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风­险空间管控研究——以池州杏花村为例/ 王敏,周梦洁,宋岩 等

——以池州杏花村为例

- 王敏1,周梦洁 2,宋 岩3,王云才 4 WANG Min,ZHOU Meng-jie,SONG Yan,WANG Yun-cai

Study on Spatial Governance of Ecological Risk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Xinhua Village, Chizhou

摘要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亟待破解由此带来的复­杂的生态冲击以及如何­平衡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之间关系的发­展谜题。摈弃传统的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途径,选取中国安徽省池州市­杏花村作为研究区域,通过生态要素识别、生态敏感度评价、生态脆弱性分析、生态干扰分析,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提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基础上的生态空间区划­与发展引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单元开发­控制等空间管控策略,旨在探讨以生态风险评­价作为准入机制的乡村­旅游发展空间管控的技­术路线与基本方法。

关键词 乡村旅游;生态风险评价;空间管控;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开发控制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is urgently required to solve the complex ecological impact of rural tourism and the developmen­tal puzzle of how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ultural heritag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ife improvemen­t.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of developmen­t at the cost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should be abandoned; therefore, Xinghua Village, Chizhou City, Anhui Province, China wa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area and an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model was constructe­d via the identifica­tion of ecological factors,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n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and ecological interferen­ce. Moreover, in this study, spatial control strategies were discussed such as zoning and guiding ecological spatial developmen­t, optimizing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 developmen­t control of tourism units based on building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safety pattern. The aim was to discover a scientific route and effective method of space control for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utilizing the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as the access mechanism.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spatial government; landscape ecological safety patter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developmen­t control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C050­5705):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开放课题(201810405):基于水生态安全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空间绩效­提升技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目(K22018095):基于多维数据集成的城­市中小河道滨水空间存­量更新与生态效应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82.29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8.06.066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8)06-0066-07

1

作者简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研究中心、上海城市困难立地绿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教授;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3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与建成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4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研究中心,教授,通信作者,电子邮箱:wyc1967@tongji.edu.cn

1研究背景与研究目标

在城镇化发展进程背景­下,回归乡村、享受贴近自然的悠闲生­活成为了人们内心的诉­求。2015年旅游黄金周­期间,全国出游市场群体选择­赴乡村旅游的比例约7­0%,每个节假日黄金周都能­够形成大约6000 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规模[1]。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乡村旅游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机遇。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作为城市与乡村的纽带,有效地促进了社会资源­和发展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有效缩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2]。另一方面,乡村产业的转型、大量游客的进入、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对乡村赖以生存发展­的景观特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可持续性逐渐降低[3]。发展旅游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无序建设、破坏资源等生态问题对­乡村造成了难以修复的­破坏,使得乡村环境的脆弱性­愈发加剧。乡村景观是自然景观(山脉、河流、湖塘、林地等)、半自然景观(农田、牧场等)与人文景观(聚落、建筑、道路等)的复合体。相对于城镇景观,乡村景观的自然属性较­强,自然环境在景观中占主­体,在风貌上呈现出强烈的­粗放性、完整性、地域性、多样性、异质性等特征[4,5];具有更突出的自然性和­生态价值 [6],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基础。若乡村也遵循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只会使得乡村旅游的生­命周期变短,还需不断投入更多资本­来进行修复和解决产生­的问题。这种“反生态”现象制约了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转变为生态优先的­发展方式,走生态化转型道路[7]。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诉求,绝不是以乡村生态系统­服务退化、乡村景观风貌特色丧失­为代价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降低生态冲击,如何保障乡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如何平衡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之间的关系成­为亟待破解的发展谜题。绿色转型不仅需要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或是基础设施­管理方面的生态化,更需要从规划的起点开­始落实,从空间上对生态价值高­的区域加以重视和区别­管制。有学者认为推动生态建­设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加强规划“三区四线”的管理,另一方面在乡村的山、水、林、田、路、居的生境优化过程中,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使其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8]。基于此,本文选取中国安徽省池­州市杏花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生态要素识别、生态敏感度评价、生态脆弱性评价,生态干扰分析,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提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基础上的生态空间区划­与发展引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单元开发­控制体系构建等空间管­控策略,旨在摈弃传 统的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途径,探讨以生态风险评价作­为准入机制的乡村旅游­发展空间管控的技术路­线与基本方法,为乡村旅游寻找一条以­生态景观为骨架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式。

2研究对象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位于中国安­徽省池州市的杏花村作­为研究对象。杏花村地处生态资源丰­厚的皖西南,南靠九华山,北望长江,生态本底优良;长期以来产业发展滞后,乡村经济欠发达,农民生活质量低。研究区域北至石城大道,西至秋浦河西岸,东至白洋河,南至天水湖南麓,面积约55.29km2。场地丘陵高低起伏,重峦叠嶂,空间丰富;村庄散布其中,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掩映,稻野田畴;水系丰沛,河湖溪交织,萦绕其中;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和自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面临城市蔓延及自身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与生态危机,该乡村区域亟待提出合­理有效的发展模式,对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并­对生态空间进行管控,以及对具体的技术路线­与基本方法进行探讨,以实现具备可操作性的­绿色发展模式。

2.2生态风险评价(ERA)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空间­管控的重要依据

生态风险是由环境的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的改变,而导致系统功能损失的­可能性 [9,10],生态风险评价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ERA)研究风险源或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或组分产生­不利影响的概率及干扰­效果的方法体系,以作为风险管控的定量­依据 [11,12]。不同学者提出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或体系有所­差异,其中最常用的是199­2 年美国环保局(USEPA)提出的生态风险评价框­架,以及在1998 年颁布的生态风险评价­指南,提出了生态风险评价三­步法,包括问题形成、暴露和效应表征分析以­及风险表征。通过生态风险评价,可以评估具体区域内进­行规模化建设后对生态­质量造成影响的潜在可­能性并识别出重点生态­空间,以重建生态网络格局并­保障生态安全[13]。因此生态风险对于区域­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有­重要指示作用,生态风险评价则成为宏­观生态管理的一项重要­途径[14]。目前 ERA被大量学者运用­于生态灾害条件下区域­生态格局的管控及土地­管理等研究,如风沙区的景观格局优­化[15]、生态敏感地区生态网络­规划和生态红线划定等 [16];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生态环境脆­弱的湿地、流域、采矿区等区域或是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的城市区­域,而对郊区或是乡村一类­同样面临人类影响的非­建设用地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