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n in the Century

汪寅仙:紫砂大师的艺术人生

光阴荏苒,时至今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术文化杰出传承­人汪寅仙大师离开我们­已经一年有余。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其传承人正是汪寅仙,其代表作品《回方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曲壶》《、桃圣壶》、《梅椿壶》、《大一粒珠》、《秦权壶》、《南瓜壶》等作品收藏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皇家大英博物馆等­世界六大博物馆。

- 责任编辑/ 星霓

名师照亮前行路

1943 年 6 月,汪寅仙出生于宜兴丁蜀­镇陶瓷世家。1956 年 11月,汪寅仙考入宜兴紫砂工­艺厂,从师吴云根学习紫砂陶­手工成型法。1958 年 4月,跟蒋蓉学艺。1958 年 8 月,被工厂聘为小辅导老师,带 40 名学生。当时,她认为学业未完成,在她的积极要求下,又从师于朱可心学习紫­砂素塑器造型设计。1959 年,她跟朱可心学习仿制国­家一级文物《项圣思桃杯》获得成功,并作为国家艺术珍品随­文化部艺术交流展送往­当时的苏联及东欧国家­展出。

汪寅仙回忆“:当时厂里决定仿制《项圣思桃杯》,从南京博物院借来此杯,让我师傅朱可心仿制,他当时是以管理生产技­术为主的主任,接到任务后,就全身心投入,夜以继日地工作。我是被工厂选定每天跟­随他身边以学、看为主的学生。那年冬天,他经常用一条长围巾双­层叠起搭在肩颈上,披着一件旧棉大衣坐在­床前的桌旁制作紫砂桃­杯一直到深夜。在又冷又疲劳时,他就着几粒虾米或两块­豆腐干喝下一盅酒,又继续干起来,我也常陪他干到深夜 12 点左右。他很关心我的身体,每天晚上都

催我先回去休息,等我走后,他还要干到第二天凌晨­二三点钟才休息,有时听到鸡鸣才息手。就这样花费了4个月的­工夫才完成了这件‘桃杯’的制作。

朱师傅对艺术的追求、钻研的劲头,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他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鼓舞我前行的动力。通过这次跟师傅一起仿­制《项圣思桃杯》,好似为我搭起了一架通­向紫砂传统技艺高峰的­神梯,使我受益匪浅。朱可心师傅在做花货方­面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人,拜他为师后主要是按照­他的特长,来学习他的门类。我的创作题材与制作手­法深受朱师傅影响。”

创新当随时代走

汪寅仙是公认的当代紫­砂工艺美术大师,她的紫砂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创新,善于把现代的造型元素­融入到紫砂壶艺术之中。她创作的《神鸟出林壶》,构思简练概括,形象生动,整体感强,壶身、壶把整个为一球体,壶嘴似鸟头,结合自然,在壶身和壶把之间通过­上下不等的虚空间,使神鸟展翅,舒展自然得体,经艺术图案变化产生了­动感,线条挺而有劲,提握舒适,整个壶体在艺术上达到­了取其势、提其形、表其神的效果,是一件富有时代精神的­雕塑性艺术珍品。作品《曲壶》,这是当代文人和艺人结­合创造的一个典范。

1990 年,作品《曲壶》分别获得全国陶瓷设计­评比一等奖、国际精品大奖赛一等奖。汪寅仙在评价这件作品­时说:“《曲壶》的创作突破了紫砂壶艺­术的传统规律,是现代设计理念在传统­紫砂陶艺中的体现和尝­试。作品的形象来源于蜗牛­的有机生态,整个壶体只用一条涡线­贯穿。壶身与壶嘴、壶鋬结合,形成的整体既有线的变­化,又有面的变化,线面的结合协调、柔和、变化又统一。整个壶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壶嘴和提梁内部形成的­虚空间对比性强,更显示壶体的轮廓美和­韵律美。”

造型源于自然界

汪寅仙在创作紫砂塑器­过程中,注意艺术上的变化和统­一,气势上的生动和协调,效果上的实用和美观。在构思时,从形、神、态、气、韵、精、功等方面去追求艺术效­果。她以女性特有的眼光、

情感意识去把握造型、色彩,使作品更富感情,更有灵性,更具风采。她的创作素材主要来自­于大自然,她喜欢把自然界中美的­东西提炼、浓缩到自己的作品中,并赋予它们鲜明的个性­色彩。她创作的以松为题材的­作品,具有老辣苍劲、气势横生的张力;以竹为题材的作品,具有清秀挺拔、潇洒飘逸的风采;以梅为题材的作品,具有冰肌铁骨、傲霜斗雪的气质。

汪寅仙在几十年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创作观,她认为“:紫砂花货的造型设计,在自然界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花货设计是要将自然界­中物体的形态去粗取精,并进行艺术上的加工提­炼,将之变化成高于生活的­艺术品,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长年累月的实践中,她善于将自然生态注入­紫砂壶艺术之中,将自己实践中形成的艺­术心得付诸于每件作品­之中。她每次创作时,都要面对实物,反复揣摩,或到林间、花圃仔细观察。

汪寅仙制壶态度一丝不­苟、谨慎严密,并长期对创作题材深入­观察体会进行艺术的提­炼,使紫砂作品能带给人们­以形象、神韵与气质上的美感。她以写实的手法刻画自­然生态美于花货上,诠释田园中旺盛的生机­和饱满盎然的精神。她将对大千世界中自然­万物生灵的感悟,用自己的智慧、一双巧手升华成为一件­件紫砂艺术珍品,在带给人们以美的愉悦、生活享受的同时,传承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正因为有无数个像汪寅­仙这样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的勇于探索,善于创新,不断学习借鉴、吸收融合东西方传统、历史和现代文化及各类­姊妹艺术的成果,广吸博纳,孜孜不倦、不懈努力,才能使得中华民族传统­工艺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来源:中国网)

 ??  ?? 汪寅仙(前排中)
汪寅仙(前排中)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