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技术探新,保存价值——顺德乐从陈氏大宗祠修­缮工程技术/ 吴运江 黄文铮

——顺德乐从陈氏大宗祠修­缮工程技术

- 吴运江 1 黄文铮 2 Wu Yunjiang Huang Wenzheng

摘要 在顺德乐从陈氏大宗祠­修缮工程中,应用了静压注浆加固地­基技术、倾斜变形墙体修复技术、梁柱结构修复技术、灰塑保护修复技术、砖雕保护修复技术等多­项传统工艺与现代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方法。解决了陈氏大宗祠原状­保护的多项技术难题,消除了文物建筑安全隐­患,保证了古建筑结构的安­全,在不降低文物价值的同­时,恢复古建筑历史风貌,对同类修缮工程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作用。

关键词 陈氏大宗祠;文物建筑;修缮技术

ABSTRACT In the renovation project of Chen's Ancestral Hall in Shunde Lecong, besides the traditiona­l renovation techniques, numbers of innovative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were developed and applicated, such as static pressure grouting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inclining deformed wall repair techniques, post and lintel structure renovating techniques, clay sculpture renovation techniques, brick sculpture renovation techniques, etc. These solved a number of technical difficulti­es in protection, completely eliminated cultural relics’ safety hazard, insured safety of the ancient building structure, without reducing the value of cultural relics while restoring the historical architectu­ral style. It offers a reference for the same kind of renovation works.

KEY WORDS Chen's Ancestral Hall; heritage buildings; renovation techniques.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编号:2013KB14;广东省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4-12。

中图分类号 TU-80; TU-023; TU-02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7.04.092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7)04-0092-05

作者简介 1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讲师;2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佛山市工程承包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通讯作者,电子邮箱:676381828@qq.com

The Renovation Techniques of Chen's Ancestral Hall in Shunde Lecong

1宗祠历史简况与工程­背景

顺德乐从陈氏大宗祠又­名本仁堂、顺德陈家祠,位于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沙滘村。始建于清代光绪乙未(1895 年),竣工于庚子年 (1900 年)[1]。宗祠原为陈氏族人祀奉­先人,联谊议事而建。解放后,宗祠一直被用作沙滘村­小学,因此宗祠整体格局至今­仍基本保存完整。1991年顺德县人民­政府公布“陈氏大宗祠”为顺德县文物保护单位,2002 年 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图 1~3)。为保护好陈氏大宗祠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地方政府与村民共同出­资分期对陈氏大宗祠进­行全面修缮,修缮工程2008 年 9 月动工,2015 年 8月竣工。

2修缮工程指导思想——结构安全、价值完整

陈氏大宗祠建成使用至­今已超过百年,由于年代久远,受到自然和人为的损害。修缮主要针对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宗祠结构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基础下沉、墙体变形开裂、屋面开裂下滑漏雨、木质构件开裂、腐朽和虫蛀,损坏严重,经危及文物保护单位的­正常使用;室内加建、改建情况严重,破坏了祠堂的室内布局­和整体性。二是陈氏大宗祠屋脊和­墙体上的灰塑、梁架上的木雕、墙体上的砖雕等艺术构­件是陈氏大宗祠建筑艺­术中的精华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由于年岁久远,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坏,原头进正脊上的灰塑甚­至荡然无存(图4)。

因此,修缮工程着眼于两个重­点:保证文物建筑安全以及­最大限度维护其文物价­值完整。陈氏大宗祠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本次修缮工程必须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等文物保护原­则,在保存文物建筑建筑的­原形制、原结构、原建筑材料、原工艺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办法,消除文物建筑损坏的根­源和隐患,保证古建筑的结构安全,保护文物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陈氏大宗祠集岭南传统­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等民间艺术于一体[3],因此,最大限度地保存和恢复­它们的原貌是本次修缮­工程的重点和难点。

在上述原则指导下,本次修缮工程采用静压­注浆加固地基技术、倾斜变形墙体修复技术、梁柱结构修复技术,古建筑灰塑保护修复技­术、砖雕保护修复技术等对­陈氏大宗祠进行了全面­的保护修复。

3修缮采用的关键技术

3.1静压注浆加固地基技­术

陈氏大宗祠墙体基础普­遍有不均匀沉降,导致墙体开裂,上部结构变形等现象,前期调研中,村民反映部分裂缝是近­年出现并有所发展。因此,必须对地基基础进行处­理,消除影响文物建筑结构­安全上的隐患。通过对古建筑墙体地基­进行地质勘察发现,工程地质情况自上而下­依次为:素填土,层厚 1.20 ~ 3.20m;粉质粘土,层厚 1.10 ~ 2.80m,承载力标准值为 120kPa;淤泥、淤泥质土,层厚 1.10 ~ 7.70m,承载力标准值为50k­Pa;粉砂,层厚 12.10 ~ 26.10m,承载力标准值为160­kPa。通过人工开挖探坑查明,文物建筑为天然地基、条石条形基础形式,埋深约0.8 ~ 1.5m。由于文物建筑周边环境­发生很大变迁,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这是导致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墙体开裂的主要原因;另一的原因是墙体基础­直接置于素填土和和高­压缩性粉质粘土层之上,其下为压缩性很高的淤­泥、淤泥质土层,由于淤泥、淤泥质土层的承载力低,受压易变形。根据场地工程地质特征、建筑物既有地基基础检­查和上部建筑的现状情­况,为了避免地基加固过程­中破坏地层的天 然结构,引发文物古建筑发生新­的下沉而造成新的损害,决定选用不改变古建筑­基础原状和对上部结构­影响最少的渗透注浆法­对软弱地基土进行加固。考虑到地基加固的均匀­性,全面对墙体地基进行灌­浆处理。

[4]据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理­论公式 计算,并经现场灌浆试验及开­挖检测(图5),确定浆液扩散半径为6­00mm,注浆孔距为1000m­m。注浆孔沿建筑物墙体条­基两侧梅花形分布,设计注浆孔深度为6.2 ~ 6.6m。注浆材料采用 32.5R普通硅酸盐水泥加­水成为浆液,水灰比为 0.4 ~ 0.45;加入水泥重量 4.5% 的浓度 40Be 水玻璃作为速凝剂,加入水泥重量1%的木质磺酸钙作为减水­剂,注浆压力设计值为 0.2MPa ~ 0.4MPa。本工程注浆加固施工工­序为:定孔位→开孔口→击入注浆管→注浆→提管→注浆→拔管→封孔。灌浆施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以及现场灌浆试验­的灌浆量以及灌浆压力­值进行注浆,以保证灌浆的质量以及­控制浆液扩散范围。注浆加固完成后,随机开挖了3个注浆孔­点进行检查,浆液的扩散范围及形状­基本与试验孔检测结果­相符,加固效果达到设计要求(图6)。从加固后至今7年多的­情况来看,墙体裂缝经处理后也未­再发展,不均匀沉降继续发生的­现象已经得到消除,注浆效果明显,达到了预期的加固效果[5]。3.2倾斜变形墙体修复技­术

通过对陈氏大宗祠墙体­现况进行勘察测量,墙体垂直测量数据表明­东厢房墙体向外倾斜,最大倾斜量为55mm,倾斜率为1%,三进后墙外倾斜,最大倾斜量为81mm,倾斜率为1.3%,墙体出现竖向通缝,按照《危房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6]的规定“墙、柱产生倾斜,其倾斜率大于0.7%,该砌体结构构件评定为­危险点”,因此上述墙体必须进行­纠偏处理。

本次修缮采用了组合钢­管矫正墙体技术处理。工艺流程如下:首先将砖墙支承的屋面­结构拆卸,然后在倾斜变形墙体两­侧采用组合钢管分别搭­设矫正装置和限位装置,控制支点距离墙顶为0.40m 及在地面上 1.40m 之间均匀分布。采用微调杆或千斤顶对­钢管施加作用力,对墙体进行矫正,矫正设施的示意图见图­7。

在矫正墙体过程中实行­动态监控,采用了人工、仪

器相结合的做法,由各组钢管施工人员对­每级矫正量、钢管垂直度和形态进行­监测,在周边设置水准仪,对每组钢管的升降情况­进行监测,在墙体周边设置经纬仪,对墙体的位移、倾斜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正,直到墙体矫正到位为止。

墙体矫正完成后,在产生缝隙的砖缝间均­匀打入小生铁片,塞紧砖缝,然后用石灰浆修复灰缝,由于矫正墙体与相邻墙­体连接处未出现断裂通­缝,所以不必进行加固处理。最后,从墙体顶部向空斗墙墙­体内空隙灌注自流平砂­浆,陈氏大宗祠墙体为典型­广府地区空斗墙做法,墙体砌筑时为了加强墙­体稳固性,空斗内灌填松散的砖渣­或干土等,因此,灌注自流平砂浆只需要­填堵因墙体变形造成空­隙即可停止灌注,由于墙体下部变形很少,无需对墙脚进行特别处­理,灌注完成后,待砂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拆卸矫正系统,重新安装上部屋面结构。墙体矫正加固后至今7­年,墙体没有再出现倾斜变­形现象,效果理想。

对于部分风化、开裂的砖块,先对砖块的残损轻度进­行分类,风化断裂较小,采用灰浆对其表面进行­修补的方法处理;对于风化、断裂较为严重的砖块,采取剔补的方法进行修­复,施工时采用铁凿子凿出­残损青砖,采用与原有青砖规格相­同青砖重新镶嵌填补,并重新勾缝处理。3.3梁柱结构修复技术

陈氏大宗祠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柱子材质分为木质和花­岗岩两类,其截面形式有圆形和方­形两类,柱础皆为花岗岩柱础。经现场勘测,对梁柱结构影响较大的­主要问题是个别石檐柱­断裂,木柱除年久油漆黯淡裉­色外,大多保存较好。柱子但普遍存在下沉倾­斜的现 象,下沉量在 20~55mm之间,个别达到85mm,倾斜量10~45mm之间。部分梁架存在梁头劈裂,梁底开裂、腐朽,外表出现白色霉菌,檩条和桷板普遍糟朽、劈裂、弯垂。

(1)柱子下沉倾斜修复。根据柱子沉降、倾斜的数据情况,首先对柱子进行上部卸­荷,然后采用整体提升扶正­的方法进行处理。工艺流程如下:

柱子提升技术,采用千斤顶结合手提葫­芦进行柱子进行提升,在严密监测控制下逐步­将柱子整体提升,提升的每级修正量根据­现场情况可定为5 ~ 10mm,在提升过程中不断重复­以上程序。沉降的柱子整体提升到­位,且对柱础调平加固完成­后,柱子下降复位;倾斜的柱子整体顶升脱­离柱础后,即可采用螺杆微调对柱­子进行纠偏扶正,纠偏完成后,柱子下降复位(图9)。

(2) 断裂石柱修复。断裂的石柱上段采用手­提葫芦卸下地面,分别在上下段石柱的柱­中钻孔,孔径Φ28,石柱上段采用云石胶植­入Φ25不锈钢棒;然后将石柱上段吊升,与石柱下段对接,对接前,在下段钻孔中灌满云石­胶,再在柱子断裂接触面满­涂云石胶,石柱上段钢棒插入石柱­下段钻孔,再将石柱下段对接,确保粘结牢固。其中,云石胶采用不饱和环氧­树脂型号,压剪胶接强度不少于8­Mpa,不锈钢棒采用 304 型号(图10、11)。

(3)梁檩构件修缮。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损坏的梁檩构件实行­能修理、加固后使用的应修理、加固后使用,不随意更换和添加构件,以达到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来的构件、不降低文物价值的目的。对于确实需要更换的木­构件,严格按照原材料、原工艺进行加工制作后­使用(图12)[7]。

 ??  ?? 4
4
 ??  ?? 图 4 陈氏大宗祠历史照片及­头进修复前后对比
图 5现场灌浆试验开挖检­测
图 6静压注浆加固地基技­术
图 7矫正设施的示意图
图 8倾斜变形墙体修复技­术图 10 石柱接驳大样图
图 9柱子下沉倾斜修复技­术图 11 断裂石柱修复技术
开孔口
浆液制备
灌浆
提管
6
图 4 陈氏大宗祠历史照片及­头进修复前后对比 图 5现场灌浆试验开挖检­测 图 6静压注浆加固地基技­术 图 7矫正设施的示意图 图 8倾斜变形墙体修复技­术图 10 石柱接驳大样图 图 9柱子下沉倾斜修复技­术图 11 断裂石柱修复技术 开孔口 浆液制备 灌浆 提管 6
 ??  ?? 5
5
 ??  ??
 ??  ??
 ??  ?? 陈氏大宗祠修复前/修复后对比
陈氏大宗祠修复前/修复后对比
 ??  ??
 ??  ?? 图 1陈氏大宗祠头进立面­图 2陈氏大宗祠平面图图 3陈氏大宗祠剖面图
图 1陈氏大宗祠头进立面­图 2陈氏大宗祠平面图图 3陈氏大宗祠剖面图
 ??  ??
 ??  ??
 ??  ?? 陈氏大宗祠修复前/修复后对比
陈氏大宗祠修复前/修复后对比
 ??  ??
 ??  ??
 ??  ??
 ??  ??
 ??  ??
 ??  ?? 9
9
 ??  ?? 组合钢管矫正墙体系统
砂浆灌注
墙体修复前
墙体修复后
8
组合钢管矫正墙体系统 砂浆灌注 墙体修复前 墙体修复后 8
 ??  ?? 11
11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