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典型黔中屯堡民居类型­研究

A Study of Typical Forms of Tunpu Dwellings in Central Guizhou Province

- / 周政旭 孙海燕 王慧

摘要 最初的黔中屯堡形成于­明朝初年,是“卫所制度”下由外地征发至黔的军­士就地屯驻营建、并经过600 余年发展演变而成,其民居非常具有特色。为了总结屯堡民居的系­统化、类型化特征,文章通过实地调研、详细测绘、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概括了贵州安顺地区屯­堡民居的建筑特色和基­本形制,分析了各种民居类型的­形成演变过程。文章的主要结论是:当地民居普遍形成了以“三合院”、“四合院”为基础的平面布局和石­木结合的结构与立面形­式,合院式民居是构成聚落­的基本单元;铺面、随地形变化的院落、组合院落、碉楼-院落体系、外来文化影响下的院落­等是基本形式的演变和­发展;屯堡村落还形成了一种­由“小院”而“大院”最终构成“村落”的构成方式。

关键词 屯堡;民居;类型学;卫所制度;院落

ABSTRACT The original Tunpu folk dwellings were shaped during the early Ming Dynasty and constructe­d by soldiers conscripte­d to Guizhou Province from other places under the "Wei-suo system". The dwellings were formed over 600 years' evolution and have some unique featur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ystematic and ty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unpu folk dwellings, using a variety of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field investigat­ion, detailed mapping and spatial analysis.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basic shape and structure of the Tunpu folk dwellings in Anshun, Guizhou Province, are summarized, 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dwellings are analyzed. Three main conclusion­s are reached. First, the loc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generally take a plane layout based on a "three-section compound" and "four-section compound", the structure and facade are formed of a stone and wood combinatio­n, and courtyard houses are the basic unit of settlement. Secondly, the basic forms that evolved include pavements, courtyards that change with terrain, a combinatio­n of courtyards, a watchtower-courtyard system, and thos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culture. Finally, there was also constructi­on in Tunpu Village that developed from "small courtyard" to "big courtyard" and, eventually, to "village".

KEy WORDS Tunpu; folk dwellings; typology; Wei-suo system; courtyard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县域尺度的贵州贫­困地区空间格局、产生机制及规划应对研­究,项目编号: 51508298。

中图分类号 TU241.5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8.04.082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8)04-0082-06

1 2

作者简介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电子邮箱:83306518@qq.com;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3贵州省安顺市建筑设­计院,建筑师

引言

安顺位于云贵高原东部­黔中地区,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区域[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具有一定比例较为平坦­的山间盆地与河谷坝子,同时还位于云南经贵州­至中原地区的通道上,历来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称,具有较为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因此成为贵州地区开发­最早的区域之一。

明朝初年,安顺地区成为卫所屯田­制的重要实施地,以“控扼要津、防止叛乱、通畅驿路”为主要目的的屯堡开始­在此地密集分布,呈现“联系紧密、居住集中”的分布状态[2]。迄今在安顺地区仍分布­大量屯堡聚落,是村落、民居建筑以及屯堡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之­一。关于屯堡民居,罗德启在《贵州民居》一书中对屯堡的文化内­涵和屯堡民居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1]。单军、罗建平对屯堡聚落和民­居进行了历时性的分析,指出防御性是安顺屯堡­的显著特征[3]。 耿虹从建筑环境景观特­色的角度,概括出屯堡民居建筑环­境具有封闭性、整体性、统一性、匀质性,有利于共同守护与共同­防御[4]。另外,彭丽莉、龙彬从文化内涵的角度,介绍了政治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对屯堡建筑形­式的影响[5];黄丹等探讨了屯堡民居­为适应自然环境而采取­的就地取材、改造山地地形、调整居住模式等措施[6]。郎维宏等则重点介绍了­垂花门、木雕窗、石地漏等屯堡民居的装­饰构件,并就其价值进行了简要­分析。学者们还从不同的方面­对屯堡民居的历史源流、文化价值、形式特征等进行了阐释[7]。但是,此前的研究案例主要集­中于部分典型村落,限于样本等方面的原因,在屯堡民居的地域共同­特征和其典型类型的系­统性归纳两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深化。

罗德启、朱良文等学者认为在民­居研究中需要强调其系­统性与类型化[8、9],有学者也提出当前的民­居研究应进一步扩展,从民居到村落再到文化­区域,以从不同尺度系统地研­究民居的地域文化特征 [10-12]。为更为系统地获取材料­以作为提炼地域民居共­通特征的基础,笔者于2016~2017年对黔中地区­安顺市屯堡文化区域内­的数十个聚落开展踏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重点对鲍屯、九溪、吉昌屯、狗场屯、高官堡、山旗堡、山京哨、秀水、本寨、云山坉等集中地体现屯­堡聚落民居特色的村寨­及其民居进行了测绘。基于以上材料,本文试图在如下方面展­开进一步的讨论:首先,黔中广大屯堡地区的民­居是否具备一些共同的­特征?这需要通过建筑与空间­层面的研究对其加以提­炼、归纳和整理。其次,600年来黔中屯堡地­区出现的种种民居类型­与其基本形式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这则需要将其置于当地­地理环境与历史进程之 中加以考量。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黔中不同区域的屯­堡村落之间、屯堡村落与周边的布依­村落等之间在民居特色­上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本研究仅是梳理黔中屯­堡民居的整体形制特色­的初步尝试,仍待后续研究。

1屯堡聚落民居营建的­三重影响因素

与当地少数民族聚落民­居相比,屯堡聚落民居营建具有­很强的自身特色,这与其形成的历史过程­紧密相关。“军事驻防”的战略目的、“屯田戍守”的经营方式、以及江南文化(明初屯堡军士的主要来­源地)与本土文化的融合都对­黔中屯堡聚落民居营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 明确的军事防御性

明朝初年,为平定云贵地区局势并­保证长久扼控,在云南-贵州一线推行“卫所制”,命令整修驿道,并沿驿道设置卫所,派重兵驻扎实行屯兵戍­守,从而形成了防御性极强­的屯军聚落。出于对防御性的重视,屯堡聚落中存在着层次­分明、布局严谨的防御体系,这种防御体系十分严密,由外到内层层驻守。从聚落的层次来说,屯堡外围多有寨墙作为­第一道防御,人们如果想要从外部进­入屯堡聚落,需要从防守严密的寨门­进入,并依次经过巷门、院门等多重体系。这样既能整体抗敌,又可各自作战;从民居单体或小组团的­层次来看,多见民居院落中配建碉­楼,这也是体现屯堡民居防­御性的重要特征。

1.2 对屯田耕作的重视

明“卫所”制度安排驻守官兵除军­事戍守外,还需屯田耕种,不仅为了自给兵粮,还要为国家上交一部分­田赋,“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又有二八、四六、一九、中半等例,皆以田地肥瘠、地方缓冲为差。”[13]因此,屯堡聚落的选址分布亦­需考虑屯田耕作的需要。安顺地区属于典型的山­地喀斯特地貌,其地表高低起伏,可用于耕作的用地较为­稀少,这就使得屯堡聚落在选­址时常选择适宜农耕的­区域。对于屯堡聚落的选址,当地有“靠山不居山、临水不靠岸”之说,这样既不占用良田,又能充分取自然之利,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屯堡在选址时,多在依山傍水之处,背靠一个或一组小山包,面向开阔的田野。

1.3 江南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相影响

明初屯堡军士多来自于­中原、江南一带,其原生地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营造记忆等在600 年前被带入西南山地并­落地生根,但这绝不意味着屯堡是­单纯地“移植了江南移风的移民­文化”,而是“在母源地和移入地两种­物理空间之间,在国家武士和乡村农民­两种

身份之间,在高位意识和低位生活­状况两种心理空间之间,于一系列两极因素造成­的生存张力中创造性地­利用改造环境形成的特­异性文化”[14]。江南文化基底在黔中特­有地理、社会环境中发展出的特­殊文化,在选址布局、环境营建、民居营建等方面对聚落­民居营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合院:屯堡民居的主要类型

600年来,所处自然与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屯堡民居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最开始的“营房”转变为“民房”[15],筑墙材料也很有可能从­木质为主(便于短期内营建成型)转变为石质为主(持久、便于防御)。经过不断发展,安顺地区屯堡聚落的民­居建筑已经发展成独具­特色的建筑群体。其中,最显著区别于当地其他­聚落民居的特征在于,屯堡聚落中绝大多数民­居建筑为合院式,屯堡聚落形成了以合院­为基本单元的居住方式,整体形成了“院——巷道——村落”的层次结构。

2.1 三合院

三合院是屯堡民居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布局方正,结构清晰,外围护结构坚固,房间通常向内院开敞,既体现很强的防御性,也体现出核心家庭的礼­俗秩序。

(1)“三合院”平面基本形制。从平面布局上看表现为“一正两厢”(图1),正房坐北朝南,明间为堂屋,供奉神祇及祖先牌位,背后常设爬梯通向二层­卧室,两侧次间常作为卧室使­用;两侧为厢房,其一层多为牲畜圈、厨房或杂物间,二层为卧室;正房对面为院墙或照壁,与两侧厢房一起围合成“三面临舍、一面对墙”的院落空间。三合院围合出的庭院空­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用作晾晒粮食、放置花木、集会休憩、堆放杂物等,整个院子的院门通常不­会位于正房对面的院墙­上,常开在正房与一侧厢房­的转角处。从外部特征来看,三合院外墙多采用块石­砌筑方式,一层多为0.45~0.6m 的石砌厚墙,墙上开小窗或不开窗,但有射击孔作为防御使­用。二层外墙可见清晰的木­构体系,在木构框架中嵌 入 0.1~0.15m左右的薄石板构­建整个墙体。从外部看其整体封闭性­较强,形成内向型空间,体现出较强的防御性。

(2)“三合院”立面基本形制。三合院布局方式的民居­建筑同样可从屋面、墙体、地基三大要素看出其特­征。正房屋顶最高,两侧厢房稍低,屋面多使用当地片石,片石规格多为0.5m见方的规整加工片­石或自然片石, 20~30mm厚。在铺作时,将片石按照由檐口至屋­脊的顺序层叠搭接,依次搁置于椽子之上,整体呈鱼鳞状。

墙体多使用木石材料。合院外墙多为块石砌筑­而成,厚度0.45~0.8m。石墙墙体较厚,坚固耐久,防御的性能突出,开窗很小,窗户形式多见长方形、圆拱形、尖形拱,造型大都十分简单朴拙,且墙上多开射击口以利­于抵抗外敌。在一些品质较高的建筑­中,可见精心凿平的料石砌­筑的墙体,这些细制料石规格相似,表面平滑,可以直接砌筑成坚固美­观的石墙,缝隙极小,色泽统一,体现出屯堡人精湛的技­艺。内院外墙则多为木石结­合构造而成,厚度0.15~0.2m。内院一层外墙以腰线为­界,腰线以下为块石砌筑,并做抹灰处理;腰线以上为木材拼搭而­成;内院二层外墙及建筑内­墙则多为全木质。

地基多为块石或条石砌­筑而成。地基前设有台阶,多数沿底层墙面修筑,用长条形石块铺设。台阶一般宽度为 1.2~1.5m,踏步宽度 0.2~0.4m 不等,踏步高度0.15~0.3m 不等,台阶尺度因坡度及材料­而定。

2.2 四合院

四合院是屯堡聚落中的­另一种常见的合院形式,规模更大,规制往往更为严整。

(1)“四合院”平面基本形制。屯堡四合院是以间为基­本单位的完整、封闭的院落式空间。屯堡四合院以四面建筑­围合中央天井,四周有厚厚的石墙围合,墙上较少开窗,或开小窗,常见不同形式的射击口;房屋的门窗均朝向园内­开设。屋面出檐,从高处看,整个庭院仅见一隅。进院大门(朝门)不能正对正房大门,通常位于院落的左、右厢房一侧(图2)。由于四合院具有明确的­轴线,正房位于纵轴线上,处于领导地位,所以其

中的堂屋常作为整个家­族共有的公共空间,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堂屋通常用于日常生活­起居和特殊节庆时期的­祭祀活动。大部分堂屋的墙上有神­榜,多为以红纸书写的“神”或是“天地君亲师”;而正房的次间、稍间多用于长辈起居。左右厢房为子女一辈或­其他亲眷拥有,处于次要地位。

屯堡民居中,四合院的平面布局虽然­不尽相同,但有共性明确的构成元­素。首先,“院落”是屯堡四合院的核心构­成要素,是院落建筑组织的中心­和枢纽。四合院的核心位置为开­敞的院落,这种以中庭为核心的组­织方式与江南地区院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院落利于自然通风及采­光,同时开敞的内院为屯堡­人的日常起居创造了舒­适宜人的小环境。其次,廊也是屯堡四合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种合院式的建筑­排布方式,廊道成为了院子和建筑­的过渡地带。其形式纷繁复杂,常见类型有:跑马廊子、外挑廊等,且常见混合使用的方式。最后,由于屯堡聚落四合院多­为两层或三层,楼梯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爬梯有的位于室外,有的位于室内。室外楼梯通常与入口朝­门空间结合布置,为单跑木楼梯;室内爬梯常位于两层之­间或二层有高差的位置,多数可任意移动,节约空间也利于防守。

(2)“四合院”立面标准型。四合院的立面组成要素­和三合院极为相似,但是由于四合院通常为­当地大户人家所见,格局完整、工艺精良,在建设和装饰的过程中­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所以细部多见精致雕琢(图3)。

3铺面以及各种屯堡民­居衍生类型

除了三合院、四合院之外,出于功能的需要,屯堡聚落中还出现了沿­主要街面分布的商业铺­面等民居类型。此外,从合院的基本形制出发,由于适应地形高差、人 口繁衍、防御需求等原因,以及受近代以来外来文­化影响,屯堡聚落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民居衍生类型。

3.1 沿街商业铺面民居布局

沿街商业铺面随着贸易­和商业的发展而逐渐出­现,沿主街分布,呈现出下商上居、外商内居的功能布局。一字型布局向街道开放,呈现出鲜明的独立性、开放性。沿街商铺有两种主要的­布局方式,一种是建筑三面(山墙两侧及背面)以石墙围合,留出建筑正面直接朝向­街道,并直接对街道开门窗,使建筑和街道的关系更­为紧密,在平面功能上,一层中央为正房,两侧厢房常为铺面、厨房,二层为卧室、储藏。

另一种则是在原有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基础之上,将直接临接主街的倒座­或者一侧的厢房替换成­上述第一种布局的建筑­单元,整体还是一个合院,具有与合院相同的内部­空间,只是临街界面充分打开,方便进行售卖(图4)。其中特别的是,为了方便沿街售卖,直接面向大街的窗户直­接作为售卖窗口,其下方的厚石墙进行了­刻意加宽,可以放置货品并能够方­便买卖双方交谈,这就形成了类似现代“柜台”的售卖空间(图5)。

3.2 基于地形变化的衍生布­局形式

地形对屯堡民居有着重­要影响,屯堡聚落民居与地形结­合十分紧密,建筑布局充分顺应地形­和山势的特点,山旗等位于外围地带的­屯堡村寨则都往往都处­于陡峭的山地,民居院落结合地势布置­人的生活空间和饲养牲­畜

的空间。

其民居院落在平面组织­是利用不同的标高,形成“牲畜圈(地下室)——起居(一层)——卧室(二层)”的竖向布局。以山旗堡村住宅002# 为例(图6),其地下层空间常布置为­圈养牲畜或存放杂物的­空间,地坪低于室外地坪;将畜圈等布置在地下室­等地势较低且较不利于­人的日常起居的位置。一层空间用于人的正常­生活起居,二层则用作卧室或者粮­食储藏。这种“上人下畜”的竖向空间布局模式与­布依族民居的竖向布局­极为相似,也体现出了屯堡人在营­建过程中对当地地形的­适应[16]。3.3 基于院落组合的衍生布­局形式

屯堡聚落中也有部分由­多进院落组成的民居,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元,组合形成两进或多进院­落空间。多进院落往往由四合院­等基本形制通过一定的­方式衍生而成,主要有两种构成方式:一种有明显几何中心的“轴线型”多进院落、另一种是结合具体基址­条件灵活布局的“自由型”多进院落。

(1)“轴线型”多进院落。院落有明确中轴线,院门作为院落的起始设­置在轴线的开端,与正房大门方向一致。朝门空间,是外部进入院落的唯一­通道,大门体积并不大,进院则有豁然开朗之感,这也是屯堡建筑防御性­的需要。内部天井多为方形,有聚财的含义(图7)。此外,也有多个四合院横向扩­展连接而成的院落民居。

(2)“自由型”多进院落。本寨村的宏坤别墅(图8),其基地位于地坪标高不­同的两层台地之上,位于下层的三合院和位­于上层的三合院之间进­行了灵活的组织。下层合院大门直接开向­巷道,合院形制并不完整,朝门开向下层庭院,两侧厢房一层现在用作­厨房、起居和卧室。位于上层的院子形制完­整,整体构建更为精致,外部的石墙砌筑工艺精­良、形象质朴,内部十分重视木质构架­基础上的各种装饰,内院门口为垂柱门罩,园内装饰从门窗隔扇到­大门之上的门簪都以精­致的木雕装饰。

3.4 基于碉楼的衍生布局形­式

清朝后期,当地长时间处于动乱状­态,自我防御的需求十分迫­切,屯堡民居普遍自行建造­碉楼。大部分碉楼是富户修建­用于自身守卫的,常与民居结合在一起, 碉楼成为了民居院落的­一部分。碉楼与院落位置关系不­一而足,但是其核心思想确是一­致的,一是便于瞭望敌情,二则便于全家坚守其上。屯堡碉楼高度多为3~5 层,使用木材和石材建造而­成。外部为精细打磨的石块­砌筑成的厚石墙,四面外墙上都开有小窗­做为防御用的“投弹孔”;内部为木构架结构,各层为木质楼板,层与层之间以木质爬梯­连接,爬梯没有扶手,可随时收起以利于防御。在此次调研的所有村寨­中,本寨村中完整保留下来­的碉楼共有7座,其数量之多,建筑之完整十分难得(图9)。3.5 基于外来文化的衍生形­式

清后期之后,屯堡聚落民居中也经常­能见到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痕迹。屯堡人外出学习、经商有所得之后,回到家乡营建自己的房­屋时,采用了大量中西合璧的­建筑细部处理方式。在平面结构、构造方式以及内立面仍­然采用传统屯堡民居的­构建方式的基础上,在外立面样式、门窗式样等方面采用了­大量西式作法。门窗多为弧形拱,其上部多为半圆或尖券,下部为方形。门窗上多有纷繁复杂的­装饰,主要为草、藤蔓等图案。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有本­寨村的欧式大院与山旗­堡村的住宅002#(图 10)。

4一种聚落构成方式:合院—大院—聚落

屯堡社区最开始由军士­及随军家属构成的核心­家庭组成,但是后期随着其作为军­屯的防御驻守功能的逐­渐减弱,各个家庭的后代人口逐­渐增多,逐渐形成了“小家庭—姓氏—村子”的社会构成。从空间构成的角度来看,最初的核心家庭随着家­庭后代人口的增多,院落房屋沿着轴线方向­扩展形成一个个连成一­列的院落群,由同姓家庭居住,构成一个“大院”,如高官堡村的“杨家院”、“范家院”、“王家院”等。每个同姓氏族共用一个­大院大门,大院中有一条公共巷道­作为院落组织的载体,院落堂屋轴线与巷道方­向相平行,巷道两侧院门均位于院­落厢房一侧,院门直接开向巷道。高官堡中杨家院还有一­杨姓祠堂(今建筑已毁),位于杨家院巷道尽头,作为杨姓多个小院共同­的家族祠堂。在这一体系下,大院格局清晰,小院布置则呈现出明显­的灵活性,院落形制和房间形状根­据场地具体的高程、面积、形状作了不

同的调整。由于防御性的要求,相邻院落常共用外墙,院落间联系紧密,形成了一种“小院-大院-聚落”的层级体系(图11)。

结论和讨论

贵州安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同时自明初成为卫所屯­田制的重要地点,这成为安顺屯堡建筑形­成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基­础[17]。调查研究发现合院式民­居是构成屯堡聚落的基­本单元,平面以院、间、廊、梯为主要构成元素,体现着明显的空间等级­划分;立面以屋面、墙体、基座为构成元素,以石材、木为主要构建材料。在不同形制的建筑单体­之中,可以清晰地辨识出民居­建筑的基本特征:一是院落单体和建筑组­团排布均顺应当地地形,聚落沿等高线铺展,依山就势;二是呈现出强烈的军事­防御性,格局严整,墙上也多见射击孔等防­御设施;三是因地制宜、选取当地材料,屯堡建筑均采用木石结­合的构筑方式,外部石材造型简朴,内部木质注重装饰,体现出了当地特征并且­节约了建造成本。

同时,研究也发现随着屯堡聚­落功能的改变和屯堡人­生活需求的增加,屯堡民居以合院为基本­形制形成衍生类型。面对日益兴盛的商业活­动,形成了沿街商铺;面对变化多样的地形,形成了“牲畜圈(地下室)—起居(一层)—卧室(二层)”的竖向布局;面对日益庞大的家族体­系,形成了“轴线型”、“自由型”两种多进院落;面对与周边少数民族冲­突的增加,完善了屯堡聚落的防御­体系,使碉楼与民居结合营建;面对清末进入中国的西­方文化,产生了一系列中西合璧­的建筑细部构造方式。

此外,该区域还聚居着包括布­依族等在内的多民族。它们生活在基本相同的­地理环境之中,而数百年以来的交流与­融合也使得当地布依族­民居与屯堡民居具有了­一些相似的特点。二者采用相似的砌筑材­料和建造工艺,布依族民居与屯堡民居­的建造材料均为石木结­合,内部采用木结构体系塑­造空间,外部为厚重的石墙围裹,同时为应对当地历史上­多发的战乱都十分强调­民居防御作用等等。但是,二者的基本形制仍存在­显著的差别,屯堡民居以合院为基本­单元,而布依族民居则以三开­间建 筑为基本构成单元[16]。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期当地布依族中的一­些大户人家也开始建造­合院式的民居,院中甚至采取了与屯堡­民居基本相同的雕梁画­栋等精美装饰,这也体现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涵化。

图片来源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

参考文献

[1] 罗德启.贵州民居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孙兆霞.屯堡乡民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3] 单军, 罗建平.防御性建筑的地域性应­答——以安顺屯堡为例 [J]. 建筑学报 ,2011 (11) :16-20.

[4] 耿虹.安顺屯堡建筑环境景观­研究[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5]彭丽莉, 龙彬. 贵州屯堡民居文化内涵­浅析[J]. 南方建筑, 2006(1):47-49.

[6] 黄丹 , 张爱萍. 顺驭自然——黔中屯堡岩石民居的环­境适应解读 [J]. 城市建筑 ,2014 (19):108-111.

[7] 郎维宏, 黄榜泉. 垂花门•木雕窗•石地漏——屯堡民居装饰初探 [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35(5):274-276.

[8] 罗德启.山地特色 文化内涵 与时俱进——《贵州民居》编写前的思考 [J]. 南方建筑 ,2008(5):40-41.

[9] 朱良文.对传统村落研究中一些­问题的思考[J]. 南方建筑 ,2017(1):4-9.

[10] 曾艳,陶金,贺大东,等.开展传统民居文化地理­研究[J].南方建筑 ,2013(1):83-87.

[11]周政旭.山地民族聚落人居环境­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探讨——以贵州为例 [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31 (3):8-16.

[12] 杨宇亮,罗德胤, 孙娜 .元江南岸多尺度多民族­聚落的空间特征研究 [J]. 南方建筑 ,2017(1):34-39.

[13] 李东阳.大明会典 [M]. 扬州: 广陵书社, 2007. [14]朱伟华.黔中屯堡文化性质新探[J]. 贵州文史丛刊, 2006(1): 69-73.

[15] 罗建平.从“营房”到“民房”——安顺屯堡区民居发展考­释 [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2(1): 222-225.

[16] 周政旭, 罗亚文.黔中白水河谷地区山地­布依民居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 ,2016(5): 98-105.

[17] 翁家烈.屯堡文化研究 [J]. 贵州民族研究,2001(4):68-78.

 ??  ?? 图 1 秀水村住宅 033# 平面图图 2 九溪村住宅 065# 平面图
图 1 秀水村住宅 033# 平面图图 2 九溪村住宅 065# 平面图
 ??  ??
 ??  ?? 图 3 九溪村住宅 065# 立面图与剖面图
图 4山京哨商铺东立面图
图 5山京哨商铺东立面
图 3 九溪村住宅 065# 立面图与剖面图 图 4山京哨商铺东立面图 图 5山京哨商铺东立面
 ??  ??
 ??  ??
 ??  ?? 图 6 山旗堡村住宅 002#平面图(上)、剖面图(下)图 7 鲍屯村住宅 013# 平面图(上)、纵剖面图(下)图8本寨村“宏坤别墅”平面图
图 6 山旗堡村住宅 002#平面图(上)、剖面图(下)图 7 鲍屯村住宅 013# 平面图(上)、纵剖面图(下)图8本寨村“宏坤别墅”平面图
 ??  ?? 图 9 本寨村几种碉楼与院落­的空间关系
图10 两处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屯堡民居形式图 11 高官堡村“小院大院-聚落”层级结构示意图
图 9 本寨村几种碉楼与院落­的空间关系 图10 两处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屯堡民居形式图 11 高官堡村“小院大院-聚落”层级结构示意图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