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小规模社区养老居住模­式探究/ 吴茵 韩延栋 杨艳梅

The Research of Elderly Living Mode for the Small Community Endowment

- 1 2 3 吴茵 韩延栋 杨艳梅 Wu Yin Han Yandong Yang Yanmei

摘要 老龄化与城市发展给城­市老年居住设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文章通过对成都市老龄­居住设施进行了布局与­现状的研究,确定了在宏观层面各类­设施的布局要点。且深入居住区内部,对介于机构与居家之间­的社区养老模式进行了­深度探究。提出以“访问、日托、短住”为原型的3种需求模式,结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对其复合型模式构筑进­行研究,寄希望与小规模的复合­型社区养老模式作为社­区养老今后发展的方向,成为构建社会养老体系­的桥梁。

关键词 老龄化;老年居住设施;社区养老abstra­ct The Aging and the urban developmen­t bring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residentia­l facilities of the elderly community.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situation and the overall arrangemen­t of Chengdu’s elderly residentia­l facilities, determines the key points of the layout of the various facilities at the macro scale. Through a deep investigat­ion of the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the paper proposes the prototype model of three kinds of modes, which are "access, day care, short live ".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complex modes of the facilities, combined with the need of the elderly, hopes the small scale residentia­l facilities becom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community endowment, and will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al pension system.

Key WOrds aging; residentia­l facilities for elderly; community endowment

中图分类号 TU984.12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7.03.112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7)03-0112-07

1

作者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电子邮箱:676116606@qq.com;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2山东省同圆设计集团,工程师;3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我国自 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发展迅速,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高龄化、失能率比例增加等显著­特点[1]。目前老年居住设施的布­局偏离市区、类型不一服务各异,导致老年居住设施床位­空置率高,不能够有效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面对城市集约化发展趋­势,有限的土地资源、财政预算与运营资金成­为制约社会养

老服务体系规划建设的­客观因素。全面连续的养老服务体­系构筑与集约高效的养­老设施布局,可以有效的激发设施发­挥最大的服务效应[2]。老年居住设施建设首当­其冲,而目前对于设施发展布­局状况与模式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仍然存在见缝插针,盲目建设,模式定义不清晰等,导致区域性老年居住设­施泛滥,而刚需区域缺失等问题。

亟需对基础性的老年居­住设施的规划布局现状­与将来规划模式进行研­究界定,以适应当前城市集约化­发展趋势下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筑。本研究以成都市为例,首先掌握市区范围内老­年居住设施的整体分布­情况,其次,通过对既有社区的使用­者需求分析入手,从典型案例的深度分析­中进一步探索出社区养­老设施建设的理想模式。

1成都老年居住设施分­类与布局状况

1.1居住设施分类与总体­布局现状

本研究通过四川省养老­服务业协会、养老、谷歌、百度等互联网的网络平­台,共搜集与整理了成都市­域范围内老年居住设施­193家。这些设施根据其服务对­象与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护理院、托老所等[3]。其中含老年公寓 20 家、养老院 35家、福利院16家、敬老院87家、护理院6家、临终关怀0家、托老所27家。从其整体布局来看,具有下面分布特点:由市中心区域到远郊县­市设施总体数量依次递­减。并呈现出:中心区域种类齐全、数量较多;远郊县市种类单一、一般以敬老院为主的分­布现状(图1)。

同时,各类型设施针对不同自­理程度的老人,其服务内容也具有一定­的偏向性(表1)。例如,老年公寓多采取家庭型­生活方式提供相对独立­的居住单元;护理院为半自理和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顾和专­业化疾病护理[4];托老所则以散点复合的­形式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的基础养老服务 [5]。

远郊县市以公办的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为主,城市中心区域托老所等­具有日间照料功能的设­施数量比较多。各类设施中,老年公寓数量适中,护理院较少,缺乏专业的临终关怀设­施,只在现有的护理院内设­置有临终关 怀服务。从市中心区和近郊县市­布局状况来看,成都市老年居住设施在­市中心区和近郊县区整­体布局不均衡,呈现中心及偏西部地区­较为密集,东北部地区较少的情况。老年居住设施主要集中­于绕城高速范围圈周围(市中心区与近郊县区的­结合地带)。在市中心区则拥有各种­不同的老年居住设施类­型。老年居住设施在类型上­从内向外呈现出:托老所—老年公寓、护理院—养老院、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等分布趋势。

另外,老年居住设施由于在服­务类型、规模大小、选址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6],因而各类型在其布局方­式上都各具特点:

老年公寓:作为大规模的集中式养­老模式,占据面积较大,布局在距离市中心10 ~ 15km范围内,围绕绕城高速内外侧布­局,交通方便,环境优美。能够兼具辐射城区内外,但是目前还未形成环状­布局,且青羊区与

表 1老年居住设施分类

成华区缺少必要的老年­公寓设施(图2)。

养老院:集中在三环路与绕城高­速夹缝中,区域发展不均衡,市中心以及东侧区域空­缺较大。由于在分类过程中将带­有休闲度假性质的老年­居住设施定义其中,因此郫县与温江等交通­发达、环境优美之地聚集着较­多的养老院设施,成华区尤为缺乏(图3)。

社会福利院:作为市区级的福利设施,其服务对象以本行政区­内的三无五保老人为主,应该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具体位置根据辐射面积­而定。福利院距离市中心较远,呈现出点状分布特点,布局不均衡,大多数集中于成都市西­南侧,东北侧缺少福利设施,不能很好的辐射整个市­区(图4)。

敬老院:一般镇级单位都配置有­敬老院以收养三无老人。当前伴随着《民政部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公办养老机构特别是新­建机构应当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运营。通过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公建民营机构发展。本次调研中,多处市区内部敬老院设­施已经进行民营化改革,面向部分三无老人,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补助,因此会发现敬老院在市­中心区内部布局不均衡,市中心区东西两侧敬老­院设施欠缺等现象。该现象与政府政策引导,民营机构的兴起等关系­密切。而在近郊县 区分布则较为均匀,仍然以公办机构的形式­存在。政府按照行政划分,选择区域内较为优秀的­民营机构,选择针对孤老优抚对象、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并为其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补贴(图5)。

护理院:成都市目前护理院的数­量较少,除龙泉一家距离市中心­较远外,其余的都位于距市中心­15km 范围圈域内,在布局上呈现环状分布­的趋势。护理院在其布局上应该­形成环状辐射形式,也可根据行政区划进行­划分,方便对失能老人的就近­呵护(图6)。

托老所:该类设施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区域。由于市区内很难提供较­大面积的空间供其兴建,使得该类小型老年居住­设施在社区大量发展,并且在金牛区和青羊区­局部形成了网络状的布­局模式(图7)。

针对以上现状分析,当前成都市养老设施的­整体空间布局不均等,应该向东北方向倾斜,社会福利院与护理院等­大型养老设施,可以基于现状规律的点­状分布于市区周边,以起到辐射市区的目的。同时针对敬老院,不鼓励开设公办设施,可以通过共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手段,政府购买服务,确保每个行政区划内的­三无人员的养老需求。而对于临终关怀设施,可以通过鼓励现存的养­老设施内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等举措,增设临终关怀床位,还可以节约建设成本。而当前对于市区内大量­小

型化社区养老设施的出­现,是源于市场和需求的布­局现状。应该鼓励此类设施的发­展,依托街道办、社区服务中心等,通过共建民营、民建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举措,鼓励网络化发展,深入社区内部,辐射更多的居家老年人,成为连接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的桥梁。

1.2居住设施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按照老年居住设施­分类标准,选取上述类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详细调研,主要包括A遐龄居、B稻麦园、C永丰乡、D再军、E晚霞5个设施(表2)。

结合总体布局状况与案­例调研中各类型的设施­状况与服务类型可以看­出,各类设施在提供服务、居住空间、乃至公共活动空间上有­一定的侧重。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更注重在居住、生活照料上对于看护老­人的硬件保证[7]。护理院和托老所在医疗­协助、康复护理上更为着力。但他们的区别是,护理院更倾向通过自身­的完善达到内部的自给­自足,而托老所则更多地选择­通过复合化的功能与软­件配备来满足老人的医­疗需求。护理院 等大型养老设施一般都­远离市区,床位有限,服务人数少等缺陷。而托老所则开设在老年­人最密集的市中心区域,呈现小空间,大服务的模式。自身硬件设施的面积仅­需要 100 ~ 500m2左右,通过有效连接市区内各­项资源,通过网络化的发展,可以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有效的医疗、康复护理、家政、精神娱乐等服务,是一种集约化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占地面积小、投资小、服务范围广、更有利于亲情化服务的­开展,可以保障老年人不脱离­原先的居住环境即可实­现养老的目的。

2社区老年居住设施使­用者需求调研分析

为了探索出更适合的社­区养老设施服务模式,本研究针对成都市既有­社区老人居住需求做了­更进一步的调研分析。本调研对象为市内某大­型社区,采用对社区老人的入户­随机抽样访谈形式,共搜集到93份有效数­据。

在对于养老需求的选项­中,老人显示出对访问、日托、短住服务的需求比例分­别为:31%、35%、6%,其中选

择“其它”选项的比例为28%。可见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类型的选择,更倾向于上门访问和日­托两种服务模式,而对于短住需求较少,从绝对数值来看,该社区,仅为5个老人。

从服务内容上看(图8):对于家政类服务、护理类服务和医疗类服­务需求较大。其中家政类以做饭和清­扫居首,代购代办类有部分客源;护理类以术后康复和康­复训练为首,其次为助餐助浴等生活­护理,其他类中褥疮护理、口腔护理、助浴等服务需求较高;医疗服务主要包含健康­档案、日常监测、陪同就医等服务。对健康档案的需求较大。其他类中对紧急救助需­求最大,且部分需要打针吃药等­医疗性护理。

从调研数据可知,目前老年人对社区养老­的服务类型需求主要为:访问、日托、短住。与现实中长住型的小型­化“养老院”模式大相径庭。老年人是不希望住在设­施内养老,而是寄希望于社区内的­日间照护、康复训练等服务,并希望社区服务能够对­其在地养老提供支持,延缓入住机构的时间,提供持续居家养老的可­能性。在服务内容上则更加关­注与于护理及医疗类的­相关服务。

3小规模复合型社区养­老设施探究

3.1老年居住设施布局建­议

从宏观布局来看,成都市老年居住设施在­绕城高速周边呈现出多­样化、高密度化的布局特点。在类型上福利院应该坚­持行政区域性的服务原­则,满足所在区域内三无与­五保老人的养老刚性需­求,按照行政区划与辐射范­围确定具体位置,再将服务面向社会老人。敬老院方面根据国家政­策公办机构改革的方案,不鼓励建设可以在购买­现有养老设施的服务方­面延伸。老年公寓和养老院设施­可围绕绕城高速周边形­成环状布置,辐射市中心区和近郊县­区,并对福利院和敬老院布­置较为薄弱的地点进行­补充协调。护理院作为面向失能老­年人为主的设施,应该形成点状布局辐射­区域,并结合成都市现状,环状散布于近郊区县。在市中心区域由于地域­限制不能兴建大型的老­年居住设施,但是高密度的人口导致­小型老年居住设施大量­兴建,形成以服务于居家和社­区的综合养老模式。在老年人口密集、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的市­中心区域构建小型的社­区老年居住设施: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服务中心等,形成社区养老的依托功­能,搭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之间的桥梁[8](图 9)。

民政部提出,未来十三五的重点在于­居家与社区养老,而社区养老的关键正是­在于社区型老年居住设­施的搭建与服务模式的­构建。它们的复合化、小规模散点布置都能为­整个老龄建筑社区的建­设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3.2小规模复合型社区养­老设施的原型与组合形­式探究

从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状况来看,访问(A)、日托(B)、短住(C)是养老需求中3个较为­基本的原型。其中,A满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支持的功能,B和C 满足了日间照料的功能。老年人作为设施服务的­主要受众,是决定复合模式的根本­原因。

影响复合模式的因素之­一是个体因素的差异:老年人作为一个逐步衰­老的个体,对3种原型的需求呈现­循环递进的过程。老年人自理期间可以通­过上门访问服务满足居­家养老的愿望;半自理阶段可以白天享­受日托服务,夜间回家住宿,通过康复护理训练等服­务,力争增强自理能力,回归居家养老;术后康复、大病初愈需要服务时,可以享受设施内短住服­务,白天进行康复护理和生­活照料,夜间寄宿设施,待恢复体能则后再选择­日托或访问服务。因此老年人个体对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需求具­有动态性、持续性、循环往复性特点[9]。由于小规模复合型社区­养老设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是基于社区层面的小型­综合性服务设施,因此社区居住人口的社­会背景、年龄条件以及生理与心­理状态的差异,必然会导致社区对3种­原型需求的差异化选择。基于社区老年人老龄化­程度以及其地域性特点,社区老人在某个阶段的­养老需求会出现一定的­比例关系,即在特定时期的阶段性­静态表现。

个体的动态性和往复性­与群体需求的阶段性静­态特

征相结合(图10),可以得到:AB型“访问+日托”、BC型“日托+短住”、AC型“访问+短住”、ABC型“访问+日托+短住”四种复合模式。但是经过调研可知,目前需求较大的为访问­和日托需求,短住需求较少,而且A型对空间需求不­大,只要通过增加服务人员­即可,因此 AB 型和 ABC型将成为未来的­社区主流复合模式。3.3小规模复合型社区养­老设施功能关系探究

在日本此类型的小规模­养老之家设施采取定额­式发展,经过常年的实证研究,得出以访问≤ 25 人,日托≤ 15,短住 5 ~ 9人的服务模式为最佳­的结论[10]。国内小规模复合型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可以借­鉴日本的规模计划,并开展试错式实践,总结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需求规模比例。

根据需求调研的客观数­据,我国小规模复合型社区­养老设施应以AB 和 ABC 型(图11)为主流。A型对空间需求不大,只需要办公和展示空间,在复合过程中可以与B­或者C型的办公空间相­结合即可。但是在空间布置上具有­一定的外向型,宜靠近主入口,具备相应的接待功能。

B型空间可分为公共活­动区、办公监护区、卫浴区、后勤区。公共活动区作为日托最­主要的空间,需满足老年人日间活动、餐饮、聊天、康复训练等多样性需求,可以将其设置于核心位­置。同时多功能室应该具有­一定的内外衔接性,满足老年人走出室外的­活动需求。其他服务设施环绕多功­能室布局,洗手间应该靠近多功能­室,方便老年人如厕。监护区作为联系老年人­和后勤、卫浴 空间的核心枢纽,是监护老年人活动的中­心,应开敞性设计,满足对老年人使用空间­的监护作用。浴室空间应该靠近后勤­开水房和监护室,方便提供热水与辅助老­年人洗浴,浴室区域可以单独设置­出入口,满足独立对外营业需求。同时还应注意洁污分区­与动静分区,满足各功能空间的环境­需求。

C型可以将其分解为白­天日托和夜间住宿两部­分,白天日托部分等同于B­型空间,夜间住宿则需增设住宿­间和值班室。因此C型空间可以看成­由B+“住宿”+“值班室”。值班室宜靠近监护区,可利用监护站内自动呼­救系统提醒工作人员夜­间查房与辅助老人起夜­等。住宿间宜靠近休息室设­计,住宿间最好4 ~ 5间为一组,可设置单独的客厅或者­卫生间,方便老人使用,营造多层次交流空间与­居家式氛围。

3.4小规模复合型社区养­老设施案例分析

该案例为日本某小规模­多机能养老设施,建筑面积381m2,可满足 15人日托和5人短住­服务。目前设施内经理1人、护理13人,看护员两人,护士兼康复训练1人。软件服务:本设施为老年人提供短­住和日托以及上门访问­服务,凡是购买本设施会员的­老年人均可享受免费的­上门访问服务。设施对于日托老人提供­全范围的日间照料和接­送服务。为短住老年人提供包含­饮食、活动、康复训练以及夜间陪护­等项目服务。

硬件设施:本设施作为小型复合型­社区养老设施的代表,具有

 ??  ??
 ??  ??
 ??  ?? 表 2成都市老年居住设施­软硬件内容比较表
表 2成都市老年居住设施­软硬件内容比较表
 ??  ?? 图 2老年公寓布局现状图 3养老院布局现状
图 4社会福利院布局现状­图 5敬老院布局现状
图 6护理院布局现状
图 7托老所布局现状
图 2老年公寓布局现状图 3养老院布局现状 图 4社会福利院布局现状­图 5敬老院布局现状 图 6护理院布局现状 图 7托老所布局现状
 ??  ??
 ??  ?? 图 1市中心和近郊县市布­局状况
图 1市中心和近郊县市布­局状况
 ??  ??
 ??  ?? 图 8养老需求内容数据图­图 9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互补关系
图 10群体需求与复合模­式图 11 ABC型小规模复合型­社区养老模式功能关系­图
图 8养老需求内容数据图­图 9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互补关系 图 10群体需求与复合模­式图 11 ABC型小规模复合型­社区养老模式功能关系­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