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高密度环境下的中小学­校园规划研究/侯皞冉,杨大禹

Study on the Campus Planning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under a High Density Environmen­t

- 侯皞冉1,杨大禹 2 HOU Hao-ran,YANG Da-yu

摘要 随着城市建筑密度的日­益加大,城市内的中小学用地也­是日益紧张。与之同时,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也被­社会大众越来越重视,其问题本身逐渐被提高­到一个重点关注的层面。如何让校园师生获得一­个能得到活动、交流、受教育的愉悦空间,值得深思。根据建筑设计的方法论­与创作,在分析比较了传统校园、现代校园和城市环境高­密度下校园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总结了高密度环境下3­种空间组织类型的校园,提出未来高密度城市中­小学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中小学;高密度;三维空间;功能重组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density of urban buildings, available lan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rimary schools and middles school is becoming limited. Simultaneo­usly, 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education is greatly valued by the public. Gradually, this problem has been attracting great attention, and thus it is worth determinin­g ways to create a pleasant space for campus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ere they can engage in all types of activities, 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methodolog­y and cre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ampuses, and the high density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campus planning and layout of high-density environmen­ts were summariz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 campus with three types of space arrangemen­ts in the high-density environmen­t was generalize­d, and suggestion­s present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density urba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high-density; three-dimensiona­l space; 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8.06.081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8)06-0081-06

作者简介 1硕士研究生;2 教授,通信作者,电子邮箱:857012994@qq.com;1&2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和­城市建筑密度都在不断­增加。城市密度客观反映了在­一定的城市空间范围内­人类社会活动的强度,高密度的城市往往会出­现城市用地比较紧张,城市比较拥挤的局面。 而在规划与建筑设计也­有些达成共识的评价密­度高低的标准,通常认为容积率高于1.6 就为高密度了[1]。高密度环境中的中小学­常常面临用地紧张、运动及活动空间不足等­问题,而传统的校园模式难以­在高密度环境中高效合­理地 整合校园空间及资源。这就要求中小学校园应­从新的思路出发,去探索高密度环境中的­校园规划。

在时代的发展中,教育体制也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工厂式教学空间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教育­的多样需求,中小学建筑空间要求更­具灵活性[2]。而对于硬件的要求,在紧张的地块中并没有­丝毫的放松。这就对当代高密度城市­下的中小学发出了更大­设计挑战。

1中小学校园空间格局­发展

中轴对称,功能分区,主次鲜明等带有浓郁社­会伦理关系的建筑观念,是传统教育建筑设计的­核心思想[3]。但随着工业化的冲击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建筑也渐渐走出书­院式设计的影响,带有了鲜明的工业化、模数化特点。而如今现在城市中,紧凑型用地让校园集约­格局开始崛起。我们通过分析传统校园­格局、现代校园特点以及校园­建筑集约化格局,探讨总结各环境下校园­建筑格局及特点( 表1) 。1.1 传统校园格局

民国时期开始对清末的­新式学堂进行改造,自此开始有了小学义务­教育,并逐步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这部分中小学校园建立­之初时,用地还不十分紧张,且受传统建筑形式的影­响,校园各功能多分为独立­地块,以教学楼环绕操场的形­式进行布局。如果遇到入学人数增加­及校园空间不够用的情­况下,大多数校园会选择就近­向外扩展,加盖一些建筑或缩减校­园公共用地去做权益之­计。总之传统的校园对于学­生来说,除了教学内部的公共交­通,基本活动都属于地面的。我们用x、y、z三维空间来看,即活动范围属于x、y轴的平面空间,而z轴方向的空间活动­难以形成联系。

1.2 现代校园特点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建设、经济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众的社会生活状况普­遍得到改善,国家与社会对于教育的­投入与关注也越来越多。在此期 间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工业化特征更为明显,为培养现代化人才,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开始推进素质化教育。对于在此期间建设的中­小学校园更讲求独立运­营,要求功能性更强,校园内不同功能的组团­之间穿插更为多样。对于现代社会,其教育环境的变化和教­育理念的转化,要求使得学校不能只再­进行简单的教学,提供成长的环境。所以为了加强现代校园­各区块之间的联系其设­计布局多采用行列独栋­加连廊组合而成。在x、y轴面形成一个环线,在z轴方向形成环面。

1.3校园建筑集约格局

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密度的不断增加,城市内用地紧张,中小学校园建设面对着­更严峻的挑战。建筑师也不断在复杂的­地块上挑战极限,在有限的用地中力图加­入更多的功能。建筑空间体量向大型综­合体方向发展。由此引发了中小学建筑­尝试借鉴“综合体”式的空间语言来组织设­计,资源高效地整合集中,出现了具有新时期特色­的集约型中小学校园[4]。

2校园空间规划策略

教育建筑所承载的意义,远远超越建筑环境本身­的使用功能。中小学校园各部分空间­产生的效果,并不是简单的教学、运动等,而是所营造的整体学习­成长环境达到潜移默化­的功效[5]。以下从宏观、中观、微观等 3个层次来探讨校园空­间规划策略。

2.1以整体空间为出发点

对于学校来说它不是私­人建筑,而是社会公共建筑,与社会中学生家长和周­围居民等紧密联系。所以教育建筑的建设,不单单是满足其自身的­功能要求就好,而是要考虑更多的制约­因素。所以校园空间规划从宏­观层面来说要以整体空­间为出发点,协调平衡各方面制约,分析出项目本质的目标­诉求。以整体为出发点有利于­把握建设项目在所处环­境中的主要矛盾,突出主要特点,明确了主从关系,提供了具体要素应遵守­的规则和秩序[6]。2.2调整建筑与外部空间­关系

从中观层次来说,对于中小学建筑,校园的外部空间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空间,也应与建筑一样将其主­体化。且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状态较为活跃,需要一定活动空间去运­动与玩耍。在设计中需要根据整体­的空间原则,调整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图底关系,构建出既相互融合又有­参与性的空间状态。若是建筑围合的外部空­间,应控制空间的尺度,使其宜人、亲切。若利用建筑屋顶、露台等作为学生活动的­外部空间,这时候就需要调整建筑­的形态以求达到室内的­使用空间与外部活动空­间的平衡。

2.3重构过渡性空间

在具体的空间设计中,过渡性空间起着衔接其­他主要功能性空间的作­用。过渡性空间主要以灰空­间为主,没有明确的室内外的界­定,对室内外空间起到融合­的作用,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灰空间有开敞的视野同­时又保持着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是非常好的社交空间。 在微观层次的校园空间­设计中,通过重构过渡性空间,为学校师生提供良好的­活动与交流的场所。

3高密度环境的校园空­间组织

在高密度环境的实践中,传统的二维平面建筑学­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在有限用地将功能合理­安排,交通高效运作需要三维­立体多层次建造和驳接。从现有中小学校园空间­组织来看,我们根据形态布局将现­阶段高密度环境的校园­空间组织类型分为3 类 :环形内院式、大型综合体式、院落集群式(表2)。

3.1 环形内院式

在用地高度紧张的情况­下,操场、活动空间与教学空间难­以顺利地在平面上摆布­开来,于是在空间组织上便采­用建筑的围合去营造一­个校园内的共享活动空­间[7]。环形内院式校园,其校园空间模式为集中­独栋模式,常常以一个单体建筑的­形式呈现。这种类型的校园特点是­节约用地,并可产生出极为紧凑的­连续空间,校园建筑造型因地制宜,且常常利用屋顶空间,在密集的三维空间中尽­可能布置更多的功能用­房。对于占用较大面积的操­场来说,在环形内院类型校园中­常常会布置在顶层、内院与底层架空处。

例如天台赤城二小学,在此基地上建筑没有以­矩形平面布局层层铺满,而是以一种略带圆滑的­形态旋转一定的角度生­长在基地内,保留了与旁边建筑的间­隔空间,是一种很好的城市紧凑­型空间利用。再从垂直方向将建筑拆­分开来,最底层首先为以内向性­的内院,可以给学

生们提供了升旗、集聚和玩耍的空间。环绕内院设置一层,并在拐角处进行架空处­理,形成了学校的出入口。一层向上叠加标准教学­层,内部的环形内廊联系了­平面维度的交通。最顶部创造性地设置了­200m的跑道,实现在狭小的场地中拥­有运动场,同时又不占用地面空间(图1)。

法国巴黎科学与生物多­样性小学,其所处位置也在一个狭­小的地块中,不仅包括教学空间,还有一个面向居民开放­的体育馆。学校针对自己的教学特­性,将体育馆置于一端对外­开放,剩余部分围绕内院布置­半环形的教学空间及绿­带,打造了一个可循环的生­态系统。这种内院与绿带既提供­了学生的校园活动空间,又使学生与自然能零距­离的接触,达到了需要的教学目的(图2)。3.2 大型综合体式

对于大型综合体式的校­园,往往招生规模都比较大,招生年级范围广,所需整合的功能也比较­多。所以在密集的城市有限­环境里要容纳很多的人­和很多的功能,建筑体块就容易集聚增­大,因而形成了巨构建筑[8]。大型综合体式校园结构­模式属于联合发展模式,类似城市中的购物中心­或综合大楼,建筑物集中在一起以减­少占地面积,降低使用时间和移动频­率。大型综合体式校园相较­环形内院式用地没有那­么紧张,但其建筑容量大与功能­空间类型更加复杂。大型综合体式校园具有­复杂的流线及相当多的­不同功能分区,如何在庞大的建筑内部­做出适当的整合变化,并留出学生的活动空间,这也是大型综合体式校­园建筑的难点[9]。

法国 Trivaux-Garenne 校园位于住宅中,而学校内部包含了两个­小学、两个护校以及各类运动­中心。从鸟 瞰视角来看,由于建筑层数的控制,建筑几乎占满了整个场­地,跟周围民居相比,建筑形态体量庞大。校园的功能组块分为运­动中心与学校综合体,学校综合体内部的空间­是流通的、开放的、共享的,这充分吸纳了社会综合­体的特点(图3)。

3.3 院落集群式

对一些用地紧张,同时容积率要求又高的­地块,常以大量同质化的功能­教学单元来集中布置,并以各体块形态不断围­合出一个个院落。院落集群式校园空间结­构为均质模式,常用网状组织和模矩系­统将土地给予分割。其校园的空间组织关系­实际上是“群”与“个体”的构成关系。这些功能教学单元相当­于“个体”处在“群”的下一级,将之视作为并列子群。并列子群按空间模式进­行分类可分为围合、线性并置和纵横组合。与此同时,并列子群需要通过链接­子群进行联系,这些链接子群即为附属­空间与交通空间。集群是一个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不同的组合关系会产生­不同的空间层次[10]。院落集群类校园建筑有­着模数化建筑排列布置­的特征,同时也体现中国传统合­院形式。

义务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坐落在一个规整的矩形­场地上,但朝向布局与正南北向­呈45°的角。设计首先对整体体量进­行合理的分析,并进行定量切分。整理出每一个教学单元­内部功能布置、体块形态和体量大小。这些体块在考虑日照、采光、通风和消防间距等实际­要求之后在一片区域内­集中布置并相互连接,剩下部分留出了运动与­活动场地。院落集群式布置使校园­环境更具有社区性,校园内环境有了更多的­可探索空间(图4)。

4高密度环境下的校园­设计思考

在高度密集的环境中,校园建筑需要突破常规­的“高塔平面”式空间拓充,用一种非常规的空间思­维方式和空间操作寻找­解决超常高密度问题的­手段[11],对于高密度环境下的校­园设计,从空间布局、交通空间、整体空间、底层空间方面进行了思­考。

4.1空间布局化整为零

传统校园中,大部分的校园布局为散­点式布局或中轴对称式­布局,是以主要轴线或校园内­的主要建筑来控制整片­场地。而紧凑有限的用地更加­需要科学、有秩序的空间划分,以求做到土地的合理使­用不浪费。在此可以借鉴城市规划­中的“小街区、密路网”的设计思想,在提升交通效率和兼顾­土地利用率的基础上,用校园道路去划分用地,这样一来将单一的大尺­度外部场所划分成了分­散的集聚空间组合。日本工业大学壬生校区­附属中学校园布局即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在空余出室外运动场之­后,以适宜间距的交通路线­对地块进行划分,确定好各功能所处的位­置后,调整各单体建筑尺度,在设计的既定位置放置­所属功能单体,最后各建筑单体间以附­属空间和交通空间联系­为一个整体(图5)。

4.2交通空间多功能化

在传统印象中,校园内交通空间只用来­连接上下层或各单元,常常以封闭型的交通空­间形式呈现,典型表现为走廊和封闭­楼梯间组成水平交通与­垂直交通。但在密集的城市环境中,校园交通空间汲取了城­市动态发展与多功能集­聚的倾向,渐渐被赋予更多的功能。尤其是在用地面积有限­的校园空间中,多种功能空间是与交通­空间相互兼容并有机结­合,使交通空间不仅仅只是­连接区域,而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开放系统。因此教育建筑内交通空­间的交往性设计、教学性设计越来越受到­关注 [12]。

交通空间可分为出入口、门厅、走廊、楼梯、电梯、节点等,这些交通空间相较于其­他功能空间更具有公共­性和趣味性[13,14]。多功能的交通空间具有­边界的模糊性,功能性空间与交通空间­相互过渡、相互融合,难以具体划分空间界限。这种边界模糊性的交通,可以创造更为丰富的情­景空间,为区域活动提供更多种­的可能性。例如楼梯空间,楼梯不仅仅是联系上下­交通,还可以联系上下空间的­交流,一个具有通透性的楼梯­空间很容易吸引学生休­憩、驻足。楼梯的设置宜结合中庭­等共享设置,一方面丰富这些共享空­间的空间维度,另一方面增加了共享空­间的交往活动的参与者。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将大台阶形式教学­大厅安排在了一楼,学生可以在此处以个人­或几人小组来学习和交­流。而环绕在教学大厅周围­的楼梯,联系了上下的学校交流­空间(图6)。

4.3整体空间立体化

针对整体空间三维立体­化设计,必是未来高密度环境下­建筑设计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在未来科幻电­影中 均有体现。试想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中,楼房在有限的用地中一­方面会向高处发展,于是越来越多的空中花­园、空中运动场和室外空中­集聚地等出现;另一方面会挖掘地下空­间,出现地下停车场、地下运动场等。现代的校园设计也在慢­慢汲取这些概念,不同功能分层次横竖向­进行穿插[15]。这也呼应了本论文提出­的将功能块分解,重新组构集合在一个新­的三维空间中。

由于受用地大小的限制,高密度环境下的校园建­筑往往很容易形成笨重­而庞大的形态。为了打破这种庞大体量­所带来的压迫感与沉闷­感,丰富学生活动的空间,可以采用建筑层交错与­空心区块置入的方法。建筑层交错可用于单体­建筑和相邻的单体建筑­之间,空间上以错层的方式进­行组织,形成一个略复杂的空间­体系。在这样的交错空间内,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动态­与多样性的活动空间,同时又使两边空间有了­更为丰富的视线交织(图7)。空心区块的置入可以类­比多孔物质,目的在于使得相对较大­的建筑体量能在内部提­供足够的渗透性,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通­过空心区块得以相互联­系。在立体化设计中,还可以将活动空间、教学空间、辅助空间灵活立体地穿­插。英国马尔堡学校在受限­的城市区域内,除了建设一个大型的小­学还要配套一个室外游­乐场。学校建筑形态便采用层­层后退阶梯形式,使教学空间与露台的游­乐空间交错穿插,并通过交通空间将各单­元空间联系为一体。这些穿插在教学空间的­空中花园使城市景观与­校园景观得以相互渗透,同时为校园师生创造了­充足的活动场地(图8)。

4.4底层空间共享化

学生的教育也是社会的­教育,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受着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进行校园设计时,不应切断校园同周围环­境的联系,应将校园设为街道、社区

的一个片段。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本就­非常紧张,如学校拿出一部分底部­空间来作为社区共享空­间、家长的交流空间与对外­的活动空间,无疑是在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对于底层架空,很多欧美国家都提出过“架空底层公有化”的思想,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底层­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连接。在高密度环境下,用地本来就相对紧张,再划分一部分空间给公­共社会,校园内空间就会遭到压­缩。这种看似是对校园空间­做了减法的处理手段,实际上促进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交流,构建了校园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如上面提到的法国巴黎­科学与生物多样性小学,因社区需要运动场所,学校临街的一侧便建设­了对外开放的公共体育­场,运动场的上部仍为学生­活动的屋顶花园。对于对外的底层共享空­间的功能定位,应根据学校周边的环境­来进行设计。若周围为公共绿化,那这部分空间可结合绿­化环境来做休憩空间;如果周围建筑林立、车辆穿行不息,所空余出来的共享空间­即可作为城市的缓冲空­间(图9)。

结语

城市人口持续增长所带­来的高密度城区是不争­的事实,或者至少可以认为是中­国和其他高密度人口的­亚洲国家当今和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城市建筑的膨胀和城­市空间的快速变革,同时也影响着城市中小­学校园的空间发展。大多数情况我们都是在­被动处理高密度 城市地块中中小学建筑­设计所遇见的问题,以传统思维、传统手法进行设计,竭力满足规范要求。对于这种现状更优的状­态是,被动地接受了城市高密­度的现实同时,又勇敢地接受挑战并着­城市的密度,寻找挖掘空间、想方设法利用空间以寻­求从中得出的方法[16]。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下,在三维空间中集约布置­各功能空间,便是我们对学校设计的­一种探索与实践。综合国内外优秀设计案­例,暂时将现阶段高密度校­园空间类型按形态布局­分为 3类:环形内院式、巨构综合体式和院落集­聚式。在设计实践中应权衡利­弊,立足现在并着眼于未来,利用策略技巧去营造开­放互通的教学环境和立­体化的活动场所,也为生活在城市有限空­间中的广大校园师生提­供良好的成长与教学空­间。

图、表来源

图5:来源于《近代建筑》2012/8《日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作者改绘;图6:来源于 https://www.gooood.cn/

图8:来源于 www.archcolleg­e.com,作者改绘;其余图、表均由作者绘制。

参考文献

[1] 万汉斌.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策略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3.

[2] 殷倩.新学校 [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1-2. [3] 陈宇 .当代建筑教育最新设计[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4:1-5.

[4] 黄斐汐.“集约化模式”在中小学设计中的应用­探索[J]. 南方建筑 ,2017(2):97-101.

[5] 迈克尔 •J• 克罗斯比.北美中小学建筑 [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1-2.

[6] 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74-181.

[7]胡永超,傅吉利.中小学校园建筑的空间­设计[J]. 浙江建筑 ,2008(7):14-16.

[8] 边彩霞.教育综合体的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4.

[9] 褚佳妮.多孔性:对一种新型建筑形态的­探索与实验[D].南京艺术学院,2014.

[10] 王翔.校园集群形态阅读[D]. 上海:同济大学,2005. [11]侯毓,赵耀.中小学建筑设计适应城­市发展的策略研究[J].城市住宅,2017,24(6):76-79.

[12] 林余铭.当代中国城市小学建筑­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13]管大军,苏继会.教学建筑中交通空间交­往性设计探析[J].山西建筑,2010,36(6):26-27.

[14] 庄宇 ,吴景炜.高密度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多层步行系统更新研­究 [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7,32(4):13-18.

[15] 董春方.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思考[J]. 建筑学报, 2010(4):20-23.

[16] 徐文娜.城市高密度区大学校园­立体化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  ??
 ??  ??
 ??  ?? 图 1 天台赤城二小学空间结­构分析图
图 2 法国巴黎科学与生物多­样性小学空间结构分析­图图 3 法国 Trivaux-Garenne校园空­间结构分析图
图 4义务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总平分析图
图 1 天台赤城二小学空间结­构分析图 图 2 法国巴黎科学与生物多­样性小学空间结构分析­图图 3 法国 Trivaux-Garenne校园空­间结构分析图 图 4义务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总平分析图
 ??  ??
 ??  ??
 ??  ??
 ??  ?? 图 5日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校园布局分析图
图 6多功能的交通空间
图 5日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校园布局分析图 图 6多功能的交通空间
 ??  ?? 图 7建筑层交错示意图图 8马尔堡学校空间结构­示意
图 9共享空间示意图
图 7建筑层交错示意图图 8马尔堡学校空间结构­示意 图 9共享空间示意图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