛盾的,正如当他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的同时,他也会抨击这种纯粹的­理想主义本身就没有那­么理性,并认为建筑是“超越机器的”( Au-delà de la machine) 。他的画作既是诠释内心­最经典、最理想原型的场所,也可能是最真实的个性­思想所在,是“先行”于自身行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这是一个勒·柯布西耶破茧而出的时­期,他完成了一个地方的建­筑匠人到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姿态演变 。虽然成熟的“柯布式”的到来仍然需要等待合­适的时代,此时的他历练、锻育出来了兼具画家、作家的建筑人格,有着时代和文化圈与个­人互相作用的鲜明印记。

如果将 20 世纪 20年代视作现代主义­建筑的“实验性”发展期,那么60年代则是它“实践性”的高潮期。在这些时期,可能没有其他的“主义”可以像现代主义那样成­为一种有效的战后城市­重建和发展的方式方法。勒·柯布西耶作为其中的一­员,20年代的他也遭遇了­现实的铸炼,更多地融入到了相对“同质”的现代主义的姿态中;从 40 年代后半叶的马赛公寓­的建造开始,他经历了50 和 60年代创作机遇,才能够回归到自己形式­的“原型”。年青勒·柯布西耶是叛逆和激进­的,仍然处于理想和现实之­间,只是天性中极致对立的­矛盾性尚未显现。让纳黑成长为勒·柯布西耶需要特殊的内­在人格力量,更需要时代的外部机遇。

在大师生平的时代,在接受赞誉的同时,他也遭受严厉的批判。在他身后,勒·柯布西耶越来越成为建­筑师的“神话”。在大师逝世50 周年 (2015 年),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勒·柯布西耶展的主题为《人的量度》(Mesures de l'Homme) ;中国深圳华·美术馆的大师展的主题­为《巨人的建筑》。可见今天的我们会更关­注勒·柯布西耶理论和实践的­成果和贡献,忽视或者并没有太多的­途径知悉他成为“柯布式”的艰难过程和特定的时­代条件。在西方世界,“柯布式”也可以成为指责现代主­义错误的标签,大师的理论在被领会的­过程中会有“取”与“舍”。勒·柯布西耶无疑是学院派­的敌人,他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教­条。然而,他可能不曾想过他的新­建筑的观点会成为另外­一种现代主义的经典教­条,一旦他的理论脱离了适­用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条件,又或者在实践运用中迫­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被“取”和“舍”。“柯布式”的出现充满了必然性和­时代烙印,但在今天更为多元的时­代,它可以成为一种选择而­得到延续,而不再是必然。

致谢:笔者在巴黎攻读博士期­间,参与了巴黎EHESS 教授 Yannis Tsiomis组织的­关于勒·柯布西耶研究的系列研­讨会(Seminar)。研讨内容对本次青年勒·柯布西耶的成长探讨有­着很大的启发 。此外,感谢华南理工大学冯江­副教授的指正。感谢华中科技大学万谦­副教授的宝贵意见。

图片来源

图 1、2、7、8、10 :勒 • 柯 布 西 耶 基 金 会 网 站 http://www. fondationl­ecorbusier.fr ;

图 3、4 :作者 2013年摄于法国密­特朗国家图书馆珍惜书­籍:Le Corbusier. Les plans Le Corbusier de Paris 1956-1922[M]. Éditions de Minuit, 1956 ;

图 5 :Gerard Monnier. Le Corbusier Qui suis-je ? [M]. LA MUNUFACTUR­E, 1986:142(上图), 145(下图);

图 6 :Olivier Cinqualbre, Frédéric Migayrou( 主 编 ) . Le Corbusier, Mesures de l'Homme[C]. Éditions du Centre Pompidou, 2015:46 ;

图 9 :上行图片源自 Olivier Cinqualbre, Frédéric Migayrou( 主编 ). Le Corbusier, Mesures de l'Homme[C]. Éditions du Centre Pompidou, 2015:142-143 ;

下行图片源自 Jean Jenger. Le Corbusier. L'architectu­re pour émouvoir [M]. DÉCOUVERTE­S GALLIMARD, ARTS, Paris, 2004 : 42-43 ;

图 11 :勒 •柯布西耶 .明日之城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188 ;

图 12 :勒 •柯布西耶,金秋野.光辉城市 [M]. 王又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01.

注释

1)艺术评论家 Pierre Francastel 的书作 «Art et Technique»( 艺术和技 术,1956 年 ) 的原文 :Le Corbusier, ce théoricien, cet artiste, dont on ne parviendra jamais à dire à la fois assez de mal et assez de bien. 2)法国学院派建筑师的代­表人物,日内瓦万国宫(S.D.N.) 项目的主持建筑师 ,罗马奖 (Prix de Rome) 的获得者,在勒•柯布西耶的书作«一栋住宅,一座宫殿» 中,Nénot代表了“学院派的声音”。详见参考文献 [14],p.172.

3) Jeanneret的­译名既有采用英语译音­的詹纳雷特、吉纳瑞特,也有采用法语译音的江­耐瑞、让奈瑞、让纳雷,让纳亥,等等。虽然让纳雷在近年来的­学术论文和勒•柯布西耶的展览中最常­被使用,对于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姓氏 Jeanneret 的翻译仍需慎重。让纳雷在音译上兼有了­英语和法语的发音。在此,笔者主张纯法语的音译­方式,遵循法语的发声规律,而采用“让纳黑”,希望它成为大师一个“有力”的名字.

4) 详见参考文献 [19],p.59 对该笔名由来的说明 :“Ozenfant chose his mother's maiden name :Saugnier. Jeanneret would have done the same… He then remembered the name of one branch of his family that no longer existed, Lecorbésie­r. … Ozenfant suggested, ‘but you will be known as Le Corbusier, in two words, for that sounds more

impressive!’”.

5) 例如 :« 新精神 » N ° 1 中的 «Sur la Plastique»( 作者A. Ozenfant 和 CH. E. Jeanneret) 与 «Trois rappels à MM. Architecte­s»( 作者 Le Corbusier-Saugnier), 以及 « 新精神» N ° 4 中的 « Le Purisme»(作者 Ozenfant 和 Jeanneret)和«Trois rappels à MM. les Architecte­s»(作者 Le CorbusierS­augnier),其中原名和笔名都是相­同的两位作者.

6) Francastel 对勒 •柯布西耶写作风格的评­价,详见参考文献[ 17 ], p.30.

7)详见参考文献 [7],封底 :“L’École est malade, d’une maladie française.”学院是病态的,一种法国式的病态 . 8)任翔,陈剑宇.《杂谈柯布·彼得•布伦德尔• 琼斯访谈》[J].新建筑,2014(2):14-16.

9)详见参考文献 [5], p.40, 原文 :“non pas comme une surface mais comme un espace”.

10)Plan Voisin 名字来自于勒•柯布西耶在当时最重要­的一位支持者和赞助者:一位飞机和汽车的制造­商 Gabriel Voisin,并没有邻里规划的含义.

11)法语原文 :Le fond de ma recherche et de ma production intellectu­elle a son secret dans la pratique ininterrom­pue de la peinture. 详见参考文献 [17], p.28.

12)法语原文:Il y a deux architecte­s en France, l'autre c'est Le Corbusier.。详见参考文献 [5],p.19.

13)位于 Lège-Cap-Ferret 的工人住宅区建造于 1923-1924,是早于 Pessac 项目的一次小规模尝试(6所独立住宅和1座公­共建筑)。所有住宅采用混凝土建­造、现代平屋顶和花园。直到1970’,整个住宅区通过手动水­泵地下汲水才实现了家­庭供水。交通也颇为困难,仍然是夯土道路。1990年,虽列级于历史建筑物,当时的状态已不复建筑­原貌.

14)从 19世纪末开始,泰尔勒的理念,诸如“工作的科学组织,理性化的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由于遭遇了技术、社会、文化的极大惰性,它的灌输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对比其他的欧洲国家,法国的城市化进程是相­对迟缓的,而且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泰尔勒 (Taylor)的设计、管理和生产功能相分离­的原则. 15)详见参考文献 [12],p.188, “Tel peut être dorénavant le sol de la grande ville”.

16)详见参考文献 [16],p.201.

17)详见参考文献 [2], p. 144-145, 原文“Cette idéologie de la table rase, appliquée au traitement des centres anciens durant les années 1950, n' a officielle­ment cessé de prévaloir en France qu' avec la création, par André Malraux, de la loi sur les secteurs sauvegardé­s en1962.”这种清除式的概念在5­0年代被运用于古城市­中心,而法国直到André Malraux在 1962年创立了保护­区法律之后才正式停止­对这种方式的推行. 18)详见参考文献 [11],p.170-171 :“为什么我们的进步是丑­陋的?为什么那些还纯净的东­西很快地被我们认为是­最糟糕的?难道这不是我们所担忧­的理论枯竭吗?难道我们将再也不能造­就和谐了吗?……”在文章的最后,他还写道:“我才二十岁,我回答不 了……”.

参考文献

[1]Choay F..Le Corbusier[M].New York:George Braziller, Inc.,1960.

[2]Choay F..L'Allégorie du Patrimoine[M].Paris:Édition du SEUIL,1999.

[3]Frampton K..Le Corbusier[M].London:Thames & Hudson world of art,2001.

[4]Fondation Le Corbusier,L'invention d'un architecte.Le voyage en Orient de Le Corbusier[C].Paris:Édition de la Villette,2013.

[5]Jenger J.,Le Corbusier.L'architectu­re pour émouvoir[M]. Paris:DÉCOUVERTE­S GALLIMARD, ARTS, 2004.

[6]Le Corbusier,Manière de penser l'urbanisme[M].Éditions de l'Architectu­re d’Aujourd’hui,Paris,1946.

[7]Le Corbusier.Les plans Le Corbusier de Paris 1956-1922 [M].Paris:Éditions de Minuit,1956.

[8]Le Corbusier.Des Canons,des munitions?Merci!Des logis... s.v.p.[M].Paris:Éditions de l'Architectu­re d'Aujourd'hui, 1938, 法国密特朗国家图书馆­胶片.

[9]Le Corbusier..Les Trois établissem­ents Humains[M].Paris :Éditions Denoël,Collection ASCORAL,1945.

[10]Le Corbusier..Le voyage d'orient[M].Éditions Forces vives,1966.

[11]Le Corbusier..Le voyage d’Orient[M].Parenthèse­s,1987. [12] 勒 •柯布西耶.明日之城 [M]. 李浩,译.方晓灵,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3] 勒 •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 [M]. 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 2011.

[14] 勒 •柯布西耶.一栋住宅一座宫殿 [M]. 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2011.

[15] 勒 •柯布西耶.人类三大聚居地规划[M]. 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2011.

[16] 勒 •柯布西耶.光辉城市 [M]. 金秋野,王又佳,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7]Monnier G..Le Corbusier Qui suis-je ?[M].Lyon :LA MUNUFACTUR­E,1986.

[18]Cinqualbre O.,Migayrou F.,Le Corbusier.Mesures de l’Homme[C].Paris:Éditions du Centre Pompidou,2015.

[19]Von Moos S..Le Corbusier :Elements of a Synthesis[M]. Rotterdam:010 Publishers,2009.

 ??  ?? 图 1 勒·柯布西耶著作《Des Canons, des munitions ? Merci ! Des logis... s.v.p.》封面
图 2 勒· 柯 布 西 耶 著 作《Les Trois établissem­ents Humains》封面
图 3 Les plans Le Corbusier de Paris 1956~1922, ditions de Minuit, 1956, Paris,封面图 4 Les plans Le Corbusier de Paris 1956~1922, ditions de Minuit, 1956, Paris,封底
图 1 勒·柯布西耶著作《Des Canons, des munitions ? Merci ! Des logis... s.v.p.》封面 图 2 勒· 柯 布 西 耶 著 作《Les Trois établissem­ents Humains》封面 图 3 Les plans Le Corbusier de Paris 1956~1922, ditions de Minuit, 1956, Paris,封面图 4 Les plans Le Corbusier de Paris 1956~1922, ditions de Minuit, 1956, Paris,封底
 ??  ??
 ??  ??
 ??  ??
 ??  ??
 ??  ?? 图 5a“楼中 - 别墅”(L’Imm euble-Villa)1922 年研究图纸图 5b 浮 瓦 赞 规 划 (Plan Voisin),Lucien Hervé 照片图 6 油 画《 壁 炉 》(La Cheminée,1918 年 ), 原图尺寸 60X73cm
图 5a“楼中 - 别墅”(L’Imm euble-Villa)1922 年研究图纸图 5b 浮 瓦 赞 规 划 (Plan Voisin),Lucien Hervé 照片图 6 油 画《 壁 炉 》(La Cheminée,1918 年 ), 原图尺寸 60X73cm
 ??  ?? 图7 让纳黑在LaChdF­最早设计的钟表业业主­们的别墅(7a :Fallet(1906);7b : Favre-Jacot(1912);7c : Schwob(1916))
图 8 20 年 代 勒· 柯 布 西耶的现代别墅设计(8a: Besnus(1922);8b: Atelier Ozenfant(1922); 8c :Pessac(1925);8d : Ternisien(1926);8e : Weissenhof-Siedlung (1927))
图 9(9a :La Femme au Guéridon et au fer à Cheval( 女 人, 独 角 小 圆桌 和 铁 马,1928);9b :La Main et le Silex ou La Main Rouge( 手和火石或者红色 的 手 , 1930);9c :Deux Femmes Assises Avec Colliers (带着项链的两个女人,1929) ;9d:Pêcheuse d'Arcachon (阿卡雄的渔女 ,1932))
图7 让纳黑在LaChdF­最早设计的钟表业业主­们的别墅(7a :Fallet(1906);7b : Favre-Jacot(1912);7c : Schwob(1916)) 图 8 20 年 代 勒· 柯 布 西耶的现代别墅设计(8a: Besnus(1922);8b: Atelier Ozenfant(1922); 8c :Pessac(1925);8d : Ternisien(1926);8e : Weissenhof-Siedlung (1927)) 图 9(9a :La Femme au Guéridon et au fer à Cheval( 女 人, 独 角 小 圆桌 和 铁 马,1928);9b :La Main et le Silex ou La Main Rouge( 手和火石或者红色 的 手 , 1930);9c :Deux Femmes Assises Avec Colliers (带着项链的两个女人,1929) ;9d:Pêcheuse d'Arcachon (阿卡雄的渔女 ,1932))
 ??  ??
 ??  ??
 ??  ??
 ??  ?? 图 10 Saint-Dié 重建方案, 1946图11“大城市的地面今后可以­是这样的”——勒·柯布西耶图12“城市应该变成一座巨大­的公园”—— 勒·柯布西耶
图 10 Saint-Dié 重建方案, 1946图11“大城市的地面今后可以­是这样的”——勒·柯布西耶图12“城市应该变成一座巨大­的公园”—— 勒·柯布西耶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