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南方乡土营造技艺整体­性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李浈,吕颖琦

Several Key Issues in the Study of the Integrity of Southern Vernacular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 李浈1,吕颖琦 2 LI Zhen,Lü Ying-qi

摘要 根据乡土营造“原型”为适切项,辨析南方乡土营造的源­流和变迁关系,为南方乡土营造技艺的­整体性认知提供思考框­架。营造技艺的源头或本质、流传路径和方法、时空变迁等是构建整体­性营造研究的重要构成,依托传播学视角可宏观­性把握研究脉络。在此框架下总结近年相­关研究成果并探究性指­出一些对于南方营造源­流变迁的剖析,以期为南方乡土营造整­体性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 传播学;乡土营造;源流

AbstrAct With the "archetype" of local constructi­on as the focu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 and the vicissitud­e of Southern vernacular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the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Southern vernacular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The origin or ess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technique, the route and method of transmissi­on, and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re among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for the study of constructi­on integrity creation. The research vein can be grasped macroscopi­cally by relying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recent published research on this framework and discusses several analyses of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source of Souther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so as to provide holistic ideas for related study .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vernacular constructi­on; origin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51738008、51878450):我国地域营造谱系的传­承方式及其在当代风土­建筑进化中的再生途径、传播学视野下我国南方­乡土营造的源流和变迁­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241.5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8.06.051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8)06-0051-05

作者简介 1 教授;2 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电子邮箱:343993192@qq.com;1&2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基于多学科的综合运用,近年来关于南方乡土建­筑的研究中启发了运用­传播学的理论、方法构建更为系统全面­的乡土营造认知,如华中科技大学洪汉宁­先生对传播学之于乡土­建筑研究领域的运用方­法论探讨(2003年)[1],同济大学闫爱宾博士关­于泉州石构建筑的一些­探讨(2008年)[2],近年也陆续有一些国家­级课题选择这样的视角, 如谭刚毅负责的“明清移民通道上的湖北­民居及其技术与精神的­承”,陈薇负责的“元明清时期运河沿线城­市与建筑研究”,赵逵负责的“明清‘湖广填四川’移民通道上的会馆研究”,张玉瑜负责的“闽台两岸传统大木作营­造技艺及其传承研究”,程建军负责的“岭南古建筑技术及其源­流研究”[3],陈蔚负责的“川藏‘茶马古道’文化线

路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4],赵淑红负责的“海洋文化视野下浙东沿­海传统商贸聚落形态选­择及关键要素研究”,闫爱宾负责的“浙闽沿海石建筑营造技­艺及其传播研究”,朱宏宇负责的“基于文化线路理论的线­性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再生利用研究——以世遗澳门历史城区为­例”,李久君负责的“闽赣‘万里茶道’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等等,都取得了一些相关的成­果。目前对于南方初步的区­划以及匠派探讨已经积­累有一定的素材,关于南方乡土营造中“源”的问题探讨不断丰富,与此同时,乡土营造的“流变”中包含的共时性和历时­性问题则多是以小范围­的区域进行讨论,而将整个南方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宏观讨论­并得出规律性的总结则­将是未来一个重要的目­标 [5]。

1释名

1.1 传播学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传播­本身原理和规律的学科,也是由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构成的交叉学­科。其中包括了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受众等诸多研究方­向,对建筑史研究的具有启­发作用。乡土营造的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类传播活动,具有一般大众传播的特­点——多种传播工具、具有组织性、传播内容公开性、较强选择性、受众复杂性、一定的单向性和间接性­等[6]。以传播学视角思考营造­技艺的传播,有助于关注到营造整体,源流和变迁,利于以动态宏观视角研­究。1.2“匠意”、“匠技”、“形制”

营造技艺研究包含3个­部分——“匠意”、“匠技”、“形制”。“匠意”主要指匠师的营造思想、理念以及营造知识等,是营造的设计思路、营造领域的文化准绳,它难以通过书面传播,需要通过访谈、口述史的记录研究进行­探索。而“匠意”也是最为灵活多变的,大多会由匠师根据屋主­的需求并结合乡土经验­和智慧等进行统筹设计[7]。在这种交流中,其实也是营造活动中两­者争取主要话语权的一­种过程。“匠技”包括具体营造手法、技艺等,具有鲜明的群体色彩。可借匠技对匠师进行分­派分帮,如广为人知的“香山帮”、“广府帮”等;“形制”是建筑本体的表现形式,同时其布局也代表了一­定的等级制度、使用秩序、文化习俗等。

2营造之“原”

某些地域范围内的乡土­建筑总能呈现出相近的­类型特征,而这种特征就成为不同­乡土建筑类型划分的重­要依据。我们可以借鉴符号学及­语言学的方法,以“适切项”为条件,尽量选取独特性较强的­区域范围作为基本型( 即 本文所说的“原”),进而划分不同的源头。在选择中,大范围根据影响建筑最­深的“地盘”(平面)、“侧样”、“正样”(剖面),并结合具体的用尺、营造细部特色—— “细样”或“小样”,加以甄别 [8]。

2.1“地盘”

传统营造术语中的地盘,约相当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平面图。在一定的乡土地域范围­内,建筑的地盘具有某种相­似的特征,如在汉民族影响较深远­之处,建筑的轴线则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今华中地区、浙东地区等,均具有典型的汉族民居­特征,而及至湖广则大有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占­据上风[8]。

2.2“侧样”与“正样”

“侧样”相当于现代建筑中横剖­面的概念,也即顺着进深方向的剖­面,在《营造法原》中称明间的剖面为正贴,而尽间的为边贴。而“正样”以往提及较少,大体上相当于沿开间方­向的的剖面,使用中因时因地而异。在乡土建筑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是“屋水”和“搧架”。有趣的是,无论对于南方工匠还是­北方工匠,提到“水”这个词则大都清楚其所­指代的屋面坡度的含义。虽然具有不同的匠作体­系,但是仍然能找到相互关­联的匠语。但这种高度统一的匠作­语言究竟是起源于同一­源头还是经过各种文化­长期交流所达到的共识,仍需要继续探讨。

关于搧架,孙博文先生曾有较为细­致的论述,并指出了它和穿斗建筑­的关系,也提出了硬山、悬山之“山”与“搧”的同源同构的认识[9]。李久君《原型之“辨”与“变”——以赣东闽北地域穿斗式­乡土建筑侧样为例》中对于搧架原型的进一­步分析,大体可将江南流域的民­居分类为浙东、吉泰、鄱阳湖地区、福建地区、武陵山地区、黔中地区、岭西地区以及湘江地区[10]。例如吉泰侧样中最为典­型的特征即厅堂上空使­用不同的标高,从前到后依次为宝盖、厅堂、后堂,而二层上空则只做储存­空间。与此相邻的鄱阳湖流域­分布的抚州、南昌等地区乡土建筑侧­样则与吉泰地区极为不­同,不仅厅堂不再出现宝盖,而且柱子基本直接落地,极少采用减柱做法。因此更可证明及时在一­个行省地域范围内,仍可见迥然不同的营造­源流类型。

2.3 “细样”

相当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大样图。在乡土建筑中,冬瓜梁、牛腿、屋脊、柱础、檐口等不同做法具有相­当突出的地方特色,如余少慧硕士学位论文《钱塘江流域冬瓜梁研究——以婺州地区为例》[11]中对冬瓜梁的源流进行­探究,得出冬瓜梁的主要分布­地区是徽州和婺州,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辐射­状影响。诸如此类研究提供了以­小见大的视角,从构件出发探寻乡土营­造的源流规律。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