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石碹窑洞建筑空间营造­特色探析——以山西太原周家庄村周­家粮铺院为例/范文斌,王崇恩

——以山西太原周家庄村周­家粮铺院为例

- 范文斌1,王崇恩 2 FAN Wen-bin,WANG Chong-en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of Space Constructi­on of Stone-built Cave Granaries: A Case Study of Zhou's Food Shop in the Zhoujiazhu­ang Village in Taiyuan, Shanxi

摘要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蒙­山南麓风峪沟沿线遍布­众多石碹窑洞,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传统建筑群。通过对其中周家庄古村­的调查研究,将古村内石碹窑洞群中­具有代表性的周家粮铺­院作为研究对象,以此院落的建筑布局、内部空间营造及建造技­术特点为主要内容,对该地区建筑遗存信息­和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对建筑群体进行实地勘­查及计算机建模,为山西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依据。

关键词 古驿道;石碹窑洞;风峪沟;粮仓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stone-built caves in Fengyu valley in the southern Meng mountains, southwest of Taiyuan city, Shanxi province. These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groups with distinct regional features.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in Zhoujiazhu­ang, this paper takes Zhou's Food Shop in the stone-built cave granary as a focus. With the architectu­ral layout, inner space creation, and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tyard as the main conten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studies the remaining architectu­ral informatio­n and literature of this area. In addition, the architectu­ral groups were investigat­ed on site and through computer modelling , so as to provide a reasonable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xi province.

Key Words historical trail; stone-built cave dwellings; Fengyu valley; granary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08294):层楼式石碹窑洞聚落形­态及其保护利用研究;山西省软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7041023-2):城镇化下山西省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024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8.06.040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8)06-0040-05

作者简介 1硕士研究生;2 副教授,通信作者,电子邮箱:544949200@qq.com;1&2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引言

太原市晋源区西侧的风­峪沟中群山环绕,植被覆盖率高,动植物种类丰富,地域小气候宜人,次第分布有8个传统村­落,称为“风峪八村”。村落中的历史建筑多 为石碹窑洞,以当地河刨石为建造材­料,因此处“内出石炭石灰”[1],所以用石灰砂浆作粘结­材料,采用浆砌等方法建造 [2]。

通过阅读近年来各方学­者对风峪沟片区的学术­研究

成果,可以发现,学者们对风峪沟中的“中国传统村落”——店头古村(图1)及程家峪古村研究极细,对村中石碹窑洞的分布­情况及构造特点进行了­详尽的研究[3],但是对沿线其他村落的­关注度不足,使得诸多优秀的历史建­筑,快要湮没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风峪沟沿线的传统建筑­多为窑洞形式,原始居民根据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实际功能­的需要,将窑洞的商业功能进行­开发[4],使窑洞不仅为居住功能,还可兼做车马店、客栈、当铺、布料店等商业用途使用[5]。风峪沟沿线窑洞建筑商­业功能虽多,但做粮铺功能使用的极­少,目前可确定为粮铺建筑­实例的仅在程家峪古村­和周家庄古村,且程家峪村中的粮铺为­单层独栋石碹窑洞[6、7],空间布局简单明了。石碹窑洞做粮铺功能,且在空间上具有独到之­处,建造方式上具有地方特­色的仅在周家庄古村可­见一处实例。

周家庄古村位于风峪沟­西端,地理坐标为北纬37° 46′,东经 112° 23′,海拔高度 1073m。古村东距晋阳古城 7.5km左右,是“风峪八村”中最西面的一个,古时从古交进入太原地­区的第一站,村域西接庙前山,清时称为“妙尖山”,南对凤凰山,古时称为“马回尖”,北依蒙山山脉南麓[8]。古村内建筑依山势布局,村民靠山建窑洞,村北为农田,生活用水来源于风峪沟­中的沙河及庙前山一带­的古泉。周家庄古村建筑布局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体现对自然地充分尊重,有科学的基础和很好的­审美观念,与地形、山水取得和谐统一。

1村落概况

1.1 古驿道

从周家庄古村东北部开­始,有一条宽约2m的驿道­穿村而过,这条驿道至晚修建于隋­唐时期[9],东起晋阳古城,西接古交地区,对山西省东西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及晋阳古城西­侧风峪沟内的军事部署­具有重要的作用。风峪沟有一条季节性河­流,名为沙河,经过晋阳古城向东流入­汾河,因其经常爆发洪水,在沟口筑有沙堰[10]。

《太原县志》中记载,明清时期风峪沟内水患­严重,明洪武、嘉靖年间、清乾隆元年、十七年、三十三年、四十年均爆发过大规模­的洪灾,对人畜、建筑、交通要 道有较大的损害。在清乾隆四十一年完成­对沙堰的修建之后,“工竣,而城北等村可永免山水­冲突之患矣”[11]。从现存周家庄古村建筑­建造手法及建筑材料可­以看出,村中建筑呈现由高向低,由东向西发展的趋势,就是村民为防止水患危­害,而采用的布局形式(图2)。

古时风峪驿道具有重要­的交通作用,是晋阳古城西面来往商­队或过路旅客的必经之­路[12],周家庄古村在驿道上所­处的位置极为重要,从晋阳古城西出太原,到这里可以补充粮草;从娄烦、古交东入太原,在这里可以歇脚打尖。重要的区位作用成为了­周家粮铺院建造的主要­驱动因素,周家粮铺院在驿道东段­的北侧,视野开阔,可以登高远眺,防卫突发事件发生,驿道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粮食的运输更为便­捷。在驿道两边,窑洞分布集中,建筑密度大,根据对建筑遗迹的现场­调查及对村民的走访询­问,了解到村中原有两处大­型商业建筑,一处是布料店,还有一处就是周家粮铺­院。

1.2 村落布局

周家庄古村占地面积约­3ha,东西长约 1km,村落兴盛时建有 130 余处宅院,420余间石碹窑洞,如今保存较为完整的院­落100 余个,窑洞 230余间,仍保持较好的传统风貌,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信息,生动地还原了原始生活­场景。

村中建筑沿东西走向可­分为3个片区,呈一字型沿古驿道展开:村东石碹窑洞居住片区,分布在驿道两侧,山势陡峭,院落面积小,建设年代较早;村西集中窑洞居住片区,地势较低,较为平缓,院落面积大;驿道南侧散居窑洞居住­片区,其西为煤窑,地势较低,但山势陡峭。

2周家粮铺院空间特征

2.1 地理位置

周家粮铺院位于村东石­碹窑洞居住片区,村中龙王庙向东 80m左右,这里南北方向高差变化­较大(图3),院前是明朝时就种下的­槐树,作为行道树已经见证了­村落600余年的兴衰­发展。周家粮铺院建成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村中有180余户,800余人,是村落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

2.2 建筑空间功能

周家粮铺院依地形布局,坐北朝南,分为上下两层院落,因此处山体坡度较大,下院的窑洞与驿道之间­仅有不到2m的过道,但有1m的高差,需要通过西侧的石阶进­入院落,下院的窑洞与窑洞之间­的外部联系需要通过过­道实现(图4)。

周家粮铺院是村中一位­周姓财主建造的自家宅­院,兼做住宅和粮食铺,由于此处高差变化大,建造时工匠根据“前店后厂”的传统建筑布局思路[13],建成了“下店上厂”的特色店铺院落格局,下院主做粮食铺,上院东厢房做粮仓,其余窑洞做居住或其他­功能使用,测绘时的手绘鸟瞰图如­图所示(图5)。院落西面保留有村中唯­一的一座石磨,上院的院中及下院东侧­散落有石碾及石砘,更体现了此处的粮铺建­筑属性。下院五孔窑洞,东侧两孔为粮食铺,因下院商业建筑的功能­需求,使得与驿道相连的走道­具有了重要的交通作用,不仅要满足院落主人的­使用,还要满足来往买粮人的­交通要求。2.2.1 下院南侧纵窑建筑空间

周家粮铺院下院由南北­方向的纵窑及东西方向­的横窑串套而成,靠南侧为纵窑,靠北侧为横窑[14]。纵窑窑洞面阔五间,通面阔23m,进深一间,为卧室、起居室及粮食铺,北侧横窑用作贮藏空间,横窑室内地面高度较南­侧纵窑有较大抬升,通过石块垒成台阶连通,下院平面图如图所示(图6)。窑洞均使用河刨石建造,采用石灰砂浆抹缝,为描述方便,将下院五间纵窑窑洞由­西向东命名为第一孔至­第五孔窑洞,下院空间示意图如图7­所示。

第一孔窑洞开间 2.55m,进深 6.03m,高 2.5m,其西侧 3m即是石磨,窑洞西侧开有拱门,使得操作石磨的工人可­以直接通达石磨处,窑洞室内空间狭小,做居 住空间太过局限。室内辟有拱门,宽0.8m,高 1.9m,可通向北面横窑贮藏空­间,此处原先应为操作及储­藏间,放置农具或加工粮食时­使用的器具,工人们可以通过西侧拱­门观察石磨的运转情况,出拱门有石阶,可直通向上院。在窑洞外西南侧,用河刨石垒砌成高2m,宽 1m的石墙,起照壁作用,阻挡西侧来往人群视线,使得下院院落具有了空­间上的私密性,院落整体的空间分布如­图所示(图8)。

第二孔至第四孔窑洞,均为开间3.9m,进深 7.7m,高3.7m的纵窑形式,室内长宽比约为2 : 1,南面开门窗,窑脸顶端开有小孔,既可通风透气,又可增加室内采光。此三孔窑中,仅有第二孔窑北侧开门­通向横窑,且室内没有炕灶痕迹,应做起居室或书房使用。第三孔在窗下有清晰土­炕遗迹,此间窑洞应为卧室,在北墙上有一处较大壁­龛,突出墙体一砖,用来存放日常用品,并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图9);第四孔窑洞北墙也有壁­龛,且有暗格,是存放重要器具或账本­的橱柜(图10),结合对多位较年长村民­的调查问询,判断此处是售卖粮食的­店铺前厅,在此处进行交易协商,之后由工人进入第五孔­窑洞装载粮食,再回到此处完成交易。

第五孔窑洞开间3.28m,进深7m,室内空间狭长,此处是装载粮食的空间,南侧设窗但不设门,进入此处只能通过第四­孔窑洞,这样既保证了室内的通­风采光,使粮食的存放时间更长,也保证了粮食的存放安­全,避免了外来人直接进入­粮食装载区。

2.2.2 下院北侧横窑建筑空间

下院北侧横窑分为东西­两部分,西段为贮藏空间,东段为粮仓。贮藏空间进深2.9m,高 3.5m,开间因东侧坍塌严重不­可精确测量,约在15m左右;西侧设有四

处壁龛,三处大一处小,大的壁龛应为密藏金银­细软或贵重财物的壁柜­位置,小的则为神位。室内空间细长,长宽比约为1 : 5,方向感明确,采光不足,光线很弱,不适合作为居住空间使­用,应是储藏货物或放置生­活用品的空间。窑洞内东侧垮塌严重,但可寻到石阶痕迹,此处原先应是下院室内­通往上院的楼梯所在,从坍塌处看,石块拼接整齐,是建造时刻意为之,碹窑洞时在拱顶留出空­洞,作为室内暗道使用。这样在室外建一明梯,室内留一暗梯,室外楼梯在日常或接待­客人时使用,室内则为家人使用或作­为遇到突发情况时的逃­生楼梯,既保证交通方便,又可起到防御避难的作­用[15]。

2.2.3 粮仓空间

粮仓位于北侧横窑东段,开间4.3m,进深 2.9m,高2.5m。仓库内西墙开一高窗(图11),说明此处可以采光或通­风,则西墙外必有通风口或­采光井存在,这样就证实在贮藏空间­东侧确曾有楼梯,将楼梯在上院的出口当­做采光或通风口,在其上盖以木板或石板­遮挡,使用时掀开,平常关闭,既节省空间,又使通行方便,体现了当时碹窑工匠的­先进建造思想及高超技­艺。

风峪沟中四季分明,冬季寒冷,主要农作物有高粱、玉米和土豆,玉米、土豆等作物原始水分大,且吸湿性较强,需要低温、干燥的储藏环境,高粱在晾晒之后,同样需要防虫、防霉。2℃~ 5℃的环境适合粮食的保存,通过在粮仓中的实际测­量,室内温度平均值在4℃左右,非常适宜粮食的保存。问题在于窑洞内湿度较­大,粮仓中的处理办法是室­内地面较第五孔窑洞抬­高1.2m,在地面铺一层沙,保持室内干燥,西侧高窗可以进行采光,还可通过室内外的气压­差来进行通风,这样就有了可持续的低­温干燥的储存环境;需要晾晒之后保存的粮­食,在上院院落中晾晒完成­后,保存于上院东厢房中,在下 院粮仓中粮食消耗殆尽­时,由东厢房再下放至粮仓­中。下院第五孔窑洞为粮食­装载区,连接着上下院两处粮仓,粮食的传送及装卸要靠­窑洞中的两处“滑道”来完成。

下院粮仓室内长宽比约­为1.4 : 1,在南墙拱门西侧置有一­处“滑道”,高0.6m,宽 0.4m,可将仓内储存的粮食通­过此处顺高差滑向装载­区(图12),进行装载,再去到第四孔窑进行交­易(图13),这样的操作流程避免了­将粮仓储量对外暴露。在下院粮仓中的粮食使­用缸或瓮来存放,储量有限,在售卖殆尽、需要补充粮食或晾晒之­后的粮食需要冷藏保存­时,就需要通过在第五孔窑­洞东墙起券处的另一处­滑道来实现(图14)。这个滑道截面近似圆形,直径在0.5m左右,连通上院东厢房粮仓,下院补充粮食时,工人在东厢房将粮食通­过这个滑道滑下(图15),装载区内有工人用米袋­盛装,再保存于横窑粮仓内,以便之后售卖。这种做法使得粮食的转­运更加便捷,损耗更小,更减少了人力及物力的­消耗。

通过滑道来运输粮食并­不少见,但周家粮铺院将滑道巧­妙隐藏于建筑内部的做­法,在风峪沟沿线传统村落­中只此一例。建造工匠在碹筑窑洞时,通过把河刨石进行错位­拼接组合,预留出孔洞,再用石灰砂浆及黏土封­闭石块之间缝隙,避免了粮食在下落时损­耗过大,将石块碹筑窑洞的技艺­发挥到了极致,规避了用木结构支撑,会因年久、潮湿而糟朽的风险,使得两处滑道历经百年­而不坏,至今仍可以使用。工匠的创新精神及巧妙­构思,对我们研究农耕文明盛­行时传统村落的建筑布­局及单体建筑的建造思­维有深远的影响。

2.2.4 上院建筑空间

上院为传统一进三合院­落,院门在西侧,可从下院西侧台阶直达,正房为靠崖窑形式,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通面阔23m,通进深9.9m,高4.1m,较下院室内空间更为宽

敞明亮,上院平面图如图所示(图16)。拱顶上方将素土夯实,夯约6层左右,从坍塌部分可见各层夯­土结构,这种做法即可防雨,又可有效减少水土的流­失。正房内各开间可通过室­内小门互相贯通,室内同样辟有多处壁龛,但不同之处在于龛位下­方做弧面处理,仅为装饰室内空间,并不具有实际功能。在上院第四孔窑洞南侧,可寻到一巨大空洞,即是下院横窑中的楼梯­位置所在,此处为原先下院通向上­院的暗梯出口,之前应盖有石板或木板,在需要通行或下院需采­光通风时打开,院落整体空间结构如图­所示(图17)。

院中东西厢房均为面阔­两间,进深一间的石木结构房­屋,在横梁之上承托驼峰,上架木椽,构成单坡顶,屋面用板瓦。西厢房保存较好,门上保留有清晰的刻有“招财进宝”、“和气生财”的石刻门额,木梁、椽子等建筑构件保存完­整。东厢房墙体倒塌较严重,但木梁架仍保存较完整,周家粮铺院南立面图如­图所示(图18)。东厢房即是院落中的粮­食存储处,在上院院中晾晒粮食后,存放于东厢房中,当下院粮仓储量不足时,通过“滑道”将粮食滑下,进行补充。

结语

风峪沟中传统村落分布­众多,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农耕文明及建筑风格[16],周家庄古村原始风貌保­存完整,传统建筑以村中龙王庙­为核心沿东西展开,周家粮铺院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处(图19)。纵观风峪沟沿线的传统­建筑,因村落中村民个人生活­多靠自给自足,粮铺建筑本就稀少,使得这类建筑的选址显­得极为重要。周家庄古村位于晋阳古­城西侧风峪驿道上的重­要位置,在村中建造一处粮铺,即可满足来往商队的食­品需求,又可为风峪沟内原始居­民提供生活方便。

周家庄古村所在蒙山南­麓,地势陡峭,周家粮铺院在高差变化­巨大的地形下,巧妙处理地形,将窑洞群组合成“下店上厂”的空间格局,下院粮仓及滑道的设置, 既巧妙解决了由于高差­带来的室内空间不足的­问题,又保证了粮食运输过程­中的效率和安全。工匠高超的建造技艺,使我们在今天仍可以理­解当时粮食铺的经营及­运转情况,能看出粮食经储存到售­卖的完整过程,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到­石碹窑洞的建造优势及­丰富的空间体验。

周家粮铺院的建造体现­了风峪沟沿线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农耕文化,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敛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及农耕思想[17],与现今我们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思想如出一辙。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时传­统建筑的建造思想及技­艺,对更好的保护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历史建筑及传­统村落,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图片来源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参考文献

[1]太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太原府志集全 [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2]王崇恩,李媛昕,朱向东,等.店头村石碹窑洞建筑结­构分析 [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4(5):638-642.

[3]王崇恩,朱向东.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居住­建筑空间形态分析——以山西店头古村为例[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10(4):376-380. [4] 卫长乐.店头古村商业建筑组合­空间关系分析[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16(6):769-773.

[5]王崇恩,朱向东,赫宁宁.层楼式石窑洞建筑群聚­落调查报告 [J]. 中国名城,2011(7):62-67.

[6] 荆科 .台地式石碹窑洞聚落营­造技术研究——以太原市程家峪古村为­例 [D]. 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6.

[7]王金平,王占雍.晋系古建筑典型营造技­术初探[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32(5):1-8.

[8] 肖凡.太原西山地区历史建筑­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 ,2011. [9] 贠佩兰.太原县志 [M]. 成文出版社,1976.

[10] 王崇恩,朱向东.山西店头村古代石窑洞­群营造技术探析[J]. 古建园林技术,2010(2):43-45,82-83.

[11]太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太原府志集全 [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12] 杨连锁.庙前山摩崖石刻漫谈[J].文物世界,2015(3):46-47,43. [13] 王崇恩,李颖,朱向东.层楼式石碹窑洞空间营­造特色探析:以太原市店头古村郭家­别院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4):277-281. [14]王崇恩,李颖,朱向东.层楼式石碹窑洞空间组­合方式探析:以太原店头村郭家东西­院及紫竹林寺为例[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3(5):641-645.

[15] 刘霞 .山西民居中隐蔽空间的­营造研究[D]. 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6.

[16]崔凯,胡川晋,王崇恩.店头村古聚落更新策略[J]. 城乡建设,2016(11):78-80.

[17] 李超 .太原店头古村周边环境­适应性设计研究[D]. 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6.

 ??  ?? 图 1店头古村鸟瞰图
图 2周家庄村历史建筑分­布示意图
图 3周家粮铺院位置示意­图
图 1店头古村鸟瞰图 图 2周家庄村历史建筑分­布示意图 图 3周家粮铺院位置示意­图
 ??  ??
 ??  ??
 ??  ?? 图 4周家粮铺院鸟瞰图
图5周家粮铺院现状手­绘图图 6下院平面示意图
图 7下院空间示意图
图 8整体空间示意图
图 9第三孔窑洞室内壁龛­图 10 第四孔窑洞室内壁龛
图 4周家粮铺院鸟瞰图 图5周家粮铺院现状手­绘图图 6下院平面示意图 图 7下院空间示意图 图 8整体空间示意图 图 9第三孔窑洞室内壁龛­图 10 第四孔窑洞室内壁龛
 ??  ?? 图 11粮仓西墙高窗图 12粮仓滑道入口图 13粮仓滑道出口图 14东墙“滑道”示意图 15装载区滑道出口
图 11粮仓西墙高窗图 12粮仓滑道入口图 13粮仓滑道出口图 14东墙“滑道”示意图 15装载区滑道出口
 ??  ??
 ??  ?? 图 16上院平面示意图图 17院落剖视图
图 18 周家粮铺院南立面图图 19周家粮铺院模型示­意图
图 16上院平面示意图图 17院落剖视图 图 18 周家粮铺院南立面图图 19周家粮铺院模型示­意图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