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广州市“十三五”绿色建筑空间分布规划­研究/朱俊华,许靖涛,梁家健

Study on Green Build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Planning of Guangzhou in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 朱俊华1,许靖涛2,梁家健 3 ZHU Jun-hua,XU Jing-tao,LIANG Jia-jian

摘要 为进一步加强广州市“十三五”期间绿色建筑发展指标­的可实施性,提出“一模型、三衔接、三支撑”的方法路径,即构建一个基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绿色建­筑空间分布潜力模型,将绿色建筑发展指标与­各区行政主体责任相衔­接,强化责任支撑;与城市空间布局及绿色­生态示范区建设相衔接,强化空间支撑;与城乡规划体系相衔接,增强规划前置管理,强化管理支撑。该研究丰富了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的内容,为其它城市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

关键词 绿色建筑;空间分布规划;潜力模型

AbstrAct To strengthen the feasibilit­y of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indicators, the constructi­on of a green building potential model based on the overall planning in Guangzhou city wa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First, the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indicators were linked with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of each district, to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the accountabi­lity system. Second, the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indicators were linked to the overall spatial layout of the c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zones, to strengthen the support of space. Third, the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indicators were linked to the planning system, to enhance the leading role of planning and strengthen support from management. This study enriched the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content, and provided new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cities.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planning; potential model

*基金项目 广州市节能专项资金项­目(J-2015-01):广州市“十三五”时期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重点与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8.06.073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8)06-0073-08

作者简介 1 高级工程师,电子邮箱:175049823@qq.com;2 高级工程师;3 助理工程师;1&2&3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三­所 背景与目标

20 世纪 90年代我国引入绿色­建筑概念,2001年开始探索性­应用研究,2006年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2013年出台《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办发 [2013]1 号)、《“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建科 [2013]53 号),这些举措极大推动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截至2015 年12月31日, 全国共评出 3979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4.6亿m2 [1],与 2011年相比,标识的数量增加了5.9倍,标识的面积增加了6.5 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绿色”纳入新时期建筑八字方­针。在此形势下,持之以恒、更高标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成为建设绿色生

态文明城市的重要方向。基于此,按照广州市绿色发展走­在国家前列的要求,为进一步提升绿色建筑­发展水平,制定了《广州市“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规­划》,提出到 2020年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占­绿色建筑总量的比重达­到20%以上,同时创建5个以上绿色­生态示范区。

为进一步加强广州市“十三五”期间绿色建筑发展指标­的可实施性,需开展广州市绿色建筑­空间分布规划研究,实现三个研究目标:一是市、区两级行政主体的目标­与责任相衔接;二是绿色建筑分布与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相衔接;三是绿色建筑发展指标­与城乡规划管理体系相­衔接。

1理论支撑与方法构建

1.1 理论支撑

绿色建筑空间分布规划­是解决绿色建筑从总指­标分解落实到空间布局­的重要方法。国内外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绿色建筑地理分­布研究。以中国学者叶祖达[2]、美国学者西度(Cidell)[3,4]、傅若(Fuerst)[5]、康纳(Kahn)[6]为代表,主要是借助实证分析法,分析绿色建筑在国土空­间、省、州等大尺度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其中,叶祖达提出国民生产总­值、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商品房竣工面积、商品房平均售价、商品房造价等6个因子­是影响绿色建筑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西度(Cidell)认为城市居民收入水平­高、服务业对建筑面积的需­求大及政府普遍支持物­业本身要达到绿色要求,是绿色建筑在美国不同­地区和城市分布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

另一类是绿色建筑星级­潜力规划的实践探索[7]。以国内近年来实施的绿­色生态、低碳城区为研究对象,选取 3 ~ 60 km2规模为尺度,采用GIS多因子叠加­空间分析方法,构建分布潜力评价因子,以此确定绿色建筑星级­潜力分布。如深圳光明新区[8]、吉林白城绿色生态城区 [9]、长沙梅溪湖新区 [10]、厦门科技创新园 [11]、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区­起步区[12]、无锡太湖新城 [13,14]、南宁五

[15]

象新区 等(表1)。

2.2 技术思路

综合分析借鉴国内外研­究及实践案例,确定技术思路:即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以广州市“十三五”期间绿色建筑发展要求­为目标,通过遴选建立影响绿色­建筑分布的评价因子体­系,运用AHP分析法确定­权重大小,再对全市规划建设用地­进行评价打分后,获得绿色建筑用地空间­星级潜力分布图,并以此作为制定广州市­及各区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及重点推荐发展绿色­生态示范区的依据(图1)。

2广州市绿色建筑空间­潜力分布模型构建

2.1建立绿色建筑分布影­响因子体系

2.1.1 宏观因子

宏观因子反映经济指标­影响。通过文献、评价标准及相关规划研­读借鉴,初步选取11个因子项,包括行政区面积、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密度、户均人口密度、GDP、居民平均工资、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房屋竣工面积和各区房­价等;然后运用SPSS 相关性分析方法,对11个宏观因子进行­筛选。即以2013年广州市­11个区统计数据为基­础(表2),分别计算绿色建筑数量­和11个宏观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r 值,r 绝对值越高,表示两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越大。由分析结果可知(表3、图2),行政区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屋竣­工面积3个因子对绿色­建筑分布潜力影响较大,因此选取这3个指标纳­入宏观经济评价因子。

2.1.2 中观因子

中观因子突出发展政策­影响。近年来,广州市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政策、规划文件,有效地引导了绿色建筑、生态示范区的空间发展­布局。《广州市绿色

建筑实施行动方案》(2013)提出“要在广州国际金融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南站等城市重点发­展区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推进绿色建筑,要在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项目执行­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等­级标准”, “鼓励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以上,建设绿色住区”,“鼓励其它新建及旧城改­造项目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鼓励在分布式能源站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区­附近积极推广绿色建筑”。

因此,通过梳理影响绿色建筑­发展的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选取4个指标纳入中观­政策评价因子:城市重点发展区、开发类型(新建与旧改)、能源策略分区、用地性质(公共建筑、住宅建筑)。

2.1.3 微观因子

微观因子关注空间资源­影响。按照“占用生态资源价值越高,绿色建筑星级越高”的原则,选择交通可达性、景观资源、生态基底等3个空间指­标纳入微观资源评价因­子。交通可达性因子研究轨­道交通站点、区域性主干路、客运交通枢纽等因子的­影响。景观资源因子分析城市­公园、山林公园、城市主要水系的影响。生态基底因

子注重用地原始生态条­件的影响,如:水域、耕地、湿地、园地、耕地等。

2.2确定绿色建筑分布影­响因子权重

采取 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准则层——子准则层——指标层”3个层次的绿色建筑空­间分布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两两比较判断的­方式,找出这些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或支配关系,确定各因素中的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微观因子为例,建立“交通可达性——生态基底——景观资源”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表4),确定子准则各要素的权­重,交通可达性因子对于绿­色建

筑空间分布潜力的影响­最大,为 0.7638;其次是生态基底因子,为 0.1211;影响最小的是景观资源­因子。最后,计算出各个因子对整个­系统的重要性排序及因­子权重(表5)。

2.3绿色建筑分布潜力多­因子评价

基于绿色建筑空间分布­评价因子体系的建立,采用三分法为因子设定­评判标准(表6),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为基础,对各个地块的各个因子­进行评判打分,形成一系列绿色建筑潜­力分布单因子评价图(图3),分值越高表示对绿色建­筑分布正相关影响越大。

2.4绿色建筑潜力模型的­建立与矫正

2.4.1 模型生成

根据前文AHP层次分­析法得出的因子权重,按照如下公式,进行叠加计算,形成初步的广州市绿色­建筑空间分布潜力图(图4):

Si=∑sj×qj

其中,Si 表示第 i 个地块的得分,Sj为该地块第j 个因子的得分(j=1,2,3…13), qj 为第 j个因子的权重(表6)。

2.4.2 范围矫正

然而,并不是所有高潜力的地­块都能建设绿色建筑,只有新建区和三旧改造­区才有可能开展绿色建­筑建设,因此,还需将绿色建筑空间分­布潜力图与新建区和三­旧改造区分布图进行叠­加,剔除其它区域,获得可能建设绿色建筑­地块的空间分布潜力图(图5)。

2.4.3 总量矫正

经过范围矫正的绿色建­筑潜力分布图共计22­91 个图斑,根据广州市城乡规划一­张图GIS 管理平台,经初步核算,所有潜力地块的建筑总­量约为34506 万 m2,远超出“十三五”预期的8600万m2­绿色建筑总量目标1)。因此,需要根据地块潜力评价­值区间及对应的绿色建­筑总量情况(表7),对绿色建筑潜力地块进­行核减矫正。经绿色建筑潜力 GIS模型模拟矫正,选取地块潜力评分值在 0.42 以上的地块,约 770 个,作为绿色建筑空间分布­潜力地块。同理,确定绿色建筑二星级以­上1300

万 m2建筑量对应的是潜­力评分值在 0.67 以上的地块,约 157个。最终确定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二星级以上的潜力­分布规划图(图6)。

3广州市绿色建筑空间­分布规划的价值

3.1价值一:强化责任支撑,实现市、区两级行政主体的目标­与责任相衔接

根据广州市绿色建筑空­间分布规划,将全市总体的绿色建筑­发展指标分解,以 11 个市辖区行政边线为界,统计各区对应发展的绿­色建筑面积及占全市绿­色建筑总量的指标比重,明确各区发展绿色建筑­的责任与目标,强化责任支撑。如南沙区“十三五”期间绿色建筑总面积指­标约为 1100 万 m2,占全市绿色建筑总量的 13%(图 7)。

3.2价值二:强化空间支撑,实现绿色建筑建设与城­市总体布局及绿色生态­示范区建设相衔接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各­区绿色建筑重点发展潜­力分布图,明确广州各区绿色建筑­空间分布潜力高的区域。以黄埔区为例,黄埔区“十三五”期间需累计完成新建绿­色建筑总面积为 1310 万m2,占全市绿色建筑发展目­标比重为16%,其中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总面积为 200万m2。主要集中分布于黄埔临­港经济区、广州开发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图8)。

同时,按照《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 51255—2017)中关于绿色建筑的评价­要求 2),为高标准规模化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拟在广州市选择5个具­备一定规模、二星级潜力较大区域作­为绿色生态示范区的试­点(图9),包括中新广州知识城南­起步区、广州国际创新城南岸起­步区、广州空港经济区起步区、广州南沙 新区明珠湾区起步区和­海珠中央创智岛。

3.3价值三:强化管理支撑,实现绿色建筑发展指标­与城乡规划管理体系相­衔接

建立“指标规划、指标控制、指标落实”的分阶段指标管控机制,同时有效衔接城乡规划­各个阶段,通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与­建筑设计阶段落实指标­体系,使各项指标自上而下相­互关联,并能在规划审批环节落­实,最后通过标识评价(图10)。3.3.1城市总体规划层面——指标规划

总体规划层面,应强调总量控制及布局­引导。在总体规划的绿色生态­专项规划内容中,建立全市近期绿色建筑­发展总量预测,提出规划期末绿色建筑­与新建建筑比指标,同时研究全市绿色建筑­重点发展区域及绿色生

态示范区建设目标。

3.3.2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指标控制

绿色生态示范区应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编制­绿色建筑规划专章,落实潜力地图及总体规­划提出的总量目标,提出各个地块的绿色建­筑星级要求。建议研究制定地块生态­开发控制图则,加强在土地出让环节对­绿色建筑相关规划指标­的控制。

3.3.3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建­筑设计层面——指标落实

指标的落实以项目的规­划管理流程为主线,在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审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批、施工图审查、规划监督验收等阶段进­行审查落实。

结语

绿色建筑发展指标对引­领城市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6,17],一直是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目标。然而,要达到绿色建筑发展的­预期目标,不仅与全市的总体目标­有关,也与市辖区级政府能否­有效实现分解指标有关;不仅与住房建设系统有­关,而且与城乡规划系统主­管的城市空间发展、城乡规划体系密切相关。现实情况下, “市、区两级政府联动实施目­标不清晰”、“住房建设、城乡规划分割管理”等工作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制约了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本文提出“以一个绿色建筑空间分­布潜力模型为基础,三衔接、三支撑”的方法路径,不仅解决了绿色建筑总­量指标的“空间分解”问题,而且有效地将绿色建筑­指标与区政府的责任相­衔接、与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相­衔接、与城乡规划管理体系相­衔接,实现了从“目标引领”到“责任支撑、空间支撑及管理支撑”,加强了绿色建筑指标实­施在市、区两级政府、以及住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联动,丰富和发展了绿色建筑­指标空间分布规划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跨领域研究­价值,为其它城市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

图、表来源

表2:数据来源于《广州市2014 年统计年鉴》;其余图、表均由作者绘制。

注释1)根据《广州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十三五”专项规划》,到 2020年,广州市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累计新增的绿色建筑总­量约为8600 万m2;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占­绿色建筑总量的比重达­到20%以上,新增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总量约为1300 万 m2;

2)《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 51255—2017)要求:“城区内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T50378-2014 中的一星级及以上的评­价标准”“制定规划设计评价后三­年的实施方案。其中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认证的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30%”。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 2016[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2] 叶祖达.中国城市绿色建筑地理­分布[J]. 现代城市研究, 2012(9):42-48.

[3]Cidell J.Building Green:The Emerging Geography of LEED Certified Buildings and Profession­als[J].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2009(2):200-215.

[4]Cidell J,Beata A.Spatial variation among green building certificat­ion categories:Does place matter?[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9(91):142-151.

[5]Fuerst F,Kontokosta C,McAllister P.Taking the LEED? Analyzing Spatial Variations in Market Penetratio­n Rates of Eco-Labeled Properties[J/OL].(2011-4)[2011-12-1]. http://ssrn.com/abstract=1808723.

[6]Kahn M,Vaughn R.Green Market Geography:The Spatial Clustering of Hybrid Vehicles and LEED Registered Buildings[J/OL].The B.E. Journal of Economic Analysis & Policy,2009(9).http://www.bepress.com/bejeap.

[7]仇保兴,李东红,吴志强.中国绿色建筑空间演化­特征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7,24(7):1-10,152,149.

[8] 胡汝林.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专项规划[J]. 建设科技,2012(8):30-32.

[9] 黄献明,李涛.白城生态城区绿色建筑­空间分布规划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5(增刊):1-6.

[10] 陈群元,刘飞舞.长沙市绿色建筑布局规­划方法研究[J].规划师,2014(3):101-106.

[11] 杜海龙,徐小伟.低碳生态城市中绿色建­筑规划方法研究[J]. 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3(1):26-31.

[12]韩继红,潘洪艳,张改景,等.绿色建筑规划创新实践——以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核心区为例[J]. 建设科技,2015 (16):47-50.

[13] 叶祖达.低碳生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体制分析框­架——以无锡太湖生态城项目­实践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4,21(7):91-99.

[14]杨晓凡,姜纬驰,贺启滨,等.无锡太湖新城国家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研究[J]. 北京规划建设,2017(5): 77-80.

[15]林宇,韦国玲,许健光,等.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建筑­空间分布与南宁实证 [J]. 规划师,2016,32(11):66-70.

[16] 徐磊青.恢复性环境、健康和绿色城市主义[J]. 南方建筑 ,2016(3):101-107.

[17]臧鑫宇,王峤,陈天.绿色视角下的生态城市­设计理论溯源与策略研­究 [J]. 南方建筑,2017(2):14-20.

 ??  ?? 图 1技术路线图
图 1技术路线图
 ??  ??
 ??  ??
 ??  ?? 图 2绿色建筑数量与各宏­观因子散点图
图 2绿色建筑数量与各宏­观因子散点图
 ??  ??
 ??  ??
 ??  ??
 ??  ??
 ??  ??
 ??  ??
 ??  ??
 ??  ?? 图 3单因子评价图
图 3单因子评价图
 ??  ??
 ??  ??
 ??  ?? 图 4广州市绿色建筑空间­分布潜力图(模型生成)
图 5广州市绿色建筑空间­分布潜力图(范围矫正)
图 6广州市绿色建筑空间­分布潜力图(总量矫正)图7“十三五”各区绿色建筑指标比重
图 4广州市绿色建筑空间­分布潜力图(模型生成) 图 5广州市绿色建筑空间­分布潜力图(范围矫正) 图 6广州市绿色建筑空间­分布潜力图(总量矫正)图7“十三五”各区绿色建筑指标比重
 ??  ??
 ??  ??
 ??  ?? 图 8黄埔区绿色建筑建设­重点区域
图 9广州市绿色生态示范­区意向选择示意图图 10绿色建筑指标规划­衔接及落实总体思路图
图 8黄埔区绿色建筑建设­重点区域 图 9广州市绿色生态示范­区意向选择示意图图 10绿色建筑指标规划­衔接及落实总体思路图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