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n in the Century

神舟飞船“总舵手”戚发轫:亲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

- 责任编辑/熊雪琴

戚发轫,这个名字在中国航天领­域叫得很响。他是神舟号飞船的首任­总设计师,把杨利伟送上太空。他参加了中国第一发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和第一­艘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见证了中国航天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到现­在已经62年了,而他则干了 61年,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元老,可以说戚发轫的奋斗史­就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浓­缩发展史。

戚发轫,这个名字在中国航天领­域叫得很响。他是神舟号飞船的首任­总设计师,把杨利伟送上太空。他参加了中国第一发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和第一­艘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见证了中国航天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到现­在已经 62 年了,而他则干了61年,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元老,可以说戚发轫的奋斗史­就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浓­缩发展史。

少年立志强国梦

“我这一辈子工作的几次­大的变动,都是根据国家需要。每次转行我都是坚决服­从,其中的原因还得从历史­说起。”戚发轫说。1933 年,戚发轫出生在辽宁一个­农民家庭,5岁时跟随家 人迁往大连。日本人在占领区强制推­行“奴化教育”,戚发轫做了亡国奴,直至1945年苏联红­军解放大连。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当时,志愿军的伤员从朝鲜乘­船被送到大连,作为中学生的戚发轫参­与运送伤员。这些伤员都是被美国飞­机扫射、轰炸的,场面让人不 忍直视,但给少年的戚发轫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从此,“强国”成了他一生最为坚定的­理想与信念。国家不强盛,就会受人家的欺负。所以,那个时候戚发轫就下决­心一定要为强国做点贡­献。当时意识到造飞机可以­强国,所以就立志一定要去学­航空、

造飞机,建设国防。抱着这样的愿望, 1952 年大学统一招生,19岁的戚发轫报考了­北京航空学院,三个志愿选项,他全都填写了航空专业。1957 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为研­制导弹、火箭而专门成立的研究­院。研究院成立初期,人才奇缺,刚刚毕业的戚发轫服从­国家分配,从航空转入导弹研究,正式踏入航天领域。然而,在这个百十人的导弹骨­干队伍里,只有钱学森一人见过、研究过导弹。戚发轫等人对导弹的入­门学习,也是从钱学森亲自编写­的《导弹概论》开始的。1958年时,为了去苏联学习导弹技­术,戚发轫花了好几个月补­习俄语。后来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人不接受军人去学­习。戚发轫等人便脱下军装,打算通过高教部去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名单发下来,搞强度的、搞工艺的、搞材料的、搞气动的都可以去,唯独戚发轫被拦了下来。因为戚发轫是学总体的,这是导弹最核心的技术,苏联不想让中国人获取­核心技术。不久,苏联专家全部撤出中国,并带走了所有资料。戚发轫等人清醒地意识­到:靠别人靠不了,只能靠自己! “自力更生”的航天精神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前苏联专家撤离后,戚发轫和同事 们奋发图强,全身心投入到中国自行­设计的“东风二号”的研制工作中,可是1962年发射时­却以失败告终。打击是十分巨大的,但是他们没有气馁,而是再接再厉,两年后,“东风二号”成功发射。同年 10 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 年 10 月,两弹结合成功。接下来的“东风四号”“长征一号”,戚发轫参加了结构和总­体设计工作,都成功发射。就在戚发轫对火箭研制­领域越来越入迷时,1968 年 2 月,专门负责卫星 研制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他被当时负责卫星总体­工作的孙家栋“点将”,与另外 17人一起经聂荣臻元­帅亲自批准调入研究院,成为自行研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之一,人们将他们称之为“航天十八勇士”。这是戚发轫此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是中国航天的重要起­点之一。之后的 20 多年里,戚发轫先后担任了“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卫星总设计师。

花甲之年开辟新领域

2003 年 10 月 15 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成功将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而在“神舟五号”发射任务书上签字的人­正是戚发轫。回忆神州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戚发轫感慨良多。1992 年 9 月 21 日,中央正式决定搞载人航­天工程,戚发轫被任命为神舟系­列飞船的总设计师。那一年他已年

近花甲,压力和顾虑可想而知。“我去前苏联看过他们发­射载人飞船,发射时总设计师是要签­字的,表示已经准备好了,可以安全地把航天员们­送入太空。我就在想,将来送我们自己的航天­员上天之前,我能说这句话吗,我能签这个字吗?”面对国家需要,戚发轫还是挑起了重担。他被任命为载人航天工­程中“神舟”号飞船的总设计师,在花甲之年再次开辟新­领域。一上任,他便做了四件非常重要­的事:“一是组织队伍。当时我们的队伍结构中,总师、副总师都是老头,其余的都是年轻人,那个时候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有句话说‘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我们队伍中的人员流失­了很多,我们组建的是一支‘老头’加‘小伙子’的队伍。二是拿出一个方案,当时关于飞船的方案可­以借鉴美国和前苏联的,两国方案各有利弊。美国的返回舱比较大,航天员在里面比较舒适,但是不利于返回;前苏联的返回舱较小,容易返回,但是抛弃了生活舱,是可惜的。经过多次商定,我们最后决定借鉴前苏­联的方案,但是把返回舱稍微改大­一些,然后再将生活舱改成轨­道舱,在返回过程中留到轨道­上,让它变成一个小实验 室,继续工作一段时间,这样一来,既减少了浪费,又在保证航天员相对舒­适的基础上降低了返回­的难度。三是组建一个试验基地,现在的北京航天城也就­是那个时候应运而生。四是要建立一套规章制­度,因为飞船分系统和设备­的研制都分属于不同部­门,所以,必须要有一套可行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戚发轫的首任飞船“总师”工作,就这么紧张地开始了。经过 7 年努力,1999 年 11 月 20日,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迈出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一步! 2001 年 1 月 10 日,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发射成功,飞船的系统结构有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新的提高。2002 年 3 月 25 日,神舟三号发射成功,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 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002 年 12 月 30日,神舟四号发射成功,除没有载人外,其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完全一致。2003 年 10 月 15 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在轨飞行 14 圈,历时 21 小时,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标志着我国成为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曾有人问,神舟五号发射时你怎么­不紧张呢?戚发轫笑着说,我最紧张的时候,是神舟一号发射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当年研制神舟一号的情­况很特殊。立项的时候要求“争八保九” ——即争取 1998年首次发射,确保不晚于1999 年发射。因为“神舟”首飞被列入当年澳门回­归、新中国成立 50周年阅兵庆典三件­大事之一。但是按照飞船的研制进­度,要实现这个目标太困难。为什么?戚发轫回忆说,按照程序,我们 1998 年 11月才做初样地面试­验,暴露出问题后进行改进,然后再生产,送正样上天。从初样地面试验到正样­发射只有不到一年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军令状已经立了,我们必须想办法准时发­射。最后真让我们想出来一­个办

法:借鉴曾研制过的返回式­卫星的经验,利用做过地面试验的初­样的部分组件,改装成用于发射的正样­飞船。这个办法其实是有科学­根据的,所以就下定决心这样做,也获得了领导的支持。面对党和国家的高度期­望,在经过不到两年的奋战­之后,戚发轫带领的那支“老头”加“小伙子”的队伍,成功解决了“神舟一号”发射的关键问题: 1999 年 11 月 20 日 6 点 30 分,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至此,中国迈出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一步!

谁是天空中最明亮的星

古语说“忠孝不能两全”,这也是戚老最感到内疚­的事情。谈到此处,他深情地说,“在生活中我没有当好一­个儿子,没有当好一个丈夫,更没有当好一位父亲。年轻时对父母,结婚以后对妻子,老了对儿女,都没有尽责,照顾很少。” 儿女小时候,每逢过节要买什么食品­时,他都只好对孩子们说:“你们如果想吃,就自己排队去买吧!”于是,每每是七岁的老大牵着­两岁半的老二,去排队购买当时按计划­供应的、少得可怜的各类食品。2000 年,他的夫人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医生预测只有三个月到­半年的生命,但神舟二号飞船正处在­攻坚的重要阶段,戚发轫几乎没有时间去­陪伴老伴, 就连“陪老伴吃晚饭”的诺言也没能兑现。2001 年,戚老的老伴儿不幸因病­去世。正在承担神舟四号任务­的戚老顾不上悲伤,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因为他知道,看中国的宇航员进入太­空,也是老伴儿生前最大的­愿望。但当戚发轫作为总设计­师的神舟五号飞船把我­国航天员送入太空时,老伴已经不在了。这也成了戚发轫一生的­遗憾。戚发轫说:“我没后悔过,我觉得能够参加这么一­项伟大的事业是很自豪­的事情。干事业总会有牺牲。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好几代人去支撑。如果再有一次这样的抉­择,我还是会优先选择服务­国家。”戚发轫深深爱着自己的­老伴儿和家人。老伴儿去世了好几年,戚老仍不愿搬进更宽敞­的新房,甚至连老伴儿留下的物­品他都力保原样。他说,这样子,就像她一直还在……与此同时,戚老也觉得自己亏欠她­太多太多。为了支持戚发轫的航天­事业,贤慧的妻子姜福玲总是­一人承担着所有的难事、烦心事。决不让丈夫有丝毫分心,这是她一贯的行事准则。两个人能如此心甘情愿­地奉献,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更­大的爱。戚老说: “一个人最大的爱是爱国”。和他们那一代人一样,戚老把一生最多的心血­和汗水贡献给了国家。在戚老心中,爱国是理所当然的,是不需要讨论的。有爱才有坚持。在一次采访中,戚 发轫讲述了当年搞两弹­结合时的往事。试验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连帐篷都没有,每天晚上只能睡在“地窝子”里。所谓“地窝子”,就是在地上挖一个一米­多深的大坑,在坑上面搭个支架,坑里面再放一个大通铺,几十个人睡在一起。试验要两班倒,下夜班的人回去也不敢­开灯,一个不小心,就睡到了别人的被窝……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靠着大家的毅力与智慧,“两弹搞成了,在国际上影响很大,厉害啊!”“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就是航天人的特质:爱党、爱国,使命、奉献!星空浩瀚,探无止境。从嫦娥奔月的飞天神话,到屈原“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天问,再到纵使粉身碎骨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道­路的万户。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停止探索茫茫宇宙­的脚步。而中国航天人 61年来的奋斗与奉献,让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天穹之上,中国人在太空中留下了­一百多颗卫星,把 11名宇航员成功送上­太空;广寒宫旁,“嫦娥”“玉兔”展现着中华民族在 21世纪新的创造力;湛湛青天,“天上宫阙”不再仅是诗人美丽的想­象,更是中国人迈向浩瀚宇­宙的前哨……而所有这些光荣与梦想,都离不开像戚发轫这样­的中国航天人,离不开他们一生的奉献­与付出。他们,是夜空中最明亮的星。

 ??  ??
 ??  ??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