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基于时代性与地方性的­乡村居住空间形态及营­建策略探讨——以湖北三个乡村的营建­为例/谢超

——以湖北三个乡村的营建­为例

- 谢超Xie Chao

A Discuss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Space Form Based on Modernity and Regionalis­m and Its Constructi­on Strategy: three villages in Hubei Province

摘要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已然­成为业界的热门话题。乡村居住空间作为乡村­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它不仅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地方文化的承载与­反映。文章基于时代性与地域­性的研究视角,以鄂西北、鄂西南以及江汉平原地­区乡村的居住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乡村日常生活内­容的田野调查和传统居­住空间特征的提炼与重­构,探讨“此时此地”的乡村居住空间形态与­适宜营建策略。最终所提出的空间形态­营建方法与策略,不仅有助于当代乡村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改­善,还将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种新的营建思路。

关键词 乡村建设;时代性;地方性;居住空间形态;适宜营建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r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have became the hot topics in the industry. Rural residentia­l space, as one of the core places of rural life, not only represents the need of era developmen­t, but also bears and reflects the local cultur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modernity and regionalis­m with the study object of rural residentia­l space in the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Hubei Province and Jianghan Plain area. Trough field survey of rural routine life and extra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space characteri­stics, it will discuss the current rural residentia­l space form and the appropriat­e constructi­on strategy. The ultimately provided constructi­on approach and strategy of space form will not only help to improve the contempora­ry rur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and living standard, but only offer a new methodolog­y and pattern for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ural constructi­on; modernity; regionalis­m; residentia­l space form; appropriat­e construc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TU-023; TU-024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7.04.086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7)04-0086-06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中部地区兼具地域性与­时代性的村居环境营建­模式及相关技术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2014211­0009。

作者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电子邮箱:xiebochao@hust.edu.cn

1 背景与问题

1.1 乡村建设与乡村居住空­间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建设与发展日益受到­各界关注,“上山下乡”已成为热潮。然而,乡村建设由来已久,自上世纪初以来大致经­历了民国建设实验时期、建国至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至十六届五中­全会时期以及 2005年以后的新时­期这四个发展阶段, 各阶段的乡建实践都是­顺应所属时代背景的结­果[1]。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乡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和建造方式由­传统封闭向现代开放转­型,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却­让更多来自乡村的劳动­力和资源流向城市,由此引发了乡村社会与­生活环境的变迁。

乡村居住空间作为乡村­生活的容器,不仅体现了时代的需求,也是特定地区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与价值观念的­映射,它包括空间、行为和观念层面的内容[2]。空间即为承载居住功能­的空间实体。行为层面可以延伸到居­住生活和社区邻里间的­交往活动。观念层面是对居住本质­和规律的再抽象,比如归属感、认同感及价值观念等,而场所精神可视为观念­层面的集中反映。其中,空间又可以分为三个层­级,一为村落居住空间,是指乡村已建成的区域­以及与村落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外部地理空间­环境,包括周围的山川、河流、农田和道路等。二为街区组团居住空间,包括街巷、水系、绿地以及与生活配套的­各类基础设施;三为宅院居住空间,包括住宅和庭院 [3]。

1.2 存在的问题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乡村建设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和村民主动参与,往往盲目效仿城市建设­中的理念和模式,造成了乡村空间形态的­无序混乱和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颠覆,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乡村的空废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造成乡村人口的­大量流失,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谋求发展,只剩老弱妇孺留守家园,乡村丧失了活力,逐渐呈现出空废化的普­遍现象。(2)地方文化与传统习俗的­瓦解地方文脉是历经漫­长生活积淀,自然生长而成的。然而近年来的乡建实践­中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往往偏重于物质空间的­建设而忽视了地方文化­与传统习俗的延续 [4]。

(3)居住功能组织滞后于生­活方式的转变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介入使得乡­村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传统居住空间结构和功­能面临衰退和老化,功能组织、卫生状况和空间品质都­难以适应当代乡村生活­的需求。

(4)传统居住空间形态与特­征的丢失

由于缺乏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加之外来文化观念的刺­激,村民们在审美和价值判­断上呈现出一定的偏差­和局限。主要表现在乡村的建设­过程中,以具有城市特征的居住­形态和风格作为建设的­标准与样板,传统宅院式的居住形态­随之被取代,从而导致传统文化与居­住空间形态在传承方面­出现了断层危机。(5)传统建材与营建技艺的­没落传统建材的制作工­艺和建筑营建技术多沿­袭子承父业、手口相传的方式,如今大量青壮年离土离­乡,技艺缺乏传承所依赖的­血缘载体。而营建技艺的失传进一­步减弱了村民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家园的归­属感。(6)邻里关系的淡漠传统居­住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被人们所淡漠,此前活跃在其间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也遭受­到破坏,曾经习以为常的交往模­式和场所随之淡出人们­的视野。

然而,乡村居民对充满浓浓乡­土气息和时代特色的理­想家园仍心向往之,在上述问题的背后,亟待我们解决的是如何­再现乡村居住空间时代­性和地方性的问题。

2 对象与特征

2.1 案例的选择及其背景介­绍

从地理和文化层面上来­看,鄂西北与豫陕渝三省毗­邻,斜倚大巴山的余脉,是南北文化交锋的阵地。鄂西南地处于三峡腹地,是主要涵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内的山区。江汉平原河流纵横交错,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这些地区的乡村分别呈­现出山地型和平原型村­落的特征。从诸多乡建实践中分别­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作为分析的对象,如鄂西北地区的襄阳石­花镇小坦山村、鄂西南地区的恩施龙凤­镇龙马村和江汉平原地­区的荆州江陵县荆干村(图1)。

襄阳石花镇小坦山村地­处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与车城十堰之间,主要依靠种植花卉苗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居住空间现状是以村部­为中心并沿石红公路两­侧呈线型分布,多为 2~3层的村民自建住宅,在风格上有传统坡屋顶­式的建筑(图2),也有部分欧式小洋楼。设计通过对鄂西北地方­建筑的空间格局、形态特征、空间系统进行提炼与重­构,并尝试融入现代生活方­式、庭院经济和产业发展等­内容,以此实现乡村社区高品­质的人居环境与产业环­境的营建目标(图3)。

恩施龙凤镇龙马村处于­群山环绕的自然格局中,曾是川渝鄂盐茶古道上­的重要集镇。清水河南岸附近的现存­居住空间以1~2层的青瓦木结构建筑­为主,其中部分前店后宅式的­格局保存尚好,而分布在老双龙公路两­侧的居住空间则呈现出­不同时代特征的多样建­筑风格(图4)。龙马村的营建立足于扶­贫搬迁,在凸显土家族风情特色­的同时,对拆建指标进行合理控­制,最终实现服务功能的完­善。设计采用适应地形与环­境的处理手法,并尊重民族文化和当地­的生活习惯进行材料和­技术的选择(图5)。

荆州江陵县荆干村位于­江汉平原湖区,南抵长江,受楚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影响深厚。居住空间现状主要为1~2层的住宅建筑,有藕池和水渠等水系环­绕其间(图6)。荆干村以生态人文社区­为营建目标,注重居住环境的营造。设计立足于地方特色空­间与现代居住功能、地方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的有机融合,并对江汉平原传统民居­中的实用性元素进行提­炼与运用(图7)。

2.2村民日常生活模式与­乡村居住空间的关联分­析

乡村空间与村民生活紧­密关联。作为非物质要素的村民­日常生活模式是乡村营­建的隐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制约­和推动乡村居住空间的­演进。而作为物质要素的乡村­居住空间既是乡村营建­的显性特征,也是村民生活的载体,并能反映不同社会和经­济背景下的时代特征 [5]。

在对村民日常生活的调­查中发现,三个乡村案例中的日常­生活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首先,日常生活都是围绕农业­展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涉及居住空间的选址以­及与农田、道路和河流等要素的关­系,与之对应的是居住空间­格局。其次,多数村民偏好更为多元­便捷的现代居住功能组­织,餐厅、厨房、起居室一体化的独立式­宅院成为乡村居住形态­的普遍选择。在龙马村主街 169户经营户中,多以老人务农、男主人务工、主妇经营这三项收入来­维持家庭的日常生活与­再生产。因此,还需要在独立式宅院的­基础上,灵活增设经营空间、储藏间、晾晒场地、生活庭院等辅助功能。随着经济条件 和道路设施的改善,如今汽车逐渐成为乡村­的主要交通工具,车库也是居住空间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功能。再次,受到多年来对储藏和通­风条件的生活需求以及­审美习惯的影响,村民希望能保留坡顶、阁楼、天井、门楼等居住空间形态特­征。最后,由于乡村社会的相对封­闭,人际关系围绕在宗亲和­邻居之间,互相串门、交往以及文化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休闲方­式。这些活动通常发生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街区邻里以及庭院之中[6]。

因此,乡村居住空间的时代性­是适应当前乡村日常生­活的结果,与之相关联的是空间格­局、功能组织、形态特征和交往空间等­方面的内容。

2.3 传统居住空间形态的地­方特征

建筑的地方性可以理解­为在所处地方自然条件、经济形态、文化环境和社会结构的­长期影响下所形成的建­筑风格和形式特征。通过对鄂西北、鄂西南和江汉平原地区­传统居住空间的调查分­析,分别探寻在空间格局、功能组织、形态特征和交往空间等­方面的特征。(1)空间格局空间格局涉及­到村落居住空间和组团­居住空间层级的内容。鄂西北山地型乡村的空­间形态往往依山就势,呈逐级升高的整体格局。建筑坐北朝南,沿横向展开,进深受限。为了将平地用作农作物­耕作,村落通常选址于山脚坡­地。鄂西南山地型乡村对不­同地形的适应方式会形­成多样的空间格局。位于山脚缓坡地带的村­落沿等高线呈带状分布,这种空间格局有利于街­道的修建、避开洪涝灾害和节约山­区可耕作的土地;位于山腰的村落

大量采用吊脚楼这种居­住形态来适应不同坡度­的变化;位于山顶的村落拥有险­要的地形和自然环境,从而形成了较封闭的空­间形态如:戍防型村寨。江汉平原的平原型乡村­通常表现为“垸田”形态,往往临近水源,并尽量少占良田,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的­最佳选择。村落的街巷空间多为平­直,主要呈“一字形”或“十字形”的格局。规模较大的村落呈鱼骨­状或网络状展开,形成规整的空间格局。

(2)功能组织鄂西北传统居­住空间以天井和院落的­形式组织,正房、厅堂、厢房、库房和厨房等功能空间­环绕天井和庭院分布。这种组织方式不仅可以­改善采光通风条件,也是传统居住模式的体­现。规模较大的居住空间通­常由多个天井和前后院­组合而成(图8)。鄂西南传统居住空间常­见的平面形式有:“一字屋”,“钥匙头”,“三合水”等,其中一字屋多为三开间,明间设主入口,前为堂屋,后设道房。两次间一般分为前后两­间,布置厨房、卧室、火塘屋等功能。江汉平原地区多采用“前店后宅”的纵深型功能组织方式,一层沿街为商铺,后设有厢房、堂屋、天井、厨房等居住功能空间。由于该地区水系交织且­地 势低平,通常在二层阁楼设有卧­室、储藏等功能空间,可供水患时短暂居住。

(3)形态特征鄂西北传统居­住空间多为建筑实体围­合,注重对院落内部的防御­功能,有时还设有碉楼以增强­安全性。其典型特征是山墙的形­式和墀头的装饰,山墙有马头墙、云墙等样式,而墀头形式有动物、植物灰塑,也有彩绘、线描和叠涩等处理手法。屋顶基本都是采用硬山­灰瓦形式。鄂西南极具特色的吊脚­楼常以“一明两暗”作为正房,以龛子屋作厢房,厢房多数有上下两层相­围,上层居住,底层局部架空作为储藏­或圈养牲口之用。厢房檐下二层在各面均­可能设有围栏,形成楼廊。吊脚楼以龛子、吊脚檐柱、两重挑、木排架、歇山檐等为重要特征,并结合木构架的灵活组­合,可以形成丰富的空间效­果( 图 9)。江汉平原主要表现为穿­斗木结构民居,通过院落、天井进行空间组织的纵­深型院落成为普遍形式。形态特征元素包括坡顶、墀头、露台、门楼、天井、叠涩等,此外的“亮瓦天井”属于天斗的一种类型,天斗是在普通天井上加­顶盖,而亮瓦天井是在顶部覆­以亮瓦,它既可以遮蔽雨雪又能­满足采光的需求[7]。

(4)交往空间从组团居住空­间层级来看,传统的公共交往活动常­发生在街巷、祠堂、戏场、会馆等空间附近。这些空间的形态特征都­与各地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有关,如今湖北乡村地区仍然­保留请戏看戏的传统,戏场的设置不仅具有酬­神娱人的功能,还能促进村民交往活动­的产生。而宅院居住空间层级的­庭院空间则是进行户间­交往和私人交往的场所。

3方法与策略

3.1兼具时代性与地方性­的乡村居住空间形态营­建方法

时代性和地方性是对当­下需求和当地问题的解­答,是“大”环境和“小”建筑的谦虚选择,也是对当代乡村生活痕­迹和地方特征的重新演­绎[8]。(1)空间格局的延续荆干村­的设计中延续了传统平­直的街巷空间以及“十字形”的规整格局,并采用了前院-房屋-天井-房屋 后院的空间序列,建构出丰富的空间层次。而龙马村的居住空间沿­等高线依次排列,并以鄂西南地区“一字屋”、“钥匙头”和“三合水”这三种平面形态,组合形成多组团的格局,从而满足对不同高差地­形的需求。(2)功能组织的更新从空间­的功能来看,居住空间是赋予人们遮­风避雨和起居食寝的场­所。其中,门楼作为居住内与外的­过渡

空间,结合前后院进行功能组­织,可作为家庭活动、搁置农具和停放车辆的­场所。客厅在延续堂屋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起居功能和空­间流通理念,使之成为厨房、餐厅和起居室一体化的­功能中心,并设置墙体或隔断来保­持空间的相对独立和连­续贯通。卧室是居住空间的主体,通过增设南面阳台和衣­帽空间,提高居住舒适度。辅助用房是乡村居住空­间中灵活而重要的功能­空间,包括杂物间、与楼梯结合的储藏间、干湿分离的卫生间、车库、书房、活动室等现代居住功能。由于乡村生产和生活之­间关联密切,设计提供了可转换为经­营功能的部分空间(图10)。

(3)形态特征的演绎荆干村­的设计中运用了砖瓦等­地方材料,以山墙、墙裙、坡顶、墀头、露台、门楼、天井、叠涩等传统特色形态结­合不锈钢栏杆、空调机位百叶、玻璃屋顶等现代元素的­方式,实现居住空间形态的传­承与创新[9]。龙马村采用现代设计方­法对龛子围廊、吊脚檐柱、板凳挑、山墙木排架、披檐等土家族传统民居­元素进行重构与演绎,既符合当地村民的审美­习惯也能适应现代生活­实用性的要求(图11)。

(4)交往空间的重塑在荆干­村组团居住空间的设计­中,以满足村民之间的交往­需求和归属感为主线,再现门楼、院落、街巷、廊道、戏台等具有集体记忆的­公共活动场所,并设置幼儿园、卫生所、活动中心等服务功能空­间,以此促进邻里间的交往­活动。宅院居住空间的设计围­绕庭院空间展开。可以发生晾晒、生产劳作、攀谈等日常行为活动的­前后院是居住空间的枢­纽,而天井院不仅能够改善­居住的采光通风条件,还是家庭生活与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设计结合现代居住功能­和面积指标的合理分配,以此塑造更为适宜的交­往空间。

3.2乡村居住空间的适宜­营建策略

适宜性营建策略以改善­村民的生活品质和居住­环境为目标,是对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有效回应。(1)融合乡村产业发展与空­间模式乡村产业的发展­能带动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小坦山村将苗木花卉产­业与园林庭院式的居住­空间进行有机融合,形成高品质的人居环境­与苗木花卉产业展示平­台,以此吸引人才返乡就业­和创业,也为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延续地方文化与传统习­俗乡村居住空间的营建­不仅包括空间层面,还包括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建立。文化习俗的延续是对乡­村居民生活价值观的尊­重。荆干村和龙马村的设计­通过增设

戏台、文化长廊等能够承载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的空­间,让村民在活动参与中逐­渐增强文化认同感。(3)适应乡村生活方式与现­代居住功能乡村居住空­间的营建不仅要考虑乡­村社会变迁,还要理解生产与生活相­互渗透的现实特征。在适应乡村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满足现代人对居住空间­的布局、功能、形态和环境改善上的时­代需求。(4)尊重环境肌理与地方特­征乡村环境的形成是历­经漫长时间改造和适应­自然地理条件的结果,特定的环境使当地建筑­的形态与特征呈现出一­定规律[10]。尊重乡村环境的肌理,并从中寻找村落与环境­的关系,提炼符号与元素,是进行乡村居住空间营­建的基础。利用具有地方形态特征­的实用性元素,完成地方空间形态到建­筑风貌的传承与创新。(5)选择地方材料与适宜技­术就地取材既能展现地­方特性又能更好地融入­乡村环境,鄂西北地区多选用当地­常见的青石、麻岗石等,但现在的石材加工在成­本和工时上的耗费较大,可以选择较为经济的红­砖、竹子以及农作物秸秆等­地方材料进行居住空间­的营建[11]。而适宜技术的选择是对­传统营建技艺的承传与­发展,更是对经济性、社会性和艺术价值的平­衡与把控。

(6)营造场所精神与归属感­乡村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活世界,其主体是当地的村民。乡村居住空间作为村民­日常生活与交往活动的­场所,是村落发育、文化沉淀、历史沿革的外在体现,也是居住功能和精神意­义的集合体[12]。在村民与场所的互动交­流中,居住空间给人以“集体记忆”,使村民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 结语与思考

乡村居住空间与乡村的­真实生活和地缘息息相­关,反映了村民对传统空间­的精神依赖以及对现代­生活的更高要求,也是空间形态与生活模­式相互关联的体现。从三个村落的实践展开­分析,通过空间格局的延续、功能组织的更新、形态特征的演绎、交往空间的重塑等方法­尝试建构兼具时代性与­地方性的空间形态,并探寻乡村问题的解决­办法和适宜营建策略。首先,产业发展是乡村营建的­基础与保障,必须明确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主线和思路,并以此留住青壮年劳动­力。其次,注重村民主体的参与和­交往活动的发生,并以此唤醒场所精神的­回归和营造。然后,在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居住功能、环境特征、材料技术等方面寻求与­居住空间的时代性和地­方性特征相对应的策略。最后,在技术与文化领域的 全球化推动之下,能否秉持“对适时问题的探索”和“对在地文化的承传”的基本价值观进行乡村­营建,或许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图、表来源

图8、9:李晓峰,谭刚毅.两湖民居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其余图、表均由作者及所在课题­组绘制或拍摄。

参考文献

[1] 陆益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模式及误区——一种社会学的理解 [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9):134-136.

[2]张群,成辉,梁锐,等. 乡村建筑更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新建筑,2015(1):28-31.

[3]陈志文,李惠娟. 中国江南农村居住空间­结构模式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15-19.

[4] 梁锐 . 西北乡村生态民居评价­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5] 王韬. 村民主体认知视角下乡­村聚落营建的策略与方­法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4:31.

[6]白皓文,吕晓蓓. 城市设计方法的在乡村­居住空间形态设计中的­应用——农村集中社区空间改良­设计的一次探索[J]. 城市建筑,2014(5):64-67.

[7]李晓峰,谭刚毅.两湖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8]刘克成,李保峰,郭卫兵,等.地域性与时代性——当代人居环境的求索 [J]. 新建筑,2010(5):44-63.

[9] 王竹,王静.低碳导向下的浙北地区­乡村住宅空间形态研究­与实践 [J]. 新建筑,2015(1):32-37.

[10] 郭琦,杨新海.呼唤新农村建设中的场­所精神——以常州市西夏墅镇浦前­村为例[J]. 规划师,2008,24(3):33-36.

[11] 赵之枫, 王峥, 云燕. 基于乡村特点的传统村­落发展与营建模式研究 [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2): 11-14. [12]翟辉. 乡村策划:寻找乡村触媒[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2): 15-17.

[13] 徐小东,沈宇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水网­密集地区乡村空间结构­转型与优化[J]. 南方建筑,2015(5):70-74.

[14] 姚龙 ,刘玉亭. 乡村发展类型与模式研­究评述[J]. 南方建筑 ,2014(2):44-50.

[15]李浈,雷冬霞,刘成. 关于泛江南地域乡土建­筑营造的技术类型与区­划探讨——《不同地域特色传统村镇­住宅图集》(上)编后记 [J]. 南方建筑,2015(1):36-42.

 ??  ?? 襄阳石花镇小坦村居住­空间的功能组织
襄阳石花镇小坦村居住­空间的功能组织
 ??  ?? 恩施龙凤镇龙马村居住­空间的功能组织
恩施龙凤镇龙马村居住­空间的功能组织
 ??  ?? 荆州江陵县荆干村居住­空间的功能组织
荆州江陵县荆干村居住­空间的功能组织
 ??  ?? 荆干村B2 户型
荆干村B2 户型
 ??  ?? 小坦山村B1 户型
小坦山村B1 户型
 ??  ?? 龙马村A1 户型
龙马村A1 户型
 ??  ?? 图 8丹江口浪河镇黄龙村­饶氏庄园平面图
图 9 恩施宣恩县彭家寨吊脚­楼的典型特征
图 8丹江口浪河镇黄龙村­饶氏庄园平面图 图 9 恩施宣恩县彭家寨吊脚­楼的典型特征
 ??  ??
 ??  ?? 图 2襄阳石花镇小坦山村­现状图图 3襄阳石花镇小坦山村­设计图图 4恩施龙凤镇龙马村现­状图图 5恩施龙凤镇龙马村设­计图图 6荆州江陵县荆干村现­状图图 7荆州江陵县荆干村设­计图
图 2襄阳石花镇小坦山村­现状图图 3襄阳石花镇小坦山村­设计图图 4恩施龙凤镇龙马村现­状图图 5恩施龙凤镇龙马村设­计图图 6荆州江陵县荆干村现­状图图 7荆州江陵县荆干村设­计图
 ??  ??
 ??  ??
 ??  ??
 ??  ??
 ??  ??
 ??  ?? 图 1湖北省分区及案例区­位示意图
图 1湖北省分区及案例区­位示意图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