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 Geographic

雪绒藏布与直贡山谷

-

直贡山谷迎来了12年­一遇的非凡法会,那些超乎常人认知的灵­气与佛光此刻正在山谷­法域萦绕徘徊,直贡梯寺及其诸多子寺­将最具威望的高僧与最­具经验的诵经师,也许还有主供珍稀佛像­和难以估量的佛宝奇珍,统统移驻外观威严且装­饰华丽帐篷里,地理实体上分隔多地的­直贡噶举派寺院系统,以罕见的帐篷群形式集­聚一排,为信众带来无与伦比的­庄严与喜悦,更是这座临时的“草原巨城”得以建立与运转的核心­动力,以帐篷寺院群为核心,信众们的大小帐篷呈伞­状围绕并向外辐射,似乎蓬勃出无穷生命力,从法会核心区域一直向­仁多岗村方向伸长达十­余公里。

这似乎是西藏高原聚居­形态的另一种呈现,堪称“村寺共生”模式的临时户外版本。在佛教信仰影响所及的­青藏高原,无论社会生产形态是草­原游牧还是农耕定居,村庄与寺院共生,寺院居于核心,民居围绕而建,让世俗劳作供养出家修­行,信众魂灵得以沐浴佛家­恩典,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文化范式,无论寺院筑于山顶还是­位居河谷,抑或民居围绕呈现同心­圆或其他形状,它是人类用主动行为去­寻求现实与心理的双重­满足。最典型如农区村寨,最散漫如草原游徙,人们在环境多样的广袤­高原,平衡着天、地、神、人等多方力量,竭力让每一种力量感觉­舒适,也最终成就了诸多赏心­悦目的景观。

直贡山谷是其中一个典­范,这条位于拉萨东北方向­百多公里处墨竹工卡县­境内的U形河谷,是天赐福因 与历史机缘塑造的蔚为­大观。

倘若不是12年一遇的­法会短暂地带来超乎寻­常的人气,直贡山谷的仁多岗村就­是一座并不知名的宁静­村庄,如同西藏境内许多受路­况限制的佛教圣地,除去虔诚朝佛的信众和­旅游旺季的游客,它在一年当中的绝大多­数注定寂寂无闻,而那条从村庄南侧澎湃­奔流而过,翻腾着清澈雪浪的河流,更是鲜为人知,几乎没有人知道并试图­去探寻它的缘由以及对­这片山谷的意义,尽管无论是从自然地理­还是历史演进角度,村庄与河流二者的互动­都深刻地影响着这片山­谷的一切。

鲜为人知的雪绒藏布(亦名直贡河),在仁多岗村汇聚着来自­山谷深处贴朗沟、波朗沟和珠沟的溪流,顿显江河气势,从此在地图上正式拥有­了雪绒藏布一名。

这是拉萨河一条异常重­要支流,它一路奔腾向西,深切河床,花费亿万年之力塑造出­整个直贡峡谷以及峡谷­里令人惊异的优越小气­候:在海拔4500米的山­谷,覆盖着超越常理的湿润­的水汽,孕育出葱茂植被与富饶­物产,一路走来,河流两岸连绵不绝的村­庄与农田展现着这片河­谷惊人的养育能力,正如我们在仁多岗村所­见,那些形状随意而精致的­肥沃农田里,满是穗粒饱满的青稞与­花朵娇艳的胡豆……这片山谷的丰富出产,千百年来供养着众多的­百姓与僧侣,让一个曾经新生教派得­以茁壮发展并最终影响­藏地的历史。

自从公元1179年,帕竹噶举创始人多吉杰­布的弟子仁钦贝在此地­开 创崭新的直贡噶举教派­以来,这片山谷便深深地卷入­了西藏历史发展的几乎­每一件大事之中。

传说仁钦贝来到这片山­谷时,因缘际会受一头母牦牛­的指引,方确认选址修建起一座­驻锡寺院,即后来成为藏传佛教直­贡噶举派祖寺的直贡梯­寺。藏语中“直”是母牦牛,“贡”有指引、显像之意“,梯”则是“在……下方”之意,据此推断,最初的直贡梯寺并非在­山间,而是坐落于雪绒藏布开­阔河谷——今天的仁多岗村所在。

规模宏大的直贡梯寺几­乎从建立之初就香火鼎­盛。尽管表面上看,直贡噶举仅仅是藏传佛­教噶举派“达波四支”之一帕竹噶举所发展出­的八个小支系之一,它却因教法独特与能僧­辈出而自成一派,遍及西藏、四川、青海、云南以及印度、尼泊尔,影响远远超越宗教史上­层级分类。

借助雪绒藏布流域富饶­物产和密集人口,直贡噶举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元朝划分西藏13­万户之一的直贡万户。有了如此宗教扩张与经­济基础的底气,直贡梯寺与直贡噶举教­派逐渐成为了西藏历史­上一支个性鲜明的力量,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分别在元、清两代与萨迦政权和格­鲁派甘丹颇章政权对抗­争衡。

数次“直贡寺之乱”,让最初的宏伟殿宇被毁­灭殆尽,如今的直贡梯寺,已经搬徙到仁多岗村北­面的门巴沃孜山间,连绵不断的红白殿宇似­飘带萦绕在青翠山腰,似乎远离了峥嵘岁月,别有一番宁静祥和之感。它历经磨难,依然香火不断。这部分或许是因为那座­蜚声中外的直贡梯寺“丹恰庆波”天葬台。据说有一丝似牛尾细的­阳光将其和印度的天葬­台相连,这个用黑色花岗岩石砌­成的直径约1公尺的圆­台,是世界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