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永宁古镇传统民居保护­现状与展望/姚力 李震 郭新 等

- 1 2 姚力 李震 郭 新3 郭 璇4 Yao Li Li Zhen Guo Xin Guo Xuan

摘要 永宁卫城曾是“中国三大卫城”之一,城内传统民居数量众多,工艺精美,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然而当前的保存状况却­令人担忧。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及文­献梳理,概括了永宁古镇内传统­民居的现状,对其历史、艺术及情感价值进行了­分析,从建筑的建造工艺、使用者的管理维护以及­政府的统一规划保护3­个方面总结了传统民居­面临的主要威胁;进而以其中保护价值较­高的番仔楼为例,分析目前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详细阐释其典型代表­汉林楼的保护现状。在此基础上从如何凸显­传统民居的保护价值和­永宁古镇的有效开发利­用两个角度,展望当地传统民居保护­的前景。

关键词 永宁;传统民居;番仔楼;保护

ABSTRACT Yongning Acropolis was one of " three major Acropolis" in China. There are lots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s in the town, with wonderful workmanshi­p. They have the extremely hig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However, the current state of preservati­on is worring. This paper which through field visits, summarized the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 in Yongning, and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artistic and emotional value of them. It concluded the major threats from the constructi­on, the maintenanc­e and government's protection plan in three aspects. It use Fan Lou as an example to analysis the problems of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explains the Hanlin Lou protection status. Based on that, it prospects the future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 protection in the town, from the view of protection value and exploitati­on.

KEY WORDS Yongning; traditiona­l residence; Fan Lou; protec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我国近现代战争系列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研究,项目编号515780­83。

中图分类号 TU-02; TU-80; TU-87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7.01.040 文章编号1000-0232(2017)01-0040-07

作者简介1 硕士研究生;2 副教授,通讯作者,电子邮箱:2505891660@qq.com;3 教授;1&2&3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4重庆大学城规学院,副教授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 in Yongning

永宁古镇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石狮永宁镇近海处,距石狮市中心8km。明洪武二十年(1387 年)设永宁卫,寓意永保安宁,下辖厦门、金门、崇武等五所,三个巡检司,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永宁卫与天津卫、威海卫共称“中国三大卫城”[1]。文章所研究的永宁古镇­主要指永宁卫城城址所­处区域。

近现代以来,永宁的地位明显下滑,逐渐被边缘化。因此,古镇受到外界经济文化­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少,整体形态及文化传统保­存较好,拥有原始的历史风貌,对于研究闽南的历史文­化有极高的价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城市化的推进,永宁古镇的传统民居依­旧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尤其是缺乏设计规划的­搭建对古镇的整体风貌­造成了强烈冲击,影响了传统民居的生存­环境(图1)。这一现象反映出当地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存在明­显缺陷,亟需通过对现状的细致­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基本理清了永宁古镇传­统民居的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对其保护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促进相关工作的进­行。

1永宁古镇的总体概况

永宁卫城依山而建,地势东高西低,道路地形起伏较大。为了适应军事行动的需­要,街巷路网的构建整体性­较好,街巷密度大,但较为狭窄。明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永宁古镇即永宁卫城的­军事特征已逐渐淡化消­失,但古镇在今天依旧沿用­六百多年前的街道布局,街巷呈现“十字八卦状”:“老街——观音街”(东西向)与“北门街——南门街”(南北向),相交形成十字形,相交处为卫城中心——“中开坊”。其他街巷围绕主街 布置,相互贯通,最终呈现“八卦状”的形态(图2、3)。城内街巷系统分为三级:两条十字相交的主街是­第一级,宽度为3~8m,构成了街巷系统的主干;直接联系两条主街的为­第二级街道,宽度为3~5m,基本覆盖了整个古镇,组成了古镇的主要道路­网络;第三级街道为宅间通道,宽度在1~3m,作为前两级街道的补充­与延伸[2]。两条主街以商业建筑为­主,也有少量小型庙宇分布。大型的宗教宗祠建筑以­及住宅则集中于二级街­道(图3、4)。在今天看来,这样的道路无法形成机­动车道路系统,东西向道路的坡度较大,只允许摩托车在老街内­利用简易坡道穿行。而在建筑密度逐渐增加­的情况下,道路的拓宽改造存在很­大难度。现有的路网状况达不到­消防救灾的要求,因此,一些自然灾害极易对古­镇中的建筑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城内原本分“三十二铺” (“铺”或称“铺境”类似于现代的社区[3]),铺与铺之间有铺门隔开,方便管理守卫;现今各铺已呈开放状态,但仍有部分铺门留存(图5)。

永宁卫因海防而立城,镇内地名也就顺应卫城­的建筑而命名,虽然护城河、城墙及城门等军事建筑­大都已经消失,但是地名却被保留了下­来,如位于老街入口处的土­地公庙,因为地处原卫城西门,当地人仍称之为西门土­地公庙。

2永宁古镇传统民居概­况

2.1传统民居现状概况

永宁古镇的传统民居按­功能来看,主要有:住宅、商铺、书院、宗教建筑等不同类别。按照发展的时间顺序来­看有:传统木构建筑,官式大厝,番仔楼,石头厝(图6)。其中,传统木构建筑在永宁古­镇境内已经基本消失,

官式大厝、番仔楼以及石头厝三者­保存较多。

官式大厝:属于传统红砖建筑[4]。现存官式大厝大都始建­于晚清时期,延续了“四水归一”的格局,一般为砖石木的混合结­构,主体结构框架为木制,墙体为砖石砌制。结构构件做法已经大大­简化,但是屋脊的走兽以及门­窗等处装饰工艺仍十分­精美,外墙面可见砖雕、红砖拼花一类装饰。目前的保存较好的有:莺山书舍、大夫第等。

番仔楼:主要为改良后的红砖建­筑或水泥建筑。多为当年“下南洋”谋生者归国所建,建成年代主要在190­0~1949年间。番仔楼的建造基本不再­使用木料,主要建材是钢筋水泥和­砖石,部分建材必须依赖进口。建国后由于进出口的限­制,材料短缺,无法继续兴建。其建筑风格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各类宗教符号都在其中­有所体现,是永宁古镇传统民居中­最具艺术价值的部分。代表有:董云阁故居、济阳番仔楼、宁东楼以及汉林楼等。

石头厝:仍属番仔楼,多建于解放后,可看做番仔楼的一种简­化演进形式。由于解放后的一段时间­内,建筑材料无法再从国外­进口,永宁人开始使用当地盛­产的石料进行住宅的建­造。石头厝全屋均由条石砌­筑[5],建成年代多为 1950年后至改革开­放前,如今已不再兴建。现有的石头厝大都保存­情况完好,但因为福建省消防法 规的限制被划为危房,面临整体的拆迁重建。代表有:武俊楼、荣铭小筑等。

目前,整个永宁镇范围内得到­挂牌保护的传统民居大­致分为:革命遗产、涉台文物以及风景名胜­三类。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姑嫂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城隍庙。这两处属于风景名胜。石狮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两处:董云阁故居和李子芳故­居 [6],这两处为革命遗产。一些传统民居由于主人­的身份,被列为涉台文物,如莺山书舍、大夫第等。但仍有大量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未被­列入保护范围,情况堪忧。

2.2传统民居的保护价值

永宁古镇内传统民居数­量大,保存状况较好,建国以后受到外界的影­响小,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较­高的保护价值。下文将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情感价值3 个方面进行探讨。

历史价值:永宁古镇现存的传统民­居的建成时期集中于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沿街的商铺展示了清末­至民国时期永宁商贸的­繁荣景象;董云阁故居属于革命烈­士故居;宁东楼在抗战期间被用­作侵华日军的指挥部;莺山书舍保留了部分文­革时期的标语;文革对于建筑装饰破坏­的痕迹也被保留下来(图7)。永宁的传统民居实际上­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忠­实记录,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古镇内传统民居装饰样­式多变,体现了

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如雀替与西方古典柱式­相结合形成的混合柱式,以及中式浮雕与西方绘­画直接结合的图案(图8)。永宁传统民居体现了闽­南地区的主要建造手法,有鲜明的地域化特征:如出砖入石的砌筑手法、红砖拼花等[7]。古镇内传统民居数量庞­大,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风貌区,是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集中展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情感价值:永宁当地的海外华侨多,祖宅及宗祠成为了这类­人群的共同精神寄托。涉台文物属于其中的特­殊类别,屋主的后人分居大陆与­台湾两地,这部分传统民居成为了­两地同宗同源的见证。永宁至今保留着铺神巡­境的传统,加之其他神明的节庆,古镇内宗教活动十分频­繁。宗教建筑因而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和情感价值,是永宁古镇的凝聚力所­在[8]。

2.3传统民居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永宁古镇的传统民­居目前的保存状况较好,但是也面临政府管理的­缺失、建造工艺的限制及居住­者维护水平有限等方面­的问题。

当地政府管理的缺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相关法规的滞­后与限制。在福建省当地的消防法­规中,将石头厝列为危房,限制了这类建筑的开发­利用。同时大量传统民居也因­此成为了拆迁改造的对­象。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产权­问题,政府对于古镇内部的传­统建筑难以建立统一的­规划保护政策。

对于建筑自身而言,建造工艺的限制是当地­传统民居面临的主要威­胁:一方面早期木构建筑逐­渐达到其耐久年限,随时有损毁的可能;火灾等意外灾害的威胁­也十分致命。另一方面传统技艺的失­传和材质的变迁让原状­维护变得极为困难。红砖的拼花技艺已经面­临失传的境地,因此建筑外墙的拼花出­现毁损后,只能使用涂料草草修补­以防止雨水侵蚀墙体(图9)。一些传统手工技艺如剪­瓷等,被现代模具所替代(图10)。这些工艺及材质上的差­异都造成了传统建筑风­貌的改变,而在当前条件下,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永宁古镇的传统民居大­都产权自有,维护工作主要依赖居住­者自己完成。而居住者自身的维护能­力十分有限:一方面是传统民居的空­废化现象日趋严重,无人经营的民居逐渐变­为危房,面临拆迁[9]。一些宅院墙面的砖雕出­现了被整体盗走的情况(图11)。另一方面是居住者的维­护工作比较草率,建筑风貌受到明显破坏(图12)。随着早期建筑的逐渐毁­损以及传统工艺的失传,一些屋主因为生存所迫,不得不将老屋拆毁重建­为普通的乡村砖房,失去了传统风貌。

目前看来,永宁古镇的传统民居整­体保存状况较好, 尤其是番仔楼及石头厝­等建筑,因为使用砖石为主要材­料且年代较近,完整保留了建成时的形­态。传统民居的主要威胁更­多来自于人为因素:房屋的空置、居住者对建筑维护的疏­忽等。

3传统建筑保护面临问­题详析——以番仔楼为例

永宁古镇现存的三类民­居中,官式大厝在闽南各地分­布广泛。永宁当地的官式大厝从­规模及建筑艺术上看,与闽南官式大厝的代表­作仍有一定差距[10]。番仔楼则是当地特有的­建筑样式,最具特色,因此,下文以之为例,探讨永宁传统民居的保­护问题。

3.1番仔楼的保护价值评­估

永宁古镇内的番仔楼数­量多,保存状况好,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风貌区,但是其价值却没有被充­分认识。以下将继续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情感价值三­个方面具体分析番仔楼­的保护价值。

历史价值:番仔楼这一建筑形式是“下南洋”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清末民初的战乱,让许多闽南人迫于生计­而背井离乡,前往南洋寻找出路。开始时,这些人多只能从事苦力­工作,在历经艰辛之后,一部分人终于取得成功,得以荣归故里,同时他们也将南洋的建­筑风格带回了闽南。南洋的建筑风格与当地­传统建筑相融合,演变出了当地特有的番­仔楼[11]。从这个角度看,番仔楼无疑代表了一段­特殊的历史。

艺术价值:区别于天津、上海等地区直接由“洋人”修建的完全西化的洋楼。番仔楼为当地华侨结合­多种建筑风格所修建,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对研究传统建筑及闽南­文化有重要意义。在屋顶形式上,番仔楼已经使用了平屋­顶,明显区别与传统建筑的­坡屋顶,但是可以看到董云阁故­居的屋顶保留有歇山顶­的做法。番仔楼借用了西式的山­花,并在其上依照当地传统­题出楼名,门楣上则用四个字记录­了户主的姓氏渊源。墙体装饰采用了闽南红­砖的拼花手法。窗户多为石框方窗,来源于闽南官式大厝的­作法。窗檐出现了西方的叠涩­手法,但其造型不拘泥于传统­的西方样式,周围砖饰图案出现了火­焰形的伊斯兰教元素。番仔楼的外部大量使用­西式柱式,但进行了变化处理:如在其上按中国传统刻­书对联,柱头借用了雀替样式。番仔楼的室外空间已经­进行了简化,不再有由房屋或连廊围­合的院落出现,但建筑内部平面布局延­续了“一厅数房”的形制,中间是厅堂,左右各有房间(图13)[6]。番仔楼在外观上固然有­部分西化的元素,但实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这一多文化的综合体,对于研究闽南地域文化­及文化融合现象都有极­强的参考价值。

情感价值:番仔楼是海外华侨归国­所兴建,目的是为子孙后代提供­一处长久的居所。现今这些华侨的后人散­居世界各地,番仔楼作为祖宅,便成为了一种精神纽带,是华侨们叶落归根的根­系所在,具有不可替代的情感价­值。

3.2番仔楼的保护现状

永宁的番仔楼数量大且­分布集中,在整个闽南地区都极为­罕见。永宁古卫城城墙包围区­域的总面积为86.18ha,是三大卫城中面积最小­的一处。但在这一范围内就有数­十处保存完好的番仔楼,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风貌区。

番仔楼的建成时间长的­不过百年,短的只有50~60 年的历史,其结构形式大都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建筑材质耐久度高。虽然有部分建筑出现局­部毁损情况,但是均处于可以修复的­范围内,没有出现完全破坏的情­况。保存情况较为理想。

由于保护制度的不完善,永宁古镇内的番仔楼保­护工作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工作主要依靠民间力量­自发进行,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比较有限。目前,仅有董云阁故居一处革­命烈士故居得到挂牌保­护,同时有少量番仔楼设置­了官方解说牌。但是政府对其的保护工­作仅局限于挂牌而已,没有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支持。番仔楼的维护只能依靠­居住者自己进行。由于人口外流现象严重,番仔楼空置现象较为明­显。现今的居住者也以外来­租户为多,维护效果有限。居住者自发的修缮工程­基本凭喜好进行,过程中对旧有的风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由于传统观念上的误区,番仔楼成为了当地传统­民居保护工作的盲点,究其原因,一是,番仔楼出现年代与现在­相隔并不远,仅有百余年历史,建造工艺大多还有留存,尚未在人们心中建立起­不可复制的历史建筑形­象。二是,番仔楼与洋楼二者的概­念长期没有理清,被混为一谈,于是番仔楼的研究一直­处于洋楼研究的附属地­位,其价值没有被充分重视。三是,永宁的番仔楼数量庞大,保存质量较好,当地人对其习以为常,保护意识淡薄。

番仔楼目前的保存状况­较好,给保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保护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传统观念上的­误区,导致了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在保护技术上和重视程­度上均有所欠缺,保护成效并不明显。

3.3典型实例保护分析

汉林楼是永宁古镇中最­著名的番仔楼之一,由菲律宾华侨蔡泽洽于 1949 年建成,1969年重修。工程前后花费20 多万美金。据了解,这样一笔钱在当时足够­修建一座电厂和一座水­厂。汉林楼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41m2,一、二层共计 28间房,三层为露台。楼体为钢筋水泥加砖石­的混合结构。楼内装饰聘请了两位惠­安师傅相互竞技,因此其装饰由楼中轴线­一分为二,一中一洋两种风格在楼­内相互呼应。其砖雕、陶塑、彩绘装饰十分精美,包含“丹凤朝阳”、“桃献千年寿”、“白头啼春归”、“五福朝堂”、“四季景色”之“梅鹊报早春、

翠莲乐夏天、松鹤助冬景” (注:“四季景色”中秋季图案已经脱落不­存,其名不可知)诸多图案。就连天窗四周也画上了­二十四孝典故,可见其精美程度。

2015年下半年,汉林楼的屋主筹措了7­0余万资金用于修缮工­作。由于产权自有,资金来源全靠自筹,这一工作完全成为了一­种私人行为。因此,虽然在过程中有专业人­士提出了相关建议,但是并没有得到重视,汉林楼继续按照屋主的­意志完成了修缮。这也是当地传统建筑保­护的常态。

根据现场走访,修缮工作包括:对祖厅的修复扩建;对于破损的木制柱体进­行更换,用石柱或混凝土柱替代;对屋顶露台的地面进行­了修复,使用了瓷砖铺地;对屋顶上的坡屋面盖瓦­进行了更换,使用了现代的波形瓦屋­面;对破损的护栏进行了修­补;对破损的彩画进行了修­补;对室外连廊进行了修复;对石柱上的对联进行了­描绘。

这一类的修复工作对于­番仔楼的维护固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其方法缺乏专业指­导,对传统建筑风貌的保护­造成了负面影响。由于其建造年代相对较­近,大多数工艺并未失传,因此修缮工艺上并未出­现明显的区分。修缮工作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上,所使用的材料与原有材­料的差异较大:木结构被水泥及石材取­代,房屋的结构得到了维护,但是与房屋当初的建造­工艺已经有了很大出入;对于破损护栏的修复,采用了石材而非原有的­陶瓷材质,与未损毁部分差异明显;而护栏下的挡板采用了­原有建筑中不曾出现的­大理石,更显突兀;至于瓦屋面的做法,由于现有材料的限制,被迫选择了现代的波形­瓦,属于无奈之举,且其处于屋顶,被屋顶女儿墙遮挡,对建筑的风貌影响相对­较小。修缮工作的缺陷还体现­在对彩画的修复上,室内天窗的彩画有部分­龟裂脱落,修缮中直接用白灰涂抹,许多彩画就此消失;入口门檐上“四季景色”缺少的秋季图案被蝴蝶­图案草草替换,破坏了旧有图案的整体­构思(图14)。

通过汉林楼的修缮工程­可见,民间的修缮工作以主体­结构的维护及功能性修­缮为主,满足居住使用功能即可,对于文化艺术方面的考­证较少。因此对室内彩画的修缮­仅仅以防止其脱落为目­的,用白灰粉刷,放弃了对图案内容的修­复。“四季景色”因为处于入口处,出于“面子”考虑,必须对图案进行补绘,但由于缺乏考证工作,无法还原损毁的秋季图­案,只得另绘新图案。这样的维护方式破坏了­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与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相违背 [12]。

番仔楼是永宁古镇的传­统民居保护现状的缩影,背后折射出的是观念上­的冲突和无奈:统一的保护因为产权、政策等原因推进迟缓;建筑本身的价值受重视­程度还不高;群众自发的维护工作缺­乏对传统风貌的保护意­识;传统技法不断消失;毫无风格可言的新建建­筑逐渐增加;一些宗教宗祠建筑因为­人们光宗耀祖的心态而­频繁拆建。这一切都在威胁着古镇­的历史风貌,传统民居保护工作的形­势已经十分严峻。

4永宁古镇传统民居保­护前景展望

永宁古镇的传统民居产­权问题复杂,民间力量强大,在某些程度上甚至可以­对抗官方的行动,统一的保护工作落实极­具挑战。因此,具体的保护工作应当继­续以民间力量为主,政府起到辅助引导作用。通过宣传引导,发动民间力量主动投入­到传统民居的保护活动­中去,尤其是注重发动海外华­侨的力量,让其对自有产权的住宅­宗祠等进行维护,官方的资源则更多向公­共建设部分倾斜,增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古镇的电线落地工程­以及公共道路的维护等。政府在保护工作中更多­承担监督引导的辅助角­色,提供一定的政策及技术­支持,确保保护工作的持续性­和质量,同时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发动群众积极投入到保­护工作中去。

在这一总体原则下,根据永宁古镇的现状,基于传统民居的保护价­值和永宁古镇的开发利­用两个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重视历史价值,留存传统民居的真实性。传统民居一直面临复杂­的维护改造问题,永宁古镇华侨众多,在翻新翻建祖宅宗祠以­求“光宗耀祖”上不遗余力。而缺乏合理规划的保护­工作对传统民居的真实­性造成了极大损害。因此,政府应当在传统民居的­登记备案制度基础上,增强监管,让传统民居的翻新翻建­始终处在科学的引导监­督之下。同时官方也可以通过直­接提供经考证的修复图­纸的方式,减少翻新翻建对传统民­居真实性的破坏。具体到实际操作中,应当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建,以维护为主,同时注意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尤其是剪瓷、砖雕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建造工艺。对于已经毁损的建筑,应当争取原样重建的可­能。

重视艺术价值,扭转建筑保护观念。传统民居的全面保护有­赖于观念上的转变:一方面,建筑保护不应当拘泥于­其某一象征方面的意义,要将保护工作回归于建­筑本身,让人们从建筑技艺、建筑文化上来重新认识­传统民居,以此为基础,扩大挂牌文物保护单位­的覆盖面,让汉林楼、宁东楼等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传统民居得到更­为妥善的保护;另一方面,建筑的现代化改造是建­筑居住环境的改善,并不一定意味着对建筑­外观的重置及对历史风­貌的抛弃。对于有意愿主动恢复民­居原貌的居住者,政府应当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延续传统民居的历史风­貌。尽量避免居住者因为技­术有限,迫于无奈将传统建筑改­为普通乡村砖房的情况。同时,政府应当通过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助居住者改善传­统民居内部的居住条件,留住居住者,让传统民居在使用中得­到长期而有效的维护。对于无人管理的房屋或­是个人主动捐献的房屋,政府应当主动承担起保­护修缮责任,积极采取保护措施,争取将之建成当地传统­民居保护的典型,而非以种种理由任其荒­废,造成当地人对政府行为­的不信任,影响后续工作的进行。

重视情感价值,通过传统民俗的延续推­动传统民居的保护。永宁古镇当地宗教信仰­虔诚,宗庙宗祠建筑众多,是当地传统

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民风民俗的发扬,刺激当地人对传统建筑­的需求,进而引导当地居民自觉­地保护传统建筑是一条­可行之路。但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由于信仰需求引发攀比­心态,导致盲目拆建,反而威胁了这些建筑的­生存。古镇的西门土地公庙便­是在建筑完好的情况下,于2016年初被主权­人集体决定翻新重建。必须认识到传统建筑的­保护改造必然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改变,比如熙宝楼的主人便将­楼出租用作公益图书馆,当地的南门七号文创中­心也是由私宅改造而成。只要对传统民居的改造­被控制在可还原的限度­内,改造后的建筑仍旧能够­延续和展示当地的文化­传统,对当地的发展能够起到­一定助益,那么这些改变便是合理,值得肯定的[13]。

重视保护管理,用政策法规引导推动保­护工作。当前法规对传统民居的­开发利用造成了不必要­的限制:一方面石头厝被直接列­为危房;另一方面民宿类的经营­场所没有专门的规定,只能按照快捷酒店的标­准建设。而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这些规定导致了大量违­规经营的发生。几乎是当地唯一住宿地­的永宁卫青年旅社便因­其建筑为石头厝,无法取得特种场所经营­许可证而停业。永宁卫青年旅社的停业­让过夜游客几乎消失,甚至在某些时间段造成­了游客断流的现象,损害了当地居民对传统­民居保护利用的积极性。因此,除了相关优惠政策的出­台,相关限制法规的跟进和­松绑对于古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重视可持续发展,协调旅游与传统民居保­护[14]。一方面传统民居作为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能够­促进旅游开发,另一方面旅游开发也是­保护工作的助推器。目前古镇的品牌还没有­打响,传统民居没有得到广泛­关注,影响力有限。有限的收入,导致了对古镇保护的有­限投入,形成了恶性循环,对保护工作十分不利。针对永宁古镇现存传统­民居的实际情况,应当以闽南侨乡的建筑­文化为主打旅游品牌,以多种文化交织的建造­工艺为主要内容,对传统民居进行宣传展­示。在实践中,除了众多的传统民居,还可以通过永宁民间众­多的传统宗教文化活动­展示当地的多元文化;同时将附近的黄金海岸­以及观音山等自然风光­资源协同利用规划,配套开发[15],建成完整的文化和自然­风光共生的旅游度假区。这一过程中也应尽量避­免过度的旅游开发对传­统民居造成破坏,使古镇失去原有的风貌。只有旅游开发和传统民­居保护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双赢。

结语

永宁古镇传统民居数量­庞大,保存情况较好,形成了极具闽南特色的­历史建筑风貌区。其中的番仔楼不仅是多­种异域文化交融形成的­产物,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具有极高的历史及艺术­价值。目前看来,永宁古镇的开发程度较­低,民间力量主导着保护工­作的进行。由于民间力量自身的局­限性,保护效果有限。政策法规的滞后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利用产生了 负面影响。建造工艺的变迁让建筑­的原貌维护愈加困难。传统民居本身亦处于衰­败的进程中,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幸而这一问题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古镇保护还有很多可能­性。

保护工作要继续以民间­力量为主,政府的协同辅助下协调­推进,围绕传统民居的历史、艺术及情感价值三者展­开。在正确认识其价值的基­础之上,确立科学的保护思路:一方面在专业科学的引­导下,让传统民居的保护成为­一项全体居民的自觉性­运动,与官方的保护行动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让保护工作与­旅游开发相协调,在展示传统民居的同时­实现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如此,永宁古镇传统民居的开­发保护工作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特别感谢“永葆安宁”团队及姚志清先生在文­章写作中给予的支持)

图片来源

图2:永宁古卫城文化研究编­委会.永宁古卫城文化研究[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

其余图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参考文献

[1] 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M]. 第 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2]张杰,严欢. 格式塔心理学下传统聚­落街巷空间的“扬”、“弃”——以福建石狮市永宁古卫­城为例[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2014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2014:10.

[3] 林志森.铺境空间与城市居住社­区[D]. 泉州:华侨大学,2005.

[4] 关瑞明.泉州多元文化与泉州传­统民居[D]. 天津:天津大学,2002. [5] 王家和.泉州沿海石厝民居初探[D]. 泉州:华侨大学,2006. [6]彭媛媛. 空废化下的聚落空间形­态变迁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 2014.

[7] 陈清 . 探析泉州传统民居装饰“红砖文化”[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2009(5):148-150.

[8] 沈喆莹.建筑现象学下的福建省­永宁卫传统聚落民间信­仰空间研究[D].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9]彭媛媛.对永宁老街由兴盛到衰­败的分析[J].山西建筑,2013(1):3-4. [10] 周红 .蔡氏红砖厝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J]. 装饰 ,2007(3): 85-87.

[11] 张杰,夏圣雪.从古厝走向番仔楼的艺­术形态演变的文化解析[J].设计艺术研究,2013(2):72.

[12] 魏闽.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的­全过程[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13] 朴松爱,樊友猛.文化空间理论与大遗址­旅游资源保护开发[J].旅游学刊,2012(4):39-47.

[14] 张朝枝,保继刚.国外遗产旅游与遗产管­理研究——综述与启示[J]. 旅游科学,2004(4):7-16.

[15] 闫实,张杰.古村落保护规划与旅游­开发初探——以福建永宁古镇为例 [J]. 江苏建筑,2013(2):1-3,7.

 ??  ?? 13典型潘仔楼的平立­面图
13典型潘仔楼的平立­面图
 ??  ?? 14 汉林楼
草草修复的四季景色之­秋景
14 汉林楼 草草修复的四季景色之­秋景
 ??  ?? 旧有栏杆样式(上)与新建栏杆样式(下)对比
旧有栏杆样式(上)与新建栏杆样式(下)对比
 ??  ?? 修缮中用了新的石材
修缮中用了新的石材
 ??  ?? 修缮工程中被涂抹的绘­画
修缮工程中被涂抹的绘­画
 ??  ?? 图 7文革中损毁的装饰
图 8番仔楼中西结合的装­饰图 9破损的红砖拼花
图 10 剪瓷工艺的消失
图 11 被挖去砖雕的墙面图 12 缺乏维护的番仔楼
图 7文革中损毁的装饰 图 8番仔楼中西结合的装­饰图 9破损的红砖拼花 图 10 剪瓷工艺的消失 图 11 被挖去砖雕的墙面图 12 缺乏维护的番仔楼
 ??  ??
 ??  ??
 ??  ??
 ??  ??
 ??  ??
 ??  ?? 图 1私自搭建的建筑
图 2永宁卫城古地图
图 3 永宁古镇现状图(由于三级街巷过于细密,在此图不做具体标注)
图 4三级街道示意图
图 5废弃的铺门
图 6永宁古镇的传统民居
图 1私自搭建的建筑 图 2永宁卫城古地图 图 3 永宁古镇现状图(由于三级街巷过于细密,在此图不做具体标注) 图 4三级街道示意图 图 5废弃的铺门 图 6永宁古镇的传统民居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