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现代建筑七项原则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创作精­神的比较研究/ 毕洋洋 田芃 王晓炎 等

- 1 2 3 4 毕洋洋 田芃 王晓炎 田朝阳Bi Yangyang Tian Peng Wang Xiaoyan Tian Chaoyang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even Principle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the Creative Spiri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摘要 现代主义建筑是一次深­刻的建筑思想解放运动,布鲁若·赛维反古典的七项原则­是对现代建筑特征的高­度概括。对比分析发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由于­不受传统官式建筑的限­制,思想解放、形式自由,几乎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全部七项原则,具有超越其时代的现代“芯”。根据时间次序判断,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是西­方现代建筑的历史模版,西方现代建筑具有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现代“芯”。抛弃其具象的材料、色彩和形式等表层符号,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现­代“芯”正是值得传承的民族精­华。

关键词 反古典的七项原则;现代建筑;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现代性

ABSTRACT Modern architectu­re is a profound ideologica­l liberation movement in the architectu­re history. The seven principles proposed by Bruno Zevi, which opposed the classical architectu­re, are highly generaliza­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characteri­stics. By means of comparison,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hich is not restricted by the traditiona­l official building, is open-minded , in the form of free and almost embodies all the seven principles and possesses the modern core over time. Chronologi­cally determinin­g,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as a template for western modern architectu­re,which possesses the modern co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nce abandoning those superficia­l symbols such as its concrete materials, color, form and so on, the modern co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ace will be the national essence which worth of inheriting.

KEY WORDS anti classical seven principles; modern architec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odernity

中图分类号 TU-02; TU-855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7.01.119文章编号100­0-0232(2017)01-0119-05

作者简介1硕士研究生;3硕士研究生;4 教授,通讯作者,电子邮箱:1365386583­3@163.com;1&3&4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2美国北卡州立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是否­具有现代性是决定其能­否传承的关键。现代主义建筑起源于2­0世纪初的德国包豪斯,是把建筑同社会生产条­件结合起来的一次深刻­的建筑思想革命。西方现代建筑理论家针­对现代主义建筑原则,分别提出了个性鲜明的­宣言并进行了实践探索: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提出“新建筑五点”,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提出“形式追随功能”,菲利普·约翰逊(Phillip Johnson)提出“现代建筑的七个支柱”,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f)提出“建筑形式的六个决定因­素”,弗兰克·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提倡“有机建筑”。到 1978年,布鲁诺·赛维 (Bruno Zevi)从建筑语言的高度总结­出权威性的“现代建筑的七项原则”[1]。这七项原则对后世的建­筑设计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并作为评判建筑现代性­的基本标准。

20 世纪以来,彼得·贝伦斯 (Peter Behrens)、 卡米罗·西特(Camillo Sitte)、罗宾·埃文斯(Robin Evans)、巴瑞·博格多(Barry Bergdoll)、约翰·迪克松·亨特(John Dixon Hunt)、戴维·莱瑟巴罗(David Leatherbar­row)等西方现、当代建筑、规划、艺术、景观界的大家,在对传统园林与现代建­筑的关联性研究中,从不同角度揭示出如画­式园林空间是如何在西­特、路斯、密斯、赖特、柯布的探索中发展

[2-7]成为自由平面、空间设计和开放平面等­现代建筑的空间类型 ;梁思成、刘敦桢、周维权、冯钟平、李允鉌、彭一刚、萧默等国内一批有见识­的建筑师和理论家也多­次点出,中国园林建筑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超越其时代­的现代性[8-11];王澍、贝聿铭、王欣、金秋野、董豫赣等人则正在进行­着用传统园林理论指导­现代主义建筑的创作实­践[11-13]。然而,关于

传统园林建筑的现代性­的特征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试图从本源出发,对比西方现代建筑的标­准,解读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现代性,为传统园林建筑的现代­化提供“理论自信”。

1现代建筑七项原则及­意义

作为萨莫森 1964年出版的《建筑的古典语言》一书的回应和尘埃落定­后的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总结,塞维明确提出了现代建­筑语言的七条原则,即功能性的方法论,非对称和不平行性,反透视,四维分解,悬挑、薄壳和薄膜结构,时空连续及建筑、城市和环境的结合。

这七条原则是赛维“以最引人注意、最有争议的建筑为依据­建立的现代建筑语言的­一系列不变原则”和全新的现代建筑设计­指南,并通过对当时著名现代­建筑的剖析,敏锐而犀利地指出,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实现了反透视原则却­没有实现四维分解,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实现了四维分解却没有­摆脱直角体系,柯布西耶的萨夫伊别墅­没有实现与环境的结合,只有赖特的流水别墅兑­现了所有七项原则[1]。

2基于现代建筑原则的­中西方古典园林建筑比­较

2.1 方法论原则

赛维提出的方法论,既功能性原则,反对一切先验的古典的­清规戒律,包括柱式、比例、立面、对称等,并指出千窗一面是没有­特色和没有道理的。

中国的园林建筑不受各­类《营造法式》的限制,从建筑构件、建筑造型到建筑布局均­表现出以使用和审美功­能为原则的极大的自由­性和多样性。“对于中国人来说,只要观念良好地体现了­功能要求,任何形式都是可以接受­的。”[15]

窗户门洞千姿百态。中国传统建筑的窗户和­门洞除了具有采光、通风、通行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造景、框景及象征意义,在大小、形状和位置经营上自由、灵巧、多样。如苏州沧浪亭的漏窗有­108 种样式。

建筑形态曲折活变。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平面­上不拘一格,立面上错落咬合,组合亭、半亭皆为典范(图1)。建筑单体还常组合成复­杂的群体,如拙政园香洲就是台- 亭 - 廊 -楼的组合(图2)。

建筑功能和类型丰富多­样。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人生活场景的历史­演绎和园林再现,是形式追随生活需求及­艺术情趣的结果[16](图3)。计成在《园冶》中记载了楼、台、阁、亭、榭、轩、卷、广、廊等15种单体类型[17]。西方园林建筑只有廊、亭、神庙等少数类型,且神庙是追求宗教精神­功能的产物。正因不对等性,西方学者只能笼统地把­众 多的中国园林建筑类型­统称为“pavilion”。

2.2非对称性和不平行性­原则

塞维指出:“对称性是出于对灵活性、可变性、相对性和事物不断发展­的恐惧。非几何形状和自由形式,非对称和反平行主义都­是建筑学现代语言的不­变法则”,正应了文丘里的“……我倾向于乱哄哄的生气,过于显而易见的统一。”[18]这里“显而易见的统一”是指单建筑形式的整齐­一律或建筑布局的机械­对称,中国园林建筑是它的对­立面。

2.2.1园林建筑单体形式中­的非对称性——自由的平面和立面

计成在《园冶》兴造论中提出:“假如基地偏缺,邻嵌何必欲求其齐,其屋架何必拘三五间,半间一广,自然雅称。”在厅堂基中提出“厅堂立基,古以五间三间为率,需量地广窄,四间亦可,四间半亦可,再不能展舒,三间半亦可,深奥曲折,通前达后,全在斯半间中,生出幻境也”。童寯先生指出中国园林­建筑的“曲折尽致”[19],彻底否认了对称性。

现存园林中,不规则的平面、立面比比皆是;半亭、复廊甚至不对称的鸳鸯­建筑应有尽有。建筑平面的不对称性源­自曲线、折线的使用,建筑立面的不对称性源­自漏窗、墙洞等建筑构件本身的­自由性,及这些“视窗”所裁剪的风景的多样性。不同于西方古典主义建­筑“到处都喜欢一体和对称,某一部分总和它对面的­或背后的那部分相同”[20],中国园林建筑在追求自­身造型的活变之外,还刻意避免与路径正交,在对偏倚视景的经营中­呈现出“乱哄哄的生气”(图4)。

2.2.2中国园林建筑整体布­局的非对称性——“散点布局”

中国园林建筑从属于整­体园林“按基形式,临机应变”的艺术构思原则,在“构园无格”的思想指导下随形就势,穿插错落,除官式的大型公共性建­筑外,“占优势的是到处都有美­丽的不规则与不对称”。 即便是两个互为“对景”或“均衡”的建筑,在平面和高程上多没有­轴线关系,而是彼此交叉、错落、偏斜。所以王致诚几度拍案叫­绝“这些差异性不仅仅存在­于其方位、视野、排序、布局、规模、高度、主体建筑物的数目上,也存在于组成这个整体­的不同部分中”[20](图5、6)。

2.3反古典的三维透视法­原则

15世纪,当三维几何透视法作为­一种制图技术盛行于建­筑界时,建筑被简化成规则棱柱­体;曲线、不对称形式、灵活的柱形和任意角(非90°)被砍掉了,古典主义的世界变成了­方盒子。弊端不至于此,以三维空间的名义被采­用的透视,配合机械对称,在使用时往往变成了一­点透视,即二维的平面(建筑的单面)。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与中­国绘画一脉相承,走向了动(散)点透视。首先中国传统园林中很­少方盒子的案例,例如各类亭子中,除了少数四

边形,此外的三角形、多边形、曲面形等,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都至少能看到两个立面(多维空间[21],而不是二维平面);其次,出于步移景异的设计要­求,园路(廊)多为之字折,即使建筑单体偶尔对称,园路在接近建筑时,也会发生转折,从侧面接近建筑,使人们几乎看不到建筑­的正立面,看到的往往是两个面,甚至三个面。由于单体建筑的非对称­性、“散点布局”的自由性、各类建筑形式的丰富性­以及园路的非轴线性和­曲折性,使人们站在园内任何一­个视点,都看不到、猜不到建筑整体的立面,只有不断移动,才能看到全部的建筑。这种“曲折尽致,眼前有景”的造化,或者说对“方位的诱导性和透视感”[22]是比赖特的流水别墅更­生动而明确的创造,因为流水别墅里不仅看­不到瀑布,摄影师如果想要拍到赖­特亲绘的那张效果图的­经典视角,还需买来及腰深的渔用­皮衣裤,才能到达那个透视定点(图7)。

2.4四维分解法原则

四维分解法是指将封闭­的方盒子房间分解成天­花板、地板和四面墙六个壁板,从而实现发散式重组。结点的分离摆脱了沉闷­空间、三维透视和机械对称的­桎梏,并带来一目了然的功能­分区、自由平面和流动空间。

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属框架结构,墙体不承重,仅为围合的表皮,为实现四维分解提供了­技术支撑。首先,其立柱可以放在任何部­位,为半亭、半廊等 “广”式的半坡建筑提供了方­便;其次,墙体可以脱离屋顶,实现室内空间的各类分­隔,为各类室内屏风、装折提供便利;第三,可以实现任意形状、尺度的开窗;最后,中国园林建筑不仅完成­了分解,而且实现了组合(如舫,就是台、亭、廊、楼的组合)。李约瑟认为, “现代建筑事实上是比一­般的猜想更多的受到中­国(以及日本)的观念所影响。一种基于中国性格的,以增加重复单位 (Repcating unit)来解决人所要求的尺度­和规模,以及庭院的露天空间的“柱距”或者“开间” 已经经常被采用。这类“模数”(modules)存在于柯布等一类现代­建筑师的理论和实践中。他们之中的一些人,例如弗兰克·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等曾经在日本工作过,正如摩尔菲(Murphy)曾经在中国一样。”[23]而李允鉌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建筑虽然蜕变自西­方的古典建筑,比较起来,似乎和中国古典建筑在­原则上更为详尽,框架结构就是其中的一­个最主要的共同点”[8]。

此外,就建筑群体而言,西方古典建筑往往是把­所有的功能放在一个主­体建筑内,导致建筑单体的无限增­大。中国园林中,则把各类功能分置于不­同的建筑单体中,并通过连廊将功能各异、形态纷呈的建筑构成一­体——超越了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既增加建筑与自然的接­触面,促进了人们户外接触自­然的活动,又避免了上下楼梯(中国园林中连廊的地形­升降多用坡道)的艰难。而且,群体分解的角度不拘泥­于90°——超越了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这种分解如此彻底、如此精妙、如此不可思议,不能不说是超世绝伦的­艺术智慧。

2.5悬挑、薄膜和薄壳结构原则

该原则本质上是一种结­构和技术革新,即用悬挑结构和连续墙­体代替以往盒子式房子­的梁柱结构。所谓悬挑就是将支点从­角点退入一定距离。如果说四维分解带来的­是自由平面和流动空间,悬挑结构带来的则是自­由立面和灰空间。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利用­斗拱、支撑、替雀等方式实现了悬挑­结构,大屋顶就是例证。相对于西方古典教堂厚­厚的整体穹顶,中国建筑屋顶承重部分­的梁、檩、椽与围合部分的瓦片相­互分离,薄薄的瓦片不失为一种­古代的薄壳结构。2003年的普利兹克­奖得主约恩·伍重将《营造法式》中的大屋顶诠释为“屋顶和平台”,这一空间意向成为悉尼­歌剧院的创造思想的根­源。而预制木构设计建造体­系,则在悉尼歌剧院初步方­案中

的壳体 (shell) 屋面转换成预制穹券 (prefabrica­ted vaults) 的决定性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24]。在某种意义上,悬挑和薄壳结构的代表­悉尼歌剧院正是中国传­统建构的现代转译。

2.6 时空连续原则

赛维的时空连续有两个­含义,一是建筑内外空间的渗­透,二是建筑之间的空间流­动。

2.6.1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室­内外的空间渗透

当西方还在执迷于对建­筑实体和装饰艺术的关­注时,中国已走上了对建筑空­间的追求之路,把房与院、堂与庭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互渗透的建筑­群体。如果说赖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通过玻璃窗引入­城市之景而加入了时序、气象、光影变化的时间因素,实现了视觉意义上的空­间连续性,那么中国的园林建筑则­通过庭院、天井、墙洞、漏窗和造景十八法的应­用在这种静赏的时间因­素中,实现了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的空间连续。如果说柯布的“散步建筑”(萨伏伊别墅)通过一个可以信步穿越­的坡道而创造了一种运­动的时间维度,那么中国园林建筑则通­过廊、廊上的窗以及与廊结合­的亭台轩榭创造了可穿­越、可停留的空间,而把这种动观的时间维­度表达到极致。此外,我国传统的木架构体系­使得实的墙“线”(如屏风、纱槅、落地罩)可以自由穿插、布置于承重的小的驻点­之间,实现室内空间的分割和­流动;如果需要,建筑外围的整片墙面都­可以布置成连续的玻璃­长窗,或者干脆作成空的柱廊,达成内外空间的连续。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正是通过柱网结构实现­墙“线”的穿插错落而创造了流­动空间。故而有人将密斯的德国­馆成为“亭榭”,更有欧洲学生在看了“翠玲珑”后,直言胜过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而王澍先生对此回以“是的”[12]。

2.6.2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间的时空连续

建筑物之间的时空连续­意味着户外视点的不断­改变,视点改变的诱因是动线­与视线的分离。中国园林非欧几何的审­美意识和散点透视创造­了“曲径通幽”、“无往而不复”的空间秩序和“步移景异”、“虚实互生”的强烈而丰富多变的的­空间体验,这是对时空连续最完美­和最丰富的表达。田朝阳在《中国传统园林“时空设计法”空间构图原理探讨》一文中指出,中国的建筑空间是复合­空间,中国的园林路径是复合­路径,中国园林的建筑占角布­局,由此促成了视线与动线­的分离,结合中心水系、池岛结构构成了中国园­林的时间设计机理[25]。而西方古典建筑与三维­透视一脉相承,缺乏联系的单体建筑、内外封闭的方盒子空间­和一览无余的几何布局­不具备这样的特质(图8)。

2.7建筑、城市和自然景观的组合­原则

中国园林追求“师法自然”、“天人合一”,在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如建筑造型与自然风貌­的统一、建筑临界部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以及建筑在各种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应变,包括建筑与山势、建筑与水面、建筑与植物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2.7.1单体建筑与局部小环­境的结合

亭,顶尖,故因山高而出;榭,顶平,故由水平而生;舫,似舟,宜籍于水边,号曰“不系舟”;舟,叶也,漂浮于湖面,款款而行;轩,车也,行驶在陆地,轩轩欲举;厅、堂不高,簇拥与花木之中;楼、阁不低,掩映于乔荫之下;架廊虽长,曲折蜿蜒于树林干丛。且有筑必有木,筑檐似枝干,似鸟栖树上,斯斯欲飞。小园之中,建筑虽多,然似由己出,与环境和谐相处,绝无突兀之感。被西方奉为现代风景建­筑典范的“流 水别墅”也望尘莫及。

2.7.2群体建筑与整体山水­框架的结合

传统园林以场地形态为­基础,以山水为框架,建筑布局与之相适应,并为了适应水平和竖向­变化,创造了各类之字廊(园路),爬山廊、坡道廊(园路)等连廊。以古典园林谐趣园、退思园、狮子林、留园等众多名园为例,可以看出,其场地边界、水边界、路径与建筑群体边界之­间存在自相似性,即分形同构现象(图9)[26]。与此相反,西方园林建筑布局则突­出建筑物的统治地位,在与自然对抗的意识下­走向了欧式几何,建筑与自然环境难以渗­透融合、“天人合一”(图6)。

结语

现代建筑的七项原则摒­弃了西方古典建筑的缺­陷,成就了西方建筑的革命,使之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流行模式。但是,关于这七项原则的原型­来源,赛维认为来自西方历史­上那些非古典主义主流­的异端建筑,并在《现代建筑语言》一书的后半部极力证明。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与西方古典建筑相比,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由于

不受官式建筑的限制,思想解放、形式自由,同七项原则倡导的现代­建筑具有更大的相似性。赛维指出,七项原则是最高标准,一揽子完成七项原则,会欲速则不达。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不曾断裂和消逝­的五千年文明古国,传统园林建筑精神内涵­的超前性、现代性甚至是未来性是­显而易见的。根据时间次序和资料记­载——如传教士王致诚、李约翰在书信中对中国­造园智慧的望洋兴叹;如现代建筑运动的旗手­赖特一边向密斯征讨流­动空间的发明权,一边虔诚地把提出“有无相生”的老子信奉为心中的第­一位神,而第二位是耶稣,第三位是他的老师沙利­文;又如《世界园林史》的作者Tom Turner 在序言中坦言,这本书也许应该被称作《西方园林:从公元前2000 年至公元 2000 年的历史》,因为他相信“东亚具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园林设计传统”……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影响­甚至是指导了西方现代­建筑运动。如果抛弃其中代表时代­特征的具象的材料、色彩、形式和文化符号等表层­符号,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内­核具有划时代的现代“芯”。就传统园林建筑的载体——中国传统园林而言,俞昌斌教授意识到了其­中的现代性,著书《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空间营造》。可是,至今没有一本《源于中国的现代建筑设­计——空间营造》,而只是提出了“新中式”的概念,令人遗憾。

五四以来,“现代”与“西方”这两个概念经常被混在­一起。中国的作品,不是被归属为“传统”的,就是被纳为“西方”前锋艺术。实际上,欧洲人可能是在 18 世纪的文化战争中才第­一次使用现今涵义上的“现代”1)。只是因为民族主义的出­现,艺术以及艺术史渐成为­文化政治的一个工具,欧美的前锋艺术家能大­量地采用国外的资源并­进行一种“民族清洗”工作——将欧洲艺术中所有东方­的、中世纪的或拉丁的因素­都清除掉——最后把结果叫做“现代化”[27]。刘禾曾论述过“超级符号”的概念2)。或许我们可以认为,在二十世纪初期“现代建筑”即是一种“超级符号”,而中国的一些学者同“五四”知识分子一样,以为要创新只能借用国­外的东西——反而把国内的资源大部­分视为不足道的,颇天真地接受了那西方­爱国主义自卖自夸的说­法(包括中西对比的框架与­欧洲中心论)而无从辩护自己文化的­价值。结果,中国历来的各种文化资­源大多无法用于建构“现代性”中国的任务。连李约瑟都说,“中国科学工作者本身,也往往忽略了他们祖先­的贡献”。如果我们对五千年沉淀­的“国粹”多一层注目,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东西方园林及建筑发展­史多一次审视,也许就会发现本文的题­目改为《西方现代建筑空间的中­国“芯”》更妥帖,也正是本文的意义所在:正本清源,去伪存真,与古为新。

图片来源

图 1 ~3,5:作者绘制;

图4:作者拍摄(其中“沃勒维贡特府邸”来自朱建宁.西方园林史 [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35);

图6:网络图片;

图7:作者绘制、拍摄(其中流水别墅来自网络­图片);

图8、9:陈晶晶绘制。

注释

1)18 世纪晚期正好是民族主­义的萌芽时期,欧洲最有势力国家之间­的文化竞争日益加剧。第一种现代化的艺术大­概是园林。不规则的园林被视为当­时一个伟大的成就,各国致力于抢夺“如画性”园林的功劳,波斯出版了一本提倡利­用中国设计因素的书,即被人称为卖国贼。聪明的Horace Walpole 用了“现代性的”园 林这个修辞,巧妙的避开“不规则的”、“如画性”、“英中风格”的称呼。参见参考文献 [27]. 2)“超级符号”虽然表面上是属于某种­语言体系的,实际其语汇的意义却是­与另外一种语言体系分­不开的。它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中异国语言的痕迹最­后会消失,变得完全本土化。参见[ 美 ] 包华石(Martin Powers). 现代主义与文化政治[J].读书,2007(3):9-17.

参考文献

[1] 布鲁诺• 塞维 .现代建筑语言 [M]. 席云平,王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2]Peter Behrens.Der moderne Garten[N].Berliner Tageblatt4­0(291),1911-7-10.

[3]卡米诺•希特.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筑设计[M].仲德崑,译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4] Robin Evans.Translatio­ns from Drawing to Building and Other Essays [C].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7: 233-277.

[5]Terence Riley , Barry Bergdoll. Mies in Berlin[M].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2001:66-105.

[6] John Dixon Hunt.The Picturesqu­e Garden in Europe[J].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2002:8-10.

[7]David Leatherbar­row,The Law of Meander,2007 年 11月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同名­讲座.

[8]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9] 冯钟平.中国园林建筑 [M]. 北京:清华出版社,1985:5.

[10]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96-197. [11] 萧默.伟大的建筑革命[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25-226.

[12] 王澍 .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宁波博物馆创作笔记[J]. 时代建筑,2009 (2):66-79.

[13] 金秋野,王欣.乌有园(第一辑:绘画与园林)[C].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4.

[14]童明,董豫赣,葛明.园林与建筑 [C].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15] 吴家骅.景观形态学 [M]. 叶南,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57.

[16] 郭楠,田朝阳.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语汇­解读[J]. 兰台世界,2014,8(6): 89-90.

[17] 计成.园冶注释[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18] 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M]. 周卜颐,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6.

[19] 童寯 .江南园林志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10:8.

[20]张恩荫,杨来运.西方人眼中的圆明园[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33.

[21] 王庭蕙.无限维空间——园林、环境、建筑[J]. 建筑学报,1995(12): 32-40.

[22] 布鲁诺•塞维.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111.

[23]Joseph eedham.Science&Civilisati­on in China[J] VolIV:3.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67.

[24]赵辰.“普利兹克奖”、伍重与《营造法式》[J]. 读书,2003(10):109115.

[25]田朝阳,陈晶晶,冯艳.中国传统园林“时空设计法”空间构图原理探讨[J].华中建筑,2015(9):21-25.

[26]陈晶晶,郭二辉,郑晓军等.中国园林的分形同构现­象解析[J]. 浙江农业科学,2015(8):1232-1235.

[27] 包华石(Martin Powers). 现代性:被文化政治重构的跨文­化现象[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0-12(003).

[28] 田朝阳,陈晶晶,闫一冰.中国园林的分形同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88.

 ??  ??
 ??  ??
 ??  ??
 ??  ?? 图 1 中国亭多样的平面、多样的顶
图 2 拙政园香洲
图 3 台、亭、堂、榭的位置演化图
图 4 中国园林建筑单体的非­对称性和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对称性图 5 中国园林建筑非对称的­整体布局
图 6 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群体­对称的整体布局
图 7 中国园林建筑的多面性­暨与流水别墅的视景对­比
图 1 中国亭多样的平面、多样的顶 图 2 拙政园香洲 图 3 台、亭、堂、榭的位置演化图 图 4 中国园林建筑单体的非­对称性和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对称性图 5 中国园林建筑非对称的­整体布局 图 6 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群体­对称的整体布局 图 7 中国园林建筑的多面性­暨与流水别墅的视景对­比
 ??  ??
 ??  ??
 ??  ??
 ??  ?? 图 8中国的建筑空间和布­局法式表达了时空连续­观
图 9中国传统园林边界、建筑群体布局内外边界、路径边界、水系边界的分形同构
图 8中国的建筑空间和布­局法式表达了时空连续­观 图 9中国传统园林边界、建筑群体布局内外边界、路径边界、水系边界的分形同构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