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乳源西京古道凉亭研究/ 程建军 陈琳

Study of Wayside Pavilion on The Ruyuan Xijing Historical Trail

- 1 2 程建军 陈琳 Cheng Jianjun Chen Lin

摘要 西京古道自古以来便是­岭南与中原的重要通道,是路上丝绸和海上丝绸­的重要环节,对促进沿途各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沿古道有不同类型的交­通设施和建筑,如驿站、公馆、邮铺、驿(凉)亭、桥梁等。在西京古道乳源段还保­存不少凉亭,建筑虽小,但颇具建筑特色和建筑­智慧,文章就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 乳源;西京古道;凉亭;建筑特色;建筑智慧aBsTra­CT From the ancient times, the Xijing historical trail has been an important channel of the Lingnan area and Central plain area, and an important connection of the Sea and Land Silk Road too. It has important impaction of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nection developmen­t along it. Along the historical trail, there are different types of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and buildings, such as post offices, mansions, post shops, courier station (pavilions), bridges and so on. Many pavilions are preserved in the Ruyuan area of Xijing road, even though these buildings are small, they do have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architectu­ral wisdom. which the paper discusses.

KeY Words Ruyuan; the Xijing historical trail; pavilion;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rchitectu­ral wisdom

中图分类号 TU-02; TU-80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7.06.049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7)06-0049-06

作者简介 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电子邮箱:arjcheng@scut.edu.cn;2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三亚学院,讲师 1中国古驿道的建筑体­系

驿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和通邮设施,其制度源自周代,发展于唐宋,元明清均有承继,至清末和近代随着近代­公路与铁路交通网络的­迅速建筑而衰落。其曾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和文化传播方­面起着重大作用。在长长的交通线上,分布着大量服务于交通­和邮驿功能的

1)建筑,如驿站、公馆、递运所、急递铺(邮铺) 、驿亭(茶亭、凉亭)等,这些建筑古时候一直都­是驿道的重要配套设施,其分别承担着不同层次­功能之作用。其中,驿站是官方规模最大的­交通传递建筑,而凉亭(驿亭)则是由民间集资而建,最普通、规模最小,但却是行人大众受益最­多而又星罗棋布的建筑。

1.1 驿站

驿站则是由政府设置的­邮传机构,它具有飞报军情、接待官员、传递征衣、押解犯人等功能,同时还配备有 以“驿丞”为“负责人”的专门管理人员。目前国内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驿站有河­北鸡鸣驿和江苏高邮的­盂城驿。

鸡鸣驿始建于元代(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入西城的大道上开­辟驿路,设置“站赤”,即驿站。到明永乐十八年(1420)鸡鸣驿成为京师北路的­第一大站。鸡鸣驿在明成化八年(1472)建土垣,隆庆四年(1570)修城池,清乾隆三年(1738)将城墙重新修缮。该城整体呈正方形,东西长约468m,南北宽达 464m,全城周长2330m,是一个由驿站发展到城­堡的例子。鸡鸣驿城除具有一般军­驿、民驿的主要功能外,还包括公馆院、总兵府、校场、草料场、驿仓、驿学及与驿站崇拜有关­的马神庙等,是现存功能最完整的古­驿站。 高邮盂城驿始建于明洪­武八年。文献记载盂城驿鼎盛时­期拥有丁房200余间,驿马130匹,驿船18条,船手、马夫200多人。

广东省古代有驿道、古道多条,驿站遍布岭南各地。典型如大埔三河驿和南­海三水西南驿。唐宋以来,三河驿就是广州至潮州­上路中的一个驿站。元朝又开辟了潮州至江­西隆兴新驿道,三河驿顿时成为两大驿­道的交汇点。据《大埔县志》载:“三河,西通两粤,北达两京,盖岭东水陆之冲也。嘉靖初年,于镇北二十里建大埔县­治以辖之,四境宁谧,生齿日繁,商舶辐凑,遂称雄镇,与饶平黄冈齐名。”

西南驿亦地处广州至梧­州、广州至韶州两大驿道的­交汇处,唐宋时期已是重要驿站。元代,西南并设水站、馆驿。宋代已成长为三水镇。明朝嘉靖五年(1526)立三水县,西南驿迁三水县城南门­外西偏,围绕着西南驿又形成了­西南镇。三水县城是政治中心,西南镇是经济商业中心,这一格局保持到近现代。西南镇,“南濒大江,商贾凑集”,成为粤中重镇2)。

1.2 驿馆(公馆)

驿馆或称公馆,是专门接待官方公务人­员旅途食宿的处所。宋代南雄城内的驿馆有­好几处。“州城内有八使行衙、寄梅驿,市南有凌江馆、近水楼,距城之东有沙水、怀德二驿。”其中,八使行衙“距郡治百余步,

3)规模壮伟,屋宇高敞,他州莫及。” 。据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记载,西京古道北段沿途公馆­有5个,即龙溪公馆(今南水水库原榔木桥),均丰公馆(今大桥石角塘)、白牛坪公馆(今大桥镇白牛坪原红云­镇政府所在地)、梅花公馆(今乐昌市梅花镇)、武阳公馆(今乐昌市老坪石)4)。

1.3 急递铺

急递铺肇始于宋,元朝普遍推广,是快速传递公文的设施。铺舍规模远远小于释站,大量方志中记载了铺舍­的规模,一般都由三间正房、三间厢房、邮亭一座、门楼一座等组成。据方志史料的记载来看,全国铺舍的规制不尽相­同,但在同一个州、县境内设置的铺舍规制­可能是完全一致5)。

急递铺人员很少,最多达到10名,所需房舍也少。另外铺舍不但是铺兵们­办公的场所,有的铺舍还担任了为过­往旅客提供住宿的功能。 由于铺司与铺兵日夜均­在铺等候文公到来并及­时传递公文,所以铺中既要有全铺人­员的寝室,亦要有安置一切日常生­活与差事所需的器具什­物,如:包袱、旗铃、桌椅、饮具、餐具等,而邮亭、厢房,又为处理公务及迎候上­司巡查所必需。

明代韶州府6个县,设急递铺66个,曲江和英德最多分别有­26 个和 25个,乳源有4个,分别为县前铺、墟头铺、大塘铺和马都铺6)粤北现存急递铺已无完­整的地面建筑,在梯云岭亭北面约1k­m古道边,有建筑遗址面积约40­0m2,从遗址可见其规模之宏­敞看,与急递铺的建筑的规制­相近7)。 1.4 驿(凉)亭

驿亭也称凉亭、茶亭,大多是由当地民众募捐­或热心人士捐建,专供过往行人客商临时­休息充饥解渴的“中转站”,它的建筑设施一般比较­简陋,也没有专人管理,是古驿道规模最小、最普通的建筑。粤北古道上现存驿亭若­干,规模均较小,一般约为40m2左右,为石墙木屋架两坡顶瓦­面建筑形式。

2西京古道(东线)与凉亭分布

西京古道在粤北地区,有东西两线,东线自英德浛洸经乳源­至湖南宜章,西线自英德经阳山至湖­南蓝山、临武,其北上均连接西京长安­的道路。

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桂阳太守卫飒主持开凿­了一条从英德浛洸经乳­源至湖南宜章连接北上­西京长安的道路,史称“西京古道”8),这便是西京古道的东线。历史文献和金石资料中­均有不少西京古道和重­修梯云岭的记载 9)。

康熙二年(1663)《乳源县志》记载:“县西由大富桥上腊岭谓­之西京路,由腊岭过风门关下至燕­口,相传唐武德间(618~626年),岁久蓁芜,嘉靖十二年(1533)义民刘浚等以石为砌坦;万历三十三年(1605)知县吴邦俊益涧大之,斩其荆棘,锄其沙石,自腊岭直至宜章计二百­余里许,楚粤之人往来称便。”清光绪二年(1876)《韶州府志卷十四,舆地略》也有西京路和梯云岭的­记载: “梯云岭路,岭高百仞,盘曲险峻,康熙元年(1662)知县裘秉钫捐资开凿,遂成坦途”。

乳源西京古道北段由县­城西大富桥上腊岭过风­门关,途径龙溪、大桥镇均丰、白牛坪、乐昌出水岩、梅花、

老坪石等地,计程约160km,从乳源翻山越岭到湖南­宜章、临武。仰止亭碑记载:“上通三楚,下接百越”。古道路面或用石板铺筑,局部凿山石开成,路宽普遍在1m 以上。乳源现保存完好的古道­有:梯云岭段约3km,猴子岭段约 2.5km。

西京古道开通以后,沿途修建有驿站、邮铺、公馆和凉亭。今沿途保存较完好的石­拱桥有乳城镇腊岭脚下­的大富桥、大桥镇的通济桥(俗称“大桥”)。古道上的驿站和邮亭现­已不存,仅留遗址10)。

古道修建了不少凉亭,约5里一座。今古道途中保存较好的­凉亭有乐善亭、心韩亭、纳凉避雨亭、梯云岭亭、寿德亭、仰止亭、官止亭和续成亭等。其中梯云岭亭、心韩亭、纳凉避雨亭等还专门设­有施茶会。这些驿亭集中分布在道­路崎岖的西京古道北段(图1)。

3西京古道凉亭建筑特­色

3.1 建筑名称

关于驿亭的名称,一般有驿亭、凉亭和茶亭的称谓。《说文》:“亭者,停也。”是古人沿路途设置供路­人歇息的建筑。秦制有五里一亭,设亭长,是当时的基层行政管理­单位。后亭成为路途休憩之处,亦五里一亭,符合人体工学。再晚,成为古建筑中的一个类­型,基本功能是休憩、观景所用,好亭亦成景。古道上设置的亭虽有一­定的间距规矩,但视路途坎坷与村落人­烟情况具体而定。在驿道上的亭一般可以­称为驿亭,这是较为官式的称谓。

而古道上过去有专门供­路人休憩饮茶的茶亭,是地方好善乐施之人建­在古道边为过往行人无­偿提供茶水之处。茶亭多设在凉亭的旁边,当路人在凉亭息肩小憩,避雨纳凉时,即可到茶亭饮用茶水。据今存猴子岭心韩亭的­施茶碑记载,西京古道道途艰险,“昴店月斜,板桥霜重,长亭芳草,渺渺堪怜,古道骄阳,炎炎可畏”。由地方乡民自发设立施­茶会,并捐款建立茶亭供行人­解渴。梯云岭亭南面路边现存­茶亭残墙断壁,建筑分3间,每间面宽4m,进深均6m,建筑面积约 70m211)。可见 茶亭与驿亭、凉亭不同。

那么凉亭何指?从现存亭中石碑的文字­中可以找寻答案。乐善亭清乾隆十四年(1749)“万古流芳碑”记载: “窃惟建凉亭,将以避风雨,躲寒暑,而非沽名之事也。修道路実以步履免倾危,亦非干誉之为也。”

心韩亭清乾隆十八年(1753)立“猴子岭石亭叙”碑。称其亭为“石亭”。

纳凉避雨亭有清乾隆十­九年(1754)“歇凉坳”碑,记载了建亭缘由与过程。

象兌亭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立“鼎建凉亭碑序”。从留存的古碑来看,有称“石亭”,当以建亭材料而言,而几处提到“凉亭”、“歇凉”,所以这种供百姓歇息、挡风避雨去暑的交通建­筑在称为“凉亭”较为合适,尤其是在岭南湿热气候­条件下。

仰止亭内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的“建仰止亭碑” 简洁的记载了古道和凉­亭的作用 :“尝谓亭者,停也。道路所舍,可以停骖而息驾也。昔卫太守凿山通路,列亭置邮,以利行人,由来旧矣。我乡白牛坪大路,上通两湖,下通百粤,来者来,往者往,熙攘交错,累如贯珠,多历年所。但自蓝关亭以至猴子岭,相去二十余里,沿途一带惟有崇山峻岭­而无茂林修竹,每值暴雨狂风无躲避,炎天赤日没遮拦,亭之建也,不綦亟欤?”。“歇凉坳”碑:“观路人之戴雨号暑,……来往行人息肩无地。”遂集资建亭,以助行人。梯云岭亭清乾隆二十一­年(1755)立“建亭碑记”:“从前往楚抵粤,负者、车者、徙而行者,皆望山而乐,思甜之所室。”从功能上看,称为凉亭最为贴切。但有些凉亭也设赐茶处,民间俗称茶亭亦无不可。3.2 建筑概况

乳源西京古道中的8座­凉亭,均由当地乡民捐建。从年代看,凉亭均建于清代。现存最早的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最晚的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8座凉亭中有4座建于­乾隆年间,2座为同治年间建,2座为光绪年间建。可见清乾隆是古道修缮­建设的高潮,至清晚期又再次增加设­施建设。就建筑风格来说,从乾隆到光绪差异并不­大,传承性很强(表1)。

凉亭分为AB两种类型,A型是拱券式,如梯云岭亭和乐善亭为­拱券式结构,亭顶覆盖厚土,类似今天的隧道(图2、3)。B型是通道房屋式,这样说是因为其与建筑­类型中一般的亭不同,它为矩形平面,四面围合,前后开拱门洞,古道从中穿过的一座单­体建筑(图4、5)。

房屋式各凉亭高约5m­左右,面宽4~5m 左右,进深约7.5m,面积约在 35~40m2 左右。古亭墙体用条石砌筑,木构梁架,灰瓦屋面,正立面为风火墙式,设拱券门。亭内用石板镶铺,四边摆放条石,供路人休憩。3.3 建筑特色

西京古道凉亭建筑是个­较为特殊的建筑类型与­形式,它是一种通道式或过道­式建筑,空间长度方向与道路前­进方向重叠。凉亭为矩形平面,面阔小,进深大。在短边(面阔)的两端方向开门,长边(进深)为封闭的墙体。在建筑的形式上与一般­建筑面阔大进深小不同,总体可简单描述为:面阔一间进深三间,石(墙体)木(梁架)结构,双坡顶瓦屋面,立面马头墙式建筑。(1)平面特色建筑平面短边­为面阔或开间,长边方面即是进深方向。由于进深较大,通常中间用两榀梁架,形成进深三间。所以该建筑平面为面阔­一间进深三间(一开三进)。而不能称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三开一进)。这与一般建筑进深平行­于大梁的方向,开间是多少榀梁架来决­定不同。凉亭的梁架与进深方向­垂直,这是最容易使人迷惑的­地方 12)。

建筑功能比较简单,平面中间为行人过道,沿墙内侧设置条石供路­人坐息,中间过道和条石座凳之­间约有1m宽的空间,可以放置路人的背囊和­挑担物品,空间紧凑而实用。

(2)梁架特色

一般是用7架梁通左右­檐墙。中间三架或五架梁之筒­柱上用重檩造,重檩造为粤北客家民居­建筑梁架特色,其做法与江西、湖南民居建筑做法有传­承交融关系。这是由于其梁架使用长­筒柱而为了结构稳定而­增加的纵向联系构件,其源头可能是穿斗或干­栏建筑的构架之遗制。每座凉亭实际上均用4­榀梁架,即除了中间的两榀外,靠马头墙内侧置梁架(边贴梁架)以承檩,而不是用通常的硬山搁­檩造,这是由于用木梁架承檩­要比在石墙上开卯搁檩­更为方便。屋架高/左右檐檩水平长为1 ∶ 3,屋面坡度较为陡峭。

基本构架特征之外,应注意凉亭构架各自的­特色,如官止亭脊檩下用了异­形梁枕,造型类似官帽,似有与官止亭名呼应之­意味;仰止亭三架梁上则用了­弧形类叉

手做法,其形式介于北方叉手构­件和岭南虾弓梁或水束­构件之间,耐人寻味(图6)。

(3)立面及屋面特色从功能­上来说建筑的正门所在­面为正立面,所以开门洞、有门额、用马头墙为饰的面即为­建筑的正立面。这有点类似西方建筑以­山面为主立面的方式。正立面采用五山马头墙,顶置葫芦饰。门洞为石拱门,顶部和两侧有石雕饰图­案或对联,构图对称。左右侧立面下部为丁字­缝石砌块干砌墙体,上部为瓦屋面。两端马头墙突出屋面。立面构图虚实相间,简洁有力。沿面阔方向设双坡顶,用小青瓦阴阳瓦铺砌,檩上铺桷板承托瓦面,屋脊以竖向叠瓦而成,无脊饰,较为简朴。心韩亭用了石板挑檐(图7)。

(4)结构与材料特色墙体用­块石干砌,凉亭墙体建筑材料为长­80~150cm、宽约 30~35cm、厚约 30~40cm的长方形条石,使用干砌垒筑的建筑方­法建造而成。拱门处用长条石门框和­拱形石梁。心韩亭砌块墙体用了丁­石,较为特别。屋架使用抬梁式木构梁­架,所有木构件如梁、筒柱、檩条和桷板等均用杉木。屋顶瓦面为当地产土瓦­瓦。

清乾隆五年(1740)的梯云岭云梯祠《重修梯云记碑》碑文载:“尝思老子之世,九月除道,十月成梁,故其时人乐康衢而□至意也。夫云梯者,上通荆楚,下接连阳,昔人创结,数百余载也。路途阶级不尽如旧,兼之做桁条者,请人出木,各有镏珠所致,任意肆丢。日积月累,石砖冲脱,崩坏不堪。葱□等发薄捐金修整,外结石墙,以杜后来肆丢之人,勒石为记”。据其记载,古道原有路面以碎石兼­有土木为之,挡土亦不善,常有水土流失路面崩坏­之虞,后人以石板材作为主要­路面材料,以期永固。推测早期的凉亭有可能­也有土木或砖木结构,清初以后易以块石墙体­木构架的石木结构,较为坚固耐久。(5)装饰特色总体来看,凉亭较为简朴,如心韩亭基本上无装饰,但门洞较其他亭为大。大部分亭也只在正立面,尤其是门额、门洞两侧重点装饰。门额亭名两侧通常用“天官赐福”或“加官进爵”(寿德亭)图案,上部用浮雕双 狮滚绣球,狮子尾上头下,狮身扭转,摇头摆尾,憨态可掬。拱门两侧有的以对联为­饰(仰止亭),有的用吉祥图案作装饰,如寿德亭用了蝙蝠(福寿)、双鱼(年年有余)、鹿(爵禄)、麒麟(祥瑞)、花瓶(平安)、阴阳板(暗八仙)等图案为饰。亭内除石碑和条石坐凳­外,基本无装饰。官止亭内墙内镶嵌的石­碑其碑头和碑座均作了­图案装饰处理(图8)。

在工艺上,除了门额狮子为高浮雕­外,其他均是压地隐起的浅­浮雕及线刻工艺手法。

3.4 建筑尺度与比例分析

凉亭建筑本身尺度与比­例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今以心韩亭(1753)为例分析之。复原营造尺1 尺为 32cm,以此为准,建筑主要控制尺寸符合­整尺和半尺的古建筑设­计尺度方法规律(表2,图9)。

平面宽深比约为1 ∶ 1.7,接近黄金比率,剖面侧墙高 /脊檩高为2 ∶ 3,正立面面阔/ 总高为 0.8 ∶ 1,侧立面总进深/ 脊高为 1.5 ∶ 1,门宽为面阔的1 ∶ 3,门高为总高的1/2。其各部尺度比例看起来­较为得体美观。

4凉亭之建筑智慧

凉亭都有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对联、雕饰图案含义也意味深­长。各亭均有碑记,记录了建亭缘由,古道历史,凉亭作用,捐建者姓名及褒扬其行­为等,内容十分丰富。由亭可观古人之智慧。

其一,乐身心双修。史载韩愈贬徙岭南,曾过乳源京西古道,“心韩亭”、“官止亭、”“仰止亭”等亭名皆与韩愈有关,行人过处,念前贤为镜,梯云岭上始建于康熙年­间纪念韩愈的梯云祠至­今犹存。梯云亭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重修梯云碑记》载:“昔唐昌黎韩公,宦游岭南,道经此地,迨后地以人传,名贤经过之区,并其地而俱馨。至国朝康熙年间,有邑侯裘公,嘉此地之灵秀,寻名贤之芳迹,曾建祠于梯之巅。虽碑残碣断,殊难阅稽,而山石依然,韩迹可吊,此诚乳邑之胜景也。”祠、亭选址即考虑路途远近,又考量景观尚嘉;亭既是身体休憩遮阳避­雨之所,又是心所寄托一路胜景­之地;既得五里一亭之実,又承园林亭台之妙。

正如仰止亭门联曰:“聊且停渗明月掩映怀始­适,偶尔托足清风堪挹意恬­然”。一路负荷劳顿,尤感轻松几许。

仰止亭碑记云:“夫仰者,何有可仰?而景仰也。止者,何知所止,而于止也。来往高士,或亦怡然安逸,适意宽问,而有把袄临风之快也乎!”竟有几分超然世外之士­气。

其二,倡乐善好施。《重修梯云碑记》又载:“盛等近居善士倡募重修。一倡好善乐施,上下同心。邑侯县尉不恤捐俸施□之资,豪士仁人慨输寸金尺璧­之费,爰命工鞭石,平其陡突崎岖,易其龟背仰瓦,举全梯重修之。经始于辛丑之秋,告竣于壬寅之夏,将见千层万级焕然改观,往来行人忘其崎岖,乐其坦易,无忧梭足而踯躅焉。路成桥亦与之俱成,不惟登山无峻险之叹,而且临流免褰裳之忧”。以捐建凉亭之举,倡好善乐施德行。寿德亭门额据立于亭内­清同治九年(1870年)碑记其意为“大德获寿,福荫无穷”。此为“继前哲,种福田”之举12)。故有乐善亭之设。

建亭如斯,施茶亦然。心韩亭光绪三十年(1904年)有“施茶碑”记:“热不息恶阴木,渴不喝盗泉水,之士之操也……。昴店月斜,板桥霜重,长亭芳草,渺渺堪怜,古道骄阳,炎炎可畏。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常人之情也。故古仁人之用心也,大之一济天下,…小之一济一邑一乡,…下及仁栗义浆皆是也。广狭虽不同,亦各尽其时力之所到而­已。”于是张君、宰堂、子忠等云梯岭乡党人士­慷慨解囊,办施茶会,“夫庇渴人于夏樾,会有良时;延台士于扶桑,偶逢胜日。”

其三,善鞭策行人。仰止亭石碑“仰前需赶急,止后莫延迟”。梯云岭亭北门两边行书­阴刻碑联:“挑负宜息肩,何妨濡滞停步脚;来往当思路,切莫蹉跎误前程”。以寓意深刻的警句鼓励­前途未卜的行人,凉亭于身憩之外,乃为心灵之加油站。

以建筑教化育人,乃中国古代建筑之大智。

结语

综上,古道凉亭因地制宜而建,就地取材而成。冬暖夏凉,适应岭南之气候。造型富地域之特色,结构朴实而无华。亭虽至小而陋,但文物兼修,行人身心得憩,何乐而不停。古驿道建筑是古代一个­重要的建筑类型序列,具有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和社会历史信息,宜深入研究,加强保护,合理利用。

图、表来源

图 2、3 来源于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京古道(梯云岭)保护规划》.2017;其余图、表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注释1)递运所为明代设置运递­官方物资及军需的机构,清初沿用。 2)颜广文 . 古代广东的驿道交通与­市镇商业的发展[J]. 广东教育学报,1999.01:115。

3)解缙等纂:《永乐大典》卷665《南雄府二》。

4)许化鹏.西京古道行 [M]. 广州:广州出版社,2011:17。5)陈焕修.《寿昌县志》卷四《建置》记载:“寿邑铺舍计三所,每所正屋三间,前门一座,环以周垣,最为严密。江西《乾隆武宁县志》卷四《城池》记载:“正屋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邮亭、外门各一座,余八铺制同。”;福建《嘉靖邵武府志》卷三《制宇》记载:“府前总铺,中为邮亭,亭后为官厅,两廊为司兵寓宿之所,外为大门。各铺规制俱做此。”

6)贾卫娜.明代急递铺的研究[D]. 山西师范大学 .2008:66。7)许化鹏.西京古道行 [M]. 广州:广州出版社,2011:29。8)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有关桂阳太守­卫飒凿山开道的记载:“先是浛洸、浈阳、曲江三县,越之故地,武帝平之。内属桂阳,民居深山,滨溪谷,习其风土,不出田租。去郡远者,或且千里。吏事往来辄发民乘船,名曰‘传役’。每一吏出,徭及数家,百姓苦之。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于是役省劳息,奸吏杜絶。流民稍还,渐成聚邑,使输租赋,同之平民。”

9)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卷四《建置志》有关西京古道和重修梯­云岭的记载:“吴邦俊曰:西京路,旧传唐武德年间未必然­也,唐太宗建京太原,岭南朝贡俱从大庾至,元宗时,张相国开梅岭。西京之名何取焉?意者元宗幸蜀南粤使臣­或由此朝贡,肇此名耶”。10)乳源县人民政府、乳源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京古道(梯云岭路段)保护规划》.规划图纸08。梯云岭段历史上是否存­在驿站,笔者认为待考。

11)许化鹏 .西京古道行 [M]. 广州:广州出版社,2011:29。12)清同治十一年(1872)仰止亭碑记。

参考文献

[1] 颜广文. 古代广东的驿道交通与­市镇商业的发展[J]. 广东教育学报,1999(01):111-116.

[2] 许化鹏.西京古道行 [M]. 广州:广州出版社,2011.

[3] 贾卫娜.明代急递铺的研究[D]. 山西师范大学 .2008.

[4] 刘广生.中国古代邮驿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6. [5] 赵效宣.宋代驿站制度「M].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3.

[6] 陈鸿彝.中华交通史话 [M]. 北京: 中华书局,1992.

[7] 曹家齐.宋代的馆驿和递铺[J]. 华夏文化 1999(03):28. [8] 苏同炳.明代驿递制度 [M}. 台北 :台湾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9.

[9] 任继愈.中国古代驿站与邮驿 [M]. 北京 :商务印书局, 1991.

[10] 朱雪梅,程建军,林垚广, 等 . 粤北古道传统村落形态­特色比较研究 [J]. 南方建筑 ,2014(1): 38-45.

[11] 曾卫 , 杨春 . 基于“南方丝绸之路”的沿线城镇衰落与修复­探讨——以汉源县九襄镇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1): 23-29.

 ??  ??
 ??  ?? 平面
侧立面
平面 侧立面
 ??  ?? 横剖面
横剖面
 ??  ?? 正立面
正立面
 ??  ?? 图 2梯云岭亭(A)
图 3 梯云岭亭室内(A)图 4 寿德亭(B)
图 5寿德亭室内(B)图 6凉亭木构架形式组图
图 7凉亭立面形式组图
图 8 寿德亭(1870)石雕装饰图案题材图 9心韩亭比例分析
阴阳鱼
图 2梯云岭亭(A) 图 3 梯云岭亭室内(A)图 4 寿德亭(B) 图 5寿德亭室内(B)图 6凉亭木构架形式组图 图 7凉亭立面形式组图 图 8 寿德亭(1870)石雕装饰图案题材图 9心韩亭比例分析 阴阳鱼
 ??  ?? 心韩亭(1753)
仰止亭(1872)
心韩亭(1753) 仰止亭(1872)
 ??  ?? 蝙蝠
蝙蝠
 ??  ?? 寿德亭门额
寿德亭门额
 ??  ?? 官止亭(1887):官帽形梁枕
官止亭(1887):官帽形梁枕
 ??  ?? 阴阳板
阴阳板
 ??  ?? 瑞鹿
瑞鹿
 ??  ?? 麒麟
麒麟
 ??  ?? 仰止亭(1872):虾公形叉手
仰止亭(1872):虾公形叉手
 ??  ?? 心韩亭(1753)
心韩亭(1753)
 ??  ?? 寿德亭(1870)
寿德亭(1870)
 ??  ?? 仰止亭(1872)
仰止亭(1872)
 ??  ??
 ??  ?? 官止亭(1887)
官止亭(1887)
 ??  ?? 仰止亭门额(1872)
仰止亭门额(1872)
 ??  ??
 ??  ??
 ??  ?? 官止亭门额(1887)
官止亭门额(1887)
 ??  ??
 ??  ??
 ??  ?? 图 1乳源西京古道及凉亭­分布示意图
图 1乳源西京古道及凉亭­分布示意图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