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基于景观信息模型(LIM)的大学校园雨水花园建­造 / 赖文波 蒋璐

- 1 2 赖文波 蒋璐 Lai Wenbo Jiang lu

摘要景观信息模型(LIM)运用不断成熟的数字技­术,通过对景观环境的调查、分析与认知,为景观设计中的各环节­提供数字化、信息化的系统平台。文章以重庆大学校园雨­水花园建造为例,对其建造过程中的设计­方法、流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构建其景观信息模型(LIM),以期对大学校园雨水花­园的建造提供借鉴。

关键词 风景园林;景观信息模型(LIM);大学校园;雨水花园

ABSTRACT LIM, using the constantly mature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 investigat­ion, analysis, and cognition of landscape environmen­t, provides digital and informatio­n system platform for all aspects in landscape design. This paper takes rain garden's constructi­on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ampus as an example, making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design method and process flow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n constructi­ng a LIM,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ampus rain garden's constructi­on.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informatio­n modeling (LIM); the university campus; rain garden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5YJCZH07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6 批面上1 等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4M56070­5。中图分类号 TU984.18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7.01.124文章编号 1000-0232(2017)01-0124-05

1

作者简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城乡规划学博­士后流动站,副教授,电子邮箱:123245112@ qq.com;2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随着不透水地面的增加,自然水过程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城市地表径流量增­加,雨水下渗率减少,水质恶劣,水生态系统过程受到阻­碍。城市雨水花园的建造,从城市细胞体角度出发,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减少­地表径流、净化雨水、提高生态效益等,对城市雨洪调控做出贡­献。大学校园是城市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校园雨水花园的建造,拓展了城市雨水花园建­造的思路,为城市雨洪调控带来了­新的机遇。

信息化是景观产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景观信息模型(LIM)应用作为景观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极大地促进景观领域­生产方式的变革。数字景观技术运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从传统的手工业式的操­作演进为系统化、信息化的现代设计逻辑­建构和设计媒介表达。数字方法和技术,使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人员获得了更科学、客观、理性的认知和分析事物­运行发展规律的能力[1]。景观信息模型(LIM)基础上的雨水花园建造­是将景观信息技术运用­于雨水花园建造的各个­环节中,为城市雨水花园从前期­勘测、方案设计、施工到后期维护这一动­态过程可视化,提供更为系统化的雨水­花园建造手段。本文在景观信息模型(LIM)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究大学校园雨水花园­的建造,以期对雨水花园的建造­提供科学的建造流程指­导。

1 景观信息模型(LIM)

景观信息模型(Landscape Informatio­n Modeling,LIM)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是对景观工程物理特征­和功能特性信息的数字­化承载和可视化表达。景观信息模型(LIM)这一概念于 2009年的国际数字­景观大会中由哈佛大学­DRVIN 教授首次提出[2],能够应用于景观工程项­目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各阶段,实现景观全生命周期各­参与方在同一多维景观­信息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共享,为产业链贯通、工业化建造和繁荣景观­创作提供技术保障;支持对工程环境、能耗、经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分析、检查和模拟[3],为项目全过程的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支持各专业协同工作、项目的虚拟建造和精细­化管理,为景观行业的提质增效­创造条件。

2大学校园雨水花园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的缺乏严重的制­约着城市的发展。作为自然界中水循环重­要的环节,雨水是一种轻污染的天­然水资源。大学校园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大学校园人群较为密­集、建筑量大、需水量大、用水种类多样,把雨水利用与大学校园­景观的营造结合,是用以解决大学校园用­水循环有效的途径。

2.1基于雨水利用的大学­校园景观营造案例

2.1.1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索­诺兰沙漠景观实验室

Rain Garde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Based on Landscape Informatio­n Modeling (LIM)

树下家园——亚利桑那大学索诺兰沙­漠景观实验室(Underwood Family Landscape Laboratory)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是一个兼具露天教室与­校园入口广场的高效能­景观。可持续发展、雨水收集与循环利用、材料回收与再利用等是­该场地的设计亮点。位于场地内建筑中的一­个 11600加仑的水箱­将建筑内废水收集起来,作为场地灌溉用水与景­观用水。2010 年 ASLA专业奖评委会­评论该设计为“拥有大学校园景观所应­该具备的一切要素。是一个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空间的有机结合,颇具创新性与先进性。”

由于索诺兰沙漠景观实­验室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水资源在区域显得­尤为宝贵,因此索诺兰沙漠景观实­验室尽可能采用一切被­动和主动的集水技术,如就地滞洪、雨水下渗与储存、建筑集水等,实现了雨水的自然循环­与雨水利用,显著的降低了水资源污­染与消耗,减缓了雨水地表径流流­速,缓解了城市洪涝灾害,并为该场地增加了15%生物量,也是场地小气候、湿地水循环的形成的有­效因素[4]。

2.1.2 清华大学胜因院

胜因院位于清华大学大­礼堂中轴线南段的西侧,始建于1946 年,是清华大学近代教师住­宅群之一,建筑以质朴、亲切和富含生活气息为­特色,是近代住宅的重要实例[5]。 由于该地缺乏市政排水­设施,加之场地局部处于低洼­地带,使得该地经常性积水。胜因院景观改造中,所运用的雨洪管理措施­包括雨水花园、干池、旱溪、植草沟等。整个场地有6处雨水花­园,分别位于场地各地的汇­水分区,且雨水花园的尺寸保证­了蓄渗需求。场地中还有干池1处,干池与硬质铺装广场相­结合,起到了暂时收集雨水,调控雨洪的作用。

胜因院强调从雨洪径流­产生的源头着手,通过对场地进行合理的­竖向设计以及下垫面改­善等措施,利用现有绿地,使雨水径流自我消减或­者通过调蓄池进行调蓄,将雨洪管理与景观营造­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出可持续生态景观,对解决我国城市内涝问­题颇具启发意义。

2.1.3 雨水花园建造特点

通过对以上大学校园雨­水花园的构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大学校园雨水­花园构建特点为:下垫面的性质对雨水花­园的构建至关重要,前期调研中应着重分析­场地下垫面性质,根据现状性质选择合理­的雨水渗透体系以及储­水方式;雨洪管理的工程措施多­种多样,应根据场地现状,合理选择雨洪管理工程­措施。目前普遍运用于雨水花­园的工程措施如表1。

3 基于 LIM的大学校园雨水­花园建造

3.1 场地现状

场地所在的建工新村建­于20 世纪 60年代,原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现重庆大学)教职工住宅,场地见证了重庆大学的­发展,承载着重庆大学的校园­记忆与场所文化。整个场地面积114.19m2,紧邻旧爱咖啡馆,西侧及南侧临校园道路,东侧主要为居住区,通行人数较少,环境安静,北侧紧邻人行步道且人­行步道和场地混凝土地­面多处破损。现场植物多为杂草和乔­木,并留有一树桩,只有西部位于咖啡馆附­近的休息区域进行了植­物配置。场地地势最高点位于场­地东部,最低点位于场地西部,整个场地地形变化较为­平缓,场地内最大高差为1.8m,平均坡度在5° ~10°之间,场地东部坡度变化稍明­显,东面护土墙底有排水孔,在下雨时大部分雨水沿­场地边缘顺势流走,其中场地内部存在一个­明显洼地汇集雨水,流径场地内部的雨水大­部分都顺势流到场地西­部(图1)。综合以上,场地存在以下几点现状­特征:①场地地理位置偏僻,地面有很大程度的破损­使得场地在雨天容易形­成水洼;②场地现状植物较少,东面无植物配置与比西­面临近咖啡馆处植物配­置形成鲜明对;③场地东面护土墙底排水­孔直接与校园外部居住­区相通,使得居住区内屋顶排水­通过排水口直接流入场­地内部,场地内部有低洼地,造成场地内部经常性积­水,蚊虫滋生。

3.2场地景观改造目标定­位

设计小组对社区进行了­1周的前期调研,包括实地勘测、场地周围排水现状、走访居住区委和相关管­理部门、与社区居民沟通等,在前期调研结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场地现状、改造难度与成本,对场地进行方案设计。

基于场地现状现状特征,确定场地的景观改造方­向:①增加场地休憩设施,优化场地现状地面,增加雨水处理系统;②对现状场地进行完整的­植物配置;③场地东面护土墙底排水­口流出的雨水中包含有­居民生活用水,水质较差,可通过场地设计改善流­入场地雨水水质或与校­园外部居住区居委会协­商处理雨水水质问题;④作为重庆大学“社区雨水花园景观建造”示范场地,将雨水花园建造作为教­学与实践结合的示范案­例;⑤改善校园环境,提供可供观赏的景观场­所,赋予场地美感。

3.3 校园雨水花园设计方案

3.3.1 方案设计

设计分4个小组进行,在对场地地形、交通、空间、水文、植物等现状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各类软件,将设计的初步构思以图­示和模型表达。4个小组的设计方案中:A方案将场地中原有树­木的树池扩大并与休息­坐凳相结合形成休憩平­台,增加休息与交流的空间,在场地西面设置生态湿­地,延长雨水自然下渗时间。B方案运用联级种植层­以及植草沟等方式,将场地中的雨水通过生­态过滤进行净化并自然­下渗。C方案以“缝隙花园”为主题,设置鹅卵石旱溪为主要­雨水流径并选择性保留­场地中原

有混凝土地面以及地面­上的坑洼,将坑洼作为蓄水浅槽并­种以湿生植物。D方案运用极简的曲线­元素,在场地中增加鹅卵石旱­溪,净化过滤雨水。3.3.2 方案评审

在初步方案完成后,由施工单位、社区居民与设计方共同­对4个方案从总平面图、分析图、SU设计模型、造价估算等方面进行比­较之后,各方交换意见,最终确立以C组方案为­基础,加以修改完善作为最终­施工方案:在保留原有混凝土地面­的同时增加一条植草沟,在场地西北部设置生物­滞留池,净化流经场地的雨水(图2)并适当增加宣传说明栏,以实现场地内部雨水净­化系统的可视化,达到宣传示范和科普教­育的目的;在解决场地地表径流问­题的基础上重视植物配­配置,美化场地景观环境。3.4 基于 LIM的雨水花园建造

3.4.1 场地空间信息系统的构­建

场地信息系统包括场地­空间信息系统和场地时­间信息系统。综合以上信息,对场地地形、水文、植物、下垫面性质等综合分析­整合构建场地空间维度­信息系统。通过前期的调研,得到场地的各个单因子­信息,对这些单因子进行分析,如:地形分析、水文分析、气候分析、现状植物分析、下垫面性质分析、其他分析等,通过分析结果,结合场地现状和居民需­求,对项目建设适应性和居­民特殊需求进行分析,最终得到场地空间信息­系统(图3)。

(1)单因子分析通过对场地­的现状植物、土坑、水文径流、现状坡度、地形高程综合叠加最终­得到场地中的旱溪位置­以及需保留的土坑,此过程为对原有场地中­的要素提取并进行二次­耦合[6],以形成满足场地多设计­目标的新的场所机制(图4)。这一过程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场地现有自然­环境条件,最小限度的改变原有场­地自然属性,从而实现设计效果与工­程造价比达到最佳化。

下垫面性质是雨水花园­建造中较为重要的考虑­要素,它影响着雨水的渗透率、雨水汇集面积以及植物­的选择等。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手指测定法(图5)和松紧度测定法(图6)两种判断土质的简易方­法[7],对土质进行测定,得出该场地中的土质为­砂壤土。对土壤的渗透性进行简­易测定(图7),得出该场地适合建造雨­水花园。进一步对土壤的酸碱性­进行测定,得出场地土壤为酸性土­壤,适合种植喜酸性土壤的­植物或者适合酸性土壤­的植物。

(2)雨水净化分析综合场地­雨水来源、场地径流、坡度和高程,结合雨水花园常用雨水­净化工程措施,分析得出适合该场地的­雨水净化工程为植草沟­和生物滞留池,对场地雨水进行净化与­滞留,达到规整场地雨水径流、减缓雨水减缓下渗时间­的目的。通过与校园外部居住区­居委会协商,通过管道维修,生活用水已不经场地东­面护土墙底排水口流出,排水口排出的雨水为建­筑屋面雨水,水质有所改善,所以,在方案设计中,可对场地排水口端口雨­水进行简易净化,建筑屋面雨水通过曝氧­石进入第一层收集池,收集池中雨水满溢进入­旱溪缓流下渗,随后到达生物滞留池,通过生物滞留池的净化­之后排入城市雨水管线。由于场地较小且雨水流­量较少,该雨水花园的主要作用­减缓雨水径流速度、增加下渗率、净化雨水。(3)建设适应性分析除去对­以上要素分析研究,还对场地光照、视线、周边建筑性质、使用人群等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对场地内部不同季­节相同时间段以及 夏季不同时间段的光照­分析,发现由于场地四周建筑­的遮挡以及场地内植物­的覆盖,导致直接照射地面的光­照范围小,因此在植物选用上应尽­量选择喜阴植物;对场地内部视线分析得­出住宅区的低楼层居民­对场地有一个较好的视­线,该场地周边及咖啡馆入­口处有着良好的植物景­观,场地中的视线范围被居­民楼和植物所围合,空间较为郁闭、幽静,另外场地中留存的枯木­等成为空旷的场地中的­视觉焦点;场地北面和西面为学生­宿舍和教学楼,南面和东面紧邻居民楼;场地使用人群多为社区­居民和在校学生。综合多角度要素分析,确保场地数据的完整性­与全面性。3.4.2 场地时间信息系统

场地时间维度信息系统­是对场地变迁的真实记­录,是对场地场景的具体阐­述,尤其是场地中的人文信­息的整理[8]。通过对前期场地空间信­息叠加分析,得出的场地空间维度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对场地进行方案设计,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对场地进行改造,改造过程包括材料、铺装、植物要素的选择以及场­地改造施工方法与施工­管理等。改造项目完成后,还需进行对场地的日常­维护与运营。场地时间信息系统是一­个从选址、前期勘测、方案设计、施工到后期维护的以时­间为流线的动态信息系­统框架,它详细记录了该改造项­目每个阶段的运行,将动态化予以可视化(图8)。(1)场所评价对现有场所的­评价包括人与活动、物与环境两方面,人与活动着手于人在该­场地中充当的角色、该角色所产生的活动以­及活动与场地的矛盾等;物与环境体现场所周边­现有建筑、场所现有铺装等,通过对场地的人与活动­和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得­到场地现状因子的叠加。

(2)设计方案的形成设计方­案的得出是建立在完善­的场地时间信息系统与­场地空间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的,通过对时间及空间信息­系统的叠加,最终得到与场地相契合­的设计方案。

将场地分为植物景观、生态景观、生产景观、生活景观四大景观区域,满足使用人群的不同需­求,植物景观区域保留场地­内部可利用的灌木及乔­木,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增添­植物,形成更利于观赏的植物­群[9];生态景观以植草沟为主­要景观,向周边延伸浅沟,并结合现有混凝土铺地,打造拥有场所记忆感与­雨水收集及自然下渗功­能的生态性景观;生产景观则是保留居民­在场地中种菜的区域,延续居民的场地日常活­动;生活景观继续保留居民­在场地中晒衣习惯,并增添晒衣杆,既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习惯,又统一且美化了场地环­境。场地中各类景观的营造­及景观功能都是通过对­场地使用人群、场地原有功能等信息的­深入调查,结合时间与空间信息系­统综合构建形成的,其最终目的是为场地使­用人群提供习惯性的延­续且不失舒适性的景观­环境。

3.4.3 流程信息系统

大学校园社区雨水花园­的建造是一个基于校园­环境的生态景观建造活­动,是由各个群体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进行合作共同实现新景­观的过程,其活动流程有清晰明确­的路径。建立流程信息系统,有利于在整个项目推动­过程中,提高各环节运行效率、淡化利益矛盾、精化工作流程等。

在此大学校园社区雨水­花园建造实践案例中,其流程信息系统如下:首先由社区居民提出改­造意愿,并由其与风景园林师进­行沟通,设计师在接受设计任务­之后,对场地进行现场调研获­得场地信息,综合场地信息与社区居­民的意愿进行方案设计。完成方案后提交设计方­案先后至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大学基建规划处、重庆大学建工新村小区­业主委员会以及重庆大­学社区工作办公室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通过张贴公示海报的形­式告知居民方案成果,收集居民意见并对设计­进行修改, 修改之后公示项目施工­时间。在公示期间,施工单位进场确认场地­基本数据,对照场地重要景观节点,确定场地要素。施工材料的准备也应同­时准备。公示期后,施工单位正式进场,对施工场地进行平整、线,确定水、电、施工工具的管理与储备,保证场地施工能够高效­的运行。

项目的施工过程是不同­工种和技术的相互配合,而施工过程的配合程度­直接影响着项目的进展­和完成后的精致度。大学校园社区雨水花园­的流程信息系统是在时­间线索的基础上,对各个工种、各个群体以及各个事件­进行合理组织,使得各系统处于耦合状­态,实现生态景观的最佳化(图9)。

4大学校园社区雨水花­园建造LIM系统体系­构建

该社区雨水花园建造包­括调研阶段、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整个过程支撑起整个雨­水花园建造的LIM系­统体系,该体系包括了前期调研­阶段场地信息系统、方案的提出过程、流程信息系统等,整个阶段通过运用各种­软件,如 CAD、PS、3Dmax、Excel、word等,协助各阶段顺利运行[10]。具体流程如图:首先在对场地进行前期­调研,分析场地内部因子以及­居民需求和场所文化,确立场地信息系统,综合现状,在场地信息系统的基础

之上进行方案设计,选定方案之后由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审核通过之后向居民公­示方案并同时进行施工­准备,公示期过后,施工单位进场施工,施工完成之后由管理部­门、设计师和居民验收场地,场地建成之后,居民对场地进行后期的­运营以及学校后勤部门­对场地的后期维护,整个LIM系统体现出­了该项目从前期勘测到­方案选定再到项目施工,最后到场地的后期维护­的整个动态体系,包括了设计方案的修改­与再生成、参与项目人员的互动、各个阶段之间联系与过­渡(图10)。

5 结论展望

近年来,不仅我国多个城市发生­严重内涝,大学校园也出现“校园看海”,解决雨洪内涝,需要科学合理的配置雨­洪管理设施。大学校园雨水花园是校­园景观生态化迈出的重­要一步,它以校园绿化细胞体的­形式使得大学校园雨水­回收利用达到最大化。将校园中的“灰色空间”转变成“绿色空间”[11]。目前,我国大学校园雨水花园­的建造处于起步阶段,基于LIM的大学校园­雨水花园建造,结合景观信息化、数字化的趋势,形成以前期勘测(综合勘测:现状植物、土坑、水文径流、现状坡度、地形高程等;专项勘测:现状土坑、场地土质、地面水来源等)为基础,集场地信息系统、场地流程系统以及整个­校园雨水花园LIM 系统为一体的综合性校­园雨水花园建造体系,以期对大学校园雨水花­园构建项目提供参考。 图 1 作者拍摄;

图 2、4 重庆大学 2015级风景园林硕­士班绘制;图 5、6、7、9 重庆大学 2015级风景园林硕­士拍摄;图 3、8、10 作者绘制; 表1:作者绘制。 [1] 蔡凌豪.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数字­策略论[J].中国园林 ,2012(1):14-19. [2] 刘颂 ,章舒雯.数字景观技术研究进展——国际数字景观大会发展­概述 [J]. 中国园林,2015(2):45-50.

[3] 高岩.基于设计实践的参数化­与 BIM[J].南方建筑,2014(4):04-14. [4] 洪泉,唐慧超. 从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获奖项目看雨水花园在­多种场地类型中的应用 [J]. 风景园林 ,2012(1):109-112. [5]刘海龙,张丹明,李金晨, 等 . 景观水文与历史场所的­融合——清华大学胜因院景观环­境改造设计 [J]. 中国园林 ,2014(1):7-12.

[6]成玉宁,袁旸洋,成实. 基于耦合法的风景园林­减量设计策略[J]. 中国园林 ,2013(8):9-12. [7]J.T.Cope,C.E.Evane, 邢光熹.土壤测试[J]. 土壤学进展 ,1987(4):42-52.

[8] 赖文波,杜春兰,贾铠针, 等 . 景观信息模型 (LIM)框架构建研究——以重庆大学B校区三角­地改造为例 [J]. 中国园林,2015(7):26-30.

[9]杨莹,李利,丁奇.基于数字技术的草本植­物群落设计模式 [J].南方建筑,2016(4):40-43. [10] 朱志远,宋刚.参数化设计的逻辑与体­验:以贵州百里杜鹃一馆两­中心设计为例子[J]. 南方建筑 ,2014(4):39-42.

[11] 布莱登•威尔森. 塔博尔山中学雨水花园[J]. 风景园林,2007(2):43-45. [12]芦旭,雷振东.黄土沟壑区新型农村社­区雨水利用式景观设计­方法[J].华中建筑, 2015(7):93-97.

图、表来源

参考文献

 ??  ??
 ??  ??
 ??  ?? 图 1 场地现状图
图 2 最终方案平面图
图 3 场地空间信息系统构建­框架
图 4 现状要素叠加图
图 5 手指测定法流程图
图 6 松紧度测定法流程图
图 7 土壤渗透性测定法流程­图
图 8 场地时间信息系统构建­框架
图 9大学校园社区雨水花­园实地建造
图 1 场地现状图 图 2 最终方案平面图 图 3 场地空间信息系统构建­框架 图 4 现状要素叠加图 图 5 手指测定法流程图 图 6 松紧度测定法流程图 图 7 土壤渗透性测定法流程­图 图 8 场地时间信息系统构建­框架 图 9大学校园社区雨水花­园实地建造
 ??  ??
 ??  ??
 ??  ??
 ??  ??
 ??  ?? 图 10校园社区雨水花园­LIM 系统
图 10校园社区雨水花园­LIM 系统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