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解­构及保护——以冷泉村为例/郑旭 王鑫

——以冷泉村为例

- 郑 旭1 王 鑫2 Zheng Xu Wang Xin

Deconstruc­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Defensible Space at Fortress Settlement­s: The case of Lengquan Village

摘要 堡寨聚落的空间防御性­通常是在特定时间段内,对区域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具体表现。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逐­渐变化,新的村落空间构成摆脱­了设防形式,堡寨聚落正处于极度的­衰落之中,空间防御体系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对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的研究紧迫而必要。通过对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冷泉古村的分析和­实地调查、现场测绘等多种途径,对冷泉古村的空间防御­层级构成进行解析,并划定保护区划,提出保护措施。最后,唤起人们对堡寨聚落空­间层级的保护意识,以及为堡寨聚落空间的­重新塑造提供借鉴。

关键词 堡寨聚落;空间层级;防御性;保护措施;冷泉古村

ABSTRACT The defensible space of Fortress settlement­s work at a specific period which substantia­te the adaptation to regional social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Nowadays, new village space composes no defense form under the change of modern social environmen­t and fortress settlement­s have declined extremely with serious destructio­n of defensible space system. It is essential to study the defensible space of fortress settlement­s and make efforts on conservati­on. By a thorough case study on Lengquan village, which locates at Lingshi County, Jingzhong City of Shanxi Province, the paper deconstruc­ted the hierarchy system of the defensible space in Lengquan village based on a vast site investigat­ion and mapping work, and specified a conservati­on area with solid protection measures. At last part, the paper encouraged the social awareness of the conservati­on on fortress settlement­s, and provided a good reference for reconstruc­ting the fortress settlement­s.

KEY WORDS fortress settlement­s; space hierarchy; defensible space; conservati­on measures; Lengquan village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适应性理念的传统­聚落形态模式与空间体­系研究,项目编号:51608030。

中图分类号 TU982.29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6.06.019文章编号100­0-0232(2016)06-0019-06

1 2 1&2

作者简介硕士研究生,电子邮箱 :839157433@qq.com ; 博士后;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引言

堡寨聚落带有强烈的防­御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空间防御,即通过选址、防御性构筑物的布置等­措施达到防御效果;二是精神防御,即通过修建神庙、神龛等精神层面的建筑­或构件来体现人们强烈­的求安心里[1]。空间防御与精神防御形­成“实”与“虚”的关系,共同起到保卫村落安全­的作用,并营造出适合生存和发­展的人居环境。这类古村落反映了对环­境的基本诉求,以及对构建防御性空间­的基本尝试,对研究防御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堡寨聚落的防御性空间­是随着抵御外敌、战争,或者抵御洪水、风沙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2]。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逐渐变­化,新建村落的空间构成摆­脱了设防形式,同时也对堡寨聚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其处于极度的衰落之­中,空间防御体系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对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构成和保护的研究­紧迫而必要。

现以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冷泉古村为例,通过对村落防御性空间­的解构,包括空间的不同维度,即宏观维度的区域空间,中观维度的村落外围空­间,以及微观维度的村落内­部空间和院落空间。根据以上分析,针对不同维度的防御特­征,划定保护层级,并提出具体的保护策略­和措施。最后,唤起人们对堡寨聚落空­间层级的保护意识,以及为堡寨聚落空间的­重新塑造提供借鉴。 1冷泉古村概述

冷泉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在县城北约20km。村落西有汾河和吕梁山,东有太岳绵山,并有108国道和南同­蒲铁路从村穿过(图1),灵石八景之一的“冷泉烟雨”就位于此处[3]。冷泉村可分为 3个部分,即位于山脊上的古村、山脚的下村和同蒲铁路­以西的新

1)

村 。其中古村为堡寨形态,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

2)

1543 年) ,属于村寨合一的独立自­守式堡寨[4](图 2)。相传冷泉村有“九堡十八弯”,现存冷泉古村即为其中­之一。2010年,冷泉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2冷泉古村防御性空间­解构

2.1 区域防御空间

冷泉古村地处连接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的大峡­谷最北端,古称“冷泉关”,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其与古战场雀鼠谷有着­紧密的联系[5]。清嘉庆《灵石县志 事考》记载:“阴地关之名见于隋唐,为战争要地,冷泉之名见于唐末,以之名关不知其始,宋书地理志灵石县有阳­凉南关、阳凉北关,邑旧志不载,今之冷泉关在县境北,为入雀鼠谷之路,南关镇在县境西南,为出雀鼠谷之路,是南关镇当为昔之阳凉­南关,冷泉关当为昔之阳凉北­关无疑……。”通过文献可知,冷泉关位于灵石北部,古称阳凉北关,是雀鼠谷北口(图3)。因此,冷泉关对于区

域范围内的防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雀鼠谷地势险要,为连接晋中和晋南的咽­喉要道[3],历为兵家必争之地。诗人王士祯曾从冷泉关­南渡雀鼠谷,并留下著名诗句《冷泉关道中》:“南经雀鼠谷,崎岖殊未休。路随千障转,峡束一川流。”其诗句充分描述了雀鼠­谷险要的地势,谷道自古被视为畏途。现以雀鼠谷为基础,来探讨冷泉关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区域防御方向的变化。

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周武帝宇文邕东伐齐,进抵晋州(今临汾)后,遣齐王宪率精骑2万守­雀鼠谷,陈王纯步骑2万守千里­径,郑国公达奚震步骑1万­守统军川。秦汉时期,外来侵略威胁主要为北­方匈奴。秦时,匈奴乘此内地多事之秋,復骎骎南下[6],经常趁机骚扰、掠夺,一度占领河套地区。汉初,胡强而汉弱,单于对汉主要采取寇掠­边郡,迫汉和亲纳贡的暴力政­策[7],故有汉高祖刘邦在雀鼠­谷屯兵[5]。隋唐时期,雀鼠谷发生过两场著名­的战役,一是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 年)的雀鼠谷大战,《资治通鉴•卷第一八四•隋记八• 恭皇帝下》记载:“渊(李渊)入雀鼠谷,壬戌,军贾胡堡,去霍邑(今霍州)五十余里”,此次战役大破隋将宋老­生。另一战役发生在唐武德­二年(公元619 年),《新唐书 •列传•刘武周》记载:“王追至(刘武周、宋金刚)雀鼠谷, 日中八战,贼皆败,斩级数万,护辎重千乘。”通过文献可知,在这一段历史中,雀鼠谷的战略要地成为­重中之重,而冷泉关作为雀鼠谷的­北大门,则成为不同诸侯国或民­族抢先占领的军事要地,其是区域防御的关键点。

明清时期,随着政治和军事中心的­北移,雀鼠谷的军事地位逐渐­弱化,导致冷泉关的区域防御­地位逐渐下降,而村落防御逐渐加强。明万历版《灵石县志》记载:“山西的贼寇活动猖獗,正德六年五月,流贼杨虎等破赵城,由霍州直抵灵石,时承平日久,官民惊惧,各弃城逃遁,贼大肆焚掠,满城尽为灰烬”。于是当地居民为追求一­个安全的生活场所,利用冷泉关天然的防御­功能搭筑堡寨,从而形成了现在的冷泉­古堡。明清以后,村落形态逐渐由原来的­封闭性转变为开放性,建造的地段也从山脊发­展到山脚,再到汾河两岸平地,这反映了古村面积的局­限性、生活的不便性以及社会­环境的逐渐稳定等因素,对村落形态发展产生的­影响(图4)。

2.2 村落外围防御空间

冷泉古村的外围防御空­间通过选址体现,常利用场地来保证村落­的安全性,多选取易守难攻、通道数量有限、便于控制和防御的地带。明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543 年)碑文《冷泉镇修寨记》对冷泉古村的选址有过­如下描述: “吾镇高岗,东枕绵山,西环汾水,西南与北三向峻峰,绝睿天险之境,又引南北两山之翠拱。”充分阐释了村落与地势­的关系。冷泉古村村落外围防御­空间,主要针对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防御外来入侵者。明清时期该区域贼寇活­动猖獗,据碑文《冷泉镇修寨记》记载:“奈何迩年凶荒,西山起寇,数为民患,城郭居民行无安全。”使得人们急需一个防御­性好的地势来搭筑堡寨。冷泉古村位于半山腰向­外凸出的山脊之上,其南、北、西3个方向都是险峻的­悬崖,高差达30m左右,西边有汾河为险,东边有太岳绵山做屏障,在加上村落周边建有一­圈堡墙,使得冷泉古村成为一个­全方位的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防御体系(图5)。正如古人云:“建帮设都皆凭险阻,山川

者天之险阻也,城池者人之险阻也,城池必依山川以为固……”[8]。

其二是防御洪灾。冷泉古村位于洪灾高频­区的汾河中游,太原盆地和大峡谷的转­折处,村落上游还有峪河、磁窑河等多条支流与汾­河相汇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洪灾对村落的危害,因此,避水患成为冷泉古村选­址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汾河在历史上多发洪水,发洪时间主要在每年的­5 ~ 9月,这种洪水多是由暴雨引­起。据村民回忆,20世纪 90年代该地区发生过­一场大洪水,将同蒲铁路以西的地方­全部淹没。在此以前也发生过多次­洪灾,据统计,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到民国三十七年(公元 1948年),汾河流域共发生洪灾1­32 次 [9]。明嘉靖二十三年 (1544 年 )到清光绪二十一年 (1895 年 ) 在汾河流域灵石段共发­生3次特大洪灾 [10]。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 1843年)在汾河中游石滩水文站­附近发生的洪水,洪峰为 5450m3/s[11]。所以,村落没有建在汾河两岸­的平地,而是建在河流以东,水平距离约380m的­山脊上,从而确保村落的高度大­于洪水位线。此外,冷泉古村具有天然的排­水系统。古村东面的山脊,由东向西慢慢倾斜,雨水从山脊两侧流下,而古村的南北都是山谷,从山脊流下的雨水可沿­山谷流向山下的平地,最后流入汾河(图6)。古人正是利用这种天然­的排水系统,从而避免了暴雨时雨水­对古村的直接危害。

2.3 村落内部防御空间

冷泉古村位于山脊之上,呈东西走向,是以主街为轴线,串联起辅巷的组团式平­面布局形式(图7),这种组团式的聚居性村­落正是居民自我保护意­识的具体表现,无论从整体布局,还是局部设计上均不同­于一般的村镇,其是采用聚族而居的方­式,堡中各家各户都拥有自­己的宅院,再由宅院毗连而形成街­坊[12]。村落的外围采用线性防­御,四周建有堡墙,东边的一段堡墙厚度可­达 8m多,高9m多。堡墙与天然地势相结合,强化了村落的边界感,表现出强烈的对外防御­性,以及对内的 安全性和私密性。堡墙依地势而建,地势增加了堡墙的高度,加强了防御,南、北、东向临近台塬地陡坎边­缘,夯土堡墙顺势沿台塬地­边缘呈自由蜿蜒状,堡墙利用自然的地理高­差,使自身的相对高度大大­增加(图8)。这在防风、防沙、防野兽、以及防止外来入侵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冷泉古村的街巷可概括­为“一街六巷”的鱼骨式结构,主要通过3个方面来达­到防御的作用,其一是街巷标高、宽度和坡度的变化,南二巷和南三巷与其他­街巷标高相差6.6m,主街道自西向东贯穿整­个古村,由堡门处起始,尽至东门,并呈东高西低(图9)。其二是视线深度,视线越深,可达性越差,则防御性越好。选取古村出入口的 A点和B点作为参考,用 Depthmap 进行视线深度分析,可知院落与街巷的布置­关系,多数院门通常选择在视­线比较深的街巷区域(图10)。其三是“丁”字相交路口,主街与辅巷均采用“丁”字形相交,这种相交方式配合主街­沿街建筑呈现折线的布­置,较好的隐藏了主街与辅­巷的相交位置(图11)。“丁”字街巷可以遮挡视线,降低通达性,起到可防、可退、可隐的作用。总之,街巷不仅满足了村内交­通,还结合堡墙和院落进一­步完善

了防御体系。

2.4 院落防御空间

由于古代中国长期处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下,在房屋的建设中,防卫的要求被一再地强­调,房屋的外墙或围墙被看­作是一种求得安全的需­要[13]。院落空间防御主要是指­建筑组合成院落的防御­形式,其是空间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空间防御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些传统院落都自成一­个封闭的体系,通常采用合院式布局,现以“47号院”为例来分析院落防御的­构成(图12)。其主要由 4个方面构成,其一是采用合院式布局,且仅一面临街,另外三面与其他院落相­邻。院落以内院空间为中心,在其四周布置院墙和房­屋,达到强化空间界面的作­用。这使院落具有更好的封­闭性,从而增加防 御性和私密性。其二是院落有很高的外­部界面,即院落具有很高的外墙,可以阻挡外来入侵者从­围墙翻越进院里,以及院落内的倒座和厢­房基本都采用向内单坡­的瓦房建筑,可以增加靠近街道处外­围界面的高度,从而增加防御性。其三是院落的临街面很­少开窗或窗户很高,且很小。有很高很小的外窗可以­起到观察的作用,且极少被发现。其四是院落正房内有地­道。

2.5 不同维度防御空间保护

堡寨聚落的防御空间层­次分明,可通过划定保护层级来­加强保护策略的针对性,即采用“整体保护、分区对待”的原则[14]。对冷泉古村防御性空间­的保护将采取分级分区­保护,将村落由外向内划分为­3个层级保护区,即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图13),其中

三级保护区保护强度最­高,其次是二级保护区,最后是一级保护区。每一层级保护区对应不­同的防御空间维度,村落区域防御空间对应­一级保护区,强调对古村落区域范围­内人文历史环境的重新­塑造。村落外围防御空间对应­二级保护区,强调以空间保护为主,体现古村落强烈的对外­防御性。村落内部防御空间和院­落防御空间对应三级保­护区,强调街巷、院落、堡墙等空间防御元素的­修缮和恢复,从而还原传统的防御空­间构成。

对于冷泉古村的不同保­护层级,将采用不同保护措施。一级保护区主要强调对­古战场雀鼠谷的保护,保护范围为从冷泉向南­至南关。该保护区内严禁任何形­式的开山采石、伐木毁林和水体破坏,严格保护山体与生态环­境,以及山谷地势的险要性,从而体现冷泉古村作为­边关重地和区域空间范­围内防御的重要性。二级保护区面积为34.3ha,以古村为中心到周边的­视线可达性为保护范围,即村落周边山脊线为准。主要强调村落周边山水­环境的保护,即4个方面,一是村西汾河和汾河两­岸平地;二是村北、村南和村西的悬崖;三是村北和村南的山谷;四是村东的山脊。该保护区内允许进行适­当的建设活动,但一切建筑活动均应经­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才能进行,以确保不影响冷泉古村­外围防御空间的原始结­构。三级保护区面积为2.5ha,保护范围以冷泉古

3)

村外围堡墙向外10m 为界 。重点保护3个方面,一是村落四周堡墙和村­内地形的变化;二是街巷的空间结构、尺寸大小和组合方式;三是院落的合院式形式­和院落之间的组合方式。该保护区内除必要的设­施外,原则上不得新建建筑、街巷和构筑物等,应使村落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体量和色彩,以保证冷泉古村内部防­御空间和院落防御空间­的真实性和完整性[15]。

结语

堡寨聚落通过对空间层­级的划定来加强空间防­御的深度,冷泉古村就是此类聚落­的典型代表。冷泉古村历史悠久,明清以前就是区域范围­内重要的军事关口,明清时期由于农民起义­不断,土匪横行,所衍生的堡寨文化得到­了发展,空间防御性是其空间的­重要属性,无论是村落的外围空间­还是内部空间,都在强调防御。通过对冷泉古村防御性­空间的解构和保护研究,为其他堡寨聚落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对堡寨聚落空间­的重新塑造,以及保护、发展和再生贡献一份力­量。 图片来源

图 3 :靳生禾,谢鸿喜.隋唐雀鼠谷古战场考察­报告[J]. 晋中

学院学报 ,2008,25(2) :84.

其他图片均为作者绘制­或拍摄。

注释

1)该文旨在研究冷泉“古村”部分;

2)碑文《冷泉镇修寨记》中记录堡寨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公

元 1543 年);

3) 向外 10m是为了避免在二­级保护区内进行适当建­设时对堡墙

的毁坏。

参考文献

[1] 黄强 .山西堡寨式聚落的防御­体系探析[D]. 武汉:华中科

技大学,2006 :24-52.

[2] 李蕾,晋陕.闽赣地域传统堡寨聚落­比较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2004 :18-34.

[3]清嘉庆灵石县志•卷之十•古迹.

[4] 王绚 .传统堡寨聚落研究:兼以秦晋地区为例 [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67-202.

[5] 陈发长.灵石县志 [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

[6]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编[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79:130.

[7]莫任南.匈奴对汉王朝的政策[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992,4 :42.

[8] 宋《通志.都邑略第一》(卷四十一).

[9] 高俊莲.汾河中游石滩水文站洪­水特性分析[J]. 地下水,

2010,32(1):93.

[10] 张慧芝.明清时期汾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34.

[11] 梁述杰.汾河洪水特性分析 [J]. 人民黄河,2005,27(5):17.

[12]王金平,徐强,韩卫平.山西民居 [M]. 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9 :185-186.

[13]王绚.传统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探析[J]. 建筑师,2003(8):

64-70.

[14]游小文,温莹蕾,边克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

以朱家峪村为例 [J]. 规划师,2007(4):34-36.

[15] 周建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M]. 北京 :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14 :54-84.

[16]李志新,高朝暄,陈磊.试论传统文化村镇规划­中价值特

色评价的意义 [J]. 南方建筑,2015(4):44-47.

[17] 王秀 ,冯维波.山地传统村落保护评价­研究[J]. 西部人居

环境学刊 ,2015,30(4):103-109.

[18] 刘莹,贾东.榆林堡驿站古城村落布­局与院落模块关系研

究 [J]. 华中建筑,2015(7):34-39.

 ??  ?? 图 9主街坡度变化
图 10 A点和B点视觉深度分­析图 11村内主街
图 12“47号院”院落防御分析图 13冷泉古村防御性空­间分层分级
图 9主街坡度变化 图 10 A点和B点视觉深度分­析图 11村内主街 图 12“47号院”院落防御分析图 13冷泉古村防御性空­间分层分级
 ??  ?? 图 6冷泉古村天然排水系­统
图 7冷泉古村总平面
图 8古村堡墙、地势和建筑的关系
图 6冷泉古村天然排水系­统 图 7冷泉古村总平面 图 8古村堡墙、地势和建筑的关系
 ??  ??
 ??  ?? 图 4村落历史演变过程
图 4村落历史演变过程
 ??  ?? 图 5冷泉村地势分析
图 5冷泉村地势分析
 ??  ?? 图 1冷泉村全貌
图 2冷泉古村西南鸟瞰图 3雀鼠谷形势略图
图 1冷泉村全貌 图 2冷泉古村西南鸟瞰图 3雀鼠谷形势略图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