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关中东湖园林历史沿革­及艺术特色研究/ 贾玲利 邱建

- 1 2 贾玲利 邱建Jia Lingli Qiu Jian

Study on History and Art Characteri­stics of Guanzhong Donghu Garden

摘要 在系统分析相关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论述了自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 年 )苏轼疏浚扩建“古饮凤池”以来,历代地方官员和文人雅­士修建关中东湖的历史­沿革。关中东湖园林艺术的精­华在于内外双湖、开合有度的山水格局;以亭取胜、亭桥融合的园林建筑;古柳伴香荷、君子爱竹梅的植物景观­特征。东湖外围空间开敞疏朗,内部核心景区精巧雅致,表现出粗犷之中见细腻­的西北园林艺术特色及­深厚的人文积淀,是关中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 风景园林;关中东湖;历史沿革;艺术特色;苏轼

ABSTRACT By analyzing systematic­ally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study discussed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Guanzhong Donghu Garden, which started from the time when the famous poet Su Shi dredged and expanded the Old Phoenix Pool in the Garden in 1062, after that local officers and scholars had made a lot of reno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n the Garden. The art essence of the Garden was deliberate­d including the landscape with the inner-outer twin lakes and the moderate open-close plan,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ith pavilions and bridges, and the plant landscapin­g characteri­stics composed of willows with lotuses and bamboos and plums adored by gentleme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the Garden is wide open and the inner space is elegant and exquisite, which showed the art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west garden with being unrefined in most matters but delicate in some place. The art characteri­stics with a profou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defined Donghu Garden as a representa­tive of classic gardens in Guanzhong area.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uanzhong Donghu Garden; historical evolution; art characteri­stics; Su Shi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四川传统园林艺术特征­及传承研究,项目编号:51208429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研究­项目:基于景观生态理论的成­都历史园林保护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6ZA0011。

中图分类号 TU986.1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6.06.032文章编号 1000-0232(2016)06-0032-06

1 2 1&2

作者简介博士,副教授,电子邮箱 :jialingli@163.com ;博士,教授,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关中东湖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城东南。凤翔,位于关中西部渭北平原­之上,是周王室所在之地,春秋时秦国的疆域,汉唐政治要地,宋金军事重镇。古时,凤翔城东有清水一池。《竹书记年》载:“商文王丁十二年(周文王元年)有凤集于岐

1)山”,“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 。凤凰饮水被视为祥瑞之­兆,此处遂名“饮凤池”[1]。苏轼《东湖》诗“闻昔周道兴,翠凤 栖孤岗,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亦可印证此传说。之后,此处历代均为郡、州、府之附属园林,名称亦有“北园”、“西池”之更替[2]。宋仁宗嘉佑六年 (1601 年),大文豪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次年,他便将“古饮凤池”挖掘疏浚,修建亭桥,栽植花木,并写下多篇诗作吟咏其­秀美景色,使这里成为凤翔府远近­闻名的休闲胜地。“古饮凤池”距离雍州古城东门

仅 20 ~ 30步,因此苏轼改称此处为“东湖”,至今沿用东湖一名。又因苏轼20年后又修­浚西湖,因此东湖与西湖并称“姊妹湖”。在明清,东湖一直是关中胜迹,清毕沅在《关中胜迹图志》中曾把关中东湖与蓝田­王维辋川别业中的辋水、户县上林苑中的渼陂湖­相媲美。现东湖公园占地20h­a,园内有“喜雨亭”、“凌虚台”等苏轼著名诗篇中的建­筑多处。

关中东湖悠久的建造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典故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留下了许多东湖文献资­料,这些资料以方志类和散­文类居多。当地省、市、县各级地方志、年鉴当中记载了大量关­于东湖的历史传说、人文典故以及历代修建­的情况,是本文对东湖历史沿革­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目前对于关中东湖文献­数量最多的是文化界人­士从东湖诗词的角度撰­写的抒情、感怀、游记类文章,大多以感性的笔触描写­苏轼和历代文人与东湖­的关系、赞叹今天东湖的美丽景­色、记叙自己与友人的东湖­之行等。秋子以游记形式简单介­绍了东湖历史、东湖风貌和自己在东湖­的所见所感,

[3]

文字细腻,如娓娓道来 ;张骅从水利工作者的视­角分析了苏轼

[4]疏浚东湖和整治西湖的­历史之举 ;李万德曾参与编著凤翔­多部方志和文史资料,熟悉地方人文典故,他对东湖也独有情深,撰

[5]文介绍了东湖诸景,但内容较为简单 ;段永强、任永辉、张文利等分析了苏轼在­凤翔期间的诗词创作与­东湖的关系,从文学角度对关中东湖­景物进行了概述性介绍[6-8]。这些关于关中东湖的文­献,不论是方志类还是诗词­散文类,都是对东湖历史和风景­的感性描述。目前,尚没有文献从风景园林­专业角度对东湖造园历­史和园林特色进行研究,致使这一在宋、明、清历史上引得无数名人­流连忘返的历史名园在­今天稍显落寞。本文在梳理关中东湖历­史沿革的基础上,论述其山水格局、园林建筑和花木特色。

1关中东湖历史及研究­现状

[9]

1.1坡公曾经判岐阳,留得东湖水一方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8月至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12月,苏轼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 简称凤翔府签判)。嘉祐六年冬,上任伊始的苏轼便到处­走访,熟悉郡情。看到城东日渐荒废的古­饮凤池,池水干涸,淤泥显露,唯有亭台莲柳在寒风中­飘摇,苏轼遂决定对其进行疏­浚。嘉祐七年秋,计划已久的古饮凤池疏­浚工程终于开工。苏轼以其文学家的情怀­和造园家的眼光,带领数百工匠,对古饮凤池进行了全面­的疏浚和修缮。他首先解决湖水干涸的­问题,引城西北凤凰泉水入饮­凤池,使湖水流动,形成活水。又请关中能工巧匠,修亭台楼阁,有名者有“君子”、“宛在”二亭。今湖面仍有此二亭,为20 世纪 80年代重建。苏轼还在池边广种垂柳,湖中则播下粉荷无数。经过苏轼的全面改造,昔日的饮凤池已经成为­一个窈窕多姿的新园林,他将此命名为东湖,并赋“东湖”诗一首遥寄其在西南的­弟弟。诗中,苏轼用“入门便清奥, 恍如梦西南”描写东湖清雅的景色和­梦若家乡的美景。弟弟苏

[10]辙回应“不到东湖上,但闻东湖吟。诗词已清绝,佳境亦可寻” 。此后,苏轼又创作了多首诗作­歌颂东湖美景,或记述自己在东湖与友­人的日常生活,最有名的当属《凤翔八观》组诗。苏轼还常常在东湖接待­八方友人,他们大多以诗词称赞东­湖美景。随着这些文学作品的传­播,东湖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园林。20年后,苏轼又在杭州疏浚西湖,并将东湖与西湖并提,使得这对姊妹湖更加远­扬,正是“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

[6]

1.2明时微波绿满地,往来不尽停骖者

明代,东湖基本保留苏轼在时­的风貌和胜景,从明代文人墨客们留下­的大量的诗作就可以看­出。明王体复《凤湖雅会》中有“论心此夕成佳会,不觉东方日已升”描写彻夜不眠的东湖之­会。明杨时荐《守道李亲翁在喜雨亭招­饮次前韵》中“赴宴临风酣庾兴,望亭喜雨上苏台”、明岳万阶《东湖》中“清言频对酌,乐意两相关”,均描写诗人在东湖邀朋­饮酒的场景。从这些诗作中可以看出,明代时,东湖胜景依然,有“飘渺云光柳岸隈,黄花影里笑颜开”[11]的美丽景色,是关中地区有名的聚会­宴请之地,特别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1.3清有贤人拾旧梦,复还苏公湖池景

清以来,战乱频繁,东湖亭台楼阁毁损严重,但时有有识之士多次疏­浚修建。东湖有碑记载:“后人景仰芳徽,建祠湖岸,由宋迄今,兴废叠作”[12]。清嘉庆十六年(1811 年),太

守王骏猷“修葺公祠,重加疏浚,木桥水榭,胜境增新”[13]。然不数十年,“石磴木阑淹没于荒烟蔓­草,湖中土砾沙碛淤墁

[14]

不流” 。清道光元年(1821年),江苏进士高翔麟任凤翔­太守,他访“东湖故址,已成芜陌,捐廉集工,一月浚成”,并赋四律以记之。当时的东湖,“凌虚台蔓荒烟冷,喜雨亭移落照残”,

[14] “惟有清流自终古,一龛香火热旃檀” 。高太守疏浚东湖之后,湖水再次淤涸。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白维清任凤翔府知府。他到任后看到昔日苏公­笔下恍若西南的东湖胜­景不再,便与同道之人集资修缮。先疏浚湖水,又以余资在湖北岸建敞­轩三楹。此次修缮维持数月,于道光二十六年完工,白维清撰《重修东湖碑记》以记之,其原迹尚存东湖碑林。文中记载他“先浚湖根,旋引泉脉,淤者深之,实者瀹之,逐成巨浸矣。乃以疏浚余资,于湖之北岸,建敞轩三楹,傍矗层楼,用资远眺,栽花雉草,种树驾桥,嘱宝鸡二尹章子廷英,绘为全图,参军陆子均董其事,经数月而工告成”。这是清代对东湖进行的­较大的一次修缮,水系和亭台楼榭都有翻­修,增建了轩、桥。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凤翔知府熙年在凌虚台­上增筑“适然亭”。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凤翔府知府傅世炜于东­湖南,买田数十亩,筑堤蓄水,旱则泄水以资灌溉,后人称南湖。他还“拟置亭、台”,但“未成而去任,湖遂渐涸”[2]。民国九年(1920年)和十二年(1923年),东湖亦有两次整修,但力度不大,记载较少。

1.4近千年来波未竭,还随湖池叹沧桑

建国以后,当地人民政府对东湖多­次进行修缮。1954年,政府拨专款对东湖亭台­楼榭进行翻修,东湖略显往日旧貌。可是在十年动荡期间,东湖亭台多遭毁,树木被砍,水面干涸。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抢救文化遗产,保护名胜古迹得到重视。当地政府成立专门东湖­管理机构,全面修复东湖建筑、花木、水体,东湖保护也开始进入新­篇章。1985年,东湖作为风景名胜单位­对外开放。1998年,东湖碑林落成 [15]。2006年秋,凤翔县人民政府主持改­造的东湖北广场竣工。广场中央立苏轼酹江月­雕塑,并撰写“酹江月赋”以纪念。2007年,东湖因水源枯竭,景观质量大为下降。当地政府筹资 160 万元从白荻沟水库引水­入东湖,彻底解决东湖水源问题,并形成流动水系。同时,还启动了东湖外湖整治­工程和建筑彩绘翻新工­程,使东湖水面积由过去的 4.5 ha,扩展到了 8 ha [16、17]。

2关中东湖园林空间特­色

2.1宋时苏公浚内湖,清有后人绘全局

水是东湖的灵魂,也是东湖自“饮凤池”以来最重要的景观元素。虽然多有丰涸交替,但历次修缮都以疏浚湖­水为先,历代也有大量诗词咏其­湖水。唐朱庆馀就在《凤翔西池与贾岛纳凉》中写道:“四面无炎气,清池阔复深。蝶飞逢草住,鱼戏见人沈。”说明,唐时这里就湖水清幽,风景优美。北宋,苏轼疏浚东湖,引凤凰泉水,使之“涝则闭之以蓄水,旱则泻之以灌田”[9]。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凤翔府知府傅世炜继苏­公遗志,在原饮凤池南购地10­亩以扩建东湖,但因离任而荒置。后人在此继续增加山庄、曲桥等景观,形成新的湖区。东湖水面也因此形成原­饮凤池区域的内湖和后­建的外湖两个部分,东湖山水格局由此奠定。

[9]

2.2入门便清旷,怳如梦西南

整个东湖园林由内湖、外湖和苏公祠3部分组­成(图1)。内湖即古饮凤池区域,整个水面沿原古城墙蜿­蜒展开。古城墙位于内湖东侧,今只留十几米残迹。内湖原有三岛,依次以窄 堤相连,接至湖岸,将水面划分为3部分。窄堤与两岸连接处有古­饮凤池入口与出口的圆­形门洞,上书“古饮凤池”(图2)。三岛上分别坐落有君子­亭、春风亭、会景堂。窄堤之上点缀着鸳鸯亭、宛在亭、断桥3座精致小品。三岛相望,互为对景;三亭点缀,丰富了景观层次。从古饮凤池前门洞进入­内湖,豁然开朗,满池红荷,怎能不叫诗人“怳如梦西南”。沿窄堤前行,到达第一个观景点“断桥”。在这里遥看春风亭和宛­在亭,衬着红荷碧水,怎一个美字了得。经过断桥,到达君子亭所在的岛,地势变得开阔些许,可以很好的观赏君子亭。继续前往春风亭,经过狭窄的湖堤,中间可在宛在亭小憩。春风亭到会景堂,有鸳鸯亭横跨湖堤。经会景堂,方至古饮凤池后门。由古饮凤池前门至后门­一条线走来,经过了“收——放——收”的多次反复,使游览路线跌宕起伏,充满趣味,无形中扩展了空间尺度。三岛、三亭、三水域,成功营造了步移景异、蜿蜒逶迤的园林景象。这一景一物,都别具匠心,这也是东湖园林中最精­彩的部分。内湖水面北部还有不系­舟,原为近代清同治年间修­建,后毁,1989年复建。内湖东岸还分布有“水光澎滟”、“来雨轩”、“洗砚亭”、左宗棠手植柳等景点,北岸有牌坊和著名的“喜雨亭”。

与内湖一堤之隔便是外­湖。该堤由苏轼当年疏浚内­湖时的淤泥堆积而成,人们为纪念苏轼,称之为苏堤。堤上有一孔桥,名曰沧浪桥。外湖位于内湖之南,湖中有岛,上有山庄空蒙阁、崇光亭和藕香榭。岛与外湖西北岸有曲桥­相连(图3),是赏荷的好地方。岛的东部,有小拱桥与池岸相连,为近年新修。

苏公祠坐落在园林的北­部,是一座两进的合院式建­筑,初建年代不详,但据明清诗作中对苏公­祠多有记载可以推断,至少在明代,此处已经有纪念苏轼的­祠[18]。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之间,当地历任官员先后八次­修葺苏公祠,以知府熙年所修之最盛。文革时,苏公祠尽毁。现苏公祠为建国后地方­政府根据清熙年时的建­筑制式重建,共有大小两进院落。大门悬挂“苏文忠公祠”匾额,进门影壁镌刻苏轼名篇《思政论》。二门悬挂“心迹应清”,院中坐落有正殿、

仝笑山房、鸣琴精舍等建筑。苏公祠整体建筑对称布­局,规整庄严。

关中东湖苏公祠区、内湖、外湖3个部分平面分区­明确但在空间上又紧密­联系,形成了层次递进的景观­序列:苏公祠区域靠近东湖主­入口北大门,这里分布的苏公祠、凌虚台、喜雨亭等主体建筑,营造了浓厚的苏公文化­氛围,使自主入口进入东湖的­游人很快置身于东湖文­化场景之中。随着沿路碑文楹联的颂­读,和越来越接近东湖水,繁杂尘世的心慢慢变得­沉静,对东湖美景愈加期待。穿过东湖揽胜牌坊,内池湖景不期而遇,眼前豁然开朗,营造了一个小小的高潮;进入古饮凤池入口,又是一番新天地,这里的内湖区域是整个­游览路线上的高潮,曲线形的窄堤引导游人­前行,不断有不期而遇的小惊­喜;出内湖区域至外湖,这里的疏朗开阔和内湖­紧密有致的景观特色形­成对比,之前因不断惊喜而稍悬­的心情也可释然,为游览路线营造了平静­又回味无穷的尾声。因此,东湖园林布局以内外双­湖为特色,又以内湖为中心营造核­心景观,在游览路线起端设入口­空间引导和铺垫,成功营造了“序曲-展开-高潮-尾声”的景观序列(图4)。

[19]

2.3不如此台上,举酒邀青山

东湖园林地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而且以水面为主体。历代的修建者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为了避免缺少起伏变化,分别在园内设置了3个­制高点:一是内湖北部的凌虚台;二是内湖东南部的一览­亭;三是内湖西部堆山。凌虚台(图5)位于湖北苏公祠东侧,为北宋时凤翔太守陈希­亮所修。原建于府衙内,后迁于东关路三公祠,终废弃[20]。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凤翔知府熙年修缮东湖­时,将其重建于此。知府熙年还在凌虚台上­增筑“适然亭”,亭子小巧玲珑,可登高远眺东湖美景。在内湖东南部,沿残留的古城墙,建有土石台曰“生面别开”,上部建有“一览亭”。登一览亭,可观内湖外湖全景,更可远眺城外田园风光,可谓一览无余,心旷神怡,由此得名。内湖西部,有缓坡堆起。原来树木满布,近年在缓坡之上新修东­湖西门,并设健身步道。分布在东湖西、北、东3个方位的制高点,丰富了东湖竖向的景观­层次,强化了山水环绕的布局 意向。

2.4粗犷之中见细腻,外刚内柔媲江南

关中东湖在空间特色上,环湖的外部空间尺度较­大,布局疏朗,特别在东湖北入口至苏­公祠区域,道路、建筑、花木布局均比较自由大­气,这与关中平原传统的园­林景观粗犷豪放的特点­一致。关中东湖内池核心景区­则精巧柔美,不失如江南园林般的细­腻。内湖水面的核心区域,园林布局曲折回环,建筑亦小巧精美,再加上两岸垂柳的衬托,更多了几分江南女子的­婉约。在东湖竖向布置上,北面的凌虚台和南部的­一览亭矗立在内湖两岸,如雄壮的西北汉子守护­着内湖这个温婉的江南­女子。东湖园林在大西北这个­广袤的大背景下,用疏朗的外围,包含了温婉的内湖核心­景观。粗犷与细腻,不是对立,而是恰到好处的统一在­东湖园林中。

3关中东湖建筑

3.1 亭

东湖现存园林建筑多处,尤以亭闻名。著名者有喜雨亭、君子亭、宛在亭、会景亭(堂)、一览亭、望苏亭等。

喜雨亭(图6)是东湖诸多亭中最有名­的一座。宋仁宗嘉佑七年 (1602 年 )春,苏东坡至凤翔上任伊始,在府衙内东北隅建亭。此时恰遇关中平原春旱,他“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

[21]

下以无失愚夫小民之望” ,四处奔走求雨。不久,凤翔地区“一日三雨”,旱象尽无,人们喜形于色,“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22],而此时,苏轼“亭适成”,他便名之为“喜雨亭”,并撰写著名的《喜雨亭记》,广为流传。明代,迁于东湖,后毁。清光绪年间,知府熙年重修,又毁。现东湖喜雨亭为当地政­府于1955年重建。现喜雨亭红柱支撑,青瓦覆顶,亭内正中立石碑,镌刻有《喜雨亭记》全文。

君子亭最早为东坡所修,东坡常以君子自许,为亭子起名君子亭,还在亭子周围栽植竹、梅、兰等,以象征君子之意。后重建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清代多次维修。1978 年,亭被大风毁。1980年,当地政府依旧貌重建。君子亭为八角形

(图7),金顶红柱,立于湖中央,在绿树掩映中格外醒目。

宛在亭亦为苏轼最早修­建(图8)。《诗经 . 秦风》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苏轼遂为亭取名“宛在”。宛在亭建于石质半圆形­拱桥之上,桥上刻有“晓镜”。亭、桥和水中倒影融为一体,形成优美的造型。亭两侧有美人靠,可坐下观景。宛在亭小巧玲珑,置身水面之上,恰如“伊人宛在水中央”。原宛在亭已毁,现为1982 年重建。

北宋时,凤翔有会景亭,在城外南溪,苏轼在凤翔时,作《会景亭》诗。清光绪二十四年,知府傅世炜将会景亭迁­入东湖,并改名为“会景堂”。堂位于湖中岛上,三面环水,是文人墨客饮酒作诗,宴朋会友的好地方,这里也诞生了很多东湖­诗作。正如门前楹联所写:“一副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苏轼在凤翔为官时,携夫人王弗一同前来。王弗聪颖贤惠,且通诗书,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和­文学上的知音。但天妒良缘,王弗 26岁便离世,空留苏轼情难忘,他写下了著名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23]来纪念故去的妻子。后人为了纪念苏轼夫妇­在凤翔的恩爱生活,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在东湖建鸳鸯亭(图9)。鸳鸯亭建于桥上,双亭相接,连为一体,好似鸳鸯,婷婷立于水上。亭内梁枋之上,有苏轼夫妇恩爱生活的­彩画。现在,东湖鸳鸯亭已成为情侣­拍照留念的著名景点。

此外,东湖还有可遥望终南山­的一览亭,有怀念苏轼的望苏亭,有寄托乡思的雁南亭,还有莲池亭、玉水亭、春风亭、断桥亭、洗砚亭等共计10余处。亭与亭均不同,各有各的典故,各有各的风采。多姿多彩的亭成为东湖­一道亮丽的风景。

3.2 桥

东湖有桥多处,内湖有承托亭子的拱桥、石桥,还有引典于杭州西湖的­断桥;外湖有观赏荷花的曲桥;内外湖之间有分割两湖­的沧浪桥。苏轼离任凤翔府20年­后,在杭州疏浚西湖。西湖有闻名于世的断桥,凤翔府人为纪念苏轼,也将东湖内位于古饮凤­池入口处的小桥取名断­桥,桥上亭子取名断桥亭。虽不及西湖断桥宏大,却也自有一番趣味。东湖外湖有长长的曲桥,为清后期扩建外湖时修­建。今存曲桥均是近年新建。现曲桥观鱼赏荷已成为­东湖美景之一。内湖与外湖之间的苏堤­上, 有沧浪桥。这是一座三孔石拱桥,状若飞虹。东湖内外湖有两米左右­的高差,丰水季节,内湖水涨,通过桥孔飞泻入外湖,形成小飞瀑,水声悦耳。清岳万阶在《东湖杂咏》用“坐听盈耳奏,钧乐下沧浪”来描写此处的美景。

3.3 牌坊

在内湖北岸苏公祠右前­侧,有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的东湖牌坊。由当时凤翔知府王江主­持修建,并亲笔题写“东湖揽胜”牌匾。光绪十三年,知府熙年又加修缮,后毁。现存牌坊为 1970年代重修,上书“东湖揽胜”(图10)。

4关中东湖花木

4.1两岸回环先生柳

东湖风景以柳为盛,可谓“两岸回环先生柳”2)。民间亦流传有“西湖的水,东湖的柳”之说。实际上,在苏轼疏浚东湖之前,这里还是古饮凤池的时­候,池边到处栽植的却是梧­桐树。古人认为,“栽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凤翔府的很多历史典故­都与凤凰有关,因此,饮凤池边自然也遍植梧­桐。苏轼《东湖》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至今多梧桐,合抱如彭聃”。可见,这些梧桐栽植年代已经­久远。苏轼疏浚东湖后,以自己的审美情趣,在东湖边遍植柳树,他在《柳》诗中写道“:今年手自栽,问我何年去。他年我复来,摇落伤人思”。此后历代也多有栽植柳­树于此,东湖柳逐渐成为胜景,而引凤来的梧桐随着树­龄的增加逐渐老去,最后淡出东湖的风景。清代“中兴名将”左宗棠,西御沙伐入侵,远征凯旋,途径凤翔稍作休整。在凤翔停留期间,他游览东湖,并在湖边栽植柳树,人称“左公柳”,现成为古树名木重点保­护(图11)。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被流放新疆伊犁,途径凤翔,亦手植柳树数棵。林公手植柳则已与历代­古柳相融相生,不辨其位。现在,东湖多处有古老粗壮的­柳树,特别是东湖北广场入口,有10 余株“门前老柳迎人立”[24],虽然树干遒劲沧桑,但枝条依然婀娜,姿彩不减当年。现在的东湖,每值初春,柳絮飘飞,游人如织。

4.2一湖荡漾君子花

东湖自古初春赏柳,盛夏观荷。柳和荷是东湖花木两大­特色。东湖荷花历代有不少诗­作盛赞:苏轼《东湖》诗中有“新荷弄晚凉,

轻槕极幽探”;明姚孟昱诗“荷擎浮玉碧,柳吐绽金黄”,寥寥几字却赞尽东湖柳­与荷;明代付孕钟与友人夏日­游东湖,畅饮以至“荷香深处任开襟”;清王士祯与友人相聚于­东湖,“重过荷香里,还劳运酒船”;清代曾察远用“荷叶秋风喧十里,桃花春涨腻三竿”[25]来描述当时东湖景色。现东湖内湖外湖均有大­面积栽植荷花,内湖窄堤和外湖曲桥都­是最佳观荷地点。每到盛夏时节,满池荷花密密匝匝(图12),浓绿的底色上粉荷摇曳,鸳鸯与宛在两亭立在荷­上,不由使人联想到“伊人宛在”。

4.3君子喜梅爱竹菊

东坡常以君子自许,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此象征君子之物的梅、兰、竹、菊自然是东湖园林不可­或缺的植物。在东湖君子亭四周,种满了东坡喜爱的竹和­梅,将君子亭围绕其间,使君子亭夏有绿竹掩映,冬有梅花飘香。东湖中还栽植有各种兰­草和菊花。每年秋时,各种菊花绽放东湖,尤为盛美。

除柳、荷、竹、菊之外,关中东湖还有当地常见­的乡土树种白杨、泡桐等植物。白杨、泡桐这些高大舒展的树­形增添了东湖的俊朗和­豪放之感,与柔柳红荷形成对比,更显得东湖景观粗中有­细。

结语

关中东湖外刚内柔,在园林艺术特色上,它虽不及皇家园林的广­袤千里,却较江南私家园林疏朗­大气,尺度居中,空间适宜;关中东湖不如江南园林­有精美的人工山石,却用泥土堆砌的“台”来增加地形变化;园林花木上,不追求名贵花木,而以乡土树种为主;追求植物自然的美态,并不刻意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与皇家园林和江南园林­面向小众的不同,关中东湖自古饮凤池时­起,一直都是由地方官府主­持修建,面向大众的公共园林。

关中东湖有着“满湖遍是软垂柳,池中香荷别样红”的园林美景,有“苏公判凤翔,才高书雍州”的人文典故,又有大量歌颂东湖的优­美诗篇广为流传,称其宋代名园当之无愧。其收放自如,开合有度的造园手法、逶迤深远,曲径通幽的园林空间、粗犷之中见细腻的园林­艺术特色,使之成为关中平原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

致谢:本文资料收集过程中,得到了凤翔县东湖管理­处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图片来源

图 5 :由东湖管理处提供;

其余均为贾玲利绘制或­拍摄。

注释

1)凤翔古称“雍州”; 2)与下文“一湖荡漾君子花”均为东湖君子亭联。

参考文献

[1]凤翔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凤翔东湖 [Z]. 凤翔,1987 :1. [2] 田亚岐,杨曙明.凤翔东湖 [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1. [3] 秋子.东湖流韵 [J]. 丝绸之路,2002(8):20-21.

[4] 张骅.东坡·东湖与西湖 [J]. 陕西水利,1992(1):42.

[5] 李万德.凤翔东湖 [J]. 小城镇建设,1985(5):12-13.

[6]段永强.论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82-89.

[7] 任永辉.论苏轼签判凤翔时期的­散文创作[J].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46-49.

[8] 张文利.苏试与凤翔东湖 [J]. 古典文学知识,2006(4):77-83.

[9] 王骏猷.东湖 [Z]. 东湖碑林石刻.

[10] 田亚岐,杨曙明.凤翔东湖 [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63-64. [11] 王麒.东湖柳浪 [Z]. 东湖碑林石刻.

[12] 丁应时.东湖 [Z]. 东湖碑林石刻.

[13] 熙年.重修东湖苏公祠临虚台­喜雨亭记[Z]. 东湖碑林石刻.

[14] 白维清.重修东湖碑记 [Z]. 东湖碑林石刻.

[15] 高翔麟.东湖 [Z]. 东湖碑林石刻.

[16]宝鸡年鉴编撰委员会.宝鸡年鉴 [J].1999 :299. [17]曹向锋,孔宪策,赵应林.清水淌来东湖美[N].宝鸡日报 .2008.1.3( 第 2 版 ).

[18] 田亚岐,杨曙明.凤翔东湖 [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11. [19] 苏轼.苏轼文集(十一卷)[M].上海:中华书局,1986:350. [20]宝鸡市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苏轼在凤翔资料汇编之­三[Z]. 宝鸡 .1990 :1-3.

[21] 苏轼.凤翔太白山祈雨祝文[Z]. 东湖碑林石刻.

[22] 苏轼.苏轼文集(十一卷)[M].上海:中华书局.1986:349. [23] 白华,林水.青玉案·江城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15. [24] 沈廷贵.过凤翔 [Z]. 东湖碑林石刻.

[25]凤翔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凤翔东湖 [Z]. 凤翔 .1987 :44-80.

 ??  ?? 图7君子亭图8宛在亭­图9鸳鸯亭
图7君子亭图8宛在亭­图9鸳鸯亭
 ??  ??
 ??  ??
 ??  ?? 图 1关中东湖总平面图图 2古饮凤池入口
图 3外湖曲桥
图 1关中东湖总平面图图 2古饮凤池入口 图 3外湖曲桥
 ??  ?? 图 4关中东湖景观序列示­意图5凌虚台
图6喜雨亭
图 4关中东湖景观序列示­意图5凌虚台 图6喜雨亭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