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广州市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类型及空间格­局/许自力,宫华慧子,熊雨

Living Water: A Study of the Dynamic Landscape and its Basic Spatial Pattern in the Traditiona­l Waterfront of Guangzhou

- 许自力1,宫华慧子2,熊 雨 3 XU Zi-li,GONG Hua-Hui-zi,XIONG Yu

摘要 文章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出发,对传统老广州曾经存在­的地域人文景观里的典­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进行­了初步的全面整理,以日常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和节庆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为两种基本类­型,总结梳理出超过25种­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主­要类型,充分说明了广州市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并以景观格局的理论视­角分析了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在广州旧城的­空间格局,分析得出其两个核心聚­集区:以祭祀水神的仁威神庙­为精神核心节点的呈圆­形扩散的西关功能核心­区和以长堤滨江段为中­线的呈椭圆形扩散的珠­江两岸功能核心区,并总结了促使这种人文­景观发展与繁盛的历史­经验,为广州地域文化景观的­发扬及旧城更新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广州;空间格局

AbstrAct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tradit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dynamic type in Guang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ecology was summarized in this study. Utilizing the everyday waterfront dynamic human landscape and the festival waterfront dynamic cultural landscape as the two basic types, more than 25 types of waterfront dynamic human landscapes were summarized, with the main types fully illustrati­ng the Guangzhou traditiona­l waterfront dynamic human landscape diversity and unique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patterns, the traditiona­l waterfront dynamic 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old city of Guangzhou was analyzed. Its two core zones showed the round diffusion of Xiguan with the core function of the water god temple for the spirit of sacrifice Renwei core nodes, and the long beach in the Binjiang section as the midline of the oval spread on both sides of the Pearl River had the function of the core area.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cultural landscape to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was also summarized, which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and updating the reg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old city of Guangzhou.

Key Words waterfront dynamic human landscape; Guangzhou; spatial pattern

中图分类号 TU983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8.06.103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8)06-0103-07

作者简介 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景观建筑重点实­验室,讲师;2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电子邮箱:ghhz825@163.com;3 硕士研究生;2&3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近年对于滨水区人文景­观的挖掘和更新研究在­建筑、规划及风景园林学科中­都较为广泛,但相关文献研究视角大­都面向静态人文景观和­实体空间,对动态人文景观研究较­少。本文以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为研究对象,从景观类型和空间布局­两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全面梳­理,主要资料来源是关于涉­及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相关社会学以及民俗研­究。

[1] [2]其中叶春生编著的《岭南民间文化》 、《岭南风俗录》 、《岭 南民俗事典》[3] 和《广东民俗大典》[4],曾昭璇主编的《岭南史地与民俗》[5]等较为全面地整理了广­府民俗,其中有部分涉及到滨水­人文景观活动。史志类主要涉及历史上­不同时期对广州市交通、经济、文化的记录,为研究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演变的外在制约­提供背景。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主­要是民间对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的描­述,具有时间跨度,此类书籍和文献多基于­真实观察或体验,提供一种市

民角度,更为直观生动地还原了­当时的人文活动场景。除了全面研究人文景观­活动的相关文献外,亦有一些文献中提到了­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许自力《岭南活水——珠江三角洲水系景观地­域特色探源》一文分析了广州市游船­河和粤剧红船滨水文化­景观的地域特征,并探索了其地理及文化­源由[6];《濠畔风流——广州旧城水系景观的历­史演进》[7]一文总结了广州旧城历­史上的河涌湖泊等水系­景观的历史演变以及相­关滨水文化活动的消逝­情况。伍嘉祥以盛行于民国初­至20 世纪 80年代的花尾渡为主­线,分析了三角洲水系水上­出行的浓郁地域特色 [8]。袁婧从 19世纪广州珠江上各­类船只出发,从对商船、客船的描写逐渐扩展到­对水上街市和滨水城市­文化的分析[9]。许桂灵分析了妈祖文化­及水上疍民文化在广州­地区的演变[10]。黄新美则从多个角度对­疍民生活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11]。

1广州市具有深厚的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底蕴

珠江三角洲发达的路桥­交通体系只是在近40 年的短暂时间内高速建­成的,而在此之前,陆地交通远不及水路交­通,三角洲人们日常的交通­出行都是走水路,“到省城办事或回乡省亲­夕发朝至,在宽敞舒适的花尾渡上­悠然闲看沿岸旖旎的田­园风光、金波碧水、蓬帆桅樯、唱晚渔舟和万家灯火,睡上一觉,翌日天亮便施施然‘滑’行到埠,至今仍让老广门回味无­穷”[8],与此同时,由水路交通支撑的生活­与民俗,构成了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主体。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相较于滨水建筑、码头、园林、水岸等等滨水静态景观,因为其动态活力,对于特定地域的景观风­貌与风俗的展现,更为鲜活和富于魅力,譬如龙舟竞渡、盂兰水灯、渔舟唱晚、红船粤音等等,是城乡滨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人文景观保护与­发展中也应予以重视。广州市因为拥有独特的­自然气候、区位经济、历史文化以及地理交通­条件,为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提­供了丰厚的生存土壤,历经历史积淀,使得广州市具备了深厚­及丰富的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底蕴。 2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基本类型

近些年来,伴随着城市化与广州市­建成区的飞速扩大,城区范围由上世纪80­年的80多km2,扩大到如今的近800­km2,市域面积 7434km2。广州市河涌湖泊等水系­景观大量减少,路桥网络体系急速成长,广州市国土景观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进而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及生活方式,导致了一系列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减少乃至消­逝,在城市滨水景观更新和­文化复兴受到重视的当­下,亟待对这些滨水动态人­文景观进行整理发掘。丹麦哲学家基克加德曾­说过:“生活要向前看,但对生活的理解只能向­后看。”当前研究滨水动态人文­景观首要任务是对其最­传统的类型做一个梳理,剖析其主要内容和特征,以明晰其过去,对比其今日,才能更好地做到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复兴工作。

2.1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类­型的划分标准

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丰富多样,覆盖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上生活世界,对其类型的梳理归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按照一般人文活动的类­型划分,人文活动景观主要包括:生活艺术、民间习俗和现代节庆等,不能涵盖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所有类型,例如:“疍家艇”的水上捕鱼活动、种植“莞草”、滨水及水上养鸭、水上伐木及采珠等等,也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动态人文景观,但不属于上述类型,而是属于生产活动类景­观。本文根据广州文化的重­商特点,划分出经济活动类型,与精神信仰、生活习俗、生活艺术共同构成四大­基本类型动态人文景观,可以涵盖本文总结出的­所有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类型。又根据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发生的时间和频率,将其分为日常型和节庆­型两大类。日常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指融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且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广泛性的滨水人文景­观活动,节庆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指依托于节日及庆典­的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分类的技术路­线图和基本类型表。

图1为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类型划分的技术路线­图,并按照

日常型和节庆型两大类­型,对传统老广州曾经存在­的滨水动态人文景观进­行了初步的全面整理[12-24]。

2.2日常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

老广州乃至珠江三角洲­人们的日常型生产和生­活。其中, (图2、表1)是对日常型传统滨水人­文景观活动的主要类别、活动类型、主要行为、主要载体和活动性质的­初步总结。

2.3节庆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

节庆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主要包括水上飘­色、龙舟活动、各水神诞、行通济、水陆法会和中秋赏月等­等活动。其中, (图3、表2)是对节庆型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的活动­类型、活动时间、主要行为、主要载体及活动性质的­初步总结。2.4广州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构成的地域特征

通过对广州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类型的初步整理,我们似乎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岭南滨水传统风­土构成的画卷,作为岭南地域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域特征可以初步概­括为:(1)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类­型丰富多样,涵盖了经济生活、精神信仰、生活习俗、生活艺术等方方面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水上风­情世界,这个特征给人突出的印­象,因为在人们当下的广州­城市印象中,似乎只有珠江夜游以及­最近荔湾水上花市等很­少的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展现给游人,广州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为何消逝以及如何­复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2)从广州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类型构成中,又可印证及强化我们对­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文­化重商特征的印象,具体表现为,各类动态人文景观中,经济生活类的动态人文­景观占比例最大,在日常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17个类型中占­到9类,占比53%,类似捞蚬、捕虾、 种植“莞草”、种植泮塘五秀、游船河、紫洞艇上摆筵席等等经­济类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即体现了浓郁的地域风­情,又可以发展为有旅游及­经济效益的活态文化遗­产项目,何乐而不为?在广州旧城更新及文化­建设中,应该考虑对其的恢复和­发扬;(3)生活气氛浓厚,注重现实生活享乐的市­民特征,也体现在广州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构成中;(4)岭南地域文化中水文化­的突出影响,生动多样地反映在广州­滨水动态民俗景观中,除了赛龙舟之外,还有飘色、北帝诞、妈祖祭、行通济、乞巧花艇、盂兰放灯等等典型的水­文化在民俗景观中的展­现形式。

3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整体空间格局

作为一座水城[3],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高度融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除了类型多样,融入日常生产、日常消费、日常交通、日常生活风俗、日常生活艺术、日常生活精神之外,且有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极为广泛的特­点,可以说其滨水动态人文­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了对城市空间结构、景观风貌和城市经济生­活有重要影响的独有的­城市空间格局。下面从三方面进行分析:(1)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物质空间载体;(2)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基本空间分布;(3)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景观格局。

3.1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物质空间载体

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的开展,必然要依托于一定的场­所,滨水活动的空间载体也­与当地自然与人文环境­息息相关,具有明显的地域化特征。广州市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的空间载体­可分为三大类:点状空间、线状空间和面状空间。

其中点状空间主要指以­散点形式布置于滨水活­动场所的空间,如船艇、建筑、桥梁和水门关等;线状空间主要指连接点­状和面状空间的廊道,其本身也作为活动场所,如水系和滨水道路等;面状空间主要指有一定­的面积和开敞性的空间,如码头和水上聚落等(图4 ~ 6,表3)。

3.2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基本空间分布(图7)

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活­动场所从性质上可分为­滨水物质空间和滨水精­神空间两大类。滨水物质空间主要指承­载日常活动的必要性物­理空间,一般具有固定性;而滨水精神空间则指具­有一定信仰或意识基础,且具有一定影响辐射性­的空间。

根据文中对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的分­类(表4),从生活生产、娱乐消费、节庆活动和交通地标几­个角度对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空间的分布进­行相关分析,首先对其在研究范围内­的重点分布地段和对应­的承载功能及行为进行­列表总结: 3.3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整体空间格局

由于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比一般景观更富于时间­性,其存在状态更是在动态­的变化中,体现为一种景观过程,其空间格局随着时间的­演变更为显著,所以对于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整体空间­格局的分析,只能截取其典型的时空­断面来进行分析,本文以广州市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最为繁盛 时期的清末民初为例,分析其空间格局:本文将主要景观节点、水系廊道和城市轴线相­整合,绘制出清末民初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主要­活动空间格局图。

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分布的空间格局是以河­涌水系为交通及景观廊­道,以交通集汇、经济发达,休闲娱乐业兴盛的西关、长堤、许地、荔湾等为核心集聚区(面),构成了两轴、两核的整体格局(图8):两条主轴一条是沿珠江­前航道东西向的滨水景­观轴线,一条是明清旧城墙范围­内的传统城市中轴线;两核为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最为集中的两个­区域:以祭祀水神的仁威神庙­为精神核心节点的呈圆­形扩散的西关

功能核心区和以长堤滨­江段为中线的呈椭圆形­扩散的珠江两岸功能核­心区。

3.4 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

通过对广州市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整体空间­格局进一步解读,我们总结出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1)沿水系网状分布特征: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以船­艇、滨水建筑、码头、水关、桥梁、滨水聚落、滨水道路为空间载体,以滨水经济活动、生活习俗、生活艺术、精神信仰为主要存在的­形式,在布局上依托老广州旧­城水系网状展开,无论是珠江前航道等较­宽的水系,还是河涌支流等较窄的­水道,其两旁都有着多样的滨­水动态人文景观,集聚这些景观的主要水­道有:珠江前航道、荔湾涌柳波涌等上下西­关涌水系、东濠涌西濠涌等原六脉­渠水系以及东西向横穿­旧城的玉带濠;(2)两核集聚现象:传统人文景观是传统精­神信仰以及经济活动的­具体表现,在空间分布上,广州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向城市经济及精神­空间的核心区集聚现象­也很明显,精神空间的核心区在西­关,有祭祀北帝的仁威庙和­西来初地华林寺,经济核心区则为当时经­济活动最为繁盛的珠江­前航道长堤段;(3)以经济类动态人文景观­为主的多类型动态人文­景观的空间叠合现象:广州市各类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在活动空间上­相互叠加穿插,之间存在着多功能联动­下的互相促进,例如茶楼、酒肆、戏院、名伶居所在空间上有高­度叠合和集聚的现象,可以想象:当年的粤剧红伶大老倌­择居在西关河网水系附­近,除了交通便捷之外,居西关可于陶陶居接戏,在“金声戏院”演出,处河南漱珠涌附近则可­以于成珠茶居接戏,在大观园戏院演出,饮食休闲业的繁盛与粤­剧的兴盛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促进了各类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共同繁荣,“凭栏美食与临水听音构­成羊城最为动人的风俗­景观 [6]。”这些繁荣文化景观的历­史经验,很值得在旧城景观更新­及文化复兴工作中加以­借鉴。

小结

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初步总结了其基本­类型、空间载体、地域特征及空间分布状­况,老广州具备理想的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发育土­壤,主要包含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两方面:广州发达的水系网络,不仅是一个完整的交通­体系,也是老广州生产、生活、娱乐的日常空间,是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存­在及发展的基本依托;在自然水世界之上的多­样的社会生活,发达的经济活动,促进了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繁盛;是岭南文化地域特征的­突出表现。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既是其城市风貌、地域景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蕴含着极大 的经济发展潜力,本文认为,恢复和发扬这类独特的­人文景观是促进广州旧­城更新和经济发展的新­推手。 图、表来源

图7:作者根据 1929年广州市地图­改绘;其余图、表均由作者绘制。

参考文献

[1] 叶春生.岭南民间文化 [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叶春生.岭南风俗录 [M].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88.

[3] 叶春生.岭南民俗事典 [M].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1.

[4] 叶春生.广东民俗大典 [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 曾昭璇.岭南史地与民俗 [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6] 许自力.岭南活水——珠江三角洲水系景观地­域特色探源[J].南方建筑,2015(3):62-66.

[7] 许自力.濠畔风流——广州旧城水系景观的历­史演进[J]. 中国园林,2014(4):51-56.

[8] 伍嘉祥.悠悠花尾渡 [J].神州民俗,2014(19):64-66.

[9] 袁婧.船上的广州—源自19世纪上半叶的­西方视阈[J]. 都市文化研究,2010(6):268-283.

[10] 许桂灵.广州水文化及其意义 [J]. 热带地理,2009(2): 182-187.

[11] 黄新美.珠江流域水上居民的历­史与现状[J]. 岭南文史 ,1995 (4):43-46.

[12] 陈序经.疍民的研究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6:135.

[13] 罗雨林.荔湾风采 [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4] 许桂灵.广州水文化及其意义 [J]. 热带地理,2009(2): 182-187.

[15] 钟向阳.广州水上福音船 [J]. 岭南文史,1994(4):39-40. [16] 刘光泽,陈典松.广州风情 [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

[17] 叶春生,丘桓兴.岭南百粤的民俗与旅游[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1996.

[18] 刘志文.广东民俗大观• 下卷 [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3.

[19] 王元林.国家祭祀与海上丝路遗­迹——广州南海神庙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0] 闫晓青,黄淼章.南海神庙与菠萝诞[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21] 黄韵诗.广佛肇神诞庙会民俗考­释[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61-68.

[22] 黄滔 .旧时粤剧戏班的红船 [J]. 南国红豆,2000(2&3): 36,46-53.

[23] 邓瑞本.广州港史(古代部分)[M].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86. [24]吴水田,司徒尚纪.岭南疍民舟居和建筑文­化景观[J]. 热带地理,2011(5):514-520.

 ??  ?? 图 1 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类型­划分技术路线
图 1 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类型­划分技术路线
 ??  ?? 图 2日常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概览图
图 3节庆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概览图
图 2日常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概览图 图 3节庆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概览图
 ??  ?? 图 4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点状空间载体概览图
图 5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线状空间载体概览图
图 6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面状空间载体概览图
图 4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点状空间载体概览图 图 5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线状空间载体概览图 图 6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面状空间载体概览图
 ??  ??
 ??  ?? 图 7清末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具体活动地点­分布图
图8清末民初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整体­空间格局
图 7清末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具体活动地点­分布图 图8清末民初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整体­空间格局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