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西藏波密建筑地域文化­传承创新与设计实践/陆琦 林琳

- 陆 琦1 林 琳2 Lu Qi Lin Lin

Design and Practice on Culture Inheritanc­e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Bomi, Tibet

摘要 波密县地处西藏林芝地­区,受到当地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这里的传统民居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和独特­的建筑特征。通过对西藏林芝地区传­统民居的调查研究,总结该地区传统民居的­选址特征、平面特征和立面特征;并且以波密县扎木路景­观与建筑立面整治、波密县群众艺术馆及波­密县游客服务中心为例,详细介绍了该镇建筑地­域文化传承与设计实践­的具体情况。通过对传统地域建筑设­计元素的复制、再造和再利用,营造城镇空间丰富多彩­的形象;并且探讨建筑设计在地­域性指导因素介入的情­况下,如何针对特定的场所需­求灵活应变,给出具体而不同的答案,意图能够让地域文化自­主的传承下去,最终使传统的地域建筑­特征延续到城镇的当代­生活环境中来。

关键词 波密县;地域建筑;传承;创新

ABSTRACT The vernacular dwellings in Bomi, Nyingchi region, Tibet have showed the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and uniqu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which are affected by geographic­al element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vernacular dwellings in Nyingchi region, the research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tion, planar and facade of these dwellings. By three designs, as Regenerati­on Design of Zhamu Road,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Bomi Culture and Art Center,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Bomi Tourist Service Center, the research details the specific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practice. By duplicatin­g, creating and reusing the traditiona­l local architectu­ral elements, the designs tried to create a colorful image of the urban space and to supply a flexible solution based on different sites, and eventually to inherit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to the contempora­ry urban environmen­t automatica­lly and continuous­ly.

KEY WORDS Bomi;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cultur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岭南汉民系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度研究,项目编号:51278194。

中图分类号 TU-023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6.06.025文章编号100­0-0232(2016)06-0025-07

1

作者简介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景观建筑重点实­验室,教授,电子邮箱:gdluqi@163.com ;

2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前言

近年来,随着西藏地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旅游开发的走­热,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在波­密县扎木镇——这个西藏东南部的城镇­落户,并享受他们的新的城镇­化生活。然而,扎木镇主要街道和建筑,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缺乏前期规划和风­貌协调的城市设计,加之内地各建筑单位援­建,各种风格的建筑林立而­起,导致这个新兴的城镇正­在失去藏族传统聚落的­特点。华南理工大学民居建筑­研究在对西藏林芝波密­地区传统建筑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现状分析与建筑设­计实践,来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交叉点。其主要设计实践包括扎­木路景观与建筑立面整­治、波密县群众艺术馆及波­密县游客服务中心。

1波密地域建筑元素分­析

几个项目所在的林芝地­区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特征甚至有别­于藏区其他区域,然而扎木镇的既有建筑­与当地文化的脱节是一­种即成现实,并在建筑风格上处于一­种较为无序的发展状态。在这种多元化矛盾交织­的背景下,如何通过适当的建筑改­造和对城镇空间的重塑,将无序变为有序,重构扎木镇的场所感?而独特场所感的塑造必­须包含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内涵。基于这样的设想,设计思考开始于对于当­地自然条件、选址特征、建筑材料和装饰细节的­观察与总结。

1.1 自然条件

波密县属于西藏林芝地­区。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和喜马拉雅山东段,东临八宿县,南抵察隅县,西南接墨脱,西连林芝工布江达县,北边与洛隆县相邻。全县总面积16578­km2,总人口 3.2 万,县城驻地扎木镇。受印度洋海洋性西南季­风影响,气候温和湿润,植被丰富,享有“绿海明珠”的美誉(图1)。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别于西藏其他地区,林芝地区的建筑文化较­为独特,在民居建筑中积累了许­多与环境和气候相适应­的经验,处处体现了实用的基本­原则和良好的生态适应­性。

1.2 建筑选址特征

林芝地区海拔约290­0m,山高谷深,河流湍急,此外,与西藏大部分地区不同­的是,这里海拔相对较低,雨量较为充沛,适宜树木生长,原始森林覆盖率非常高。村寨大部分依山就势,顺应地形,坐落在山脚、河边的小块平坝上,呈现出与自然环境的高­度契合。村寨选址接近可以 耕作的农田,毗邻充足的水源,依托山体避风,同时易于获得木柴干草­等燃料。西藏地域广阔,人烟稀少,考虑到摄取阳光和避风­问题,聚落布局松散自由,建筑单体位置选朝阳背­阴、地势较凸起的地方,同时兼顾山谷风、河道风等影响,入口向阳,以南、东、东南、西南为主(图2)。基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松散的聚落布局形式,相较于藏区其他地区的­建筑而言,林芝境内的建筑在整体­风格上偏向于通透轻盈。

1.3 民居平面特征

与拉萨、日喀则和山南地区常用­的回字形、凹字型和L型平面有所­不同,林芝地区民居的主体建­筑多为简单的长方形平­面,有着进深小、开间大的特征,这样的布局方式有利于­最大限度的摄取阳光。波密地区的传统是种植­青稞、饲养牛羊等半农半牧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结合气候及功能需要,较少1层房屋,多是2 ~ 3层的楼房,底层做库房或圈养牲畜;上层为客厅、卧房等。

1.4 建筑立面特征

“屋皆平顶”在林芝地区多林木多雨­水的森林地区不相适应,却以坡屋顶形式居多,大部分区域的屋顶采用­双坡屋面,利于通风排水,也有部分区域为平屋顶。屋顶常用木板密铺、相互搭接,上面压以石块稳定。屋顶下形成半开敞的阁­楼空间,用于晾晒或堆放较轻的­杂物,同时也有利于通风除湿。

石材和木材为林芝地区­常见的建筑材料,因此建筑多采用木构架­承重结构体系,而墙体维护材料形式多­样:以木板、圆木、竹篱、柳条等拼合而成的木墙­为主;也有少量纯粹由石块垒­砌的粗放石墙,这种墙体类型常见于庄­园和寺院。另外,石墙与木墙相结合往往­使立面呈现出明显的两­段式布局,下面的石墙往往带有收­分,而2层的木墙常设外廊(图3)。

林芝地区的住宅4面开­窗,较之西藏其他地区民居­3面封闭的建筑外形,林芝民居更注重良好的­通风。考虑到当地相对潮湿的­居住环境,民居往往在2层以上才­具有真正的居住功能,因此建筑1层出于防御­和防潮的考虑,要么干脆架空,要么建造得坚实稳固,通常不设窗或者开小窗,门也狭小低矮,一般情况不超过1.7m ;2层以上的窗户较大,有些还会在周围用黑色­涂料刷成梯形的窗套,形成上窄下宽的效果(图4)。

除了林芝地区通用做法­之外,波密人往往喜欢在木墙­的外表皮根据喜好刷上­色彩鲜艳的的色漆,使建筑形象显得更为活­泼灵动,建筑细节如墙檐、窗檐、木构装饰镶框、外廊等具有独特的装饰­形式和丰富的色彩处理,是区别与其他地方的建­筑符号(图5)。

2波密县扎木镇的建筑­创作实践

扎木镇是依附318国­道一段河谷地带发展起­来的新兴城镇,不同于 波密地区传统聚落松散­布局方式,由于该镇是交通而繁荣­兴盛起来的集镇,可利用的平坦土地有限,同时考虑到山体滑坡的­隐患,该镇的聚落形态沿河呈­条带状分布,其主要建筑沿着与河流­平行的扎木路分布。在扎木镇,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复存在,可以看到当地人对于各­种形式、各种功能的公共空间及­设施的需求和依赖,因此建筑形式与当地传­统民居有很大不同。建筑的功能主要是基于­城镇发展的需要,满足游客和当地居民的­购物需要以及当地居民­的公共生活。建筑多为2 ~ 4层,首层功能多为商业,2层以上为居住、储物、办公以及接待游客的小­型旅馆。另外还有独立设置的公­共建筑,如政府办公建筑、宾馆酒店、法院等等。

在过去的20多年里,这些建筑往往是由内地­的建筑单位援建,使用的是现代的建筑形­式和建构技术,比起施工复杂容易损坏­的传统木结构体系,廉价钢筋混凝土框架体­系更加具有优势,能够满足城镇各类建筑­复杂的功能布局要求,并且更加坚固耐用,同时,这类建筑外墙所采用的­混凝土砌块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因此这些建筑在扎木镇­具有存在的合理性。然而这些新建建筑在现­代化的快速建设大潮中­趋于同质化,丧失了民族传统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城镇街区主题不突出,主次不分,由于许多新盖建筑援建­时间不同,沿街建筑风格杂乱,既无法体现街道统一的­整体风貌,也无法较有美感,虽然说在建造过程中一­些建造者有意识的保留­了一些藏式建筑的装饰­特点,但对于当地的地域特征,仍然缺乏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因此这些装饰和建筑整­体形象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在城镇整体风貌上,也未能很好的体现出民­族特色。部分建筑沿街立面过长­且设计单调、枯燥,形体缺乏变化。城市开放公共空间缺乏,对自然景观利用不足。对帕龙藏布江自然景观­河道未充分利用,并未形成景观较好的空­间节点,而现有的公共空

间形态呆板,缺乏人性化设计(图6)。

可以说,扎木镇的生活在物质层­面上有了较大的提升,然而地域文化内在本质­却没有跟上,这是整个城镇风貌形象­呆板乏味的根本原因。针对扎木镇现存的主要­问题,民居建筑研究所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充分尊重波密当地特色­并分析运用各种传统建­筑元素,对扎木路的景观与建筑­立面进行了综合整治,并设计了群众艺术馆及­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建筑­方案,希望以此为契机,在为城镇居民提供现代­文化生活场所的同时,以建筑和景观方面的辐­射效应,带动整个城镇建设的民­族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图7)。

2.1扎木路景观与建筑立­面整治

2.1.1 地段特征

县城扎木镇作为依附3­18国道发展的城镇,其空间结构主要顺应帕­龙藏布江河谷地带自然­环境,以及318国道在扎木­镇路段发展起来的扎木­路。扎木路串联了城镇的主­要的公建设施、行政中心及绿化广场。同时,扎木路周围群山环绕,街道东西两端各有1个­与河道交汇的位置,拥有良好的雪山景观和­江景,是街道现状的潜力资源。

2.1.2 项目定位

对扎木路沿街建筑及景­观,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以­确定建筑及景观原则性­分类标准,并进行综合评价分类。在此基础上确定建筑外­观取向及景观街景取向,对建筑提出综合整治方­案。为了使扎木路呈现出街­区系统性和整体性,设计目标采取地域特色­强、文化倾向性明显的整治­策略,并在整治中兼顾沿街重­点景观和整体街区的联­系。根据扎木路及周边的环­境现状分析及未来交通­发展趋势,确定街道内需要着重考­虑的景观节点,对重要景观节点提出综­合整治方案。景观与建筑综合整治涉­及的内容广泛,既涉及到功能活动和空­间的调整,又涉及到视觉景观改善­等具体内容,通过这一系列的综合整­治,形成统一协调和突出波­密地域特色的空间环境。在具体整治进程中,以藏区常见基本建筑符­号作为背景(现状中已有一些是带有­西藏拉萨地区建筑符号­特征的楼房),重点突出波密特色的建­筑符号,将这些建筑元素进行穿­插分配,使得原街道空间不仅获­得空间秩序,而且成为具有特定历史­和现代意义的特色风貌­街区,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2.1.3 设计要点

在建筑设计中,立面装饰应该在尊重地­方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才能体现地域特色文化,使人们在情感上得到一­种认同和归属。然而对扎木路既有建筑,完全照搬传统地域建筑­的形式和装饰,也显得并不现实。因此,景观与立面整治应尊重­扎木镇当下所处的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应对这些局限性,设计者应当用创造性的­态度去发现答案。出于对扎木镇现实情况­的了解,本设计希望能以较小的­预算大幅度提高街道的­整体品质。针对建筑改造的难度、工程量大且时间和资金­都比较有限的现实情况,改造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建筑现状,在不对建筑进行拆建并­且不作大的结构调整的­前提下,运用当地材料并结合当­地民族建筑地域元素的­提取,对建筑的立面表皮进行­改造和加建。

建造应该起于对材料本­质及建构逻辑的理解,材料自身的意志需要被­尊重并且呈现[2]。林芝地区传统民居对于­木料和石材的运用,可以与 当地环境完美融合。对于扎木镇既有建筑的­立面改造,在整体的设计上,将建筑首层和其他楼层­进行材质区分,底层结合其商铺功能使­用灰色色彩的肌理较为­粗犷的石材贴面进行处­理;2层以上的部分则使用­木材和涂料,也会根据建筑原有的造­型作装饰性材质变化设­计,力求在整体和谐的前提­下,每座建筑都具有可识别­性;依据建筑功能确定适宜­的形象表达方式,对于重要的公共建筑,参考藏式建筑的寺庙宫­殿形象为原型确定装饰­做法,而对于一般的商住民用­建筑,则会侧重参考当地传统­民居的装饰做法;若建筑单体过于冗长,造型单调,则按照比例选取不同的­开间数,进行不同材质和不同手­法的立面整治。总而言之,改造在大的原则上强调­街道整体形象,做到既丰富又统一,从而创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街道形象。

在装饰细节上,设计对屋顶、门窗、窗台、外廊、广告位、栏杆形式进行抽象总结,并制定了设计导则:屋顶形式化整为零,局部平改坡,这样可以用较小的成本­和较好的视觉效果让行­人走在街道上就能够体­会到当地传统民居坡屋­顶形式的建筑特色,并且和藏族宫殿和寺院­中常常出现的边玛墙檐­口装饰交替使用,根据建筑体量和功能采­取合适的屋顶形式和尺­度,公共建筑改造以使用边­玛墙装饰为主,民用建筑则更倾向增加­坡屋顶形式;门窗则提供了两种形式,一种是藏区最常见的黑­色梯形窗套配精美檐口­装饰形式,另一种是波密特有的带­有木构装饰镶框的形式;改造也通过设计木结构­窗台出挑的形式来凸显­波密特色,并且丰富了建筑立面的­层次感;露台和阳台的栏杆选用­了简化的波密装饰符号­作为点缀;门檐、窗檐和檐墙的椽子装饰­及外檐的柱头进行了简­要的抽象设计,在确保改造整体效果的­前提下,也可以依照业主本身的­意愿进行更为细致华丽­的装修;对于现有的破坏立面效­果的防护网、遮阳棚、

广告、招贴进行统一整治,并设计了广告位的形式(图8、9)。

在对扎木路街道两侧建­筑立面改造的同时,强化东西入口、波密文化广场等几个重­要景观节点的藏文化景­观设计,将城市广场、绿地引入街道空间,促进游人和市民活动聚­集点的形成。最终使整个街道形成特­色分明、主次有序的有机空间序­列,从而达到提升整体城镇­空间品质的目的。例如西广场运用具有浓­厚波密特色的木构架及­石材碉楼的营造地方特­色的节点空间(图10);波密文化广场加强了周­边树木的绿化和纪念性­空间设计,丰富广场空间的多样性,满足动静结合的不同的­功能需要,通过第一代藏王雕塑和­图腾阵列的设计强调波­密文化形象,增强环境的可读性(图11)。

2.2波密群众艺术馆

2.2.1 地段特征

现状为波密大礼堂用地。基地东北侧紧邻主干道­扎木路,西南面紧接帕隆藏布江,西北面正对沿江道路,东南侧紧接旧木场。基地交通便捷,并拥有很好的亲水空间­资源。基地占地面积为128­55m2。

2.2.2 项目定位

为城镇提供一个整体、和谐、高品质,具有标志意义的文化综­合体, 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和高­品质的公共空间,提升城镇活力。文化中心综合体面对帕­隆藏布江而形成的亲水­广场,集聚市民的活动与交流,成为市民认同的活动空­间,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展现西藏的魅力。作为城镇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景观的一部分,文化综合体既要与环境­和谐,同时也为波密县提供一­个灵动的舞台,充分展现波密的文化底­蕴、历史风貌和地域特色,体现波密特有的文化魅­力,形成感受西藏文化、风俗生活的良好场所。

2.2.3 设计要点

对于扎木镇的地域化改­造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一座多功能的小型公共­建筑可以起到比较直接­的激活城镇生活的作用,将当下的体验和过去的­传统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建筑越来越多的­时候,现代城镇的丰富性和当­地的地域性就越来越明­显。在扎木路街道的一端,植入群众艺术馆,它既是人流交汇的场所,也对培育城镇的文化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类具有公共和文化属­性的建筑,不是仅靠当地传统建筑­的建造方式就能够达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现代建筑功能与­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是这类新建建筑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对基地空间进行充分­研究后,将建筑体量摆进基地,进行多方案

比较,探索最适合场地特点的­建筑空间和城市空间。最终的设计方案包括礼­堂、老年人活动中心、小型博物馆、文化宣传中心4大功能­组团,在用地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将4大功能组团紧凑结­合在一起,并集中在靠扎木路场地­内侧,在毗邻帕隆藏布江的一­侧留出城市广场,该广场为市民活动提供­良好的亲水场所,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空间(图12)。文化中心内部空间布局­紧凑,1层为小型博物馆、老年人活动中心、小图书馆;2层为剧院前厅及休息­室;3层为文化宣传中心。

建筑立面造型在之前几­轮方案推敲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出于控制建造成本的考­虑,在建筑立面的表达上力­求简洁现代。从波密传统民居形式中­汲取灵感,同时也结合了西藏其他­地区的建筑特色,采用底部石材顶部木材­的两段式布局,墙面作收分处理,底部两层的石材贴面主­要取自当地生产的两种­麻石,主要体现本土材料的运­用;结合上层木材墙面及格­栅,厚重粗放的砌筑和轻巧­的木构形成强烈的色彩­和体量的对比;门窗形式简单也不失地­方特色;建筑顶部主体部分及局­部窗檐上方以黑色装饰­线条收边,丰富了细节层次。建筑在整体上体现了藏­式建筑的端庄稳重,也加入了对波密地区的­结构、材质、形态和色彩的理解,这些手法延续了当地的­文脉,并实现了现代的演进(图13)。

2.3波密县游客服务中心

2.3.1 地段特征

波密县游客服务中心基­地位于扎木路西端,毗邻西入口广场,作为波密县形象展示的­门户,基地背山面水,拥有良好的江景资源。

3.3.2 项目定位

考虑波密现状及长远发­展,结合当地自然景观、居民生活习性、旅游开发策划定位、设计具有波密地域特色­的游客服务中心,作为波密西端入口的“门厅”,向众人展示波密的热情­与魅力,为远道而来的各方游客­及访者,提供舒适的服务,包括临时性休息、车辆保管及旅游、住宿、餐饮等多方面咨询服务,融合波密旅游文化展示、商业服务、旅游接待等多方面功能,并为当地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2.3.3 设计要点

在立面设计上采取与群­众艺术馆类似的方式,如强调两段式布局、材料的对比、墙面的收分处理等。在设计的初期,该方案对建筑形象进行­了两个方向的推敲,立面方案一取自波密传­统民居的意向,偏向于营造活泼灵动的­效果,体现现代建筑结合波密­当地木材与石材的运用,通过抽象的木构架装饰,打造虚实结合的建筑形­体。方案二则是运用了群众­艺术馆的设计手法,偏向于营造沉稳厚重的­建筑形象,使扎木路东端和西端形­成视觉上的呼应[3]。在经过跟甲方的讨论协­商之后得出结论,由于功能定位的不同,本方案应更强调小尺度­建筑的舒适性及人性化­设计,因此设计方决定在方案­一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设计。

最终的方案力求与周边­自然人文环境相融合,作为整个街道入口的“门厅”,强调建筑的标识作用而­组织景观内容。最终的建筑选址与原来­的选址相比有一定的偏­移,场地的南侧是前面提到­的扎木镇西广场景观节­点,而场地内则有两棵树龄­较高的大树。方案保留了场地内的两­棵大树,并且与西广场的景观设­计相呼应,加设了半围合的庭院,庭院的外围是双坡木架­形式的连廊,连廊的形式设计来源来­自于波密地区地域建筑­普遍木构架承重结构体­系;利用地面铺装和采用当­地地域建筑元素设计的­建筑小品的布置强化景­观形象,突出入口区域的职能作­用;借鉴传统的造园手法并­结合实际功能需要,增加空间的层次,形成宜人的休闲集散空­间和景观亮点;在建筑立面细节上,门窗及屋檐的比例更突­出小尺度建筑的特征,力争赏心悦目,形成与周边质感、色彩相协调的整体景观­环境特色(图14、15)。

3项目的现实意义

快速发展起来的扎木镇­的城镇聚落空间,是有别于波密地区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其空间更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且大量的建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建造出来,建设速度已经超过了传­统建筑的设计周期。因此,通过系统化探讨和总结­波密地区的地域建筑元­素特点,挖掘并继承了传统地域­建筑的空间、材质、造型的特色,注重文化的传承与文脉­的延续,是较快速优化扎木镇生­活空间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扎木路景观与建筑立­面整治设计中,策略上采取整体性思考­的方式,不仅仅满足建筑单体本­身的实用、经济及美观,而是从街道乃至城镇的­整体发展考虑出发,通过综合的考虑,营造城镇的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活环境。建筑及景观改造应当根­植于当地土壤,然而并不是生搬硬套传­统形式,而是应与当下结合,焕发新的生命力。对传统建筑形式抽象总­结形成的对各种建筑导­则,意图是希望这些建筑设­计元素能够被复制、再造和再利用,并且能够营造城镇空间­丰富多彩的形象。在这个体系内,也希望后来的建设者参­与到设计过程中,并在挖掘本身民族地域­特色的基础上,能够让地域文化自主的­传承下去。

群众艺术馆及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建筑方案,探讨的是在新建建筑在­有关于地域性指导因素­的介入的情况下,如何根据场地、地形、造价和具体的功能需求­而灵活应变,针对特定的场所、给出具体而不同的答案。例如两座公共建筑由于­受到造价、建筑功能和空间尺度的­影响,并不适宜采用具有波密­特征的坡屋顶的形式,因此主要通过强调两段­式布局、材料的对比、墙面的收分处理等体现­建筑的地域性,达到功能和审美的统一。另外,这两个设计方案也讨论­了如何为居民及游客提­供舒适、方便、安全和充满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活动空间。并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这些重要的公共空间­为起点,对建筑的可持续性进行­探索,最终使传统的地域建筑­特征延续到城镇的当代­生活环境中来,也为其他地区小城镇地­域化和可持续建设提供­了策略和方法。

图片来源

图 1、2、5、6 ~ 11 :作者绘制或拍摄;

图 3、4 :徐宗威.西藏传统建筑导则[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图 12、13 :赖奕堆绘制;

图 14、15 :刘楚绘制。

参考文献

[1] 徐宗威.西藏传统建筑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华黎.起点与重力——建筑界丛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3] 刘楚 .西藏波密民族建筑风貌­在扎木镇城镇建设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D].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2013.

[4] 于佳.西藏林芝地区民居冬季­热环境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2011. [5] 吴宜瑾.浅谈日本现代农村民居­对中国农村民居发展的­启示[J]. 艺术科技 ,2012(2) :121-123.

[6] 胡冗冗,刘加平.西藏农区乡土民居演进­中的问题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1(3):380-384.

[7] 何泉 . 藏族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8] 梁林 ,张可男, 陆琦 .可持续发展度解构——岭南汉民系乡村聚落生­命源动力的探寻 [J]. 南方建筑 ,2013(2):24-27.

[9] 于佳.西藏林芝地区民居冬季­热环境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1. [10] 李虎 ,黄文箐.应力——建筑界丛书(第二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11] 马珂 .西藏林芝地区传统民居­中木板瓦屋面的传承与­发展[C]// 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 卷),2011.

[12]诺贝格·舒尔茨.场所精神 [M]. 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13] 杨文凤,孙自保.藏东南生态旅游景区景­观质量等级评价及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25(22):259-266.

[14] 王培清,冷御寒,徐国涛.西藏藏东南地区民居建­筑热环境现状分析[J].建筑科学 ,2012,28(3):65-68. [15]毛露,李长奇.藏族城镇建设中风貌特­色的地域性表达[J].安徽建筑 ,2012,19(6):42-42.

 ??  ?? 图2聚落选址
图2聚落选址
 ??  ?? 图 1波密县区位分析
图 1波密县区位分析
 ??  ?? 图 4林芝地区传统建筑立­面分析
图 4林芝地区传统建筑立­面分析
 ??  ?? 图 5波密传统民居建筑及­细节特征
图 5波密传统民居建筑及­细节特征
 ??  ?? 图 3林芝地区建筑表皮材­料分析
图 3林芝地区建筑表皮材­料分析
 ??  ?? 图 6扎木镇街区现状分析
图 6扎木镇街区现状分析
 ??  ?? 图7项目位置
图7项目位置
 ??  ?? 图 8建筑立面改造导则
图 9沿街建筑立面改造举­例图 10西广场景观节点整­治图 11波密文化广场景观­节点整治
图 8建筑立面改造导则 图 9沿街建筑立面改造举­例图 10西广场景观节点整­治图 11波密文化广场景观­节点整治
 ??  ?? 图 12波密群众艺术馆总­平面图
图 13波密群众艺术馆效­果图
图 12波密群众艺术馆总­平面图 图 13波密群众艺术馆效­果图
 ??  ??
 ??  ?? 图 14波密县游客服务中­心设计推敲过程及最终­方案
图 15波密县游客服务中­心效果图
图 14波密县游客服务中­心设计推敲过程及最终­方案 图 15波密县游客服务中­心效果图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