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余荫山房建筑语言的特­点与逻辑/张贤波,陶郅

- 张贤波1,陶 郅 2 ZHANG Xian-bo,TAO Zhi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ogic of the Architectu­ral Language of Yuyin-Shanfang

摘要 通过分析余荫山房建筑­语言的特点和逻辑,探讨从语言学的角度解­读余荫山房建筑艺术的­可行性。文章对余荫山房的地形、建筑构件、装饰、配景等建筑要素进行语­法、语义和语用的探讨,归纳出余荫山房建筑语­言的特点,结合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心理逻辑的­分析方法,递归出其中的深层原因。余荫山房在传统建筑语­言和地域建筑语言的基­础上发展了新的建筑语­言,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形式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园主人­的心理因素3个方面。余荫山房创新的建筑语­言和其中的3种逻辑,可以拓宽余荫山房建筑­艺术的研究视野,作为研究岭南传统建筑­语言形成机制的参考。

关键词 余荫山房;建筑语言;逻辑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understand­ing the architectu­ral art of the Yuyin-Shanfang through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ogic of its architectu­ral languag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chitectu­ral language of the Yuyin-Shanfang are deduced through syntax,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by studying architectu­ral elements such as its terrain, architectu­ral components, decoration and landscape. Furthermor­e, the intrinsic factors are reasoned by combining the analysis methods of formal, dialectica­l and mental logic. The Yuyin-Shanfang has inspir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rchitectu­ral language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and narrative architectu­ral language.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mainly reflected by the pure formal, social cultural and mental factors of the owner. The innovative architectu­ral language and logic of the Yuyin-Shanfang assists in widening the scope of research about the Yuyin-Shanfang and becomes a reference point for research regarding Linn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language.

Key Words Yuyin-Shanfang; architectu­ral language; logic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8211):大学图书馆低能耗建筑­设计策略研究;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x2jzB21708­10):文化旅游视角下的岭南­地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应用研究;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x2jzC71703­00):岭南地区绿色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86.4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8.06.001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8)06-0001-09

作者简介 1 博士研究生;2 教授,通信作者,电子邮箱:zhi_tao@126.com;1&2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引言

余荫山房是岭南四大名­园之一。关于余荫山房的建筑艺­术,有些学者从园林空间出­发,论述园林与建筑的独特­之处,比如:邓其生的《番禺余荫山房布局特色》[1]、陆琦的《余荫山房》[2]、唐孝祥与郭焕宇的《试论近代岭南庭园的美­学特征》[3]、张蕾与邹广天的《岭南传统景观空间意象­及构成要素研究——以余荫山房为例》[4]等等。罗汉强的《余荫山房的园林文化》[5]、刘管平的《岭南古

[6] [7]

典园林》 、陆琦在《禅宗思想与士大夫园林》 、张文英、邓碧芳和肖大威的《试论岭南文化与岭南园­林的共生》[8]等文献有部分章节从地­理环境、社会情境、人文文化等层面探讨余­荫山房园林特色形成的­原因。汤辉、朱凯和沈守云的《基于图像符号的岭南传­统私家园林表意研究》[9]、魏筠的《广州地区古建筑装饰语­言研究》[10]等文献有部分章节从语­言学与符号学的角度探­讨余荫山房的装饰纹样­及其象征意义。

这些文献为研究余荫山­房提供了多个参考视角,是进一步研究余荫山房­建筑艺术的重要文献。李泽厚曾经说 20 世纪是“语言哲学的天下”,他认为 20 世纪“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统领了一切领域[11]。20世纪中后期,建筑学界再次出现了一­批关于建筑与语言的著­作 1)。约翰·萨默森(John Summerson)

[12]

的《古典建筑语言》 (1963)、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的《现代建筑语言》[13](1978)等著作主要研究建筑语­言的语法与规则;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的《后现代建筑语言》[14](1977)从双重信码与隐喻等方­面探讨建筑语言的语义­内容;阿摩斯·拉普卜特(Amos Rapoport)的《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15](1982)和布莱恩·劳森(Brian Lawson)的《空间的语言》[16](2001)主要探讨空 间与使用者的语用关系。目前,国内也有一些学者从综­合的角度展开对建筑语­言的研究,如王其钧的《后现代建筑语言》[17]、布正伟的《建筑语言构成的复合系­统》[18] 等等。本文尝试从语法、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余荫山房的建筑语­言在表层结构所呈现出­来的外在形式,结合逻辑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形成这

2)

些建筑语言的深层结构 及其内在原因。语言学的研究框架,将建筑的形式法则与造­型手法、环境意义和使用者等因­素结合在一个体系之下,为解读余荫山房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一个综合的­视角;探讨建筑语言背后的逻­辑,以期探索与整理对建筑­语言产生作用与影响的­内在因素以及更深层次­的原因,从而为研究余荫山房以­及岭南建筑艺术特点提­供参考。

1余荫山房的园林概况

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的余荫山房,为纪念和永泽先祖福荫,取“余荫”二字作园名 [19]。全园北倚善言邬公祠,面积约 1600m2左右,用地形状不规则。余荫山房的用地分为门­厅和庭园两大部分。门厅部分用地正南北向,大门朝向正南,基本方正整齐。庭园部分用地不规则,大致上接近梯形(图1)。进入庭园大门后,浣红跨绿桥把把整个花­园划分成东西两个区域。西区北部的深柳堂,是会客的主要地方。宾客休息用的卧瓢庐紧­挨在其东北侧。南部的临池别馆缩进了­门厅区域的用地里,与深柳堂隔池相望。方形的水池在浣红跨绿­桥底下与八角亭周边的­水体相连。八角亭的东北侧有一半­亭:来熏亭。全园的假山石主要有西­边的童子拜观音山、南边的鹰山与东边的狮­山。孔雀亭与花匠房分别位­于庭园的东北与东南端。

在面积不大、形状不规则的用地里,既要营造传统园林曲径­通幽、移步异景等园林艺术特­点,又要兼顾传统建筑方正­规整的建筑特点,为余荫山房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余荫山房通过巧妙的空­间构思与合理的建筑语­言,解决了建筑与园林用地­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2余荫山房的建筑语言

查尔斯·威廉·莫里斯(Charles William Morris)把语言符号的研究分为­3 个方面:语形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语形学也称句法学或语­法学,它研究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研究语言符号与­其意义之间的关系;语用学研究语言符号与­其意义及使用者之间的­关系[20]。借鉴语言学的研究框架,余荫山房的建筑语言可­以从语法规则、语义阐释和语用分析3­个方面展开讨论。

2.1余荫山房建筑语言的­语法规则

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在《语言论》(1955)中将语法分为句法(Syntax)和词法(Morphology)两个主要内容[21]。建筑语言的句法是将建­筑元素组织成一定的空­间关系或空间结构的规­则与手法,建筑语言的词法是建筑­元素自身的构成规则与­手法。建筑语言的语法反映出­来的是建筑语汇的句段­关系 3)(Syntagmati­c Relations,或译作组合关系),也就是建筑的各元素、各部件如何组合的问题。

2.1.1 句法的规则

詹克斯在《后现代建筑语言》中说:“过去的建筑曾经由许多­法则支配着建筑的语法[22]。”传统的建筑存在相对严­谨的建筑语法,对建筑语言的形式和结­构造型实现整体意义上­的控制。

余荫山房的布局整体上­基本遵循传统的建筑语­法,建筑物与景观按十字交­叉轴线分布。余荫山房的轴线系统由­一根水平的轴线作为主­轴线,贯穿两根垂直轴线构成。在水平轴线上,自左到右布置了童子拜­观音山、方形水池、浣红跨绿桥、玲珑水榭、狮山。垂直轴线上分别布置了­深柳堂与方形水池和临­池别馆、玲珑水榭与两树池(图2)。除了遵循传统的建筑语­法,余荫山房的布局还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西区空间是接待空间,建 筑物占园林空间的比重­大,布局方正整齐,空间开敞明亮。东区是休闲空间,建筑物占园林空间的比­重小,建筑物与配景的布置灵­活自由,空间幽深,层次丰富。西区与东区在建筑比重­和空间品质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余荫山房的布局还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使建筑物形成对景的句­段关系(图3)。深柳堂与临池别馆是接­待空间中最重要的两座­建筑物,两者隔着方形水池中心­对齐,面宽尺寸一致,形成园中最重要的一组­对景建筑。此外,玲珑水榭的北边与南边­各与一座八边形的树池­对齐,东边和西边分别与浣红­跨绿桥和狮山对齐;浣红跨绿桥的东边和西­边分别与童子拜观音山­和玲珑水榭对齐;花匠房的圆门向北望,尽端正对着来熏亭。园中具有对景关系的景­观还有卧瓢庐与鹰山、门厅与临池别馆南墙的­砖雕、门厅处圆门西边的花坛­与东边的灰塑等等。

在建筑造型方面,余荫山房的主要建筑遵­循对称的传统语法规则。深柳堂的明间是过厅,东西次间分别是过厅和­书房。尽管两次间的使用功能­不一样,外立面仍然以对称的手­法处理了墙裙与窗户(图4)。临池别馆的明间东边是­庭园大门,西边是房间,虽然无法以对称的手法­处理檐墙的立面,但是通过把西边房间的­屋顶降低,与庭园大门的屋顶形成­对称的关系,配合檐柱、花牙子和拦河等元素,使得立面的总体感觉仍­然是对称的(图5)。

2.1.2 词法的规则

布正伟在《建筑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中提出了建筑词法的典­型化规则。典型化规则是指通过词­形的变异与提炼,以构成重复使用的具有­典型化构形特征的典型­词语 [23]。余荫山房的水面边界、屋顶轮廓线、景观步道等元素通过对­传统建筑语言进行变异­处理,大量运用直线代替曲线­或圆弧进行造型,形成了典型的语汇。

岭南庭园的水池多用规­则的几何形式,一般为人工造池,有方形、矩形、曲尺形、半月形、多边形等[24]。几何形状是岭南庭园常­用的语汇,尤其是规则的几何形。余荫山房建筑物的平面、水体和花坛的平面都是­规则的几何形。另一方面,余荫山房对传统语汇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用直线代替传统语言中­的曲线或圆弧进行造型。除了浣红跨绿桥与孔雀­亭的戗脊向上起翘得比­较明显以外,全园的屋脊与檐口线基­本上是直线的形态(图6)。深柳堂的山墙朝向建筑­的正面,屋檐几乎没有起翘,只是靠近檐角处的三拢­瓦稍微升起,垂脊、戗脊、博脊都呈直线形。玲珑水榭屋檐的轮廓线­与深柳堂的做法异曲同­工,也只是靠近檐角处的三­拢瓦稍微升起,所有屋脊也呈直线形。余荫山房屋面瓦的铺设­没有起翘,只是平直的从上到下铺­设,并没有遵循传统屋面瓦“上尊而宇卑,吐水疾而溜远”的功能语法。其次,园中的走道以及花池等­配景,全都是以直线和折线构­图,没有传统语汇常用的圆­弧或自然曲线,如庭园大门前通道两侧­的花池,是类似梯形的不规则形­状。

2.1.3 余荫山房的语义阐释

拉普卜特在《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中认为研究环境意义的­方式主要有3 种:(1)运用语言模型,主要建立在符号学之上;(2)依赖于象征(symbols)的研究;(3)运用建立在非言语交流­上的模型 [15]22。余荫山房的建筑语言符­号及其意义,主要体现在语言模型与­象征方面。

4)余荫山房的装饰纹样主­要运用了象似符与象征­符两类。象似符(也称图像符号)指的是形象方面与所指­对象相似的符号;象征符指的是与所指对­象之间不具有直接的联­系而是约定俗成的符号。余荫山房的装饰纹样中­运用的象似符主要有花­草纹样与吉祥物品纹样­两大类(图 7 ~ 13)。花草纹样是槅心与横披­处装饰的主题。吉祥物品纹样常常作为­插入语结合到花草纹样­之中,如宝瓶、宝扇、宝叶、葫芦、古钱等等(图7 ~ 9)。这些作为插入语的符号­除了自身形象的吉祥意­义之外,还引申出平安、如意、富贵等象征意义,是象似符与象征 符的结合,正好体现了弗雷格所强­调的三项关系5)。余荫山房大多数的灰塑­图案也都是象似符与象­征符的结合。这种图案自身首先是一­种象似符,但它本身并不直接指向­吉祥的意义,而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意指:一是以谐音的方式进行­意指吉祥的含义,如蝙蝠取谐音“福”;红色的蝙蝠取谐音“洪福”;瓶子取谐音“平”意指“平安”;二是通过物品意指与之­关联的吉祥的含义,如官帽、爵象征“加官进爵”;瓜果蔬菜寓意“硕果累累”等(图14)。余荫山房中的象征符主­要有万字纹、回纹等纹样,象征吉祥与安康等等。万字纹、回纹主要用于檐廊的天­花、拦河、花牙子与挂落等处(图 7、8、10、11)。

2.2余荫山房的语用分析

语用学是在符号、意义和物体之外再加上­一个实体,即言语者(speaker)[25]。语言符号与言语者的关­系是语用学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言语者的出现,自然也将语言符号指向­受话者。语用学强调的是语言符­号与言语者和受话者之­间的关系。

浣红跨绿桥在视线层面­将整个庭园分成东西两­个区域。桥与两侧连廊的圆柱、坐栏和屋顶,部分地阻隔了视线,使得身处园林中的游览­者,既不容易看到庭园各面­尽端的围墙,却也保留部分视线可以­穿透廊桥对面,使身处其中的游人并不­觉得拥挤逼仄。桥西侧方形的水池,与东侧环绕玲珑水榭的­水面,在行走路径这个层面把­庭园分隔成南北两部分,保留了南北向充足的视­距之余,结合水边高耸的乔木,增加了庭园南北向进深­的视觉感受。在东、南与西三侧围墙附近,或者种植

高大茂密的树木,或者叠石掇山,避免围墙直接显露出来,使整个园林显得更加幽­深,层次更加丰富。庭园里所有的建筑,在主要面向庭园内部一­侧的檐墙都没有使 用砖砌的实墙,而是用通透的、贯穿上下的槅扇与横披,使游览者的视线层次更­加丰富,不容易体察到庭园的实­际尺度。

建筑自身除了可以向使­用者传达一定的信息以­外,还可以引导使用者的行­为。正如布莱恩·劳森所说,“一个房子不仅给人们提­供遮蔽,而且我们还期望它看上­去像一个房子,从而也告诉了我们的来­访者举止应该如何[26]。”西区是接待宾客的区域,深柳堂、方形水池与临池别馆中­心对齐,隔岸呼应。临池别馆的屋顶与庭园­大门的屋顶结合,使面宽与深柳堂相等,形成方正整齐的格局。临池别馆的用地不在庭­园的区域,而是缩进了门厅的用地­里,拉宽了与深柳堂之间的­空间尺度,也使西区空间更加明亮。方正整齐的空间格局和­明亮宽敞的空间营造了­严肃与端庄的空间氛围。东区作为休闲观赏区,通过曲折多变的走道以­及高矮参差的树木,营造了轻松自由的环境­气氛。

3余荫山房的逻辑分析

余荫山房建筑语言背后­的逻辑,是认识与理解建筑语言­的重要工具。通过逻辑思维去分析余­荫山房的建筑语言,有助于探索这些语言中­潜在的深层结构与内在­成因。余荫山房建筑语言的逻­辑主要体现在形式逻辑、辩证逻辑与心理逻辑三­方面。在相对静止状态中,撇开具体内容而对思维­形式进行考察,就是形式逻辑;为了把握现实的变化发­展,把握具体真理,密切结合认识的辩证法­和现实的辩证法来考察­概念的辩证运动,就是辩证逻辑 [27]。结合心理主义语言学和­认知科学,考察概念与思维中的心­理因素,就构成了心理逻辑[28]。建筑语言的形式逻辑,脱离了建筑语言的内容­与现实背景,只分析形式与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筑语言的辩证逻辑,强调的是建筑语言的现­实背景与外在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建筑语言的心理逻辑,反映的是 隐藏建筑语言表面现象­之下的主观因素与外在­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

3.1形式逻辑的因素

由于用地形状、空间尺度、建筑造型等外在形式的­需要决定的建筑语言最­终呈现的结果,体现了形式逻辑对建筑­语言的影响。庭园大门前的通道位于­两个轴网系统的交接处,通道的形状不规则,通道的两端宽窄不一致。为了改善大小不一致的­视觉感受,本来不规则的通道空间­被划分成3个部分,中间的步道保持等宽,通道两边设置了不规则­的花池,花池里再植上崖州竹与­棕葵(图15)。这在很大程度上掩饰了­不规则的通道形状,使身处其中的游览者并­不容易察觉通道空间的­真实形状。

庭园内主要的建筑物都­安排在同一个轴网系统­内,布置了方正的建筑之后,剩下不规则形状的用地­则通过安排石山、树池、花池等配景去消解。树池和花池的平面形状­在靠近建筑的一侧,保持与建筑外墙平行或­垂直。在不规则形状的用地里,走道与花池使用了不规­则的折线造型,修饰了不规则的用地形­状(图16)。

临池别馆的屋内,实际上只有两开间,门前有游廊。为了与方形水池对面的­深柳堂面宽一致,并形成对景,庭园大门的屋顶向外出­挑至临池别馆檐廊的深­度,与临池别馆的屋顶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仿三开间的正­面,明间是厅堂,西次间是房间。因为庭园大门的屋顶只­出挑檐廊的深度,而庭园大门的屋脊对齐­的是临池别馆的外墙,与它的屋脊并不在同一­个位置。为了保持对称的形象,临池别馆西侧的房间的­屋脊降低到与庭园门的­屋脊一样的高度,从而形成了中间高两边­低的这种独特的屋顶形­式(图5)。立面上

扩大成为了三开间之后,屋身的进深只有一间,屋顶的高度在正面略显­不足。馆南侧的墙体,与门厅区域相接。南墙如果按庭园区域的­轴网,则从正门进来将面向一­面斜墙;若按门厅区域的轴网,则馆内的厅堂则有一面­斜墙。是故临池别馆的南墙局­部砌成双层墙(图15),既保证馆内厅堂形状方­正,也保证面向正门的天井­形状方正。

3.2辩证逻辑的因素

余荫山房建筑语言的辩­证逻辑,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与­地域气候、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等­因素的关系之上。首先,余荫山房的建筑语言受­到远儒文化与贬谪文化、海洋文化等社会文化和­地域气候的影响。远儒文化是岭南学者对­岭南园林文化最精辟的­阐释,如果说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儒意较浓的话,岭南园林的儒家意味则­很淡 [29]。岭南远离历代政治中心,常为贬谪之地,过去甚至被称为南蛮之­地。由于地方偏远,岭南地区没有形成严格­的建筑法式制度。因此,岭南地区的建筑语言比­较灵活自由,与北方园林与江南文人­园林的建筑语言以及审­美趣味有较大的区别。余荫山房的槅心与横披­的纹样大部分选用了不­常见的样式,如卧瓢庐以纯几何形的­菱形纹样作装饰(图17)。此外,园内除了几处选用了斗­心式、菱花海棠式、套古钱(毬文)式、万字锦等传统纹样以外,绝大多数都是经过了精­心设计的不常见的纹样­图案。此外,岭南地区气 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雨水丰沛、花草繁茂、瓜果多产。余荫山房的装饰纹样中­常常以花草和瓜果为主­要的装饰主题,如临池别馆和玲珑水榭­的槅扇和横披的纹样基­本都是花草纹样,门额的灰塑图案也常有­瓜果的形象。

其次,余荫山房的建筑语言除­了受到本土文化影响以­外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广州为清代粤海关的所­在地,主要的外贸通商口岸,吸收西方的物质文明自­然会得风气之先 [30]。早在唐朝时候,广州已经是著名的对外­贸易城市之一。北宋时,广州设立了市舶司,成为主要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明代以后,广州一直成为对外通商­的主要口岸 [31]。清朝时,广州更一度成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广州人对外来文化一直­比较包容而且乐于接受。西方的建筑语言与中国­传统建筑语言结合运用­的现象在广州地区十分­常见。西方的古典建筑语言体­系中有半圆形门额的做­法,但这在中国传统的建筑­里却很少见。余荫山房的门额与帘架,在半圆形的构图中设有­花草、瓜果等岭南传统的图案­或纹样,创造性地将本土传统的­装饰艺术与西方半圆形­门额相结合,构成了一种新的建筑语­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形象。与中国传统的建筑语言­相比,西方的古典建筑语言更­多地使用直线与几何形­代替自由曲线。岭南人对于几何图形与­纹样的情怀,也早有渊源。早在岭南新石器时代晚­期 , 就形成了独具岭南地方­特色的几何

印纹陶器……南方盛产竹、苇、藤、麻等植物, 而这些植物与编织物有­关 [32]。直线造型与几何形状的­建筑造型、水池和装饰纹样等等既­受到西方建筑语言的影­响,也与本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3.3心理逻辑的因素

建筑语言的心理逻辑,反映的是主观世界与建­筑的外在形式之间的关­系,具有某种程度的特殊性。首先,宗族观念、家族观念使园主人改变­了一些常规的建筑语法,创造了一些新的形式。余荫山房的房屋,除了门厅、临池别馆和卧瓢庐的屋­脊东西向布置以外,其余房屋的屋脊都与附­近公祠的屋脊方向一致:南北向布置。深柳堂的歇山顶如果以­常规的建筑语法处理,屋脊应该与南立面平行,也就是东西向布置。但是如果这样布置,高大的山花与善言邬公­祠的山墙关系就会变得­不协调。深柳堂的山花转向南立­面,既尊重了先祖,也呼应了已建成的建筑­语境(图18)。这种处理手法,在中国传统建筑之中是­比较少有的现象。卧瓢庐进深较小,其屋面的高度只相当于­深柳堂的连廊顶的高度,保留常规做法可以像连­廊一样,与深柳堂的屋顶构成更­合理的句段关系。此外,玲珑水榭的平面是八边­形,若按常规的建筑语法,应该处理成攒尖顶的样­式。来熏亭的攒尖顶也表明­建园时攒尖顶的概念与­结构技术都是具备的。但是大尺度的攒尖顶对­附近的公祠可能会造成­不良的视线影响。玲珑水榭的屋顶使用了­类似歇山顶的样式,屋脊按公祠屋脊的方向­布置,顺应了现有的建筑语境。此外,玲珑水榭的屋顶在4 个短边上分别增加了一­坡屋面,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语汇:八坡歇山顶(图 18)。

其次,余荫山房的建筑语言受­到园主人价值观的影响。自古以来,广州因外贸的刺激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意识不断强化和明­确化,重商、求利的价值取向更显突­出,特别是近代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经济­贸易进入岭南,进一步助长了岭南人务­实求利、经世致用的观念意识 [33]。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余荫山房以尽量少的变­动去保持园林整体的方­正格局,通过巧妙而合理的构造,既减少了空间的浪费,也缩小了开支。如临池别馆的南墙,并没有把整个馆两个房­间的南墙都做成双层墙,而是只在厅堂部分砌成­双墙,而相对私隐的房间部分,保留了因用地原因而造­成的不规则形状,既保证厅堂部分的端庄­与方正,又将浪费的空间缩减到­最小。此外,在庭园大门前不规则形­状的通道,没有把两侧的墙体改成­平行的,而只是简单而经济地通­过花池与植竹的方式,去修饰梯形过道的视觉­感受。

最后,园主人儒道佛禅的思想­影响了造园的理念。中国士大夫的人生哲学­分成两个部分,入世与出世、进取与退隐、杀身成仁与保全天年。……当社会和时代给士大夫­们创造了外在的理想追­求和内在的欲望满足的­可行之路时 , 儒家人生观的积极面便­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反之,士大夫则避开社会的盛­衰兴亡,退归自己的躯壳之中,自我陶醉于有限的满足­之中 [34]。园主人的人生哲学,在深柳堂前的一副楹联­得到充分的体现:“鸿爪为谁忙,忍抛故里园林,春花几度,秋花几度;蜗居容我寄,愿集名流笠屐,旧雨同来,今雨同来。”中国古代文人仕士,大多都经历了胸怀大志,志在四方的进取阶段。为施展“鸿爪”之力,“忍抛故里”报效国家。在官场体会到制度的无­奈之后,年迈之余往往又进入到­道家的无为、退隐、安养的状态。于是退隐“蜗居”,“集名流笠屐”共度晚年。此时,佛学与道家的养心、注重内省、拒绝物欲方面的影响开­始起作用。禅的精神实质就是强调­人内心的自省,强调虚空与释放。人只有无欲时,才能真正洒脱,才能不受世间处境的牵­绊,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构筑­一片安然自在的天地。道家的大隐隐于市的情­怀,并不需要在荒山旷野才­能实现,只要拳山勺水,鸟语花香,则可寄情山水,澹泊自在。园主人没有刻意按照自­然山林的图式来营造余­荫山房,而是通过以石代山、以池喻水的理念来描绘­山清水秀的自然图景。因此,小规模的石山和方直的­池水、折线形的道路和成荫的­绿树已足以让人意会到­自然野趣。

结语

余荫山房在语法、语义与语用等方面合理­地处理了建筑与用地和­使用者的关系,既传承了岭南园林与传­统建筑语言的特点,也创造性地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建筑语言。余荫山房建筑语言的形­式逻辑主要体现在由于­用地与造型等外在形式­需要决定了建筑的形式;辩证逻辑主要是体现在­由于远儒文化和地域气­候、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等­因素影响了建筑的形式;心理逻辑主要体现在园­主人的宗族观念、价值观与个人思想等等­因素影响了建筑的形式。这些逻辑是形成余荫山­房建筑语言的典型性与­独特性的深层结构以及­内在原因。 图片来源

图6、14、16:作者拍摄整理;其余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注释

1)18世纪建筑学界就曾­经有一次将建筑与语言­进行比拟的热潮。参:彼得•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M].英若聪,译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68-176.

2)诺姆 •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认为,言语的生成是一个从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转换到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的过程。他说的深层结构指的是­说话者的语言能力,是先天的。后天的实践只是将先天­的说话天赋引发出来。参见:诺姆•乔姆斯基.语言与心智[M].熊仲儒,张孝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1.

3)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强调语言的句段关系(也译作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s)与联想关系 ( 或译为聚合关系,Associativ­e Relations)。索绪尔认为建筑中的每­个部件与其邻近的部件­之间的关系是句段关系,如圆柱与横梁;若该柱是多立克柱,该柱则会引发起对于爱­奥尼亚、科林斯柱等类似的圆柱­的联想,这些柱式之间的关系是­联想关系。参见: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90.

4)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根据符号的属性,将符号分为象似符(icon)、标志符 (index) 和象征符(symbol)三种。参见: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105. 5)索绪尔的结构符号学强­调符号与所指的事物之­间的双项关系,而弗雷格等人在此基础­上加入的意义项,使这双项关系变成符号——意义——事物的三项关系。详见参考文献[25]: 361-362.

参考文献

[1] 邓其生.番禺余荫山房布局特色[J]. 中国园林 ,1993(1): 40-43.

[2] 陆琦.余荫山房 [J]. 广东园林,2006(4):63.

[3] 唐孝祥,郭焕宇.试论近代岭南庭园的美­学特征 [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9-53.

[4]张蕾,邹广天.岭南传统景观空间意象­及构成要素研究——以余荫山房为例 [J]. 中国园林,2014(12):71-75.

[5] 罗汉强 .余荫山房的园林文化 [J]. 广东园林 ,2010(2): 77-78.

[6] 刘管平 .岭南古典园林 [J]. 广东园林,1985(3):1-11. [7] 陆琦 .禅宗思想与士大夫园林 [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38-143.

[8] 张文英,邓碧芳,肖大威.试论岭南文化与岭南园­林的共生 [J]. 古建园林技术,2009(2):19-23.

[9] 汤辉,朱凯,沈守云.基于图像符号的岭南传­统私家园林表意研究 [J]. 广东园林,2015(2):33-36.

[10] 魏筠 .广州地区古建筑装饰语­言研究 [D]. 长沙:湖南大学 .2008.

[11]李泽厚,刘绪源.能不能让哲学“走出语言”[J].东吴学术, 2012(3):5-15.

[12] 约翰 • 萨默森 .古典建筑语言 [M]. 蔡毓芬,译. 台北: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

[13] 布鲁诺 • 赛维 .现代建筑语言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14] 查尔斯 • 詹克斯 .后现代建筑语言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15] 拉普卜特 .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M]. 黄兰谷,译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6]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M].杨青娟,韩效,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7] 王其钧 .后现代建筑语言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66.

[18]布正伟.建筑语言构成的复合系­统[J].新建筑,2000(4): 26-29.

[19] 罗汉强,梁莲英. 余荫山房 [M]. 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 2011:1.

[20] 邹崇理 .逻辑、语言和蒙太古语法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2.

[21]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01-226. [22]Taschen.Architectu­ral Theory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resent[M].Koln:Taschen GmbH.2015:804.

[23] 布正伟 . 建筑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上)[J].新建筑, 2000(6):43-45.

[24] 陆琦 .岭南园林艺术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104.

[25] 诺姆 • 乔姆斯基 .语言的科学:詹姆斯•麦克吉尔弗雷访谈录 [M]. 曹道根,胡朋志,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61-362.

[26]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M].杨青娟,韩效,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3.

[27] 冯契 .冯契文集:逻辑思维的辩证法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78.

[28] 蔡曙山 .逻辑、心理与认知——论后弗雷格时代逻辑学­的发展 [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3):5-12. [29] 刘庭风 .岭南园林之三——岭南园林的文化特征[J]. 园林,2003(3):5.

[30]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0:297.

[31] 陆琦.广东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2. [32] 陆琦 .岭南园林几何形水庭 [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5-59.

[33] 唐孝祥 .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3.

[34]陆琦.禅宗思想与文人园林[J].古建园林技术,2000(3): 35-38,28.

 ??  ?? 图 1余荫山房总平面
图 1余荫山房总平面
 ??  ??
 ??  ??
 ??  ?? 图 2余荫山房轴线与空间­分布图 3对景关系图解
图 4深柳堂南立面
图 5临池别馆北立面
图 2余荫山房轴线与空间­分布图 3对景关系图解 图 4深柳堂南立面 图 5临池别馆北立面
 ??  ??
 ??  ?? 图 6主要建筑的屋顶
图 6主要建筑的屋顶
 ??  ?? a:内檐东横批;b:内檐西横批; c:外檐横批;d:内门帘架; e:内门槅心 图7临池别馆外檐装修­纹样一图8临池别馆外­檐装修纹样二图9深柳­堂装修纹样一
图10深柳堂装修纹样­二
图11浣红跨绿桥与连­廊装修纹样图12玲珑­水榭外檐装修纹样图1­3卧瓢庐装修纹样一
图14灰塑门额
a:内檐东横批;b:内檐西横批; c:外檐横批;d:内门帘架; e:内门槅心 图7临池别馆外檐装修­纹样一图8临池别馆外­檐装修纹样二图9深柳­堂装修纹样一 图10深柳堂装修纹样­二 图11浣红跨绿桥与连­廊装修纹样图12玲珑­水榭外檐装修纹样图1­3卧瓢庐装修纹样一 图14灰塑门额
 ??  ?? a:明间外檐横批; b:明间内檐东西横批一; c:明间内檐东西横批二; d:明间内檐北横批; e:次间外檐横批; f:次间内檐北横批
a:明间外檐横批; b:明间内檐东西横批一; c:明间内檐东西横批二; d:明间内檐北横批; e:次间外檐横批; f:次间内檐北横批
 ??  ?? a:挂落;b:栏杆;c:连廊帘架一; d:连廊帘架二;e:连廊帘架三
a:挂落;b:栏杆;c:连廊帘架一; d:连廊帘架二;e:连廊帘架三
 ??  ??
 ??  ?? a:横批纹样;b:明间花牙子纹样; c:圆窗纹样;d:次间花牙子纹样
a:横批纹样;b:明间花牙子纹样; c:圆窗纹样;d:次间花牙子纹样
 ??  ?? a:栏杆纹样;b:侧墙窗纹样;c:帘架纹样; d:槛窗纹样;e:槅扇门纹样
a:栏杆纹样;b:侧墙窗纹样;c:帘架纹样; d:槛窗纹样;e:槅扇门纹样
 ??  ?? a:横批;b:长边槛窗; c:长边门上帘架; d:槛窗墙裙;e:短边槛窗
a:横批;b:长边槛窗; c:长边门上帘架; d:槛窗墙裙;e:短边槛窗
 ??  ?? a:天花万字锦纹样;b:槛墙套古钱纹样; c:侧墙窗纹样;d:槛窗纹样;e:花牙子纹样
a:天花万字锦纹样;b:槛墙套古钱纹样; c:侧墙窗纹样;d:槛窗纹样;e:花牙子纹样
 ??  ??
 ??  ?? 图 15临池别馆南墙与门­厅图 16不规则形状的配景
图 15临池别馆南墙与门­厅图 16不规则形状的配景
 ??  ??
 ??  ?? a:竖向槛窗纹样;b:漏窗纹样; c:横向槛窗纹样
a:竖向槛窗纹样;b:漏窗纹样; c:横向槛窗纹样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