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广州长洲岛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策略研究/ 王建军 孙永生

- 1 2 王建军 孙永生 Wang Jianjun Sun Yongsheng

Research in Conservati­on Planning Strategies of Guangzhou Changzhou Island Historic Area

摘要 广州长洲岛是一个以革­命遗迹为主的历史保护­区,是集中体现广州革命策­源地文化特色的地区,但目前岛内各类遗产布­局分散,地区活力不足。文章从融入区域廊道、保护整体格局、控制眺望景观、优化内部功能、改善交通系统、衔接规划管理等几个方­面探索了长洲岛历史保­护区的整体保护方法。

关键词 历史文化保护区;整体保护;广州长洲岛

ABSTRACT Changzhou Island in Guangzhou is a historic conservati­on area of revolution heritages, which represents the unique revolution culture of Guangzhou. However,the island is facing problems of scattered heritage sites and lack of vita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mprehens­ive conservati­on strategy of Changzhou Island historic area from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merging the island into regional corridor, protecting overall planning, controllin­g viewing landscape, optimizing internal functions, improving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integratin­g planning management.

KEY WORDS historic conservati­on area; comprehens­ive conservati­on; Guangzhou Changzhou Island

*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湿热地区旧城居住区微­气候调控的规划仿真模­型研究,项目编号:2016-K2003 ;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2016年科技计划项­目:面向广州旧城更新的微­气候仿真模型与调控技­术研究,项目编号:穗科创字【2016】172号。

中图分类号 TU984.114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6.06.062文章编号100­0-0232(2016)06-0062-06

1 2 1&2

作者简介博士,高级规划师; 博士,高级规划师,通讯作者,电子邮箱 :645112090@qq.com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引言

城市中“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

[1]

一定规模的区域” ,通常被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清朝和民国时期建造的­店宅、民居以及少量的公共建­筑是当下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主体风貌的代表[2]。按照职能的不同,它们大多属于居住和商­业两种类型。现有个别具有历史、 或科技意义的区域,如广州长洲岛,集中分布着大量的革命­或工业等历史遗存,它们往往经历了重大的­历史事件或活动,并形成了一定的风貌特­色,作为特殊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将逐步进入保护研究的­视野。在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中,传统建筑和街巷空间是­体现历史风貌的空间要­素[3],传统的生活习俗是街区“生活真实性”的集中体现[4],而该长洲岛等地区则以­各类历史遗存为中心,

布局相对分散,强调人工与自然环境的­整体关系;除了纪念功能以外,大多历史功能已经衰亡­或被其他功能取代。其保护方法和重点也不­同于目前常见的居住或­商业型历史文化街区。亟待开展相关研究,以丰富文化遗产的保护­类型,完善保护方法。

广州长洲岛历史文化保­护区陆地面积4.5km2,以革命遗址为主的各类­历史遗存类型丰富,分散在岛内的军工企业、部队营地、传统村落及山林园地之­中,村民生活水平较低。笔者以长洲岛保护规划­为例,探讨革命遗产所在街区­的整体保护方法,既保护传统风貌、民俗的真实性和历史的­延续性,又整合旧的空间结构和­现代功能,激活岛上的社区活力,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和质­量。

1长洲岛的价值特征与­保护现状

1.1历史沿革与价值特征

1.1.1 历史沿革

长洲岛是广州第一个以­近代革命遗址为主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进出广州水道的咽­喉之地(图1),长洲岛有着 300多年的对外交往­和军事发展历史。自晚清至解放前,长洲岛以修造船业的发­展为原点,依托“长洲要塞”1)的战略区位,推动了近代军事工业和­军事教育的繁荣发展,在中国近代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表1)。

1.1.2 价值特征

(1)以黄埔军校为核心的中­国近代革命策源地。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长洲岛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开创了中国军事教育的­辉煌篇章。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和历史见证,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革命策源地­和将帅的摇篮。岛上还有大量与黄埔军­校有关的遗产。它们主要集中在长 洲岛北部以码头、船坞为中心的沿江一带,多为西洋或中西合璧风­格,且多沿轴线两侧对称分­布,纪念性和仪式性特征鲜­明。

(2)中国近代造船工业和中­国第一批产业工人的诞­生地。清朝年间海禁开放后,广州成为外贸的主要港­口。从狮子洋进入广州必经­之地的长洲岛成为船舶­修造中心和声名显赫的­对外通商贸易口岸。1845年,英国人柯拜首先在长洲­兴建船坞,开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资本主义工厂,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就­此诞生。黄埔船厂的前身就是柯­拜船坞,其修造船业的功能一直­延续至今,是中国近现代修造船业­的活化石,厂内依然保留有柯拜船­坞、录顺船坞旧址。

(3)广东近代军事工业基地­和军事教育发祥地。清政

府洋务派在接手长洲岛­外资修造船业后兴办军­事工业,开设水雷局和鱼类局,创建了中国第二家官办­专业船局——广东黄埔船局,并利用长洲岛的军工设­备和人才开办军事学校,为中国南方培养了大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军事­人才,对后来中国近代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创办的广东海军学­校和陆军小学堂就是黄­埔军校的前身。

(4)近代珠江沿线保卫广州­城的第二道防线。1883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把广州­的海路城防设计成“前路虎

[5]门(虎门炮台)、中路黄埔(长洲炮台)、西南路南石头” ,并于次年倡议修建长洲­炮台。它与河对面的鱼珠炮台、狮山炮台和蟹山炮台组­成广州城珠江水道上的­最后一道防线。现存的长洲炮台遗址依­山就势,尽览珠江,远眺城区(图2,表 2)。

1.2 保护现状

1.2.1遗产布局分散,整体风貌混杂

长洲岛发展历程与造船­工业、军工企业联系紧密,这些军工企业大多沿用­至今。目前,岛上1/4 的建设用地为二、三类工业用地。由于军事管理的封闭性­和特殊性,大多遗址被人为割裂,外人难以接近。黄埔军校旧址、东征阵亡烈士墓园、柯拜船坞、济深公园等重要遗址和­景点被黄埔造船厂、兵工厂、海军营地等用地分割、包围,甚至就是厂区、营区的组成部分,布局零散,地区整体风貌混杂。 1.2.2消极被动保护,地方活力不足

解放后,长洲岛长期采用偏重遗­产个体的“被动防御”[6]式文物保护理念,过分强调个体物质空间­的保存,失去与周边地区在经济­和功能方面的联系。岛内产业以大型国企及­军事工业为支柱,对地方经济反哺有限,再加上对外交通不便,地方经济活力不足。岛内村民生活水平较低,11.5%的受访者下岗失业,90%以上受访家庭月收入低­于 5000 元 [7](图 3)。长洲岛内拥有大量的旅­游资源,但是旅游配套设施缺乏,旅游交通不便,游客分布极不均衡。以近几年为例,2010 年、2011 年和2012年,长洲岛的游客接待量分­别是106.64 万人次、166.08 万人次和 165.01万人次,但是黄埔军校旧址一处­景点的游客接量却分别­达到了96.92 万人次、128.2 万人次和 110.77 万人次,分别占接待总量的90%、77% 和

67%,而其它遗产大多终年无­人问津。

2长洲岛的整体保护方­法

针对长洲岛的特征和存­在问题,亟待构建合理的保护框­架,以期实现各类历史遗存­的整体保护和有效控制,同时满足当代城市的使­用需求,促进地方社区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在长洲岛保护规划中,我们构建了以军校文化、军工文化、海丝文化和名人文化为­中心,以山水格局、历史风貌、各类文化遗产为抓手,并依托用地、产业、配套、交通等外在支持的保护­体系(图4)。规划的重点在于,保护以近代革命遗址、纪念性场所为主要特征­的历史风貌以及与近代­历史事件和名人活动相­关的重要历史场所,延续或修复以近代革命­摇篮为主的场所精神;发挥区位优势,挖掘历史文化、生态资源的潜在价值,优化功能,提升环境,赋予地区新的活力。

2.1融入区域遗产廊道

长洲岛的保护需要强调­遗址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联性,在更大尺度的地理环境­中保护街区的典型特征­和历史价值,以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城市体现了自然环境人­文化以及人文环境自然­化的最大限度的可能性;城市赋予前者(自然环境)以人文形态,而又以永恒的、集体形态使后者(人文遗产)物化或者外化。”[8]

规划突出“长洲要塞”在广东海防史上的历史­地位,融入珠江遗产廊道,与周边的南海神庙、黄埔古港等一起构成广­州海丝文化的展示主题,并进一步融入“海上丝绸之路”更大区域范围内的遗产­廊道,为未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区域旅游发展提供­支撑。

2.2保护人工与自然格局

首先,保护由牛牯岭与升旗山­共同构成的长洲岛生态­绿心,这里也是长洲岛依山面­江、中轴对称的近代历史性­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周边地区眺望长洲­岛的天际轮廓线。其次,依据遗址的分布情况和­价值内涵的不同,划定了沿江近代革命遗­址片区和长洲炮台片区­两个重点保护片区,前者重点保护黄埔军校­旧址、东征阵亡烈士墓园依山­面江的整体格局、中轴对称的景观序列和­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保护蜿蜒曲折的道路格­局,并结合沿江古树、驳岸、码头等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与整治,恢复东西向沿江道路,修复北部滨江地区以近­代革命遗址为典型特征­的历史风貌展示和体验­区;后者则重点保护各炮台­本体及其所在山体,拆除山脚的现状建筑,保护炮台之间遥相呼应­的视线通廊和景观格局。规划还将南部的果园作­为湿地生态维育区,与中部的生态绿心以及­环绕的珠江水系共同构­成“山水环绕”的自然生态格局,并修复历史水系,保护果林、农田等地域植被,延续岭南特色的自然景­观(图5,表 3)。

2.3控制历史性眺望景观

规划重点保护历史格局、岛内景观、防御系统3种类型的空­间序列和景观视廊。保护长洲炮台之间以及­炮台与北部山体之间的­视线联系,以及长洲炮台与对岸鱼­珠炮台、狮山炮台共同构成长洲­要塞“扼守珠江”的防御眺望视廊。北部沿江地区以孙总理­纪念碑为例,控制垂直于纪念碑正面­至背景山体制高点之间­的连线并延伸至江面的­视廊,两侧各保留120m宽­的控制区,区内以绿化为主;以视廊为中线左右各偏­30°至江面的扇形区域范围­内禁止建设妨碍观赏纪­念碑的建/ 构筑物(图6)。

2.4优化功能提升空间活­力

规划提出合理利用长洲­岛优越的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和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对接周边大学城、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国际金融城等功能组团­就业人群的使用需求,与周边功能组团错位发­展,构建广州东部文化展示­和休闲服务中心。在严格控制建设规模的­前提下,置换岛上军工产业用地­和驻军用地,为文化创意等现代城市­功能的植入提供空间。同时,利用村民经济留用地规­划旅游休闲、健康养生、教育培训等功能,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图7)。

2.5完善综合交通与展示­线路

规划通过轨道、常规公交和水上交通强­化对外联系的基础上,规划在金州大道南北两­端沿线各设1处交通换­乘中心,降低岛内机动车出行比­例。尽量保留历史道路的现­状线位,并对沿线景观环境进行­整治,增设慢行、游憩设施,使其成为展示长洲岛历­史风貌的重要景观道路。规划还通过 5.5km的文物径串联岛­上相对分散的遗址,构建以黄埔军校旧址为­中心的近代革命文化博­览体系,形成特色旅游路线,并利用14.9km 的绿道网将生态资源、旅游设施与文化展示系­统串联起来,构建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环境。

2.6优化规划控制和管理­手段

长洲岛整体占地规模较­大,遗存类型丰富,布局分散,保护规划注重对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衔接,在规划管理单元和规划­控制指标方面做了相应­的优化,在整体保护的前提下,体现不同地段保护控制­和规划管理的差异性。

首先,依据主导功能,将规划范围划分为历史­保护、生态维育、民俗传承、优化提升和协调发展5­个政策分区,并以此优化规划管理单­元边界,明确针对性的管控要求(图8)。其次,将保护规划中定性为主­的管控要求转变为定量­的控制参数。在控制详细规划中,文物、 历史建筑形成独立地块,地块边界不跨越历史文­化街区紫线,以便于地块的控制与管­理;落实山体、湿地果园、历史公园、街头绿地、广场、古树名木等位置、边界和控制要求;落实历史水系位置、堤岸做法、滨水界面等控制要求;落实历史道路、街巷的走向、景观断面、路名等控制要求。在历史保护管理单元的­控制中,将原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绿化率”、“建筑后退红线”、“停车位”由规定性调整为指导性­指标,将“建筑形式风格”、“建筑色彩”、“其他环境类要求”由指导性调整为规定性­指标,并增加“建筑更新改造措施”、“地块更新改造措施”

调整前

规定性指标。

结语

与居住和商业型历史文­化街区相比,长洲岛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空间组合和社会功能­有很大的不同。它以遗址为中心组织空­间布局,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整体关系,但历史功能的缺失和强­调遗址个体物质空间保­存的传统保护理念难以­避免街区整体风貌的破­坏和经济活力的丧失。本文以长洲岛实例,从融入区域廊道、保护整体格局、控制眺望景观、优化内部功能、改善交通系统、衔接规划管理等几个方­面探索了长洲岛的整体­保护方法,对同类街区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引导和借鉴意义。

图、表来源

图 1 :改绘自《珠江测量图》(1786年);

图 3 :社会问卷统计(有效问卷393 份);

其余图、表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注释

1)长洲炮台建于光绪十年(1884),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倡议­建造。

在长洲东南方向的7个­山岗上,由白兔岗炮台、白鹤岗炮台、大

坡地炮台、四缝炮台、旧西岗炮台、新西岗炮台、蝴蝶炮台组成,

统称长洲炮台,全长近2km。清末民初,成立长洲要塞,统管鱼珠、

牛山、沙路和长洲炮台,司令部设在长洲,1926年蒋介石兼任

长洲要塞司令。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4 号)[Z].2008.

[2] 李和平.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J].城市规划,

2003,27(4):52-56.

[3] 周俭,范燕群.保护文化遗产与延续历­史风貌并重——上

调整后

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的特点[J].上海城市规划,

2006,67(2):10-12.

[4] 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

[J]. 城市规划,2001,25(10):25-32.

[5] 朱江 .清末民国广州城防部队­炮战操演 [N/OL]. 羊城晚报

(2010-12-18)[2016-03-04].http://www.ycwb.com.

[6] 李和平, 肖竞 .碎片式历史地段与城市­整体发展耦合机制研

究 [J].城市发展研究,2014(9):62-68.

[7]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长洲岛历史文化

街区保护规划》[Z].2014.

[8] 路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郑时龄,宋俊岭,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

[9] 孙永生.以旅游发展为动力的旧­城改造[D].广州:华南理

工大学,2010.

[10] 阳建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30(1):7-10.

[11] 高伟,张婉婷.广州与澳门历史城区风­貌保护与管理体系

比较 [J]. 华中建筑,2015(6):107-110.

[12] 黄磊,魏春雨.“两型”视野下的长沙滨江近代­工业遗产的

保护与更新 [J]. 华中建筑,2014(6):156-160.

[13] 梁以华,郑红. 街景人情 ——香港老区民居建筑及街­貌保

护与活化发展 [J]. 南方建筑,2015(1):14-17.

[14] 杜宏武.以公共艺术规划推进城­市人文景观体系构建[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94-98.

 ??  ?? 图 7岛内古村发展规划示­意图
图 7岛内古村发展规划示­意图
 ??  ?? 图 6历史性眺望景观控制­引导图
图 6历史性眺望景观控制­引导图
 ??  ??
 ??  ??
 ??  ?? 图 2长洲岛内遗址 (2a :黄埔军校; 2b :柯拜船坞 ;2c :长洲炮台——泡池 ;2d :长洲炮台——官厅)
图 2长洲岛内遗址 (2a :黄埔军校; 2b :柯拜船坞 ;2c :长洲炮台——泡池 ;2d :长洲炮台——官厅)
 ??  ?? 图 3长洲岛内居民对本地­的总体印象统计图
图 3长洲岛内居民对本地­的总体印象统计图
 ??  ??
 ??  ?? 图 1长洲岛在广州水道中­的战略区位
图 1长洲岛在广州水道中­的战略区位
 ??  ?? 图 8长洲岛规划管理单元­调整示意图
图 8长洲岛规划管理单元­调整示意图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