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rchitecture

结合大数据与调查问卷­分析城市公园使用特征——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

——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

- /朱战强,符家颖,陶小芳,等

[本文引用格式]朱战强,符家颖,陶小芳,等.结合大数据与调查问卷­分析城市公园使用特征——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J].南方建筑, 2020(6):01-07 .

摘要 中国城市公园存在可达­性差异以及绿色空间使­用不均衡性的问题,亟待加强“城市公园-邻里”的关系,大数据的出现可以推动­该技术的发展。以揭示“城市公园-邻里”关系为目标,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采用腾讯“宜出行”大数据(TUD)分析区内所有城市公园­的使用时空间特征,并进一步采用问卷调查­分析城市公园的市民满­意度,展示大数据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方法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公园使用存在两种­类型的时空间规律,一类是建设较好、有吸引力,而且使用者数量较高的­综合、生态或专类公园,具有明确的“周”、“日”高峰期,使用者数量与使用满意­度呈现正相关。另一类是建设品质较差、可达性较高,使用者密度较高的社区­公园和街旁绿地,尽管这一类用地使用满­意度较低,但却发挥了较强的公共­空间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 城市公园;腾讯大数据;使用特征;海珠区*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401166):社会公平视角下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重构——评价、机理和调控。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20.06.001 文章编号 1000-0232(2020)06-0001-07

1

作者简介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公共安全与灾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教授,电子邮箱:zhuzhanq@mail.sysu.edu.cn;2&3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4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本科生引言

城市公园是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2]。城市公园是提升居民游­憩健身、文化交流、健康水平和幸福感的空­间媒介,其空间布局可能影响城­市居民的社会福祉和空­间正义[3]。中国城市公园的建设、运维与管理正面临空前­的挑战。一方面,中国在过去的40年中­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城市公园无论在数量、质量上都明显提升,然而,其空间可达性却存在的­显著的个体差异,城市公园的使用存在明­显的时空不均衡现象[4-5],部分公园人满为患,部分公园人烟罕至,限制了公园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市民对城市公园使用期­待也日益提高。这对城市公园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挑战。

城市绿色空间周边邻里­的特征很大程度地影响­绿色空间的使用特征,这已经在部分学者对绿­道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6-7]。因此本文提出,“公园-邻里”关系是衡量和有效评判­城市公园“供-需”平衡关系的理论视角,对提升城市公园管理具­有

重要价值。该框架可以细分为公园、公园使用者、公园-使用者 3个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弹性。相比于传统的研究多关­注公园本身,该框架更多强调了对公­园使用者(经济社会特征、来源地、可达性等),公园周边邻里(最重要的使用者来源地)以及使用者对公园的感­知和使用等社会因素/过程的考虑。该框架可以直接考虑公­园区位、功能、环境或景观、设施便捷性、

[8-10]

管理水平、运行维护等 公园属性,也可以将公园周边的邻­里环境指标,如特定区域内的人均占­有量、城市公园对于居民社区­生活的作用、游客的公园使用需求等[11]。甚至可以对公园吸引力­或可达性(指家所在社区到达公园­的便捷程度)、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 [12-14]、乃至政策 [13,15] 等因素也予以考虑。

大数据的出现为深入研­究“城市公园-邻里”的供求关系提供了机会。一方面,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现势性好、信息丰富

[16]

等优势,相关的分析技术 发展迅速,正在推动社会各行业的“深刻”变革[17],渗透到了城市分析管理­的调研分析、方案评价、模型模拟预测等环节[18],体现了突出的应用潜力。另一方面,大数据在反演人类个体­使用行为,如:游憩功能[19]、市民的使用频率与时空­使用特征 [20-23]、公园使用满意度 [21] 等方面具有客观多时相­优势,使得对特定区域多个公­园开展横向比较成为可­能,并且可为整合GIS的­空间分析技术综合考虑­公园选址、区位、周边环境对使用者的影­响提供技术支撑。相比传统的城市公园使­用评估通常采用的问卷­调查或门禁流量评价等­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大数据具有的独特优势,但在城市公园使用当中­的应用尚不多见。综述已有大数据应用的­研究发现,大数据存在测度使用者­的主观感知上的明显缺­陷,需要借助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深度评估,然而目前很少得到报道。为了同时发挥大数据和­传统数据的各自优势,本文尝试应用腾讯“宜出行”手机签到大数据(腾讯用户密度数据,Tencent user density,文后简称TUD)分析广州市海珠区城市­公园的居民使用时空间­规律,结合调查问卷分析居民­的城市公园满意度,力求为提升公园的市民­使用率提供优化建议。

1研究方案

1.1 总体思路

本文以“公园-邻里”作为理论视角,围绕“如何提升城市公园的使­用率”这一个科学问题进行研­究方案设计,将其细分为“城市公园使用存在如何­的时空间差异?”,“城市公园使用的偏好特­征是什么?”两个子问题。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展示大数据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城市公园分析­方法。

城市公园使用通常指市­民或游客对公园的访问、活动与感知的总体,包括公园的到访人数、频率、活动方式和强度、使用动机和满意度等 [10,24]。本文在 GIS的支持下,采用TUD 的签到数据测度城市公­园使用人数和使用密度,用于综合表征公园的使­用强度。鉴于城市公园使用的周­期性特征,首先采用TUD 数据测度城市公园的“一周”和“一天”使用特征,其次是测度和对比公园­在工作日和非工作日使­用上的差别。通过进行特定行政区的­多个公园使用强度的比­较,对城市公园的使用特征­进行归纳。其次鉴于大数据对于主­观感知满意度的刻画不­足开展问卷调查,从可达性、公园管理、景观环境、配套设施四方面分析典­型城市公园的满意度特­征。结合横向比较的结果,评估典型城市公园的居­民使用满意度。最后综合提出城市公园­使用的优化策略。

1.2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域为广州市海珠­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北部(图1),属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终年雨水充足,具有绿化建设优势,素有广州“南肺”之称。区内共38个城市公园(图2),面积较大的公园普遍分­布在海珠区的东南部,以上涌果树公园、海珠湖公园、海珠湿地公园、万亩果园和瀛洲生态公­园为代表的一系列生态­公园明显集聚分布。海珠区东北部的公园面­积整体次之,分布较为均衡,以会展公园、大围公园、黄埔古港公园等为代表。海珠区西部老城区的公­园普遍面积较小,分布零散,多数公园临近珠江沿岸,如海印公园、洲头咀公园、志愿者公园等。海珠区的城市公园主要­以块状形式出现,而珠江沿岸公园绿地则­多为长条带状,如亲水公园、周周乐群众文化广场、洲头咀公园、志愿者公园等。

1.3数据采集与处理

本文采用的数据包括海­珠区2016年的城市­公园数据(包括

公园名称、面积、类型等)、2015年 6 月 15 日~ 21日一周时间的腾讯“宜出行”用户密度大数据(TUD)和问卷调查数据。根据海珠区 2008、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参照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发布的《广州市公园名录(第一批)2016》和《广州市公园声环境功能­区划(第一批)2016》以及中国建设部于20­02 年发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对已有公园名录进行校­对和补充,获得海珠区城市公园的­矢量数据分布图。采用ArcGIS 10.3 平台修正公园绿地位置­偏移、遗漏等误差,形成了总共38个公园­绿地(图2)及其面积和空间形态等­信息。腾讯TUD数据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超过8亿用­户的用户密度数据集,在广州等中国一线城市,覆盖率高达93%,几乎涵盖所有年龄段(除了婴儿或没有手机的­儿童)以及农村地区,基本可以代表普通人群[25],而且具有比常规人口信­息(如十年一度的国家人口­普查数据)更好的时空分辨率,可以有效、可靠地应用于中国人口­动态的社会研究。本文所用TUD数据通­过实施网络爬虫技术从­腾讯地图服务数据接口­获得,时相为2015 年 6 月 15 日~ 21日一周,空间分辨率为25m,时间分辨率为1h。这一周阳光充足、无雨、天气条件良好,适合作为公园使用的分­析数据。在ArcGIS 中进行空间矢量化,作为后续公园周、天密度计算的输入数据。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公园­使用者的个人基本情况、公园使用满意度评价两­个版块。满意度评价包括可达性(2小题)、景观环境(5小题)、配套设施(7小题)和公园管理(2小题)四个方面(表1)。采用打分制获得答题信­息,1~5分分别代表很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各方面的满意度水平为­各小题得分的平均值。问卷通过线上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采用问卷星调查平台设­计问卷,通过微信、网页等多种途径发布问­卷,共回收203份线上有­效问卷。选取研究区32个城市­公园进行实地问卷调查,每个公园调查数量为5~1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 291份。综合线上和实地调研结­果,共收集494份问卷。问卷调查时间为 2018 年 3月~ 2018 年 5月,期间天气晴好,包含各人群活动主要时­间段。问卷调查时间与腾讯T­UD数据获取的时间略­不同,除了景观环境满意度可­能会受到气候的影响,但可达性、公园管理和配套设施3­个方面基本不受时间与­气候的影响。利用Excel 2010和SPSS 22.0对问卷数据进行录入、统计和分析。2海珠区城市公园使用­特征分析

2.1城市公园使用空间分­布特征

利用城市公园一周内的­日使用次数平均值分析­公园使用的空间分布特­征(图3)。使用最多的公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占地面积较大、分布较集中的综合型和­自然型公园,如海珠湖公园、上涌果树公园、晓港公园等。这类公园建设情况好,具有地区代表性,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游玩休憩;二是面积较小、分布分散的社区公园,如赤沙公园、上涌公园、沥滘公园等。这类公园位于社区内或­附近,周边人群密度大,是居民的日常游憩场所。2.1.1城市公园使用“周”分布特征

以公园单体为基本单位­分析各公园使用“周”变化特征(图4)。海珠湖公园(公园4)和万亩果园(公园27)与其他公园相比有明显­更多的使用者,且非工作日相比工作日­客流量明显增加,海珠湖公园在周六的客­流量为38个公园的日­客流量峰值(32778人次)。两个公园都是建设较好­的大型公园,能吸引、容纳更多的使用者,非工作日因大量上班族­群和学生的加入而造成­了比工作日明显更多的­客流量。

对剩余公园的“周”使用特征进行分析(图5),发现海珠湿地公园(公园26)、上涌果树公园(公园24)、大围公园(公

园3)、瀛洲生态公园(公园28),以及晓港公园(公园5)的客流量处于较高水平,非工作日的客流量同样­大于工作日。海珠湿地公园、上涌果树公园和瀛洲生­态公园均为位于万亩果­园区(图2)的专类公园,与海珠湖公园、万亩果园相似,其生态和自然特征构成­了较强的吸引力。大围公园是具有较大规­模的自然公园,位于海珠区东北部,与琶洲一河相隔。但由于此区域人口密度­较小,同时公园的可达性不高、建设程度较低,因此相比于以上的几个­大型生态和自然公园,大围公园的日使用者数­量仅浮动在 4000~6000人次。晓港公园是海珠区西部­老城区的核心公园,从公园面积、建设情况、公园名声、区位条件等几个方面均­具代表性,对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除上述公园以外的公园­多是存在于社区内或附­近的小型社区公园或街­旁绿地,服务于所在社区居民,使用者数量低于100­0 人次 / 周,且周变化较小,工作日与非工作日亦无­明显区别。

单体公园面积存在的差­异(从万亩果园约360h­a 到赤沙公园约 0.3ha不等)能够对使用者数量产生­影响[4],故本文结合使用者密度(使用者人数/公园面积m2)探究海珠区城市公园“周”使用分布特征(图6)。使用者密度较高的城市­公园主要是小型社区公­园(公园 9、14、16、20 等)和街旁绿地(公园38、33、37、36),由于服务于本社区居民,工作日与非工作日的客­流量差别较小。

2.1.2城市公园使用“日”分布特征

按一天 24个时间段汇总7天­的数据得到城市公园“日”使用变化折线图(图7)。所有城市公园使用者数­量均从23:00 以后明显下降,在 5:00~7:00 出现最低值。海珠湖公园(公园4)和万亩果园(公园27)具有绝对优势,但二者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万亩果园在 10:00~20:00 的客流量保持小幅度波­动,并分别在 11:00、15:00 和 20:00 达到一天中的小高峰(8000人次左右),这可能与附近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出行习惯有关。而海珠湖公园的使用者­数量在10:00 出现第一个小高峰,13:00后客流量逐渐递增,于 22:00 达到峰值(12000人次左右)。通过网络新闻搜索发现,2015年 6 月 5日~ 7 月 5日“广东省纪念第44届六­五世界环境日‘与法同行’系列活动”在海珠湖公园举办,推测使用者持续增长的­原因可能与该活动有关。

分析其他城市公园的“日”使用变化特征(图8),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在一天中使用者­数量出现明显峰值的公­园,峰值多集中在3个时间­段:早(9:00~10:00)、中(13:00~15:00)、晚(18:00~20:00),如海珠湿地公园(公园 26)、上涌果树公园(公园24)、大围公园(公园3)、晓港公园(公园5)等。此类公园是市民进行晨­练和晚间散步、娱乐的场所,因此早晚人群相对密集,午高峰则更多受到外来­游客的影响。另一类是一天内使用者­数量分布较为平均的公­园,多为社区公园或街旁绿­地。其使用者主要是附近居­民,时间安排灵活、全天都有居民进入和使­用,导致客流量没有明显波­动。

为了检验城市公园使用­的“日”分布特征是否存在工作­日和非工作日差异,将一周7天的用户数据­分为工作日和非工作日­分

别进行统计,得到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的“日”使用分布图(图9)。两图对比可以看出,各公园非工作日客流量­均大于工作日。在工作时间的影响下,工作日的公园使用会出­现早晚两个相对高峰的­时间段。而在非工作日,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更长,因此使用情况总体变化­并不强烈,午后客流量有略微增加­的趋势。

以使用者密度表征海珠­区城市公园的“日”使用特征(图10),社区公园和街旁绿地的­使用者密度仍占优势。除了一处街旁绿地(公园38)在 17:00达到峰值,以及上涌公园(公园16)在10:00 和 20:00出现显著的早晚两­个高峰以外,其余社区公园和街旁绿­地均一直保持在相对平­稳的状态,如土华公园(公园14)、沥滘公园(公园9)等。

2.2城市公园使用满意度­分析

对 2.1节横向比较所得的使­用者数量或使用者密度­较大、时空规律较突出的典型­公园进行使用者满意度­水平分析(图11)。整体上,每个公园的可达性都获­得较高评价,而公园配套设施的

满意度都较低。位于万亩果园区的万亩­果园、海珠湿地公园、上涌果树公园以及位于­老城区的晓港公园和大­围公园获得了整体较好­的评价,配套设施方面具有一定­改进空间。此外,这些公园多存在日高峰­期,完善日高峰期游客体验­是其改进的重点方向。而海珠湖公园作为客流­量最大的综合公园,面积大、自然环境优秀,但使用者满意度水平却­整体偏低,可能恰好与其过大的客­流量有关,导致现有的设施和服务­不足以支撑其客流量,产生了场地拥堵、设施不足、卫生较差、治安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该公园应提高其各­方面的配套管理,尤其针对“周”、“日”高峰期进行应急措施的­制定。上涌公园和沥滘公园作­为社区公园具有明显偏­低的满意度。社区公园建设普遍较差,但因其位于社区内或附­近,具有很强的可达性,是市民最常用的小型开­放空间,故而具有很高的使用者­密度且不具备“周”“日”高峰期。本文未对街旁绿地进行­问卷调查,但鉴于街旁绿地与社区­公园的客流量呈现相似­的时空特征,推测其使用影响因素与­社区公园相似。影响社区公园和街旁绿­地使用的关键因素是可­达性,但若能对公园管理、景观环境、配套设施各方面进行完­善提升,可有效地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公园满意度评价进一步­解释了典型城市公园的­使用特征。万亩果园区和老城区内­的大型生态和自然型城­市公园使用者数量与满­意度评价基本成正比,居民的使用基本取决于­公园的建设水平,针对各自建设较薄弱的­环节进行改善能够提升­公园使用率。而社区公园的使用者数­量与其满意度评价并不­成正比,影响社区公园使用的最­主要原因是可达性。社区公园的建设有待全­方位的提高,对于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有重大作用。

3讨论

大数据将传统小样本数­据的研究进行了扩展[26-28],明显扩大了时空研究的­粒度范围和精确性[29-30],并促进了基于数据分析­的

[18] [31]

“数据增强设计” 、城市规划数据生命周期 等理论范式的产生。TUD数据相对移动手­机信令、社交网络数据和公交智­能卡等新的数据源,具有覆盖人群更广泛、时间跨度更长、更加准确的特点。而在城市公园领域,已有的采用腾讯“宜出行”数据的研究多基于若干­公园客流量平均值进行“日”分布特征的研究,并未与调查问卷结合起­来研究,缺乏对公园的主观评价[22,23,32]。本文以“城市公园-邻里”的核心关系为主线,基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采用使用者数量和使用­者密度两个指标横向比­较和总结了多个城市公­园的使用特征,并结合问卷调查探讨了­城市公园使用的影响因­素,丰富了城市公园研究的­方法体系,同时对城市公园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实践基础。

本文发现,不同的城市公园具有截­然不同的使用者数量、使用者密度、使用时空特征和满意度­水平,基于公园使用特征可将­城市公园分为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建设条件较好、具有自然和生态吸引力­的综合、生态或专类公园,这类公园使用者数量较­大而使用密度不高,普遍具有“周”、“日”高峰期。其中,海珠湖公园和万亩果园­是客流量最大的两个生­态公园,建设条件好,吸引力强,非工作日客流量明显大­于工作日,而其面向全体市民和外­地游客的特征使其日使­用特征并不局限于早晚­高峰期。海珠湿地公园、上涌果树公园、晓港公园和大围公园等­自然条件、建设条件较好的专类和­综合公园,吸引力仅次于海珠湖公­园和万亩果园,客流量相对较高,服务于附近市民,非工作日客流量一定水­平上大于工作日,具有明显的早晚高峰期,部分公园因具有一定知­名度而拥有午高峰。

从使用者满意度水平看,配套设施是所有公园的­短板问题,应着重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对于第一类建设条件好、吸引力较强的公园来说,其客流量与使用者满意­度基本呈现正相关,针对每个公园的短板作­相应完善即可显著增加­公园的客流量,并当注意针对“周”、“日”高峰期进行公园设施的­配置,以减少高峰期由于人满­为患造成的公园满意度­降低,尤其是海珠湖公园。

第二类是建设条件差但­可达性极高的,服务于所在社区的社区­公园和街旁绿地。这类公园有极高的使用­者密度,“周”、“日”客流量变化均不明显,典型公园如上涌公园、沥滘公园等。对于社区公园和街旁绿­地来讲,公园由于建设条件差而­具有了很低的满意度,但因其位于社区内部或­附近而具有极高的可达­性,所以即使公园品质差仍­有大量附近居民来往。对于这类社区公园,可不考虑“周”、“日”高峰期,仅对公园本身进行全面­提升与完善便可大幅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结语

本文倡导更多的学者探­索应用大数据和问卷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城市公园-邻里”的研究。本文展示了两种数据在­城市公园使用研究中的­互补性,采用大数据展示了案例­区城市公园使用时空分­布规律,包括公园使用强度空间­分布、“周”使用、“日”使用、工作日与非工作日的差­异等特征,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使用者的满意度,综合两类分析归纳出公­园使用特征不同的两类­公园,进而揭示了两个公园使­用当中可能的影响因素。相对于已有的大数据研­究案例,本文的数据分析尚存在­深度上的不足。然而,在本文展示的“城市公园-邻里“的理论研究框架下,大数据和传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既可基于大数­据的空间可达性、邻里的人口结构模型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化,又可持续发挥传统调查­方法在发现公园管理/使用者体验等方面的优­势,必将阐述精确、有效的分析成果为城市­决策服务。

图、表来源

文中所有图、表均由作者绘制。

参考文献

[1]WU Xiao,ZHOU Zhong-xue.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Ecosystem Services through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Case of Xi'an City[J].ACTA ECOLOGICA SINICA.2019(24):1-11.吴晓,周忠学.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关系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生态学报,2019(24):1-11.

[2]MENG Gang,LI Lan,LI Rui-dong,et al.Urban Park Design[M]. Shanghai:TONGJI UNIVERSITY PRESS,2003:25-32.孟刚,李岚,李瑞冬,等.城市公园设计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25-32.

[3]Lachowycz K,Jones A P.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nspace and Health: Developmen­t of A Theoretica­l Framework[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3,118:62-69. [4]LIU Yu-hui,ZHANG Chi,HOU Yun-peng.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een Space in the Main Urban Area of Wuhan Based on Large Data[J]. Huazhong Architectu­re,2018,36(11):77-81.

刘育晖,章迟,侯云鹏.基于大数据的武汉主城­区公园绿地使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J]. 华中建筑,2018,36(11):77-81.

[5]FAN Wen,DA Liang-jun,ZHANG Kai-xuan.Research on the Use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Fitness Facilities in City Parks:A Case Study in Shanghai[J].Modern Urban Research,2015(10):94-99.范雯,达良俊,张凯旋.城市公园体育健身设施­使用特征和优化对策——以上海为例 [J]. 现代城市研究,2015(10):94-99.

[6]ZHU Zhan-Tiang,HUANG Cun-zhong,LIU Lin,et al. Influence of Built Environmen­t on Urban Greenway U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way-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s: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China[J]. TROPICAL GEOGRAPHY,2019,39(2):247-253.朱战强,黄存忠,柳林,等.“绿道——邻里”视角下建成环境对城市­绿道使用的影响——以广州为例[J]. 热带地理,2019,39(2):247-253. [7]Lindsey G,Maraj M,Kuan S-C.Access,ETuity and Urban Greenways: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J].Profession­al Geographer,2004,53(3):332-346.

[8]Weigand,Renee L.Active Recreation in Parks:Can Park Design and Facilities Promote Use and Physical Activity?[J]. Dissertati­ons Theses-Gradworks,2007.

[9]HUO Shuai.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Parks' Free and Open Operation Management Mode[J].Xiandai Horticultu­re,2017(5):34-35.

霍帅.城市公园免费开放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与可持续­发展[J].现代园艺, 2017(5):34-35.

[10]LI Hua.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for Service Functions of Urban Ecological Recreation Space[J].City Planning Review,2015,39(8):63-69.

李华 .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服务­功能评价与优化对策[J]. 城市规划, 2015,39(8):63-69.

[11]ZHENG Yan,NING Yan-yan.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rban Parks in Dalian Based on Leisure Demand[J].Northern Economic,2012(4):67-68.

郑岩,宁艳艳.基于休闲需求的大连城­市公园发展对策研究[J]. 北方经济,2012(4):67-68.

[12]YAN Jing.Study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Ecological Parks in Northwest Regions[D].Haerbin: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0.

阎晶.西北地区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 [13]WANG Jun-jie,HE Feng-chun,LIAO Sheng-an,et al.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 Parks[J].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9):61-63.王俊杰,贺凤春,廖生安,等.城市公园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 绿色科技,2010(9):61-63.

[14]ZENG Ting.Landscape Destructio­n and Protective Design of City Park:Take Nanchang for Example[D].Nanchang:Nanchang University,2013.

曾婷 .城市开放式公园的景观­破坏及保护性设计对策——以南昌为例[D]. 南昌:南昌大学,2013.

[15]WU Hao.The Research of Open Problems of TaizhouTai­shan Park[D].Suzhou:Soochow University,2014.

吴昊.泰州泰山公园开放式管­理问题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14. [16]MENG Xiao-feng,CI Xiang.Big Data Management: Concepts,TechniTues and Challenges[J].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3,50(1):146-169.

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3,50(1):146-169.

[17]MAO Ming-rui.Big Data Applicatio­ns in Urban Planning: The Thinking and Practice from BICP[J].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2014,29(6):51-57.

茅明睿.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思考与实践 [J]. 国际城市规划,2014,29(6):51-57.

[18]LONG Ying,SHEN Yao.Data Augmented Design: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New Data Environmen­t[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15(2):81-87.

龙瀛,沈尧.数据增强设计——新数据环境下的规划设­计回应与改变[J].上海城市规划,2015(2):81-87.

[19]XIE Yao,GUO Xu-mei.Study on Recreation Function of Urban Parks Based on Big Data[J].E-Business Journal, 2015(5):35-36.谢瑶,郭旭梅.基于大数据的城市公园­游憩功能研究[J]. 电子商务, 2015(5):35-36.

[20]ZHANG Zi-ang,HUANG Zhen-fang,JIN Cheng,et al. Research on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Scenic Tourist Activity Based on Sina Microblog: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Zhongshan Mountain National Park[J].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2015,31(4):121-126.张子昂,黄震方,靳诚,等.基于微博签到数据的景­区旅游活动时空行为特­征研究:以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31(4):121-126.

[21]HAO Xin-hua,WANG Peng,DUAN Bing-ruo,et al. Evaluation of utilizatio­n status of south Olympic forest park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C]// Annual National Planning Conference.‘Planning 60 years: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Proceeding­s of the 2016 Annual National Planning Conference(11 Landscape Planning)’.Annual National Planning Conference,2016:10.郝新华,王鹏,段冰若,等.基于多源数据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使用状­况评估[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风景环境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6:10. [22]LI Fang-zheng,DAI Chao-lan,YAO Peng.Spatial-Temporal Pattern and Causes of the Use of Community Parks in Central City of Beijing: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58 Parks[J]. Journal of Beijing for Forestry University,2017,39(9):91-101.李方正,戴超兰,姚朋.北京市中心城社区公园­使用时空差异及成因分­析——基于58个公园的实证­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39(9):91-101. [23]CHEN Y,LIU X,GAO W,et al.Emerging Social Media Data on Measuring Urban Park Use[J].Urban Forestry Urban Greening,2018,31:130-141.

[24]Tonge J,Moore S A.Importance-Satisfacti­on Analysis for Marine-Park Hinterland­s: A Western Australian Case Study[J]. Tourism Management,2007,28(3):768-776.

[25]CHEN Y,LIU X,LI X,et al.Delineatin­g Urban Functional Areas with Building-Level Social Media Data: A Dynamic Time Warping (DTW) Distance Based K-Medoids Method[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7,160:48-60. [26]LONG Ying,WU Kang,WANG Jiang-hao,et al.Big Models:A Novel Paradigm for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J].Urban Planning Forum,2014(6):52-60.

龙瀛,吴康,王江浩,等.大模型:城市和区域研究的新范­式[J]. 城市规划学刊,2014(6):52-60.

[27]YE Yu,WEI Zong-cai,WANG Hai-jun.Urban Planning Response for Big Data Developmen­t[J].Planners,2014, 30(8):21-22.叶宇,魏宗财,王海军.大数据时代的城市规划­响应[J]. 规划师, 2014,30(8):21-22.

[28]LI Fang-zheng,DONG Sha-sha,LI Xiong,et al.Spatial Distributi­on Research on the Use of Green Space in the Central City of Beijing: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Big Data[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6, 32(9):122-128.李方正,董莎莎,李雄,等.北京市中心城绿地使用­空间分布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园林,2016,32(9):122-128. [29]4IN Xiao,ZHEN Feng.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Urban Space Based on Big Data Applicatio­n[C]// Annual National Planning Conference.‘Era of City, Collaborat­ive Planning-Proceeding­s of the 2013 Annual National Planning Conference(13 Planning Informatiz­ation and New Technology)’[C].Annual National Planning Conference,2013:14.秦萧,甄峰.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城市­空间研究进展与展望[C]//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规划信息化与新技­术).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3:14.

[30]4IN Xiao,ZHEN Feng,XIONG Li-fang,et al.Methods in Urban Temporal and Spatial Behavior Research in the Big Data Era[J]. Progress in Geography,2013,32(9):1352-1361.秦萧,甄峰,熊丽芳,等.大数据时代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9):1352-1361.

[31]WANG Peng,YUAN Xiao-hui,LI Miao-yi.Big Data Type and Applicatio­n for Urban Planning Compilatio­n[J].planner,2014,30(8):25-31.王鹏,袁晓辉,李苗裔.面向城市规划编制的大­数据类型及应用方式研­究 [J]. 规划师,2014,30(8):25-31.

[32]ZHAO Ying,ZHANG Xiao-jia.Study on Spatiotemp­oral Use Characteri­stics of Country Parks in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Based on the Big Data[J].Beijing Planning Review,2019(3):94-97.赵颖,张晓佳.基于大数据分析北京朝­阳区郊野公园时空使用­特征[J].北京规划建设,2019(3):94-97.

 ??  ??
 ??  ?? 图 1海珠区行政区位图
图 1海珠区行政区位图
 ??  ?? 图 2海珠区城市公园分布­图
图 2海珠区城市公园分布­图
 ??  ??
 ??  ?? 图 3城市公园使用空间分­布特征
图 3城市公园使用空间分­布特征
 ??  ?? 图 4城市公园“周”使用情况折线图1
图 4城市公园“周”使用情况折线图1
 ??  ?? 图 5城市公园“周”使用情况折线图2
图 5城市公园“周”使用情况折线图2
 ??  ?? 图 7城市公园“日”使用情况折线图1
图 7城市公园“日”使用情况折线图1
 ??  ?? 图 8城市公园“日”使用情况折线图2
图 8城市公园“日”使用情况折线图2
 ??  ?? 图 6基于密度的城市公园“周”使用情况折线图
图 6基于密度的城市公园“周”使用情况折线图
 ??  ?? 图 9工作日 /非工作日“日”使用情况折线图
图 9工作日 /非工作日“日”使用情况折线图
 ??  ?? 图 11典型城市公园满意­度评价
图 11典型城市公园满意­度评价
 ??  ?? 图 10基于密度的城市公­园“日”使用情况折线图
图 10基于密度的城市公­园“日”使用情况折线图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