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试论中国古建山面入口­到檐面入口的转变逻辑/林新德,陆琦

The Discussion of Entranc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From the Gable Side to the Eaves Side

- 林新德1,陆 琦 2 LIN Xin-de,LU Qi

摘要 中国最初的建筑是从山­面进入的,而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檐面入口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流形式,文章通过历史资料的考­证和现存建筑的比对,尝试从多种角度去剖析­和诠释这种转变逻辑,以期对中国传统建筑入­口的原初形式有一个更­清晰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 山面入口;檐面入口;转变逻辑;文化遗痕

AbstrAct The original entrance to Chinese architectu­re was on the gable side. However, after the longterm proces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eaves side entrance has gradually become mainstream. Through comparison of textual research and existing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the transforma­tion logic from several perspectiv­es,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obtaining clear comprehens­ion of the original entrance for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Key Words gable side entrance; eaves side entrance; transforma­tion logic; heritage trace of culture

*基金项目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项目(2017KB06):传统人居环境下的中国­理景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092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8.06.056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8)06-0056-05

作者简介 1 硕士研究生;2 教授,通信作者,电子邮箱:gdluqi@163.com;1&2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广州市景观建筑重点­实验室

引言

中国传统建筑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巢居、穴居等。在远古时代,当古人“构木为巢”,开始真正搭建庇护所时,这种基于最原始的生存­本能构建的木构杆件逻­辑的建筑基本上是一个­只有屋顶没有墙体的建­筑,密集的椽子在顶部通过­绑扎形成覆盖,两檐直接落地,因此从山面进 入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图1),在邻国日本被认为是其­建筑起源的“天地根源造”木构建筑,包括早期神社建筑也有­选择山面作为主入口(图2、3)[1],这是木构杆件逻辑建筑­的一个普遍选择。张良皋先生在其著作《匠学七说》中提出人类最初肯定是­从“山面”钻进窝棚,这个习惯如果没有特殊­理由,不会轻易放弃[2]85。在今天

云南傣族的大部分佛寺­中依然在山面设置主入­口(图4),但在整个历史浪潮中逐­渐发展成熟的中国传统­建筑都选择檐面进入建­筑,这种入口面向的转变逻­辑是值得思考的。荣格的“原型”理论认为原型会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不断重复出­现,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在整个历史演变中我们­能发现即使在入口方位­转变后,人们依然会从其他方面­以其他形式去重新寻回­这种文化图式记忆,这也是文章希望诠释和­讨论的内容。

1山面入口——“屋顶建筑”的必然选择

就建筑而论,最初的建筑并没有客观­存在的价值,它的出现,完全是为了满足古人寻­求庇护的需求。韩非子所著的《五蠹》就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当代考古成果表明,古老的木构棚屋都有着­一些共同特征:没有下部支撑构件和屋­顶构件的明确区分,屋顶就是整个建筑,靠“人”字形的结构获得稳定,而能留出供人进出的门­洞只能出现在山面[3]。这是因为古人是不会用­多余力气去建造无用的­建筑空间,更不会只是从美的角度­去搭建自己的栖身之地,因此抬起屋顶从檐面进­入对还在为生存所困的­古人是不可想象的,他们必须为了生存功利­地考虑一切问题,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以最直接的方式去创造­所需的庇护所,这种现象在古代穴居可­充分体现。

利用天然洞穴作为居所­是中国古人采用已久的­居住形式之一,《易·系辞》中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在黄土断崖上掏挖横穴,应是穴居的始发状态,这个时候只是对黄土材­料的削减,并不发生建筑学意义的­建构。由于受地形等限制,古人只能采取向下挖掘­的袋状竖穴,在其顶部有用树枝绑扎­在一起形成的屋盖。其原始形制及构造简单,这时入口是开在屋顶上­的,如河南洛阳市偃师县汤­泉沟遗址竖穴(图5),圆形的竖穴深约2m,穴中直立一木柱 撑起屋盖一角作为出入­口,这是一种完全出于实用­而产生的三角形入口,可以看作是山面入口的­一个雏形[4]59。

在巢居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干栏长屋建筑,现已有多处发掘,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就­是一例,现在的遗址大概可以显­示至少有3栋以上干栏­长屋,全木结构,桩木打入地下,由厚木地板组成的居住­面高出地面约80~100cm,上部立柱安梁,屋顶为树皮屋面 [5]。但因木构巢居遗址难以­长期遗存,目前的考古发现还无法­确定其入口方向,但我们是可以相信在这­种长屋最初阶段应该还­是山面入口,因为在几千年后,海南岛黎族的船型屋中­我们依然看到山面入口­的形式,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清代《琼州海黎图》记录了这种建筑(图6),图上写着:“黎屋形长似船而势高,门开左右,中构两层,居者缘梯而上,下则以畜牛豕”。这种船形屋很明显是从­干栏长屋发展而来的,该民居有些屋顶与檐墙­合二为一,檐口贴到地面;有些虽有檐墙,但很矮,屋顶多为船蓬形,正面山墙入口处有较远­的出檐,由于当地紫外线和风雨­强度较大,因而基本不在墙面开窗[6]。可以看出,即便人们已经掌握了将­屋顶抬起来的技术,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人们还是会保留山面入­口的习惯,将其作为建筑的正面,成为一种文化认同的形­式给予传承。

2山面入口到檐面入口­的面向转变逻辑

一种文化形式的转变必­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反映了不同的建造技­术和文化观念,不同的价值选择和生活­经验等。山面入口到檐面入口的­面向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经过几千年的适应­性选择,最终檐面入口被认为是­较合理的方式而被人们­所采用,山面入口形式依然在今­天云南傣族和海南黎族­等少数民族民居中可见,但却不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流选择。本节将从建造技术、聚居建筑和礼制、宗教文化等角度来诠释­中国传统建筑入口面向­转变的内在逻辑。

2.1墙体立柱分化等技术­进步给“立面自由”创造可能性

一个很显著的因素是建­造技术的进步,人们掌握了将屋顶抬升­起来的技术,开始追求更大更舒适的­室内空间,更充足的采光和通风。建筑从地下变为半地下­慢慢向地上过渡,直到地面建筑的出现,这是建筑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它说明古人已经解决和­改进了许多建造问题,例如:以绑扎方式结合的木梁、柱屋面支撑结构体系,木骨泥墙的围护垣墙,夯土和室外泛水等[4]29。但技术的进步并不能马­上指导建造,从半穴居转变到地面建­筑的初期阶段,尽管它已有代替原来的­穴壁,可供开门的墙体,但因文化的惰性,门依然开在屋盖上,这依然是延续了半穴居­的做法(图7),此时墙体和屋顶还是一­种暧昧的关系,但竖向的木骨泥墙已参­与屋顶的支撑。但不可否认,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墙体­从屋顶分化出来后让建­筑产生了丰富的变化。早期木骨泥墙,是以树干为立柱,再用枝干横向扎结成架,其间填以苇束等轻质材­料,然后两面涂泥而成,它们只能共同作用来承­受屋顶传下来的重量,这也就是说绑扎墙作为­承重墙时,是不能任意拆除或开门­洞的[4]67。这种木骨泥墙后来发展­到有大木柱与小木柱之­分,反映外围支柱已有承重­和围护的分工(图8)。墙体立柱的分化,是木构建筑结构框架化­和立面可以自由开门窗­洞口的关键性步骤[7]。

2.2排房建筑——房屋并排相接的聚居建­筑的影响

张良皋先生在《匠学七说》中提出:“檐面入口的建筑应该来­自窑洞,朝南的单数开间是窑洞­的天然趋势”[2]86,先生在书中并无详解,是有点令人困惑和怀疑­的,虽然从同等土方量或者­技术难度和空间舒适性­考 虑,人们应该会选择在同一­土壁上开挖几个窑洞而­不会只挖一个纵深的窑­洞,但还无法将檐面入口与­窑洞建立比较有说服力­的联系,后来查阅史料,从排房这种聚居建筑中­找到一些联想和思考,似乎可以理解先生的独­到见地。成排分布的房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常见的建筑­布局方式,考古界习惯称之为“排房”(图9),它是单间房屋并排相接­组成多间大型房屋的一­种形式,在长江中游、黄河下游与中游都大量­分布。它可以看作是聚居生活­的一种方式,每个单间就是一个家庭,家庭和家庭之间是相互­独立的,隔墙承重,因而房间的出入口只能­放在整个建筑的长边。这种排房与干栏长屋的­外形有着直观的相似性,在侧面加建成长屋几乎­是干栏标志性的扩建方­式,排房应该是受到了干栏­长屋的影响,但不能说排房来源于干­栏长屋,因为二者有着本质上不­同的结构体系,排房采用的是木骨泥墙­承重的土木混合结构,从技术溯源的角度,排房更可能源于穴居传­统,而且由横穴发展而来的­窑洞也是延侧面整齐排­布相互独立的房间,这种布局上的相似可能­来源于更深层次的原始­生活经验的一致性——聚集生活产生的私有财­产与专偶观念。父系氏族时,古人必须过一种集体生­活来共同对抗自然的危­险,丈夫们会将妻子儿女安­置在自家的单门独户中,而一字排开且朝南的建­筑布局能有效的保证各­家的财产和隐私[8]。因而当我们再看到黄陂­盘龙城商代诸侯宫室遗­址时,就不难理解其室内房间“一字型”排开,彼此房间通过内有木骨­的夯土墙分隔,夯土墙支承屋顶,房间之间不设联通的门­洞,人们从檐面入口进入房­间,可以看出这里面有一种­延续和传承(图10)。至此,

我们似乎可以理解张良­皋先生的论断,也让我们可以大胆猜测­檐面入口的出现受到排­房这种聚居建筑以单间­房屋并排相接的布局模­式的影响。

2.3礼制文化、宗教氛围的的影响

各式各样的建筑形式构­成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入口方位的选择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物质影响­的结果,也不是任何单一要素所­能决定;它是一系列“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产物[9]。在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段里,古人是没有空间方位的­概念,没有上下左右的区分,大概是对太阳的崇拜使­古人认识到东西两个空­间方位,东和西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线状的二方位空间图­式,与之相对应的一系列二­方位概念,也就渐渐地随之而生,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原初意识[10]。《礼仪·乡饮酒礼》有“有宾至,主人迎,主人以宾揖,先入。宾厌众宾。众宾皆入门左,东面,北上。”这反映了古人东阶而尊,宾于西阶的东西阶制度,古代台阶有两个,主人从东阶登堂,朝西坐下,客人从西阶入室,朝东坐下,这些空间是具有象征性­的意义的。在当时建筑为了获得充­足采光基本采用坐北朝­南的布局,从南边的檐面进入是符­合当时的礼节与方位象­征要求的。西周的双数开间建筑也­是这种礼制的反映,后来到汉代逐渐转变为­奇数开间,檐面入口处于正位关系,崇东转向尊北,《礼记·郊特牲》有“君之南向,答阳之义也。臣北面,答君也。”大臣南边檐面而入,北面而朝,帝王南面称孤,这便是中国的帝王之坐­向[11]。自西周开始,传统建筑承担着礼制规­定的人伦等级和尊卑贵­贱的空间象征作用,空间方位被赋予不同的­文化意义进而影响到建­筑的形式安排。

这种方位与文化意识也­与东西方不同的宗教氛­围有关,梁漱溟先生说:“以我所见,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12]。”西方宗教情绪浓厚,建筑呈现对永恒性和纪­念性的追求,教堂大都呈长方形,从西边的山面进入,人们在东西向的深轴上­向前运动,空间高而深而暗,人们永远面光或者背光,空间充满令人震撼的神­圣氛围。 欧洲人直到文艺复兴才­开始在居住建筑上采用­长向入口的格局,而在宗教建筑中仍然沿­用至今[13]。相反中国古人的宗教情­绪相对淡薄,尘俗界限模糊,传统寺庙与居住建筑并­无本质区别,北魏时就有将住宅改作­佛寺的做法。传统大殿空间为横向展­开,建筑以水平的姿态面向­庭园而获得充足采光,人们从檐面中间进入,大殿的神像与参拜者的­距离非常接近,空间几乎没有神秘感[14]。而不同于中国常见的木­构体系的云南傣族佛寺,其主要受东南亚传来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受汉化影响较小,傣族佛寺与当地普通民­居建筑对立存在,其入口都位于山面(图11),空间呈东西向纵深延伸,更类似西方教堂空间,其纪念性被大大加强[15]。

综上,山面入口和檐面入口的­面向选择是礼制文化、宗教氛围的影响,我们不能说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传统建筑采用­檐面入口,但因为檐面入口很好的­满足了早期中国主流文­化和宗教情绪等空间需­求而成为人们心中的认­可的较合理方式而被人­们普遍采用。

3山面入口的文化遗痕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屋顶形式由简而繁,又由繁而化简,这是一般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繁”是表明了文化艺术兴起­时的一种意态,处处表现出前人所不能­及的精巧,再过度到“简”表示将前代的创造加以­提炼和使之更为成熟[16]。传统建筑发展到宋代时­候,建筑组合有了很大发展,越发繁复和精致,十字形的平面和十字形­的屋顶形式颇盛行,建筑以屋山“博风”来构成入口大门的立面­构图,用以强调入口部分,如河北正定金代所建的­隆兴寺的“摩尼殿”(图12),由于采用十字形平面,屋顶“体形的组成”有了很大变化,并且以屋山作为入口部­分的处理。这种类型的屋顶在宋画­中出现很多(图13),将原先出现在山面的形­式特点用到檐面用以强­调或者达到某种纪念性­的做法,基于图式相似性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山面入口­文化在檐面的另一种形

式的寻回。这种屋顶局部向前后突­出的建造形式,宋代称“龟头屋”,清代称“抱厦”。在日本古建中也有类似­的做法,称“唐破风”(图14),它是日本建筑中常见的­正门屋顶装饰部件,在入口部分另加一个屋­山,显然是由中国古代的“博风”演变过来。这种对建筑起源的回归­是发展过程中恒常而有­趣的现象。

结语

当下对中国建筑的考古­挖掘和文献整理已取得­一定成就,这让我们有机会去触碰­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背后­的文化渊源,回归中国传统建筑的原­初形式的探讨,文章透过史料去探究和­诠释中国古建山面入口­到檐面入口面向转变的­内在逻辑,这种入口面向转变是由­建筑技术、居住经验、礼制文化等共同作用、逐渐演变的结果,并且通过对其探究,让我们可以理解一些建­筑形式的时空联系和文­化内涵。探讨传统建筑的形式逻­辑这类问题将有利于我­们摆脱对传统形式拙劣­的模仿,做出有中国性的设计。

图片来源

图1:参考文献 [2];

图2、3、14:参考文献 [1];图 4:http://www.ynkgs.cn/uploads/ima ge/20140319/2014031915­5405_684.jpg图 5、7、8、10:参考文献 [5];

图6:参考文献 [6];

图9:王小溪,张弛.《喜读<浙川下王岗>》推定之“土仓”与“高仓”续论——汉水中游史前地面式粮­仓类建筑的进一步确认[J].考古与文物 ,2018(2):48.

图11:杨大禹,吴庆洲.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及­其文化精神[J].建筑师,2007(5):87.图 12: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01/9163525ddc­ac 45349232f9­1671978e27_th.jpg

图13:傅伯星.宋画中的南宋建筑[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1:94.

参考文献

[1] 关野贞.日本建筑史精要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2:12-13. [2]张良皋.匠学七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85,86.

[3] 王丹丹.西方木构起源说与“轻”的意义[J]. 建筑学报, 2014(12):80-85.

[4] 刘叙杰.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9,29,67. [5]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45-51. [6]戴成萍.清代琼黎图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11.

[7] 徐伯安.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的确立及其原生形­态[J]. 建筑史论文集,2002,15(1):8-36.

[8]曹曼青,方拥,葛峰.中国新石器时期排房建­筑概况及其成因初探 [J]. 华夏考古,2013(3):56-68.

[9]拉普卜特,常青,徐菁,等.宅形与文化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45-46.

[10] 王贵祥. 文化 •空间图式与东西方建筑­空间[M]. 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34.

[11] 邵陆 .住屋与仪式 (HOUSE&RITUAL)——中国传统居俗的建筑人­类学分析 [D]. 上海:同济大学,2004.

[12] 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 [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110.

[13] 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 [M]. 上海:生活•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2008:184-191.

[14] 张婉婷,鲍戈平.传统佛寺园林与当代佛­寺园林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浅析. 华中建筑,2017(12):59-62.

[15] 谭刚毅.宅与寺——兼论中国传统建筑的世­俗性与纪念性[J]. 南方建筑,2010(6):4-8.

[16] 李允鉌.华夏意匠 [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4: 190-191.

 ??  ?? 图 1原始巢居
图 2天地根源造
图 3出云大社本殿山面入­口
图 4云南勐海县曼短佛寺­山面入口
图 5河南洛阳市偃师县汤­泉沟遗址 H6复原图图6《琼州海黎图》之船型屋
图 1原始巢居 图 2天地根源造 图 3出云大社本殿山面入­口 图 4云南勐海县曼短佛寺­山面入口 图 5河南洛阳市偃师县汤­泉沟遗址 H6复原图图6《琼州海黎图》之船型屋
 ??  ??
 ??  ?? 图 7半坡 F39 复原图
图 8半坡 F25 复原图
图 9下王岗仰韶文化三期­F11和排房分布图图­10盘龙城商代宫殿F­1复原图
图 7半坡 F39 复原图 图 8半坡 F25 复原图 图 9下王岗仰韶文化三期­F11和排房分布图图­10盘龙城商代宫殿F­1复原图
 ??  ??
 ??  ??
 ??  ??
 ??  ?? 图 11云南沧源的广允佛­寺山面入口
图 12隆兴寺摩尼殿抱厦
图 11云南沧源的广允佛­寺山面入口 图 12隆兴寺摩尼殿抱厦
 ??  ?? 图13刘松年《四景山水图 秋景》图14奈良大佛殿入口­处“唐破风”
•
图13刘松年《四景山水图 秋景》图14奈良大佛殿入口­处“唐破风”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