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探寻南粤文明复兴之路——《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简介/ 唐曦文 梅欣 叶青

——《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简介

- 唐曦文1 梅欣 2 叶青 3 Tang Xiwen Mei Xin Ye Qing

The Pursuit of the Road to the South China Cultural Renaissanc­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 China Historical Trail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Master Plan

摘要 南粤古驿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历史上岭南地区对外­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更是广东历史发展的重­要缩影和文化脉络的延­续。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指示以及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要求,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组织编制了《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对展现岭南地域文化特­色、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助力沿线精准扶贫脱贫­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以大量史料研究和­实地勘察为基础,重点阐述发展目标、总体布局规划、功能利用规划、线路规划和规划实施等­内容。

关键词 南粤古驿道;总体布局;功能活化利用;线路规划;规划实施aBsTra­CT The South China historical trail is a route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al foundation, which is not only regarded as the pathway for economic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ut also the important epitome of Guangdong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regional cultural context. In order to fully implement the important indication of Chairman Xi, which refers to "reserving the basic of history,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request of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as well, Guangdong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has initiated and organized the compilatio­n of the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 China historical trail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Master Plan Program. This program provides th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revealing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ve ridges,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ssisting the poverty reduction along the trail and improving living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data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elaboratin­g the contents about developmen­t objectives, general layout planning, functional activation planning, route planning and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South China historical trail; general layout; functional activation; route planning;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 TU982.2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7.06.005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7)06-0005-08

作者简介 1 常务副院长,电子邮箱:tangxiwen@urbanspace.cn;2 副院长;3 工程师;1&2&3 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省南粤古驿道,是指古代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它们是历史上岭南地区­对外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是军事之路、商旅之路,也是民族迁徙、融合之路,更是广东历史发展的重­要缩影和文化脉络的延­续。

为贯彻 2016年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广东省政府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修复南粤古驿道,提升绿道网管理和利用­水平”要求,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组织编制了《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南粤古驿道线路的发­展目标、空间结构、线网布局、设施配套、功能引导、实施机制等方面做出了­规划安排。本文就《规划》的主要内容作简要介绍。

1 项目意义

南粤古驿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资源丰富,是广东省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内迄今发现的古驿道­遗址202 处,为不同时期岭南地区对­外联系的通道。以古驿道为纽带,整合串联沿线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将古驿道的保护利用与­旅游、文化、体育、休闲、农业和扶贫等工作相结­合,让陈列在南粤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在提升广东历史文化遗­产在“一带一路”的影响力、展示岭南地域文化特色、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精准扶贫”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

2 发展目标

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广东省“文化强省”战略,以古驿道线性历史遗产­空间为载体,探索其保护和活化利用­方式,弘扬岭南优秀文化,为公众创造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线性文化空间,为欠发达的小城镇和乡­村地区发展注入新动能,促进古驿道沿线社会、经济发展,实现驿道文化复兴。

2.1展现岭南历史文化和­地域风貌的华夏文明传­承之路

系统整理和挖掘具有广­东传统文化内涵和地理­风貌特征的驿道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陈列在南粤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成为广东省响亮的文化­品牌。

2.2促进粤东西北城乡经­济互动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经济之­路

结合国家建设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精准扶贫等政策契机,推动古驿道线路沿线特­色镇村和扶贫村的建设,促进粤东西北贫困地区­和全省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2.3推动广东户外体育、乡村旅游发展的健康之­路

响应国家全民健身计划,利用南粤古驿道线路及­其沿线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户外运­动,满足全省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休闲需求,带动沿线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 3 技术路线

通过大量的史料研究和­实地勘察,掌握南粤古驿道发展的­历史沿革、现状保存情况和分布特­征,结合对地方志和文献典­籍的研读,发掘驿铺、遗存线路、历史记载线路位置等信­息,确定历史上古驿道线路­的走向。以此为基础,对广东省域层面古驿道­的总体保护与利用进行­规划编制,包括总体布局、功能利用和线路规划三­个方面,明确全省古驿道网规划­建设的原则和要求。

(1)总体布局方面,重点确定古驿道线路空­间结构、线网布局、服务设施系统、标识系统、交通衔接系统,明确全省古驿道系统性­内容。

(2)功能利用方面,围绕古驿道线路、发展节点及配套设施,对古驿道产业、主题游径开发、户外运动组织、沿线镇村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规划策略和指引

(3)线路规划方面,结合线路空间结构,针对每条线路进行规划,包括文化特色、线路布局、特色主题区、主题游径、沿线镇村发展、分线路建设指引等内容。最后,通过制定行动计划,确定近、中、远期的建设目标和计划,并制定线路设计指引,指导地方开展古驿道保­护与利用工作。

4 基础研究

4.1 概念界定

古驿道:是中国古代国家为政治、军事、财政需要,从中央向各地传递谕令、公文、官员往来、运输物资而开辟的道路,并在沿途设有驿站,配备驿卒、驿马、驿船等设施,提供易换马匹、暂住服务的地方 [1]。

古驿道线路:是以古驿道为载体,集合沿途城镇、村寨、古建筑、闸门、驿站、码头、桥梁、驿道等文化元素在内的­一种线形文化景观。

南粤古驿道线路:是指以广东省古驿道历­史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为核心,通过古道、步道、绿道、风景道、水道等多元的线性载体,串联沿线的古驿道遗存、历史文化城镇村、文物古迹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等节点,挖掘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公众创造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线性文化空间。

4.2历史沿革(表1,图1)

4.3 线路走向

广东古驿道线路主要分­为三个方向,以广州为中心,形成北路、东路、西路三个方向的古驿道­线路(图2)。

4.3.1 北路古驿道

主要指位于广州以北的­粤北地区通往江西、湖南等地古驿道网络,包括两个方向,一是秦汉时期与湖南的­联系线路,分五路进入广东省境内:西京古道西线、西京古道东线、秤架乡古道、宜乐古道、湘粤古道等;二是与江西的联系线路,分水陆两路进入广东省­境内:水路从乌径镇沿浈江至­南雄的乌迳古

道,从大庾岭向南经珠玑巷、南雄市,在韶关汇入北江,顺流而下直达广佛;陆路从梅关经南雄、韶关、佛冈、从化,到达广州。4.3.2 东路古驿道

主要指位于广州以东地­区联系粤闽赣、到达漳州、泉州等地的东西向联系­古驿道网络。主要分为两路,即潮惠上路与潮 惠下路:潮惠上路水陆联运,主要沿东江经河源、梅江到达梅州地区,再沿韩江抵达潮汕地区,或由梅州地区向北联系­江西、湖南等地,此路是中原人向南迁徙­到潮汕地区的必经通道;潮惠下路则从惠州转陆­路,经海丰、陆丰、惠来、揭阳、潮州,可达泉州、福州,最终抵达临安,此路主要沟通了粤闽赣­三地,

并可以通过潮州、汕头历代港口通向海外。

4.3.3 西路古驿道

主要指位于广东省境内­的广州以西沟通粤、桂、琼三地的古驿道网络。主要包括三个方向,一是从广州出发沿珠江、西江,经肇庆、德庆,达广西梧州;二是自肇庆折南,经新兴、恩平、阳江、茂名、高州、廉江,达廉州府(今广西合浦);三是从南江口走罗定、信宜、高州,继续南下接化州、雷州直达徐闻地区,通过徐闻地区港口,连接海上航线到达海南­和东南亚、南亚等国。另外,珠三角西岸地区古驿道­线路,主要指广州以南、珠江入海口西岸地区的­近海岸的古驿道网络,主要途径广州、佛山、中山、珠海、江门等地。由于珠江口西岸地区多­为河流水系多年冲积形­成,古驿道形成时期较晚,但水陆联运的交通系统,对广州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具有重­要作用。该地区线路主要为广州­与珠江口地区——中山、珠海、澳门等地的联系,包括香山古道以及高明、新会、台山、开平等地的古驿道线路,最终通过广州、澳门、台山等地的港口与海外­联系。

5总体布局规划

5.1 空间结构

基于广东省古驿道线路­的历史研究和现状调研,梳理出全省古驿道线路­网络,形成以广州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延伸的南粤­古驿道线网。同时,在古驿道及其相关遗存­挖掘与保护、古驿道线网布局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历史人文、自然生态、交通组织、城镇发展和精准扶贫等­要素,形成全省古驿道线路空­间结构。

全省古驿道典型线路共­6条,包括粤北秦汉古驿道线­路、北江-珠江口古驿道线路、东江-韩江古驿道线路、潮惠古驿道线路、西江古驿道线路、肇雷古驿道线路等。同时,结合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源地的历史文化­特征,重点推动4 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出­海口纪念地,包括广州黄埔古港、汕头樟林古港、台山海口埠和徐闻海丝­始发港(表2,图3)。

5.1.1 粤北秦汉古驿道线路

粤北秦汉古驿道线路是­沟通中原和岭南最早的­古驿道之一,始于秦汉。主要位于粤北韶关乳源­县、乐昌市和清远连州市境­内,包括乐昌和乳源的西京­古驿道(东线)和宜乐古驿道,连州和阳山的西京古驿­道(西线)、茶亭古驿道和秤架乡古­道,仁化的城口湘粤古道等。该线路是秦汉时期开辟­的岭南与中原沟通的重­要通道,也是广东省最早的古驿­道之一,以“古村、古道、古关、古洞、古陂”为主要特色,突出反映军事文化、邮驿文化、民系迁徙文化、宦游文化、瑶族文化的秦汉南拓之­路[9]。

5.1.2 北江-珠江口古驿道线路

北江-珠江口古驿道线路是岭­南地区自唐代以来最重­要的古驿道线路,分为北江段和珠江口段。

北江段是从江西入梅岭­至南雄,经浈江到韶关市区,再顺北江而下,经清远至佛山三水思贤­滘,最终到达广州黄埔古港,另一路则由陆路沿北江­向南,至清远佛冈转从化到达­广州市区。 沿线有梅关古道、乌迳古道、东京古道、北京路千年古道等古道­遗存。该线路沟通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沿线水陆古驿道转接联­运,自然风光优美,可将古驿道、古村落、古码头与自然资源相融­合,形成以海丝文化、中原文化、广府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古瓷贸易之路和中原南­迁之路[10]。

珠江口段则是以珠江口­西岸线路为主,有广州黄埔古港、岐澳古道、长南迳古道、台山海口埠等古道遗存。该线路是孙中山革命、粤澳沟通和广府出洋的­重要路径载体,广府文化、

香山文化和侨乡文化等­资源汇聚,沿线水网密布,码头港口众多,南洋建筑风格独特,海岸线海岛等景观资源­丰富,可将古驿道、古港、古侨墟、古建筑以及海岸、海岛等景观相融合,形成以广府文化、近代革命文化和侨乡文­化为特色的南迁出洋之­路[11]。5.1.3 东江-韩江古驿道线路

东江-韩江古驿道线路是唐代­之后广州沟通粤、赣、闽三省商贸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主要分为两段,包括东江段和韩江段。

东江段从广州向东出发,沿东江经东莞石龙镇至­惠州府(今惠州市),经河源市区至龙川县枫­树坝镇,联通了广府文化核心区­和河源客家文化区,秦始皇时赵佗南下任龙­川县令即取径龙川古驿­道。东莞广府文化、东江客家文化、东坡宦游文化、东纵红色文化、罗浮山宗教文化等汇聚,沿线山水风景秀美,古城古镇古村资源丰富,可以东江水系为脉络,串联沿线文化及自然资­源,形成以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宦游文化、红色文化等为特色的客­家迁徙之路 [12]。

韩江段是指从河源龙川­向东经梅江至梅州市区,再经梅县松口镇、大浦县三河镇转入韩江。顺韩江而下,经潮州、汕头樟林古港到达韩江­出海口;溯韩江而上,可接汀江,达福建长汀县。该古驿道联通潮汕文化­核心区和客家文化核心­区,拥有梅州客家文化、韩愈宦游文化、潮汕文化、红色文化、澄海红头船文化、汕头侨批文化等文化内­涵。沿线古道遗存包括松溪­古道、明月古道、锦山古道、樟林古港等,是历史上粤东地区与内­陆及海外贸易的重要经­济带,可抓住韩江沿线的历史­经济贸易作用,将古驿道的盐、陶瓷等贸易文化,融入沿线潮客古城古镇­古村中,形成以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侨批文化、海洋贸易文化、宗教文化等为特色的潮­客贸易之路和粤闽赣盐­运之路[13]。

5.1.4 西江古驿道线路

西江古驿道线路始于秦­汉,是沟通两广的重要驿道。从湖南永州经灵渠南下,经漓江达广西梧州进入­西江,顺西江而下,经肇庆封开县、德庆县、高要县、端州区、鼎湖区等区县,最后到达佛山思贤窖。向东可经东平水道到达­广州,沿线还包括贺江、绥江等沿线古驿道支线­网络。沿线古驿道遗存包括封­川石街、羚羊峡古栈道、梁村燕岭古道等。西江流域是古代两广运­输的大动脉,是广东最早的古人类生­息繁衍地,是广府文化和粤语的发­源地,以沿线的古城、古村、古道、古遗址等资源为依托,结合七星岩、鼎湖山、贞山、羚羊峡、竹海等风景区,形成以“古城、古村、古渡、古人类遗址”为主要特色,突出反映广信文化、端砚文化、海丝文化、古人类文化、石刻文化等文化内涵的­广府发源之路 [14]。

5.1.5 潮惠古驿道线路

潮惠古驿道线路从南宋­开始,成为沟通粤闽的广东沿­海交通要道,从广州向东出发,以陆行为主,沿海岸线,经惠州、海陆丰、惠来、潮阳,最终到达潮州。沿线拥有海防文化、侨批文化、海洋商贸文化、潮汕文化、宗教文化等,古驿道遗存包括羊蹄峻­岭古驿道、西片古道、风吹岭古道等,沿线现存海防卫所、古庵、 古庙等资源众多,可串联沿线文化及自然­资源,形成以“古港、古庵、所城、卫城”为主要特色,突出反映海防文化、海洋贸易文化、潮汕文化等文化内涵的­海防文化体验之路[15]。

5.1.6 肇雷古驿道线路

肇雷古驿道线路始于元­代,是广州与粤西的联系通­道。主线共分东西两路,东路从肇庆端州出发,途经新兴、恩平、阳江、高州、雷州、徐闻,越琼州海峡直抵海南岛;西路从肇庆德庆出发,经罗定、信宜,再到高州与东路汇合,直达徐闻、海南。沿线的物产丰富、风土传说和历史遗迹不­胜枚数,历史上曾作为通往海南­崖州的古驿道,同时也是南中国海的最­早的海上丝路的陆上延­伸。沿线古驿道遗存包括金­山迳古道、佛子岭古石径、雷城大新街、徐闻云张墟古道等。该古驿道线路以海洋贸­易文化、雷州原生文化、云浮南江文化、六祖禅宗文化等为主要­特色,塑造具有粤西本土风情、独具南中国滨海特色、多元文化融合的海丝起­源之路 [16]。

依据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空间结构,形成全省“主线+支线+发展节点”古驿道线路系统。六条南粤古驿道线路包­含14 条主线,56条支线,贯穿全省21 个地级市、103个区县,串联 1180个人文及自然­发展节点,全长约11230km,其中陆路古驿道线路长­约6900km、水路古驿道线路长约 4330km。

5.2 设施系统规划

5.2.1 服务设施系统

古驿道服务设施系统主­要包括区域服务中心、驿站。根据古驿道功能设置和­管理维护的需求,配套设置或建设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游憩设施、文化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环境卫生设施,以及为保障古驿道正常­使用而必须配置的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等。为古驿道使用者提供通­勤、休憩、旅游、指示、停车、交通换乘、卫生、安全等服务。

5.2.2 标识系统规划

结合古驿道线路、沿线发展节点、服务设施、交通节点、连接线等对象进行设置。标识系统的设计与建设­按照《古驿道标识系统研究》(由省住建厅另行制定颁­布)执行,统一采用“南粤古驿道”标志。标识的文字、图案、规格和色彩为强制性内­容,标识的材质、内容设置等可结合实际­自行确定。

5.2.3 交通衔接系统规划

交通衔接系统包括古驿­道与区域交通系统、城市交通系统和绿道系­统的衔接。通过建设交通连接线、设置交通换乘点、完善停车设施配套、加强古驿道与绿道的融­合等措施,提高古驿道的可达性。

6功能利用规划

6.1古驿道产业发展

加快推进古驿道与旅游­产业、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现代农业、特色制造业等关联产业­的融合,培育古驿道产业新型业­态,提升古驿道的综合功能­和品牌效益。

6.1.1 建设古驿道特色文化廊­道

在古驿道沿线积极开展­古驿道遗存、历史文化古城、古镇、古村的保护与利用,打造古驿道沿线的古道­文化特色乡镇节点,同时结合各种民俗节庆­及庙会等大型文化节事,开展古驿道历史文化体­验、古道遗存观光、古驿道摄影、文艺创作、民俗展示等文化活动,带动雕刻艺术品、草编织品等地方特色工­艺品的营销,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6.1.2 强化古驿道旅游产业带

通过古驿道线路把古驿­道遗存资源、旅游景点和沿线镇村及­其农业生产基地串联起­来,发展人文体验、自然观光、生态休闲、运动探险等类型旅游产­业。可通过步道、绿道、风景道、水上游线的建设,串联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构建古驿道沿线的徒步­游、骑行游、自驾游和水上游等多种­游览方式。同时引导沿线群众发展­休闲民宿、农家乐、休闲农场等配套服务,带动群众就业和创业,促进农产品流通升值,带动沿线镇村经济的发­展。

6.1.3发展古驿道户外体育­运动产业带

以古驿道线路及其沿线­发展节点为依托,有效整合古驿道沿线路­径及体育场地,如休闲步道、登山道、绿道、古村、公园、景区等,积极开发康体健身、生态休闲、户外运动等类型的体育­活动,组织城乡居民开展徒步、慢跑、定向运动、绿道骑行、野外穿越、划船等为主题的古驿道­品牌赛事,着力构建集体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古驿道体­育带,促进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发展。6.1.4 构建古驿道科普长廊

通过展示原生人文及自­然场景、设置教育信息讲解牌、建立展示场馆、教育培训场地、周期性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等措施,建设集知识普及、环境教育、文化传承、科技宣传于一体的古驿­道科普长廊,推动科普旅游业的发展。

6.1.5引导形成古驿道特色­制造业走廊

积极引导地方在古驿道­沿线发展特色产品制造­产业,结合古驿道旅游开发,形成生产、参观、购物、科普于一体的新型旅游­产品。通过构建生产、服务一体化的特色制造­业走廊,更好发挥古驿道对当地­经济的全面带动和促进­作用。

6.2古驿道特色镇村发展­规划

结合古驿道沿线的特色­乡镇和特色村落的开发,建设古驿道文化镇村风­情带,促进沿线镇村古驿道相­关产业建设,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6.2.1 古驿道文化特色乡镇

结合南粤古驿道线路沿­线的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及部分古驿道历史­节点,建设248个融合文化、旅游、产业、生活等功能的南粤古驿­道文化特色乡镇。通过挖掘、保护与活化利用古驿道­文化资源,带动文化、旅游、体育、教育等产业发展,激活沿线古驿道特色乡­镇的产业活力,促进小镇的经济发展。

6.2.2 古驿道文化特色村落

以古驿道线路为载体,串联沿线416个古驿­道文化特色村落,结合广东省绿道建设、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形成以线串点的古驿道­文化乡村带。古驿道特色镇村发展指­引。 6.3古驿道精准扶贫规划

古驿道线路是一条复合­发展带,其发展的范围不仅为古­驿道线路本身,还包括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发展节点所在的区域。通过对现存古驿道的摸­底调查,全省古驿道遗存大部分­集中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粤东西北地区,因此,借助古驿道沿线的产业­发展,带动沿线贫困村的发展,是古驿道线路的一项重­要职能。

从古驿道的使用者与主­要使用方式角度出发,将以一般速度步行一小­时、骑行半小时的距离,即5km,纳入到古驿道影响范围。结合广东省《关于印发《新时期相对贫困村定点­扶贫工作方案》的通知》(粤扶组〔2016〕4号)中确定的贫困村名录,通过筛选,古驿道线路两侧各5公­里范围覆盖的贫困村数­量约为 1310 个,占全省 2277个贫困村总数­的约60%。

根据古驿道线路沿线贫­困村自身及周边资源特­点、县域产业发展思路与扶­贫计划、古驿道沿线功能需求,按照扶贫措施划分为旅­游观光型、农林发展型、城郊服务型和生态改善­型四类扶贫村,通过古驿道沿线开发,带动其发展。

6.4古驿道户外运动发展­规划

结合发展古驿道体育产­业带和提供多元的古驿­道户外运动产品的目标,规划利用古驿道线路和­沿线资源,提出可开展的户外运动­项目。其中,可结合古道、步道、绿道、风景道、水道等线路载体和历史­文化城镇村、水文地貌等特色资源,开展户外运动项目,发展“南粤古驿道”体育产业带。

加大“南粤古驿道”户外运动品牌赛事的组­织和宣传,应充分利用各地市现有­体育赛事,将古驿道和徒步、定向越野等赛事相结合,将户外休闲、健康运动等理念融入古­驿道线路中,为公众提供主题多样、类型丰富、长期性的户外公共产品。如目前已经开展的奔向­广东第一峰铁人三项挑­战赛、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穿越丹霞、广州白云山户外运动节、韩江徒步活动、陆丰清云山滑翔伞挑战­赛、环雷州半岛200km 骑行活动等类型的户外­运动品牌赛事。

6.5古驿道旅游发展规划

结合古驿道沿线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条件,策划多样化的古驿道主­题游径,并配套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1)历史文化径:沿线古道、古城、古镇、古村等历史遗存集中,具有历史意义或游憩价­值,以历史文化体验与展示­为核心主题的游径。(2)地理探险径:是沿线分布有山区、峡谷、河流、森林等典型地貌特色的­自然景观资源,以地理探险为核心主题­的游径。(3)自然观光径:是依托古驿道途经的乡­村田园、风景名胜、山水风光等景观优美的­地区,以自然观光为主题的游­径。(4)近郊休闲径:是位于城市近郊,依托古驿道沿途主要历­史古迹、郊野公园、田园湖泊、水岸岛屿等资源,以郊游休闲为主题的游­径。

7线路规划(以粤北秦汉古驿道线路­规划为例)以粤北秦汉古驿道线路­规划为例: (1)文化特色:秦汉南拓之路,是广东省古驿道的“开端”,更是广东省由蛮荒之地­被辟为华夏领土的大前­提。秦汉古驿道

位于湘粤边界粤北山区,坐拥天然的凶险又绝美­的山地自然风光,保存着丰富的古道、古驿、古关、古陂、古堡遗存与古村落,通过对军事文化、邮驿文化、商贸文化、移民迁徙文化和宦游文­化的历史研究,明确其物质载体和利用­方向,并植入相关的活动内容(图4)。

(2)线路布局:粤北秦汉古驿道线路包­括3条主线和3 条支线(表3),总长约951km,其中陆路长约 668km,水路长约283km,途经韶关、清远 2个地级市及境内的乐­昌市、乳源县、仁化县、连州市、阳山县与英德市等6个­县市。主线包括西京古驿道(西线)、西京古驿道(东线)和茶亭古驿道,长约580km;支线包括宜乐古驿道、城口湘粤古驿道、阳山秤架乡古驿道等,长约371km。

(3)线路建设指引:针对每条古驿道,对其线路布局、功能开发、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划建设指引,如表4所示(以西京古驿道西线为例)。

8 规划实施

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和利用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 工程,要实现总体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还需要配套一系列的研­究、规划和相关政策。目前,已经完成的相关研究和­建设指引有:《南粤古驿道综合调查研­究报告》,《欧美文化线路发展研究­专题报告》,《南粤古驿道保护与修复­指引》,《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设­计指引》,《南粤古驿道示范段建设­标准研究》,《南粤古驿道管理和维护­机制研究》,《南粤古驿道线路汽车露­营营地建设指引》等。

同时,2017年在全省选取­了八个重点地段(线路)作为南粤古驿道建设示­范段,先行先试,分别是:台山海口埠-梅家大院、乳源西京古道、汕头樟林古港、从化钱岗古道、饶平西片古道和麒麟岭­古道、南雄梅关古道、云浮南江古水道和珠海­香山古道。2017年底前,这八个示范段将全部建­成。2018年,将继续推进第二批示范­段建设。

尤为重要的是,省政府、省住建厅和其他有关政­府部门围绕规划的落地­实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综合各个部门的资源,形成叠加效应,快速有效地推进南粤古­驿道线路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为南粤文明的复兴、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图、表来源文中所有图表均­来源于《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项目组。

参考文献

[1]杨正泰.明代驿站考[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色,2006.

[2]柯西钢.古代秦岭驿道及其南北­沟通考——兼考关中方言对秦岭南­麓区域的传播、渗透[J]. 社会科学家,2010(11):28-31.

[3] 邓飞龙.三国时期孙吴对岭南古­道“湘桂走廊”的倚重——兼论大庾岭古道的开发 [J]. 韶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2015,36(9):18-21. [4] 蔡良军.唐宋岭南联系内地交通­线路的变迁与该地区经­济重心的转移 [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2(3):33-42.

[5] 陈伟明.宋代岭南交通路线变化­考略[J]. 学术研究,1989(3): 68-71.

[6]虞坤.元代广西对外交通研究[D]. 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1.

[7]颜广文.元代隆兴至潮州新驿道­的开辟及对赣闽粤三省­省界开发的影响 [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2):11-18.

[8]刘素霞.明清时期岭南北江流域­交通变迁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 2013.

[9]何海龙.边缘之拓治——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开­发[D].厦门:厦门大学,2007.

[10]陈隆文.梅关与梅关古道[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26(1): 42-47.

[11]曾旅湘.从黄埔古港看广州海外­贸易的发展[C]//2014 广州论坛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山大学,2014:275-281.

[12] 吴福文.唐末至北宋的客家迁徙[J]. 东南学术,2000(4):6570.

[13]郑向东.古代韩江流域经济地理­研究(秦•元)[D].广州:暨南大学, 2011.

[14]谢日升.清代广西桂平梧道区域­交通与商业研究[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15] 陈丽.清代后期汕头的对外贸­易(1860-1911 年)[D].广州:暨南大学 ,2005.

[16]赖琼.历史时期雷州半岛主要­港口兴衰原因探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18(3):101-106.

 ??  ??
 ??  ?? 图 2 广东古驿道线路走向图
图 2 广东古驿道线路走向图
 ??  ?? 图 1南粤古驿道历史演变­图
图 1南粤古驿道历史演变­图
 ??  ??
 ??  ?? 图 3空间结构规划图
图 3空间结构规划图
 ??  ?? 图 4粤北秦汉古驿道线路:特色文化分布图
图 4粤北秦汉古驿道线路:特色文化分布图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