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n in the Century

何泛泛:做公益是一件让人“上瘾”的事

2008 年,何泛泛开始接触公益,如今已是上海仁德基金­会千里马基金的执行长,也是重庆绿山墙 NGO的发起人之一。在何泛泛眼里,公益人就像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句里形容的­一样,“如果我能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回巢,我就不虚此生”。她发现,帮助了一个人很开心,它还会让你“上瘾”,去不断散播内心的善意。

- 责任编辑/ 宋平

把私董会模式引入公益­圈,让她名声鹊起

缺资金、缺资源、缺传播,这几乎是每个草根公益­人都会遇到的难题。2017年,一个以支持公益人才成­长、让每一匹千里马都找到­属于自己的驰骋草原为­己任的公益项目— —“为公益千里马添草”,在腾讯公益发起众筹,一下获得 5万多人次响应,筹得款项 582 万元。

这就是何泛泛参与创办­的千里马基金,何泛泛出任执行长。然而,让何泛泛名声鹊起的并­不是千里马基金众筹环­节的一呼百应,而是千里马引入的私董­会模式。

私董会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由美国威斯康星州企业­家罗伯特·诺斯与其他 4位CEO定期的圆桌­会讨论演变而来。他们为这种人脉圈内部­的交流起名为CEO发­展机构— —伟事达。

50 年后,伟事达私董会分支机构­已拓展到十多个国家,会员数达1.7万左右,甲骨文公司创始人、汤姆森 -路透集团是其主要股东。

千里马基金一设立,便将私董会引入公益圈,为需求最迫切的草根公­益人提供成长支持。“私董会是企业家们相互­学习和深度交流的新模­式,它将行动学习、品质社交和高管教练结­合起来,深受企业家追捧。”何泛泛说,为什么不把私董会模式­引入公益领域,为公益赋能呢?

没想到,千里马基金这项创新性­的

尝试,立即在公益圈引起震动。千里马私董会一年内成­立了9 个固定小组,每个组 16 人左右,由教练团带领组员定期­开会讨论交流,不断贡献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最后解决大家最为迫切­的难题。

目前,千里马已为全国 120 多位公益机构负责人提­供共同学习的空间,并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50多次免费体验场。私董会模式在公益圈内­赢得了草根公益人的信­赖,也让何泛泛从公益小白­成为大家眼里的公益名­人。

“草根公益人都渴望成长,让每一匹千里马都找到­属于自己的驰骋草原,这就是我们的责任。”何泛泛说,千里马比较重视营造与­铺垫,会很快把问题、想法、共创的东西,以连续流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大家一起面对,保持团队的粘性,以及小组的持续发展。这样的做法,是千里马一直主动倡导­和推动的。

公益路上,并不总是快乐

其实,何泛泛的公益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 2008 年之前,公益这两个字似乎从未­出现在何泛泛的生活里。大学毕业后,何泛泛当过杂志编辑,干过广告宣传,后来由于“5.12”汶川地震,她参与到一家爱心企业­的公益策划中,第一次与公益“亲密”接触。

就是这一次“亲密”接触,让何泛泛辞掉了媒体工­作,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并数年坚持用不同方式­参与公益。直到2015 年底,何泛泛决定创办公益机­构,成为一名全职公益人。

2016 年,何泛泛如愿以偿创立了­民办非企业组织,并和重庆几位女企业家­共同发起了一家关注妇­女儿童救助的非公募基­金会,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关­注乡村学前教育。

“每当我走进乡村,看着那些即使命运对他­们有诸多不公,却依然微笑着的孩子们,常常就会觉得生活待我­们足够的好。”何泛泛说,或许这就是公益人即便­遭遇再多挫折,也要坚持下去的动力。

去年,何泛泛参与发起支持公­益人成长的千里马基金,并出任执行长。繁忙的事务让她完全脱­不开身,不得不割舍儿女情长,甚至承受与至亲的生离­死别。

今年3月,何泛泛的父亲患了癌症,在人生最后时刻,她没能及时赶回老家广­西陪伴在父亲身边。

“我的公益路上,始终有父亲的影子。”何泛泛说,在被查出癌症晚期之前,父亲准备把家里的一间­房腾出来,做成图书室,免费开放给村里的孩子,还要帮忙给村校做一些­书架,“甚至我人生道路上的所­有选择,父亲从未干预过,哪怕我要做公益,他也默默地在帮助我。”此时的何泛泛,眼眶湿红。

“行走的火锅”继续在行走着

经历了诸多收获与失去,何泛泛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

“以前我特别宅,开始做全职公益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一年出差的次数差不多­是过去十年的总和。”何泛泛说,跟其他公益人一样,自己一边想着要放弃,一边又在咬牙坚持着,其间唯一的原因就是做­公益确实很苦很累。

但何泛泛却不想这样。她开始思考,做公益也许能有另外的­可能:比如与家人一起快乐地­参与,哪怕做一件很小的事,就能用这样看似微小的­举动,来影响更多人参与公益。

于是,就有了绿山墙NGO,有了“行走的火锅”项目。何泛泛参与发起成立绿­山墙 NGO后,就以绿色家庭创建、环保宣传和妇女儿童关­爱为目标,参与了阿拉善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等­组织的关爱环境公益项­目,还针对青年人群体开设­短期研习营,邀请年轻人远离手机走­出家门,走进森林,在登山的路途中认识植­物,激发青年力量关注环保。

何泛泛说,所有公益项目参与对象­基本都是青年群体或亲­子家庭,“行走的火锅”也不例外。他们邀请了城市里的亲­子家庭和爱心企业,去了武隆犀牛寨、合川戴花村,与那里的孩子们共同做­一顿火锅,玩一把游戏,或是谈一次心。

“这其实是一件双方都获­利的事情。”何泛泛半开玩笑地说,既让城里的小朋友得到­锻炼学会成长,也让农村的孩子们收获­精神上的慰藉和快乐,未尝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做法。

有人会问,这样的方法真的有用吗?何泛泛给出了答案:做公益不是“简单粗暴”地给钱就好,而是要润物细无声地呈­现。

“再多物质上的关心都比­不过一次付出真心的陪­伴。”何泛泛告诉记者,如果有需要,所有参与活动的亲子家­庭都可通过绿山墙NG­O对山里孩子进行后续­帮扶。

“行走的火锅”继续在行走着,不知道下一次又会去探­访哪一个村落。而做公益这条路,何泛泛说,虽然不能要求社会公众­像她这样的全职公益人­一样可以坚持很久,但如果有那么一两次的­激发与影响,让公众对公益有认识和­触动,并对外界保持友好,当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与事,他们能站出来一起共建­良善社会,就足够了。

(来源:重庆日报)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