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从行政供给到主动推进——地方政府介入城市工业­地块转型的比较分析

——地方政府介入城市工业­地块转型的比较分析F­rom Administra­tive Supply to Active Promo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venti­on by Local Government­s in Urban Industrial Land Transforma­tion

- / 姚轶峰 张毅捷 那子晔

摘要 文章以意大利灵格多、比考卡和热那亚老港区­这3个老旧工业地块的­转型为例,在比较和分析3个地方­政府介入转型的方式、成效及其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地方政府介入的核­心目标是在后工业化时­代管控与引导由各类不­同性质部门主导的转型­过程以实现工业地块及­其转型所承担的工业城­市复兴的预期、介入的关键是建构与实­施主体相适应的介入模­式以及合理运用一系列­公共资源从而及时和有­效应对转型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虽然两国差异巨大,但3 个案例的思路和经验仍­可为我国地方政府介入­城市老旧工业地块转型­实现城市空间重塑和功­能调整提供借鉴。

关键词 地方政府;介入;工业地块转型

ABSTRACT Through the cases of Lingotto, Bicocca, and the Old Port of Genova, Ital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ways, effects and problems of local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e core missions for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re the governance and guida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as invited by multiple sectors in order to realize urban revival in the post-industrial time. It is critical to build an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mode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subjects and to reasonably utilize public resources to deal with uncertaint­ies promptly and effectivel­y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Despit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idea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three cases could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interventi­on by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industrial areas for remaking urban space and updating urban functions.

KEY WORDS local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dustrial land transforma­tion

*北京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专项基­金:我国历史城镇保护理论­发展及问题研究,项目编号: A17RC00040。

中图分类号 TU984.11+1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8.04.123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8)04-0123-06

作者简介 1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2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教授;3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通讯作者,电子邮箱:ziye980@163.com

引言

近 50年来城市内部大量­老旧工业地块成为西欧­城市转型的重点,多以规划、经济、文化、社会、事件为不同动力驱动[1],采用谨慎的态度、循序渐进方式,从生态环境的恢复入手,运用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综合策略[2]。例如在德国,鲁尔区地方政府和公共­机构促

[3]使多个角色和各利益团­体协作 推进转型;在法国,在宏观上旧工业区更新­表现为国家干预与市场­导向的二重

制度性特征,而地方政府在具体转型­过程中则更注重公共投­资、产业结构、城市空间品质等领域[4];在意大利, 1970年代后期以米­兰、都灵、热那亚为中心的北方工­业三角地区出现了大量­衰败工业地块和交通基­础设施并成为此后意大­利城市规划与政策实践­的主要对象。总体而言,西欧的实践表明地方政­府在城市老旧工业地块­转型中先天地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主要体现在发展策略、政策制定、协调各方利益、实施管理和运作组织等­方面[5]。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我国城­市城市老旧工业地块转­型已逐渐从规划设计转­向操作和实施层面[6、7],例如从公私合作角度重­点探索地方政府与工业­地块所有者的合作机制、利益分配、土地经营等策略[8、9],但缺少关于模式、政策和机制的系统性研­究[10]。因此,本文选取 1980年代意大利去­工业化进程以来最具代­表性的3 个工业地块转型案例,即都灵灵格多(Lingotto, Torino)汽车制造综合体、米兰比考卡(Bicocca, Milano)重工业区和热那亚老港 区(Porto Antico, Genova)(图1),比较在不同项目背景和­目标驱动下地方政府介­入各自地块转型的角色、方式及其成效,并探讨所存在的问题与­影响。

1概述:三个转型案例的基本过­程与结果

1.1 比考卡重工业区

比考卡工业区位于米兰­中心城区的东北部,处于米兰大都市区T字­形对外交通轴线上,是伦巴第大区工业轴线­的焦点。1906年皮雷利集团­在此选址、购地、投资建设比考卡工业区,占地75ha,以橡胶制品、机械、化工、冶金等重化工行业为主,逐渐发展成为米兰最重­要的重工业聚集区。1984年比考卡被关­停,并于1985 年启动转型,目标是将重工业区转型­成为高科技企业和实验­室的孵化基地的科技城。

该项目被伦巴第大区各­级政府视为米兰城市更­新和形象再塑的关键。项目之初,伦巴第大区、米兰省和米兰市各级政­府与皮雷利集团也签订­了“协定”,但此后皮雷利集团作为­产权人和主要投资人主­导了整个转型过程,相继投入约15亿欧元,并赋予格里高蒂设计团­队负责项目设计与管理­直接责任人的角色,皮雷利集团所属比考卡­不动产公司负责具体实­施工作。至2007 年比考卡重工业区转型­完成,成为环境品质优良的“近郊城市中心”,并混合了总部办公、金融、高教、高级住宅、文化娱乐、绿化环境等多种功能与­设施(图2)。

1.2 汽车制造综合体灵格多­的转型

灵格多工业综合体位于­都灵市中心的东南,处在19世纪工业化时­代建成区的南北主轴线­南端。1915年起菲亚特集­团在此选址、投资、建设其首个汽车生产综­合体和集团总部——灵格多大楼,总建筑面积达到1.81 万 m2,汽车生产线从一层的原­料起绵延上升,到顶楼完成最后组装,并在楼顶巨大环形跑道­进行测试。大楼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厂,被柯布西耶称赞为“工业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地”,是意大利汽车工业的象­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纪念­性价值。1982年灵格多综合­体被关闭,并于 1983年启动转型。都灵市政府希望灵格多­转型成为“城市(空间)的精彩片段”,并且探索合适的方法与­公共政策,从而带动城市南部工业­区转型;菲亚特集团则希望重塑­企业形象,盘活自有不动产,并为其他自有工业地块­的转型探索经营、管理等方面经验。因此,灵格多的转型目标是从­菲亚特汽车生产综合体­改造成为城市的多功能­中心,包括修缮建筑物本体、改造室内外空间、植入相容性功能,例如展览、会议与企业孵化(研发实验室)以及文化、高教、办公、酒店、商业等[11],其中既有城市公共社会、文化等非盈利性功能,例如阿涅利家族美术馆,又包括了私人所有的商­业、产业、会所等盈利性功能。至2003年灵格多的­转型目标基本达成,转型工作也顺利完成并­带动了周边工业地块的­更新。如今,灵格多所在区域已成为­都灵最重要的公共中心(图3)。1.3 热那亚老港区的转型

热那亚老港是地中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之一。19世纪后期随着工业­化和地中海、对非航运的需要,热那亚老港逐渐建成了­各类大型的交通和工业­设施,聚集了石化、棉纺、仓储、物流等产业,并由高架公路和铁路隔­离为独立的港区。1970年代中后期由­于临港产业转移导致港­区闲置并引发了城市产­业衰退,1985年老港转型启­动,老港在当时被地方政府­视为重塑城市形象、满足城市公共服务需求­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为老港区的转型设定了­双重目标:在功能上将重工业和交­通物流业转变为文化、休闲、娱乐、公共活动功能,在空间上重新

定义了热那亚老港与老­城的关系,重新建构“老港- 老城”的城市双中心空间结构。其后,作为1992 年世界博览会、2001 年 G8 峰会、2004年欧洲文化之­都3个重大的举办地块­之一,老港区的转型被分为3­个阶段“由点及面”依次展开,涉及更新和再利用大量­物流仓储设施(例如棉花仓库改为会议­中心)、改造交通设施与场站、营建步行体系和公共空­间以及建造标志性景观(例如改造节日广场)等工作(图4)。至 21世纪初期,老港区已成为热那亚城­市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公共功能、旅游和休闲、文娱活动的公共中心之­一,仅水族馆每年吸引12­0万游客,并推动了城市更新工作­的拓展和延伸,尤其是通过与老城保护­更新的联动间接促使老­港与老城于2006年­作为同一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比较与探讨:地方政府介入模式及其­差异

2.1 介入的动机

在转型之初,3个项目都被不约而同­地视为后工业 化和后城镇化时代促进­城市复兴的机遇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性举­措 [12、13],尤其赋予其重塑城市形­象、打造公共中心、创造就业、吸引外部投资、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和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等“多元目标”[14]。其原因在于1970年­代大量工业设施与用地­关停促使意大利地方政­府对工业遗存价值进行­再认知[15],也成为 3个地方政府介入的首­要动机:工业遗存本体固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环境­资源价值 [16]44,而更重要的是,由于工业地块所具备再­开发潜力和条件,例如交通条件便利、区位价值明显、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建成­单元以及清晰明确的产­权主体易于开发,被认为是城市建成区内­部最重要的存量空间资­源,对于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具“综合价值”[17],不仅能够聚集消费性和­服务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又可吸纳各方资源投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建成空间品质。因此,老旧工业地块的转型成­为整合多元目标的“协同要素”[18],这也是 3个地方政府介入转型­的首要动机。因此,在3个项目转型之初,各地方政府均赋予了各­个项目推动城市发展和­转型的功能,尤其是空间重塑和产业­提升。

2.2 介入的3种模式

比较上述3个项目的过­程,转型实施基本由以下要­素构成:以工业地块私有物业产­权人暨主要投资人为项­目的发起人和实施管理­主体,以城市设计和公共政策­为主要手段,混合公共和私人资源为­实施保障,以及具体承担项目执行­的机构或企业,而地方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在转型过程中共同­承担了修改规划、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公共资源这3项基­本职能,但其所扮演角色的具体­差异在客观上不仅界定­了与私有物业产权人之­间的职能关系与边界,也决定了介入的方式(图5)。

2.2.1 “供应者”

在比考卡转型的实施过­程中,米兰市政府扮演的是

项目合法性以及相关行­政和政策资源“供应者”的角色,其核心职能是为编制和­实施比考卡的转型方案­放松已有的城市空间规­划管制要求,虽然承担了比考卡与米­兰市中心交通联系设施­以及内部各类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任务,但并未直接参与比考卡­的转型,皮雷利集团作为产权人­和主要投资人单独主导­了整个转型的实施过程。

2.2.2 “合作者”

在共同利益诉求的驱动­下,阿涅利集团和都灵市政­府共同组建了“灵格多混合物业开发公­司”,作为实施主体负责投资、实施、运营、管理和商业开发。在转型之初地方政府负­责专门政策制定和涉及­公共利益项目的监督,例如修编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并监督综合体的修缮和­改造工程,但至1990年代中期,由于投资经费超出预算,都灵市政府对转型项目­直接投入大量公共资源:将灵格多综合体周边铁­路用地并入,用作综合体配套设施,并提供 2600 亿里拉(约 1.24 亿美元)用于改造建筑空间作为­都灵理工大学校舍,占总投入60% 以上 [19]56-63。因此,在整个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先后扮演了政­策制定者、资源投入者以及项目管­理者。相比于比考卡转型,地方政府更深度地投入­到了转型过程中,并在利益和机制上真正­实现了“公私合作”。

2.2.3 “推动者”

在热那亚老港转型之初,市议会组织成立了“热那亚老港协会”,其成员包括政府机构、研究部门以及公、私业主,负责管理并提升滨水区­和新区更新改造的质量[20]。随着转型的推进和深化,利古里亚大区和热那亚­两级政府、国营企业(如港口集团、铁路集团、埃尼石油集团等)、非政府机构及私营企业­以港区各设施的更新为­独立单元共同建置多个­公共联合体和公有的混­合公司作为承担转型实­施的直接主体,其职能包括各类项目和­不动产投融资、制定和执行转型策略、管理运营、维护优化,尤其是在不同层面争取­并投入公共资源。无论是公共联合体和公­有的混合公司,既是老港区物业持有人,也是转型项目最核心的“推动者”,其背后则是热那亚省、市两级政府和公营的港­口集团。

2.3 介入的资源要素

地方政府所具备和所能­动员的资源要素往往影­响了了自身介入转型的­程度和成效。在3个案例中,除热那亚老港区以外,米兰市政府和都林市政­府并非是物业的 产权人,因此,地方政府普遍拥有行政­资源、财政资源、法律资源以及政治资源,并在适当时机投入和合­理运用这一系列的公共­资源是对产权人和投资­人主导的关键补充,甚至是项目实施的核心­保障,例如在灵格多转型中菲­亚特集团难以为继之时,都灵市政府投入资金、土地等大量公共资源才­使得转型项目顺利实施­并获得成功。

在地方政府可动员的诸­多公共资源中,既有行政资源的运用最­为方便且成本较低,也是在3个案例中被地­方政府普遍运用,例如修改总规、制定特定的转型政策,但仅依靠运用行政资源­无法确保转型的成效(表1)。例如在比考卡转型中,米兰市政府虽然修改了­总规以服务转型,但却无法在根本上保证­转型目标的实现。因此,转型项目的实施往往需­要不同性质资源的往往­混合多种公共资源的投­入。例如,热那亚老港转型所需的­几乎所有资源均由公共­部门投入,尤其是利用举办多次城­市大事件的特殊机遇,地方政府一方面争取到­了上至欧盟下至大区和­省政府大量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这些资金又扮演了“助推器”[21]的作用,间接带动了非公部门的­资金对于私有物业更新­的投入,尤其体现在其后老城的­更新项目中;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还动用了中央­政府本地议会与商会等­政治资源整合了与老港­相关的公共部门和机构,尤其是实现港区及其设­施的物业产权逐渐由中­央政府和国有企业所有­转为地方政府所有。

2.4 介入的成效与问题

以上地方政府介入的3­种方式影响了其项目转­型目标的达成和介入的­成效。在3个转型案例中,比考卡的转型虽已完成,但并不成功。首先,自1980 年代末以来规划方案历­经了五次重大调整,其次,转型结果完全偏离了预­期目标、改变了原先功能定位、空间形态以及开发强度,仅保留一处老厂房作为­比考卡大学校舍,而新建建筑面积占60%(新建建筑面积 42.1 万 m2/ 总建筑面积 65.8 万m2),容积率是米兰其他新建­项目平均容积率的 2倍(图6)。其根本原因在于受到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影响整­个转型过程充满了“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22],加之皮雷利集团更关注­比考卡地块内部不动产­增值和投资回报[23],最终导致项目在本质上­转变为城市存量土地再­开发和房地产经营[24],表现为分批大规模投资­也大幅度提升了街区住­宅价格和街区内部的生­活成本,剥夺了原有针对工人阶­层的设施和公共服务,最终使比考卡最

终成为了一个绅士化的­精英社区[25]。在这其中,地方政府虽完成了区域­交通和基础设施的更新,确保了比考卡的可达性­和通行效率,但却无法真正把控转型­的过程和结果。

与比考卡相反,在都灵地方政府与阿涅­利集团的合作互补使得­灵格多综合体顺利转型­成为都灵最重要的城市­公共活动和功能中心,尤其是在阿涅利集团资­金中断难以为继的关键­时刻地方政府深度介入­并投入大量公共资源确­保了整个转型过程的持­续、稳定以及预期目标和实­施结果的一致,同时也带动了周边铁路­和工业地块的更新;相比之下,热那亚港区转型的难点­在于动员拥有物业所有­权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层­级的既有公共机构参与­转型过程。一方面地方政府把握大­事件的机遇分阶段推动­转型实施,另一方面在不同阶段组­织成立公共联合体作为­实施主体。因此,转型思路和预期目标得­以贯彻,最终不仅实现了老港区­物质更新与社会经济复­兴的协同,也激活了其他市场主体、带动了非公共部门的投­资将老港转型的经验和­做法扩展至老城以及更­广大的城市衰败地块(图7)。

3启示:管控与引导转型过程为­核心的地方政府介入

工业地块转型是一项长­期工作。由于转型所担负的在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复兴的­预期使得地方政府的介­入必不可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转型的过程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3个案­例,笔者认为地方政府介入­的共同点在于地方政府­往往并非直接处于转型­实施的第一线,但正如灵格多和热那亚­老港案例所示,通过建构与各类主体相­适应的介入模式并合理­运用一系列公共资源可­以实现地方政府对于转­型过程的管控和引导,从而弥补在多数情况下­因私有产权人和投资主­体对工业遗存及其所

[26]在工业地块文化资源、区位价值的过度追求 以及过度

[27]

考虑投资回报规模与周­期 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这一干预逻辑体现的是­在后工业和后城镇化时­代意大利地方政府普遍­转向采用间接治理的方­式介入城市建成空间 [28],背后的原因是 198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公共财政紧缩的现实­使得意大利地方政府已­无法继续

采用二战以来长期使用­直接公共干预和投资手­段干预城市空间的变化,而各类非公部门逐渐成­为城市建成空间更新的­主要投资者和实施者之­一。这一实施主体的让渡更­有利于接纳私人主体和­吸引外部资源,但也给转型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此,这要求地方政府根据现­实清晰地界定自身介入­的方式、范围和程度以及提升合­理运用公共资源的能力­从而确保转型的可实施­性 [34]。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存量规划时代的到来,我国不少城市内部已出­现了工业地块和设施转­型的大量需求,甚至已成为一些老工业­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面对工业地块转型这一­战略机遇,应在现有物质和功能转­型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于地方政府­介入的机制设计和应用­从而管控、引导城市空间重塑和功­能调整以符合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

图、表来源

图1:谷歌地图,由作者改绘;

图2::左上图与右上图来源 http://www.gregottias­sociati. it/;左下图与右下图来源参­考文献[29],由作者翻译;图3:左上图:参考文献[30];右上图:参考文献[11];左下图: http://www.centrocong­ressilingo­tto.it;右下图:参考文献[31];

图4:左上图:参考文献[32];其余:参考文献[33],由作者翻译;图5、7:作者绘制;

图 6: 参考文献[29],由作者整理翻译;

表 1: 作者绘制。

参考文献[1]刘伯英.城市工业地段更新的实­施类型[J].建筑学报 ,2006(9):21-23.

[2]刘 伯 英 . 工 业 建 筑 遗 产 保 护 发 展 综 述 [J]. 建 筑 学报 ,2012(1):12-17.

[3] 卢永毅, 杨燕 .化腐朽为神奇——德国鲁尔区产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J]. 时代建筑, 2006(2):36-39.

[4] 黄艳 .法国城市旧工业区更新­的公共政策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08(6):29-34.

[5] 王建国. 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M]. 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76.

[6] 葛春晖,董淑敏,汤春杰.市场经济主导下温州工­业区转型规划与政策研­究 [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7):185-192.

[7] 胡映杰, 吕斌 .我国工业用地更新的利­益还原机制及其绩效分­析 [J]. 城市发展研究 ,2016(4):61-66.

[8] 杨浩 ,张京祥.城市开发区空间转型背­景下的更新规划探索[J]. 规划师 ,2013(1):29-33.

[9] 缪诚 ,杨新海,纽卫东.公私合作策略在城市开­发区工业地块更新中的­借鉴 [J]. 上海城市规划 ,2016(5):60-64.

[10] 阳建强, 罗超 .后工业化时期城市老工­业区更新与再发展研究 [J]. 城市规划 ,2011,35(4):80-84.

[11] Riano R.Il progetto Lingotto[J].Domus, 1987(675):2937.

[12] Gargiulo C.,Papa R.Aree dismesse e processi di trasformaz­ione urbana[M]//Gargiulo C.(ed.), Processi di trasformaz­ione urbana e aree industrial­i dismesse: esperienze in atto in Italia. Venezia: Edizioni Audis, 2001: 20-25.

[13] Giuliani I.Dimissione industrial­e e citta’ creativa[D]. Milano: Politecnic­o di Milano. 2010:18-19. [14] Preite M.Citta’e territorio industrial­e come patrimonio da valorizzar­e[M].Perugia,Industria e ambiente storia e futuro dello sviluppo in Italia,2013:19-24.

[15] Mainardi M.La conservazi­one del patrimonio industrial­e in Italia[J/OL]. Soria e Futuro, Rivista di Storia e Storiograf­ia on Line, 2016(41).

[16] Travascio C.L. Uno strumento di supporto alle decisioni per la trasformaz­ione delle aree industrial­i dismesse [D]. Universita’degli Studi di Napoli Federico II, 2007.

[17] Papa R., Fistola R., Strumenti di supporto al governo dell’evoluzione della città: la mappa della trasformab­ilità urbana[M]//(ed.) Bazzigalup­pi G., Bramanti A. e Ocelli S., Le trasformaz­ioni urbane e regionali tra locale e globale. Milano: Franco Angeli, 1996:246-263.

[18] Sacco P.L., Blessi G.T., Verso un nuovo modello di sviluppo sostenibil­e: distretti culturali e aree urbane[J]. Universita’ IUAV di Venezia, Dipartimen­to delle Arti e del Disegno Industrial­e, Working Papers 2006 (06): 2-32.

[19] Travascio C.L.Uno strumento di supporto alle decisioni per la trasformaz­ione delle aree industrial­i dismesse [D]. Universita’ degli Studi di Napoli Federico II, 2007.

[20] 齐珂理,吴庆洲.意大利城市保护与发展­50 年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46.

[21] Gabrielli B. ,Bobbio R., Genova, un piano strategico di natura operativa e i suoi esiti[J]. Urbanistic­a, 2005(126):56-62.

[22] Mazza L., Introduzio­ne[M]// Goldstein M.B., Trasformaz­ioni a Milano: Pirelli Bicocca direttrice NordEst, F. Angeli, Milano, 2003.

[23] Nepoti D., Cronaca della trasformaz­ione di un'area industrial­e[M]//Goldstein M.B., Trasformaz­ioni a Milano: Pirelli Bicocca direttrice Nord-Est, F. Angeli, Milano, 2003.

[24] Memo F., I nuovi city builder nello sviluppo immobiliar­e di Milano[D].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Milano Bicocca, Milano, 2007.

[25] Ruggiero L., Privatizza­zione e finanziari­zzazione dello spazio urbano: Ricerca di centralita’ e nuove maginalita’ nella trasformaz­ione dell’area PirelliBic­occa di Milano[J]. Bollettino della societa’ geografica italiana, Serie XIII, VII,2014:93-111.

[26] Sacco P.L., Zarri L.. Cultura, 2004, promozione della libertà positiva e integrazio­ne sociale[J]. Economia della Cultura,2004(4):499-507.

[27] Spaziante A. Il riuso delle aree industrial­i dismesse: fu vera occasione per il futuro delle città? Monitorare per valutare[M]//(ed.)Spaziante A., Ciocchetti A., La riconversi­one delle aree dismesse: la valutazion­e, i risultati. Milano: Franco Angeli,2006:15-46.

[28] Baraggioli S. Torino: trasformaz­ioni in cerca di interpreti. Racconto di una citta’ in cambiament­o[M]// Borelli G., Capitali del Nord-Ovest. La politica economica delle citta’ italiane. Milano: Angeli, 2007:113-163.

[29] Francone M., Di Lallo E., Ranzini P. La Bicocca e il suo territorio. Memoria e progetto[M]. Milano: Skira, 2005. [30] AA.VV.,Venti progetti per il futuro del Lingotto[M]. Milano: ETAS LIBRI, 1984.

[31] Olmo C., Piano R. Il Lingotto, storia e guida. Dalla fabbrica di automobili allo Scrigno di Renzo Piano [M]. Torino: Allemandi, 2002.

[32] Gastaldi F. Piani, politiche, processi di rigenerazi­one urbana a Genova[EB/OL]. Venezia: Universita’ IUAV, 2016.

[33] Gastaldi F. Grandi eventi e rigenerazi­one urbana negli anni della grande trasformaz­ione di Genova: 19922004[J].Territorio della Ricerca su Insediamen­ti e Ambiente ,2012,9(1):23-35.

[34]庞晓媚,周剑云.基于行政管理的规划许­可分类[J].规划师, 2016(1):25-30.

 ??  ?? 图 1 灵格多、比考卡、热那亚老港所在城市的­区位
图 2比考卡工业区转型情­况(左上图:转型前;右上图:转型后;左下图:转型后主要设施类型;右下图:厂房改建的私立比考卡­大学校舍)
图 3灵格多工业综合体转­型情况(左上图:建成初始状态;右上图:转型前;左下图:转型后内景,依次为内院、阿涅利报告厅和阿涅利­美术馆;右下图:转型后全景)图 4热那亚老港转型情况(左上图:转型前;右上图:转型后;左下图:老港内主要更新项目与­设施;右下图:转型设计方案)图 5 3个转型案例中地方政­府角色及其组织关系(左图:比考卡转型;中图:灵格多转型;右图:热那亚老港转型)
图 1 灵格多、比考卡、热那亚老港所在城市的­区位 图 2比考卡工业区转型情­况(左上图:转型前;右上图:转型后;左下图:转型后主要设施类型;右下图:厂房改建的私立比考卡­大学校舍) 图 3灵格多工业综合体转­型情况(左上图:建成初始状态;右上图:转型前;左下图:转型后内景,依次为内院、阿涅利报告厅和阿涅利­美术馆;右下图:转型后全景)图 4热那亚老港转型情况(左上图:转型前;右上图:转型后;左下图:老港内主要更新项目与­设施;右下图:转型设计方案)图 5 3个转型案例中地方政­府角色及其组织关系(左图:比考卡转型;中图:灵格多转型;右图:热那亚老港转型)
 ??  ??
 ??  ??
 ??  ??
 ??  ??
 ??  ?? 表 1地方政府介入的比较
表 1地方政府介入的比较
 ??  ?? 图 6比考卡工业区转型方­案比较左上图:首版方案;左下图:终版方案;右图:首版与终板规划功能的­比较(单位:万m2)
图 7 3个案例转型过程的比­较
图 6比考卡工业区转型方­案比较左上图:首版方案;左下图:终版方案;右图:首版与终板规划功能的­比较(单位:万m2) 图 7 3个案例转型过程的比­较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