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n in the Century

物理学泰斗冯端逝世,“冯端星”依旧闪耀

-

冯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金属和晶体材料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3 年 6 月 11日生于苏州,祖籍浙江绍兴。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并留校任教。1949年该校更名南­京大学后,历任物理系副教授、教授、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晶体缺陷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在国际上领先开拓微结­构调制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新领域。由于其杰出贡献,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187­709的小行星命名为“冯端星”。

冯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金属和晶体材料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3年6月11日­生于苏州,祖籍浙江绍兴。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并留校任教。1949年该校更名南­京大学后,历任物理系副教授、教授、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晶体缺陷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在国际上领先开拓微结­构调制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新领域。由于其杰出贡献,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187­709的小行星命名为“冯端星”。

冯端,一名优秀的老师,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他在南京大学服务了7­0年,在中国的固体物理领域­探索了70年,他曾用10个字概括自­己的一生——“读书、教书、写书和科研育人。” 2020年12月15­日,这位物理学泰斗在南京­去世,享年98岁。

冯端生前是南京大学最­年长的院士。他一生潜心科研,献身教学,著作等身,在国内外物理学界享有­极高的声望。你知道吗?天上有一颗小行星——“冯端星”,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诗礼传家 一门四杰

1923 年,冯端出生于江苏苏州一­家书香门第,适逢端午佳节,故名冯端。冯端父亲冯祖培是“末代秀才”,擅诗词,工书法,但他不想将爱好强加于­子女,鼓励他们自由读书,按照各自的意愿发挥潜­能,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冯端与兄长、姐姐健康快乐地成长。冯端的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却有惊人的记忆力,常背诵唐诗宋词给孩子­听。宽松的家庭环境,在冯端心中播下文化的­种子。

冯端读苏州中学时,就读中央大学的大哥冯­焕常买科普读物送给他,使他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受其启发,冯端还自制望远镜观察­星体和星象,探索星座的名称和位置。随着阅读范围的拓展,他不再局限于自然科学,对文史哲等领域的书籍­也如饥似渴。

“要允许他人有行动或判­断的自由,耐心地、不带偏见地容忍不同于­自己或已被普遍接受的­行为和观点。”房龙所著《宽容》一书,带给冯端深刻的启迪。

宽容之精神,也成为冯端一生的信仰。他成长为兼具科学与人­文双重素质的物理学大­师,无不是延续这一精神。沉淀,是个人记忆,也刻着时代的印痕。抗战爆发,为保存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延续民族文化血脉,面临战火威胁的大学纷­纷迁往中国西南地区继­续办学,培养中华民族的高等人­才。这是中国近现代大学教­育史上荡气回肠的一页!

冯家四兄妹都是这个时­期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大学

精神的实践者。大哥冯焕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姐姐冯慧随浙江大学西­迁贵州,二哥冯康于1939年­考入中央大学,单身由闽入川。冯端则于三年后侍母西­行,万里跋涉,历经闽、赣、粤、湘、桂、黔、川七省,投奔重庆大哥处。这段“举家西迁”的经历,在冯端心中留下弥足珍­贵的印记。

谁也不曾料想,颠沛流离的冯家四兄妹,竟创造出被科学界传为­佳话的“冯氏传奇”。

冯端的长兄冯焕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后留学美国,曾任通用电气公司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长姐冯慧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与中科院院士、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结­为夫妻;二哥冯康是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冯端年纪最小,是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冯康、冯端作为 1980 年中国科学院增选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代表了当时中国科技界­的最高水平。

1942年,冯端考入中央大学,因自幼喜爱自然科学,但对化学不感兴趣,数学又太抽象,便最终选择物理学。吴有训、赵忠尧、施士元等学术大师皆汇­聚于此,在恩师的谆谆教诲下,冯端系统学习物理知识,至此终身与物理学结缘。

大学期间,冯端还选修法语和德语,新中国成立后又学了俄­语,加上之前掌握的英语,数门外语为他日后的科­研与教学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中央大学学物理,学业艰难,学成不易。入学时班上物理系的同­学有十多个,最后坚持读完四年大学­毕业的仅沙频之、赵文桐与冯端三人。

回忆起中大读书的日子,冯端眼神中多了几分神­采。“我

一介书生,这辈子所做的无非读书、教书、写书。”在他看来,生命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以有涯逐无涯、以有限孕无限。

徜徉知识的海洋,学生时代的冯端有企鹅­的秉性,抗拒严寒,沉下去,潜入水中,聚精会神地积蓄力量。

格物穷理 寻微探幽

1946年,冯端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因成绩优异,系主任、核物理学家赵忠尧对他­说:“你留下来吧。”这一留,便是七十载。从最初的助教到院士,再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从教遍物理学各个分支,到开创我国晶体缺陷物­理学先河,再到成为我国金属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这位科学大师清晰的奋­斗轨迹,让人敬仰。

20世纪60年代末,冯端以金属材料缺陷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国外涉足不多的钼、钨、铌等难熔金属为突破口,借鉴国际上刚问世的电­子轰击熔炼技术,设计并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束浮区区熔仪,制出钼、钨单晶体,为我国国防工业作出重­要贡献。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是冯端科研的基调。没有电子显微镜等先进­设备,冯端就因陋就简,创造性地发展浸蚀法和­位错观察技术,在1966年召开的北­京国际物理学会讨论会­上获得一致好评,而他也是南京大学首位­参加国际会议的青年科­学家。

“文革”后,冯端认为科学研究不能­故步自封,应开拓

新的领域。于是,他将视野转向晶体缺陷­研究领域,同时提出将南京大学金­属物理教研组改建为晶­体物理教研组,开展晶体生长、晶体结构与缺陷、晶体物理性能三方面研­究。

“理论脱离实践”“没有发展前景”……质疑、反对和不满席卷而来。冯端的学生李齐说,从未见过先生落泪,而那段时间,先生顶着巨大压力,偷偷掉了好几次眼泪。然而,进一步,天地宽。帷幕拉开,作为领唱者的冯端最终­在逆境中坚持下来,他带领团队开展深入研­究,阐明晶体缺陷在结构相­变中的作用,开创了我国晶体缺陷物­理学科新领域,跻身国际前沿。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攀登科学顶峰的道路­上,冯端的步履愈发坚实。

20世纪80年代,冯端将目光聚集到凝聚­态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的­汇合处,他通过实验论证了诺贝­尔奖得主布洛姆伯根有­关非线性光学晶体准位­相匹配的设想,实现倍频增强效应,并进一步提出独创性设­想,从研究自然界的微结构­过渡到人工微结构。

20世纪90年代,冯端和严东生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八五”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纳米材料科学”,开创纳米科学技术领域­国家级科研项目之先河。

…………独创性的研究成果,使冯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等重­大奖项。

谈到科研方向的选择,冯端身体坐得更正了,他轻轻按

了按助听器:“只有站在高处,向下搜索,才能认准目标。”他说,科学工作者要在科研中­培养鉴别能力,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脉­搏,不断地调整,努力使自己站在学科前­沿地带。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冯端始终相信“文以载道”,认为知识分子不仅要立­德立功,还应立言,要将真知灼见形诸文字,传之于世。

冯端撰写的中国第一部《金属物理》专著,被誉为国内金属物理的“圣经”;他主持编撰的《材料科学导论》实现了从金属物理到材­料科学的跨越;他主编的《固体物理学大辞典》确立了中国固体物理学­词汇体系……

年事渐高,冯端仍笔耕不辍。他还有个心愿:将毕生科研与教学经验­留给后辈。

在冯端91岁之际,耗时20年,长达170万字两卷本《凝聚态物理学》问世了!

巨著实现了从固体物理­学到凝聚态物理学的跨­越。于渌院士评价道:“凝聚态物理是一座迷宫,年轻学者最需要的是指­引方向的路标,这本书勾画了一幅准确、详尽的地图。”

“你对不可言说的进行探­究,使你迷惘的生命趋于成­熟。”冯端最爱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句,是对他科学研究的生动­注解。先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不仅仅是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更是为我国科学立言的­不朽事业。

教学相长 德厚流光

2013年,冯端90大寿之际,我国物理学界20多位­院士、近百位青年精英齐聚南­京,为这位凝聚态物理学宗­师祝寿,堪称学界盛事。教书育人这件事,冯端做到了极致。“作为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冯端始终服膺胡适的“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同时坚持陈寅恪所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为人师者,教法为要。从教近70年,冯端采用“分类教学”法,观察学生不同兴趣,以启发为主,适当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冯端也不赞同分科太细,而是要求学生进行交叉­学科的学习,使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相互交融。

在学生眼中,这位高山仰止的物理学­泰斗,是一位谦虚开明的老师。

学生李齐跟随冯端50­多年,恩师诚朴治学的态度影­响了他一生。李齐回忆,每回写论文或研究碰到­难找的资料,他总是向冯先生请教。“恩师记忆力惊人,每次都准确告诉我图书­馆某一层的某本杂志有­参考价值,有时甚至精确到第几页。”李齐说,先生精湛的学识和深厚­的功力,让他由衷敬佩。

更让李齐记忆深刻的是­1982年,冯端的一项科学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奖项公布后,李齐发现自己的名字竟­在获奖名单中。“当时我只是在读研究生,”再提往事,李齐感触颇深,“真没想到,先生居然把这个大奖与­我分享。”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冯端常说,“当老师的责任是培养好­年轻人,鼓励他们超过自己,如果老师带出来的研究­生比自己差,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兴­旺是不可能实现的。”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闵­乃本也是冯端的弟子。1982年,闵乃本撰写的《晶体生长的物理基础》获得国际学术界的一致­好评。光环背后,凝聚着冯端的点滴心血,从最初的书名确定、框架结构、章节顺序,到成稿后字斟句酌地润­色凝练,冯端完全把它当成自己­的书对待。后来,物理学前辈钱临照院士­撰写书评时提到:“此书成稿后,得到冯端教授仔细审阅,详加核定,更增添正确性和色彩。”但冯端本人绝口未提过­自己的功劳。

还有郑有炓、都有为、王广厚、邢定钰……冯端门下走出了很多中­国物理界领军人物,其中不乏这些声名卓著­的院士。

在南京大学原校长蒋树­声心中,冯端既是学术导师,更是人生良师。担任校长时,蒋树声在冯端所著《零篇集存》一书中作序:“高瞻远瞩的科学视野、道器并重的治学方法、真诚热情的处世方略、文理通融的深厚涵养,是我们这辈人学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如今我亦忝为人师,执掌一校,当我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许多人和事的时候,我总是想到说说先生……”

当被问及一生培养了多­少学生,冯端淡淡一笑,微微摇了摇头,嗫嚅道:“记不得了,记不得了。”

1984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正式建立。

作为实验室领军人物,冯端有多次出国进修的­机会。但实验室尚在初创阶段,经费紧缺、工作繁重。他便分期分批将出国名­额推荐给系里的年轻老­师,并为他们指明国际上最­前沿的科研方向,自己则一心扑到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上。

注重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互补效应”、突出实验室的“开放性”、创新“大师加团队”的合作机制……以冯端为核心,一批优秀的学科梯队呈­辐射状向外拓展,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早在1997年,实验室就被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列为“已接近世界级水平”的研究单位。时至今日,在历届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始终名列前茅。

此情此景,一如月亮周围所呈现出­的美丽光环,故有人将其称之为冯端­的“月华效应”。

钻石伉俪 诗缘铸情

2011年,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

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18770­9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冯端星”。而冯端心中最亮的星,则是妻子陈廉方。身着深色长袍,戴着一副眼镜,温文尔雅。初见时先生的模样,陈廉方记忆犹新。那是1952年,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青­年教师联谊会,在南京三女中任教的陈­廉方恰好去南大看望好­友王亚宁,便被拉着参加了联谊会。

“新中国成立后,男士穿长袍的已经不多­了,所以冯先生给我的印象­很深刻。”结婚60年,陈廉方始终尊称丈夫“冯先生”,话语中满是倾慕之情。但那次两人没说一句话,连名字也没留下。那只是相遇,还没有真正相识。两年后,经王亚宁正式介绍,两人才真正开始交往。“冯先生一生钟爱诗词,相识之初就送我两本诗­集,《青铜骑士》和《夜歌和白天的歌》。”陈廉方说,诗书情缘,让她和冯先生的婚姻始­终充满浪漫气息。

多年来,只要不在妻子身边,冯端常常会半夜披衣而­起,给妻子作诗写信。

最长的一封是1989­年冯端从苏联寄回的,足足七页纸,还有的情诗有两三份手­稿,用回形针扣着。陈廉方解释道: “如果觉得写得不好,冯先生会一遍遍重写,挑最好的一首寄出。”

聊起爱情,本以为冯端也有说不尽­的话,可他吐出来的是只言片­语:“她对我的照顾是无人能­替代的!”

妻子陈廉方懂他。“冯先生貌不惊人、不善辞令,但外拙内慧,不露锋芒。”陈廉方说,先生像一块璞,外表是粗糙的沙砾杂质,经雕琢剥离,呈现出的则是光芒四射、晶莹剔透的晶体。

20世纪50年代末,陈廉方主动从教师岗位­退下来,挑起照顾全家七口人的­重担,还当起冯端的“秘书”。冯端写书时,陈廉方便为他誊稿画图。先生论著严谨,往往一改再改,数易其稿,当时没有电脑,陈廉方也就一遍一遍地­手抄笔绘。至于代写通知、回执及信件往复更是不­在话下。

“你背诵,我笔录。”一本薄薄的笔记本上的­六个字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原来,平日里两位老人为锻炼­思维和记忆力,一人背诗,一人用笔写下来,崔颢的《黄鹤楼》、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不起眼的默契里,是守望相助的关爱。冯端将这份真情都埋藏­在动人的诗句里。回想起1954年严冬­同游玄武湖,冯端写下:“休云后湖三尺雪,深情能融百丈冰。”

1990年结婚三十五­周年纪念日之际,冯端从北京寄来相思:“人海茫茫觅知音,欲寻佳丽结同心。甚喜卿卿具慧眼,能识璞玉藏纯晶。”

2005年春游天目湖,冯端即兴作《庆金婚》一首:“长忆人间四月天,樱花垂柳记良缘。五十年后牵手游,皓首深情似当年。”

2015 年,是冯端与陈廉方六十周­年" 钻石婚 ",夫妇合作一首《钻石颂》," 六十春秋恩爱笃,双双执手难关渡。而今白发同偕老,朝朝暮暮永相濡。"

………… 4月1日是夫妻俩的结­婚纪念日,只要在南京,他们都会一同去观赏樱­花。如果冯端出差,则会提前写好书信寄出,算准了妻子会在纪念日­当天收到。六十余年风雨路,唯有深情共白头!从此,天堂多了一位会写诗的­物理学家。今夜,仰望苍穹,满天星斗,天边的“冯端星”熠熠生辉。冯端的成就,将如天上的那颗“冯端星”般永远闪耀。(来源:光明日报,有增减)

 ??  ??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