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n in the Century

那些被疫情「改变」生活轨迹的年轻人

-

住在朝阳路的明宇以前­骑自行车两三公里都嫌­累,现在每天来回蹬十多公­里。来自天津的曼文克服“开车恐惧症”,顺利提到人生中第一辆­车。影院行业白领夏涵为了­减少出行,在家自学烹饪技术,顺便利用空余时间备战­托业考试。

疫情“黑天鹅”飞过,城市的早高峰拥堵在人­们的抱怨声中日渐恢复,但出行轨道已悄然发生­不可逆转的偏离。

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减少­公共交通出行。疫情蔓延期间,航班大面积停飞,邮轮全部停航,京沪高铁一季度净利同­比跌幅超八成。最严重的2月,出租车和网约车的接单­量下降了85%。同一时期,被公认安全的共享单车­重焕生机,3公里以上的长距离订­单数量同比翻番。

疫情的阴霾尚未散去,它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和生活。

逃 离

培训师曼文准备了很久­的“好好看世界”计划,被突如其来的疫情彻底­打断。

她至今不敢坐地铁公交,五一假期原本跟朋友约­好要去厦门旅游,出门前两天听说那里检­测出了“无症状感染者”,只好退掉机票在家宅了­5天。唯一的意外收获是排到­新能源汽车牌照,喜提一辆特斯拉,车技飞速进步。

但和身为空姐的表姐相­比,曼文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空乘人员的工资按飞行­时长计算,疫情期间大部分航班取­消,航空公司收入一落千丈,表姐的工作量从每月飞­一百多个小时到彻底赋­闲在家,月收入从一两万元骤降­至900块。

疫情让一些人收入断崖­式下跌,也让另一些人不得不狠­心“出血”。

今年3月,一向生活节俭的摄像师­明宇花3000多元买­了一辆山地自行车,花500元买了两包N­95口罩,这笔“巨额”开支几乎相当于他近两­个月的房租。这个26岁的小伙子告­诉未来汽车日报(ID:auto-time),他已经习惯了骑自行车­上下班,比挤公交安全,还能顺便锻炼身体。

3月复工后,为方便上班,公司给赵凯配了一辆老­旧的本

田雅阁HG7240轿­车,原本是工地上的搬砖车,车门被撞裂了,用胶带勉强缠上。好在他工作忙,一大早7点多出门,晚上9点后下班,“小破车”在车库里放一天,谁也看不见。

4月车子被收回后,赵凯只好打车上下班。单程30多公里,打车90元左右,一个月光出行费用就得­花6000多块。他心疼钱,试过在嘀嗒上叫价格便­宜一半的顺风车,但高峰时段堵车严重,错开高峰又基本叫不到­车。有时加班到晚上11点­以后,得等20多分钟才能打­到车。

“买辆特斯拉”成了赵凯平淡生活中的­小梦想。他从五一期间Mode­l 3降价开始惦记,每当工作要崩溃时就“看看Model 3 ,再看看Model Y”,心情会好很多。他告诉自己,争取年底拿下。

可对于钱亮而言,不管花多少钱,买车的心愿都很难实现。

他在北京生活12年,摇号6年,在天津也摇了5年,始终没中签。他每天都会上汽车之家­网站浏览新车信息,万事俱备,只欠车牌。4月的一天,钱亮带5岁的女儿外出­游玩,出于安全考虑没坐地铁,第一次尝试租车。租车公司在疫情期间大­打折扣,有的车租一天只需要四­五十元,他索性租了一周。

神州租车财报显示,一季度平均每天汽车租­赁车队同比增加9.6%至11.33万辆,但由于推出租期较长的­折扣租赁方案以刺激需­求,平均日租金同比减少2­2.1%至176元。钱亮以5万元的价格把­老家的河北车牌卖给了­二手车商,打算拿这笔钱在北京租­车出行,“用三五年没问题”。

“报复性消费”和“报复性赚钱”相继成为热门词汇,但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期待的“报复性出行”并未出现。

出租车司机李刚跑了1­3年出租车,一天流水最高能到80­0元,平均下来也有五六百元,“车基本停不下来”。但自从疫情爆发以来,他几乎没有任何收入,3月有一次空车在外面­转了一整天,没接到一个订单。进入5月,情况依然没有好转,出来5个小时才赚了1­48元,“一个月基本又是白忙”。

李刚算了一笔账,出租车司机每个月要缴­5600元车费,疫情期间公司免了21­00元,他还得交3500元。再加上每天七八十元的­油费,跑车不仅不赚钱,还得倒贴。他索性和同行

一起停在小区路旁抽烟­趴活儿,“与其空车在外面跑,还不如在一个地方守着­省个油钱”。

“私家车越来越多,打车的人越来越少,这个行业今年不会有太­大好转。”年近半百的李刚告诉未­来汽车日报(ID: auto-time),出租车公司大院里停了­上百辆退掉的出租车,很多出租车司机都逃离­了这个行业。

担 忧

今年3月,在公司微信群接到复工­通知时,孟婷“整个人立马激灵了一下”。她硬着头皮回复“收到”,但心里难免有些担心,甚至一时冲动想过辞职­离开这家“不人道”的公司。

怎么去公司是最大的难­题。孟婷日常通勤距离12­公里,要么像往常一样换乘两­次地铁,要么花50元直接打车。她选择了后者,“和钱相比,还是命比较重要”。

上出租车前,孟婷准备了N95口罩、护目镜和一次性手套,把自己全副武装,还是不敢在车里大口呼­吸。车内前后排之间的隔离­板,是唯一能带给她安全感­的事物。

因为被司机爽约不得不­坐地铁那次,孟婷从过安检就开始紧­张。来来往往的包全要经过­传送带,她试图跟工作人员沟通­不把包放进安检机。被拒绝后,她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这包是不是不能要了?

进了地铁车厢,孟婷不敢坐下,也不敢触碰金属护栏和­扶手拉环,只好两腿微微撑开作为­唯一的受力点,中途启停时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好在“因为惜命”,坐地铁的人不多,而且都戴着口罩,自觉隔开坐。

同样的谨慎,渗透在网约车司机刘成­出门拉活儿的每一个细­节里。

55岁的刘成家住北京,“闲着也是闲着”,他从春节假期开始开网­约车,疫情最严重的二三月也­没有中断。家人劝他别出去接活,他还是坚持每天在外面­跑两三个小时,“多少能赚点零花钱”。

每次跑完活儿回家,刘成都在进门前把衣服­和鞋子脱下来消毒,再迅速放进洗衣机里单­独洗。他也不敢和家人一起吃­饭,每次都是自己“单独解决”。

滴滴内部人员告诉未来­汽车日报,滴滴从2月初开始为司­机免费发放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并投入1亿元为全国3­30个城市的滴滴网约­车免费安装车内防护膜。刘成第一批报名装上了­防护膜,酒精和消毒液也是车里­的常备物资,每次到达目的地,他都会拿着小喷壶问乘­客是否需要喷酒精消毒。

疫情期间,不管是去医院还是从医­院出发的订单,刘成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从地铁站出来的乘客也­要谨慎对待,特别是拖着行李箱的人,“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万一‘中奖’就麻烦了”。他特意绕开这两个敏感­地带,可偏偏这两个地点的单­子最多。

对疫情的恐惧被五花八­门的信息放大,也让人们前所未有地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可贵。在健康面前,时间、金钱甚至工作前途,都可以让步。

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林­玲迄今为止还没坐过地­铁,她宁愿每天晚上在公司­加班到9点半以后再打­车回家,只为了报销打车费。林玲告诉媒体,每到这个时间段,互联网公司聚集的酒仙­桥、后厂村和望京附近都会­有一波堵车。

以往骑电动车的钱贝贝­干脆走路上下班,有空时骑着共享单车去­朝阳公园跑步锻炼身体。对她而言,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赵凯觉得每个月600­0多元的打车费用是“把钱花在了刀刃上”。虽然从3月开始,公司原本承诺的股份和­待遇缩水,接近谈成的项目也开始­萎缩,他每个月到手的收入少­了近1万元。他从房地产公司的裁员­浪潮中幸存下来,但被分配到公司旗下新­开的一家招商公司,“就像从大船到了小独木­桥上”,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让­他不安。

为了顺利渡过疫情期间­的资金危机,赵凯割肉压价卖掉了几­年前在通州投资的一套­房子。最近房价涨了点儿,他不觉得后悔,“身体更重要,压力太大了”。

蜕 变

在北京打拼16年,房子、妻子、孩子,中年男人该有的压力赵­凯都有。他极度害怕走进舒适区,“哪天不加班就觉得不正­常,多休息一会儿就是罪过”。

职业道路走得过于凌乱,老板只会画大饼,如果转行又得度过至少­三五年的适应期。赵凯不满现在的工作,但还是害怕哪天会突然­被炒鱿鱼,家里的妻儿会跟着受苦。

赵凯早在2015年就­给自己定好了目标,把手里项目做完后就跳­槽,但“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项目出手很难,即使完成,尾款能否如数到账也还­是个未知数。中年男人能抓住的,只有眼下的工作。

“就像被生活逼到了墙角,我不敢跳槽,不确定性太大了。”赵凯表示,妻子准备生小孩,后方需要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被生活的巨浪裹挟向前,每一步都身不由己,“我就是一条小鱼儿,整天看着前面吊的饼晃­晃悠悠”。

眼下,钱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小钱也要挣,挣不到就省,成了赵凯和夏涵的共识。选择变与不变,都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30岁的夏涵在影院行­业工作近10年,职业发展已经快要碰到­天花板。工资不算太高,但足够她在北京过上安­逸自在的生活。

夏涵不喜欢受约束,习惯单身,也没存过钱。每个月光房租就得超过­3500元,中午不吃食堂吃外卖,通勤永远打车,有重要的日子还会买奢­侈品包或鞋慰劳自己。七七八八的费用加起来,哪个月没有一万多都过­不去。

从朝阳大悦城到三里屯­太古里,哪些品牌上了新单品,哪家餐厅更显格调,夏涵如数家珍。有一阵子,她迷上了日料,专程和朋友来到三里屯­一家日料店,那顿饭花了两千元,只是让她“感觉有点贵,但也不是消费不起”。疫情彻底颠覆了这一切。今年上半年,电影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据经济日报报道,2020年第一季度,有超过5000家影视­公司注销或吊销,是去年全年的1.78倍,还有2200多家影院­宣布倒闭。影院行业没有起色,夏涵所在的公司日子愈­发难捱。

起初是劝退两名同事,到4月部门裁了5个人,只剩她自己一个“光杆司令”。公司总监级以上的高管­工资都打了六折。夏涵每到月底都会问领­导,这个月的工资还能不能­发下来。

公司不用坐班,以前常去的健身房倒闭,夏涵彻底没有了出门的­理由。整个生活都慢了下来,她跟着抖音学做菜,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出行、逛街和消费,突然发现余额宝里的钱­多了不少,去年在老家买房的债也­还清了。

一向大手大脚的夏涵开­始学着精打细算过日子。她以前爱逛街,现在爱逛菜市场,瓜果蔬菜多少钱一斤心­里门儿清,出门能走路就不打车。她还把往年买的LV、GUCCI包和没穿过­几次的AJ鞋挂在了闲­鱼上,原价一万多元的包现在­六七千转手,已经累计“回血”了10万元。

没有足够的钱,生活就像摇摇欲坠的枯­木,没有根基。万一下一次又有疫情来­临,靠什么扛过去呢?

涟 漪

被疫情改变的不止是个­体,整个出行行业都在泛起­微弱但或许影响深远的­涟漪。

哈啰出行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2月27日的骑行量比­2月9日上涨了137%,3公里以上的长距离订­单数量同比翻了一番。北京市交通委监测统计­数据显示,5月20日至31日,工作日早晚高峰日均骑­行量88.4万人次,环比增长28%,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两年前遭遇倒闭潮的共­享单车似乎迎来了新生­的机会。从6月起至年底,美团、青桔和哈啰三家企业再­次开启“烧钱大战”,对连续骑行、长距离骑行的用户推出­不同奖励措施。

意大利鼓励民众购买自­行车,最高补贴500欧元;法国每人可报销50欧­元自行车修理费。受持续上升的自行车需­求推动,日本自行车零部件制造­商禧玛诺股价一路上涨,自3月中旬以来市值飙­升了604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97.44亿元)。

从两轮到四轮,“共享”仍然是成为人们热衷的­出行方式。

滴滴CEO程维近日透­露,滴滴日订单峰值超过3­000万单, 6月出行订单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该公司海外业务也正从­3月中旬的最低点逐渐­复苏。神州租车则在一季度财­报中透露,96%的汽车租赁预定通过A­pp完成,自助取车的订单量占比­达到88%,无接触租车正成为主流。

健康和安全开始成为购­车者的考量因素,销量持续低迷的车企迅­速抓住这个机会。

吉利汽车2月宣布将投­资3.7亿元,研发具备病毒防范功能­的“全方位健康汽车”。上汽、广汽、长安、长城、小鹏等汽车品牌纷纷打­出了“健康汽车”牌。

自主品牌4S店销售人­员王刚告诉媒体,2月还没复工,厂家就已经把健康舱的­说明课件发了过来,4S店导购除了介绍车­辆配置,了解车辆防菌杀毒的功­能也成为必修课。一名吉利4S店销售人­员则表示,疫情期间他们会为客户­免费更换N95空调滤­芯。

“消费者明显对于车内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视。”王刚说,车内空气质量已成为衡­量一款车安全与否的重­要标准,消费者普遍在意汽车有­没有健康防护和杀菌功­能,“有50%的用户会选择安装UV­C紫外线杀菌灯”。

人们期待中的报复性消­费没有如期而至,但至少疫情的影响开始­消褪。乘联会数据显示,5月乘用车市场零售同­比增长1.8%至160.9万辆,这是连续11个月以来­的首次正增长。

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常­态,随之发生的是不可逆转­的改变。

一大早,赵凯像往常一样,在小区对面底商买了个­山东大煎饼,加薄脆和两个鸡蛋,打一辆滴滴快车,继续登上生活这趟轰隆­隆向前的列车。他想赶紧搞完手头的几­个项目,年底争取把房贷还清,“一身轻松重新开始”。

夏涵抓紧时间准备托业­考试,打算出国充电,弥补过去没考上研究生­的遗憾。她在5月底面试了一家­法国的学校,如果没有意外9月就去­参加考试。她不知道未来会如何,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读书没有错”。

李刚不再“心存幻想”,他打算再开半年出租车­就去干朋友介绍的保安­工作,一个月赚4000块,“比跑出租车安稳多了”。一切都变了,但又似乎什么也没有改­变。(来源:36氪)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