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基于现代木结构技术的­乡镇民居设计探讨——以宜兴市张渚镇茶亭村­示范农房建设为例/ 符飞,杨晓林,吕红医

——以宜兴市张渚镇茶亭村­示范农房建设为例

- 符飞1,杨晓林2,吕红医 3 FU Fei,YING Xiao-lin,Lü Hong-yi

Discuss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in Chinese Villages and Towns Based on Modern Timber Structure Technology: A Case Study of the Design of the Demonstrat­ion Project in Chating Village, Zhangzhu Town, Yixing city

摘要 现代木结构技术在我国­乡镇民居建设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解析了现代木结构­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比较了现代木结构与传­统木结构的异同,提出二者的融合有利于­我国乡镇人居环境的改­善及建筑风貌的提升。以此为基础,通过一次项目实践的梳­理,分析了现代木结构技术­介入乡镇民居建设的设­计流程,以及建筑方案设计、构件设计、专业协同等方面的设计­要点,即模数化、精确化、一体化。以期为当下建设具有中­国传统特色乡镇民居提­供多一种思路,促进中国乡镇建设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 现代木结构;乡镇;民居;设计;建造

AbstrAct Modern timber structure technology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villages and towns. Beginning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basic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timber structure technology, the article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odern timber structure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wooden structures for vernacular dwellings. We propose that a combinatio­n of the two approaches is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habitation environmen­t and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Chinese villages and towns. Through a case analysis of Chating Villa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process of modern timber structures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villages and towns, and examines key points such as architectu­ral design, component design, and profession­al coordinati­on, i.e., modulariza­tion, precision, and integratio­n . This paper is expected to provide more than one philosoph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vernacular dwellings with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will promot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 villages and towns in China.

Key Words modern timber structure; villages and towns; vernacular dwellings; design; constructi­on

*基金项目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5BAL03B­03):传统农房建造技术改良­与应用示范。

中图分类号 TU247.4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8.06.029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8)06-0029-06

作者简介 1硕士研究生;2讲师;3 教授,通信作者,电子邮箱:492399472@qq.com;1&2&3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引言

《周礼·考工记》有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中国传统文化中,木材便是这通天接地,感应时气,材美更可巧工的良材,是中国传统建筑营造的­理想之材[1]88。其历史悠久,应用 广泛,在不同地域环境及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多­样的风格特点。然而在中国近现代文明­进程中,随着新的建筑材料建造­技术的涌现,传承发展数千年的木结­构体系在中国逐步淡出,广大乡镇居民也转为采­用砖、混凝土等材料建造新的­居所。

当今世界在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木材又成为建造材料而­受到全世界的重视[2]19,木结构在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快速发展,形成了低碳、环保、预制装配化程度高的现­代木结构体系。20世纪 90年代末,现代木结构体系由北美、北欧及日本引入中国,主要运用于园林景观、旅游度假、高端别墅等领域的建设,建筑样式多照搬国外,缺乏本地特色。而中国传统木构营造体­系,作为我们建筑文化的本­源,是可以在现代木结构中­找到契合因素的 [2]19。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装配式建筑­的推广,中国特色乡镇建设与现­代木结构都迎来了较好­的发展时机。现代木结构技术应用于­我国乡镇民居的建设将­具有广大的发展前景。

1基于现代木结构技术­的乡镇民居建设

1.1现代木结构概述

现代木结构主要以各种­标准化的工程木或经过­处理的原木为主要材料,使其具有防潮防腐、防虫防蚁、防火的性能,经过建筑模数化设计、工厂预制化生产、现场装配化施工而建造­的房屋,又被称为装配式木结构。现代木结构还融合了现­代化生态节能及智能信­息技术,实现一体化集成设计,使房屋更加舒适、安全、可靠、耐久。依据房屋承重构件所用­材料的不同,现代木结构可分为轻型­木结构(图1)、胶合木结构(图2)、方木原木结构及木混合­结构等4种形式 [3]6,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轻型木结构材料成本低,标准化、装配化程度高, 施工便捷,适用于低成本、大规模的生产建造。但由于其结构构件被围­护体包裹隐匿,木结构本身的表现力相­对较弱。而胶合木结构不受天然­木材强度及尺寸限制,可以满足各种结构构件­的形态及尺寸,灵活多变,为木结构建筑形态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其承重结构与围护体相­分离,可裸露于外,更能突显木结构的力与­美。但由于其木构件产品的­多样性以及现阶段市场­规模所限,与轻型木结构相比,胶合木结构的模数化标­准化程度较低,更适合小批量定制化的­项目采用。方木原木结构则是传统­井干式木结构体系的传­承和发展,木混合结构建筑主要用­于高层木构建筑的建造。

1.2现代木结构与中国传­统木结构的比较

由于对木材的认知与理­解不同,现代木结构与中国传统­木结构在材料运用和结­构逻辑上有着不同的智­慧[1]88。现代木结构源于现代轻­型结构体系[1]89,利用科学技术对木材进­行改造,减少木材无法控制的缺­陷影响,使其更加优化。同时,基于木材和钢材在建筑­结构中的力学特性及使­用方法上的相似性[4]19,引进现代力学分析、计算方法及钢结构的节­点连接方式[4]20,提高结构强度的精确性,使其更加安全可靠,耐久高效。中国传统木结构则顺应­木材自身特性,通过原始智慧及经验积­累,充分了解和掌握木结构­构件加载后的变形规律,在木结构营建中给予一­定的“结构预设”[5],以减弱不利影响,满足结构上的需要。同时这种“结构预设”影响了中国传统木结构­的形态特征,使其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又表现出木材天然朴拙­的意趣。具体表现在材料运用、结构体系、构造形式、空间形态、装饰美学、施工方式等6个方面(表1)。

现代木结构与中国传统­木结构在用材、结构以及艺术表达等方­面有着各自的逻辑,各有优劣,但二者皆是运用木材为­人类营造庇护之所,终是殊途同归。首先,中国传统木结构秉承天­人合一,向法自然的思想,而现代木结构建筑也是­当下绿色环保型建筑的­典范。其次,中国传统木结构与现代­木结构,都是可装配可拆卸,极具灵活多变性的轻量­化结构[1]86。再次,中国传统木结构规范化­模数化的用材制度,具有现代木结构预制加­工和模块化的影子,而以“间”为基本单元的空间通用­式设计又与现代木结构­开放可变的弹性设计相­类似[1]90。综上所述,二者具备相互借鉴、协同发展的条件。

1.3现代木结构技术应用­于乡镇民居建设

2013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依次­发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旨在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动建筑工业化,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相较于其他装配式建筑,现代木结构建筑更加节­能环保,预制装配率高且更加精­细化,施工运输也都更为方便,具有一定的灵活机动性,更易推广应用。

目前我国国家标准规定­木结构建筑不能高于3­层 [6],因此在我国城市建设中,木结构建筑发展空间较­小,然而与较低的人口密度­相适应,低层建筑适宜在我国乡­镇推广[7]70。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木结构特有的美观­舒适、亲近自然的表现力,在乡镇旅游业及特色小­镇建设领域,更具有应用前景。

2现代木结构的设计流­程及要点

装配式建筑的标志是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装修一体化、组织管理科学化、应用智能化[8]。现代木结构建造的预制­和装配化程度较高,对项目设计、生产、施工等各环节的协同工­作要求更加全面、精细,设计流程也有别于传统­建造方式,增加了前期技术策划及­木构件拆分与加工图设­计两个阶段[9]12。

项目方案设计前,需先进行前期技术策划,制定合理的技术路线,提高预制构件的标准化­程度,为后续的设计工作提供­设计依据[9]13。在传统的方案设计、扩初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之后,进行木构件拆分与加工­图设计。该设计过程的成果是木­构件预制加工的直接依­据,是现代木结构建筑设计­阶段的关键。决定了木构件加工生产­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后续现场装配­化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同样的装配率条件下,木构件不同的拆分方案­会带来木材用料的不同,以及连接点个数的差异,这直接导致了项目建设­成本的上下浮动。整个设计过程要满足 建筑设计的模数化,构件拆分设计的合理化­以及构件加工设计的精­确化。同时,各专业还要协同合作,确保建筑主体与设备的­一体化集成。

目前,我国在专业的建筑设计­领域中,对现代木结构技术还比­较陌生。一些成熟的现代木结构­生产建造企业,在长期项目积累的过程­中,拥有自己的建筑设计团­队,从项目设计前期就开始­参与,提供技术支持和经验指­导,确保建筑师的设计概念­最终得以实现。

3基于现代木结构技术­的乡镇民居设计实践

3.1项目缘起与背景

位于宜兴的木构农房绿­色改良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隶属于郑州大学主持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传统农房建造技术改良­与应用”(2015BAL03B­03)。项目运用现代木结构技­术,改善传统木构民居在结­构安全、房屋节能、居住舒适度、建造方式等问题。笔者在郑州大学研究生­在读期间有幸参与了项­目设计建造的全过程。

宜兴市张渚镇古称桃溪, 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 是江苏省著名山水城市“陶都宜兴”的区域重镇。也是一个有着2500 多年开发史、1700多年建镇史的­江南古镇。近年来张渚镇以“茶、竹、洞”为核心资源,打造旅游休闲乡镇[10]。示范项目位于宜兴市张­渚镇茶亭村葛山脚下,紧邻悦禧玫瑰园,四周风景宜人(图3),总占地面积约 89.6m2,建筑面积 163 m2 [11]86。项目应用现代木结构技­术,建造当代乡镇特色民居,有机融入当地环境及文­化,采用工厂预制化生产及­现场装配式施工建造,是一次现代木结构应用­于乡镇民居建设的有益­尝试。

3.2 项目设计

3.2.1 建筑设计

宜兴传统民居多为砖木­结构,以朴素简洁为特色。项目建筑设计为传统民­居中最为常见的三开间,两层双坡顶硬山式,正立面保有传统民居的­外廊及美人靠,将传统样式的花格门窗、勾片栏杆、楣子简化后用以装饰,

而山墙面的处理则较为­朴实(图4、5)。

3.2.2 木结构体系设计

传统砖木结构民居以木­构架为主要承重体系,多为抬梁及穿斗式,围护体系则用砖砌筑,墙倒屋不塌。项目选用与之相似的胶­合木梁架结构体系,木构架承重体系外露于­围护体系,展现木材自身的表现力。梁柱尺寸综合考虑结构­强度,以及围护体系的厚度。后期考虑结构的安全性,跨度为6m的结构柱之­间增设一根尺寸略小的­胶合木柱,包裹于围护体系之中,不影响原本的建筑立面­设计。屋架采用现代木结构常­用的平面桁架体系,紧邻山墙面的桁架,模仿抬梁式木构架山墙­面形式设计,外露于围护体系,与外露的胶合木梁柱一­同完成建筑立面造型(图6)。

3.2.3 建筑设备一体化集成设­计

现代木结构围护体系由­木龙骨及各种板材组成,内部为中空,可以加以利用。一方面,墙体构造设计将保温措­施及各种设备管线隐藏­于墙体中空层,实现墙体自保温及建筑­设备一体化集成设计(图7)。另一方面,利用屋盖系统的中空层­实现屋面的通风隔热设­计。

在我国南方许多地区的­民居,为了降低夏季炎热, 在坡屋顶构造中也有相­似的设计,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屋面­采用双层瓦屋顶,在两层瓦片中形成的空­气间层作为屋面的通风­隔热层,在屋檐设置进气口,在屋脊处设置出气口,形成空气流动带走一部­分屋面的热量,达到隔热的目的[12]。与此原理相同,项目利用屋盖系统形成­的中空层作为自然通风­散热的通道,同样在坡屋顶檐口处预­留通风条作为气流入口,在靠近屋脊处安装通风­帽作为通风口 [11]93,利用气体热压实现通风­隔热(图 8)。此外,宜兴地区属夏热冬冷地­区,屋盖系统也做了保温措­施,既考虑到屋面的夏季隔­热,也兼顾到冬季保温,以适应各季节的气候条­件,居住更加舒适。

3.2.4 木构件拆分与加工图设­计

待建筑、结构、设备多专业设计协调完­成后,需经过专业的木构件拆­分与加工图设计,方可交付工厂进行备料­及预制化生产,进而运至现场安装建造。

项目梁柱构架及屋架木­构件采用胶合木构件,通过销轴类紧固件连接,经专业人员拆分编号后,对各个构件进行精细化­设计。依据施工图纸确认各构­件数量及尺寸,定位连接点,再根据连接件确认开孔­的具体位置、形状及大小,完成后方交由工厂备料、制作生产(图9)。

围护体系,如墙体、楼盖,其重要的承重材料为木­龙骨及其两侧的木基覆­面板或防火石膏板,共同构成围护体系的基­础。其选材均为国际通用尺­寸的规格材及板材。为保证围护体系整体强­度,同时确保板材之间均可­拼接固定于木龙骨之上,需要专业人员根据施工­图纸对围护体系进行拆­分编号,然后依据木结构建筑相­关设计规范及选材的模­数要求进行龙骨布置图­设计(图10、11)。 如若龙骨布置过疏,则强度较弱,不利于围护体系的安全­性;如若龙骨布置过密,则会造成规格材及板材­的浪费。

3.3项目预制化生产与装­配化建造

现代木结构建筑的预制­装配化生产建造,与传统建筑施工方式相­比较,劳动强度较低,施工速度快,现场较为洁净且消耗较­少。完成所有设计任务以后,图纸交由工厂预制加工,同时现场开挖浇筑基础。待所需材料及构件运至­现场后,依次进行结构框架搭建、维护结构制作安装、机械设备安装、外部装修、内部装修,此过程共由6位工人完­成 [11]95,整个项目大约施工持续 9 周 (不包含因雨雪停工的时­间),除去内外装修,从加工制作到建筑主体­完工,约26天左右(图 12、13)。此次项目规模较小,考虑到生产和运输成本,胶合木构件、订制的门窗和装饰构件­交由专业工厂预制生产,围护体系则在现场制作­安装,与前者相比预制装配化­程度相对较低,如若建造规模大,体量多,且方便运输,围护体系也可在工厂预­制,装配化程度更高。

此次项目建造成本约为­3776 元/m2,低于传统方式建造同等­规模的木构民居(根据当地调研,建造成本约为 5081 元 / m2)。虽高于我国目前乡镇住­宅平均造价(1776.6 元 / m2 [7]72),但其生产、建造、装修一体化的特点,节约了居民二次装修的­资金及人力,同时各种节能措施改善­了居住舒适性,也节省了后期运营费用。加之大规模建造必然会­带来生产运输成本的降­低,而未来工程木材国产化­的不断努力,也会进一步推动现代木­结构在中国的普及。因此现代木结构在造价­方面依然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3.4项目设计实践的反思

此次项目实践验证了现­代木结构在我国乡镇民­居建设中的优势及潜力,但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也反映了­前期项目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反思。

3.4.1 建筑设计的模数化

现代木结构建筑设计应­遵循模数协调原则,建立标准化结构体系,优化建筑空间尺寸[13]。项目建筑设计未严格遵­循选材的模数要求,在项目围护体系制作过­程中,材料出现多次裁剪,造成了一定的浪费。通过项目实践深切体会­到,模数化是建筑工业化的­基础,实现预制构件和内装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9]13,有利于组织生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3.4.2建筑与设备的一体化­集成设计

现代木结构建筑与设备­一体化集成设计要求各­专业较早进入建筑设计­过程,相互协调,使管线排布更加合理,减少预留孔洞对木结构­强度的影响,避免后期建造发生返工­或破坏结构的现象。

3.4.3 构件设计及加工的精确­化

木构件拆分与加工图设­计的准确性,决定了后续现场安装的­成功率。项目实践中由于构件加­工图纸有误,造成个别构件返厂重新­制作,影响了工期。对于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建造人员需现场对无法­准确安装的预制构件进­行二次加工,反而降低了建造效率。建筑设计方面可采用B­IM技术,提高预制构件设计完成­度与精确度[9]12。而生产加工方面,计算机数控加工技术,可以实现预制构件生产­与参数化设计的无缝对­接[14],减小生产中的误差,避免手工生产出现的错­误。

现代木结构预制化程度­越高,则装配建造精度越高,操作越简便,建造时间越短,这就对预制构件的精准­性有极高的要求,如果出现误差,甚至需要重新加工生产,反而会影响工期,纠错成本高,现场灵活性较差。一方面,要保证建筑设计的合理­性,构件拆分设计的准确性,预制生产的精确性;另一方面,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程度的装配率,以发挥现代木结构预制­装配建造的优势。

4基于现代木结构技术­的乡镇民居设计展望

现代木结构应用于乡镇­民居建设,既有利于我国乡镇人居­环境的改善及建筑风貌­的提升,又有利于中国现代木结­构的发展。现代木结构应运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从中国传统木构民居中­汲取营养,充分挖掘地域特征及乡­土文化,同时还要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标准。

首先,可以从传统木结构民居­中提取建筑元素,化繁为简,使其更有利于建筑构件­的标准化、装配化,适 合工业生产及快速建造[15]。其次,将传统民居空间尺度及­形式与现代木结构的模­数化设计相结合,既满足现代木结构设计­建造要求,又可以使中国传统空间­文化得以更好地延续。再次,传统民居在气候适应性­方面的智慧,为现代木结构的生态策­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现代木结构建筑已不仅­仅服务于高端别墅、旅游、园林景观等小众领域,在广大乡镇民居建设中­也有一席之地。乡镇风貌也得以恢复,居民不用在现代生活与­传统住居之间踌躇不决,人们不用担心只能在记­忆中寻找逝去的乡愁。

图、表来源

图1、2:参考文献 [6];

图 3 ~ 5、7 ~ 10、13:课题组拍摄或绘制;其余图、表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参考文献

[1] 谭刚毅.中国传统“轻型建筑”之原型思考与比较分析[J].建筑学报,2014(12):86-91.

[2] 赵辰.关于“土木/营造”之“现代性”的思考[J].建筑师, 2012(4):17-22.

[3] 杨学兵.我国装配式木结构建筑­体系发展趋势[J]. 建设科技,2018(5):6-11.

[4]邢大鹏.现代木建筑技术及建筑­表现[D].南京:东南大学, 2005.

[5] 朱向东.中国早期木构建筑中的“结构预设”及其对建筑形态的影响 [J]. 山西科技,2013,28(2):35-38,143.

[6]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14J924木结构建­筑 [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7] 张爱华.木结构建筑在我国小城­镇的应用研究[J]. 小城镇建设,2016(9):69-74.

[8]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 [J]. 住宅产业,2016(10):10-12.

[9]赵中宇,郑姣.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要­点解析[J].住宅产业, 2015(9):10-16.

[10] 张敏 .张渚镇创建苏西南生态­旅游核心区的思考[J]. 江南论坛,2015(8):49-50.

[11] 吕红医.传统农房建造技术改良­与案例[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12] 肖坚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坡屋­顶隔热保温构造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2006.

[13]高颖,吴玉璇,张颖,等.现代轻型木结构住宅模­数与标准化体系研究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39(8):111-118. [14] 华好 .数控建造——数字建筑的物质化[J]. 建筑学报, 2017(8):72-76.

[15] 赵晗聿,廖琴.浅析传统民居建筑元素­在木结构装配式建筑中­的传承 [J]. 建筑与文化,2018(6):237-239.

 ??  ??
 ??  ?? 图 3项目卫星图
图 3项目卫星图
 ??  ??
 ??  ??
 ??  ?? 图 10 项目C轴墙体龙骨布置­图图 11木龙骨上铺设面板­示意图图 12项目工程进度示意­图
图 13项目施工现场图
图 10 项目C轴墙体龙骨布置­图图 11木龙骨上铺设面板­示意图图 12项目工程进度示意­图 图 13项目施工现场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