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深圳南山区“文化遗产绿道”设计研究

A Design Study: "Cultural Heritage Greenway" in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 / 许慧 郭潇潇

摘要 深圳南山区曾被誉为“深圳历史文化之根”,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城市迅速扩展对文化遗­产形成巨大冲击。建立“文化遗产绿道”是一种新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方法,文章通过对南山区已有­绿道进行分析,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分布­特征,构建“文化遗产绿道”,完善补充绿道网络,通过主题段落、艺术介入、活动事件等方式,带动公众参与、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 文化遗产绿道;主题段落;艺术介入;活动事件

ABSTRAC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has been known as "the root of Shenzhen History & Culture" on account of it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However, rapid urbanizati­on has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resulting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Greenway", a new method to protec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Greenways in the Nanshan Distric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the "Cultural Heritage Greenway" was proposed, complement­ing its current network, and promot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to protect and pass on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topic paragraphs, art interventi­on and activity events.

KEy WORDS cultural heritage greenway; topic paragraphs; art interventi­on; activity events

中图分类号 TU985.18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8.04.017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8)04-0017-05

作者简介 1 副教授,电子邮箱:276034520@qq.com;2 硕士研究生;1&2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引言

深圳由小渔村蜕变成为­一个国际化现代都市,在全球化进程中,既是一个奇迹也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这种急速的蜕变,导致短短数十年间,深圳失去了一千多处历­史文化遗产1)。南山区作为“深圳历史之根”,曾是明清新安县治所在­地、岭南一带的大都市、广东地区的海防中心,过往的记忆被抹去,丢失了原有的旧城风貌,仅留下点状的历史遗存,无法反映城市的历史风­貌。

近年,兴起一种名为建立“文化遗产绿道”(Cultural Heritage Greenway)的遗产保护与更新方法,它是绿道(Greenway)[1] 与遗产区域(Heritage Area)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能够高效地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线性遗­产,而且具有旅游、生态和保护等功能,以一种动态的方式为城­市增加厚度,为市民带来归属感[2]。 1南山文化遗产与绿道

1.1 南山文化遗产概况

南山区曾蕴藏着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深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1956 至 2000 年间组织的3 次文物普查中,共发现南山区的16处­古遗址和 373 处古建筑,所发掘的古遗迹、遗址对于研究广东地区­的嬗变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3]。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南山区就在“挖山填海、毁林开荒”的背景下建设起来,致使区块肌理与原始自­然山海地形割裂,传统建筑逐步消失,大量传统村落沦落为城­中村。1.1.1 物质文化遗产

至 2016年,深圳市公布的文物保护­名单中,南山区共有 29处文物保护单位,包含1 处省级、10处市级和18处区­级保护单位[4]。这些仅存的物质遗产包­含祠堂、

寺庙、古墓葬、当代文物和近现代重要­史迹。但是这些遗产大多散落­在城市的角落中(图1),被周遭现代化建筑所围­绕,难以形成连贯的历史轴­线,无法反映南山的历史风­貌[5]。且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现存状况令人堪­忧,南山区的23处宗祠建­筑,只有8处被评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仅南头古城内的宗祠建­筑形式保留完整且仍在­使用,其余大多久经荒置,建于明清时期的女祠和­悦富郑公祠如今沦为危­房,亟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和保护。

1.1.2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沿海­地区民间信仰相关,孙氏铁砂掌、中医正骨疗法和“辞沙”祭妈祖大典都曾广为流­传,如今逐渐被边缘化,由于激励传承措施的缺­失面临着困境[6]。“辞沙”祭妈祖大典是赤湾天后­宫特有的民俗活动,历经社会变迁,仍留有较完整的祭拜仪­式,是沿海地区妈祖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青年一代对传统民俗­活动兴趣寥寥,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动被­现代娱乐形式所取代,妈祖大典正面临失传的­危险[7]。

1.2 南山绿道基本情况

目前,深圳市已完成 2400km 的绿道建设,按等级分为区域、城市和社区。现南山区现已完成5条­城市绿道、1条区域绿道的建设(图2)。

1.2.1 绿道模式

现有绿道按其形式大致­可总结为3种主要类型:混行式、分离式和并行式(图3)。3种形式与道路均为平­交,其中分离式是最理想的­绿道模式[8]。

(1)混行式:混行式是南山最常见的­绿道形式,即绿道与人行道混行,大多在原有人行道基础­上进行划分。这类绿道对于道路宽度­要求低,规划快,但路权不明易 带来安全隐患。

(2)分离式:分离式是较理想的绿道­模式,以绿化带或标识分离,人行和绿道的分离可以­带来较好的骑行体验,但对绿道宽度要求高,使用于前海路、留仙大道、大学城区域内。

(3)并行式:即绿道与人行道通过标­识划分的形式进行分隔,此类绿道对道路要求较­低,便于规划使用。

2绿道与文化遗产相离

在“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完善成熟”的口号下,深圳的绿道网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规划建设,这种忽略了文化与艺术­积淀下建设的绿道,将可能会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被迅速更替[9]。现有绿道网在建设和使­用中出现多方矛盾,造成路权不明、功能单一、使用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绿道与城市文化遗­产资源呈片段式连接,呈现出“千道一面”的现象,最终难以将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延续,矛盾主要体现在连通性­差、内涵性缺失和外延性弱­几个方面。

2.1 连通性差导致遗址节点­不可达

粗暴的规划模式导致绿­道在南山城区扩展较弱,绿道网与遗址节点割裂,遗址节点难以到达。现有绿道中仅一条与遗­址点相邻,即位于南头古城片区外­前海路段,带动包括南头古城垣、信国公文氏公祠、汪刘二公祠等5个遗址­点的发展,由于片区外围道路宽度­仅3m、路况狭窄且路权不明、与交通、公共设施混杂导致绿道­难以正常使用(图4、5)。建设绿道的初衷是希望­能整合片区内文化遗产、公园绿地、风景名胜等资源,同时分担道路交通压力,但这一愿景在南山绿道­的实际规划中并未真正­实现,因而改善连通性成为绿­道亟待解决的问题。2.2 内涵性缺失呈现“千道一面”

现有绿道在系统的规划­模式下符合珠三角绿道­规划工作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缓冲、导向和标识性,使绿道网能迅速在深圳­建设。但也正是因为这种铺天­盖地的绿道网建设,致使绿道缺乏地域文化­的输入[10]。本应成为深圳历史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使居于城市之人拥有强­烈的文化、精神归属,却因内涵性的缺失呈现“千道一面”

的景象(图7),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南山区的绿道网络中,仅区域绿道2号线南山­段内有部分关于“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系列导视标识,其余城市绿道中未见地­段历史信息的融入,即便是在拥有特殊历史­地位的南头古城外,绿道也只设计为单一的­城市慢行系统,分担前海路段的交通压­力,而未将特有的古城文化­融入、而赤湾片区外的绿道则­更是不见文化的痕迹(图8)。

2.3 外延性弱不利文化遗产­传承

外延即指绿道在发挥基­本功能之余能够关联市­民生活,整合区域资源,延续城市文化。首先需要在绿道的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区域内部的各­方资源,并以绿道为媒介将它们­连接整合;其次通过艺术或事件活­动等手段增强市民参与,提高公众对该区域文化­的认知,建立起与市民生活连接­的桥梁,由此充分发挥绿道的外­延作用。但实际上南山绿道在赤­湾、南头古城、遗址段历史悠久的区域­也未起到整合区域内的­历史资源的作用,在建设过程中只注重连­接慢行交通系统,片面地将连通性视作绿­道建设的关键点,导致市民仅单纯的将绿­道理解为自行车道,未能理解和体会到其更­深层次作用,最终造成南山绿道外延­性缺失,未能展现和传承文化遗­产(图9)。 3 “文化遗产绿道”的建立与特色呈现

3.1 “文化遗产绿道”与现有绿道相贯

针对南山现有绿道设计­上的缺失,基于遗产保护的目的,提议在南山现有绿道的­基础上增加“文化遗产绿道”。以“线”串“点”的方式,将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到­绿道系统中,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品­牌绿道[11],并进一步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图10)。

通过对南山区历史资源­的整理和遗址点的风貌­差异的评估,对保存较为完整、游览性价值高的历史景­观进行提取,将遗址点与现有绿道网­络对应,利用现有的绿道连接遗­址点从而形成“文化遗产绿道”。拟建的“文化遗产绿道”既弥补原有绿道南北走­向的不足,又与福田区通过梅龙大­道相连延伸绿道的东西­走向,形成4 个路段的相互贯穿,补充完善绿道系统。

3.2 主题段落丰富内涵

在“文化遗产绿道”的基础上,通过不同主题段落的设­置丰富绿道的内涵,弥补绿道文化上的缺失[12]。经过对南山区遗产资源­的梳理,按其所属类型不同由北­至南大致分为4个主题:遗址段、古城段、宗祠段、赤湾段,针对每一段的主题和实­际路况的不同,对应不同的绿道模式(图11)。

(1)遗址段分离式以屋背岭­遗址为代表的遗址段,连接起留仙大道、沙河西路沿线的8处遗­址点,围绕塘朗山、深圳大学城展开。这一区域曾出土了人类­社会早期的大量生活、生产器具,是古代深圳地区文化的­见证,因此以展示古代深圳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为­主题。该区域路段非机动车道­长达11km,宽度达到 5m以上,现有绿道状况良好采用­分离式模式,因此新规划可侧重于绿­化和文化表达,可在沙河西路路段设置­主题驿站。

(2)古城段并行式古城段曾­是明清时期深圳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新安县衙、文天祥纪念祠、古城博物馆都设立于此,是了解深圳古今的重要­段落。因此以展现“深圳历史之根”的新安故城为主题,连接起深南大道沿线和­南头古城内的7个遗址­点,同时串联古城博物馆、中山公园等文化资源。该区域非机动车道宽度­在3m左右,因而适合选择并行式绿­道模式,通过地面标识对绿道与­人行道进行划分,同时提升道路两侧绿化­品质。

(3)宗祠段分离式宗祠段是­以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宗祠文化为主题,由南新路连贯至前海路,连接起汪刘二公祠、解元祠、南山春牛堂等8处明清­宗祠遗产。这些宗祠不仅有传统的­建筑形制,也蕴藏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们经历了千百年的洗­礼,留给后人不可再生的建­筑艺术,珍贵的文化记忆和民俗­传统正是需要绿道的介­入将它们继续传承。该路段南北走向,原有绿道采用分离式模­式,绿道 状况良好,因而新的规划可侧重于­绿化和文化的表达与传­承。

(4)赤湾段混行式赤湾段以­新安八景之一的“赤湾胜概”为主题,沿兴海大道至赤湾六路­串联宋少帝陵、赤湾天后宫、左炮台等5处历史景观,以及南山公园、赤湾山等开敞绿地。赤湾胜概是明清时期新­安县的重要一景,如今这一区域成为了工­业重地,曾经的点滴已无人追忆,因此通过引入绿道,设立主题节点可将这一­区域重新带入公众视野。该路段非机动车道仅1.5m,绿道状况较为严峻,因此对该区域的设置可­选择适当拓宽到3m的­非机动车道,并采用混行式的模式,以改善绿道现状。

3.3 艺术介入扩展外延

艺术介入绿道是指将艺­术作品或活动置入绿道­中,弥补绿道认知和外延上­的缺失。艺术作品具有加强公众­参与的作用,当一个事件被多数人所­经历时,则足以构建一个社群,在此基础上以艺术为媒­介,设计出承载着共同感受­的作品,使艺术介入绿道、介入人们的生活[13]。根据不同段落的不同主­题设置不同艺术节点(图12),改变绿道中“公共空间”的物质形态,形成互动、交流和分享的绿道网络。

(1)“遗址集市”遗址段承载着古代深圳­人民生产生活的痕迹,因此沿沙河西路在绿道­中注入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雕塑作品,营造旧时劳作氛围。同时以大学城学生团体­为代表定期在绿道中举­办“遗址集市”的公益手工活动,与雕塑作品形成新与旧­的对话,共同为绿道增添异彩。

(2)“古城驿站”南头古城是自隋唐以来­深圳地区经贸繁荣的见­证者,因而在古城段的绿道中,可适当还原旧时古城街­市、店肆、商埠的情景,展现古城当年辉煌的商­贸景象,将驿站还原成古代商铺­或老字号,为游客营造出更强烈的­历史氛围和场景带入感。

(3)“宗祠戏台”宗祠是为纪念先辈对于­城市发展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在绿道的节点中创­设“宗祠戏台”,以社区为组织激发群众­的文艺才能,举办以宗祠主人翁历史­故事为主题的舞台剧活­动,让群众更贴近历史人物,增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情感。

(4)“赤湾移动记忆馆”在赤湾节点中介入移动­记忆馆,承载蛇口片区城市影像­的移动式场馆,展示“赤湾胜概”中的历史故事。“赤湾胜概”曾是深圳重要的人文景­观,却因城市发展的需要沦­为工业聚集地,以往的记忆逐渐被淡忘,因而移动记忆馆可定期­移动到各遗产节点,展示属于该节点的历史­场景,人文故事。

3.4 活动事件推动传承

城市往往会因一些重大­的事件而得到迅速发展,使该领域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人们的关注和参­与,对区域内的结构形态产­生巨大的作用[14]。南头古城曾因沦为城中­村而淡出人们的记忆,如今却因“2017深港双年展”活动的举办而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并通过艺术家、建筑师们的共同努力,将艺术活动带入古城中,引发人们对城市现象、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让设计者倾听群众的声­音,让公众参与到城市的更­新和发展中[15]。

因此在活动事件推动绿­道的传承上,需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力量的共同努力[16]。就自下而上而言,应当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社区或公益组织的力量,组织各类与绿道相关的­户外竞技类活动,提高绿道的使用率,同时在社区内设置“遗产绿道墙”,宣传“文化遗产绿道”同时倾听民众对于“文化遗产绿道”的意见;就自上而下而言,政府应统筹全局,在市政平台公开征集关­于遗产保护和“文化遗产绿道”规划的意见,倾听各界声音,共同保护和传承深圳的­历史文脉。

结语

历史遗产见证城市的变­迁,承载着城市的记忆,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城市往往会因对自身­的定位不清,缺乏对本地区文化的全­面认识,导致历史遗产面临危险,不仅割断了历史,也让本土记忆淡化。因而通过建设“文化遗产绿道”,将点状遗产重新串联,重构 城市历史风貌,通过主题段落、艺术与活动的介入带动­人们共同参与,强调在人与城市间找到­相互连接的情感纽带,既发挥绿道的多种功能,也对保护文化遗产做出­新的尝试。

图片来源

文章插图由作者绘制。

注释

1)在深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1999 至 2000 年间对深圳市文物的全­面普查中,共发现1942处文化­遗产,至今仅191 处被列入深圳市遗产保­护名录,未被保护的遗址多因基­础建设而被严重破坏甚­至荡然无存。

参考文献

[1] 查尔斯 E• 利特尔.美国绿道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2-58.

[2]张嘉颖,汤国华.广州大学城“文化遗产漫步系统”建设的探索 [J]. 南方建筑,2017(2):117-122.

[3]陈海斌.深圳古代史(上)[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15:2-48.

[4]深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深圳文物志[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5:38-114. [5]阮仪三.护城纪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114-130.

[6] 陈海斌. 深圳古代史(下)[M]. 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15:36-60.

[7] 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8] 戴菲 ,胡剑双.绿道研究与规划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28-43.

[9] 时萌 .在老城区保护视野下的­济南历史文脉型绿道的­规划设计研究 [D]. 山东:山东建筑大学,2015

[10] 叶丹 .广州绿道与沿线历史文­化景观关系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1.

[11] 杨真 .深港两地郊野型绿道规­划及景观设计对比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5.

[12] 吴抒玲.历史文化形绿道的文化­演绎——以厦门老铁路绿道景观­设计为例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4:12.

[13] 卡特琳• 格鲁 .艺术介入空间:都会里的艺术创作[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8-92.

[14] 赵中枢,胡敏.文化遗产保护转型过程­中深圳城市文化保护探­索 [J]. 现代城市研究,2007(10):4-10.

[15] 张鸽娟, 陈菁 , 李慧敏, 等 . “中尺度”绿道网络的复合性构建——以西安老城区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7, 32(1):96-101.

[16] 张弛 .历史文化型水乡绿道的­规划理念及策略[J]. 规划设计,2014,1(30):31-35.

[17] 郑剑侠,牛梦云.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编制思维的转变—以宁波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16(2):65-70.

 ??  ?? 图 1南山遗迹拼贴图 2南山绿道分布图 3南山绿道模式图
图 1南山遗迹拼贴图 2南山绿道分布图 3南山绿道模式图
 ??  ??
 ??  ??
 ??  ?? 图 4南头古城外绿道现状
图 5古城外绿道占道现象
图 6路况狭窄路段
图 7古城段“千道一面”
图8仅为自行车道的历­史段绿道图 9遗址段绿道现状
图 10 文化遗产绿道示意
图 11 绿道主题段落
图 4南头古城外绿道现状 图 5古城外绿道占道现象 图 6路况狭窄路段 图 7古城段“千道一面” 图8仅为自行车道的历­史段绿道图 9遗址段绿道现状 图 10 文化遗产绿道示意 图 11 绿道主题段落
 ??  ??
 ??  ??
 ??  ?? 图 12 艺术介入绿道
图 12 艺术介入绿道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