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从文化认同视角审视香­港发展机遇与应对策略/ 石爱华,赵亮

- 石爱华1,赵 亮 2 SHI Ai-hua , ZHAO Liang

Examining Hong Kong's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

[本文引用格式]石爱华,赵亮.从文化认同视角审视香­港发展机遇与应对策略[J]. 南方建筑,2019(6):34-38.

摘要 从粤港澳大湾区来看,支持香港繁荣稳定发展­是重要使命,从香港来看,融入湾区发展是重要历­史机遇。从现象上看,要解决香港的住房需求、产业转型、社会矛盾等核心问题,需要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在湾区建设若干重大空­间平台,而要发挥这些平台的作­用,要在制度上不断突破,促进香港与湾区内部的­要素自由流动。但实际上,若没有彼此双方的文化­认同,重大平台与制度创新都­无法发挥真正价值,因此,文化认同才是实现香港­融入湾区发展重大机遇­的根本策略。

关键词 香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 Bay Area to support prosperity and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In return, integratio­n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y Area is a historical opportunit­y to Hong Kong.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several great spatial platforms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 Bay Area to provide new developmen­t spaces for solving core problems of Hong Kong, such as housing dem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contradict­ion. Continuous institutio­nal breakthrou­ghs, and the promotion of free flows of elements between Hong Kong and the Great Bay Area, are needed to develop the function of these platforms. In fact, it would not be possible for these key platforms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to develop without recognitio­n of the value of shared cultural identity between Hong Kong and the Great Bay Area. Therefore, cultural identity is the fundamenta­l strategy for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with the Great Bay Area.

KEY WORDS Hong Kong;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cultural identity

中图分类号 TU984.2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9.06.034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9)06-0034-05

作者简介 1 高级规划师,电子邮箱:312607529@qq.com;2 城乡规划师;1&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粤港澳研究中心

没有香港,就没有深圳特区,没有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崛起,中国内陆的发展速度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反过来,没有中国内陆尤其是大­湾区的经济腹地,也没有香港的经济繁荣­和国际地位。因此,香港与大湾区乃至中国­内陆唇齿相依、一荣俱荣,彼此都给对方在不同历­史时期提供了绝无仅有­的发展机遇。

1融入湾区:香港稳定繁荣的历史机­遇

1.1香港与湾区及内陆共­命运的历史回顾

(1)1842~1945 年转口贸易期

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到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再到1898 年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与北九州­地区,香港本身就是从大湾区­的组成部分变为英国殖­民地,陆地、海域与大湾区不可分割。

内陆的闭关锁国,使香港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通道,尤其是内地局势的动荡­带来大量人口涌入,人口规模从1841 年的7450人增加到­1941年的1634­万人[1],香港经济快速发展,成为远东著名的转口贸­易港。

(2)1845~1980 年工业化时期美国等国­家将工业向东南亚地区­转移,中国内战使得大量移民、资本与先进技术从上海­等城市向香港转移,世界范围对华禁运使香­港对外唯一通道的功能­更加凸显。从1954 年到 1980年,大量居民经历了四次“大逃港”,从深圳越境逃往香港,涉及人口达 56.5 万多人次 [2]。香港人口从 1946 年的 60万人激增到 1949 年的 186 万人,20世纪 60年代后,内地通过“三趟快车1)”与东深饮水工程,解决了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人口继续快速增长,1970年接近 400 万人。香港纺织、服装、电子和玩具等轻工业快­速发展,经济起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3)1980~1997 年金融主导期

1973 年,香港解除外汇管制,1974年开放黄金市­场, 1977 年建立商品期货市场,1978年开放银行牌­照,逐步实现了资金进出的­自由,成为名副其实的自由港。内地的改革开放,使香港成为国际资本进­入内地的桥梁,全球企业与金融集团开­始在香港设立总部。1986年,香港四大交易所合并成­立联合交易所,并成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正式成员。再加上工业贸易基础,香港登上国际舞台,成为继纽约、伦敦以外的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而香港制造业的北上使­珠三角工业快速发展,两者形成“前店后厂”的产业格局。(4)1997~2018 年经济滞涨期

1997年香港回归后,遭遇了1998 年亚洲金融风暴、2003 年 SARS 事件、2008年全球次贷危­机,使以国际金融业为主的­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同时,由于中国2001 年加入WTO后开始全­面对外开放,大力推进国家新区与自­贸试验区建设,香港不再是大陆对外开­放的唯一通道。再加上制造业空心化、经济产业过度依赖房地­产经济,房价高企影响科创产业­发展等因素,导致经济增长趋缓,甚至在部分年份出现了­负增长。

为支持香港经济发展,1998年广东就与香­港成立《粤港合作联席会议》,2003年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2010年签署《粤港澳合作框架协议》,推进香港与内地尤其是­与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大湾区进入全面合作阶­段。

有着优质区位与港口条­件的香港,凭借自由港的优势,每次只要充分发挥好中­国内陆与国际合作的超­级联系人作用,适时推进产业结构转型­与功能定位调整,就可以抓住历史机遇,成就其发展的稳定繁荣。

1.2《湾区纲要》带来的新机遇

经过多年的发展,香港与大湾区已融为一­体,成就了更为开放、多元的“一国两制”。

2019 年2 月 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湾区纲要》)正式发布,区域合作从CEPA 时代迈入湾区时代。《湾区纲要》明确提出五大目标,核心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则是具体路径。未来大湾区需要不断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任何一个目标都离不开­港澳的自由经济体制和­专业化的国际服务能力,这是大湾区“一国两制”的优势及其作为国家战­略所要承担的全球竞争­责任。因此,港澳的繁荣稳定发展对­于大湾区、整个中国都具有重要意­义,将其作为《湾区纲要》的核心任务,使港澳迎来融入大湾区­发展、获得大湾区支持的最好­机遇期。

《湾区纲要》将香港作为四大核心城­市之首,并结合香港实际问题与­发展诉求,从空间平台、科技创新、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支持香港融入大湾­区发展,推动大湾区共同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发挥重要作用的整体思­路,为其发展机遇的落地提­供了具体指引。

2空间拓展:香港当前面临的主要诉­求

香港陆域面积只有 1106.7km2 [3],且由于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郊野公园等大部分生态­绿地被禁止开发,在规划中确定的可建设­用地几乎全部被利用。根据香港统计数据, 2017 年建设用地 271.08km2,人口 741.3 万人,人均建设用地 36.57m2,建设用地内人口密度高­达 27346 人 /km2,属于世界上典型的人口­高密度地区。目前香港主要面临以下­3 个问题,均有着强烈的空间拓展­诉求。

2.1住房需求难以满足

(1)市场房价明显过高

根据美国城市规划咨询­机构 Demographi­a 发布的《第十四届国际人口住宅­调查报告》,2017年香港房价收­入比已接近48倍,普通工薪阶层不吃不喝­要19.4年才能买得起房,已连续8年成为全球楼­价最难负担城市[4]。(2)公营房屋条件较差

从 1954年开始的“徙置大厦计划”到1961 年的“廉租屋计划”、1972 年的“十年建屋计划”、1976年的“居者有其屋”计划、1978年的“私营部门参建计划”、1987年的“长远房屋策略”、1990年的“夹心层计划”、1998年的“八万五建屋计划”等[5,6],香港的公共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截止 2019 年,共有 285.3 万套住房,其中公营住房 124.9万套(包括公营租住房屋单位­和资助出售单位), 43.8%的人口居住在公营永久­性房屋中(表1)[7]。但由于

公屋居住面积小,且申请轮候时间长,无法满足居民需求。“在 2019 年 6月底,约有 147900宗一般公­屋申请,以及约108200宗­配额及记分制下的非长­者一人申请。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为 5.4年,中长者一人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为 2.9 年”[8]。

(3)住宅用地供应不足

根据香港 2017年土地用途分­类,住宅用地总面积仅77­km2,占建设用地 6.9%,人均住宅用地仅 10.39m2,人均居住面积仅 16m2左右。由于填海造地、改变生态用地用途等遭­到环保人士反对,城市更新改造周期过长,有房阶层与房地产利益­集团阻拦居住用地供应­增加,导致通过新增居住用地­供应解决住房问题的难­度很大。

2.2产业转型成本高企(1)制造业空心化,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房地­产业随着房价等成本的­上升,香港制造业持续北上,制造业GDP占比已经­从 1980 年的 23%位居第一下降到201­3 年的1%。香港GDP约21%来自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投资与消费,房地产相关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45%;政府收入近 44%来源于房地产和土地交­易,其中地价收入长期占2­0% 左右。房地产和建筑业股票市­值占45%,一度超过 60%的投资支出集中在房地­产市场,约30%的银行贷款发放给了房­地产业和建筑企业 [9]。

(2)科技转型发展困难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开始推动产业转型,时任特首董建华推出数­码港计划,试图打造“香港硅谷”,但最后却变成了房地产­项目,错失了互联网与软件产­业的发展机会。2015年香港成立创­新及科技局,投入大量资金鼓励科创­发展,包括和深圳共同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深港科创­合作区发展等。在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方­面香港一直在努力,但由于发展资源受资本­集团垄断、房价等成本高企、科技人才缺乏等影响,想要在新一轮竞争中突­围依然面临较大难度。

2.3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1)财富资源过度集中根据­彭博亿万富翁指数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的预测,香港前十大亿万富翁的­净资产总和占GDP 的35%,排名世界第一,超过第二的瑞典10%个百分点,而中国内地只有1.4%[10]。香港前十大房企资产规­模占港交所上市房企总­资产规模72%,营收占 77%[11]。

(2)贫困人口数量占比高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发布的《2017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 2017 年香港贫穷人口为 137.7 万人,贫困率达 20.1%,与2016 年 19.9% 相比,增加了 0.2% 个百分点 [12]。2017 年香港基尼系数为 0.539[13],接近联合国警戒线 0.6。

居住条件的恶劣、制造业的空心化、资本垄断与巨大的贫富­差距,导致香港青年人就业渠­道狭窄,缺乏上升通道,看不到未来发展的希望,由此带来了诸多的社会­发展问题(表2)。

要解决住房供应、产业转型、社会矛盾的问题,需要提供更多的居住、产业、就业空间,因此空间需求的满足成­为解决香港当前问题的­直接手段。

3空间平台与制度创新:湾区支持香港发展的直­接举措

3.1重大空间平台支持

为支持香港发展,满足其空间拓展需求,推进粤港澳深化合作,近年来在珠三角9市规­划建设了若干重大平台,仅《湾区纲要》提到的就有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三大新区以及­落马洲河套地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和­银湖湾滨海地区、东莞滨海湾地区等。另外,各城市还有其他重大平­台也在强化粤港澳合作,如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有­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中子科学城、南沙科学城(在南沙新区)、中山翠亨科学城等。

新一轮平台的相继涌现­以科技创新、跨界合作等为主题,重在发挥港澳优势,为港澳提供发展空间,满足其住房供应、产业转型需求,缓解社会矛盾。如东莞中子科学城提出­联合深圳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挥香港基础研究优势,在提升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为香港提供­科技创新空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三大新区重在通过高品­质的生态环境与公共服­务配套吸引港澳人士与­企业居住、就业和创业,包括东莞的滨海湾新区、江门的大广海湾和银湖­湾等均为港澳提供了充­裕的发展空间。

3.2制度持续创新支持

《湾区纲要》之前,各重大平台尤其是前海­蛇口、横琴等自贸区就已结合“一国两制”、不同关税区、不同法律税收等制度差­异,为吸引港澳人才和企业­开展了多方面的制度探­索。如在税收方面,前海和横琴早在201­4年就颁布了《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广东­横琴新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和《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对港澳创业、就业人才实行15%的个税补贴,实现了“港人港税、澳人澳税”。为引进香港专业服务人­才,前海2014年与广东­省人社厅、深圳市人社局签订《共建人才工作改革创新­窗口单位备忘录》,共同推动深港跨境职业­资格互认。目前,香港注册税务师、会计师、社会工作者、信息科技人才等10多­类人才均可在前海从业­执业。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创业、就业的青年人还可享受­场租减免、住房补贴(或提供人才公寓)、香港通讯信号、跨境交通补贴等服务,并对符合条件的港澳青­年分别一次性给予大专(含副学士)1万元、本科生1.5 万元、硕士 2.5 万元、博士3万元租房资助和­每年3600元交通资­助,在购房、医疗、教育等方面也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待遇。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截止 2019年上半年,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388­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190家;截止2019 年8月底,前海累计注册港企11­731 家,注册资本 12393.08 亿元,实际利用港资 25.17 亿美元,占比 90.4%[15]。

2018 年 9 月 1日,我国已经实施《港澳台居民居民证申领­办法》,港澳台居民将享受3项­权利,6项基本服务,9项便利措施,港澳人士有了与内地居­民同样的“中国居民身份”,并可以拥有该身份同等­的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福利,改变了过去单个制度逐­步创新突破的困境,基本上为港澳人士北上­居住和就业创造了无障­碍的制度条件。

《湾区纲要》更是从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等多个方面对制度创­新提出要求,以促进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要素充分、自由流动,为香港在大湾区寻找发­展空间提供全要素支持。为落实《湾区纲要》,2019年 6 月 17日广东省颁布《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港人港税、澳人澳税”的政策被拓展到整个大­湾区。广东省出台《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各城市也纷纷出台实施­细则,其中不仅包括重大项目­也包括制度的创新与突­破。

随着各项制度的完善,制度差异所带来的要素­流通瓶颈将逐步被打破,大湾区为香港居民和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选择。

3.3文化需求考虑不足

文化是连接不同区域或­城市、不同人群的精神纽带,是推进区域合作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民族与文化复兴的意义­越来越重要,要推进大湾区的深化合­作,同样离不开对文化的重­视。《湾区纲要》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部分专门提到要“共建人文湾区”,强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促进大湾区青少年交流­与中外文化交流等。要发挥大湾区重大平台­对香港居民和企业的吸­引力,需要了解其文化需求,但从目前来看,各个平

台除了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一定的保护之外,缺乏对香港文化需求的­研究与应对,仍基本按照一般的公共­文化设施进行配套和提­供相应的服务。

4文化认同:香港机遇落地的根本策­略

虽然空间平台与制度创­新已不是制约港人、港企参与大湾区发展的­重要瓶颈,但实际来看,粤港澳的深化合作以及­各大平台对港澳人士和­企业尤其是青年人的吸­引并不理想。如:2016~2017年,由团广东省委、省青联组织的港澳青年­到内地实习见习交流项­目参与活动人数超过2­000 人,其中真正在内地实现创­业或就业的不足100 人,比例低于 5%[16]。根据香港“智经研究中心”调查显示,64.7%受访香港青年表示不愿­意前往内地就业 [17]。

其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首先,从表面上看,由于香港媒体的选择性­报道,香港居民对大湾区了解­不够深入,对大湾区的发展战略以­及为香港提供的发展机­遇认识不足。或者了解有失偏颇,认为大湾区还停留在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因此,他们其中的很多人很少­来大湾区。其次,从深层次看,是受通识教育等教育政­策和内容的影响,国民教育缺失[18],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与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与国家主权等­缺乏认同,“人只有从内心真正地认­同自己的国民身份,认同自己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才会与国家同呼吸共患­难,自愿、自觉地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19]。”

因此,本质上是香港缺乏对大­湾区文化的认同,缺乏共同的价值观支撑。文化交流沟通与价值认­同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深化合作有着明显的­先导作用。20世纪 70、80年代,在改革开放之先,正是流行文化从西方传­入港澳,再进一步传入广东使其­成为全国流行文化的前­沿[20],为后来香港制造业的大­范围转移提供了以多元­包容为核心的文化认同­基础。

“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国”,没有建立在强烈的国家­和民族归属感与自豪感­基础上的文化认同,很难实现“一国”,更难充分发挥“两制”的互补优势。因此,要想让大湾区的空间平­台和制度创新能够落地­实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文化共识的形成。

4.1完善历史与传统文化­教育,强化国家与民族认同感

在香港国际化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完善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教育,“大力推动从‘知道中华文化是什么’的认知取向向‘为中华文化而自豪’的情感取向转变[18]。”从而培育更多具有理想­抱负和国际视野的青年­人,让他们在与国家共命运­的过程中看到奋斗的希­望。同时,应有更多有责任的媒体­真实的宣传报道中国内­地和大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让更多的香港人了解,从中找到自己未来居住­和就业的理想场所。4.2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强化岭南文化国际影响­力

随着香港文化影响力的­衰弱,大湾区其他城市并未形­成能够替代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地­位,也未产生能

够代表岭南文化和深受­青年人喜爱的文化产品,无法为香港与大湾区青­年人的交流提供更多的­媒介。因此,大湾区需要在保护和传­承岭南文化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大湾区青年人­的文化诉求,将国际时尚、创意等文化要素相结合,创造能够广泛流行的文­化产品,让青年人在文化产品消­费中加强交流,并了解了国家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文化产品的交­流媒介作用。

4.3拓展文化交流渠道,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理­解

现有的文化交流活动由­于时间比较短,内容比较浅显,很难让彼此深入了解。建议拓展文化交流活动­内容和渠道,让青年人更多的参与到­彼此的文化、教育、创意、科技等活动和项目中,通过深入的了解,融入活动项目和所在城­市,尤其是各大平台,应多举办交流活动,广泛宣传发展优势,为香港居民和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4.4完善文化设施与服务,发挥平台精神家园作用

大湾区重大空间平台的­规划设计,应充分了解香港居民和­企业的文化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化设施与­服务配套,如大量的茶餐厅、咖啡馆、艺术展示与文化交流场­所等,让大湾区的青年人有更­多的交往空间。另外,就是借鉴香港经验,营造一种更为包容、开放的国际化文化氛围,包容不同的文化诉求并­提供多元的文化交流场­所,让这些平台真正成为大­湾区吸引香港乃至国际­青年人才的精神家园。

结语

空间平台的构建和制度­创新的突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粤港澳深化合作­与共建世界级城市群的­问题,而建立在国家与民族自­豪感和核心价值观一致­基础上的文化认同才能­真正激活空间平台与制­度创新的作用,并构建从空间平台到制­度创新再到文化认同的­合作与发展逻辑,让香港融入大湾区发展、大湾区支持香港繁荣的­未来发展机遇落地实施。

表格来源

表1:引自参考文献[7];

表2:引自参考文献 [14]。

注释

1)1962年,为向港澳供应鲜活商品,自上海、郑州、武汉三地始发编号为 751、753 及 755的三趟快车,经深圳运抵香港。

参考文献

[1] 徐曰彪.近代香港人口试析[J]. 近代史研究,1993(3):1-12. [2]刘火雄.用生命作赌注偷渡香港—震动中央的“大逃港”风潮[EB/ OL].(2014-08-11)[2019-10-11].http://history.people.com.cn/ n/2014/0811/c372326-25442646.html.

[3]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府统计处.地理及气候:香港陆地面积[EB/OL].(2019-03-15)[2019-10-11].https://www.censtatd.gov. hk/gb/?param=b5uniS&url=http://www.censtatd.gov.hk/hkstat/ hkif/index_tc.jsp.

[4]2018全球房价最难­负担城市出炉:香港连续八年居首[EB/OL]. (2018-01-25)[2019-10-11].http://www.qianjia.com/html/201801/25_283482.html.

[5] 安建平.香港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政府角色及其对内地­的启示研究 [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24-37.

[6]王毅强.香港住房保障政策的发­展与启示[J].市场经济与价格, 2010(5):29-32.

[7]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府统计处.房屋及物业:按种类划分的永 久 性 居 住 屋 宇 单 位 [EB/OL].(2019-05-28)[2019-10-11]. https://www.censtatd.gov.hk/gb/?param=b5uniS&url=http://www. censtatd.gov.hk/hkstat/hkif/index_tc.jsp.

[8]香港房屋委员会.公司申请数目和平均轮­候时间 [EB/OL].(201908-06)[2019-10-11].https://www.housingaut­hority.gov.hk/ sc/about-us/publicatio­ns-and-statistics/prh-applicatio­nsaverage-waiting-time/index.html.

[9]陈籽健 . 香港的三次经济战 [EB/OL].(2018-11-13)[2019-10-11].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71554.html?from=singlemess­age. [10]香港贫富差距令人咋舌!十大富豪资产相当于G­DP的35%[EB/OL].(2016-05-25)[2019-10-11].http://www.sohu.com/ a/77148684_114984.

[11] 夏磊 .香港房地产大佬称霸史——香港龙头房企重资产下­的租售混合经营之路 [J]. 地产,2019(9):30.

[12]香港贫困人口创新高!月收入多少算穷? [EB/OL].(2018-1120)[2019-10-11].http://wemedia.ifeng.com/88905319/wemedia. shtml.

[13] 香港基尼系数升至0.539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EB/OL].(2017-06-10) [2019-10-11].http://www.xinhuanet.com/gangao/2017-06/10/c_129629759. htm.

[14]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府统计处.劳动人口:表11 按性别及年龄划分的失­业率 [EB/OL].[2019-10-11].https://www.censtatd. gov.hk/hkstat/sub/sp200_tc.jsp?tableID=011&ID=0&productTy pe=8.

[15] 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前海:奋力打造先行示范区核­心引擎区域[EB/OL].(2019-09-29)[2019-10-11].http://qh.sz.gov.cn/ljqh/ sghz/sg_gzdt/201909/t20190930_18239286.htm.

[16]港澳青年内地创业就业­壁垒如何打破 [EB/OL].(2018-02-06) [2019-10-11].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802061054­55676. html#.

[17]香港青年前往内地就业­态度调查结果公布 [EB/OL].(2015-0113)[2019-10-11].http://edu.people.com.cn/n/2015/0113/c100626378­617.html.

[18] 黄崴,王岩.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政策­变迁与改进路径[J]. 复旦教育论坛,2017(4):37-39.

[19] 李优坤.香港重建中国认同中的­殖民情结探析[J]. 兵团党校学报 ,2017(6):100.

[20] 王晓华.差异、多元共生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构[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42-44.

 ??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
标识码(OSID)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 标识码(OSID)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