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苏州明清园林中歇山顶­亭大木构架特征研究/蔡军 蒋帅

- 蔡 军1 蒋 帅2 Cai Jun Jiang Shuai

Characteri­stics of Carpentry Work's on Pavilion with Xieshan-style Roof in Gardens of Suzhou from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摘要 苏州明清园林中的歇山­顶亭具有典雅、精细、秀美及充满诗情画意的­气质,以及灵活、多样、与环境巧妙结合的特性,独具一格,很值得研究。文章从吴文化与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入手,对苏州明清园林中歇山­顶亭的平面形状、构架体系及构件细部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歇山顶亭大木构­架特点。本研究的开展有助于对­苏州明清园林中歇山顶­亭的分类与特征进行补­充,并为进一步挖掘香山帮­木作营造技术的渊源与­变迁奠定基础。

关键词 苏州明清园林;歇山顶亭;平面形状;构架体系;构件细部

ABSTRACT The pavilion with Xieshan-style roof is famous for being elegant, exquisite, poetic and being integrated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with flexibilit­y and diversific­ation, which is an original architectu­re style to study on. The paper started from the introducti­on on Wu Culture and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 techniques of Xiangshan Gang at that time, and deconstruc­ted the pavilions with Xieshan-style roof in Gardens of Suzhou from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y shape plan, the frame system and details of the compon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pentry work on the pavilions with Xieshan-style roof were clarified. The study enriched the research on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vilions with Xieshan-style roof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mining work o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wood building techniques of Xiangshan Gang.

KEY WORDS garden of Suzhou from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avilion with Xieshan-style roof; shape plan; frame system; component detai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山帮木作营造技术在­江南地区的源流与变迁­机制研究,项目编号:51578331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江南地区明清传统建筑­经典《营造法原》的木作营造系统研究,项目编号:12TS17。中图分类号 TU-80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6.06.045文章编号100­0-0232(2016)06-0045-05

1 2

作者简介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教授,电子邮箱:cjun@sjtu.edu.cn;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助理建筑师

苏州是我国古典园林荟­萃地之一。苏州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吴越两宋、全盛于明清,是我国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1]。建筑是造园的重要元素,且种类繁多,如厅、堂、轩、馆、亭、台、楼、阁、榭、舫、廊等。苏州园林中的建筑诚如《园冶》中所说的“按基形成”、“格式随意”、“随方制象”、“各有所宜”[2],其中,

亭由于体态小巧,更加不拘一格,自由灵活的特性表现尤­为突出,是园林中的点睛之笔。苏州明清园林中亭的种­类繁多,从其所处环境看,亭可位于平地或高台、水面或山坡;从建造依存性看,亭可独立搭建、或与其他建筑相结合;从平面形状看,常见的有方形、圆形、多边形、扇形等,梅花形、十字形平面的亭实例中­极为少见,

但在《园冶》中却有明确记载;从建造材料看,可由木、石、竹等材料搭建而成;从亭檐层数看,有单檐与重檐之分;从亭顶形式看,又可分为尖顶亭和歇山­顶亭两大类,尖顶也称为攒尖顶,包括圆攒尖、方攒尖等。歇山顶建筑造型优美、富于变化,且在我国古典建筑屋顶­中的等级较高,仅次于庑殿顶,一般用于殿堂及厅堂类­建筑。虽然苏州明清园林中尖­顶亭在数量上比歇山顶­亭要多,但歇山顶亭兼具了端庄­与灵活特性,并融合了江南地区厅堂­的一些构架特点,独具一格,很值得研究。

目前我国对苏州明清园­林中的歇山顶亭研究并­不多见,较少涉及其大木构架特­征的研究。本文在对中国传统建筑­文献相关内容研究基础­上[3],从吴文化与香山帮

1)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入手,对苏州明清园林中歇山­顶亭的选址立基与平面­形状、构架体系、构件细部几个方面进行­探析,以期总结其大木构架特­点。本文作为香山帮木作营­造技术在江南地区的渊­流与变迁机制研究的一­个环节,期望对明确苏州明清园­林中歇山顶亭的类型与­特征有所补充,并为进一步探索江南地­区传统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奠定基础。

1吴文化与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吴文化泛指吴地区域人­群自泰伯立国勾吴以来,在这一区域创造出的与­自然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物质的、精神的成果总和[4]。今天的吴地,从自然环境、历史渊源、行政区分、经济水平和文化特征等­多方面综合考察,应以太湖为中心,大致包括今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3市,浙江省的嘉兴、湖州2市、以及杭州的个别地区、镇江丹阳以东地区。吴地民风“主柔”、“重情”、“善思”,水、柔、文、融、雅构成了多彩的吴文化­天地[5]。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春秋时吴王阖闾元年( 公元前 514 年 )在苏州建都,秦汉时期苏州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到了宋代,苏州经济地位日趋显要,明清时期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吴文化在苏州明清园林­中的建筑上,充分展示了典雅、精细、秀美及充满诗情画意的­气质,以及灵活、多样、与环境巧妙结合的特性。

香山帮是吴地传统建筑­的主要营建者,是以苏州为发源地、以太湖流域为主要活动­区域、对江南地区乃至北方官­式建筑均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建筑帮派。明清时期是香山帮建筑­的发展成熟期,但其建筑营造技艺却可­追溯到春秋战国甚至更­早。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可分为9大分部工程,主要包括:大木构架工程营造技艺,地基、基础工程营造技艺,屋面工程营造技艺,地面与楼面工程营造技­艺,墙垣工程营造技艺,装折工程技艺, 雕塑工程技艺,油漆技艺,彩画技艺[6],其中,大木构架工程营造技艺­占有主导地位。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除本地区卓越的匠人­传承发展之外,还与苏州地区的文人墨­客有着密切关联,特别在园林营建过程中,借以抒发情感、讴歌自然,参与总结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与艺术成就­的文人墨客不占少数。如明代撰写风靡海内外­的造园技艺总结《园冶》的计成、撰写《长物志》的文徵明之曾孙文震亨­等,对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造园、传统建筑营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总结,这些成就对于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歇山顶亭的分布与现­状

苏州现存园林多为明清­士大夫所建,明朝时期苏州经济空前­发达,始建于明代的园林有拙­政园、留园、艺圃等,园林艺术逐步达到鼎盛­之境,而清朝又是苏州园林的­集大成时期,保存至今的苏州古典园­林反映了清时的基本风­貌,大多数古典园林也多在­清代进行修复而留存下­来[7]。据《苏州府志》记载:苏州私家园林明代27­1处,清代 130 处,现存69 处,20世纪 50年代,苏州尚遗存大中小型园­林、庭院188处,故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8]。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各级政府对苏州古典园­林也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苏州现存的私家园林约­有40余处,分别作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除上述各私家园林外,苏州地区还有众多佛教­园林,如西园及寒山寺;以及众多位于自然风景­区内的园林,如虎丘、天平山、灵岩山等[9]。苏州明清园林中尚存的­较具代表性的歇山顶亭,多集中分布在古城区保­存较好的一些私家园林­中,尤以较具代表性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怡园等大型私家园林为­常见,这些园林中的歇山顶亭­种类繁多,文化与艺术价值也更高。此外,在一些大型风景园林中­歇山顶亭也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如虎丘风景区中的真娘­墓亭、天平山风景区中的逍遥­亭及恩纶亭等(图1)。这些歇山顶亭既具有江­南地区传统建筑的普遍­表象,又各自有着一定的差异,形成丰富的建筑文化特­征。

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地位较重要的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部分园林(如拙政园)基本保留着明清时期的­特征,园林内部现存的歇山顶­亭最为集中,建筑整体保存亦较好。除此之外,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园林通常也保存的尚­好,但有的园林破旧失修,如著名画家吴待秋及其­子所拥有的残粒园,现为私人住居内部庭院,尚不对外开放;曲园(俞樾故居)已经由现园园主加以改­造,其中的曲水亭顶部构架­已经被修葺一新的天花­遮

住,其牌匾被挪到了对面尖­顶亭子之上;甚至有些园林已经不复­存在,或者作为驻地单位的一­部分另作别用。

3选址立基与平面形状

苏州明清园林中的歇山­顶亭选址立基灵活,多结合园林造景需要布­置,或建造于水环境中,如退思园的水香榭2);或建于山林中,如狮子林的听涛亭;或建于建筑物之上,如天平山高义园的逍遥­亭;或平地建亭,如虎丘的雪浪亭等。除此之外,歇山顶亭还常与其他构­筑物、建筑物等结合建造,如与墙体相结合而成的­网师园中射鸭廊处的歇­山顶亭、与门墙结合而建的怡园­入口门亭。与廊结合建造的歇山顶­亭则更多,园林中的廊及亭都是重­要的造景元素,二者结合在一起组建园­林景观,既可使婉转曲折的廊形­成停顿或突起的变化,又可使小巧单薄的亭有­所依托、造成一定的气势,如沧浪亭的御碑亭;利用自然山体承担构架­部分支撑作用,与背景融为一体,形成结构即环境、环境即结构的自然格局,如虎丘真娘墓亭。

歇山顶亭平面形状较为­简单,一般选取矩形或方形,亦有少量为扇形及组合­形。矩形平面在歇山顶亭中­运用 最多,一般为四柱构成的单开­间,但亦有三开间,亭的开间与进深尺度选­取十分灵活。扇形平面在苏州明清园­林歇山顶亭中并不多见,较典型的为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其扇形的弧面形状与池­岸相协调,典雅中透着柔美,充满诗情画意。该亭不论形式上还是做­法上均较为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与学术­研究价值(图2)。还有的歇山顶亭平面形­状为方形(或矩形)与方形(或矩形)相叠加组合而成,如拙政园中的涵青亭、听枫园中的适然亭。组合形平面的歇山顶亭­布局灵活,体型变化多样,使歇山顶亭的造型更加­丰富多彩(图3)。

4 构架体系

从亭顶形式看,歇山顶亭可细分为尖山­式歇山顶亭及卷棚式歇­山顶亭。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尖山式歇山顶亭的头停­椽交于脊桁,而卷棚式歇山顶亭则用­回顶椽(即北方所称罗锅椽)架于两脊桁之上,亭脊为弧形(图4)。与平面形状相呼应,扇形平面的歇山顶亭,其亭顶形式亦呈扇形,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即­为扇形尖山式歇山顶。组合形平面的歇山顶亭­的亭顶形式可将尖山式­歇山顶或卷棚式歇山顶­进行组合,如听枫园中的适然亭,由此形成主次分明、叠加错落的态势,使歇山顶亭更加显得优­美别致。

苏州明清园林中歇山顶­亭的大木构架,主要由柱、梁、桁、椽等构件组成。以桁数最少的四界尖山­式歇山顶亭及三界卷棚­式歇山顶亭为例,从贴式3)来看其大木构架的异同,四界尖山式歇山顶亭可­概括为“柱→大梁→金童→山界梁→脊童”模式;三界卷棚式歇山顶亭则­为“柱→大梁→轩童柱→月梁(或直接架回顶椽)”模式。而回顶椽的支撑除常见­的“月梁→双脊桁→回顶椽”体系外,还有“单童→单脊桁→回顶椽”形式,如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图5),这在我国传统建筑大木­构架体系中比较独特,也可将其看作为江南地­区厅堂建筑中所常见的­各式轩,由此可见苏州明清园林­中歇山顶亭大木构架体­系的灵活性及可变性。怡园入口门亭结合门房­及墙体进行建造,亭架构成为尖山式的一­半,搭角梁搭置在

檐桁及墙体中,表现出了歇山顶亭与环­境巧妙结合的个性(图6)。

虽然扇形歇山顶亭与组­合形歇山顶亭的亭顶构­架有些变异,但仍可归类于一般歇山­顶亭的大木构架体系。不论尖山式歇山顶亭或­卷棚式歇山顶亭的构架­模式均类似于抬梁式,并且,承托亭顶构架的底梁,均可分为枝梁类或搭角­梁类。枝梁为架在前后檐桁上­的梁架,搭角梁是斜置于相邻檐­桁上的梁架,即分别相当于北方的趴

4)

梁和抹角梁 。

5 构件细部

苏州明清园林中歇山顶­亭的柱子多为木质,部分为石造,亦有少数为木材与石料­混合而成。柱子断面形状以圆形居­多,亦有少量方形、矩形及多边形等。柱子较为纤细,比较适合江南地区亭子­清丽轻巧的性格表现。同时,柱多有向上轻微的收分,亦有柱下加鼔磴者,保留了宋时建筑遗风。柱体多无雕刻或彩绘,通常只是涂抹暗红色、黑色油漆或清漆等。童柱大多呈梭形,或具有明显的收杀,与柱脚下梁交接处多为“鹦鹉嘴”状,类似于圆堂的做法;

5)且亦有少量用坐斗代替­童柱的,又与扁作厅较为相似 ,如环秀山庄的问泉亭(图7)。

苏州明清园林歇山顶亭­中的梁主要有搭角梁(枝梁)、大梁、山界梁(月梁)等。梁的造型比较简洁,断面通常为圆形,即相当于圆堂做法,但亦有极少数在卷棚式­歇山顶亭的月梁上表现­为扁木作,并配以精美雕饰。各式梁的中部轻微隆起,因中部所受荷载较大,中部隆起 不仅有助于提高梁承载­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尺寸变­化关系,同时也增加了梁的美感。

苏州明清园林中歇山顶­亭各桁条多为圆木作,但有时双脊桁断面也可­为方形,如拙政园中的别有洞天­亭。金桁及脊桁下有时会设­置连机或短机,桁条及连机造型简洁,装饰朴素,短机则雕刻精美,是歇山顶亭中艺术形象­较丰富的构件。椽子的断面通常为半圆,但亦有部分歇山顶亭椽­子断面为矩形,如环秀山庄问泉亭。有时歇山顶亭的椽子呈­优美曲线造型,如同厅堂中的各类轩。如拙政园绣绮亭的鹤颈­三弯椽,结合平顶板,丰富了亭顶天花的形象(图8)。更有甚者,狮子林真趣亭具“鸳鸯、四面、纱帽、花篮”诸厅特征(图9),亭内前两柱为花篮吊柱,后用纱槅隔成内廊,亭内顶棚装饰性强,扁作大梁上为菱角轩,雕梁画栋、彩绘镏金,装饰性极强 [10]。

枋子、夹堂板、挂落经常组合出现在苏­州明清园林歇山顶亭中。枋子断面呈矩形,有的直接插接于两旁檐­柱内,有的穿过檐柱,将端头露出,此时枋之端头常做成曲­线造型,侧面雕有简单的卷纹,造型简洁,装饰较朴素,通常无雕刻彩绘。夹堂板是苏州明清园林­歇山顶亭中变化较为丰­富的构件,具体表现在镂空雕刻花­纹的不同。其雕刻花纹主题较为丰­富,但有的夹堂板则仅仅是­朴素的薄木板,上面直接涂抹油漆或做­简单的雕刻纹样。夹堂板中间由蜀柱分割,蜀柱亦可被牌科所代替,如拙政园的别有洞天亭(图10)。夹堂板一般不独立设置,其上设有连机,其下则为枋子。多数歇山顶亭的枋子下

部还设有挂落,其形式繁多,最常见的为万字纹挂落(图11)。花牙子形式较为多样,装饰性较强,通常为镂空雕饰,花纹主题丰富,尺度变化多样,并无严格规定。拙政园倚虹亭中类似于­厅堂琵琶撑的曲形斜撑,支撑起挑出部分的檐下­垂花短柱与落地金柱间­穿插的枋子,其不仅造型优美,且有精美的雕刻花纹(图12)。

结语

苏州明清园林中歇山顶­亭的平面形状以矩形、方形为主,扇形、组合形为辅。亭顶形式则可分为尖山­式歇山顶和卷棚式歇山­顶两种类型,两者在大木构架形式上­均可归结为抬梁式。构架组合既可形成一定­的模式,又十分灵活,与环境巧妙结合,并可与江南地区的厅堂­建筑构架特征形成关联,如扁作厅中的各式轩及­牌科代替短柱等手法在­歇山顶亭中均有体现。构件细部则更加反映出­吴文化所具有的灵动、朴素、典雅、秀美的建筑特征,并充分展示了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成熟­与大气。

图片来源

图 4 :据田永复.中国园林建筑构造设计[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123-124 改绘而成;其余图片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

注释

1)本文以苏州明清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30例歇­山顶亭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取原则主­要为以下两点:其一为保存状况较好,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与技­术价值;其二为亭架露明,或从相关文献中能得到­确切大木构架信息的歇­山顶亭。2)正如赵向东、王其亨在其论文中所分­析的那样: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着多­种建筑类型的分类与称­名。这种命名与分类有着相­当大的宽泛与模糊性(“世间万事纷如此,求其定论谁将从”---中国传统建筑归类的通­约性探析[J]. 建筑学报,2012(S2):4448)。特别地,苏州明清时期园林中的­建筑多由大量文人雅士­参与设计,他们对于建筑物的命名­并无严格标准界定,经常随心所欲,有些虽然命名为榭、轩等,但从建筑类型上划分更­接近于亭。因此,本研究中将部分小型榭、轩等建筑一并列入研究­对象,如退思园的水香榭、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等。 3)贴式为建筑物之架构、梁、柱等之构造样式(姚承祖. 营造法原(第2 版).张至刚, 增编 .刘敦桢, 校阅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06)。对于歇山顶亭,不论其平面为矩形、方形、扇形或组合形,此处的贴式指与进深方­向平行的所见亭脊之构­架。4)参见钱达与雍振华合著­的《苏州民居营建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48)中关于枝梁与搭角梁的­定义。《营造法原》中关于枝梁与搭角梁的­记载为“单檐方亭歇山式者,则于稍间架斜搭角梁于­前旁两桁,梁之中架童柱,上架枝梁,然后立脊童,以架桁数椽”(姚承祖.营造法原(第2 版).张至刚,增编 .刘敦桢, 校阅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82),由此可归结为“搭角梁→童柱→枝梁”体系。据此,祝纪楠将枝梁解释为次­梁(<营造法原> 注释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275)。但笔者根据调研发现,苏州明清园林中歇山顶­亭的亭顶构架不仅仅有­上述形式,还有类似于北方的趴梁­做法,因此本文采用《苏州民居营建技术》中关于枝梁与搭角梁的­定义。5)扁作厅与圆堂是江南地­区厅堂的主要类型。从构件角度来看,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一,扁作厅梁架用扁方料,圆堂用圆料;

其二,扁作厅的上、下梁间通常用牌科相连­接,而圆堂用短柱。参考文献

[1] 史建华,盛成懋, 周云 , 等 .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4.

[2] 王卫平,王建华.苏州史纪( 古代 )[M]. 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9:227.

[3] 蒋帅,蔡军.基于古典建筑文献中“亭”的分类体系研究[J].华中建筑 ,2014,32(4):169-173.

[4] 吴恩培.吴文化概论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1. [5] 王健 .吴文化与长江三角洲区­域文化的整合[J]. 文化艺术研究 ,2008,1(2):19-23.

[6]刘托,马全宝,冯晓东.苏州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30.

[7]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412. [8] 张薇.《园冶》文化论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11. [9]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3-9. [10] 苏州民族建筑学会.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M].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97.

 ??  ?? 图 5拙政园雪香云蔚亭的­回顶椽支撑体系
图 6怡园入口门亭搭角梁­的灵活搭置方式
图 7环秀山庄问泉亭中坐­斗代替童柱图 8拙政园绣绮亭的鹤颈­三弯椽
图 9狮子林真趣亭的花篮­吊柱及其轩图 10拙政园别有洞天亭­中牌科代替蜀柱分割夹­堂板
图 5拙政园雪香云蔚亭的­回顶椽支撑体系 图 6怡园入口门亭搭角梁­的灵活搭置方式 图 7环秀山庄问泉亭中坐­斗代替童柱图 8拙政园绣绮亭的鹤颈­三弯椽 图 9狮子林真趣亭的花篮­吊柱及其轩图 10拙政园别有洞天亭­中牌科代替蜀柱分割夹­堂板
 ??  ??
 ??  ??
 ??  ??
 ??  ??
 ??  ??
 ??  ?? 图 1 苏州园林中歇山顶亭的­主要分布区域示意图
图 2拙政园与谁同坐轩
图 3拙政园涵青亭
图 4尖山式与卷棚式歇山­顶亭的亭架构成示意图
图 1 苏州园林中歇山顶亭的­主要分布区域示意图 图 2拙政园与谁同坐轩 图 3拙政园涵青亭 图 4尖山式与卷棚式歇山­顶亭的亭架构成示意图
 ??  ??
 ??  ??
 ??  ?? 图 11严家花园小隐亭万­字纹挂落图 12拙政园倚虹亭的曲­形斜撑
图 11严家花园小隐亭万­字纹挂落图 12拙政园倚虹亭的曲­形斜撑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