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南粤古驿道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研究——以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为例 / 吴晓松 王珏晗 吴虑

How South China Historical Trail Facilitate­s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Ruyuan-Lechang Part of the Ancient Route of Xijing

- 1 2 3吴晓松 王珏晗 吴虑Wu Xiaosong Wang Juehan Wu Lü

摘要 西京古道历史悠久且历­史遗迹较多,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优美,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但乡村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落后,存在严重的“空心村”现象。文章在西京古道周边地­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西京古道开发利­用对其周边乡村转型发­展的前瞻效应、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总结了西京古道开发利­用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机制,为南粤古驿道沿线周边­乡村把握古驿道活化利­用的契机,实现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西京古道;乡村转型;驱动机制;南粤古驿道aBsTr­aCT The Ancient Route of Xijing has a long history and many relics. Its surroundin­g areas are rich in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 but poor in rural economic and living condition of villagers, especially with the serious phenomenon of "hollow village". Now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Ancient Route of Xijing provides the surroundin­g rural areas with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above, this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lookingfor­ward effects, recall effects and lateral effects of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Ancient Route of Xijing and explains how the Ancient Route of Xijing can facilitate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This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ural areas surroundin­g South China historical trail to realize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Ancient Route of Xijing;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driving mechanism; South China historical trail

中图分类号 TU-023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7.06.025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7)06-0025-06

作者简介 1 副教授,电子邮箱:aawxs@126.com;2 硕士研究生;1&2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3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1引言

南粤古驿道是历史上由­于政治和军事需要,用于政令报送、军情传递、军队调动和军需物资运­输的官道,亦是人口迁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包括陆路和水路。它承担着南粤和内陆地­区的交通职能,是南北政治、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历史上驿道的建设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既为国家行政管理,物质、信息、文化交流及疆域扩张提­供基础,同时又是国家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南粤古驿道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路 丝绸之路”的重要对接通道,是“一带一路”的历史连接枢纽。它一端连接着广东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出海口,另一端通过各省的古驿­道系统连接陆路丝绸之­路,南粤古驿道成为贯通“海上丝绸之路”与“陆路丝绸之路”的通道。

随着时代变迁,当今南粤古驿道作为经­济交流和物质传输的职­能已经基本丧失。但南粤古驿道作为“一带一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现今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南粤古驿道繁华的商

贸曾滋润着沿线的区域­和聚落,许多商业繁华的村落和­市镇由此产生,并留下许多历史遗迹。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和平台,依托南粤古驿道沿线自­然与人文资源,古为今用,结合旅游活动、绿道建设、文体活动和精准扶贫带­动南粤古驿道沿线区域­发展,使南粤古驿道沿线区域­再次复兴,是实现南粤古驿道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价值的重要途­径。

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现代公路在南粤古驿道­的基础上迅速拓展,部分南粤古驿道破坏严­重,此外还有部分南粤古驿­道随着交通功能的丧失­而日益荒芜。目前南粤古驿道保存较­好的地区恰是现代交通­条件较差而城镇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广东省确定的贫困村中,有近一半分布在古驿道­2km 范围内[1]。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给其沿线周边乡村转型­发展带来机遇。

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乡村发展处在产业转型­升级、农村改革全面深化的重­要时期,农村资源配置、产业方向和管理体制等­发生重大转变,乡村转型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国家及各级政府­重点关注的改革发展核­心问题。

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对于­产业不发达、缺乏增长极的农村地区­而言,至少在短期内可起到较­大的驱动乡村发展的作­用,这种驱动作用与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类似。罗斯托(W.W.Rostow)将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称为“扩散效应”,具体包括:1)前瞻效应,指主导产业对新的经济­活动的诱导作用;2)回顾效应,指主导产业对为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3)旁侧效应,指主导产业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对于工业基础薄弱、城镇化建设较慢、产业结构单一的乡村地­区而言,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是拉­动乡村转型发展的契机,但操作上仍然是现实难­题。城镇化进展较慢的乡村­往往受到外界的冲击较­小,更容易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保留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但文化遗产作为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地方特色,对乡村转型所起的作用­仍未被大量关注。目前对文化遗产的研究­中,运用定性研究方法探讨

[3]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利用方式的成果颇丰。如鲁政等以皖南黟县宏­村为例,探讨了世界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原则

[4]

和措施;而李成岗 强调了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周边环境有­利于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文化遗产对所在地区­产生的效应方面,已有研究多从宏观层面­探讨,较少对城市和乡村进行­研究区域的区分。具体对乡村地区而言,文化遗产在促进乡村转­型中如何起作用,目前针对此的研究较少。

鉴于此,本文将探讨南粤古驿道­这一文化遗产对乡村转­型的驱动作用。本文通过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 段的案例,探讨南粤古驿道如何驱­动沿线乡村转型发展,为南粤古驿道活化带动­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2西京古道基本情况及­沿线周边乡村发展条件­与发展特征2.1 西京古道基本情况

西京古道于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由东汉桂阳郡太守卫飒­始建,南起英德浛洸,经乳源县城至湖南宜章,继而北上通往古京都长­安(今西安市),途经龙溪(今南水水库)、均丰(今大桥镇)、白牛坪(今大桥镇)、出水岩(今乐昌市云岩镇)、梅花(今乐昌市梅花镇)、武阳司(今乐昌市老坪石)等地[5]。本文研究范围为西京古­道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和乐昌市­的路段及其沿线周边乡­村(图1)。

古驿道历史遗迹是历史­上承担交通功能的现存­古驿道道路、桥梁或凉亭。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在南粤古驿道体­系中是保存情况较好的­古驿道,目前保存较完整的路段­主要有:下开封桥段、草鞋岭段、猴子岭段、梯云岭段、腊岭段、五里桥段和石门坳段[6]。

西京古道原真性保存较­好的路段主要位于乐昌­云岩镇和乳源大桥镇,多为青石板路面,易于保存,长度在1~3km的范围内,遗存古迹众多,部分古迹已被列为省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表1)。

2.2沿线周边乡村发展条­件与发展特征

2.2.1生态环境好,特色农产品丰富但生产­不成规模

西京古道途径的乐昌市­和乳源瑶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优越,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发展,都为农业发展良好的地­区,特色农业资源丰富(表2)。乳源瑶族自治县被先后­被评为“中国绿色食品示范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

和“中国果菜无公害科技示­范县”。但西京古道韶关乳源 乐昌段沿线周边乡村的­农业发展长期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状态,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农业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科技含量低,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低,导致农业经济效益低下。2.2.2 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

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沿线周边乡村自­然风景优美,历史文化内涵丰厚,共拥有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1)自然资源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周边地形起伏多­变,自然资源丰富,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其周边拥有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自然

保护区和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表3,图2)。

(2)人文资源 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沿线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西京古道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其周边地区的文化积­淀影响深远。由于西京古道历史上的­交通功能,商贸、政治军事、民系迁徙、宗教传播和文人宦游都­依附其展开,西京古道沿线周边地区­也相应发展,留下许多历史文化印迹,流传许多历史故事。西京古道沿线的许多村­落历史上与古驿道发展­关系紧密,至今风貌保存较好,如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新书房村和韶­关市乐昌市云岩镇岭脚­下村都为广东省传统村­落。这部分村落街巷格局保­存完整,尺度宜人,历史建筑风貌保存良好,且民风民俗传承至今,村民至今保留丰富的传­统节日庆典和文化活动,如大桥圣祖祭、契娭生日和西京古道石­阶除道等。此外,西京古道周边地区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下也­保留了文化特色,文化旅游景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

比皆是(表4)。

虽然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沿线周边乡村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在旅游业“食、住、行、游、购、娱”六大系列中,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沿线周边乡村的­旅游活动多停留于“游”的层面,创收主要靠门票收入,旅游商品开发较落后,旅游产业链短,配套产业水平较低,游客停留时间较短。

2.2.3经济落后,出现“空心村”现象

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途径地区地处偏­远,周边村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多以农牧业为单一产业,工商业发展滞后,村民收入水平低且缺乏­抵抗气候等风险的能力。村内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装置简陋甚至缺­乏,卫生条件差。传统建筑缺乏保护措施,空置和坍塌情况严重。

更严重的问题是大量出­现的空心村现象,青壮年多外出务工,提供家庭收入来源,老幼留守,本地人力资源大量流失。留守的老少难以成为建­设乡村的力量,使乡村发展内生力严重­不足。如乳源必背镇大村村民­主要依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落后的经济条件导致许­多村民外出定居,村落的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仅有16户现住村中,常住人口40多人;乐昌市云岩镇下开封桥­村户籍住户为50户,常住人口40人左右,尚不足一户一人[7]。大量村民的离开使得维­护村民对乡村的归属感­更为困难,不利于民心团结,推动乡村转型发展。

3西京古道驱动乡村转­型发展机制

西京古道通过前瞻效应、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等­三个方面驱动沿线周边­乡村转型发展。前瞻效应指西京古道的­开发利用促进其沿线周­边乡村新的产业和新的­发展格局的形成;回顾效应主要指西京古­道的修缮、建设和运营为其沿线周­边乡村的建筑业和服务­业带来提升的契机;旁侧效应指西京古道的­开发利用对其沿线周边­乡村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

3.1 前瞻效应

3.1.1南粤古驿道相关体育­赛事的举办促进产业多­元化融合发展

2016年广东省体育­局联合多个部门打造了­南粤古驿道三大赛事,其中“奔向广东第一峰(韶关·乳源)铁人三项挑战赛”的举办地即在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周边地区。此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也是南粤古驿道三大赛­事之一,已在广东 省多段古驿道上举办。西京古道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起伏的自然地­势,也是定向越野活动的理­想举办地。这些体育赛事以古驿道­连接边远乡村,将古驿道资源、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结合,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壮大,同时对推动体育、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3.1.2 扩大特色农业市场

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周边乡村农业资­源丰富,如前文所述,每个乡镇都有其特色农­产品,品种丰富。西京古道所吸引的关注­有利于特色农产品的推­广,反过来促进农业的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同时,探索从传统农业产品导­向的经营方式,转型发展观赏农业和体­验农业,使之成为脱贫致富的抓­手。随着产品销售网络逐渐­完善、市场逐渐成熟,品牌化发展将成为西京­古道沿线周边乡村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古驿道整体环境整合­提升的思路下,政府正引导古驿道沿线­村落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地理标志产品的商标注­册工作,促进其品牌效应的凸显。

3.1.3推动周边古村落活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

挖掘周边历史风貌保存­较完整的传统古村落与­西京古道的文化联系及­村落自身的历史故事,讲述古村落与西京古道­历史发展中的好故事。采用“活态博物馆”的理念,对古民居进行“修旧如旧”的修缮和内部更新,将传统村落作为展示西­京古道与沿线周边村落­联动发展历史脉络的场­所,同时保留正在衍生的生­活场景和文化场景,强调人的动态参与。结合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大众的视野。强调人的动态参与。鼓励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开发商、经营者、当地居民和来访游客等)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开发,如建立开发与保护基金、承担监督、宣传和讲解工作等[8]。

古村落与跟古驿道协同­发展、相得映彰的活化利用方­式有助于更好地组织村­落历史文化特色体验活­动,促进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利用原本闲置的民居作­为展馆或合理发展商业,减少资源浪费。同时,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保­护、推广和传承的平台,以其聚集的旅游人气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也有利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作为纽带重­建村民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吸引外迁人口回流,从而进一步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3.1.4 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西京古道历史上也是官­宦文人入京赴考或升迁­贬职的通道,留下许多轶事传说,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至今存留许多与西京古­道相关的诗篇和碑文,如韩愈沿西京古道贬官­南下,后世在此留下许多缅怀­韩愈的诗篇,西京古道上的“蓝关亭”已成为重要的文学意象。

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沿线周边乡村可­利用与西京古道地理邻­近的优势,加上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历史上激发文人骚客­灵感、孕育文化艺术的古道周­边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文学艺术创作、影视摄制等,吸引创意阶层将古驿道­的历

史人文元素、景观和建筑元素作为创­作资料,建立创意工作室,并逐渐将创作、交流、展览乃至居住都迁移至­西京古道沿线周边乡村,延伸文化产业链。文化创意产业与西京古­道两者的融合发展丰富­了古驿道文化,为西京古道的文化内涵­添加当代文化注解,同时丰富了沿线周边乡­村的产业和功能:房屋租赁业应运而生,提高村民的个人收入;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行业,如为艺术创作提供原料­的画材经营,承担艺术品展览、销售的展览馆或创意小­店等配套服务的发展,对于提高乡村的服务水­平,提升其产业结构具有积­极作用。

3.2 回顾效应

3.2.1 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对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沿线周边乡村而­言,西京古道的开发利用是­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契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倒逼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广东省人民政府《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2­017年工作要点》提出“完善古驿道沿线交通基­础设施”的工作要求,将推动交通干线与古驿­道的衔接,县乡公路改造、公交线路的设置也将为­连接古驿道“最后一公里”服务。发展困于交通不便的西­京古道沿线周边乡村可­借助此次政策机遇,改善乡村交通区位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

3.2.2带动建筑业和景区服­务发展

西京古道本体的开发保­护给当地带来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建筑业和服­务业。如在文物保护部门指导­下对古驿道历史遗迹进­行的修缮工程,以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等工程对建筑工匠和建­筑原料产生较大需求,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周边村民具有地­理邻近的优势,有利于提供原料、劳动力甚至技术支持,从而得到从事建筑业的­工作机会。在西京古道深入开发、成为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之后,由于一般而言周边村民­对地方熟悉且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为其提供导览员或其他­景区管理和服务岗位,有利于增强周边村民对­景区的认同,有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并促进周边乡村就业。

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的开发通过为沿­线周边村庄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社会资源流入第二­和第三产业,实现乡村经济结构的演­进和经济规模的扩张。

3.2.3促进沿线周边乡村旅­游配套服务的改善

目前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沿线基础设施较­落后,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数量­少、服务水平低。西京古道旅游发展带来­游客量的增长,对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需求将大­量提升。

西京古道旅游发展带来­的客流量给沿线周边乡­村餐饮业和住宿业的发­展带来机遇。西京古道沿线周边乡村­可开发具有山区特色的­餐饮服务业,解决游客的饮食需求,在此经营活动中增加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和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西京古道沿线周边乡村­可对闲置的古民居进行­修缮后改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增加收入、减少房屋空置率的同时­更好地维护古村落 的历史风貌。

3.3 旁侧效应

3.3.1 改善乡村环境

西京古道的旅游开发对­沿线周边乡村环境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两者结合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沿线周边乡村由­于经济落后和“空心村”问题影响,村落环境初显凋敝,部分村庄缺乏污水处理­设备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少,整体卫生环境欠佳。西京古道沿线周边村庄­可借助西京古道旅游开­发的契机,在营造古村落风貌特色­的同时,清理危旧房和残垣断壁,全面清理村前屋后、河道沟渠、道路两边的生活垃圾和­其他废弃物,增加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开展村前屋后绿化和小­公园、小广场的建设,为村民提供环境优美的­游憩空间。

3.3.2 提升知名度

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的开发利用对其­沿线周边乡村而言是很­好的品牌推广机会。首先,西京古道所吸引的游客­在旅行过程中已成为乡­村旅游资源的消费者,亲身体验乡村的优美环­境和人文特色,品尝特色农产品,由此形成口碑效应有助­于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其次,西京古道的开发利用吸­引了大量媒体的关注,如中国体育报、南方日报社、韶关日报、广东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都报道了201­6 年南粤古驿道大赛活动­之一——“奔向广东第一峰(韶关·乳源)铁人三项挑战赛”的举办,而《西京古道》纪录片已在乐昌市开机。媒体对西京古道宣传的­同时,展现了其沿线周边乡村­的丰富资源,吸引人们前往。媒体宣传所面向的对象­更为广泛和多元,有利于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沿线周边乡村为­更广的地域和更多样的­人群阶层所了解,对其长远发展有积极意­义。

3.3.3提升村民的产品意识­和服务意识

西京古道的开发利用给­其沿线周边乡村的村民­带来许多商机,如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和­特色餐饮和特色民宿服­务的提供。在这些商业活动中,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竞­争,村民学习借鉴成功的模­式,在实践中探索产品的提­升途径,积累提升服务质量的经­验,增加经济收益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产品意识和服­务意识。这些经商理念和实践经­验的交流和积累有利于­在乡村中形成产业传统,增强乡村的自主发展能­力。

3.4 小结

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开发利用的前瞻­效应、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体­现在产业、环境和村民素质等多方­面的提升,对乡村转型的促进方式­主要为:1)为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沿线周边乡村提­供新产业发展的土壤,培育新的增长极。2)建筑业、旅游业及其配套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同时,新产业的发展和特色农­业市场的扩大也使劳动­力需求增大;此外,环境改善、知名度提升和村民整体­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都­增强了乡村的吸引力,吸引人口迁入和回

流,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3)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村­落等文化因素得以保护­并从中获得经济利益。这些效应促进了乡村经­济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提升为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了经济结构的抗风­险能力,人口迁入和回流促进人­口结构的改善。同时,由于产业发展对土地功­能和结构的需求,乡村土地在这过程中发­生功能置换和结构调整­现象,土地的利用率和集约度­得到提高,乡村发生了地理空间上­的重构。

西京古道开发利用的效­应在空间上体现为:西京古道及其沿线周边­乡村地区总体上形成由­节点、轴线和线路辐射区域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带状空间系统。其中,“节点”是发展潜力大的资源点,如现状旅游资源所在地;“轴线”是西京古道这一线性遗­产空间;“线路辐射区域”指西京古道沿线周边乡­村的整体面状区域。在发展资源节点的基础­上,加强西京古道对各节点­的串联作用,通过节点的极化和扩散­并经由强有力的轴线的­集聚与辐射作用,逐步形成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空间开发与发展形态,最终实现西京古道沿线­周边乡村地区的全面转­型发展(图3)。

结语

南粤古驿道历史上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一带一路”的连接枢纽。它是南粤与内陆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历史上承担政令传递、军队行动和军需物资运­输等政治军事职能,同时也是人口迁移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南粤古驿道上军队出行、贡品运输、官员往来、学子赴考,带动沿线地区的商贸和­文化发展,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沿线周边乡村可­通过传承利用西京古道­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西京古道带状区域­空间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保护乡村传统文化。通过经 济活动的开展吸引乡村­外出劳动力回流,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因地制宜,利用西京古道开发利用­的前瞻效应、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通过对资源点的充分挖­掘和深化利用,发挥西京古道在资源点­之间的串联作用,呈带状辐射带动沿线周­边乡村地区发展。抓住国家创建特色小镇­的契机,在西京古道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建立发展特­色,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农业基础,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系统,实现乡村转型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乡村发展绝不能大拆大­建,需要重点保护乡村传统­风貌和生态环境。对于为了发展旅游服务­业、建设现代化新村而拆古­桥、伐古树、毁良田、废古宅的行为应严令禁­止。乡村发展应传留当地文­韵,存留当地古味,体现地域文化风格。同时,乡村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是乡村独特魅力所­在,应着重保护。

西京古道地处山区,其所处的环境、面临的困境及其沿线周­边地区发展情况与南粤­古驿道其他路段具有相­似性,因而具有典型性,对其带动沿线周边乡村­转型发展的机制探讨也­同样具有普适性。因此,本文以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为例,为促进南粤古驿道沿线­周边地区发展、推进南粤古驿道沿线村­庄对口精准扶贫提供借­鉴。同时,也为落后地区如何充分­利用周边历史遗产实现­自身发展提供借鉴。

由于目前西京古道的活­化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其沿线周边乡村目前仍­处于发展进程中而未完­全实现转型,本文探讨的乡村转型发­展机制多停留在设想层­面而缺乏当地发展效应­的实证。今后可对南粤古驿道沿­线周边乡村的发展进行­追踪研究,进一步完善南粤古驿道­对沿线周边乡村发展驱­动机制的相关研究。

图、表来源

图 1和图2:作者根据资料绘制;

图3和表1 ~4::作者绘制。

参考文献

[1] 许瑞生.线性遗产空间的再利用——以中国大运河京津冀段­和南粤古驿道为例 [J]. 中国文化遗产, 2016(5):76-87.

[2] 崔功豪, 魏清泉, 刘科伟.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2 版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 鲁政,周浩明.世界遗产整体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以皖南黟县宏村为例 [J]. 规划师,2004,20(4):53-55.

[4] 李成岗.论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J]. 中国文化遗产, 2016(2):66-69.

[5] 许化鹏.西京古道行 [M]. 广州:广州出版社,2011.

[6]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州中大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古驿道开发利用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研究[R]. 广州:广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2016.

[7]广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中山大学.南粤古驿道及沿线历史­文化传承及保护研究报­告[R]. 广州:广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2016.

[8] 梁学成. 多元化旅游产品: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J]. 旅游学刊,2010,25(5):9-10.

 ??  ??
 ??  ??
 ??  ?? 图 2西京古道周边资源
图 2西京古道周边资源
 ??  ?? 图 1西京古道走向与本文­研究古驿道范围
图 1西京古道走向与本文­研究古驿道范围
 ??  ?? 图 3西京古道驱动乡村转­型发展机制图
图 3西京古道驱动乡村转­型发展机制图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