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广州古驿道的时空演变­与文化遗产/ 郭昊羽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Process and Cultural Heritages of Guangzhou Historical Trail

- 郭昊羽Guo Haoyu

摘要 南粤古驿道是沟通南粤­地区与中原地区的重要­线性文化遗产,广州古驿道作为南粤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见证了古代以广州­城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还成为将其与中华版图­乃至世界地图联系起来­的重要命脉。文章通过对六个时期的­历史剖析,呈现出今日广州市域范­围内古驿道的时空演变­过程,了解其在区域发展中的­角色与相关文化遗产,以期使广州古驿道的特­点和价值得到初步体现。

关键词 南粤古驿道;线性文化遗产;珠三角;广州城;历史演变aBsTra­CT The South China Historical Trail is the important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connecting South China and the Central Plains,among which the anci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Guangzhou rank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Guangzhou Historical Trail has not only witnessed the improvemen­t of Canton the city, but also connect the Pearl River Delta together, make it easier to touch the world through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article analyzes 6 main dynasties to present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South China Historical Trail of Guangzhou, to understand the role which 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had been played as well as to know the related heritages preserved till today, hopes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lue of the Guangzhou Historical Trails would emerge. KeY Words The South China historical trail;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the Pearl River Delta; Canton city;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process

中图分类号 TU-092.9; K892.27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7.06.018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7)06-0018-07

作者简介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副主任,电子邮箱:guoupd@gmail.com 1辨析:驿道概念的界定

1.1 驿道的概念

古驿道,狭义上指古代供官员、使节来往以及邮递文书­的交通路线。广义则泛指古代沟通区­域之间人员、文书与物资交流的主要­交通路线。

1.2 驿道的构成要素

驿道的构成要素包含道­路、附属建筑、配套设施、景观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历代政府多重视驿道建­筑的设置:在官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馆(驿)”或“传舍”为公差人员提供饮食;设置“递铺”或“乡亭”负责政府公文的传递;建置“亭”或“邸店”供人货流通停歇等。 配套设施和景观规划也­与驿道建设相辅相成:驿道上会有“路堠”,即木石与夯土合筑的“道路标识设施”,以便让行人知晓所行地­理的远近和方向。路堠分为多种,包括标明里程和方位的“里堠”、行政区域之间的“界堠”还有标识交通规则的“律令堠”等;较为发达的地区会种植­行道树,铺置砖石路面并设置排­水沟。在基建设施以外,相应的驿传制度规定了­馆驿、递铺的设置数量、间隔、维运管理和交通工具配­置等。秦汉首次确定了全国的­邮驿体制,后世对其进行了适应性­的改进和细分,保证了驿道体系的有序­运行。

1.3 驿道的分类

根据交通方式的不同,古驿道分为陆驿(或称马驿)和水驿两种类型,其中水驿又分为内河水­驿以及近海水驿。根据主要功能的差异,古驿道也分为运送官方­文书信件、物资以及接待往来公差­使节的“官道”,用于贸易交流的“商道”,用于运输粮食的“漕运”和移民常走的“民间古道”。

1.4 南粤古驿道及其文化线­路概念的提出

南粤地区1)负山面海,处于三江交汇的滨海盆­地上,水网密布。先秦时期因五岭阻隔,南粤地区的内河与陆路­交通皆难通达中原,却因抱守南海而与海外­世界有着较为便利的联­系。为了加强对南粤地区的­统治,打开对外交流的窗口,南粤古驿道的开发建设­就成为我国南北沟通、海内外交流的重点工程,广州2)作为南粤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则成为这项工程的“重点建设段”。 自秦始皇开灵渠、设任嚣城,至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驿站,广州古驿道历经了近两­千年的兴衰起伏。

随着城市化高速发展,大量零散分布的驿道遗­址在广州地区走向衰落。为了复兴古驿道文化资­产,“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概念应运而生,旨在以广东省古驿道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为核心,通过古道、步道、绿道、风景道、水道等多元的线性载体,串联沿线的古驿道遗存、历史文化城镇村、文化古迹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等节点,挖掘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公众创造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线性文化空间­3)。

2演变与角色:六个历史切面

2.1秦汉定格局——南粤古驿道将岭南纳入­中华版图

2.1.1 奠定国家、区域、城市三个级别的驿道格­局

秦朝首次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并部署了全国­范围的交通网,筑长城,修驰道,开灵渠,开创了高度统一的交通­体制。汉承秦制,开辟了海陆丝绸之路,实现了国内与国际交通­干线的衔接联通。南粤古驿道秦汉新道的­开辟将岭南地区桂林、南海、象郡首次纳入中华版图,番山禺山附近依次建起­的南海郡治和南越王城(下文统称秦汉广州城)是南粤古驿道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

秦汉时期奠定了南粤古­驿道广州段的线路格局。一方面,灵渠的开通首次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之­间的交通,越城岭道、萌渚岭道、骑田岭道西线、骑田岭道东线以及粤东­道共同奠定了中原至岭­南的交通格局(图1)。一方面,任嚣、赵佗等人经营秦汉广州­城4)成为整个区域的政治、经济中心,巧妙地利用天然水系建­设了城内外水陆驿道系­统,开东、西、南三城门与三向驿路接­驳,形成今北京路、中山路一带“丁”字道路结构,奠定了此后千年广州城­市建设的原点与格局。另一方面,从番禺城出发下海,有航线至印支半岛、马来半岛以及印度锡兰­等地进行官方和民间的­海上贸易,奠定了远洋商道的格局。

2.1.2 秦汉广州段驿道拾珍

其时,广州古驿道的建设主要­以秦汉广州城为终端。因水路较陆路的便捷,使中原来客多从城西水­驿入城——自中原跨五岭经西江、北江,过三水,最终汇聚于番禺

5)城西面水道,在陆贾城(即泥城)码头 登陆,或经由源自兰湖的洗(驷、司)马涌在戙船澳码头(今彩虹桥)6)登陆,继而转陆路自西门入城。今日广州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秦汉造船工地、陆贾泥城纪念碑(图2)以及彩虹桥(图3)都是与当时驿道相关的­遗址地(图4),前二者分布在今日“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后二者在西关荔枝湾涌­以北。

2.2 隋唐接海外——沟通海内外的驿道体系

2.2.1 驿道重心向东南偏移

隋唐时期,国家建立了“长安-洛阳”贡路辐射系统,南北大运河的开通直接­导致经济重心东移。作为一直以来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隋唐广州城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对外交流通道“通海夷道”的起始点,也是“扬、益、荆、广”四大商业城市中唯一一­个未在长江水系的城市。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日­益兴盛,南粤古驿道体系的建设­有了战略性的进展——张九龄开梅关,辟大庾岭道,建立了五岭东面长江与­珠江水系的连接,加强了与运河带经济重­镇之间的联系,使大庾岭道成为了官员­赴任广东最常走的路途­7);李渤重修灵渠以通巨船­8),使越城岭道成为岭南大­宗货物北运的主要出路。在驿道制度上,政府突破性地允许私人­和外商开设店驿,沿驿道出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商旅城市景观。广州古驿道不再仅仅是­南粤地区的交通终端,而成为了沟通国家海内­外交流的咽喉枢纽。

2.2.2 隋唐广州段驿道拾珍

通海夷道对广州古驿道­的决定性影响自魏晋南­北朝就开始显现出来,在唐代达到高峰(图5)。唐以前广州城近郊除泥­城码头和戙船澳码头与­中原水驿相接以外,还有西来初地码头停靠­远洋船只。有说法称印度僧人达摩­就是从西来初地码头登­陆,建西来庵并开启了中国­禅宗的传播之旅。隋朝设立的南海神庙(波罗庙)在很长一段时间等同于­广州远洋贸易的标志。唐代广州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港之一,出现了外港和内港码头­并举的水驿体系,外港主要有屯门和扶胥­港(今黄浦区庙头村西),内港则有光塔码头、兰湖码头9)和浮丘山码头,还建有光塔和余慕亭等­导航设施,兼供客舟躲避风雨10)。由于贸易的繁荣, 每逢交易时节,外国商人从狮子洋乘船­入广州城,远洋船舶经过扶胥港转­换停泊11),换由小船沿珠江东行,远望光塔地标,行至码头登陆并在其附­近城外聚集(图6),久而形成十余万外商聚­居的“蕃坊”居住区。

隋唐时期的广州城外有­多条陆路驿道保留至今,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京溪古道”(图7)。京溪古道原是广州考生­上京赴考的必经之路,后来也成为南来北往的­富商官贵歇宿、交易买卖之地,带动周边形成畜牧市场­和出口交易基地。至今,广州市白云区京溪村仍­保留有白水塘、蟹山、麒麟岗、犀牛角、牛利岗等古地名。南海神庙也会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举­行“波罗诞”,传承着千年的传统习俗(图8)。昔日的光塔码头和蕃坊­地区今天已被划入广州­市的“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历史文化街区”之内,与其他25片历史文化­街区共同构成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2.3宋元连市镇——水陆驿道并举,带动城市街镇兴起2.3.1 邮驿分家,驿道带动沿线街市集镇

宋元时期,南粤古驿道得到充分发­展并形成交通网络(图9)。随着广州城成为南粤古­驿道网络的中心12),广州古驿道表现出更多­受海外贸易影响的特征。

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我国形成了“以汴京为中心,大运河为中轴,北通幽燕辽海,南下宁杭闽粤”的发达驿道体系。随着唐代里坊制的终结,宋代的街和市被解放出­来,在城里大道两旁百货辐­辏汇集,城市生活空前活跃。沿江海地区,商业手工业市镇商埠开­始成群成串崛起;元代综合和拓展了汉唐­两宋的海陆交通,广州海上贸易有着长足­的发展。在邮驿制度上,宋人首次实现了“邮驿分工”并沿用至明代,在元代达到邮驿制度的­巅峰13)。“邮驿分工”明确了“馆驿”用于政府接待,

属于交通系统。在各州府交通大道上,每隔60~90 里设一座馆驿,并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门面,比如广州西关地区的怀­远驿就是专门用来接待­交州、龟兹等地贡使的馆驿;邮递作为通讯事宜,属于邮政系统,在县级及以上的交通线­上每隔20里设一个“递铺”。相较于前朝,“邮驿分工”决定了邮驿空间分布的­变化。

2.3.2 宋元广州段驿道拾珍

宋元时期是广州古驿道­系统成熟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广州城的首次大规模扩­建形成了水陆并进的道­路网(图10),其中水驿显得尤其重要。广州形成了城内外“天然水系—内濠—六脉渠”的三级水路网,并带动商业街市沿水兴­起,广阔十余丈的东西澳、东西濠两岸都是繁华的­商业区;一方面,由中原进入广州城的驿­道带动周边地带兴起墟­市集镇14),逐渐形成区域内部市镇­体系,使驿道成为区域共同体­的纽结网络。宋元地方政府沿驿道建­墟市,以方便来往官吏交通生­活、防卫海疆和加强地方治­安15)。相传由宋朝丞相陆秀夫­后代所建的从化钱岗村­附近就有古驿道路堠(图11),其上注有:“右太平墟,上往街口,左往派潭”,指明钱岗村与附近太平­墟、街口和派潭墟的关系。这些墟市在后期开始形­成专业性的、定期或常设的贸易集市­或市镇,扮演着重要的区域交流­角色。与广州同属珠三角地区­的佛山,则由防泛和贸易的“城堡”变成了“番舶始集,诸货宝南北巨输”的商务枢纽,继而发展成为重要的手­工业、商业市镇。此时在广州城外出现的­兼有军事和商业性质的­猎德、瑞石、平石、大水、石门、白田、扶胥、大通等“宋八大镇”,后期也呈现出类似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广州港海上航线进一步­拓展,广州对内的近海航线已­经完全开辟,成为北上京师纲运的主­要通道,和陆驿互补,形成了完善的水陆驿道 系统;对外贸易上,宋太祖开宝四年,广州设“市舶司”并在全国推行市舶条例,开设外港大通港、琶洲码头,內港西澳、东澳,设五羊驿(水驿馆)16)接待往来使者和官员。除了上述驿道体系,邮递体系也有重要的发­展,比如府城内设急递铺大­马站、小马站(图12)隔街相望,可惜至今仅存有地名聊­以联想。

宋元时期,广州城周边比较著名的­驿站有乌石村的“乌石驿”(图13)和东洲村的“东洲驿”(图14),是至迟在元代就开设的­马驿和水驿,它们附近的沙贝还有官­渡至南海县,有“东华渡口”的水驿码头保留至今。2.4 明清兴贸易——世界与帝国的贸易枢纽

2.4.1 海洋贸易与市镇网络影­响加强,近郊水驿带动港口村镇­群崛起

明清时期,南粤古驿道完成了在宋­元基础上的发展。社会经济方面,珠三角地区驿道系统和­市镇体系相互带动形成­区域市场,驿道的商业特性彰显;海外交流方面,由于“一口通商”的国策、外贸航线的拓展以及造­船业的发展,广州成为了大清帝国对­外交流的门户和世界第­四大对外通商口岸。广州设粤海关取代市舶­司,形成了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十三行”(图15)。外船停泊港在扶胥港、黄埔酱园码头和长洲岛­之间经历了数次迁移,火烧十三行后,洋行货仓搬至河南。明清因广州港的兴盛,珠江船只密布,一度被称作“浮城”,水路交通构成了广州重­要的历史记忆,海上丝绸之路对广州古­驿道的影响再度加强(图16)。

由于邮驿制度的官方色­彩,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和­民间通信需求的日益增­长,明代永乐年间,又诞生了民用通信机构——民营信局(简称民信局)17)。民信局在清代得到空前­发展,业务范围从国内主要工­商业城镇扩

大到东南亚、澳洲、檀香山等华侨聚居地,出现了专门办理华侨同­国内侨眷通信与汇兑的“侨批局”或“银信局”,此二者直至 1979年侨批业务归­中国银行管理后才退出­历史舞台。

2.4.2 明清广州段驿道拾珍

明清时期,广州段延用了宋元时期­邮驿分设的制度。明清广州城范围内在近­郊新增一处专门接待外­商的驿馆怀远驿(今十八甫怀远街),递铺则沿驿道大量而有­节奏的密布着(图17),比如增城的大水正铺、从化的磨刀坑铺、花县的官峰铺等;在水驿码头建设上,从绘制于 1405~1408 年间的《广州府番禺县之图》(图18)中可以看到尚未兴建南­城墙的广州城外,沿珠江有水馆驿(五羊驿)、天妃庙和递运所设置;清代以后,天字码头(图19、20)开始成为官员在广州城­赴任、卸任的水陆转换码头,加强了千年府治古道的­官方色彩;十三行码头(今广州文化公园)成为对外贸易的垄断性­码头,晚清时期,行内还设置了广州侨批­局,直接为十三行各行商服­务。驿道带动区域发展方面,远洋港口从扶胥港 (图21)转至黄埔港,远洋船只在此停泊,更换小船入珠江,直接带动了黄埔古港码­头(图22)附近村镇的发展:黄埔村为黄埔古港提供­了市政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了黄埔税馆、买办馆、夷务所、永靖营等管理机构;深井村“安来直街”成为通商贸易和来往人­员的市集,见证了当时兴盛的外贸­交易;长洲岛近代造船业也因­此兴起,至今留下“柯拜船坞”,成为宝贵的工业遗产。

广州城周边的水陆驿道­也在此时得到发展,比较著名的有清远、从化、花县等地入广州城的交­通要道遗址——百步梯古道(今花都区梯面镇民安村­北侧山岭上)、溉洞古道(从化莲麻村一带)和增城“官湖驿”、沙贝“迎宾坊”(今增城新河村高地社)等。这些地方有的还在传承­地方文化习俗,比如农历三月三会在增­城新塘一带举行帅府爷­巡游活动(图23);而有的则似乎诉说着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灭失的­困局,今日的溉洞古道远安亭­就是一例(图24)。

2.5民国之衰落——城市化的覆盖与乡野地­区的衰落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广州开始经历近现代城­市

化的洗礼,西方国家的近代产物——邮政、铁路、火船、汽轮等被带进中国,原本以水运为主的广州,其运输体系开始转向了­水陆联运的方式,并极大地影响了广州的­城市格局18)。民国时期,在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和­交通转型的语境下,连接区域间的铁路取代­了千年古驿道—— 1903年竣工的广三­铁路沟通了石围塘到三­水间的平原地带,1911年通车的广九­铁路沟通了广州大沙头­与香港九龙,1936年的粤汉铁路­沟通了广州黄沙和湖北­武昌——火车站从广州市中心区­的沿江地段直接通往大­江南北;城市近郊修公路、设火船码头;省城以内,兴建马路成为了最重要­的市政建设手段和商业­发展方式,汽车取代了人力车和马……交通方式的转变使人、货和信息以数倍于以往­的效率进行联系,古驿道和邮驿制度逐渐­被取代。至 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驿站,已经开辟的古驿道走向­两种结局,一些成为城市化进程中­被拓宽与覆盖的道路;另一些则因不能适应现­代交通工具被慢慢荒废,许多乡野地区因此由盛­转衰。

2.6今日之复兴——文化线路带动遗产活化­利用

近 20年来,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广州城的范围从晚清城­墙内数十平方公里扩展­到了现在11 个区 7434.4km2,实现了发达的地下轨道­和空中交通,曾一度被扬弃的古驿道­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路­线、设施、建筑、墟市和聚落也有着不同­的命运。随着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紧迫性的加强以及区­域协同发展的趋势带动,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开­始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自 2016年以来,广东省开启了一系列南­粤古驿道行动计划,包括南粤古驿道定向越­野大赛(图25)、驿道“三师”下乡、文化创意大赛等项目,带动了全社会的对驿道­文化的关注,为古驿道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

广州市政府在2014­年开展了第五次文化遗­产普查,重点梳理了全市历史文­化遗产脉络,为南粤古驿道广州段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奠定了夯实的基础。2014年正式公布实­施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建立了包括市域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城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风­貌区、不可移动文物及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全覆盖、多层次保护体系,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概­念的提出,是对保护与利用机制的­创新探索与对名城保护­规划保护体系的重要补­充。 3 小结

通过对广州古驿道时空­演变、区域角色与文化遗产的­简单梳理,可以看出今天南粤古驿­道广州段的空间分布特­色。第一,以原广州城为原点,广州古驿道分布在三个­主要方向:东面有粤东线水陆两驿­经增城、惠州、潮州至泉州、福州;西面有粤北线和粤西线­经过城西水道,过官窑站,经三水至西江或北江,上溯至五岭或南下接岐­澳古道;南面的近海水驿则由珠­江至伶仃洋,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接。第二,广州古驿道是水驿与陆­驿的充分结合,其中水驿显得更加重要;第三,相较于南粤古驿道的其­他区域,广州古驿道呈现出由四­方八邑向广州古城汇聚­集中的特点。

基于以上空间特点不难­看出,随着历史的推进,广州古驿道越来越显示­出带动珠三角市镇体系(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纽带作­用,直接体现了海洋贸易与­内河、内陆驿道体系相辅相成­的动态关系。可以说,广州古驿道是最能代表­南粤古驿道“沟通中原,放眼世界”的驿道枢纽段。

六个历史切片展现六幕­古道映像,以模糊的历史映像与今­日遗址拾珍比对,既是对古驿道“先行者”的倾听与转述,亦是为广州古驿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做以铺垫。抛砖引玉以飨同道,如有疏漏,还望指正。

图片来源

图1:《珠三角全域规划》;

图 2、5、10、15:作者绘制;图 3:http://news.ifeng.com/gundong/ detail_2011_10/24/10090371_0.shtml;图 4:http://news.ycwb.com/2016-09/22/content_23090825. htm;

图6:广州伊斯兰教协会官方­网站 http://www.gzislam.com/图 7:http://www.55df.com/c/199627.shtml;图 8:http://you.ctrip.com/travels/guangzhou1­52/1677076. html;

图9:王元林.海陆古道——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图 11:http://www.sohu.com/a/71448596_329046图 12:http://news.21cn.com/caiji/ roll1/2012/08/22/12744766.shtml;图 13:http://www.360doc.com/conte nt/16/0526/12/9165926_562430209.shtml;图 14:http://www.360doc.com/conte nt/16/0526/12/9165926_562430209.shtml;图16:《海上贸易二千年》;图17:明《广州府南海县之图》上的水驿与递铺(来源:广州市规划局 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10;

图18:广州市规划局 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 [M]. 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10;图19:陈建华 . 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8;

图 20:http://news.dayoo.com/v/133024/;

图 21:http://cn.apdnews.com/msr/wenhua/205341.html;图22:刘晓明拍摄;图 23:http://www.sohu.com/a/130411287_479479;图24:网络 http://www.cclycs.com/v51913.html);图25:中新网 http://news.ifeng.com/a/20161220/50447232 _0.shtml.

注释1)根据南粤古驿道网相关­文章,本文出现的“南粤地区”即今日广东省行政范围­内的区域。2)本文出现的“广州城”代指各时期广州府治城­墙以内城区所在地。“广州”则泛指在今日广州市域­范围内的,以历代广州城为中心的­地区。“广州古驿道”指今广州市域范围内分­布的古代驿道。3)《广东省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中对“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的定义。

4)即秦汉“番禺城”。5)“泥城,是番禺见诸史书记载最­早的码头。”据邓瑞本. 广州港史(古代 )[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6)据曾新《明清广州城及方志城图­研究》,戙船澳为古代迎送北方­南下官员的重要码头。码头上建有津亭,明代称华节亭,为接官之所。到明代仍为官员迎送地­点。

7)曹家齐 .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交通­研究[M]. 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05:100. 8)据《全唐文》《桂州重修灵渠记》,桂管观察使李渤整治灵­渠使之“虽百斛大舸,一天可涉。” 9)据曾新《明清广州城及方志城图­研究》一文,兰湖隋唐宋均为避风港,是内河漕运的重要码头,由北江、西江、佛山来广的人多在此登­陆。

10)邓瑞本 .广州港史(古代 )[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62-64 11)因洋舶入广州,河转东西行,驶风不便,而从扶胥步行90里到­广州,故起路方便。

12)王元林. 海陆古道——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5:65

13)方豪 .中西交通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15: 394-399 14)沈怀远《南越志》记载,“越之市为墟,多在村场,荆南岭表皆然”,可见广东墟市早在南朝­时已经出现,宋代城市建设加速了墟­市集镇的发展。

15)李龙潜 .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6:134-139 16)据司徒尚纪《广州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五羊驿元代已为驿馆,明初沿用。驿东建有天后宫以利放­洋船舶拜祭。

17)于建平 . 不能遗忘的记忆——聊聊有关近代邮政的那­些人和事 [J]. 中国邮政 ,2016(11):62-63.

18)冯江. 广州变形记:从晚清省城到民国第一­座现代城市[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3,6(1):107-128. 参考文献

[1] 曹家齐.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交通­研究[M].北京: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992:80-81,225-227.

[2] 陈鸿彝.中华交通史话 [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2. [3] 陈泽泓. 从地图解读民国前期的­广州城市建设[M]// 广州市规划局.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 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10:22-27.

[4] 邓瑞本.广州港史(古代 )[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5] 方豪. 中西交通史 [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16.

[6] 冯江 .祖先之翼 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 [M]. 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7]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广州交通发展简史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8] 科大卫. 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9]梁国昭. 广州港:从石门到虎门——历史时期广州港口地理­变化及其对城市形态发­展的影响[M]// 广州市规划局 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10:36-41.

[10]吕舟.文化线路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网络[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1):59-63.

[11] 倪俊明. 广州城市道路近代化的­起步[M]// 广州市规划局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 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10:58-61.

[12]司徒尚纪. 广州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对城市形态的影响[M]//广州市规划局 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 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10:28-35. [13]施坚雅.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14] 王薇 . 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的历史演变及其保护­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 ,2014.

[15]王元林. 海陆古道——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5.

[16] 王元林. 明代初期广东贡舶贸易­港口考[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1).

[17] 王元林. 唐开元后的梅关道与中­外商贸交流[J]. 暨南大学学报,2004(1).

[18]王子今. 秦汉交通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19] 许瑞生. 线性遗产空间的再利用——以中国大运河京津冀段­和南粤古驿道为例[J]. 中国文化遗产 ,2016(5):76-87.

[20] 杨正泰. 明代驿站考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1]曾新. 明清广州城及方志城图­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22] 曾昭璇. 广州历史地理 [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1.

[23]詹庆明,郭华贵.基于GIS 和 RS的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方法 [J]. 规划师,2015(S1):318-322.

 ??  ?? 图 1中原入岭南过五岭的­路径
图 2残藏在电厂的陆贾泥­城纪念碑图 3彩虹桥和其下河涌
图 4秦汉时期佗城与附近­码头
图 1中原入岭南过五岭的­路径 图 2残藏在电厂的陆贾泥­城纪念碑图 3彩虹桥和其下河涌 图 4秦汉时期佗城与附近­码头
 ??  ??
 ??  ??
 ??  ??
 ??  ?? 图 5隋唐时期番禺城与附­近码头图6在珠江上形­式的船只以花塔、光塔为地标
图 7今日“京溪古道”牌坊
图 8今日南海神庙
图 9元代广州对域内交通­图
图 5隋唐时期番禺城与附­近码头图6在珠江上形­式的船只以花塔、光塔为地标 图 7今日“京溪古道”牌坊 图 8今日南海神庙 图 9元代广州对域内交通­图
 ??  ??
 ??  ??
 ??  ??
 ??  ??
 ??  ??
 ??  ??
 ??  ?? 图 10 宋元时期番禺城与附近­码头
图 11 钱岗村路堠现状
图 12 今日大小马站书院群图 13元明乌石驿巡检在­地图 14增城东洲官道要塞、水驿站、巡检司所在地图 15明清时期广州城及­近郊驿道情况
图 16 描述清朝广州十三行的­玻璃画中有各式的船只
图 10 宋元时期番禺城与附近­码头 图 11 钱岗村路堠现状 图 12 今日大小马站书院群图 13元明乌石驿巡检在­地图 14增城东洲官道要塞、水驿站、巡检司所在地图 15明清时期广州城及­近郊驿道情况 图 16 描述清朝广州十三行的­玻璃画中有各式的船只
 ??  ??
 ??  ??
 ??  ??
 ??  ?? 图 17 明《广州府南海县之图》上的水驿与递铺
图 18 明《广州府番禺县之图》的水驿与递铺
图 19 钱岗村西楼封檐板江城­图上的明清天字码头
图 20 今日天字码头夜景
图 21 今日黄埔古港
图 22 明代扶胥港石基码头遗­址官道北段
图 23 增城新塘三月三迎帅府­爷巡游
图 24 溉洞古驿道沿线驿站远­安亭
图 25 2016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总决赛在从化­举行
图 17 明《广州府南海县之图》上的水驿与递铺 图 18 明《广州府番禺县之图》的水驿与递铺 图 19 钱岗村西楼封檐板江城­图上的明清天字码头 图 20 今日天字码头夜景 图 21 今日黄埔古港 图 22 明代扶胥港石基码头遗­址官道北段 图 23 增城新塘三月三迎帅府­爷巡游 图 24 溉洞古驿道沿线驿站远­安亭 图 25 2016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总决赛在从化­举行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