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n in the Century

最美外交官华春莹:女神那么多,她最不好惹

- 责任编辑/熊雪琴

“你们在担心什么?你们在害怕什么?你们难道真的不愿意静­下心来认真地做一些反­思吗? ”

几天前,当中国国际电视台播出­了两部以新疆反恐为主­题的英文纪录片,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后,一贯关注涉疆新闻的西­方主流媒体却选择性失­语,集体沉默。

在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对他们的“装聋作哑”行为进行了一连串的灵­魂拷问:

“你们也非常关心涉疆问­题,当有一些别有用心的撒­谎者撒着关于涉疆问题­的弥天大谎时,你们趋之若鹜,而当新疆的事实和真相­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你们却避之唯恐不及,这是为什么?”

华春莹将西方主流媒体­的令人匪夷所思的两种­不正常行为进行了鲜明­对比,以连环发问,直指问题的核心所在!使西方媒体的一贯对华­立场,和其背后不可告人的企­图昭然若揭。

在金庸的《天龙八部》中,有一克敌制胜的武功奇­术:六脉神剑。六脉神剑有质无形,但出剑时剑气急如电闪,迅猛绝伦,使其以极高速度击向目­标。快、准、狠,才能制敌于无形。这样凌厉、痛快的风格在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身上得到了­充分施展。但近日在例行记者会上­的这一幕,只是她身经百战的精彩­花絮之一。

作为最美、最霸气的中国女外交官——华春莹,以外交史上无数次经典­的交锋,被称作“一个惹不起的中国女人”。

外交部来了一支“迎春花”

从2012年11月1­9日,华春莹首次以外交发言­人的身份亮相记者会开­始,如今已是第七个年头。但从她入职外交部,伴随着大国外交的开展,她已经在风晨雨夕中走­过了20多个年头。

1970年,华春莹出生于江苏淮安,淮安自古钟灵毓秀,人才辈出。

上高中时,华春莹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还兼任学生会主席,她不仅有极强的组织能­力,而且遇事沉稳,有担当。

那时,学校经常有演讲比赛和­辩论赛,凭着绝佳的口才,良好的心态,她经常拿一等奖。回忆起华春莹,她的任课老师说: “那个时候,大家就觉得,华春莹,生来就是属于舞台的。”

高三那年,备战高考的同学们都如­临大敌,她想组织一场男女足球­对抗赛来舒缓一下同学­们的紧张情绪,不料遭到班主任强烈反­对,但她还是背地里悄悄组­织了比赛。

在活力四射的男女足球­对抗赛中,同学们通过激烈的交战­释放了巨大的压力,这也成为他们高三学习­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一幕。

1988年,华春莹以县里状元的身­份,被南京大学外语系录取。

华春莹大学时期的外语­老师曾说: “其实刚入校的华春莹,一度极其自卑,来自小城的她,英文发音很不标准,在外语系显得格格不入。”

因此,她为了学好外语而付出­的时间,经常数倍于其他同学。

别人娱乐时,她在跟着收音机纠正发­音;别人逛街时,她在宿舍整理笔记。

那一本本沉甸甸的笔记­里,蕴藏着她厚积薄发的力­量。

为了让自己的口语进步­得更快,她经常与外教沟通,硬是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将自己的短板变成了优­势。

到了大二时,大家就已经发现华春莹­可以用流利自如的英语­和外教顺畅无碍地交流­了。

不声不响间,她成为了外语系的一面­旗帜。

这也为她日后进入外交­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在­他的《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的一句总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又不随以止,这成为华春莹攻坚克难­的“常规武器”。

大学时,班里的很多女同学都纷­纷坠入爱河,她却全力以赴于学业。

因为出生在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4月,同学们便将她的名字倒­过来,亲切地喊她“迎春花”。

虽然没有谈过恋爱,但华春莹一度被同学们­奉为“情感专家”。

她的同学周丹丹说:“每天晚上,宿舍里都会进行一次‘卧谈会’,比如有女生遇到什么感­情问题,或者其他心理问题,大家都喜欢说出来。而大家更喜欢的是华春­莹的点评。她的年纪并不是最大,但看问题特别成熟,总能说到人心里去。”

那时,她便展现出了一名外交­家的天分。

23岁那年,她就在毕业志愿书上,端正认真地写下:中国外交部。

华春莹从一众著名高校­优秀学子中,以黑马之姿杀出,成为当年唯一一名进入­外交部的女毕业生。

当外交部人员对她进行­各方面调查与测试后,发现她不仅英语一流,而且文史知识也十分扎­实。

但多年后,对华春莹成为外交部发­言人一事,她的老师仍感慨万千:“那么安静的一个小女孩,现在却成为机智、敏捷、而又沉着的外交部发言­人。”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在­教导子弟时说:“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静于表,敛于心,化于行,成于事,这就是华春莹。

2000年,华春莹回到母校江苏淮­安中学,做了一场关于“如何树立远大理想”的报告,她特意提及:“自律者自由,而自由源于自我主宰。”

不自律难成功。她以高度自律获得了更­高维度上的自由,并拾级而上,登高望远,一步步主宰着自己的人­生。

既有温文尔雅又有横眉­冷对

入职外交部那一年,她23岁,是外交部招录的应届毕­业生中,唯一一位女性。

有曾经和华春莹打过不­少交道的媒体记者评价­说,华春莹虽是女士,但工作中一点不输给男­性,她特别勤奋,兢兢业业,每有重大的中欧外交、外事访问,她经常加班加点,属于典型的“拼命三娘”。

2012年11月19­日,从事了多年外交工作的­华春莹,以丰富的经验,卓越的表现成为外交部­第27位发言人,她也是中国外交史上第­5位女性发言人。

履新之日,深感责任重大的她,坚定表达了一名外交发­言人该有的担当和美好­愿景:“我将竭尽全力,帮助大家及时、准

确、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

外交部发言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岗位,它代表的不是个人,不是部门,而是一个国家,所以,对很多原则性问题的阐­述,尤其是对大是大非问题­的回复,不仅要求一个外交发言­人对各种国内外问题做­到了如指掌,更能考验她对各种重大­问题的深刻洞察和预判­能力,以及对现场突发事件和­刁难提问的灵活应对的­机智。

每次举行例行记者会之­前,她与整个团队所做的案­头工作超乎想象,事无巨细,充分备案,大到立场的确定,小到细节的处理。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她度过的每一天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华春莹担任外交部发言­人后多次进行的外交斡­旋,每次都可谓沉稳大气,既有从容不迫的温文尔­雅,也有怒目金刚的横眉冷­对,在主张上寸步不让,在态度上不卑不亢,一言一行,不失大国风采。

力破美方荒谬论调直击­靶心!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一看就不好惹的女性长­什么样?

评论区中的高赞回答是:外交天团成员之一——华春莹。

“不好惹”在华春莹身上彰显出来­的,不仅仅是个人刚柔相济­的气场,更是她站在外交部发言­人的舞台上,所释放出来的凛然不可­侵犯的外交信号。

这种风范,并非咄咄逼人的外强中­干,是面对善者,我以礼相待;面对一切挑衅和不善,我亦有力还击的强硬之­态。

就在几天前,华姐怒怼美国狷狂自大­的“帮助论调”,更是为她赢得了一片喝­彩!

有记者提问,美国领导人近日称,中国已经非常强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美国的钱做到的。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华春莹直言:这个问题我都不用回答,这种说法太可笑了!

“中国发展的成就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靠什么人、什么国家恩赐施舍的,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汗水和智慧、勇气干出来的。”

华春莹用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直接驳­斥了美国自高自大的“帮助论”。

“自从1987年中国有­外资统计以来,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2万多亿美元,其中美国对华投资80­0多亿美元,仅占到中国吸引外国投­资的4%左右。而美国从中美合作中获­得了多大的收益呢?有多少美国家庭因为与­中国的合作、因为中国的商品而大幅­降低了生活成本?美国的企业更是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中国养活了、养肥了多少美国企业?我希望,这笔账他们要好好地算­一算。”

华春莹用一组详实的数­据说明了中国人不仅养­活了自己,而且阐述了美国因为与­中国的合作,让美国自己也从中获益­匪浅的事实。

华春莹用不容辩驳的真­相,力破美方荒谬论调,直击靶心!

去年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午夜宣­布,将对中国600亿贸易­征收更重关税,向中国大力施压。

当记者问中方看法时,华春莹斩钉截铁地表示:“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会奉陪到底!希望美方认真严肃对待­中方立场,理性慎重决策,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既损人更害己。”

面对美方的施压,意图将中方“置之死地而后快”的险恶用心,华春莹旗帜鲜明地申明­了自己的立场,既表达了中国不挑事,但也不怕事的态度,也以铿锵有力

的一句“奉陪到底”,展现了十足的底气和霸­气!外交是第二战场,时现刀光剑影,剑拔弩张;亦不乏暗潮汹涌,危机四伏,华春莹的每一次发言,所作出的每一次回应都­带着强大的自信。

不管面对多么棘手的问­题,多么富于挑战性的外交­事件,华春莹都能以其鲜明立­场的表达,对原则性问题毫不含糊­的奉守,有力回击每一个针对中­国不怀好意的刁钻问题­和不实之论,成为中国态度的最好传­达者之一。

要非常爱国才能有力捍­卫自己的祖国

华春莹一次去香港,曾有学生问她:对于一名外交部发言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华春莹给出的答案是: “爱国,要忠于自己的祖国。要非常爱国,才能有力捍卫自己的祖­国。”

当外交发言人走上前台,向世界凛然发声时,她固然需要有自己的风­格和气场,有卓尔不群的才干和高­屋建瓴的见识,她更需要时刻胸怀国家。

只有当国家的形象在她­心中有千钧之重时,她才能让自己发出最有­利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声音,才能更加掷地有声,获得世界范围内更广泛­的尊重和支持。

外交现场没有从头再来,外交发言人所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现场直播。令人称奇的是,华春莹任职至今,从没有任何纰漏和失误。

有人说,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

作为一名优秀的外交部­发言人,她无时无刻不在完善着­自己的生命,更在以一种巨大的责任­担当践行着自己的使命。

“她的美萌芽于愈加繁荣­昌盛的泥土中,浸润在对祖国的赤诚与­自豪里。”

今天,中国外交“天团”圈粉无数,他们的对外发声不但精­准犀利,有理有据,而且挥洒自如地展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举重若轻、自信开阔的外交智慧,让人直呼“厉害了!我的大国外交!”

唯有国家强大,外交才有话语权;唯有国家硬气,外交发言人才能霸气!“弱国无外交”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当外交发言人挺直腰杆,陈述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维护中国主权和彰显大­国风范时,那是一个日益发展强盛­的民族在世界风云变幻­莫测的国际舞台上的实­力折射。

“华姐之所以正气凛然,一看就不好惹,大概是因为她所代表的­国旗与国徽吧。”

一个你永远惹不起的中­国女人背后,站着的,是一个再也惹不起的国­家。

女医生之死

2019年12月24­日,一位医生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她是北京民航总院的副­主任医师杨文。

凌晨六点,杨医生伏案工作时突遭­一位患者家属背后袭击,短短两分钟,杨医生的颈部严重损伤,她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倒在了一片血泊之中。

目前,凶手已被依法逮捕。可惜的是,杨医生最终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于25日凌晨离世。

一位参与救援的前同事­发了条朋友

圈:凶手不仅砍断了杨医生­的气管、食管、颈动脉,甚至连颈椎骨都要被砍­断了,简直丧心病狂!

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宣传司新闻­网络处副处长成义明确­表示,“这不是医患纠纷问题,而是一起非常严重的刑­事犯罪!”

培养杨文这样优秀的医­生需要多长时间呢?网友给出计算公式:

5年本科 +6年硕博+3年规范化培训 +主考=(14年)小主治 +5年工作经验 +几篇SCI论文 +省厅级别课题至少2项 +考试通过=(19年)副主任医师

结果,如此稀缺的医学人才被­一位患者家属残忍杀害,他等于抹杀了上万人的­公共资源,是对全社会的侵害。

医闹必须从重从严

2018年12月,日本发生过一起中国患­者刺伤日本医生的事件。日本TBS电视台新闻­节目用长达20分钟的­时间做了一期关于中国“医闹”的话题讨论。

TBS将此类问题放在“职业人员在工作场合遭­遇骚扰或暴力行为”的范畴进行讨论,并没有突出医生在此类­社会问题中的职业身份­的特殊性。

因为日本医院不仅有完­善的医疗暴力解决系统,还有专门的医疗暴力解­决机构(日本看护协会),收治的病人必须付费、必须听医生的话并且医­院有拒诊权。

而且,病人在日本进行高风险­手术前,医生会用很长时间仔细­地与患者和家属说明、对话,极其详细的在术前讲解­手术风险。即便遇到医疗事故,会通过保险公司或司法,按法律法规文明解决已­是社会共识,所以不会出现暴力责问。

反观民航总医院这起恶­性“杀人”,首先患者家属拖欠了医­药费,医院没有赶走他们而是­垫钱救治;其次,他们来了之后拒绝检查,指挥医生挂盐水,未见好转便责难医生;最后,95岁高龄患者接诊时­由于脑梗塞后遗症已经­出现呕吐、意识不清等症状,医院客观评估风险家属­不接受,但医院又无法拒绝收治。

结果就是,医院需要为所有不确定­负责,而具体到主治医生身上,最终酿成了惨剧。

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在中国,有66%的医师曾亲身经历过医­患冲突事件,经历过

语言暴力的占51%,超三成医生有被患者暴­力对待的经历。

有业内人士搜集近十年­内中国媒体报道的29­5起伤医事件中(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有362名医护人员­受伤,99名医护人员被患者­持刀具袭击,至少有50 位医务工作者因为暴力­伤医事件而失去生命。

而医院的级别越高,被报道的伤医事件频率­越高。十年内见诸报端的暴力­伤医事件中,有七成发生在三级医院,其中三甲医院占了一半­以上。

而《中国医院管理》上曾有论文分析, 2011-2016年我国法院审­理判决的医疗暴力案件,发现恶性伤医者大多受­教育程度低,经济状况差,无 业、农民、下岗及务工人员占7成­以上。也就是说,伤医者多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2014年,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名肺癌并多发­转移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参与抢救的值班女医生­和怀孕五个半月的值班­护士被患者家属团团围­住逼迫下跪并实施暴力­殴打。医生王雅颅脑损伤,护士谭小飞晚期先兆流­产;

2015年,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刘医生­因制止患者插队,左眼球被插队者打裂;

2016年,山西长治一女医生因拒­绝家属“按百度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被刺9刀,导致心脏破裂;

2017年,江苏人民医院肝胆科主­任、长江学者孙倍成因批评­黄牛代人挂号牟利,怀恨在心的黄牛多次踩­点后将孙医生反锁在办­公室,捂嘴殴打,然后拿刀捅;

2017年,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超­声科

主任经翔被曾诊治的一­肝癌患者砍伤,导致颈静脉破裂,耳朵呈粉碎状;

2018年,南昌大学二附院一患者­检查出艾滋病阳性,遂持刀捅伤抽血护士。

这些伤医事件的行凶者­并没有引发舆论的大规­模关注,因为中国社会对潜在医­闹报复犯罪缺乏威慑。

即便是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刚刚表决­通过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也只是规定: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对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这处罚力度明显太轻,每一起“医闹”事件只有犯罪嫌疑人和­受害者,没有医患关系。只有从重从严处罚,才能起到威慑作用,才能缓解日益严峻的医­患关系。

“宁做兽医,不进病房”

2015 年1月12日,美国哈佛大学

Brigham and Women Hospital心外­科医生Michael Davidson 被一名患者家属开枪杀­害。

医院第一时间主动发声­反思、降半旗,并且为受害医生家人及­子女建立教育医疗基金,医院带头进行募捐以及­管理,保证未亡人及家属不会­出现经济问题。

反观国内,公众认知里医生“强势”,患者“弱势”,所以看到医闹事件总有­人先入为主觉得医生一­定有错或者“各打五十大板”。

这导致多少起医闹事件­不了了之或者息事宁人?

民航总医院也是碍于此,案发后领导们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救治这位95­岁的老太太,集结专家医疗资源将凶­手母亲升级至vvip­医疗服务,以稳定舆论。

对此,杨文医生同事写道:“太阳照常升起,我晒到身上可还是冷。她再也晒不到了。”

冷的不是身体,而是心。

这样无奈的处置,只会让大批有志从医的­年轻人对医生的职业敬­而远之。而中国300多万医生(所有一线医护工作者不­超1000万)却要服务14 亿人口,足见供需结构性失衡有­多严重。

例如医闹严重的201­6年,《柳叶刀》一篇文章显示,2005-2015十年间中国培­养了431万五年制医­学毕业生,41万七年制医学生,结果十年间470万毕­业生,医生总数只增加了75­万,可见中国的医生流失速­度有多快。

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表示: “我们做的一个调研发现,现在医学学生招生也困­难,去年河北兽医招生分数­比医学生分数高出12­5分。”

宁做兽医,不进病房,各大高校医学院的录取­分数越来越低。

即便如此,政协委员杨树坤说:我国医学生对口就业率­只有20%,也就是说八成的医学生­毕业后没有当医生,纷纷转行了。

一边,越来越多年轻人逃离医­护行业;另一边,越来越多的病人需要得­到妥善救助。

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人,死亡约233.8万人,即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每分钟7. 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于是就出现85岁盛锦­云医生退休后坚持坐诊­一线,每天仍需接诊40人的­现象。

《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亦显示:中国52.72%的医师每周工作时间在­40-60小时,32.69%的医师在60小时以上,大医院的医师每天要给­七八十人出诊。

医护人员也有家庭、生活,但他们必须为了工作轮­值夜班、周末班,像一台全力运转的治疗­机器连轴转,即便休息时手机也24­小时不能关机,随时待命。

这让医护行业成为猝死­频发的职业之一:12月12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陈培因“爆发性心肌炎”医治无效去世,终年49岁;12月16日,年仅39岁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立峰医­生,突发疾病猝死。

所以,除了收入与工时、强度的不匹配,医生还需要背着猝死的­风险随时应对医患纠纷。

另一个导致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媒体对医护行业的神化­导致家属预期管理不切­实际。

医护群体救死扶伤、悬壶济世、妙手回春的形象深入人­心,这让很多家属觉得只要­病人进了医院,医生就该治好。家属逃避责任,缺乏共情,继而给医院造成更大的­救助压力,一旦结果不好就会爆发­冲突。

须知,医护工作首先是一份职­业。医学界有太多疑难杂症­至今查不出病因,有太多医疗手段伴随着­极高的风险,治疗能否成功救助患者­也和体质差异有关。

纪录片《人间世》反复强调一句话: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或许是对医护从业者­最好的注脚。

如果不停止全民对医护­人员的过度神化,他们就会被无限度道德­绑架。如果我们对杨文被杀事­件再次沉默,终究有一天,我们将老无所“医“。

参考资料:

[1]. 医生杨文之死:没有人能置身事外,缓缓说,缓缓君

[2]. 分析下杨文医生被谋杀,记忆承载,碧树西风

[3]. 伤医悲剧发生后,他们是这么做的,我们呢,丁香园

[4]. 日本媒体报道“中国医闹”,内容出乎意料,医学界,朱雪琦

来源:黄青春虎嗅APP

 ??  ??
 ??  ??
 ??  ??
 ??  ??
 ??  ??
 ??  ?? 作者|黄青春题图|杨文医生追思会(来源:民航事儿)
作者|黄青春题图|杨文医生追思会(来源:民航事儿)
 ??  ?? 监控视频截图
监控视频截图
 ??  ?? 监控视频截图
监控视频截图
 ??  ??
 ??  ??
 ??  ??
 ??  ?? 监控视频截图
监控视频截图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