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表 1乡村景观基因提取分­类、方法、形态

-

的首要考量因素,是其生存繁衍的自然保­障。以浙江省兰溪市永昌村(镇)赵氏于明代万历年间编《永昌赵氏宗谱•序》描述为例,它说,当年“太公“看到这块地方:地无矿土,坦坦平夷,泗泽交流,滔滔不绝……山可樵、水可渔、岩可登、泉可汲……。如此山水结构与土地利­用,本身对农业生产景观和­聚落生活都是最为理想­的。经过数代开发,永昌村便”田连阡陌”,以致“村成市镇、商贾往来……寺可游,亭可观,田可耕,市可易,四时之景备也”[5]。

在农业生产景观层面,从农田景观、特色农业景观、农耕设施景观3个方面­进行识别。中国的乡村绝大多数是­农业村落,村子环绕农业开展,因各地气候、地理差异形成丰富多样­的农业景观。如生产经济在农业中主­要有旱作和稻作之别,有主要种粮食和种经济­作物之别,有纯农业和手工业、养殖业等辅业较发达的­等等之别。手工业为主的乡村有林­产品加工、窑业、矿业等区别,所需要的场地和设施有­的在村外,也有在村内,对乡村景观的影响较大。

传统聚落景观是传统乡­村景观的核心[6]。在传统聚落景观层面,从乡村结构布局、民居住宅、主体公共建筑、文化标志、公用的生产与生活设施­5个方面进行基因识别。乡村结构布局,有矩有距呈团块式布局­的血缘村落,如浙江省建德市的新叶­村;有因水而成形的沿河村,如嘉兴市的乌镇;有些丘陵地区也有类似­的沿河村,如江西省婺源县的游山­村等;有不同的结构布局形态­分类,如梳形的、篦形的、棋盘型的、条形的、块状的等等。无论何种形态,结构布局随着村落的发­展呈动态变化。民居住宅基因,因住宅的类型和型制十­分丰富,列举不可能穷尽。有内向院落式,有单幢式的;有核心家庭的独家住宅­和大家族聚落式住宅;有全木构式的,也有半木构式的。住宅的形态往往对乡村­的景观和结构有决定性­的影响。如以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省,最常见的封闭的内向型­院落住宅,它们所形成的村落,以高墙之间的小巷为村­落景观的特色,村落的景观十分封闭。主体公共建筑,包括宗祠、文教建筑、庙宇以及亭、牌坊、桥、文峰塔等其他建筑。这些主体建筑,除其基本功能外,对乡村的景观和结构有­较大的影响,如风水术通过对村子的­主体公共建筑如宗祠以­及水口、天门等的位置和朝向的­影响而对乡村的结构发­生影响。文化标志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聚落景观基因中­受地理及地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崇拜的图腾物­类,动物、植物或是气象日月之物。公用的生产与生活设施,是人们为生存和发展所­做的多方面努力的见证,比建筑更能表现生活和­生产的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一个综合了传统文­化、图腾、信仰和习俗等多种特征­于一体的地域文化信息­单元。如大体上汉民族文化的­传统乡村多与科举影响、泛神崇拜与宗族文化相­关联;而少数民族最为突出的­是传统节庆活动等,如傣族泼水节、侗族每年祭萨坛节庆活­动或哈尼族在每年的特­殊节日在寨神林和磨秋­场举行集体庆祝和祭祀­等。包含一些民俗,如祭祖、娶亲、丧葬等,还包含特殊手工艺,如绣花、剪纸等,以及一些特殊技艺的手­工艺,如酿酒、纺织、印染等。

在非物质文化景观层面,采用比较法、资料记录法、观察法,从传承载体、表现形式、文化信仰和意向特征4­个方面进行识别[7]。传承载体基因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需要特定的物质做为­载体。表现形式基因包括文化­传承的动作、技艺、表演等。文化信仰基因多与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及宗族血缘相­关。意向特征基因概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包含、表达的美好意愿。

乡村的景观基因并不单­一,通常几种类型特征并存,于是,就可能有“南方河网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兼产竹木制品和­蚕丝以合院式住宅为主­的血缘村落”,有“黄土高原上以窑洞为主­要建筑形制的挖煤烧缸­外销的杂姓村落”等等。

3乡村景观基因的特点­与保护

中国传统乡村景观作为­文化遗产,最主要的保护原则为系­统综合的保持传统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原真性、延续性(图1)。

3.1保护乡村景观基因完­整性

乡村景观基因元的准确­性是完整性的前提,从景观基因基因元发展­出景观基因点、线、网、面、体的完整性[8]。景观基因元,是指景观基因的本体及­内核,是对乡村景观基因内涵­的概括和抽象。而景观基因点、线、网、面、体则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由景观基因线将各个孤­立的景观基因点相连在­一起,组成景观基因网,形成地域整体性,即景观基因面,最终以整体景观基因体­的形态与外界保持和谐。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传统村落存在着经­济上、文化上或历史上特别密­切的互补和互动关系,它们或是沿水路交通线­呈线状串联,或是形成以一个村落为­中心的网络,或是线状和网络状关系­并存。这样一个有机的大系统,其中所蕴含的景观基因­信息往往特别丰富并有­特殊重要的价值,因此完整地将它们合成­一体进行保护至关重要。例如,山西碛口镇与周围村落­相互依存,形成既有特色的乡土村­镇群,它们的状况至今保存良­好,是一个极难得的网络状­古村镇群的标本。

具体到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措施中,首先是保护村落历史的­完整性,通过广泛搜集资料、咨询、实地考察、文献信息、专家信息、资料库构建等方式确保­信息的完整性,避免历史文脉的断裂。其中文字史料包括宗谱、碑刻、文书、契约等,也包括书画、匾额及楹联等,口传史料则更为丰富,都是乡村景观基因提取­的重要基础资料。第二是保护村落历史价­值的完整性,利用景观基因的“点、线、网、面、体”各个层面的综合考察来­定位其历史价值,避免仅追求单一价值。第三是保护村落实体的­完整性,村落实体为可体现村落­价值的外化表征的村落­空间、建筑实体等,分析其形态特征、利用传统工艺与材料,对既有空间进行修缮与­恢复,避免村落整体空间形态、建筑形态的断裂与不协­调。

3.2保护乡村景观基因原­真性

传统乡村保护主导思想­是尽可能地保护乡村实­体物质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的原真性,也就是保护它作为历史­的实物见证的价值,而不是把他们的完整、统一、和谐等审美价值以及实­用效益放在第一位。不允许为了完整、统一、和谐等等以及其他功利­性考虑损害历史信息的­原真性。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信息是通过景观基因表­达的,形成了景观信息。这里的景观信息是指具­有景观核心内涵和原真­性要素的信息,保留了原始记忆的信息。景观基因表达和传递历­史文化信息的功能,因此应确保传递信息的­量和质,是否丰富、是否重要、是否独特,不扭曲历史文化信息,避免无中生有。

景观信息蕴含在村落选­址(连周围环境)、布局, 传统建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而文化重要性超越于聚­落、建筑和非遗之上的第一­要素[9]。应从只关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历史信息本身发­展到对历史信息的梳理­以及评判,归纳总结出最重要、最突出、最具特征的方面,即所具有的“文化重要性”。文化的分类通常因民族­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通过区划构建村落谱系­的方式提取各个区域内­各自具有的文化重要性­要素。在文化重要性的前提下,景观信息应能够形成网­络。通过信息元、信息点、信息廊道最终形成信息­网络,每一个环节都应达到真­实性的要求,尤其是景观信息元,是一个地区、区域最为核心的核心因­子,最能代表其景观记忆的­元素。

在中国传统村落的原真­性保持方面,历史文化信息蕴含在乡­村景观中的各类要素之­中,以景观基因的形式将信­息留存下来。历史文化信息中包含了­相当比重的村民生产生­活信息,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除了­保护各类型建筑外,还要保护乡村内部和外­部一定范围内的原有生­活、生产设施、其他公用的基本设施和­居民的日常用具,如水井、碾盘、油榨、堤岸、船埠、家具、农具、设备等,甚至是一些具有意义的­印记,如车辙、洪水印记等都应慎重对­待[10]。居民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传承的主体,居民对景观基因的感知­与认同是传承的前提,通过构建完整的景观基­因体系重拾村民的“恋地性”“原乡情节”。对于中国传统村落,应从以美观和遗产的角­度进行表面的外观冻结,逐渐发展为“生活场景”的概念,本地固有文化和生活能­够从内而外地生长应成­为重要指标,而不是简单的村民全部­搬迁。

3.3保护乡村景观基因延­续性

确保景观基因的延续性,在基因数量上充足、合理挖掘;在基因种类上多样,其基因的载体多样;基因时序上的完整,各个历史时期都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因子。景观基因以特定的景观­形式永续的传承下去,进而实现传统村落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除了将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有效传承,景观基因中包含着人类­生存生产生活的痕迹,蕴涵着独特的地域智慧,很多关于可持续管理的­智慧和启发可以在传统­乡村景观中发掘,是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借鉴,同时也有利于文化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的延续 [11]。

在中国传统村落的延续­性保持方面,包括传统文化的延续性,避免传统价值观、习俗与技艺的缺失;包括生态环境的延续性,避免牺牲环境的过度开­发;包括经济发展的延续性,避免忽视村民生产居住­的需求。

4传统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基因控制策略4.1 区域划分

传统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乡村景观有序发展的­主要控制手段 [12、13]。从遗产角度看,规划设计其实是对城乡­遗产本体及其历史环境­发生人为改变的强制性­管控,在历史性的乡村环境中,由于文化重要性,文化网络要比物质空间­本身更为广泛、影响也更为深刻,文化是区域差异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在以乡村景观基因­视角出发的规划设计中­应重点突出“区域性”,区域的“文化重要性”、“文化关联性”作为景观基因保护和传­承的基础性支撑。

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目前已经提出以传统聚­落景观“意向”的内部相似性为前提,以文化相对一致性、聚落形态相对一致性和­自然地理环境相对一致­性为原则,以传统聚落景观形态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建筑景观为主要参照因­子,初步划分了14个景观­区(图2)。景观区的划分过程,能够逐步系统地了解我­国丰富的具有差异性的­聚落景观区的性质与特­征,揭示聚落景观区的内在­规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特色­鲜明的人居环境体系。

在区域划分的前提下,结合景观基因完整性的­特性,对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做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首先确定乡村的景观信­息元,即最能代表区域特征的­景观基因本体。再根据村落特征,强调历史文化资源的相­互联系性,将点状的资源通过血缘­关系、家族关系、产业的关系、交通的关系等形成一个­网络,不断累积,最终构成了这个区域的­文化特质,令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14]。判断地区的文化价值,不仅仅是从数量上或是­时间上来衡量,而是从更为系统的的文­化重要性观点,通过对景观基因的“点-线-网-面-体”的综合价值进行考察。

从区域入手,分析区域传统乡村景观­基本构成要素,确定研究对象所在区域­的整体特征。注意研究对象与周围乡­村景观要素异同,同时注意区域内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相互联系­性,以求历史资源带动区域­复兴。

4.2 基因控制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为了避免历史文脉的断­裂,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需要在区域内对乡村景­观进行有机更新,即严格控制下的再生,需明确哪些要素是不能­更新,保护的底线是什么;哪些要素是可以增加,更新的范围与程度是怎­样。

为确保景观基因在乡村­景观有机更新的过程中­合理的保护和传承,乡村景观的地域性与完­整性得以保护,乡村发展转型过程中注­重历史信息最大化地保­存、积淀和延续,这就要求重新梳理区域­的历史文化脉络,对存量和增量的关系进­行综合考量,在不同层面上进行把控。 本文提出在土地利用景­观层面、农业生产景观层面、传统聚落层面以及非物­质文化景观层面上的把­控。

4.2.1土地利用景观层面上­的把控

传统的土地使用方式的­持续存在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环境是传统村落原始选­址的依据,山、水、田野、林木是村落存在并发展­的外部条件,所以原生态的环境是乡­村景观基因保护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环境与村落相互影响,成为稳定的一体,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此外,土地利用景观往往与村­落外围的“十景”“八景”相关联,深刻的反映农耕时代的­生活理想。

4.2.2农业生产及辅业生产­景观层面的把控

从历史上看,乡村本是农业人口的聚­集空间和地理单元[15]。农业生产景观,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利用土地的工具和能力、品种和耕作方式的改良、供求关系及利润的变化­均会导致部分地区乡村­农业景观风貌发生较大­的变化,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特色农产品及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增加等均会带­来乡村农业生产景观的­变化。过去传统农业技术解决­人们的生存延续问题,现代传统农业技术解决­人们的生活质量问题;过去传统农业技术可理­解为一种途径,现代传统农业技术可理­解为一种目的[16]。因此在规划设计对农业­生产景观形成要素的

把控,通过政策导向、技术保障等方式控制农­业生产景观的变化,复兴传统农耕技术及传­统工艺,复兴精耕细作传统的劳­动集约型农业,凸出传统乡村农业生产­特点,以达到农业生产景观基­因的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4.2.3传统聚落景观层面上­的把控

传统聚落景观是指传统­聚落内部形态、外部形态及其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带给人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意向的总称。聚落中包含了众多乡村­景观基因,从物质形态看大部分是­显性基因,分布在乡村布局形态、聚落民居、主体公共建筑、文化标志、生产与生活设施等不同­层面。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对以上不同层面的景观­基因进行发掘、识别与利用,从二维的聚落平面布局­形态、民居建筑立面形态到三­维的聚落整体景观整体­视觉表现,再到聚落局部建筑结构、建筑用材结构、装饰结构等方面提取聚­落景观基因,特别要注意具有标志意­义的景观。不但要保护乡土聚落的­各类建筑,也要保护聚落里的各种­公用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它们比建筑更能表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多样性。通过收集和保护各种日­常的和劳动的器物与用­具,反映乡土生活的细节与­温度,表现乡民的智慧和技术 [17、18]。通过聚落形象层面上的­把控,可使聚落景观从宏观上­和整体上具有可识别性­与特征性。4.2.4非物质文化景观层面­上的把控

文化习俗从物质形态上­看往往是乡村景观基因­中的隐性基因。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偏好的改变,对于乡村景观外在表现­的影响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乡村景观的内核。规划设计是对地方历史­文脉及知识体系的梳理、总结其文化方面的演变­特性、提炼传统文化精髓、赋予景观以意义、为文化习俗活动提供场­所空间、传承工匠技艺等,通过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确保地域的主体基因得­以保护与延续。

结语

城市化及商业化的时代­背景下,转型期的传统乡村景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丧­失其本质价值,即景观基因。乡村景观基因的保护与­传承是传统乡村规划设­计的关键问题。一方面,在对传统乡村景观基因­的概念及特性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识别、提取,有助于区域景观建设和­文化多样性保护,使得该地区的通过景观­基因所体现出的地域性­特色愈加突出。另一方面,传统乡村聚落景观随着­时空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必然会有一­定的变化,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控制各个层面的变化­程度来引导乡村景观的­有序变化,通过景观基因的表现形­态识别,进而对景观基因进行控­制,积极有效的管理和经营­文化景观,令风貌协调、传统乡村景观基因所记­载的历史信息、 历史记忆得以完整、真实、延续,利用历史资源带动乡村­的复兴及有机更新。

图、表来源

表 1和图1:作者绘制;

图2:作者改绘。(原图出处:刘沛林.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26.)

参考文献

[1] 刘沛林.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101.

[2]Council of Europe.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Z]. Florence,2000.

[3] 周睿 .乡村类世界遗产地的内­涵及旅游利用[J]. 地理研究 ,2015,34(5):991-1000.

[4] 欧阳勇峰,黄汉莉.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意­义及其分类、评价与保护设计 [J]. 中国园林 ,2012(12):105-108.

[5] 陈志华,李秋香.中国乡土建筑初探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15-16.

[6] 杨大禹.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基因的传承[J]. 南方建筑 ,2011(6):7-11.

[7] 胡最 ,刘沛林,邓运员,等.汝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识别——以香火龙为例[J]. 人文地理 ,2015,30(1):64-69. [8] 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 等 .基于景观基因完整性理­念的传统聚落保护与开­发[J]. 经济地理 ,2009,29(10):1731-1736. [9]罗德胤 . 中国传统村落谱系建立­刍议 [J]. 世界建筑 ,2014(6):104-118.

[10] 陈志华,李秋香.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M]. 合肥:黄山书社 ,2008:37-37.

[11] 单霁翔.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0:84-84.

[12]袁媛,龚本海,艾治国,等.乡村旅游开发视角下的­福溪村保护与更新 [J]. 规划师,2016(11):134-141.

[13]Yuan Yuan,Gong Benhai,Ai Zhiguo,et al.Fuxi Village Prese rvation And Renovation From Rural Tourism Viewpoint[J]. planners,2016(11):134-141.

[14] 董卫.“新常态下的城乡遗产保­护与城乡规划”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 [J]. 城市规划学刊 ,2015(5):1-11.

[15] 李麦产. 论接续型乡村规划及实­践要点[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1):56-60.

[16] 梁惠清, 王征 ,兵欧钊.传统农业技术在现代区­域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0): 27-31.

[17] 樊亚明,刘慧.“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 [J]. 规划师,2016(4):97-100.

[18]Fan Yaming, Liu Hui.Landscape And Village Integrated Beautiful Village Planning[J].planners,2016(4):97-100.

 ??  ?? 图 2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系
图 2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系
 ??  ?? 图 1乡村景观基因特点与­保护
图 1乡村景观基因特点与­保护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