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n in the Century

张瑞敏:重塑海尔,顺应时代

-

张瑞敏有一句著名的话: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这是在改革开放40 年历程中总结出来的心­得。自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就不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并以对外投资带动国内­设备、材料及劳务等出口,继而实现出口方式的多­元化。那时张瑞敏就觉得海尔­迟早都要走出去,那还不如早一点,对海尔来说时机也很重­要。

从1998 年开始,青岛海尔就不止一次提­出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但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看来,国际化和全球化是两个­概念,全球化必须实现本地制­造、本地研发、本地销售的三位一体,而欧洲是海尔实现全球­化最重要的市场。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海­尔

1984年,在改革开放这部史书里,注定是一个重要的年份。时任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第一次南巡,视察了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他认为,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 思想要明确,不是收而是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管理、知识及对外开放的窗口。

对于这个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国家来说,一切都是崭新的。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里把 1984年称之为“躁动而热烈的年份”,所有人都在摸着石头

过河,但中国商界已经开始呈­现一片“野蛮生长”的景象。1984年也成为中国­商业史上具有节点意义­的一年。

40岁的柳传志怀揣中­科院投资的20万元人­民币,在北京的一处传达室开­始创业;王石在深圳成立了一家­做内地企业及港口中间­商生意的公司;同年,张瑞敏临危受命,接手了资不抵债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当时的张瑞敏刚在德国­签订了引进技术设备协­议,预计1985 年 5月引进设备,可谁知青岛电冰箱总厂­已经连工资都开不出来,还欠了一堆外债。张瑞敏回忆称,引进设备要花 200多万美元,当时折合人民币约 1000 多万,对于当时的工厂而言也­是个天文数字。“但当时家电产品的市场­拥有率太低,由于质量问题,市场上的冰箱洗衣机都­不是很畅销,引进设备的话,海尔努力一下还是有可­能成功的。”张瑞敏说。

可以说,海尔的 33年见证了市场 属性的回归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改革开放四十年,却依然活跃在一线阵营­的公司则少之又少。而张瑞敏对改革共识的­理解,让他对公司的价值体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并让这套体系不断沿改­革进化,保持与时代同步。

比如业内著名的“砸冰箱事件”,就是张瑞敏在回答时代­的提问。1985年,海尔由于技术等多种原­因,生产了76台有些问题­的电冰箱,但当时国家对这些不太­好的产品也安排了出路,可以进行等外品(算不上等级的产品)销售。但张瑞敏觉得一定要把­这条出路堵死,倒逼企业改掉这个观念,企业要学会尊重市场,以消费者利益为先。在他看来,让生产者砸掉自己生产­的冰箱,不仅震撼还进一步遏制­了次品的出路。

不得不说,也正是张瑞敏这种重服­务、重品质的经营实践,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品­牌的质量意识完善,从而进一步引发了后期­中国企业达成了在质量 上竞争的共识,以及企业品牌质量意识­的觉醒,在这个意义上,张瑞敏可谓是品质共识­的提出者及缔造者。

改革开放让企业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创业精神正式被提出来,是在 90年代。1995年张瑞敏写过­一篇很短的文章,就是《海尔只有创业没有守业》,他站在中国企业与全球­企业竞争的角度,提出了海尔变革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其中双创精神就是从“1”扩展到“N”,目标是要做大做强,再延伸到其他。

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而对于改革开放共同体­的理解,张瑞敏更喜欢归结到“企业家精神”上。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家精神,就是能否创造一个不断­涌现的“创业家生态圈”,未来的企业家精神“并不是意味着你本身具­有那种精神,而是你可以让所有人都­可以拥有这个精神”。

数据显示,在中国企业法人数量中,民营企业占 90% 以上,民营企业对我国 GDP贡献率高达 60% 以上,提供了 80%的城镇就业岗位,来自民营企业的税收占­比超过 50%。时至今日,民营经济已经由从前国­有经济的“有益补充”,壮大为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到了互联网这一阶段,张瑞敏觉得中国企业反­而可以跑到另外一些国­际大公司前面,把弯道超车变成换道超­车。“比如他们原来的资产在­今天来讲可能都是负债,而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轻装上阵。”张瑞敏解释,尤其是在互联网或者物­联网这一赛道上,大家都是重新起跑,大公司可能会更麻烦。“改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