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表 1子汇水区参数取值

-

拿大水力计算研究所(CHI)基于SWMM 基础之上开发的软件,该模型中有专门模块用­于设置LID措施,可在研究区域加载不同­的LID 设施,研究不同LID 设施的组合形式对雨水­径流和水质的控制效果,可有效地评估LID 水文效应 [7]。Ahiablame 等 [8] 使用 PCSWMM模拟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 LID措施对城市洪水­的影响,结果表明LID 措施

[9]能有效地减少径流量;张忠广等 基于 PCSWMM 模型以人工湿地为主要­手段对城市降雨和水资­源分配情况进行了模拟,指出LID措施可达到­水平衡、防洪与水质指标的要求;

[10]

牛帅等 模拟分析了生态滞蓄池、渗透铺装、集水箱措施对雨水径流­和峰值的降低效果,且指出LID 设施对于短时间降雨的­效果更加明显。鉴于此,本文以广州市典型社区­为例,利用 PCSWMM 模型研究 LID水文效应,为社区海绵化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1 模型构建

1.1 PCSWMM模型概述

PCSWMM 为加拿大 CHI 于 1984 年以 SWMM为核心持续开­发并改进的城市雨洪模­型,具有强大的水文水动力­模块,支持 1D-2D模型耦合,结果表达比SWMM 更直接、形象和便捷,广泛应用于排水管道和­暴雨管理研究。PCSWMM模型可模­拟与暴雨径流相关的水­量和水质问题,包含 LID控制模块,能够模拟LID设施对­降雨的减缓程度 [7]。PCSWMM 内嵌 GIS 功能,支持多种格式数据,包括 ArcGIS、Geomedia SQL、MapInfo、Microstati­on、AutoCAD、SQL、OpenGIS、GML、KML 及其他类型矢量图或栅­格图,通过系统自身整合提供­智能化工具用于模型的­建立、优化和分析。

1.2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花地河以西、龙溪中路以北,该区域三面被河流围绕,结合排水分界线及流向,形成一个独立封闭的排­水系统,该区域用地主要由居住、绿地、道路用地组成,总面积为43.29 万m2。现有研究区域排水管网 CAD图、高清卫星遥感影像图等­资料,其中遥感影像 图影像级别为19级,清晰度较高,能清晰识别屋顶、道路、绿地等下垫面信息,为后期建模分析不透水­率、下垫面比例及 LID措施布置等提供­支持。

1.3 排水系统概化

在 PCSWMM模型中,水力要素包括节点和管­段,其中节点包括铰点(窨井、雨水篦子、探测点、转折点)、出水口和蓄水设施(蓄水池和湖泊),管道包括排水管道和沟­渠。考虑到雨水篦子对模拟­结果无太大影响,且雨水篦子管线管径较­小,删除雨水篦子可以提高­模型计算速度及精度,故一般将雨水篦子删除[7]。

研究区域管网数据源自­排水管网CAD图,该区域为新建小区,采用的是雨污分流制,故仅提取雨水管网,管线均为圆形,由该排水管网CAD图­可提取管线起点和终点­的XYZ坐标和地表标­高、管径、长度及流向等。其中,起点和终点即为检查井­位置,可根据起点和终点的X­Y坐标确定检查井位置,导入PCSWMM模型。起点和终点的Z坐标即­为该管线的入口标高、出口标高,可通过PCSWMM 导入工具导入PCSW­MM模型,但需注意从CAD管网­图中提取出的数据为管­径的下沿埋深标高,故此时PCSWMM 模型的偏移量应选择标­高进行导入,如选择的深度作为偏移­量还需作进一步转换。检查井的地表标高如前­所述可以直接从 CAD中提取出来,井底标高即为与该检查­井相连的所有管道中最­低的管道Z值。经处理后导入PCSW­MM模型,该研究区域共有检查井­130个、出水口2个及管段 130 根。

采用等分角线法划分本­研究区域的排水系统子­汇水区,即在道路中心线的交点­处做对应角的角平分线,角平分线相交组成该子­汇水区。由于每个子汇水区中检­查井数较多,汇水区只指定其中一个­检查井,根据就近排放原则,结合检查井图层利用泰­森多边形法则对其进行­细分,最终研究区域被划分为­132个子汇水区。

1.4 模型参数率定

PCSWMM模型参数­包括水量和水质两部分,水量模型参数参考 PCSWMM模型手册­及邻近地区相关研究成­果确定 [11-13],具体取值(表 1)。

2016 年 9月期间,共采集 20160902、20160907 和20160910共­三场降雨径流,将研究区域的下垫面类­型划分为道路、屋顶、绿地,于降雨时针对不同类型­下垫面每隔 10min收集一次雨­水径流,用于分析的不同类型下­垫面雨水径流污染物类­型主要为 BOD5、CODCr、TSS、NH3-N、TN、TP 等水质指标。

采用 2016 年 9 月 10日监测降雨和水质­数据,以BOD5、CODcr、TSS、NH3-N、TN、TP 等水质指标作为目标对­模型水质参数进行率定,模型参数参考相关文献­取初值[7],根据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误差调整水质模型参­数直至最优。鉴于监测数据质量问题(如数据个数问题),绿地和道路采用201­6 年 9 月 7日所监测的水质及降­雨数据进行模型参数验­证,屋顶采用2016 年 9 月 2日所监测的水质及降­雨数据进行模型参数验­证。为保证模型精度,对应不同下垫面不同水­质指标的水质参数分别­选取最大值、平均值、某一时刻的瞬时值即同­时刻值作为限制条件计­算相对误差E,计算公式如下式,得到模型参数(表2 ~ 4),模拟误差(表5)。

式中:E 为相对误差,%;Csim,max为模拟结果最大­值; Csim,avg 为模拟结果平均值;Csim,same 为同时刻模拟值; Cobs,max 为实测结果最大值;Cobs,avg 为实测结果平均值; Cobs,same 为同时刻实测值;Cobs ——为实测最大值、平均值、同

时刻值三者的平均值。

从表 5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相对误差小于­10%,模拟结果精度较高,能够较好地反映该区域­面源污染状况,说明所构建的PCSW­MM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和可靠性。

2 LID 方案设计

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技­术主要通过利用不同设­施的不同功能即“渗”、“滞”、“蓄”、“净”、“用”、“排”等来达到减少外排径流­总量、削减洪峰流量、净化雨水水质、改善生态环境、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

当然各个功能之间往往­密不可分,同一LID 措施可能兼有多个功能,如下凹式绿地兼有“渗”、“蓄”、“净”、“用”等4项功能。

2.1 LID 计算原理

各类低影响开发措施由­不同的“层”构成,如透水铺装由透水面层、透水基层、透水底基层等组成,绿色屋顶由植物层、基质层、过滤层、排水层等组成,下沉式绿地和生物滞留­设施由蓄水层、种植土、原土层等组成。 PCSWMM模型基于­各种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基本原理概化为7 种 LID调控措施,分别为生物滞留池、下渗沟槽、透水铺装、雨水桶、植草沟、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PCSWMM模型也是­通过竖向层的组合表示,主要包括表层、土壤层、路面层、蓄水层、暗渠(排水层)等,不同的LID 措施含有不同的层,具体各LID措施所含­层(表 6)[14、15]。

PCSWMM 模型有7 种 LID措施,现以生物滞留池为例介­绍 LID计算原理,其他LID措施类似,在此不再介

绍。PCSWMM将每个 LID措施概化为一个­含有填充物,填充物含有孔隙的蓄水­池(图1),蓄水池中表层接受直接­降雨和其他不透水区的­降雨入流,种植有植物,并需设置表层厚度、空间植被覆盖率、曼宁系数和坡度等参数,当表层蓄满时径流便从­顶端溢流流出;土壤层需设置厚度、孔隙率、土壤持水率、凋萎点、水力传导度、水力传导坡度和水吸力­等,其中孔隙率决定孔隙的­体积,即可以蓄存的水的体积,凋萎点指土壤在最干旱­时所含水量,而土壤持水率指水分在­土壤层和其他竖向层之­间不发生水分交换的最­大含水量,故土壤持水率需大于凋­萎点,否则模型会报错;蓄水层即类似于蓄水池­蓄水,需要设置蓄水层厚度、孔隙率和下渗速率,蓄水层可以下渗雨水至­本地土壤层;如果设置了排水层,蓄水层便会通过排水层­向外排水,排水层需设置出流系数、出流指数及管底抬高等。

LID设施表层、土壤层和蓄水层水文特­性如蓄水水深、土壤含水量等通过水量­平衡方程计算,具体参考PCSWMM­模型使用手册。

2.2 LID 布局

PCSWMM 模型中 LID控制措施是在子­汇水区属性中设置,可以在同一子汇水区中­设置多种不同LID 措施和多个同种 LID措施单元。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将LID措施置入子汇­水区,分别为:①向一个没有LID 措施的子汇水区加入一­种或多种LID 措施(图2左);②同一个子汇水区只添加­一种LID 措施(图2右)。第一种方法允许将多个 LID措施混合置于一­个子汇水区中,但各LID措施并列运­行,每个LID措施分别处­理其对应面积的子汇水­区水流部分,不可以一个LID措施­的出流数据作为另一个 LID措施的入流数据。

第二种方法允许LID­措施占据整个子汇水区,并允许接受来自上游子­汇水区的出流作为该子­汇水区的入流,故可以满足流向设置,但第二种方法需要创建­新的子汇水区,并设置新的LID子汇­水区面积属性。

无论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LID措施设置方法,在设置完 LID措施后,均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子汇水区不透水率,如将不透水区设置为透­水区后,需重新计算不透水率,尤其第二种方法,还需调整新创建的子汇­水区面积和原子汇水区­面积。

参考相关文献及各地区­低影响开发手册[17],选取下垫面的 50%改造为对应的低影响开­发措施,分析各种方案情况下 LID措施的效果,具体方案如下:

(1)方案A:将屋顶的 50%改造为绿色屋顶,绿色屋顶雨水直接排放,绿地的50%改造为下凹绿地,剩余的 50%原屋顶产生的雨水汇流­至下凹绿地收集处理。

(2)方案B:将道路的 50%改造为透水铺装,绿地的 50%改造为下凹绿地,50%原屋顶的雨水汇流至下­凹绿地收集处理。

(3)方案C:将屋顶的 50%改造为绿色屋顶,道路的50%改造为透水铺装,绿地的50%改造为下凹绿地,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雨­水直接排放,剩余的50% 原屋顶的雨水汇流至下­凹绿地收集处理排放。本模型中所涉及的绿色­屋顶、透水铺装和下凹式绿

[11、17、18]

地等 LID参数参考相关文­献 和模型手册,具体设计参数(表7 ~ 9)。

3 LID措施的水文效应

采用广州市暴雨强度公­式,降雨重现期分别取0.5、1、2、5、10、20年,利用芝加哥雨型得到不­同重现期设计降雨过程­线,运用PCSWMM模型­评估各种方案低影响开­发效果。

3.1 0.5 年一遇 2h设计降雨

当研究区域遭遇 0.5 年一遇 2h 设计降雨时,LID措施添加前、方案A、方案B和方案C 这 4种情况下出水口 #1和出水口#2的流量峰值、不同指标污染物浓度峰­值以及4种情况下的径­流量、不同指标污染物负荷量­及其削减率(表10~12)。

由表 10流量数据可知,方案A、方案B、方案C的出水口#1和出水口#2的流量均小于LID 添加前,说明各方案对流量均有­明显的削减作用。比较3个方案的流量可­以发现方案A> 方案 B> 方案C,这是由于3个方案的削­减效果不同造成的,方案C为方案A与方案­B组合,效果优于方案A和方案­B,而方案B削减效果优于­方案A。

由表 10污染物数据可知,方案A、方案B和方案C在出水­口#1和出水口#2的径流污染物浓度峰­值均有明显削减,但个别污染物如出水口#1 的 BOD5 径流污染物浓度峰值却­比 LID措施添加前还高,出水口#1 除 TP 以外径流污染物浓度峰­值方案C比方案B还高。这是由于PCSWMM­模型在计算冲刷带来的­污染物时,不区分LID区域和非 LID区域,直接采用子流域全部径­流和面积来计算。LID区域内的降雨被­直接用于稀释污染物,而非LID区域内的降­雨需要转换为径流才可­用于稀释污染物,两者有时会有近一半甚­至一个量级的差距,导致设置了LID措施­的出水口污染物浓度峰­值有可能高于未设置L­ID措施的出水口污染­物浓度峰值,或者多添加了某项LI­D措施的出水口浓度峰­值高于未添加该项LI­D 措施的出水口污染物浓­度峰值。

尽管方案A、方案B和方案C的个别­污染物浓度峰值高于 LID措施添加前,但由于污染物负荷量是­由流量 乘以浓度累加所得,故此污染物负荷量仍有­不同程度地削减。由表11 和表 12可知,当研究区域遭遇0.5 年一遇 2h设计降雨时,对比LID措施添加前、方案A、方案 B和方案C这 4种情况下的出水口径­流量和各水质指标,发现各项指标削减情况­如下:径流量分别减少了约4­5.96%、63.36% 和 64.77%,BOD5 污染负荷分别减少了约 38.02%、53.22% 和 56.93%,CODCr污染负荷分­别减少了约 33.71%、54.44% 和 57.44%,TSS 污染负荷分别减少了约 33.91%、47.61% 和 51.20%,NH3-N污染负荷分别减少了­约 37.66%、47.89% 和 51.91%, TN 污 染 负 荷 分 别 减 少 了 约 40.48%、51.48% 和55.29%,TP污染负荷分别减少­了约 50.20%、69.02%和 71.37%。

3.2 不同重现期降雨综合评­估

同理,模拟不同设计重现期降­雨的径流与污染物负荷­量,发现遭遇不同重现期设­计降雨中峰值削减规律­与0.5年一遇设计降雨相似,以下不再论述。汇总不同重现期情况下­方案A、方案B和方案C这 3种情况下的径流量及­各水质指标的削减率(表13)。

由表 13可知,各种方案下出水口径流­量及各水质指标污染物­负荷削减率情况如下:

(1)当研究区域采用方案A、方案B和方案C时,其削减率均随着重现期­增大而减小,这是由于LID 措施

蓄水能力有限,当降雨量增大时,即分母增大导致削减率­减小。

(2)相同重现期降雨条件下,削减率方案C> 方案B> 方案A,说明削减效果方案C优­于方案B,方案B 优于方案A。方案C为方案A与方案­B组合,效果应当优于方案A与­方案B,方案B为将方案A中的­绿色屋顶调整为透水铺­装,而绿色屋顶含有排水垫­层,为“蓄”、“排”结合型LID措施,透水铺装未设置排水层,为“蓄”型 LID措施,透水铺装效果优于绿色­屋顶,故方案B 优于方案A。

(3)当研究区域遭遇0.5年一遇到20年一遇­设计降雨时,采用方案A、方案 B和方案C时的径流量­和各污染物负荷均有明­显削减,其中方案 A、方案 B和方案C的径流量削­减率分别为45.96%~41.96%、63.36%~54.48% 和 64.77%~58.27%,BOD5 削减率分别为 38.02%~14.15%、53.22%~19.98% 和 56.93%~ 24.35%,CODCr 削 减 率 分 别 为 33.71%~17.89%、54.44%~26.96% 和 57.44%~30.98%,TSS 削减率分别为 33.91%~9.09%、47.61%~12.90% 和 51.20%~15.39 %,NH3-N 削 减 率 分 别 为 37.66%~25.57%、47.89%~30.61% 和 51.91%~34.43%,TN 削减率分别为40.48%~22.07%、51.48%~27.28% 和 55.29%~31.35%, TP削减率分别为 50.20%~46.04%、69.02%~59.91% 和71.37%~63.72%。

结论

(1)构建了研究区域PCS­WMM模型,利用监测所得降雨和水­质数据对其进行参数率­定,结果表明相对误差大多­小于10%,说明所构建的 PCSWMM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和可靠性。

(2)提出方案A、方案B和方案C等3种­LID方案,分别采用重现期为 0.5、1、2、5、10、20 年的设计降雨对这3种­方案进行评估,发现3种方案的径流量­和污染物负荷量削减效­果均较为明显,径流量和污染物削减率­均随着重现期增大而减­小。

(3)相同重现期降雨条件下,削减率方案C> 方案B> 方案A,说明削减效果方案C优­于方案B,方案B 优于方案A,即削减效果中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和绿色屋顶的­组合比两两组合的削减­效果要明显。

(4)方案A、方案B和方案C在不同­设计重现期下的径流削­减率可达 41.96%~64.77%,BOD5、CODCr、TSS、NH3-N、TN 和 TP的污染负荷削减率­分别为14.15% ~56.93%、17.89%~57.44%、9.09%~51.20%、25.57%~ 51.91%、22.07%~55.29% 和 46.04%~71.37%。 图、表来源

图1、2:根据参考文献 [11] 相关内容改绘;文中的表格均由作者绘­制。

参考文献

[1]杨阳,林广思.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南方建筑,2015(3): 59-64.

[2] 彭翀 , 张晨 ,顾朝林.面向“海绵城市”建设的特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响应[J]. 南方建筑,2015(3):48-53.

[3]车伍,赵杨,李俊奇.海绵城市建设热潮下的­冷思考[J].南方建筑,2015(4):104-107.

[4]仝贺,王建龙,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 [J]. 南方建筑,2015(4):108-114.

[5]李俊奇,任艳芝,聂爱华,等.海绵城市:跨界规划的思考[J]. 规划师,2016(5):5-9.

[6]郭湘闽,危聪宁.高密度城区分布式海绵­化改造策略[J].规划师,2016(5):23-28.

[7]吴海春,黄国如.基于 PCSWMM模型的城­市内涝风险评估[J].水资源保护,2016,32(5):11-16.

[8]Ahiablame L,Shakya R.Modeling flood reduction effects of low impact developmen­t at a watershed scale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6,171:81-91.

[9]张忠广,黄津辉,林超,等. 基于 LID理念的城市水资­源综合管理规划研究 [J]. 水电能源科学,2013,31(7):29-32. [10]牛帅,黄津辉,曹磊,等.基于水文循环的低影响­开发效果评价 [J]. 建筑节能,2015,2:79-84.

[11]蔡庆拟,陈志和,陈星,等.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城市­雨洪控制效果模拟 [J]. 水资源保护,2017,33(2):31-36.

[12] 聂铁锋.广州市城区暴雨径流非­点源污染负荷核算技术­研究 [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2.

[13]Wu H,Huang G,Meng Q,et al.Deep Tunnel for Regulating Combined Sewer Overflow Pollution and Flood Disaster:A Case Study in Guangzhou City,China[J]. Water,2016,8(329):1-14.

[14] 吴建立.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典­型措施评估及其应用[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15]何爽,刘俊,朱嘉祺. 基于 SWMM模型的低影响­开发模式雨洪控制利用­效果模拟与评估[J].水电能源科学,2013,31(12): 42-45.

[16]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 Reference Manual Volume III–Water Quality[M].Cincinnati: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2016.

[17]胡爱兵,任心欣,丁年,等. 基于 SWMM 的深圳市某区域LID­设施布局与优化 [J]. 中国给水排水,2015,31(21):96100.

[18]苏义敬,王思思,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 南方建筑,2014(3):39-43.

 ??  ?? 图 1生物滞留池概化图
图 2 LID置入子汇水区方­案
图 1生物滞留池概化图 图 2 LID置入子汇水区方­案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