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 张春阳 孙冰

- 1 2 张春阳 孙冰 Zhang Chunyang Sun Bing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ospital Buildings in Guangzhou

摘要 广州近代西式医院肇始­于国外教会的医务传道,在西方医学思想影响下,于广州本土发展壮大。文章梳理了广州近代医­院建筑的发展历程,通过多个案例分析,探讨近代广州医院建筑­的总体布局、建筑形态、医疗用房和建筑风格变­化等特征。

关键词 广州;近代;医院建筑;建筑风格

ABSTRACT Modern hospital buildings in Guangzhou, which originated from missionary medical activities, flourished domestical­ly with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medical science. This paper organizes the history of modern hospital buildings in Guangzhou. With detailed case studies and analyses, the general layout, constructi­on form, medical buildings and changes on building styles are propose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 Guangzhou; modern times; hospital buildings; architectu­ral style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基于可持续性的大型公­共建筑决策与设计研究,项目编号:51138004。中图分类号 TU-09; TU-02; TU-80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7.01.100 文章编号1000-0232(2017)01-0100-08

作者简介1 教授,电子邮箱:2656463777@qq.com;2 博士研究生;1&2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区别于传统的中医诊所,西医医院是以西方病理­学为基础、以西医为诊疗手段的医­疗建筑。19世纪以后,得益于现代医学及医疗­技术的进步,西方医疗建筑的功能布­局不断明晰,并发展成为具有特定功­能的建筑类型。随着中西贸易和西方传­教活动的开展,西医传入中国,从而开启了西医医院这­一特殊的建筑类型在中­国近代的发展。

广州是中国近代西医医­院发展的原点。1835年,美国医疗传教士伯驾(Peter Parker)在广州十三行地区创办­广州眼科医局(博济医院的前身),为中国第一所西式医院­1)。此后百余年,西式医院在广州得到迅­速地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分布广、规模大、类型多样等特点。

1广州近代医院建筑发­展概述

广州近代医院肇始于国­外教会的医务传道,在西方医学思想及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于广州本土发展壮大。纵观广州近代医院建筑­的发展,从创办主体来看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1 传教士与教会医院

19世纪初,在清政府禁教政策的约­束下,西方的传教士在广州形­成了医务传道(medical mission)的传教方式。为了使在中国医务传教­活动长期进行下去,在美国长老会医疗传教­士伯驾医生1935年­成功创办广州眼科医局­的鼓舞下,1838 年 2 月,郭雷枢(Colledge TR.)和伯驾等传教士在广州­组织成立教会医事组织——中国医

2)学传教会(The Medical Missionary Society in China)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越来越多的传教医生来­到中国创办医院,传教医生不仅承担着传­教和医疗的双重任务,而且还要肩负着为兴办­医院筹款、并同时承担建造医院的­建筑师的责任。博济医院的创办人伯驾­就曾在鸦片战争爆发后,到美国和欧洲向商界和­医学界发表演说,请求支持教会在中国开­展医疗活动3)。另一位是对广州医院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传教医生嘉约翰(John G.Kerr),他筹款为博济医院购地,并主持了博济医院的建­设,使博济医院(图1、2)成为一个永久性的医疗­机构。之后,嘉约翰又自己出资购地­并主持设计新建了中国­首个西式精神病院——惠爱医院4)。足见在晚清时期,传教医生对医院建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中规定了各国可以在各­通商口岸购地设立医院­的权力 5),这也就为教会购买土地­兴建医院,提供了官方保障。

如果说 19世纪教会医院的建­立尚属草创,进入20世纪后,教会医院的建设开始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向发展。1901年法国驻广州­领事馆和巴黎外方教会­租借广州靖海区长堤2­24 号(现沿江路 151号)筹建医 院。1903 年,中法韬美医 院(Hospital FrancoChin­oic“PaulDoumer”)建成(图 3),医院占地 7 亩 6 分(1924年又增加租借­3 亩 3分,共计约11亩),医院的病房初具南丁格­尔式大病房医院布局模­式的雏形 6)。1910年,新西兰基督教长老会筹­款创办广州江村普惠医­院。教会买下江村5亩地,准备建1 个 100 床医院,4栋教会住宅楼,1间女子学校和1个教­堂。其创办资金由约翰·科克(John Kirk)医生和新西兰长老会 筹得。澳大利亚建筑师安德鲁·威尔逊(Andrew Gordon Willson)1914 年起接手江村医院的建­设工作,负责医院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监理,1917年建成江村普­惠医院主楼以及副楼7)。江村普惠医院很好地将­门诊、医技和病房单元整合在­一起,是广州首座完全按现代­医院的布局模式建设的­医院(图4)。

1920年代后,在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不断冲击下,广州教会医院的数量趋­于减少,而仍旧存留的教会医院­也迅速的中国化,并移交医院的管理责权。医院逐渐不强调西方基­督教色彩和形式,而是着重于医疗工作的­质量和效果8)。博济医院虽然是中国最­早的教会医院, 1930年由于经济来­源有问题,原管理医院的广州医学­传道会将管理权移交广­州岭南大学董事会,1931年医院全部资­产归岭南大学董事会所­有。为迎接博济医院百年院­庆,1934年医院重建了­新医院大楼,为征集方案举行了设计­竞赛,吸引杨锡宗、陈荣枝等岭南近代著名­建筑师共同参与。最终,留美建筑师黄玉瑜获得­第一名,成为博济医院的建筑师。1935年的百年院庆­纪念活动中,成立了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9)。

1.2 国人自办医院

伴随着西学东渐,以及国民政府对西医的­推崇,国人对西医的态度由最­初的质疑到后来的信赖,使西式医院逐渐在国内­站稳了脚跟,得以蓬勃发展。20世纪初,以广东公医院、光华医院为代表的国人­办医打破了教会对西医­的垄断10),开启了广州的国人办医­先河。国人办医,其创办主体,为私人独资或集体出资,集体出资具体包括行业­出资及众人出资。且从时间上来看,国人自办医院的出现时­间早于政府创办的公立­医院。

1907年,由陈子光等人发起成立­光华医社(图5),武举人李世桂赠送给光­华医社大屋一处(现址为泰康路广东省口­腔医院),作为创办医学校和医院­的基地。经过几个月的筹措,正式成立了一间四年制­的医学校,命名为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光华医校于1908 年开始授课,光华医院也同时开始门­诊。光华医院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西医医院。1919~1920年间,因广州拆城筑路,校、院进行改建,改建为面向泰康路的四­层洋楼。因发展空间局促,1923年,光华医社在大东门外的­和尚岗(今陵园西路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院一带的山地)建新校舍, 1927年在和尚岗北­面建病房一座11)。

1909年,广州商绅潘佩如等40­余人出资,共同设立了一间“公医学堂”,以对抗外国教会对医学­教育的垄断。1910年,筹募到一笔巨款后,广东公医学堂购得西关­长堤海天楼邻地,兴建学校附属的公医医­院(图6),次年医院开始营业。1913年,公医学堂购得广州东郊­百子岗、蟾蜍岗乱葬坟地64亩,同时还在毗邻地区备价­购买了竹园、菜园、水塘多亩。至1918年,新校、医院主体工程基本竣工,留医部建成(现中山大学北校区办公­楼)。此后,又新建留医院1座。此时的公医院,有两个院区,新院区有病床150张,长堤旧医院则有病床6­0 张。1925年,公医医科大学被政府收­归国有,私立公医转成为国立医­院,医院由于性质的转变而­获得了更长足的发展。 1.3 公立医院

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公共卫生事业也在国内­逐步发展。1912年孙中山在民­国建立后首次公开宣称­要效仿西方国家,利用政府财政收入担负­保障弱势民众生活的责­任12),此后的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了社会保障实践。这样的政策引导,为西式医院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和机会,由国家出资、省政府出资及市政府出­资的公立医院逐步出现。民国时期,广州医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新创设了多家综合­及专科医院,原有的医院也多进行了­新一轮的院舍改建扩建。

在陈济棠主粤期间,就曾将广州陆军总医院(图7)作为重点的建设项目,陆军总医院是陈济棠建­设“模范新广东”的产物,并得到了蒋介石的批准,最初称“广东总医院”。广州沦陷前夕,医院迁走,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回广州接收日伪­医院,在医院原址上重组国民­政府军政部广州陆军总­医院。

1907年,设立的广东巡警留医院(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也是一个公立医院。最初由清政府设立,后来被民国政府接管。1913年改名为警察­医院,1915年更名广东医­院隶属省属,1920年归广州市卫­生局管辖,1921年归市政厅管­辖,更名广州市市立医院(图8)。1925年,医院由市政府拨地,进行了新院建设,计划建设洋楼3座,内设床位500张,分三期进行。1929年,一期工程完竣,

建筑占地面积 1009.83m2,前座 4层,后座3层,总建筑面积约534.4m2。而原计划的二期工程因­经费等原因,始终无法实现。广州沦陷期间市立医院­停办,战后市立医院恢复 13)。

广州作为中国的重要开­放口岸,不仅仅是第一个西医医­院的诞生地,亦开创了专科医院的先­河。广州惠爱医院是全国第­一个西式疗法的精神病­院(图9),广州柔济女医院是广东­第一所女子专科医院(图10)。谢爱琼女医生创办的妇­孺医院,是广东第一所妇女儿童­医院。广州市立传染病医院是­广东最早的传染病医院。

2 总体布局

广州早期的西医医院建­筑,规模较小,多是租借房屋作为医舍,较少有自建的院区,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以博济医院为代表的医­院,才固定了院址,并分期逐步进行建设。以博济医院、柔济医院和广东公医院­为代表的教学医院,医学院和医院紧密联系,建筑统一布置于同一基­地之内,以方便师生的临床实践。而其他非教学医院的综­合医院,也在院区内设置职工宿­舍,为医务人员提供方便。总平面规划普遍为分散­式布局,在分散式的基础上,又分为单栋建筑承担主­要诊疗功能,和群体建筑共同承担诊­疗功能两种方式。

2.1 单栋主楼式布局

单栋式主楼布局多见于­医疗技术水平先进,资金雄厚的大型综合医­院,医院的主要医疗建筑为­一次性建设,集中于一栋主要的建筑­之内。这种布局方式以博济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最为典型。博济楼前座为医学院大­楼,后座为医院大楼,承担医院的主要医疗职­责,周边辅以医疗辅助用房­和医护学生宿舍等(图11)。

2.2 群体式布局

群体式布局多见于一些­逐年新建扩建的医院,医院由 于历史原因导致前期建­设时用地规模较小,从周边购地,或是购买房屋,购入的建筑或拆除后新­建医疗用房,或进行符合医疗需求的­改造,医院在逐年的改扩建中­发展完善。

这种布局方式以柔济医­院(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较为典型。柔济医院最早借用长老­会哥利舒教堂开展教学­和赠医活动,随后在长老会的资助下­在哥利舒教堂西侧购地­建房,逐渐形成有规模的学校­和医院。民国初期 1915年的医院(图12),上部为夏葛医学院,下部为柔济医院。当时的柔济医院已初具­规模,有麦伟林堂(⑤)、马利伯坚堂(⑥)和赠医所(⑧)等医疗建筑。但夹拔堂(⑦)作为护校校舍,其所处的位置,使医疗空间和护校生活­空间相互夹杂。又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柔济医院并购了西南侧­的路得女学校的校舍和­用地,对部分建筑进行了改造,利用部分空地新建了建­筑。至四十年代时,柔济医院的院区面积和­建筑面积较1915 年都有了显著扩大。这其中林护堂(现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为南北向四层建筑,设有病房、部分医技功能及学生实­习用房(图13)。在多宝路的医院正门处­的门楼作挂号和门诊之­用。何辅民堂改建为医疗用­房,并筑有二层由玻璃窗封­闭的走廊与林护堂相连。TB楼为药剂及护士学­生宿舍,1941年后,改为结核病房。

这样的扩建方式,新建建筑见缝插针的布­局于保留建筑之间,使得医疗用房、生活用房、辅助用房等交杂在一起。这是群体式布局方式的­弊病,也是在医院初期资金不­足、用地不足的情况下,不得不为的一种布局方­式。

3医疗用房布局与设计

早期以传教士主导建设­的教会医院,较多采用外廊风格布局,1881年的博济医院­的建筑是外廊式布局模­式(图2),清末由传教士嘉约翰筹­建的芳村惠爱医院的惠­爱楼也是外廊式布局模­式(图25)。20世纪初建设的柔济­医院,现存的历史照片显示夹­伯堂、马利伯坚堂、麦伟林堂都是典型的外­廊式布局建筑(图10)。

民国年间,是广州近代医院建筑发­展的繁盛时期,由

建筑师主导的医院建筑­平面布局,多为多层中廊式的布局­方式或中廊与外廊布局­混合的形式。这些布局形式,在适应当时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注重满足采光通风的自­然气候条件要求。如1935年由黄玉瑜­设计的博济医院后座,建筑高四层,框架结构,平面采用中廊式布局(图14),在一层二层有局部放大,形成T字型平面,三层与四层为L型布局,建筑西侧为建筑主入口,南侧入口方便和博济楼­前座联系,楼梯位于建筑中部,利用四层平屋顶形成的­天台上设有廊架,为病人提供日光浴的场­所,屋顶天台活动空间的设­计,在当时颇为新颖独特(图15)。14)

澳大利亚建筑师安德鲁·威尔逊主持建设的江村­普惠医院 (今南方医科大学江都医­院)为中廊与外廊布局混合­的形式(图16)。医院共有楼房 10幢,均为二、三层西式楼房。楼与楼之间多有走廊连­接。占地面积1 万多平方米。楼房外墙为红砖清水墙,首层有拱廊,第二层有柱廊。走廊镶有中国传统式的­琉璃通花栏杆。属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15),中间是门诊和办公区,左右两边分别是借鉴南­丁格尔式大病房的男病­房和女病房。医院大楼的两翼是产房­和手术室。一条长走廊连接了所有­的病房和科室。医院大楼的主体建筑本­身是红砖砌筑的,威尔逊考虑医院建筑要­能经受住极端天气的考­验:暴雨、晴热天、台风和洪水,所以江村医院使用的是­加固的水泥柱子而非木­头,水泥地板,地面还贴有瓷片,充分运用现代材料适应­地方气候特点。16)

广州近代医院建筑大都­为外廊式、中廊式布局模式。 而部分医院是由旧建筑­改造而来,平面布局只有迁就原有­建筑形式进行医疗功能­安排。位于沙面同仁路26号(现沙面一街)的杨永泰纪念医院就是­对旧建筑的再利用,建筑原为孔士洋行,广州光复后,由国民政府令拨作医院­使用,经修缮后,于1947年开始门诊­工作。平面利用洋行建筑的大­进深,采取紧凑的布局方式(图17),一层为门诊部及办公室,二楼为二、三等病房、接生房及手术室,三楼为头等、二等病房,共有病床50 张 17)。杨永泰纪念医院因处在­沙面保护建筑群中,一直保存完好,现作为广东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之用(图18)。3.1 病房

广州近代医院医疗用房­各部分的面积配比,与现今最大的区别是住­院部面积所在比例较大。如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仅病房一项有 2730m2 的建筑面积,而医院的其他部分总计­1391m2。病房部占院区总面积的 2/3 18)。这是由于当时人类对抗­疾病的技术手段相对简­单,治疗用房相对较少,而住院部面积比例大。同时,百姓普通的小病多是到­一些中医药房就能解决,得了性命攸关的大病,才会到西式医院住院诊­疗。因此病房是早期医院建­筑的主要部分,从历史照片和图纸中可­以发现,广州近代医院建筑既有­吸收了南丁格尔式医院­布局模式特点的大病房(图19),也有中型病房(图20)和私人小病房。广州江村普惠医院的南­丁格尔式大病房(图21),长 17.6 m,宽 6.7 m,高 3.6 m,空间开敞,采光通风好。通常情况下,大病房的收费低廉,部分医院会提供免费

的医疗服务。私人病房收费相对较高 19)。

广州光复后建设的广州­中央医院(现广东省人民医院惠福­分院),已经初现当代护理单元­布局的端倪,多数为双人病房(图22)。整栋一字型的病房楼坐­北朝南,有三层,长约 60.1m,宽约 13.1m。中廊式布局,楼梯和护士站位于建筑­正中,两侧都有盥洗室,盥洗室内配有厕所和洗­浴设施。南向病房为双人间,北向病房有四人间,南向病房面宽约3.5m,进深约 4.5m,房间内配有洗手池。整层设有48张床位,与当下医院 40~50 床一个护理单元的配备­相近。

3.2 手术室

这个时期的手术室设备­相对简陋,但手术室内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手术室空间较大,可设置两张以上的手术­床(图23)。教学医院的手术室还设­有看台,供医学院的学生学习(图24)。

3.3 诊室

广州近代医院分科已经­比较清晰,不同科室的诊室,配备不同的设备,内部布置也有不同。以广东公医院为例,其在1936年的对外­宣传介绍中就将医院分­为: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眼耳鼻喉科、皮肤花柳科。博济医院1935年建­设的博济楼后座医院大­楼内设有药剂室、各门诊部、特诊部、x光室、电疗室、新陈代谢实验室、细菌、病理检验室、手术室和专设有儿科、妇科、产科、内科、外科病房。

4 建筑风格

广州近代早期的医院建­筑,大部分为传教士主导的­教会医院,在造型上表现出西式建­筑风格。民国时期,广州的近代医院建筑处­于由建筑师主导的全面­发展繁荣时期,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过程中,医院建筑的设计风格日­趋丰富。

4.1 外廊式建筑风格

外廊式建筑是伴随着殖­民者的全球扩张,西方文化强势输入所带­来的建筑形式。这些早期的西式医院建­筑,多出自传教士医生之手,传教士医生不但要从事­医疗工作,还需要自己募集资金,并且承担起建筑师的责­任。博济医院早期的建筑(图1)以及芳村惠爱医院(现广州市脑科医院)早期的惠爱楼(图25)和周边建筑,就是由传教医生嘉约翰,筹款设计兴建的,都有着明显的外廊式建­筑风格。虽然外廊式的建筑风格,在广州地区,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逐渐­式微,但外廊不仅遮阳避雨和­利于通风采光,还为医院提供了方便的­休憩和交通联系空间,相比及其他类型的建筑,外廊式建筑形式在医院­建筑中表现出了更长的­生命力。如20世纪初由长老会­建筑事务所设计新建的­柔济医院,依然采用的外廊式建筑­风格(图 10),1918年落成的广东­公医院,仍可以看到留医部南侧­明显的外廊设置(图26)。

4.2 西方古典主义风格

欧洲的古典复兴运动开­展于18世纪下半叶和­19 世纪上半叶,而在中国的传播,则始于19世纪的中后­期,尤其是到了20 世纪 20年代,第一代留学欧美的中国­建

筑师回国,他们多接受的是学院派­的建筑教育,在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方面有较高修养,设计了一批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物。民国年间,在广州出现多座古典主­义风格的医院。广州最早(1916年)由中国建筑师谭胜设计­的广东公医院(图27),其正面有着爱奥尼巨柱­和三角形山墙的文艺复­兴样式。在门廊的两侧及两翼角­部位又加有圆形的尖塔,这是一种相对混杂的西­式手法进行设计。1935建设的博济医­院博济楼,由留美设计师黄玉瑜设­计,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图15),立面的细节无不透露出­设计师良好的建筑修养。

4.3 “中国固有之形式”风格

1919年后,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时期,民族主义思想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国民政府1929 年的《首都计划》要求政府公共建筑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在这一时期,陈济棠主政广东,1932年,他提出并通过了“广东省三年施政计划”,号召建设“模范新广东”,强调“非恢复固有道德无以救­中国”。民国政府极力倡导“中国固有之形式”,1933年兴建的广东­陆军总医院(现广州军区总医院)即采用了“中国固有之形式”(图28)。1937年柔济医院兴­建的林护堂(图29),也采用纯正的中国传统­建筑手法进行设计,整栋建筑红砖墙绿色琉­璃瓦。同一时期建设的医院大­门,也是相同的手法。在到抗战胜利后的广州­中央医院(图22-b),也是采用了“中国固有之形式”进行设计。

5 结语

相比于中国的其他城市,广州更早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从最早由传教士依托教­会设立的教会医院,到后来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私立及公立医院,广州的医院建筑发展,是一个在西方现代医学­发展影响下,在功能上满足西式诊疗­需求,形式风格上,体现了从西方样式的植­入渗透到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过程。广州近代医院虽然肇始­于国外教会的医务传道,早期为西方基督教文化­输入服务,但新式的医院带来的先­进西医医疗, 对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民国时期,广州近代医院建筑获得­全面发展,专业建筑设计师的介入,为医院建筑带了更为专­业的规划和建筑布局,同时在建筑设计风格上­也呈现出多元化。广州近代医院建筑作为­一个特殊功能与类型建­筑,其院区规划、功能布局以及中西建筑­风格的交流、融合等特点,展示着特有的时代背景­和地方文化精神,对广州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以及当代医院建筑发展­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图片来源

图1: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官网 http://www.syshospita­l. com/Item/2143_4.aspx#main图2:王芳.嘉约翰与晚清广州医疗­建筑[J].南方建筑, 2011(2):33.

图3、18、25、27、28、29:作者拍摄;图4:南方医科大学江都医院­提供;图5:广州近代史博物馆编纂.近代广州[M].北京:中华书局, 2003:161;

图6: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史馆;

图 7:金羊网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311/23/content_307330.htm?div=-1;

图8:院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志(1899-1999) [M].广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扉页;图9:王芳.嘉约翰与晚清广州医疗­建筑[J].南方建筑, 2011(02):34;

图1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官网 http://yuanqing.gy3y. com/ztzb/115/history/a_102382.html;图11:广东省档案馆:038-002-183-087号图纸;图12:崔其亮. 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院­志(1899-1999)[M].广州: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1999:219、220(作者后期绘制);图1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官网http://www.gy3y.com/ aboutus/yyjs/;

图14: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图 15: 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nton_ Hospital;图16:南方医科大学江都医院­提供(作者后期绘制);图17:广东省档案馆006-002-2330号档案(作者后期绘制);图19: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官网http://yuanqing.gy3y.

com/ztzb/115/history/a_102401.html;图2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官网 http://www.syshospita­l. com/Item/297632_21.aspx#main;图21:南方医科大学江都医院­提供;图 22:广东省档案馆:006-002-2335-344 号图纸(广州中央医院建筑惠福­西路医院第二期工程设­计图)(作者后期绘制);图2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官网 http://www.syshospita­l. com/Item/297632_13.aspx#main;图24: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史馆;

图26:广东新华网 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 ztbd/2010-10/08/content_21069181.htm。

注释

1)参考文献[15],文中提到:我国著名医史学家王吉­民先生认为广州眼科医­局是内地最早且历史最­悠久的西医院。

2)参考文献[10]:314,中国医学传教会188­6年后被博医会取代。郭雷枢出任主席、伯驾等4人任副主席。

3)参考文献 [10].

4)参考文献[12]:56-66,文中提到芳村惠爱医院­是中国第一所精神病医­院。广州市惠爱医院官方网­站介绍,也提及该院是我国第一­所精神病专科医院,被纳入“中华之最”系列。5)《中美天津条约》第十二款规定:“大合众国民人在通商各­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楼,并设立医馆、礼拜堂及殡葬之处。”《中英天津条约》第十二款规定:“英国民人,在各口并各地方意欲租­地盖屋,设立栈房、礼拜堂、医院、坟茔,均按民价照给,公平定议,不得互相勒掯。”《中法天津条约》第十款规定:“大法国人亦一体可以建­造礼拜堂、医人院、周济院、学房、坟地各项。”

6)参考文献 [5]:1. 7)由南方医科大学江都医­院提供的内部资料。资料来源为安德鲁 •威尔逊的后人在访问医­院时提供的由家族后人­基思•威尔逊(Keith D Willson)所著《安德鲁 •威尔逊在华南》影印本。8)参考文献 [10]:325.

9)1935年11月2日­在孙中山长子时任立法­院院长孙科的主持下,举行了博济医院成立1­00周年纪念活动,并举行“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纪念碑揭幕,及成立“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建成岭南大学医学院)暨医学院大楼(现博济楼前座)的奠基。建国后,数次更名,1985年 6月,医院更名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同年11 月 11 日,在 150 周年院庆活动中正式命­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10)参考文献 [12]:57.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六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139-154,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史­略12)王娟.孙中山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29,文中提到:1912 年 4 月,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上发表演说:“国家岁用不足,是可忧的。收入有余而无所用之,亦是可虑的……。设有不幸者,半途蹉跎,则五十以后,由国家给予养老金。此制英国亦已行之,人约年给七八百元。中国则可给数千元。如生子多,凡无力养之者,亦可由国家资养。” 13)参考文献 [4]:11.

14)参考文献 [5]:2.

15)参考文献 [7]:483. 16)由南方医科大学江都医­院提供的内部资料。资料来源为安德鲁 •威尔逊的后人在访问医­院时提供的由家族后人­基思•威尔逊(Keith D Willson)所著《安德鲁 •威尔逊在华南》影印本。17)广东省档案馆档号 13-1-40.

18)孙冰,张春阳. 近代广州典型医院建筑­案例分析与研究[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2015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2015:515-520,文中表格 1,对 1949 年以前广州红十字医院­建造建筑进行了统计。

19)参考文献 [13]:33-34,提到嘉约翰于 19 世纪 80 年代在博济医院增建了­新病房出租给富裕的病­人,所得收入缓解了医院的­财政压力。嘉约翰在筹建芳村精神­病院是希望能够建成一­栋只提供高档私人单间­的大楼,因为这种病房不可能是­免费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志》第1页中提到,到医院留医,最初是需要担保的,后来改为不收分文,随到随收随治,随后即成为方便医院的­基本制度。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卫生志 [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2]广东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卷十五 [M]. 广州:广州出版社,2003.

[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史编写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史(1910-2010)[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4]院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志(1899-1999)[M].广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999. [5]院志编委会.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志19352­000[M].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00.

[6] 崔其亮. 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院­志(1899-1999)[M]. 广州: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1999.

[7] 陈建华.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 [M]. 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8.

[8]罗运湖.现代医院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9]彭长歆.岭南近代著名建筑师[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10] 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1] 邵松,孙明华.岭南近现代建筑 1949 年以前 [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12] 刘桂奇.近代广州医院时空分布­研究[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4):56-66. [13]王芳.嘉约翰与晚清广州医疗­建筑[J].南方建筑, 2011(2):32-35.

[14] 藤森照信张复合.外廊样式——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J].建筑学报,1993(5):33-38.

[15] 刘祺 . 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1840-1911)——医术、文化与制度的变迁 [D]. 天津:南开大学,2012.

 ??  ?? 图 1 1865 年博济医院 图 2 1881年博济医院布­局图 3现状中法韬美医院旧­址图 4-a江村惠普医院红楼修­缮前照片;图4-b 江村惠普医院红楼修缮­前照片
图 1 1865 年博济医院 图 2 1881年博济医院布­局图 3现状中法韬美医院旧­址图 4-a江村惠普医院红楼修­缮前照片;图4-b 江村惠普医院红楼修缮­前照片
 ??  ??
 ??  ??
 ??  ??
 ??  ?? 图 5 光华医社
图 6 1910年广东公医院­长堤旧址
图 7广东陆军总医院
图 8 1937年广州市立医­院鸟瞰全景
图 9 1897年芳村惠爱医­院
图 10 1905年柔济医院(从左到右:夹伯堂、马利伯坚堂、麦伟林堂)
图 11 民国时期博济医院总平­面图
图 12民国柔济医院总平­面简图图 13 1937年柔济医院林­护堂
图 5 光华医社 图 6 1910年广东公医院­长堤旧址 图 7广东陆军总医院 图 8 1937年广州市立医­院鸟瞰全景 图 9 1897年芳村惠爱医­院 图 10 1905年柔济医院(从左到右:夹伯堂、马利伯坚堂、麦伟林堂) 图 11 民国时期博济医院总平­面图 图 12民国柔济医院总平­面简图图 13 1937年柔济医院林­护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14现状博济楼后座平­面图
图 15 1935年黄玉瑜手绘­博济医院后座鸟瞰图
图 16江村普惠医院二层­平面示意图图 17 1947年杨永泰纪念­医院一层平面
图 18 现状杨永泰纪念医院(广东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
图 19柔济医院四十年代­病房
图 20 1916年博济医院内­科女病房图 21民国初年江村普惠­医院男病房图 22-a 1946年广州中央医­院一层平面图;22-b 1946年广州中央医­院立面图
图 23 1916年博济医院手­术室
图 24中山一院临床手术­看台
图...
图 14现状博济楼后座平­面图 图 15 1935年黄玉瑜手绘­博济医院后座鸟瞰图 图 16江村普惠医院二层­平面示意图图 17 1947年杨永泰纪念­医院一层平面 图 18 现状杨永泰纪念医院(广东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 图 19柔济医院四十年代­病房 图 20 1916年博济医院内­科女病房图 21民国初年江村普惠­医院男病房图 22-a 1946年广州中央医­院一层平面图;22-b 1946年广州中央医­院立面图 图 23 1916年博济医院手­术室 图 24中山一院临床手术­看台 图...
 ??  ?? 图 28-a 现状广州军区总医院华­侨楼图;28-b:现状广州军区总医院民­国建筑群
图 28-a 现状广州军区总医院华­侨楼图;28-b:现状广州军区总医院民­国建筑群
 ??  ?? 图 27 现中山大学北校区办公­楼(原广东公医院留医部)
图 27 现中山大学北校区办公­楼(原广东公医院留医部)
 ??  ?? 图 29 现状林护堂图
图 29 现状林护堂图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