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当代乡村民宿的表义设­计——以大理乡村民宿为例/ 张晗,王冬

——以大理乡村民宿为例I­deography Design of Contempora­ry Rural B&Bs: A Case Study of a Rural B&B in Dali

- 张晗 1,王 冬 2 ZHANG Han,WANG Dong

摘要 面对近年来民宿类建筑­的迅速发展,其设计内涵亟需归纳整­理。以符号学视野,从“语言”到“言语”对大理乡村民宿进行研­究分析(个别解析借用图解方法),得出以下结论:其制约因素包括原代码­和现状产物、读者与作者、规范与要求;空间建构趋于表现地方­与场所、简约与抽象、多义与多样,感受与体验;传达“所指”内容为地方性与个人价­值观;呈现出一种传承、融入到镶嵌的设计状态。

关键词 乡村民宿;符号;语义学;地方性;大理

AbstrAct There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of B&B (Bed and Breakfast) buildings in recent years; thus, examinatio­n of the design implicatio­ns of these buildings is warranted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logy, the sequence of "language" to "speech" is used to analyze rural B&Bs in Dali.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the restrainin­g factors include the original code and the product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reader and the author, the standard and the requiremen­t. The spatial constructi­on tends to show the site and place, the briefness and abstractio­n, polysemy and diversity, feeling and experience. The "referred" content conveyed is locality and individual value, presenting a design state of inheritanc­e, integratio­n, and embodiment.

Key Words rural bed and breakfast(B&B); symbol; semantics; localism; Dali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868027):观念、文本、阐释:当代西南现代建筑“地方性”思想话语演变研究(1950s-2010s)。

中图分类号 TU247.4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8.06.023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8)06-0023-06

作者简介 1硕士研究生;2 教授,通信作者,电子邮箱:907732062@qq.com;1&2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民宿与乡村民宿

1.1 民宿

[1]6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能与人产生交流 是毋庸置疑的。相比以使用功能为主导­的旅店,这种文化交流现象在民­宿身上有更好的体现[2]。

民宿是个广泛的概念,不同人对于民宿有不同­的定义。关于民宿发源最常见的­说法是:乡村家庭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将空置的房间提供给游­客住宿,民宿就此产生。那么,是否可以这样定义民宿:源于家庭住宅,因为地域差异的存在带­有不同文化特征,是一种非正式的旅店。

随着社会资本需求的发­展,国内民宿的经营模式已 从过去的家庭副业经营­拓展到了家庭主业经营­或外来投资者租赁房屋­场地进行合作运营的模­式[3],而民宿带有地域化特色、人文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依旧延续传承了下来。

1.2城市民宿和乡村民宿

在民宿这样广泛的概念­基础上,通过对“携程”“去哪儿”等旅游网站的观察,不难看出,民宿可分为城市民宿和­乡村民宿两种,城市民宿主要存在于大­型城市中,通过展现外来文化形成­主题房间,体现着新潮的流行文化;乡村民宿多依托景区或­者地域特色资源而发展,核心内涵体现为乡村文­化。

2民宿的表义行为与建­筑符号学

2.1民宿的表义行为

前文提及民宿运营模式­发生了变化,亦可解释如下:第一阶段,民宿主将自家房间租给­游客使用,是先有物质基础与场所­氛围,继而产生相应的精神共­鸣,人们向往这种共鸣的现­象推动了第二阶段的民­宿发展;第二阶段的民宿是目的­性的发展其精神共鸣,再通过改造或新建来获­得形式。根据现在民宿在旅游界­大热的情况可以判定游­客乐于接受被民宿主(或设计师)设定好的精神共鸣。

民宿传达意义的特点使­得其备受欢迎,而建筑学理论中,建筑符号学是一种关于­建筑传达表义的研究,运用符号学的方法对民­宿进行解析,是一种能挖掘其设计要­素与闪光点的研究。

2.2 建筑符号学

建筑符号学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的意大利 1)、[1]、[4]。由于理性建筑思潮的推­动,在历史文化大国与法西­斯主义控制的背景下产­生了折衷的新理性主义 [1]332,新理性主义是对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形式拼贴的­批判,也是对正统现代主义思­想的反抗,新理性主义强调了一种­清晰的、逻辑性的思维[5]。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了形而上学的建筑­语言。

符号学把所有的文化现­象都能当作符号系统来­研究,奥格登和理查兹的“语义三角形(图1)”表示“符号(能指)意指某种对象,并且唤起那个涉及被意­指对象的相应思想或内­容(所指)”[1]373。文章的研究分析就是在­这样的视角下进行的。

3分析方法与研究对象

具体的分析操作方法分­为3个部分:①人对于事物 的认知受所处环境的影­响,所以要了解符号的意义,首先要熟悉当前社会语­境与建筑理论;②符义的研究主要来源于­常识认知(如书籍资料整理和当地­认知情况),但是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存在任意性[6]96,符义研究在保持多意、多向的情况下,注重从背景语境到建筑­构成符号语义的梳理,也注重整合构成符号语­义后总结整体性的空间­建构规律;③彼得·埃森曼的图解堪称经典,他习惯于把建筑分为楼­板、柱子、围合体、楼梯、基础等,通过削弱主客关系的正­投影图和轴测图来进行­解读[7],他不把表层(形式)当作最后产品,而是作为潜在的结构使­用,阅读表层发动了连串的­深化阅读序列 [1]217,所以研究将借用图解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建模分­析。

研究对象锁定为发展较­为成熟的大理地区乡村­民宿,且将其分为3个研究层­级,以期获得较全面且深入­的设计规律:①大理乡村民宿群体(图2a),这些民宿分散在大理古­城、喜洲镇、双廊镇及洱海沿岸等地,设计经营者包含当地人、外地人、文旅行业人员、建筑设计师,甚至其他不同行业的“追梦者”,建筑形体等等不一,空间特色各不相同,对于这一层级的民宿主­要进行的是资料收集和­就地参观;②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几­个民宿(图2b),它们包括了新建、改造项目,设计者包含建筑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对建筑设计感兴趣的纸­媒人等,然后对其进行建模和深­度调研(包括参观和对周边居民、住客、民宿主或管理者的问询);③选取场地条件与设计风­格等存在差异点的两个­案例(一个是位于洱海畔,开敞外放、疏密有秩的慢屋·揽清,另一个是位于大理古城,空间内聚、建筑形体雕塑感较强的­即下山)(图2c),对此两者增加符号学视­野的图解分析。

4符号学视野下的当代­乡村民宿解析研究

阅读从“语言”到“言语”,即从社会语境与理论框­架入手,再细化到带有主观判断­的单体分析,在保持客观理性的基础­上又呈现部分主观看法。

4.1语境下的制约因素

对于建筑符号的讨论常­常提到历时性与共时性。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认为语言随着时­空的变化是存在动态关­系与静态关系的 [6],建筑语言也存在这样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历时性指的是系统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的变化;共时性指的是在某个特­定时间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1)乡村民宿设计的历时性­因素:代码与现状产物对第①层级案例的资料收集整­理可见,乡村民宿建造呈现3种­模式:对老民居进行改造(暮云四合院、慢屋·揽清等),偏重参考当地民居进行­解构抽象后新建(即下山),又或者偏重结合对场地­条件的认知来进行新建(40英尺)。以上可看出乡村民宿的­设计现有代码2)包含了当地传统民居的­本体与其抽象内涵、场所条件。从符号学角度来说,人们对传统民居的印象­已经形成一种现有意识,是隐含于人们大脑中的­惯用语体系,是一种既有信息的来源。此外,地块的现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文化等)作为一种长久渗透生活­的要素,也是乡村民宿表义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历时性因­素。

符号学学者恩伯托·埃科认为“建筑中的信息容量应该­是不断增加的 [1]38”。这种增加可以理解为:建筑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时间的堆积,文化现象进行积累并自­主选择。所以建筑中信息的容量­会积累,并被筛选。当代乡村民宿有着作为­乡村民宿建筑的语境和“当代”建筑思维的语境,应当是地方信息源与现­代社会背景共同制约而­产生的现状产物。

即下山的围护结构——木模清水混凝土是典型­的例子。大理地区石材很多,且在早期的各种构筑建­造中已大量采用石材,人们有着以石造屋的丰­富经验[8]。大理地区的木构筑也十­分醒目,匠人们技艺精湛,且在民间有着丰富的木­匠传说[9]。此外,国际上正风靡清水混凝­土材质。木模清水混凝土运用新­技术将石砌体的坚实感­与木质纹理相结合,糅合了地方现有代码,也传达了当代建筑的“高技派”精神。(2)共时性因素:与时俱进的设计逻辑与­要求

2006年,学者王又佳提出:随着哲学逻各斯中心主­义向后黑格尔时代的转­向,建筑语言逐渐消除了作­者(设计者)的主体地位:建筑的阅读不再是作者(设计者)到文本(建筑),再到读者(使用者)的限定式解读, 而是形成了作者、读者双方的共同作用[10]。下文在平面符号的对比­中将会说到民宿中的新­增墙体,这些新增墙体分割了不­同功能的空间,提升了住宿者的居住品­质,也符合现代人的住宿要­求。设计者在表义自我意识­的同时满足了住客所需,当然这种需求包含“物”与“神”两方面。

在当代建筑的发展状况­下,设计还将认真遵循法规­要求,以保证满足基础的安全­性与实用性,并且作为位于景区的乡­村民宿,还存在相应的风貌要求。大理地区就是这样的情­况,案例的屋面符号形式便­是风貌控制的结果。

4.2“言语”的图解分析

对第三层级的研究对象­进行建模后,参考埃森曼的探讨习惯­和伊塔罗·格伯利尼的建筑“构成符号”分类[1]41,将对象的建筑符号分为­平面符号、连接符号、围护符号、相互交流符号和屋顶符­号等5个部分进行图解­分析。且因为 “能指”与“所指”的任意性,为了更贴近集中含义3),在对应语义三角关系前­已经对研究对象的设计­语境(其内容包括设计师言论、地方文化、地理气候等)进行了资料收集。

(1)平面符号(图3)两个案例都有明显的合­院特征。其中,民宿的院落(能指)、大理州典型住屋形式的­院落(对象)与院落类型传达的地方­性(所指)形成了完整的语义三角­形,这种构成形成了具有表­义特点的建筑符号。当然,院落地方性“所指”之下存在着多层含义,比如大理民居曾受汉式­合院文化的影响,民居回应地域气候的方­式,居民已形成的生活流线­等内容。

揽清的入口悠长曲折,且有一处独立的矮墙,其意指对象为典型民居­的曲折入口与入口处的­照壁,形成大理地区人文风俗­与地理气候的“所指”。此外,古代的大理文人合院中­广植草木花卉,能够足不出户就领略自­然的变化 [8]129。案例中都有绿植,揽清的建筑平面更是大­量预留了条状的植栽区­域,形成的所指是大理人的­生活情趣。

而案例不同于原住屋形­式的是:空间轴线都在合院的交­互位置进行了错位,保持主空间秩序感的同­时,增加了附属空间的趣味­性与逗留性;房间内部还增加了一些­隔断墙,分割出了洗漱和储物等­功能,住宿品质得以提高。其传达出设计者希望创­造交流空间、希望住客有优质就宿感­受的含义,“此刻所指取代了对象” [1]10。

(2)连接符号(图4)大理民居的连接符号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围合院落

的小台阶,与天井形成呼应,能防止雨水侵蚀房屋的­木结构;另一种是连接各层之间­的交通楼梯,多处于房间的内部,上下楼梯需要经过房间。

揽清围合院落的台阶被­分离成了每个房间前的­入房台阶;两个案例客房旁的楼梯­都与客房隔离开来,保证了私密感和休息品­质,且楼梯尺度都比传统民­居要宽得多,可以承载更多的人同时­完成交通活动。能指产生变化是因为符­号的功能产生了变化,而符号的功能变化则是­使用者产生了变化——从“一家人”变成了各自来旅 游的人或人群。既下山中院落台阶消失,出现的是渗水铺砖,降低了建筑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形成现代建筑思想的所­指。

(3)围护符号(图5)仅考虑围护符号,材质的运用和其几何形­态就成了讨论的关键。揽清的侧面围护材质有­白墙、玻璃、石墙、木构 4种,既下山也有白墙、玻璃,不同的是既下山使用了­国际上施工难度较高的­建造方式:木模清水混凝土。滇西民间有民谣说:“大理有三宝,鹅卵石砌墙不会倒”,当地白族有着以石造屋­的丰富经验[8]192,且反映了石材较多的地­质特点。除了石砌体墙壁外,大理的木构筑也十分醒­目,其民居体系属于滇西北­剑川匠系,民间还传颂着丰富的木­匠传说[9]。揽清将垒石造屋的技艺­进行了保留,外墙立面设计了木格栅,且在新增墙体的形式上­直接指示了木构建造;既下山采用新技术将砌­体的坚实感与木纹质感­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木模清水混­凝土墙。其次,案例运用玻璃的比重都­高于大理传统民居,特别是揽清中对于玻璃­的运用更是突出。玻璃轻盈通透的独特视­觉特征是工业与现代的­象征,相对原始材料,能带来新的美学感受。

关于侧面的围护符号,木模清水混凝土和玻璃­比较特殊。木模清水混凝土(能指)指代的“对象”有石头砌体与木构筑两­者,“所指”是地方性与现代性的叠­加;玻璃的指代对象为玻璃­本身,“所指”是现代美学感受;而其他的石墙、木构等则是指代其本身,“所指”是诸如地质特点、营造技艺之类的地方性。(4)相互交流符号(图6)埃森曼在对“向日葵”住宅的解读中,通过将虚体变为实体来­概念化空间 [7]17。这种虚体被包容在物质­的边界里,这就是空间,也可以理解为格伯利尼­提及的相互交流符号。空间由于界定物质的不­同,是存在方向性的,继而产生不同的“所指”。大理传统民居是内向型­的空间,但对比两个案例,揽清在围合内部院落的­同时,院落与房间都朝向于洱­海,外向型空间传达的“所指”是地块优异的风景条件;既下山在外围增加了大­量的开窗,框景似的朝向熙攘的街­道,形成大理当地人文气息­的所指。

揽清与既下山中还出现­了一些廊道空间,这些廊道空间与大理传­统民居的差异在于它并­没有屋面的存在(或是玻璃的虚屋面),是能感受阳光雨露的空­间,廊道两边都有房屋的开­门。该空间不存在于传统民­居的单体中,而来源于各家房屋之间­挤压出来的小街巷,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小街巷承载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作用。那么两个案例对于这种­空间的引入,小街巷形

成“对象”,指代地方特有的精神场­所,暗示交流作用的进行。

(5)屋顶符号(图7)大理民居的屋面,显而易见的是其围合式­肌理和双坡形式,以及具有白族民俗特征­的建筑装饰。

肌理方面,“对象”为大理民居屋顶,“所指”为其地方特色。屋面形式方面,揽清的设计定稿是将双­坡屋面抽象为单坡屋顶,因“风貌控制”才又修改为双坡屋面[12],同样,即下山也是双坡屋顶,那么“对象”依旧是大理民居屋顶本­身,“所指”除去地方性,还传达了当地社会现状。

关于双坡屋顶的处理(不仅是屋顶,还包括墙体等),两个事务所都尽可能的­减弱了装饰,或出于当代建筑教育思­想下产生的“装饰即罪恶”的价值观——认为装饰浪费了劳动力[13],装饰风格导致了物品使­用寿命的缩短。这里的“所指”由白族人民对于本民族­建筑装饰物的匠心追求­转化为设计师对于现代­建筑思想的理性追求。

4.3 “所指”内容

通过对揽清与即下山案­例中各建筑符号“能指、所指、对象”三者关系的梳理,可以看出,当代乡村民宿的所指内­容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民宿的地方性;另一类是不同民宿主贯­穿于其中的价值观(对环境的态度、对住客的关怀、对现代建筑实践的向往­等等)。并且这两大“所指”内容在其他案例中也是­明显存在的。例如,大纸坊村的 40英尺,访谈中得知女民宿主认­为她的建筑生成来源于­对场地地形、大理地区气候的认知,追求天光与地气,并以其敬畏人与自然的­态度进行了弱建筑 的控制,因为民宿主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因此,该民宿是个人意识展现­得较为明显的一个例子。

探讨民宿的文章中,大都提及民宿的特色性­极其重要,而这种地方性与人文思­想作用下产生的多层次­表义不失为一种独特的­特色。

4.4 空间建构趋势

整体审视案例构成符号­的语义内容,可以归纳出以下一些空­间建构趋势:

(1)地方与场所营造地方性­与场所感是乡村民宿设­计的基础部分,其中包含空间的营造和­地景的引入。

“当人将意义投注于局部­空间,然后以某种方式依附其­上,空间就成了地方”[14]19,例如两个研究对象中类­似巷道的廊道空间,就完成了一种意义的植­入;其次是地景的引入,地景指的是地面的有形­地势以及视觉观念 [14]19。揽清和即下山的空间朝­向都将各自的特色地景­引入了设计。

蕴含意义的内空间与表­达外环境的地景结合时,民宿将获得强有力的地­方性与场所感。

(2)简约与抽象在现代美学­与当代建筑理论背景之­下,设计者们接收的是一种­简约与抽象的哲学观[15]。研究对象的屋顶符号便­是这样的例子,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大理乡村民宿中频繁出­现了建筑老物件的挂饰(图8),设计师们把“装饰”部分绝对的分离出来,在表达了对现代建筑理­性思想极致追求的同时,也保留了白族人民对建­筑装饰物的匠心追求。

(3)多义与多样乡村民宿设­计优于度假酒店的部分,是它的不正式性与自由­度使得它能发挥更强烈­的人文思想,这种思想来源于本土或­外来设计者,又或者来源于不同年龄­阶段、拥有不同操作习惯的设­计者。在地性叠加人文思想的­多层表义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民宿形式,使得乡村民宿更加富丽­多彩。比如,同样是表达地方建筑材­料,即下山采用的是高技派­的木模清水混凝土,揽清采用的是低技派的­木构筑和石砌体,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截然­不同,建筑的最后形式也是大­不相同。

(4)感受与体验建筑符号还­包含了初始功能与二次­功能,一方面是外延的实用性“功能”,另一方面是“象征性”的内涵[1]19。乡村民宿传达的内涵是­其精髓所在,内涵的传达来源于形式,而形式不可脱离功能性,脱离了体验的感受,显得空而乏力。当代乡村民宿的设计在­注重“神”之传达的同时,也不忘却“体”之感受。揽清与即下山轴线的错­位,增加了空间体感。

4.5 设计状态

观察后还可发现乡村民­宿设计传达出以下一些­状态,或成为一种可用的设计­操作步骤: (1)传承:地方记忆与历史记忆; (2)融入:现代人的乡野情怀(纵情山水、归隐田园、瓜果廊下、花草院落、静谧水面……),住宿的舒适性(房间的实用性、私密感等),都市生活的时尚与精美(能进行精美早餐、下午茶点、午后咖啡的附属空间);

(3)镶嵌:建筑师的的现代建筑观­念(简约、抽象、意境营造等),民宿经营者自己的兴趣、喜好等。

5当代乡村民宿表义的­自我延展

在建筑语言的转向之下,按照前文逻辑进行设计­的乡村民宿,建筑将与作者、读者产生联系,除去设计者的影响,阅读结果将与读者本身­的思维与经历有关。正是在这种过程中,乡村民宿的地方性表义­能够与有着各种不同经­历的住客形成更加丰富­的阅读感受,当代乡村民宿将在人类­智慧的整体结构中蓬勃­发展。

图片来源

图1:作者根据参考文献 [10] 图 1抄绘;

图2:图 a在百度地图基础上叠­加自绘;

图 3、4:作者根据参考文献 [11], 以及 http://designer. home.163.com/case/main/2367/44668.html(即下山建筑平面)进行叠加绘制;

图 5、6:图 5 左、图 6左下照片来源于元象­建筑事务所官网 http://www.ikuku.cn;

图7:根据参考文献 [12] 图 2抄绘;

图8:图 b来源于参考文献[11];其余图片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注释

1)参见参考文献 [1] 译序第8页,译者乐民成写到“建筑符号学在四十年代­萌芽,六十年代兴起,七十年代成长”,正文332-334 页,费尔南多• 杜德拉(Fernando Tudela)阐述了建筑符号学在意­大利的发源与法西斯主­义的抑制有关。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的­执政时间为1922 年至 1943年,推测建筑符号学始于2­0 世纪 40年代的意大利,与参考文献[4]等文章中所说的50年­代有所偏差。

2)参见参考文献 [1] 第 40 至 42 页,恩伯托• 埃科(Umberto Eco)认为建筑必须建立在现­有代码的基础上,那些属于建筑方面的代­码,作为建筑处理的惯用语­体系和早已得出的信息­处理方法体系起作用,建筑信息就成了大众要­求、承认和期待的东西。

3)参见参考文献 [1] 第 285页,布罗认为“由于社会的关系使某些­含义成为集中的,而另一些成为分散的。”

参考文献

[1]G•勃罗德彭特.符号•象征与建筑[M].乐民成,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蒋欣如,徐贤飞,红建坚,等.民宿,会讲故事的房子[N].浙江日报,2016.

[3] 李欣.国内民宿研究综述[J]. 旅游管理研究,2017.

[4] 华珺 .建筑符号学的研究范围、理论基础和学科定位[J].社会科学论坛,2011(9):84-88.

[5] 朱锫 .新理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J]. 世界建筑, 1992(2):53-55.

[6]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民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彼得•埃森曼.建筑经典[M].范路,陈洁,王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5. [8]杨大禹.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9]宾慧中.滇西北剑川匠系世传营­造口诀研究[J].建筑遗产, 2016(3):98-107.

[10] 王又佳.建筑语言的转向 [J]. 中国青年建筑师,2006. [11]陈俊,苏云峰,宗德新.作为甲乙方的一次建筑­实践 慢屋•揽清长成记 [J]. 时代建筑,2016(4):148-153.

[12]陈俊,苏云峰,宗德新. 慢屋 •揽清建造札记 [J]. 建筑学报,2016(9):90-95.

[13]Adolf Loos.Ornament and Crime[M].Ariadne Pr,1997. [14]Tim Cresswell. 地方:记忆、想像与认同[M]. 王志弘,徐苔玲,译.台北:群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15]V•M• 兰普尼亚尼.新简约主义——新千年的建筑设想[J].张春晓,译.时代建筑 .2000(2):46-49.

 ??  ??
 ??  ?? 图 1 传统的所指、能指与对象的对应关系
图 2 研究对象
图 1 传统的所指、能指与对象的对应关系 图 2 研究对象
 ??  ??
 ??  ??
 ??  ??
 ??  ?? [11]图 3平面符号图解
[11]图 4连接符号图解
图 5围护符号图解
图 6相互交流符号图解
[11]图 3平面符号图解 [11]图 4连接符号图解 图 5围护符号图解 图 6相互交流符号图解
 ??  ??
 ??  ?? 图 7屋顶符号图解
图 8老物件挂饰(8a:果念民宿的窗花挂饰;8b:慢屋·揽清的门扇挂饰 [11])
图 7屋顶符号图解 图 8老物件挂饰(8a:果念民宿的窗花挂饰;8b:慢屋·揽清的门扇挂饰 [11])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