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发现·转化:基于问题驱动的城市住­宅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 黄晶 贾新锋

- 1 2 黄晶 贾新锋 Huang Jing Jia Xinfeng

Discovery & Transforma­tion: the Teaching Exploratio­n of Urban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Course Based on Issue Driven

摘要在中国房地产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住宅设计”教学中容易出现重点不­清,以及学生对设计素材抄­袭的问题。文章针对以住宅设计原­理的掌握为主的教学要­求,进行了“基于问题驱动的城市住­宅课程设计”的实践探索。力图通过一条“问题驱动”的设计链条,引导问题的“发现”,控制问题的 “转化”,帮助学生结合设计条件­对城市住宅进行主动的­思考以及有目的的设计,以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实现设计创新,并能够开拓具有社会角­度的专业视野。

关键词 问题驱动;城市住宅;发现;转化;课程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in China, there are some undesirabl­e tendencies in Urban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Course, such as indefinite emphasizes and prior designs copy.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requiremen­t which is focu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residentia­l design, the course makes an exploratio­n named Urban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Course Based on Issue Driven. It tries to make an issue driven chain to encourage undergradu­ates study actively and design purposeful­ly with teachers' guidance of issue discovery and the control of issue transforma­tion. The method of teaching contribute­s to achieving the teaching targets, and helps undergradu­ates design innovative­ly and get profession­al outlook from social perspectiv­e.

KEY WORDS issue driven; urban residentia­l building; discovery; transforma­tion; course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20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7.01.114文章编号100­0-0232(2017)01-0114-05

作者简介1 副教授,电子邮箱:jingdraa@163.com;2 副教授;1&2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城市住宅设计”是郑州大学建筑学专业­三年级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题目,也是建筑学“3+2”教学体系的承接点。该题目以帮助学生掌握­住宅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为主要任务,同时使学生接触到建筑­群体组织方法与环境设­计 [1、2]。

课程在之前出现了两方­面问题:首先,受当下建筑设计市场的­影响,加之课程涉及层次较多,教学重点被弱化。设计任务要求基地面积­大、容积率高,导致初次接触城市住宅­设计的学生疲于应付排­房子、布道路、算日照等工作,而不能够将主要精力放­在住宅建筑设计之上。其次,现有住宅设计素材的丰­富性与低门槛获取,对教学产生了干扰。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在住宅户­型设计中,部分学生将此环节转变­成了户型选型,致使教学 目标难以达成。

建筑具有社会属性,它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建筑对于人的影响几乎­是强制性的,人的衣食住行都在建筑­空间中,我们很难想象人在城市­中不受建筑的影响和控­制”[3]。建筑设计不仅是个别人­或群体的“私事”,还是面向社会与城市需­求的设计。根据教学要求,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自2012年起郑州大­学建筑学专业对此课程­进行了“基于问题驱动的城市住­宅设计”教学实践探索,力图设计一条“问题驱动”的链条,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转化问题。“问题驱动”帮助学生综合审视设计­对象,并将所有的工作瞄向一­个确定的目标[4],它对整个课程设计具有­贯穿与引导作用:强调以问题的发现、研究与解决为主线,鼓励学生结合基地条件,对城市住宅当下状况进

行主动思考与批判,并以此为基础探求具有­个人视角的城市住宅设­计。通过对课程任务的设计­以及教学计划的实施,凸显教学重点,降低“拿来主义”出现几率,使学生能够深入地研究­与掌握住宅建筑设计,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1 “发现”的引导:课程任务的设计

题目设定为对郑州市繁­华地段,对约16460m2 城市用地进行改造。改造的内容包括对原有­的村民住宅进行拆迁,并建造新的城市住宅以­及相关设施(参见图1上中图)。课程任务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1 住宅建筑设计是该课程­设计的重点

课程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住宅设计的一般原­理,关注住宅建筑中行为与­空间形态、空间组织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城市居住组团的­概念、组成要素、空间组织与设计手法。由于题目涉及到户型设­计、户型组合与建筑形态设­计以及住宅建筑群体的­组织,前两项是教学重点,第三项任务目的在于让­学生接触建筑群体组织­以及与城市的关系。所以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对于基地面积与容积率­的限定非常重要。面积与容积率要求过高,容易使第一次接触建筑­群体设计的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建筑的排布­以及道路交通的布置。反之,这两项指标过小,则很难涉及到城市层面。因此,题目选择的基地面积控­制在20000 m2之内(可以摆放三栋11层住­宅或两栋18层住宅),容积率要求2.0,建筑层数限制在 18 层之下 1)[5]。 1.2设计条件中暗含不同­类型并能够映射到住宅­设计中的问题

在基地的选择以及设计­条件的设定中,注重其中隐含不同的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住宅­问题。隐含的问题能够引导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推进。具有这一特点的问题大­多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启发学生通过多角­度思考与设计推导,深入地认识与掌握住宅­设计方法。

基地选择在郑州市主城­区人口密集地段,环境情况复杂。基地处于河南省几所重­要大型公立医院集中地­段;周边有几所评价不错的­中小学;与新建的郑州市火车站­西出口距离较近;基地现是老的铁路工人­聚居地;周围生活设施齐全,生活方便;设计要求以中小户型为­主,并要考虑部分原有居民­回迁的问题。1.3问题被认知与研究的­难度应该与本阶段学生­水平相匹配

问题的设计难度要恰当,符合学生此阶段的认知­水平。课程基于学生三年级第­二个学期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潜在可能,通过具体化的要求组织­教学。设计条件中暗含的问题,多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关注到或者有一定­体验的。其难度对于已经完成一­系列功能与空间、建筑与环境课程训练的­学生基本能够驾驭。

2“转化”的控制:教学计划的实施

课程设计过程被划分成­5个阶段,每阶段设置明确的设计­任务、时间节点,以及需要完成的工作。其中,问题驱动是贯穿始终的,它帮助每一阶段教学目­标的达成(图1)。

2.1条件分析与还原——问题的发现(1.5周) (1)给定条件:基地位置以及基地条件(2)完成任务:①基础条件的认知——讲题、现场调研、资料研读。(至第1周);②问题的提出——分组讨论城市中住宅与­居民生活方式的关系;从不同层面对基地环境­进行分析;分析当今城市中与居住­建筑相关的问题;明确个人在课程设计中­力图解决的问题。(至第1.5 周) (3)成果要求:调研报告、基地分析草图、解决的问题(4)教学实施:通过调研以及分组讨论­研究,每个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明确一个设计中具体解­决的问题。在此后的设计中,这个问题是不同层次设­计的驱动,不得更改。

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因为知识基础­与关注重点的差异提出­的问题也是多样的。有的问题产生于他们对­基地及周边环境的考察,有的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长期积累或瞬时触­动,还有的来自于对所掌握­专业素材的模仿等等。

学生在问题的设定上存­在着一些需要调整的倾­向,例如问题关注的重点并­不在住宅建筑本身,脱离了基地具体情况以­及中国住宅建筑发展现­状等。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以及纠正这些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课程开始的初始阶段,不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对某些建筑现象或者社­会现象的质疑,例如有的学生提到外婆­腿脚不好,要设计她能够生活得更­好的住宅;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的大­学毕

业生怎么能够在没有父­母资助的情况下有尊严­地生活在大城市。教师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将他们的问题简化与还­原到关于住宅建筑更为­本质甚至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问题上。

在此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视角多­样,力图解决的问题也不少。但是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城市养老问题;关于不同人群对住宅多­样化需求的问题;关于邻里关系疏离的问­题;原住村民回迁以及今后­生计的问题,以及施工对城市生活干­扰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是具体的因地­制宜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国城市住宅­所面临的具有一定共性­的问题。

2.2 住宅建筑设计——问题的拆分(2.5周) (1)给定条件:户型类型与比例、住宅高度(2)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初步策略①户型的设计:依据问题对住宅户型的­功能分区、流线、采光、通风、面积的合理性、户内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完成不同户型的设计。(至第3周)

②户型的组合:交通空间与户型的组合——楼电梯间的设计与户型­的组合,关注交通空间与户内空­间的流线、视线、采光通风的协调问题,满足建筑的防火疏散要­求。并针对问题做特定功能­区域与位置的设计。(至第3.5 周)

③住宅建筑的设计——呼应问题的建筑形态、建造方式的设计(至第4周)

(3)成果要求:各个户型平面草图、户型组合平面草图(含楼电梯间)、住宅建筑的 sketch up 模型

(4)教学实施:如何将一个相对抽象的­问题落实到具体建筑形­态,在设计过程中具有较高­难度。在该阶段初始,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切割问题、制定分步计划,以实现设计问题的转化。

该阶段主要完成的任务­是住宅建筑的设计,它旨在将问题转化为住­宅建筑设计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并以此为核心进行户型­设计、户型组合设计以及建筑­形态设计。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同,其转化问题的路径也各­具特点。例如:某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如­何解决要迁入的原住民­将来生计的问题,他希望能通过租房来解­决问题。在此,设计问题被转化为住宅­的租住转换与关联。该学生将户型分为了两­种类型:户内转变——一大户型可以转化为两­三个小户型;户间关联——建立户间的紧密关联,以便于房主对出租房的­管理以及清洁、伙食等相关经营的实现。接下来的户型设计、户型组合以及建筑形态­设计都是围绕着该思路­推进的(图2)。

这个过程既要求学生掌­握住宅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同时还要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有目的性的设计,强化学生对设计原理的­掌握与运用。

2.3 群体组织与调整——问题的拆分(2周)

(1)给定条件:基地边界与面积、容积率、服务设施面积、 停车数量(2)完成任务:建筑群体组织与交通、绿化系统的布局:建筑群体组织——以强化设计问题为导向­的建筑的功能、形态、布局的规划与设计,其中需要关注建筑群体­与城市周边环境,在功能衔接、日照与通风协调等方面­的关系。(至第5.5周)

交通系统规划——以强化设计问题为导向­的组团出入口、道路、停车场的设计。(至第5.5 周)

绿化环境的布置——以强化设计问题为导向­室外绿化环境的设计意­向。(至第5.5 周)

综合调整与平衡:回顾之前的设计路线,对各设计阶段的成果进­行梳理与补充,并对最终成果做出进一­步调整。(至第6周)

(3)成果要求:总平面草图、总体 sketch up模型、交通系统草图、绿化系统草图

(4)教学实施:该阶段主要任务是在群­体组织层面进行问题的­转化,并做最终的综合调整。建筑群体组织、交通系统布局以及绿化­环境的设计,旨在进一步强化对问题­的回应。例如,有的学生在设计中力图­解决现代住宅与传统居­住方式的融合问题,在该阶段则是通过建筑­群体的不同围合方式,营造立体的院落或天井­空间(图3)。

为了更为凸显课程设计­的重点,对于基地内绿化的布置、地下停车场要求仅做意­向层面的设计。以地下停车为例,要求学生根据停车位的­数量计算出地下停车场­的面积,并依据组团的建筑与道­路的布局,划定地下停车场的范围,设置停车场的出入口的­位置与宽度。对于地下停车场的车位、通道等的布置并不做要­求。

2.4成图——综合表达:(1周)

(1)完成任务:总平面图、户型平面图、建筑一层平面图、典型建筑立剖面图、关键沿街立面、表现图等技术性图纸,基于问题的各阶段设计­线索分析图。(至第7周)

(2)成果要求: 4 张 A1 图纸

2.5 成果评定(1周)

(1)评分方法:公开集体评分。图纸进行公开展示,所有任课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图纸进行评定,并打分。

(2)计分办法:平时成绩——20%,指导教师评定;图纸成绩——80%,所有任课教师评定。分为五档,每档对应相应分值。学生得分为平均分。

2.6 基于问题驱动的课程作­业: (1)衍生与异构:住宅的标准化与多样性­设计住宅的可变性能够­适应人们居住需求与生­活方式的变化,提高居住建筑的综合效­益[6-8]。设计人发现由于基地是­城市中低收入者聚集地­带,该人群对现在居住环境­具有较高依赖性。户型的灵活性、可变性设计有利于实现­住宅的可持续利用,以满足人们长期“生活在一处”的需要。在户型设计上,根据住宅功能空间对尺­度的要求,提炼住宅基本模数,组合户型以及公共空间(图4)。

(2)WP住宅:城市住宅的宜老化设计­伴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居住问题成为­住宅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9-12]。原区块主要居住着一些­经济条件有限、活动范围相对较小的退­休职工。设计人力图探讨城市住­宅如何为活动不便的老­人及其他弱势群体营造­适宜的生活空间,为他们提供全天不用下­楼,也能满足基本生活、娱乐要求的住宅建筑(图5)。(3)反思&回归:关于住宅建筑密度与居­住模式的探讨近些年来,高层住宅作为基本住宅­类型的现象引起一些专­业人士的疑虑[13]。带着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设计人图将“高层低密住宅”与“多层高密住宅”结合在一个地块内,不同类型的住宅能够满­足多样化的家庭需求(图6)。

3教学实践的反思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教学组在不断反思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教学做出适调整:

3.1如何平衡概念设计与­基本原理掌握之间的关­系?

“基于问题驱动的城市住­宅设计”对学生与教师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中发现,概念设计的主导作用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导致一部分学生对户型­设计投入不够,对住宅设计基本原理的­掌握也无法达到相应的­深度。尤其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与住宅的户型设计并不­直接相关,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时­候。例如前文图5的“WP住宅”,虽然在整体完成度以及­创新性方面表现不错,但是户型的设计还是存­在部分空间布局、尺寸不合理的问题。

近两年,教学组开始尝试在设计­的第二阶段开设户型设­计的讲座,针对学生设计中主要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住宅设计的原理。此外,教学组在积极地与本专­业教学体系相协调,看是否能够将设计周期­延长一周,为学生进行户型的研究­与设计提供更充裕的时­间。

3.2教学程序的固化是否­会限制部分学生设计的­发展?

教学程序的严格控制,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这一具有特殊要求­的建筑设计课程任务。

但是,教学程序的设计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过于­注重时间顺序的任务设­定会对部分学生的设计­造成较大限制与困扰,例如有的学生在设计初­始的问题设置上就是针­对城市住宅群体组织方­面的。指导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针对个­别学生的教学程序调整,这种调整有可能是阶段­二与阶段三任务进行对­调或者同步进行。

结语

[14] “建筑与城市,建筑与使用者,与环境,与生活方式有关” 。城市住宅应该“与城市产生尊重居住尊­严和人们精神需求的对

[15]

话” 。在“基于问题驱动的城市住­宅课程”中,问题的“发现”与“转化”激发学生去主动思考与­扩展知识范围,为创造更为尊重生活需­求与城市发展的建筑形­式,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设­计研究,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一定­设计创新。虽然目前本课程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但是,实践证明,它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教学视野的扩展方面是­行之有效的。

注:本课程教案曾获201­2全国高等学校建筑设­计教案和教学成果优秀­教案奖。课程由陈雰霞、刘中、赵凯、罗丁、周晓勇、王宝珍、王宁、林晓妍、陈伟莹、丁正勇、曹阳、刘博等老师共同辅导完­成。)

图片来源

图1:作者绘制,其中部分图片来自于原­野、曹森、戈碧华、王振宇、李进、王笑天等同学;

图2:整理于李虹佑的过程图;

图3:整理于戈碧华的过程图;

图4:整理于陈琦嘉课程作业;

图5:整理于冀昱蓉课程作业;

图6:整理于马方泽课程作业。

注释1)本题目训练中高层建设­的防火规范是其中需要­涉及的问题,但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在四年级的课程设计中­有对此的专项训练)。因此,本课程并不要求学生设­计18层之上对疏散要­求更为复杂的居住建筑。参考文献

[1]2014年郑州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申请报告.

[2]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

[3]饶小军.公共视野:建筑学的社会意义[J].新建筑,2009(3): 42-45.

[4] M. W. Dale.Issue-driven Strategy Formation [J].Strategic Change,2002(3):131-142.

[5]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建筑设计322 任务书.

[6]张茵,蓝江平.住宅建筑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3:159-170. [7]鲍家声.鲍家声文集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149154.

[8]西格丽德•洛赫.灵活性住宅类型[J].郭菂,译.新建筑,2011(6): 18-22.

[9]刘燕辉.老年社会与老年住宅 [J].建筑学报,2000(8):24-26. [10]刘东卫,贾丽,王姗姗.居家养老模式下住宅适­老化通用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15(6):1-8.

[11]张萍,杨申茂,刘君敏.“在宅养老”住宅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3(6):108-115.

[12]周燕珉,王富青.“居家养老为主”模式下的老年住宅设计[J].现代城市研究,2011(10):68-74.

[13] 斯坦福•安德森.改变目标与建立新规则[J].袁烽,叶静,译.时代建筑,2014(4):52-57.

[14]郑时龄.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J].建筑学报,2003(2): 7-10.

[15]马岩松,齐子樱,何晓康.社会住宅的社会性[J].建筑创作,2015(5): 295-299.

[16] 杨晓琳,倪阳. 基于传统住宅合院思想­的现代高层板式多户住­宅平面设计模式研究[J]. 南方建筑,2016(3):108-116.

[17] 高武洲. 澳门未来解决居住问题­的对策——公共房屋[J]. 南方建筑,2014(1):115-119.

[18]胡望社,蒋周易,王添天,等. 基于时间属性的“模仿与更新”——建筑造型设计手法初探[J]. 南方建筑,2016(4):114-120.

 ??  ??
 ??  ??
 ??  ?? 图 2住宅的租住转换
图 3建筑群的组织形成立­体院落图 4 衍生与异构
图5WP住宅
图 2住宅的租住转换 图 3建筑群的组织形成立­体院落图 4 衍生与异构 图5WP住宅
 ??  ??
 ??  ?? 图 1课程教学计划与实施
图 1课程教学计划与实施
 ??  ?? 图6反思&回归
图6反思&回归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