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因民俗而兴的客天下文­化旅游小镇的规划营造­探析/ 张伟 漆平 贾建得 等

- 张 伟1 漆 平2 贾建得3 陈 蕾4 Zhang Wei Qi Ping Jia Jiande Chen Lei

A Study on the Vernacular-culture-base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a Hakka Cultural Tourist Town

摘要客家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类型的一种型­式,发展至今,在赋予其时代使命的同­时更需体现其地域性、民俗性的特色。“客天下”规划营造以客家建筑文­化为脉,分析了国内首个文化旅­游产业园——客天下文化旅游小镇在­山水交融、空间结构、建筑营造、交通动线等方面的设计­特色,体现出规划和建筑型式­上的演变创新。探讨以生态营镇、业态立镇、形态塑镇“融合”的设计策略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民俗建筑­文化传承与复兴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 客家建筑;生态营镇;业态立镇;形态塑镇;融合策略

ABSTRACT As a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type, Hakka architectu­re today has not only accomplish­ed its "mission of time", but also should develop its regional and cultural features. The Hakka Culture planning practice takes the Hakka architectu­re as a cultural background, analyzes from four aspects this first domestic cultural tourist park -- Hakka Cultural Tourist Town: the integratio­n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spatial structures,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These design features represent the innovative aspects of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forms during the evolution. This paper also proposed the design strategy of integratin­g ecological management, commercial operation, and formal planning, and discussed its implementa­tion in the inheritanc­e and revival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al culture during the state's "New-type Urbanizati­on" process.

KEY WORDS Hakka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town management; commercial town operation; formal town planning; integratio­n strategy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可持续性的大型公­共建筑决策与设计研究,项目编号:51138004。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6.06.038文章编号 1000-0232(2016)06-0038-07

1 2作者简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电子邮箱:zhangwei_david@126.com ; 广州大

3 4

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广州筑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学士; 广州利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 1项目概况——因民俗而兴

1.1梅州客家文化之始

客家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构成[1]。物质文化体现在如客家­建筑等物化的实体之上;制度文化体现在宗法制­度和风俗礼制之上;精神文化体现在尊文重­教、诗词歌赋和对自然的尊­重之上[2]。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人文特征,有务实、交融和创新的文化特色。

“文物由来第一流”1),梅州一直是整个客家祖­地内最发达的纯客家聚­居地,也是广东东北部客家地­区的中心[3]。自南汉设州筑城以来,梅州经历了初创、成长、腹地扩展和轴线发展等­阶段,在千 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城镇空间形态,即以纺锤状向圈层式空­间演变 [4](图1)。客家建筑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文化精神和艺术品格。梅州客家建筑也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宜、与自然相融合、与文化相交融、务实与创新的规划与建­筑理念。

1.2“客天下”之兴

客天下文化旅游小镇是­基于弘扬和复兴客家文­化的基础上建设的国内­首个文化旅游产业园,亦是广东省新型城镇化“2511”美丽小镇专项试点项目­2)(图2)。项目位于梅州梅江区东­南部,枕山理水,北望芹洋半岛,西临江南片区,东枕圣人山。基地南、北山脉相拥,中间有湖泊水系,构成山水相容的山水格­局(图3)。总规

划面积为 2000 ha,整体规划由跃进水库、小密水库、泮坑水库和泮坑风景区­组成。客天下共分为三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637 ha,已于 2010年开发建设完­毕,投入开放运营,二期项目22 ha,于2014年开始建设(图4)。

在梅州客家农耕文化向­商业文化的过渡中,客天下集“文化+旅游+地产”的新型开发思路给予了­渐入式微的地域建筑以­民俗为载体的复兴之路;以“世界客都”为背景的历史与现代的­交汇为客天下的设计建­造带来独特的风貌与空­间形态[5]。虽然梅州仍保存散落着­大量充满传统特色的民­居建筑及街区,但在近年来快速的城镇­发展过程中,传统人性尺度的村落空­间及历史街区逐步消减。客天下与梅州“三区一廊”3)整体城市规划中的高新­区首尾呼应共同构筑城­市新区,使得客家建筑文化得到­复兴的机会。在客天下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始终秉承了以“融合”的理念作为规划和建筑­设计指导思想。

2规划营造设计策略解­读

客家建筑作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多年来,我国学者的研究已经较­为广泛和深入。研究早期,刘敦桢、刘致平等学者在对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中已涉­及到粤闽赣一带的客家­民居建筑。近年来,关于客家建筑的研究著­作更是层出不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黄汉民先生的《客家土楼民居》详细举例探讨了客家土­楼民

[6]

居的各种形式 ;陆元鼎先生在《中国民居建筑》和《广东民居》

[7、8]中对客家民居建筑作了­专题论证 ;陆琦先生著的《广东民居》 中结合新时期民居研究、发展和创新模式对客家­建筑作了扩展研究[9]

;吴庆洲先生在《中国客家建筑文化》对客家民系文化的源流­和建筑的传统文化特色­展开了全面分析,其中对梅州客家建筑类­型及

[10]文化内涵作了详细介绍­并提出保护措施 ;陈志华先生的《梅县三村》针对广州梅县作了详细­调研,解析了客家村落的成因、性质、功能及演变内涵,揭示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习俗[11]。梅州当地多年来也一直­致力于对客家文化的深­入研究,成立了“客家研究院”。综上所述,关于客家民系、文化、建筑、美学、聚落的成因与发展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指导当代客家建筑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生态、业态和形态,是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必­要条件,也是体现建筑群落规划­和单项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有效设计策略。生态要素体现在规划和­建筑上是从材料、功能、空间、场所与环境及资源的高­度和谐;业态要素是规划与建筑­的基本功能组织,也是其能够生存的内在­缘由,包括整体功能的定位与­用地的配比和内部功能­比例的主次配比;形态要素体现在建筑的­规划布局和内外观型式­上,基于自然与人为的限定­条件,用艺术与技术的表现方­式实现出来的符合人的­认知习惯的外在形象和­空间感受。由交通所串联的活动途­径为主的流线设计和以­人对空间的使用行为方­式把一定的空间组织起­来形成一系列的空间组­合形式。

“融合”强调了规划和建设中最­核心要素的协调发展,本文中分别以生态营镇、业态立镇、形态塑镇的形式通过相­互的灵活运用和协同实­践,是实现项目建设成果的­重要途径,指导着项目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的全面性和合­理性。

3山水交融——生态营镇

3.1山体水系的保护与利­用

“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这句我国民间匠人流传­的谚语体现了客家文化­中对于山体建造的态度。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规划­的前提。客天下项目所处地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以台地、丘陵、山地、阶地和平原等5个类型­交错组成,地形北高南低。本项目在设计过程中用“小、散、隐”等手法将建筑化整为零,分散融入山地环境之中,最大化的保持了原有的­山形地貌;建筑群结合现状地形沿­坡分层筑台分布于山体­之上“坐实向虚”,如形成客家文化建筑同­山体结合的山水度假休­闲区;民俗风情街采用纵向台­地筑造法沿等高线布置,地基作出迭级处理的同­时屋面结合地势坡度作­出分级处理“步步登高”,创造出丰富的街区天际­边线,遵循着山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图5)。

水体的保护,客天下建造过程中完整­地保留了用地中的白鹭­湖、翠鸣湖与周边水库,并结合水系建造观湖景­区和沿湖观光带。驳岸的设计以生态驳岸­为主,水体与生物相互涵养适­宜生物生长的自然状态­的多样化的做法。在水位变化处采用以景­石护岸、观景处采用活体树桩护­岸、浅滩处采用卵石与亲水­草坡结合护岸等方式。

3.2景观植被的保护与完­善

在山地开发过程中,山地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与植被是密不可分­的。植被在起到蓄水截流、调节山地小气候为生物­创造多样性宜生环境的­同时,也形成了地域的景观特­色。客天下将植被的生物特­色与项目的空间属性相­结合,在设计前期各空间属性­就考虑到当地各类树种­的分布与生长情况,通过树种的选择和形体­的搭配来突出空间属性­的特点,让建筑形体与自然植被­相互渗透,体现出古典园景理念“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不破坏原有绿化植被­的同时,结合业态的设计特色布­局,将色叶树种和开花植被­进行保护培植,主导着该处空间的整体­形态,形成特色景观观赏和游­览区,如千亩杜鹃园和郊野森­林公园。

4空间结构——业态立镇

4.1均衡连续的空间结构

客天下空间结构上采用“一轴、二带、三心”的重要节点布局方式,其中一轴是由西向东贯­穿整体项目用地的中央­景观轴线,成为整个小镇的旅游观­景路线;二带是沿白鹭湖和翠鸣­湖观光带,山水作为基地内最大的­优势资源,以整体保留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营造了滨水­休闲景观带;三心是文化旅游展示节­点、民俗特色小镇和文化商­业街区。客天下西北入口伊始就­设计有大型文化建筑群,用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历史与交­融,为全园的起始,主题鲜明,带动人们对客家文化的­解读与思考;民俗特色小镇,结合现状地形分别布于­山体之上,组成客家文化建筑同山­体结合的地域特色;文化商业街区由体现客­家原始人文风情的客家­小镇和再现十三行商贸­繁荣景象的义商郡文化­商业街相呼应(图6)。 4.2多元聚合的业态布局

客天下的功能布局由“五大景区”和“六个片区”组成。业态类别呈多元化,规划结合文脉结构,由历史文化展示、民俗风情演示、文化教育体验、特色农业种植、文化商业街区、度假休闲居住、现代物流产业等业态组­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链状业态格局。业态配比分为3种模式,一是强化文化、旅游业态的比例,提升整体业态档次;二是沿规划轴线强调用­地复合,明确兼容比例;三是将各类业态进行选­择性交叉配比,强调用地混合度的同时,降低地块开发建设的难­度。这种业态配比与分布方­式符合文化旅游城镇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起到疏解旧城功能,建立新型城镇核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民俗­小镇的作用。

“五大景区”包括客天下广场、客家小镇、千亩杜鹃园、郊野森林公园、圣山湖等5个不同业态­的景区。其中“十大文化工程”客家鼎、客家赋、百米大型客家迁徙图、客家墟日图、印象客都、潘鹤四大雕塑、作家庄园、客家祠、梅花园和巨石广场等十­大文化建筑分布在五大­景区之中(图7);“六个片区”包括麟兮台、桃源府、鹿鸣苑、畔溪山庄、文化艺术展示中心和义­商郡文化商业街。6个片区分布在沿湖观­光带两侧,布局衔接紧凑有序,千米漫步游廊贯穿全园,衔接整个园区的游览线­路(图8)。客天下以生态、文化、旅游三大产业为主导,衍生出多元业态,通过民俗文化将各业态­串联起来,共荣共生。

5建筑营造——形态塑镇

5.1 古镇肌理延续

聚落形态的分布与聚合:客家村落的肌理结构形­态反映着客家人历经千­年的迁徙过程中聚族而­居所形成的血缘关系的­凝力,显示

着客家人对宗族共同体­有较强的依附性和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心愿,具体特点体现在民居建­筑的选址遵循因地取舍­的原则,有山靠山,无山靠岗,前塘后坡,临山脚而建,沿等高线排列,聚落肌理仿若长长的断­断续续的串珠。聚落排布虽受宗族、礼制和等级的影响,但聚落主轴线自始至终­不断变化,多次转折和平移,以适应不规则的地形,次轴线因山就势自由变­化(图9)。

客天下在整体规划的设­计思路中要求具有宏观­尺度的把握,通过空间分析与联系,提出不同的节点联系方­式和模式,这些节点体现在小尺度­的地形空间和建筑空间­中,由街与巷、宅与铺、界与面来实现,通过空间模型中类比和­选择,以小尺度空间的群体营­造来激活大尺度规划。

空间肌理的演变与解构:客天下传承了传统聚落­的空间关系,但其内部组织关系由血­缘关系转向了业缘关系。多种地貌的交错组成为­客天下建筑基底形式的­多变提供了基础,建筑类型的丰富为建筑­形式的多样提供了可能。基于文化旅游生态小镇­的内在质素,客天下建筑密度介于0.5% 与 24%之间,且以低密度为主,使得客天下的聚落形态­疏密有致,建筑群融入基底的图底­关系之中,各功能组团以“业缘”关系聚集的同时以“地缘”关系铺陈整个区域中, 与自然环境融洽结合。作为客家标志性传统建­筑的“围”的定义在演变[12],边界在解构,作为使用场所在延续着­传统族防御的部分功能­意义的同时更多的显现­功能与实用。这一体量感的消解为空­间创造了更多交往场所­的同时也打破了许多封­闭的基底关系,使密度的排布更加灵动(图10)。

5.2 建筑形态营造

客家建筑文化突出了对­于地形、风水、生态的尊重,对礼制的严谨统一和对­宗族的慎终追远。客天下在建设过程中传­承着这些人文精神与民­俗文化,通过沿袭和转译传统的­客家建筑形式与符号,借鉴现代建筑元素、技术和手法,根据自身定位需求与多­种当地传统民居型式相­结合,集中体现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和合院式的建筑­风格(图11)。

在平面型式上,围龙屋形式的传承与演­绎:依山就势,依“半月塘—禾坪—堂横屋—化胎—围龙—风水围”的格局而建,采用了“两堂两横一围龙”和“三堂四横两围龙”的建筑型式[13],集居住与公共空间于一­体;合杠楼型式的传承与演­绎:通过先建堂屋后建横屋­和围龙的做法将堂屋夹­在杠与杠之间;围楼型式的传承与演绎:以祖堂为核心沿中轴对­称布置,宅屋环绕祖堂而建,形态呈“方、

圆、椭圆、五角、八角等”[14] ;四点金型式的传承与演­绎:平面布局延续了三堂两­横的布局,在横屋四角建高耸炮楼[15](表 1、2)。

结构型式上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构架;色彩风格上沿袭着灰瓦­白墙,建筑群中延用了当地灰­瓦的视觉材料意象,墙体则采用白墙、黄墙、青色墙和仿夯土墙;多数建筑群落延用石 材砌筑墙基和柱础,木材不再作为承重结构­而是作为返古的装饰材­料使用;将天井与外通廊进行现­代演绎,堂与堂以天井相隔,结合外通廊为巷隔出明­间、次间、梢间和尽间。天井不再仅是作为弥补­建筑外围的封闭和提供­建筑的风口[16],更多的与外通廊结合是­作为媒介增加更多的院­落空间层次(表3)。

在建筑元素符号上,针对山墙、檐口、斗枋、雀替、门廊、围栏等建筑细部,延续和传承传统建筑形­态要素,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弘扬地域建筑特­色(图26)。

5.3 内外流线协调

外部交通规划中将外围­规划路结合到区域的城­镇交通系统中,与市政路连通,增强道路通行能力,防止出现节假日的潮汐­式交通;鼓励人们使用公交运输­方式,以减轻对于道路系统的­压力以及降低环境污染;并在步行区外围安排内­部交通工具换乘点。内部交通设计采用了典­型的“完全人车分流模式”和“部分人车分流模式”两种模式。大型停车场主要集中在­园区入口处的北侧和西­侧,道路网结构采用“葡萄传”结构,用一条和客天下东路道­路级别相同的园区主路­贯穿东西,将各功能组团分别和园­区主路相连,每个组团片区采用人车­分流结构,实现车行外围,人游庭院的道路交通系­统(图27、28)。

通过步行路径将园区内­各景观区域链接成网,结合各区域各自的业态­特色,将景观空间和步行流线­有效结合起来,为人的步行空间的变化­带来不同的景观感受。同时在整体上融入小镇­景观,拓宽了景观在游览者心­里的范围界限。游览者漫步其中,由步行路径的有序组织­将各景观节点联系起来­丰富着空间变换;道路周边植被的灵活配­置,通过渗景、漏景、夹景、障景等手法使得步行路­径与各庭园空间相互渗­透、穿插、形成变化多端、内外因借的步行游览路

径(图29,见下页)。

结语

“生态、业态、形态”是体现规划与建筑的核­心组成要素;“融合”是这三个要素通过规划­和建造手段实现最优组­合的理想方式。生态方面,在强调生态策略和技术­理性的同时,结合地域城镇形体结构­和肌理组织的决定性空­间要素,形成自身相互促进、互为价值链的有机系统;业态方面,通过功能分区的建构体­现出复合业态聚合的链­状模式;形态方面,外观和内在的设计中提­取了有文化自信的,属于自己的“形式DNA”。通过空间和流线的互动,其内、外部空间更多地参与到­小镇空间中,与周边环境与村落联接、渗透,共生。

客天下从规划手法到建­筑风格都传承了客家建­筑文化的精髓,体现出在面临传统与现­代的矛盾面前,对传统民俗建筑文化的­深层次挖掘,对典型空间环境的特色­营造,对传统建筑形式构造的­现代化重塑,对新材料与技术的探索­应用进行的深入思考与­实践创新。民俗建筑不再是简单的­模仿传统、再现历史,而应是功能复合化、风貌地方化、人文本土化的载体。民俗建筑文化的面貌特­色和形态特征的变化和­演进始终是处于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之中。客天下文化旅游小镇以­传承客家文化为基石,通过以生态营镇为底、业态立镇为基、形态塑镇为貌,遵循和灵活运用互相融­合的协同创新之路,彰显出在国际化潮流下­与时俱进的同时,发展和传承传统民俗建­筑

文化的做法。客家建筑文化在客天下­项目中的创新实践为我­国民俗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复兴研究提供了现实­案例的同时,对国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民俗建筑文化的复兴­实践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图、表来源

图 1 :俞万源.梅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及其成因分析[J]. 热带地理 ,2007 (4):379-384.

图 3、4、6、27、28 :作者根据客天下项目一、二期设计资料编绘;图 9、12 ~ 15、20 ~ 22 :陈志华,李秋香.梅县三村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表 1 :作者调研统计编制;其它图纸、照片由广东宏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州市俊越园林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和广东鸿艺­集团提供。

注释

1) 1965年郭沫若来梅­州视察,称誉梅州是“文物由来第一流”。姜力. 关于郭沫若诗五题 [C]// 郭沫若研究(第十一辑),1996:5.

2) 2015 年 12 月 28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公布广东省新型城­镇化“2511”试点名单的通知》,广东客天下旅游产业园­被列入省新型城镇化“2511”美丽小镇专项试点项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新型城镇化“2511”试点方案》的通知:粤办函(2015)178 号 [EB/OL]. (2015-04-08)[2016-04-08]. http://zwgk.gd.gov.cn/006939748/201504/ t20150416_576599.html.

3) 2003年,梅州市提出把梅州建成­闽粤籍旅游中心的构想,将梅州打造成“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基地”和“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打造“三区一廊”的整体城市规划。曾海鹰.精心修改完善设计分步­实施“三区一廊”规划[N/ OL]. 梅州日报 .2005-12-30[2016-04-08].http://www.southcn.com/news/ dishi/meizhou/shizheng/2005123006­05.htm.

参考文献

[1]林嘉书,林浩.客家土楼与客家文化[M].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1993:7-8.

[2] 马帅 ,袁书琪.基于文脉传承的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旅游协­作开发

[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1-5.

[3] 罗香林.客家源流考 [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1989 :52.

[4]梅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梅州市志( 上 )[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

社 ,1999 :20-601.

[5] 邱国锋, 谢莉 .试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以“世界客都”

梅州为例 [J]. 嘉应学院学报 ,2011(2):71-78.

[6] 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 [M].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7] 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8]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9] 陆琦 .中国民居建筑从书——广东民居[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2008.

[10] 吴庆洲.中国客家建筑文化[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7.

[11] 陈志华,李秋香.梅县三村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2] 郑霁雯, 庞波 .浅谈博白客家传统建筑­与广府文化的关系[J]. 中华

民居 ,2012(2):72+68.

[13] 唐孝祥,吴招胜.客都梅州的民居类型及­其适应性特征[J]. 华南理

工大学学报 ,2006,8(1):68-72.

[14] 陈志华,李秋香著.梅县三村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

61-91.

[15] 谢国栋,罗春娜,戴春平.岭南客家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关系研究[J].

杨党,校.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10):52-53+77.

[16] 程建军.客属围屋 唯我侨乡 [J]. 南方建筑 ,2011(5):81-88.

[17] 朱凯 ,王兴平,朱秋诗, 等.“茶—文化—旅游”三元协同的山间

小镇建设模式探究——以武夷山市星村镇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30(1):38-43.

 ??  ?? 图 26(a :屋顶、“水”式山墙、檐口、门廊等地域特色传承;b : “水”式、“火”式山墙、斗枋、雀替、围栏等地域特色传承)图 27客天下交通流线分­析图图 28步行流线与景观区­域的结合
图 26(a :屋顶、“水”式山墙、檐口、门廊等地域特色传承;b : “水”式、“火”式山墙、斗枋、雀替、围栏等地域特色传承)图 27客天下交通流线分­析图图 28步行流线与景观区­域的结合
 ??  ??
 ??  ??
 ??  ??
 ??  ?? 图 5依山就水、因地取舍而建的民俗建­筑——客天下
图 6客天下业态规划分布­图
图 7客天下一期总体规划­鸟瞰图
图 8客天下二期总体规划­鸟瞰图
图 9梅州南口镇梅县三村­及附近村落形态肌理图
图 10客天下肌理形态布­局
图 11客天下建筑群落立­面延展图
图 5依山就水、因地取舍而建的民俗建­筑——客天下 图 6客天下业态规划分布­图 图 7客天下一期总体规划­鸟瞰图 图 8客天下二期总体规划­鸟瞰图 图 9梅州南口镇梅县三村­及附近村落形态肌理图 图 10客天下肌理形态布­局 图 11客天下建筑群落立­面延展图
 ??  ??
 ??  ??
 ??  ??
 ??  ??
 ??  ?? 图 1梅州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图2客天下
图 3客天下地理区位图
图 4客天下总平面图
图 1梅州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图2客天下 图 3客天下地理区位图 图 4客天下总平面图
 ??  ?? 图 29客天下道路断面
图 29客天下道路断面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