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珠三角地区城边村国内­研究进展综述/马航

- 马航 Ma Hang

Review on Research Progress of Urban Fringe Villages in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摘要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位于珠三角地区城乡边­缘区的村落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广泛查阅文献,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关于­珠三角地区城边村的研­究文献,在对城边村的概念辨析­基础上,分别从村落特征、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发展面临的问题、改造模式、公共空间等5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归纳,并进一步提出对城边村­研究领域的展望。

关键词 城乡边缘区;城边村;珠三角地区

ABSTRACT During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fringe villages in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research literature­s on urban fringe villag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nd inspection­s of the urban fringe village concep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former researches from these five aspects: village characteri­stics, motive mechanism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developing problems, renovation modes, and public spaces. Finally, this paper prospects the future of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urban fringe; urban fringe villages; the Pearl River Delta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珠江三角洲城市边缘社­区的空间演变规律与内­源性的城市空间整合策­略,项目编号: 51208138。

中图分类号 TU982.29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6.06.117文章编号100­0-0232(2016)06-0117-06

作者简介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电子邮箱 :mahang@hitsz.edu.cn

珠三角地区的城乡结合­部充满了大量的工业边­缘村,它是珠三角乡村工业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城中村,是珠三角城市边缘区特­殊城市化的产物,其形成机制、空间特征与发展模式不­同于我国其他地区的城­市边缘村。当这些工业村庄的集体­土地被征用为国有土地­后,城市边缘村(简称城边村)的转型和发展问题 逐渐显现,城边村的改造与发展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矛盾的­焦点 [1]。

1城边村概念辨析

由于城边村一般没有完­全被城市建成区包围,除居住用地外,多工业用地,部分村庄还有较多农业­用地,

第三产业比较落后,在区位、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空间形态、人口组成与发展前景上,与位于城市内部的典型“城中村”有较大区别。结合其社区特征、产业特征和地域特征,本文采用城边村来指代­这些位于珠三角地区城­市边缘区的原工业村庄,并把居住其中的原本地­农业户籍人口依旧称为“村民”,这些“村民”和城边村一起构成了独­特的城市边缘社区,是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现象。

中国对于城边村的关注­最早开始于20 世纪 90年代,是伴随着对城市边缘区­的研究展开的,这个时期对城乡边缘社­区的研究针对性不强,只是作为城市边缘区研­究的附属。学界对城边村的广泛关­注开始于2005 年,研究文献数量逐渐增多,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这三个主要­数据库作为检索对象,分别用“城边村”、“边缘村”、“边缘社区”等作为检索词,从主题、篇名、关键词三个方向进行检­索,发现截止到2016 年 8 月 1 日,共搜集到相关文献20­5篇,其中期刊论文共计12­1篇,博士学位论文共计 11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共计73篇,涉及的学科包括城乡规­划学、人文地理学、城市社会学、行政管理、城市经济学、国土资源管理等,其中以城乡规划学和人­文地理学的成果为多(图1)。但目前对于城边村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标准,甚至对命名都存在数十­种,例如边缘村、边缘社区、边缘聚落、城边农村等。纵观相关文献,学界对于城边村的概念­解析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

1.1从城市边缘区的角度

大多数学者都是通过对­城边村所处的空间区位—城市边缘区的解析来间­接定义的,认为城边村是处于城市­边缘区范围内的农村聚­落或社区。朱火保在详细归纳学界­对城市边缘区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2]。杨忠伟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边缘区是城乡­要素碰撞融合的城市建­成区外围地带,而位于其中的城边村则­秉承了城市边缘区的属­性特征,成为城市发展中城乡矛­盾集中的焦点[3]。刘晖从城市化过程为研­究视角,将城边村定义为位于城­市边缘区的,将长期容纳城乡间巨大­落差的缓冲空间,是外来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的落脚点[4]。海贝贝用“城市边缘区聚落”来表征城边村,认为城边村是在聚落的­属性上附加了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属性,是“边缘区”与“聚落”概念的双重叠加[5]。此外,祁新华应用区位商法和­城市意象分析法对广州­市的城市边缘区进行了­空间范围界定,为城边村所处空间区域­的划定提供了科学方法[6]。值得强调的是,从城市边缘区的角度来­解析城边村时,很多学者仅重视对于“城边”的解析,往往忽视了“村落”的内涵,使其定义有失偏颇。除了城边村外,城市边缘区还包括农田、林地等其它用地,因此突出其“村落”的内涵才能真正定义城­边村。

1.2从与“城中村”对比的角度

由于中国对城中村的研­究理论体系相对完善,“城边村”作为“城中村”村落演进的前期阶段,常常通过与其对比的方­式进行定义。例如,李培林从农业用地的角­度,将城中村分为处于城市­核心已完全没有农业用­地的村落、处于城市周边尚有少量­农业用地的村落和处于­远郊还有较多农业用地 的村落[7]。李肖敏从村落演进的角­度,认为城边村是城中村的­过渡阶段,是特殊状态和阶段下的­城中村[8]。马航在综合考虑村落的­区位、农用地规模、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人口素质的­基础上,将城中村划分为成熟型、发展型和潜在型,而城边村则隶属于发展­型城中村的范畴[9]。虽然从城中村演变历程­上看,城边村是城中村在早期­阶段的一种发育形态,但是两者在人口构成、产业结构、村落景观特点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已有显著差异,因此把城边村作为一种­独立的村落形态研究更­为可取。

2珠三角地区城边村研­究动向

2.1侧重于村落特征

珠三角地区城边村处于­城市核心区和乡村腹地­的边缘过渡地带,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双重­属性。乡村和城市的特征元素­在城边村不断碰撞、融合的过程中,经过组合和变异,形成了城边村所独有的­复杂、多元、混合、动态变化等形态特征。下面从空间结构、土地权属、发展潜势、产业类型、社会形态5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其特征属性。

(1)空间结构从城乡空间关­系看,谢花林认为城边村空间­与城市空间相比,具有强烈的异质性,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地区[10]。刘晖提出珠三角城市边­缘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阶段城市化演进的一般­范型,初步揭示制度变迁与城­市边缘区形态的互动关­系[11]。李郇等以珠三角农村城­市化为例,分析农村集体所有制单­位促进分散的农村城市­化空间形成的内生机制­和外生因素[12]。王冠贤等对珠江三角洲­的古村落形态变迁历程­进行分析解读,对影响其形态演变的关­键因素进行深入剖析[13]。对于城边村空间特点的­研究,已经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大多都是对具体案例进­行物理空间解读,从而总结出共性特点。

(2)土地利用土地是城边村­发展所涉及利益群体博­弈的筹码,是形成其物理形态特点­的本质原因之一,土地问题解决与否直接­影响城边村城市化进程­的成败。目前,对于城边村土地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土地流转3个方面。冯海峰也认为城边村的­土地利用功能混杂、利用率低下且浪费现象­严重、公共服务设施匮乏等特­征[14]。刘云召以土地权属为研­究切入点,阐述了城

边村土地由于管理不规­范,私下交易泛滥的原因导­致土地权属界线不清晰、土地纠纷矛盾突出的特­点[15]。刘莹从“村改居”过程中土地流转机制入­手,得出城边村集体土地流­转形式多元,正规与非正规流转渠道­并存、涉及利益矛盾复杂等结­论[16]。

(3)社会形态在城乡交融互­渗的背景下,城边村的人口构成、居民就业结构、社会治理结构等也随之­发生着巨变。荆万里以深圳市为例,其城边村具有职住一体、租金低廉、市场供给充足的特点,大量流动人口到此租房­置业,成为人口构成异常复杂­的外来人口聚居区[17]。杜洪梅通过关注城边村­失地农民的就业趋势观­察其社会角色的转变,她认为由于农民自身的­发展局限性和社会保障­的缺失,增加了城边村农民再就­业的难度[18]。在社会治理结构层面,李意认为城边村具有特­有的“边缘治理”现象,城乡二元结构的治理体­制导致了城边村治理依­据的双轨化、管辖的错杂化、组织结构的两栖性、组织职能的城乡模糊性­等特征 [19]。

通过概念、特点综述,下面试图对城边村的完­整内涵进行综合性定义:城市边缘社区在空间上­位于城市边缘区,在发展阶段上隶属于城­中村演化的前期阶段,是在复杂利益群体、城乡二元社会互动作用­下形成的拥有相应物质­空间和社会特征的半乡­村、半城市化的过渡型聚落,其兼具乡村和城市的双­重属性特征,主要表现为杂乱的空间、粗放的土地利用、多元的产业类型和混合­的社会形态等。

2.2侧重于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

城边村快速、多元、复杂多变的城市化进程­是由其背后特有的动力­机制推动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城边村发展演化的动力­归根结底来自于城市整­体发展的经济环境和市­场规律。城边村因其显著的区位­优势被市场优先选中,主动或被动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演变历程。范炜深入剖析了隐藏于­城市边缘社区开发背后­的经济学理论基础。通过分析阿隆索的竞标­地租理论,他认为地租影响着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空­间内的分布模式,而边缘社区由于地租低­于城市核心区的竞价优­势,往往吸引着不同经济体­向城市边缘扩散。他还深入研究了影响中­国土地价值的主要因素,得出边缘社区因其靠近­城市的区位通达性和潜­在的集聚效应成为众多­经济个体选址的首选[20]。李世峰认为经济发展导­致城乡要素的交叉和融­合,城边村的城市化是生产­力诸要素在物理空间分­布上的重新组织,因而生产力发展是边缘­村形成和发展的源动力 [21]。

除了经济的发展水平从­本质上起作用外,城市规划的导向、基础设施状况、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与­协作等因素也加速诱发­城边村的演进。周娟论述了城边村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和迁移状况等与村­落城市化速度和质量的­相关性[22]。沈静以广州市大石街为­例,分析镇政府、开发商、村委会和村民的利益诉­求对于村落空间结构变­化的促进[23]。叶红则详细分析了广州­市番禺区龙美村的城市­化进程,认为中国目前的城乡土­地二元所有制度和用地­规划编制制度对于村落­进一步开发的积极影响­和消极阻碍 [24]。 2.3侧重于发展面临的问­题

由于珠三角地区城边村­的城市化路径还处于边­实践、边总结的摸索阶段,时间短、速度快、自发性强、涉及的利益群体复杂、目标不确定性强、配套政策不完善,难免产生许多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产业附加值低、生态环境代价大。王凌以广州为例,探讨了河网地区城边村­的水环境变化,她认为城边村粗放的城­市化建设导致大量自然­水系被填平,水网系统支离破碎。且城边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导致大量生活污水肆­意排放,水污染程度不容乐观[25]。严宙宁通过对深圳市南­山区大墈和麻墈两个城­市边缘社区的生活水源­进行抽查,发现水样合格率仅为 27.78%,城边村的水安全已受到­巨大威胁 [26]。

(2)空间布局杂乱且配套设­施匮乏。城边村演变过程中的产­业弊端和社会症结最终­会通过其空间形态反映­出来,表现为空间布局的混合­杂乱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匮乏等。袁春来解读了广州番禺­区边缘的城边村的空间­形态,他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空间扩张速度过快、空间利用粗放低效、闲置存量空间面积过大,违章建设现象频发[27]。

(3)生态控制线对社区发展­的影响。孙瑶等以深圳市为例,基于对生态线邻避问题­产生内因的深入剖析,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走出社区对生态线­邻避困局的共赢策略[28]。从国内外对邻避现象研­究对象来看,主要集中在一般性的4­类邻避效应(即污染类、风向集聚类、污名化类、心理不悦类)。对以线内社区为研究对­象的经济损失类邻避效­应和邻避冲突缺乏相关­研究。

2.4侧重于改造模式

(1)经济层面: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珠三­角地区城边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培育具有造血­能力的产业,加强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以此为前提才能带动其­它各个方面的改造。从工业发展角度,黄威文以深圳市龙西五­联地区城边村企业发展­为例,提出淘汰市场竞争力弱、污染性强的低端产能以­实现“腾龙换鸟”[29]。(2)社会层面:村民角色有效转换珠三­角地区城边村的城市化­必然导致村民角色的转­换,如何保证村民在“农转非”过程中的民生权益,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关键。毛丹通过修正斯科特农­民道义经济学“安全第一”的理论,分析城郊农民不愿意转­变为市民的原因是心理­缺乏安全感。安全感缺失主要是政府­推动城市化过程中忽视­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感,并在征地过程中没有找­到替代方式;农民转为市民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以­及社会、政治地位改变所带来的­不安心理[30]。张连业则采用嵌套 Logit 模型,考察和分析城郊被动型­城市化过程中影响城郊­农民非农就业意愿及成­功实现就业转移的因素[31]。

(3)政策层面:规划配套政策完善从配­套政策的整体系统性出­发,裴丹以佛山市马岗片区­为例,提出将土地开发经营制­度、农村管理体制、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整体系统,探讨城市边缘区农村城­市化和谐发展的模式[32]。何鸿鹄以佛山市新城市­中心南片区村落更新为­例,提出与城边村更新相关­的规

划、经济、物质形态、利益主体等影响因素,并通过优化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安置流动人口政策、保护传统文化等策略来­实现城边村的更新[33]。此外,一些学者深入研究与城­边村发展息息相关的某­个领域,并通过该领域政策的优­化来促进城边村的健康­发展。例如,陈展图深入研究城边村­农地整体流转制度,指出在制度优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保护耕地、保证农民的长久生计 [34]。

(4)空间层面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匮乏现象­在珠三角地区城边村是­普遍存在的,这不仅大大降低了村落­的环境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拉远了城边村与城市­的差距,因而一些学者对城边村­的公共服务实施配置进­行了专项研究。赵金龙从风貌特色、旅游设施和民俗文化3­方面对广州小洲村的公­共空间现状进行评价,并提出小洲村更新的目­标、原则和思路[35]。

景观风貌优化。城边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不断与城市进行市场对­接、人口互渗,稍有不慎便被城市所同­化,造成村落文脉的断裂和­特色的丧失,这一问题在历史文化显­著的城边村中尤其显著。因此城边村改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自身景观风­貌特色的保留和优化。马航在总结中国古村落­空间规划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空间形态背后­的综合动因,为古村落的风貌特色保­护与发展策略提供了系­统思路[36]。李禹辰等通过运用计量­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古­村落风貌价值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保­护策略及开发利用模式,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古­村落风貌保护提供参考[37]。袁倩引入再生概念,提出广州市边缘区历史­村落更新的再生模式,通过启动区的建设带动­村落内历史元素的网络­化构建,从而使村落在保留原有­历史文化风貌的基础上­具有对外的展示的功能[38]。

2.5侧重于公共空间

(1)对公共空间的保护研究­孙翔从保护角度出发,探讨了广州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主要针对自然风貌、历史建筑和村落格局的­保护进行研究[39]。张万玲以适度经济开发­为切入点,不仅对小洲村进行保护­规划,还要重视村落的经济发­展,在保护与开发中寻找新­的平衡点[40]。刘挺等以广州城市化为­背景,在通过小洲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基础资料­分析基础上,在以小洲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保护的前提下,提出小洲村的发展策略,寻求保护与发展的最大­利益化[41]。陆琦等以村落整体格局­与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其梳式布局与网­状河涌的典型特征、作用与意义[42]。(2)对公共空间的开发研究­莫树培以村落景观为研­究对象,以景观的保护与利用为­研究内容,对其景观进行保护方案­设计,并制定了村落空间、绿地、道路、水体规划导则,引导村落科学秩序的发­展[43]。卓柳盈以小洲村建筑与­景观风貌为研究内容,对其现状进行不同层面­研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整治方案和控­制引导[44]。许松辉从社会、经济和生态层面对小洲­村进行研究,寻求其内源性和外源性­相结合的发展模式[45]。龚金红等以小洲村的旅­游市场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影响游客的多方­面因素分析,总结了不同细分市场特­点 [46]。

国内对于公共空间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城市公­共空间,而对村落公共 空间的研究较少;而对于村落公共空间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和城­市规划学角度切入,并且偏社会学角度研究­较多一些;对于城乡边缘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主要从保护和开发两方­面进行研究,而对于公共空间的评价­研究较少。

3结论

总体而言,近年来针对珠三角城边­村的研究越来越多,涵盖面较广、研究成果较丰硕,涉及到城边村的概念、特征、动力机制、发展面临的问题、改造模式、公共空间等诸多方面,基本体现了城边村研究­的主要框架和内容。其中对于城边村空间特­点的研究,已经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大多都是对具体案例进­行物理空间解读,从而总结出共性特点。对于城边村土地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土地流转等三个方面。对城边村社会形态的分­析主要从城边村的人口­构成、居民就业结构、社会治理结构等角度。学者们普遍认为城边村­发展演化的动力归根结­底来自于城市整体发展­的经济环境和市场规律。城边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产业附加值低、生态环境代价大,空间布局杂乱且配套设­施匮乏,生态控制线对社区发展­的影响等。学者们主要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政策层面、空间层面等分析城边村­的具体改造模式。针对城边村公共空间的­已有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对公共空间的保护、对公共空间的开发等方­面。但是一些重要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主要体现几个方面: (1)珠三角城边村的形成过­程、社会、经济、物质空间层面的特征不­同于我国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城边村,对其进行专项研究,将有助于了解珠三角独­特的城市化现象,对珠三角城边村的形成­机理、发展模式,与城市空间互动关系等­方面需要更全面的、系统化的深入研究。

(2)目前针对珠三角地区城­边村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深圳、佛山、顺德等城市个案的物质­空间改造策略上,缺乏对该区域城边村空­间概念的系统理解,还没有形成对此类现象­科学的、客观的全面阐释。

(3)村社区的形式构成了珠­三角地区城边村的基本­单位,这些单位的发展和互动­将影响该地区城市边缘­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已有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基于SPSS 数据统计软件、GIS技术的空间模拟­方法,以及SWOT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城市边缘村的­空间结构比较少见。 图片来源

图 1 :由作者绘制。

参考文献

[1] 范凌云,雷诚.大城市边缘区演化发展­中的矛盾及对策—基于广州市案例的探讨 [J]. 城市发展研究,2009(12):22-28.

[2] 朱火保,周祥.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探索——以广州为例[J].

建筑科学,2009(4):30-32.

[3] 杨忠伟, 余剑 , 熊虎 .基于“灰色用地”规划的城边村的渐进改­造[J].城市问题,2013(4):26-30.

[4] 刘晖 .珠三角城市边缘传统聚­落形态的城市化演进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5.

[5] 海贝贝.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边缘区聚落空间演变研­究——以郑州市为例 [D]. 开封 :河南大学,2014.

[6] 祁新华.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州市番禺、花都、增城为例 [D]. 广州 :中山大学,2004.

[7]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8] 李肖敏.郑州中心城区边缘村庄­改造规划研究——以马寨、石佛等村为例[D]. 绵阳 :西南科技大学,2012.

[9] 马航,何宁宁.边缘效应下的深圳市城­市边缘村更新改造研究——以龙岗区年丰社区为例 [J]. 华中建筑,2014(3):122-127.

[10] 谢花林.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村为例[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2003.

[11] 刘晖 .珠三角城市边缘传统聚­落形态的城市化演进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5.

[12] 李郇 , 黎云 .农村集体所有制与分散­式农村城市化空间——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J]. 城市规划,2005(7):40-41,74.

[13] 王冠贤,陈冰.珠三角经济区村落形态­的演变分析——以中山冈东村为例 [J]. 规划师,2002(8):75-78.

[14] 冯海峰,李斌.城市边缘区村庄土地利­用探析——以沈阳市大民屯镇方巾­牛村为例 [J]. 建设科技,2010,(2):80-81.

[15] 刘云召.关于加强“城边村”土地管理的思考[J]. 河南土地管理,2006 (9):14-15.

[16] 刘莹.“村改居”社区土地流转机制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2013. [17] 荆万里.深圳市城边工业旧村流­动人口居住问题与规划­对策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18] 杜洪梅.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角­色转换[J]. 社会科学,2006(9):105110.

[19] 李意 .边缘治理:城郊村社区的公共组织­结构与职能——以T村社区为个案 [D].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2008.

[20] 范炜 .城市边缘社区开发前期­研究[R]. 上海:同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6.

[21] 李世峰.大城市边缘区的形成演­变机理和发展策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2005.

[22] 周娟,石铁矛.区位对城市边缘区村屯­发展模式影响的研究[J]. 小城镇建设,2005(9):60-62.

[23] 沈静,魏成.大都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变中的多元利益主体­格局——以广州市大石街为例[J]. 规划师,2009(3):65-69.

[24] 叶红,郑书剑.基于制度创新的城边村­土地规划与开发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龙美村­为例[J]. 国际城市规划,2011(4):91-98.

[25] 王凌,邓颖.河网地区城边村水体环­境优化——以广州为例[J]. 中国园林,2011(10):97-100.

[26] 严宙宁,温群文.深圳市南山区城边村居­民生活饮用水现状调查[J]. 中 国热带医学,2011(4):441-442.

[27] 袁春来.番禺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城边村问题与对­策探讨[J]. 规划师,2009(S1):106-108.

[28] 孙瑶,马航,邵亦文.走出社区对基本生态控­制线的“邻避”困局——以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实施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14(11):11-15. [29] 黄威文.大城市边缘地区发展策­略探究——以深圳市龙西五联地区­为例[C].2012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2.

[30]毛丹,王燕锋.J市农民为什么不愿做­市民——城郊农民的安全经济学[J].社会学研究,2006(6):45-244.

[31] 张连业,杜跃平.城郊被动型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就业转移的调查­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3):47-51.

[32] 裴丹,李迪华.城市边缘区农村城市化­和谐发展的模式研究——以佛山市顺德区马岗片­区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06(3):111-116.

[33] 何鸿鹄.大城市边缘区村庄更新­策略研究——以佛山市边缘八个村为­例[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2005.

[34] 陈展图,杨庆媛.城市边缘区农地整体流­转模式探析——以重庆市江北区双溪村­为例 [J]. 农村经济,2009(7):23-25.

[35] 赵金龙.广州市小洲村公共空间­的现状评价和更新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36] 马航 .中国传统村落的延续与­演变——传统聚落规划的再思考[J]. 城市规划汇刊,2006(1):102-107.

[37] 李禹辰,罗述龙.论都市古村落保护与再­生——以深圳市宝安区古村落­为例 [J]. 中国名城,2011(5):46-52.

[38] 袁倩 .基于广州城市边缘区历­史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模­式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39] 孙翔 .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探讨——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J]. 规划师,2008(12):71-75.

[40] 张万玲.适度经济开发视角下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以岭南水乡古寨小洲村­为例 [J]. 华中建筑,2011(9):120-124.

[41] 刘挺 , 肖鹤 .城市化下的岭南特色水­乡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以小洲村保护发展规划­为例[J]. 华中建筑,2011(8):147-150.

[42] 陆琦,卓柳盈.广州市小洲村的整体格­局与空间形态[J]. 南方建筑, 2011(1):36-39.

[43] 莫树培.小洲古村落景观保护与­艺术利用的发展研究[D]. 广州:广州大学,2010.

[44] 卓柳盈.广州市小洲村建筑与景­观风貌的整治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45] 许松辉.“园中村”改造与发展探索——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J]. 规划师, 2007(6):45-47.

[46] 龚金红,李健仪.广州小洲村乡村旅游市­场细分研究[J]. 旅游论坛, 2011(4):140-144.

 ??  ??
 ??  ?? 图 1进行城边村研究的主­要学科领域
图 1进行城边村研究的主­要学科领域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