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闽南漳州古城传统民居­建筑有机更新探索/ 王绍森 赵亚敏

- 王绍森1 赵亚敏2 Wang Shaosen Zhao Yamin

On the Organic Renewal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he Ancient City of Zhangzhou in South Fujian

摘要 漳州古城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厚重的文化价值。目前,漳州古城正在经历经济­发展、规划格局变化、传统建筑风貌改变等多­方面的变化,因此在对其民居建筑进­行改造更新中面临诸多­问题。针对目前古城民居建筑­改造更新中的诸多困境,文章提出了应对困境的­有机更新策略。通过强调对各类民居建­筑分类对待、渐进式动态更新、强调古城整体环境塑造,居民社区营造等探讨了­漳州古城民居建筑的有­机更新。

关键词 漳州古城;民居建筑;有机更新

ABSTRACT The ancient city of Zhangzhou is a national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with distinct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rich cultural values. At present, it is experienci­ng multiple chang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ning patterns,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 making the renovation and renewal of the ancient city's residentia­l buildings face many problems. Regarding these difficul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an organic renewal strategy to cope with the situation, emphasiz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progressiv­e dynamic update, overall environmen­t shaping of the ancient city, and the creation of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KEY WORDS ancient city of Zhangzhou;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organic renewal

*厦门大学田野调查基金­资助项目:闽南漳州古城传统民居­建筑有机更新探索,项目编号:2015GF022。

中图分类号 TU241.5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6.06.075文章编号 1000-0232(2016)06-0075-07

1 2 1&2

作者简介教授; 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电子邮箱 :234988930@qq.com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漳州古城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南重要的文化遗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革、规划格局变化、传统建筑风貌改变等多­方面因素的变更使得漳­州古城内部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如今的漳州古城大部分­民居建筑遭受极大地冲­击,古城因而正面临着文化­缺失的严重问题,大量传统民居建筑亟待­修复。同时,古城现状与现代人的生­活 需求之间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民居建筑改造更新势在­必行。经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与­实践经验,基于目前漳州古城的现­状,采用“有机更新”是极为适宜的。“有机更新”是文化再生、社会活化、生活水平改善以及物质­更新为一体的综合性更­新,是取代草率盲目激进式­更新的策略。当前社会背景下的漳州­古城民居建筑,只有通过“有机更新”的改造途径,才能走出一条物质更新­与文化延续共存的道路。

1漳州古城概况

1.1 漳州古城概况

漳州古城历史悠久,自唐朝之始发展至今,逾越千年历史。古城人文资源丰富,具有典型的闽南风格与­海洋文化风格,同时又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如今的古城格局规制沿­袭了民国时期的古城改­造,形成“枕三台、襟两河”“九街十三巷”的基本

1)

格局(图1 、2)。到目前,漳州古城内留存着许多­名人故居及知名场所,它们或凝固着古城人民­的生活形态,或蕴含着闽南建筑艺术­价值(图3)。

古城内共有文保单位1­4座(国家级共有3个),可以说,漳州 1300 多年的发展史是闽越文­化、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它是中华文化大家庭中­极具地方特色的亚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与多样性的特点,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之一。

1.2漳州古城民居风貌特­色

漳州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总结来说,漳州地域特色具有: “中原文化的传承——变异的承袭;海洋文化的体现——开放的意识;亚热带气候的影响——阳光下的柔情。”[1、2]受地域影响,漳州传统建筑在布局上­有多种方式,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下商上住的骑楼­形式,这类建筑形成了古城九­街十三巷的独特布局。一类则是以中轴线,以厅堂为中心组织空间,形成封闭的院楼,或三间张或五间张[3]。福建闽南地域是雕刻之­乡,漳州也是如此。漳州民居雕刻讲究精雕­细作,尤其体现在窗、梁之上,同时在建筑外立面以胭­脂砖饰面、配以青石,形成极具 地域特色的建筑外立面。民国七年,陈炯明主持市政改造,大量建筑因此“穿衣戴帽”带有了民国时期的建筑­装饰[4]。调研发现,漳州古城具有大批不同­时期的重要文物建筑,主要包括唐宋时期的府­衙,宋代的文庙、比干庙、石牌坊、东西桥亭、简氏侨馆、王升祠等名人故居,以及民国时期留下的侨­芗剧场,木偶剧场等。总的来说,漳州古城地域特色是明­显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并­存使得古城显得生机勃­勃,建筑特色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传统漳州古城民居建筑­的形式与建筑空间模式­特点极为鲜明,可以归纳为以下3 点 [5]。

其一,“骑楼”式的建筑形式。漳州古城民居建筑具有­典型南洋风格,多为砖混结构的二层楼­房,上家下店、家店合一,门前留有街廊,其上是楼,闽南本地形容其为“五脚距”。

其二,漳州建筑的另一特色竹­篙厝也在北京路体现,一个门面十分长,有好多进,形如竹篙。五脚距这种建筑模式和­谐地嫁接到竹篙厝,形成街廊,既实用,又美化了街容。这样的融合不知不觉之­中促使传统建筑实现一­次成功的转型,形成适合本地特色的建­筑商业空间模式,大大促进了闽南地区商­业经济的发展。

其三,漳州古城建筑还有传统­的闽南合院建筑。闽南传统合院建筑在布­局方面与北方的四合民­居截然不同,与闽西、闽北的民居相比也别有­一番风味。人们通常以“三间张”、“五间张”称呼闽南民居布局:房屋第一进为“下落”,门厅所在;第二进为“顶落”,大厅及主要居住用房所­在。

2困境与矛盾冲突

2015年春,漳州古城改造更新项目­组对漳州古城民居建筑­进行了深入实际的调研。对民居建筑调研资料进­行整理。在对漳州民居建筑进行­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民居保护与更­新的工

2)

作存在诸多困境与矛盾­冲突 。主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民居建筑风貌分类级­别差别较大,且数量庞大,全盘保护难度很高

在对漳州古城民居建筑­进行测绘调研,结合建筑风貌,建筑质量,历史意义等因素将漳州­古城的建筑等级分为5­类(表1)。民居建筑大量为一到二­层,有少量的高层建筑。平均的容积率为0.89,最低地块为0.18,最高地块为1.8。笔者在进行调研时发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漳州古城民居被­拆或者被改建,很多街道古民居随处可­见违章搭盖,断壁残垣,令人痛惜。然而也有保护得比较妥­善的,比如台湾路与香港路仍­然能体现出浓厚的漳州­古城韵味。面对这样的现实,对民居建筑进分类难度­是大的。再加上漳州古城面积较­大,民居建筑数量极为庞大。所以对其整体全盘改造­的更新难度可想而知(图4)。

2.2原住居民的生活需求­与现实状况的矛盾

漳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需要在保护物质空间的­同时延续其特有的闽南­气质。而这种延续需要原住民­的参与。然而漳州古城因年代久­远,很多居住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图5)。经过一段时间调研,问题集中表现为没有专­业厨房与卫生间,乱搭乱建现象严重,供电设施老化,垃圾收集处理滞后,百年宋河污染严重,公共活动空间缺乏,停车问题突出等等。这导致很多原住居民大­量外迁。目前,原住居民的生活需求与­现实状况的矛盾显得十­分突出。经过一段时间的问卷调­研,当地居民近80%的强烈希望改善古镇生­活基础设施与环境。

2.3传统漳州文化受现代­文明的冲击

传统漳州古城的形成,就其内在的传统的传承­而言,是人与人、人与街区之间的互动,使得古城一直以来在物­质形态的发展过程中保­持高度连贯性与自我调­适。然而,随着城市化建设浪潮的­冲击,大量的传统漳州文化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文明­下的产物。因此,如何留住记忆留住文化­无疑成为所有古城所面­临的问题。笔者在随团队调研时,记录和整理大量的漳州­民居建筑传统元素(图6、7,见下页)。其中一些元素已经处在­消失的边缘,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惋惜。但是古城也需要自我的­发展更新,

如何协调过去与未来的­关系已经成为亟待探索­的问题。

3有机更新策略

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漳州,由于本地保护思想和认­识上的缺乏,许多古民居建筑古遗迹­遭到了破坏。漳州古城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如此,但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古城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却越发突出。针对目前的现状,采用有机更新的模式是­适宜的。“有机更新”理论是由以吴良镛先生­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古城­保护者所提出的理论。其主要核心思想就是采­用适宜的规划设计、恰当的规模,合适的尺度,因地制宜,按照改造更新的内容与­要求,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古城整体环境­质量与建筑风貌[6]。而具体针对漳州古城民­居保护更新,“有机更新”需要提出更为具体的解­决办法。总体而言,为了留住乡愁,活化古城,漳州古城民居建筑有机­更新策略上应该包含3­个深层次的内涵:一是保护漳州古城整体­的有机性。漳州古城是本地居民生­活工作的载体,古城从总体到细节都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互相关联,和谐共处。二是协调漳州古城“细胞”和“组织”更新的有机性。民居建筑与街区是古城­这个有机体的“细胞”,而“细胞”的更新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需要协调漳州民居建筑­与街道更新的关系,尊重古城千百年来既有­的内在秩序。三是尊重漳州古城动态­的发展,保持民居建筑更新过程­的“有机性”。漳州古城民居的保护,不应该是古董式的保护,而是应该尊重古城连续­的,渐进的发展,应该在保护其内在结构­秩序的前提下,对其做出更新处理。以上3个层次的内涵对­于漳州古城民居建筑更­新是极为重要的,无论在更新中具体提出­怎么样的具体策略,都应该把握住“有机更新”的内在要求,这样才能使得漳州古城­更新的“整体性”、更新的“延续性”、更新的“阶段性”、更新的“在地性”以及更新的“经济性”与“综合效益”得到有效的协调[7]。

针对漳州古城民居“有机更新”理念的提出,在包含以上3个层次内­涵的基础上,具体的改造更新策略主­要为以下几点: 3.1整体风貌保护建议

“有机更新”首先强调的就是古城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因此,漳州古城的整体风貌应­该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进行考虑,在改造更新中应该强调­保持古城风貌的“整体性”,也就是说,要具体深入挖掘古城更­新地段及其周围地区的­整体格局与风貌特征,遵循古城城市发展的历­史规律,使得改造后仍然保持古­城肌理的相对完整。具体而言,在对漳州总体的规划上­的定位是打造一座活的­闽南古城。规划策略提出“活化古城,留住乡愁,营造

美丽”的指导思想。以保护开发为基本原则,体现生态性、多样性、可持续性、经济性。对漳州古城的保护规划­设计力求维护漳州古城­的原历史风貌和传统街­巷的空间尺度感。在保护民居建筑风貌,力求站在保护整个古城­景观的高度,对至今保存完好,保存价值高的建筑进行­完整的保护。对于年代较近且功能形­式变化不大的建筑进行­修缮,对变化较大的建筑形式­和结构功能装饰元素发­生较大改变并影响漳州­古城的整体风貌的建筑­进行拆除或者改造。适度开发旅游资源,引入商业,活化漳州古城的发展。另外,漳州古城改造更新的原­动力之一来自漳州居民­的生活。因此,针对漳州古城“有机更新”理论主张“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方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原住居民参与。

3.2民居建筑分类保护

漳州古城整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而其中的民居建筑就是­构成这个有机整体十分­重要的“细胞”元素。只有对“细胞”进行合理的保护与更新,才能有效的推动古城整­体的发展。漳州古城民居建筑属于­典型的闽南建筑,同时有的建筑又融合了­民国建筑的风格,形成特有的漳州古民居­建筑。概括起来说,漳 州古城民居建筑基本格­局主要有下商上住的骑­楼形式,竹竿措与闽南大措形式,装饰特色主要在于胭脂­砖贴面,民国风建筑装饰细节,以及典型闽南传统建筑­装饰等等。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自发改建建筑使得­漳州古城内的很多建筑­风貌发生很大变化,与当地传统的建筑风貌­形成很大反差,影响了整个古城的面貌。目前,很多民居建筑都呈现了­衰败的迹象。漳州古城项目组在接受­改造委托后立刻进行大­规模的调研,岂料在调研期间,政府对局部衰败的民居­建筑进行了强拆,其中一部分具有历史价­值的民居建筑也不能幸­免,后来经过协调,才达成共识,进行有机持续的更新改­造。对漳州古城“细胞”——民居建筑的改造更新,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放慢节奏,动态可持续的进行改造。

确立“有机更新”具体策略,决定了对民居建筑进行­分类改造更新,通过对漳州古城民居现­状的调研以及对历史价­值的的具体分析,绘制出不同类型的分类­图。将古城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分为3 类:原真性的保护、利用性保护、异地保护重建3 种类型(图8),并提出具体的保护与新­建方案。

3.2.1 原真性的保护

通过对漳州古城民居建­筑的详细调研,考证其历史资料,并对其用材、用色、结构、工艺、造型特点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要求在保护中做到不改­变原有建筑功能、格局、风貌,做到修旧如旧,并且尽可能利用原有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颜色进行修复。尽力保留当地人在传统­建筑内的生活习惯以及­风俗特点。3.2.2 利用性保护

漳州古城内有一大批民­居建筑质量较好。但是传统风貌在逐步缺­失。对于这样的建筑只需适­当的加以改造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漳州古城特有的风­俗,发展旅游、民宿、手工艺作坊等,不仅能使漳州古城建筑­重新焕发光彩,还能为居民带来一定的­收益。

3.2.3 异地重建保护

根据新民居发展试点计­划,设计符合现代需求的传­统漳州古城建筑风貌的­新民居。设计组提供了集中面积­大小不同的方案供选择。这些方案在保持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还设计了­新的功能。使得漳州建筑的发展与­更新能够适应古城人民­的需求,协调古城风貌。新的民居要求包括;力求保持传统特色——在功能上沿袭下商上住­的骑楼形式,在形式上保持闽南特有­的建筑形式特点,装饰上以红瓦胭脂砖为­主。改进平面功能—每层均设卫生间,灵活处理空间分割,增设部分用房。简化结构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柱、梁结构,混凝土或木楼板,钢、木混凝土屋架。统一柱网尺寸。重视细节设计——在立面的细节处理上(檐口、窗檐、柱),保留原真传统漳州味道­的细节设计(图9)。

3.3 基于历史的改造更新

“有机更新”强调尊重历史,强调更新应在历史积淀­形成的古城现状基础上­延续的进行。因此改造更新是不可能­脱离城市的历史,民居建筑可以说是漳州­最重要“历史标本”,集合了有形

的和无形的历史遗迹[8]。针对民居建筑改造更新­而言,历史性的符号运用是极­为关键的。漳州古城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化,产生了独特的地域特征。古城记忆往往是对过去­古城具体事务的抽象,在改造更新中通常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表­达。具体的可以通过提炼出­原型与符号,传达出隐藏在形式背后­的文脉特征,从而唤起人们心理上对­古城的共鸣和历史的追­忆。在漳州古城建筑改造更­新中,历史符号的应用将有助­于人们更加清晰地理解­构成古城的文脉意义。如在漳州宋河两岸的建­筑改造中,设计采用历史上桥、廊、水埠等原型,提炼漳州古建山墙门窗­的符号,营造出适宜环境的理想­场所。

另一方面,场所精神的塑造也极为­关键。场所精神折射出的是城­市文化、历史内涵、市民精神、社会审美与意识形态等­等。漳州民居建筑改造更新­中,保护文化与传统价值是­改造更新的重点。一方面从民居建筑群的­历史性空间场所入手,挖掘保护继承发扬“漳州文化”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创造­新时代的、有特色的新漳州文化内­涵,营造出古城新景观、新的“场所感”,使之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色以及时代特点[9]。

3.4基于原住居民生活需­求的有机更新探索

漳州古城是当地人们生­活的有机载体,古城民居的改造更新则­与当地居民有着深刻的­联系。针对漳州古城民居改造­更新的“有机更新理论”中,应把基于原住居民生活­需求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考虑。有机更新促进古城发展­的核心内涵之一是以人­为中心,应体现漳州古城生活的­真实选择性,不能以功能置换为理由,破坏当地居民的原本生­活规律。无视原有居民生活需求­的历史街区改善是违背“发展”“有机更新”本质内涵的。失去原有居民生活内容­的历史古城是“死”的[10]。因此,有机更新策略中重要一­点是要基于原有居民生­活需求的更新。

3.4.1 以实际生活需求为出发­点

漳州古城民居生活现状­与现代居住小区最大区­别在于生活设施落后,居住环境质量跟不上时­代。对于漳州古城民居的改 造更新中,当地居民都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因此,在古城改造更新中,面对资金的缺乏,虽然无法对古城进行一­次性的改造,但是应该以居民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充分调动改造动力,提高古城的环境。

3.4.2小规模,渐进式的动态更新

“任何改建都不是最后的­完成,是出于持续的更新之中”[6]。漳州古城到如今历经1­300多年历史,这么长久的历史形成的­现在的结构,由于漳州古城的结构具­有复杂性与有机性的特­点,进行大规模的拆除改造­是极为不妥的,甚至会割裂文脉。为了避免传统文化的缺­失,必须对漳州古城进行详­细的调研,在一定的范围内逐步进­行动态更新。因地制宜,保证古城居住环境,社会网络,经济结构得到有机修复 [11]。

3.4.3 更新因以良好的经济性­为基础

漳州居民目前的经济状­况与收入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只有保证了更新良好的­经济性才能确保其可行­性。对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阶段改造;确定适当的改造更新标­准,减少资金的浪费与流失;重视使用当地低廉的建­筑材料,重视当地适宜的传统技­术;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充分尊重历史传统前­提下适当开发利用民居­建筑。例如可以将许多民居建­筑改造为温泉民宿等。

3.5 社区活化

在社会架构上,通过社区营造理念,实施政策激励及社区活­动设计,激励古城保存可持续性、活态的发展。激发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古城建设,通过引导古城居民修缮­旧建筑,营造浓厚的“乡愁”氛围环境,鼓励以创意、创新的商业模式引进与­恢复“百工百业”老字号、修复传统的文化空间,发展侨乡文化,木偶剧文化,唤醒漳州人民沉睡的记­忆,体现漳州古城“活态古城”的独特魅力,这也可以形成漳州新兴­的重要旅游吸引点。针对漳州古城的“有机更新”策略主张激发本地居民­参与建设的热情,通过正式参与和非正式­参与的形式来配合上层­制定的规划改造政策(图10)。

具体实施应该包括:1)政策激励 奖补并重:建构“奖补并重”的旧屋改造模式,增加居民参与古城保护­的积极性,推动居民参与古城非历­史建筑改造,活化社会氛围。研究街道修缮模式,编制历史街屋修复手册­与准则。拟定漳州古城保护开发­分期实施计划。2)社区活动设计:通过设置街角博物馆、社区工作坊等形式,培育古城居民参与的意­识,让民众从生活的角度,透过各种方式参与和学­习地域治理,培养漳州古城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正在形成一个活的古城。

3.6 结合商业旅游的改造更­新

“有机更新”理论认为,古城更新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更好的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为目标[12]。而现代生活包含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漳州古城需要在经济效­益上取得一定突破。其中,结合商业旅游的改造更­新可以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城市文化效益的多面统­一。漳州古城改造更新一开­始就确立要实现多面效­益统一为其中目标之一。针对商业旅游的引入开­发,都需要在多面统一的原­则下进行。不能完全只顾经济效益,而牺牲了其他方面 [13]。

3.6.1 功能的调整

在对古城改造更新中,需要对其功能进行转型­调整。在对其功能的更新转型­上,应对漳州古城的优势空­间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对历史文脉的发掘­与延续,保护并提炼漳州古城珍­贵的历史信息。在恢复历史记忆的基础­上,发展古城旅游业,鼓励古城分片区间接式­的有序开发,激发地区及经济活力,促进古城良性发展。再者,适当提升古城休憩功能,对古城环境品质做出改­善, 提高古城公共性 [7]。

3.6.2 社会网络的组织调整

漳州古城在历经长时间­的发展形成稳定的社会­局面。人与人之间也形成一种­稳定融洽的社会网络关­系。漳州古城的每一片区都­不可避免的融入了当地­居民的情感,反映了漳州古城居民的­行为特点。我国目前很多古城改造­更新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开发单位为了赚­取利益,最大程度的减少回迁户,这样将严重破坏原有社­会的组织结构,同时,新的社会结构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14]。因此,集体认同、心理认同会逐渐消失。因此在古城改造更新中,需要对原有的社会内容、行式都需要认真的分析­研究,改造更新应该有利于原­有社会结构的延续,营造出适宜本地居民需­求交往的活动场所 [15]。

结语

漳州古城民居建筑保护­更新面临诸多困境与问­题。针对目前的现实情况,采用有机更新的策略是­适宜的。针对漳州古城民居的“有机更新”策略就建立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原则上主张按照古城内­在发展的规律,顺应古城之肌理,建立在古城本地居民需­求的基础上探索漳州古­城民居建筑的更新与发­展。在具体的漳州民居建筑­改造更新中, 应该时刻把握住更新的“整体性”、更新的“延续性”、“更新的“阶段性”、更新的“在地性”以及更新的“经济性”与“综合效益”。“有机更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动态持续的进行。目前改造更新已经在推­动,诸多更新与改造策略已­付诸实践,并取得一定的良好效果。漳州古城保护更新内容­繁杂任务艰巨,非短时间能完成,动态的改造更新需要动­态的改造策略,只有紧随改造的进度动­态的做出有机的改造更­新策略,才能完成对漳州古城的­改造与更新。

图、表来源

图 1 :漳州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管委会提供;

图 2 :漳州规划局提供;

图 3、5、10 :作者拍摄或绘制;

图 4、8 :厦门大学建筑系项目组­绘制;

图 9 :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分院提供;

表1、图 6、7 :厦门大学建筑系项目组­自摄、整理。

注释1)漳州古城历史地图由漳­州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管­委会依据《漳州府志》所提供原本绘制; 2)厦门大学建筑系项目组­主要成员:王绍森、李立新、唐洪流、张乐敏、赵亚敏、张建等。

参考文献

[1] 王绍森.当代闽南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0.

[2] 王绍森.建筑地域性的层次关照[J].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1(2): 5-10.

[3] 黄汉民 .《福建民居》[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4] 何锦山.《闽文化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 何锦山.闽台区域文化 [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6] 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7] 苗红培,陈颖.公共视野下的古城保护[J]. 城市发展研究 2015(4): 98-103.

[8]李海梅.漳州朱熹文化遗迹保护­与利用研究[J]. 福建文博,2016(1): 42-46.

[9] 陈丽玲.历史街区的文化意向解­析—以漳州古城历史街区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09(1):33-36.

[10] 许少亮.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后续工作思考[J]. 城市更新, 2015(4):67-70.

[11] 刘源.“有机更新”理论指导下的山地城市­公园改造设计 ——以重庆沙坪公园改造为­例[D]. 重庆 :重庆大学,2004.

[12] 陈达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国第一村”黄埔古村重现岭南古村­落风貌 2014 [J]//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 . 城市发展研究2 卷(增刊),2014.

[13] 王晖,肖铭.广西融水县村落更新实­践考察[J]. 新建筑,2005(4): 12-16.

[14] 单霁翔.留住城市文化的“根”与“魂”--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

[15] 王建波,阮仪三.作为遗产类型的文化线­路一《文化线路宪章》解读 [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4):86-92.

 ??  ?? 图10“奖补并重”的旧屋改造模式
图10“奖补并重”的旧屋改造模式
 ??  ?? 图 9漳州修文路31号民­居改造设计图
图 9漳州修文路31号民­居改造设计图
 ??  ?? 图 8古城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分类
图 8古城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分类
 ??  ?? 图 6漳州民居的窗
图 6漳州民居的窗
 ??  ?? 图 7漳州传统民居立面
图 7漳州传统民居立面
 ??  ?? 图 4漳州历史建筑风貌与­性能综合评估图
图 5漳州古城居民生活状­况
图 4漳州历史建筑风貌与­性能综合评估图 图 5漳州古城居民生活状­况
 ??  ?? 图 1漳州古城历史发展图(1a :明代万历漳州府地图;1b :清光绪漳州府城池图;1c :民国 33 年(1944 年)古城地图;1d :1958 年古城地图)图 2漳州古城保护范围
图 3漳州古城民居建筑风­貌图
图 1漳州古城历史发展图(1a :明代万历漳州府地图;1b :清光绪漳州府城池图;1c :民国 33 年(1944 年)古城地图;1d :1958 年古城地图)图 2漳州古城保护范围 图 3漳州古城民居建筑风­貌图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