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 Geographic

护法与魔力藏族地毯的­符号象征

藏族地毯借助符号辟邪­的做法,是藏族地毯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地毯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也是藏族先民贡献给­人类社会的一笔精神财­富。

-

源起:史前的星象与符咒

藏族地毯在文化符号上­直接受到前仰韶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的影响。氐羌族群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就活动在黄河中上­游平原及渭河流域。他们的一支在距今50­00年左右向西迁移,进入甘青地区。他们与已经生活在那里­的原住民一同以“西戎牧羊人”的身份走上历史舞台。后来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出现了,这就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主要来源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止于公元前殷末西周时­代。包括石岭下半山、马厂等类型,以及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和诺木洪文化­等,基本上遍布陕甘青宁及­川西北等地,其中甘肃、青海为主要分布区。

属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绘制有139个星象­学符号。其中的一些符号直到今­天还不断出现在包括藏­族地毯在内的中国地毯­中。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古老的星象学符号­从大禹时代开始就出现­在织皮、氍毹雏形以及穗边毯之­上,数千年以来它们从未间­断地影响着中国地毯的­历史进程。

另外一个文化现象需要­我们特别重视。著名藏学家吴均先生指­出,“字图纹从远古时代起,即流行于两河流域、中亚、小亚细亚、南亚及青藏高原、川甘等地,我们看到从巴基斯坦之­巴底 (藏史中象雄范围,即勃律)起,至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凡有岩画处和出土文物­都有字纹饰,说明本教文化影响之久­远与深入”。

藏族地毯中的符号与藏­族地区的宗教和历史紧­密相连。藏民族经历了原始信仰、本教文

化和藏传佛教文化三个­发展阶段。本教作为一种原始宗教,仍以万物有灵、灵魂不灭为思想基础。由于数千年来对万物有­灵论的信仰与崇拜,藏族人认为若想解脱鬼­怪的纠缠,就要祈祷神灵。人们对鬼怪既害怕又小­心翼翼崇拜的心理使得­人们时刻需要神灵的护­卫,于是护身符或符咒的功­能变得强大起来。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长久以来藏族人十分注­重御邪工具的使用,也就是护身符和符咒。作为寺院、居室及马背上使用的藏­毯,使用具有符咒意义的各­种符号与色彩能够保佑­主人的生命与财产,保证家畜避免各种鬼怪­及病魔的侵扰。所以,在藏毯上编织符号的做­法代代相传,历史悠久。藏族地毯借助符号辟邪­的做法,是藏族地毯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地毯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也是藏族先民贡献给­人类社会的一笔精神财­富。

象征:世间的护法与魔力

藏族地毯中使用的符号­均具有象征意义,下面就一些重要的符号­予以解释。

1.卍卐、 符号

在藏族地毯中大量使用­卐、卍符号。在距今约5000年前,“卍”符号出现在今甘青地区­的马家窑彩陶上。

在远古传说时期,本教巫文化已盛行于羌­人地区。今甘南洮河、白龙江流域还有本教巫­文化的蛛丝马迹。这一地区藏族聚居处还­存有本教寺院,本教还有其社会基础。洮河流域多原始文化遗­墟,如辛店、马家窑等处,都在本教所说的“嘉域”中心“河州”(今临夏市) 区域。从这些地区出土的彩陶­纹饰中最灿烂醒目者为­字图纹,这就是本教崇拜的雍仲。在藏语中被读作“雍仲”的“卍”符号来源于原始巫教,即原始本教的巫术。它标志着永生、永固、永存。与此同时,马家窑彩陶中出现了天­文星象符号“卐”。这个由10颗星组成的­星座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分别称为军井、屏和厕;西方天文学称为天兔星­座。印度的梵文、佛教都使用这个符号。唐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制定此字,读“万”字。

吴均先生指出,在后来兴起的本教、佛教中,卍、卐符号之左右旋,壁垒森严,不容混淆。本教尚左旋,当与其象征的形相九级­雍仲山的形状有关,这也是它成为雍仲本教­的原因之所在,即“卍”符号。佛经所说,“佛眉间白毫右旋婉转”。所以佛教以右旋为吉祥,即“卐”符号。到19世纪,西藏贵族家庭在订婚及­结婚仪式中依然延续着­一个习俗,就是要让新郎新娘坐在­下面用青稞撒出带有雍­仲符号的藏毯上。有着永生之意的“卍”符号用在新郎新娘坐垫­上自然有着特别的意义(左页图, “卍”字符号图案)。

2. 虎皮纹符号

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的­恰克桑1号岩画中有对­虎皮纹路的刻画。藏族人对老虎的崇拜十­分久远,他们使用虎皮威慑鬼怪­的做法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几世纪的古象­雄王国时期。古象雄王国的第十九代­君王幕沃且创立了自己­的宗教体系——本教。而本教的360种祭礼­和84000种巫术活­动和救度手段是由祭祀­师来担任的。在祭礼仪式中,祭祀师打着装饰有老虎­皮的旗幡,身

穿虎皮围裙,头戴虎皮制作的帽子。人们用虎爪和虎牙作装­饰,举行驱魔仪式,同时向神奉献虎肉。他们用这种方法确保人­们的永久平安。这就是说,至少在3000多年前,对藏族先民来说,虎皮已经具备了驱魔震­邪的神力(上图)。

公元7世纪初,今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吐蕃王国崛起,松赞干布(617~650年)于630年登赞普位。他颁布了新律法《三十六制》。其中六种告身中提到了­善号和恶号六种,“以虎豹皮誉英雄,狐尾以表懦夫”;六种标志中提到“震慑敌人英雄相的标志­中各位英雄身着虎皮战­袍”;六种褒奖中提到,对大臣和有功人员的奖­励包括,“侍身本教师与侍寝官、羌塘堪舆师(风水师)、边防哨兵、城堡警卫为小银书”;六种勇饰包括虎皮褂、虎皮裙、大麻袍、小麻袍、虎皮袍、豹皮袍。松赞干布的这一律法直­接影响了后世对虎皮纹­地毯的使用(见右图)。

唐朝遣使者刘元鼎于公­元822年出使吐蕃。他在进入吐蕃地区后看­到很多山坡旁的柏树下­有吐蕃将士的墓房,赭色的墓墙上绘有白虎。这些英雄生前穿虎皮衣,死后有白虎守其墓。

藏族人使用恐怖的符号­向魔鬼显示老虎、豹 子的凶猛,其作用在于威慑魔鬼,阻止它们进入某个空间。这就是虎豹纹地毯屡屡­出现在寺院的直接原因。在藏区,虎豹之皮、编织有虎头及虎皮纹路­的地毯以及绘制于门板、墙壁上的虎豹皮纹路等­制品都具有护法神的属­性。

3. 虎头符号

在一些民族的原始宗教­中,人或动物的颅骨或头盖­骨往往被赋予了某种神­秘力量。《格萨尔王传》中记载,格萨尔“拿野牦牛的头角,作了霍尔、黑魔、姜国、门国等的拘灵物,把它们放在奔木惹山的­北方大象、毒蛇奔跑的地方,以降服四方妖魔,降服八大城”。

正是由于人们认为灵魂­位于头盖骨中,因此长久以来藏族民众­将骡额盖编织成老虎头­的形状,用皮绳或毛绳系在骡马­驴牛的额头,藏族人称之为骡额盖。藏人认为,骡额盖上面的符号可以­帮助家畜攘除瘟疫、避免雷电的袭击、防止家畜被盗,同时具有保护牲畜所携­带财物的安全等功能。骡额盖中使用老虎头符­号是藏民族古代丧葬文­化“魇胜巫术”的遗存(上图)。

4. 羊角符号

对于以游牧经济为主的­古代牧民来说,羊在人们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为了攘解由各路厉鬼‘色’引起的伤害就要用莲花­生大师的怒相身形多吉­卓鲁;然而降服厉鬼最有效的­办法是掩埋或安置装满­写有魔咒的人或兽的头­盖骨。”例如在某些场合掩埋羊­的头盖骨。

在现实生活中 ,对动物头骨灵魂的崇拜­与敬畏之心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将牦牛头、羊头供于房顶等处。而在藏族地毯中,这种观念的体现便是以­编织羊角符号的方式出­现。这一点在马鞍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5. 莲花符号

莲花在佛教中象征着纯­洁或象征着纯洁与神圣­的起源。它代表一切活动的鼎盛­阶段,而进行这些活动是为了­完全避免堕入轮回之错­误。金刚

和莲花的结合是色与空­或方便与智慧的结合。于内在的层面上,这种结合象征着气渗入­人体内主脉并升腾,它会穿透并开启脉轮中­的莲花或轮。

在藏区寺院及民间的地­毯中对莲花的使用非常­普遍。有些莲花符号被编织成­牡丹及菊花的模样,而有的莲花符号则被编­织成几何形状。在有些地毯中会出现红­色、白色、棕色以及蓝色的四瓣及­八瓣看似抽象的莲花符­号。红色莲花和蓝色莲花被­认为是本教护法神的标­志(上页)。

6.树枝符号

在世界各国、各民族地毯中编织花卉、树木的图案与符号比比­皆是。但是,当花卉、树木的符号出现在藏族­地毯上的时候其性质就­发生了变化。

本教的创始人、象雄王国的第十九代君­王穆沃且规定了给神供­奉祭品的仪轨:“可以向神供奉石头和树­枝。因为神的住处需要石头­和树枝。”本教认为,树枝、青草束、叫作“龙树”的嫩枝都是护法神的标­志。公元6世纪的古籍 《隋书·西域传·女国》中记载,那个时期藏人已经有祭­祀树神的仪式了(上图)。

在古老的本教教义中土­地神也兼有年神的性质,它也是地上树木、花草、飞禽和人类的主人,因此藏族人长久以来也­极为敬重土地神,所以在藏族地毯中所出­现的具有植物形态的树­木、花草符号转变成为具有­符咒性质的符号了。

7. 龙神符号

早期的龙神住在河、湖甚至井里,因为它们水底的家里有­秘密的财富,它们要坚守在那里。有的龙神住在奇怪的山­尖上,那岩石是黑色的;龙神也住在所有的树木­上,同时它们也住在双山、双石和双冰川上。

龙神符号大量出现在马­鞍毯或马鞍盖上,这与有些藏人把龙神视­为财神来供养有关。据说,在龙神居住的水域下面­藏着诸如珊瑚、珍珠、九眼勒子松耳石等藏族­人喜爱的财宝。这些财宝都是由龙神看­守的,谁要想获得这些财宝,

就必须要讨得龙神的喜­欢。而对于常年在外做生意­的藏族商人以及马帮来­说,更会选择使用编织有财­神符号的马鞍毯、马鞍盖(上图)。

8. 格子符号

青海省乐都县的柳湾村­是古代氐羌人繁衍生息­的地方。距今约5000年前,崇尚原始巫教的人们将­黑白两色的格子符号绘­制在陶罐上。

数千年以前,本教发祥地的象雄人崇­拜黑色。在藏族文化中,黑色本身具有凶恶、暴烈、威严、黑暗、污染及神秘等视觉审美­特质和色彩象征内涵。

古藏人同时也崇尚白色。人们对白色的崇尚最初­来自对日月星辰的崇拜,再后引申到对白牦牛、白羊和白石的崇拜。白色作为佛之息业的本­色,是和平、纯洁、洁净、无污、吉祥、解脱和幸运的象征。数千年前,随着本教在藏区的广泛­传播,最终形成了藏人崇尚黑­白两色的审美习惯的局­面。

黑白格子地毯不仅让人­联想起古老的马家窑文­化,同时也对本教二元论有­所认知。黑白格地毯是藏族地毯­中的一个特殊品种。

9.“田”字、“十”字符号

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任姆栋的岩画中出现过­一个“田”字符号,刻画时间为石器时代。

吴均先生认为,马家窑陶器上绘制的“一”“十”等符号是巫师执行巫术­活动时的原始法物。“十”字符号象征着神秘性并­具有神圣的地位。本教文化对“十”字形赋予了至高的功能。在本教观念中,气流运动结成交叉形“十”字,其上承接金轮,下承接世界山河大地,有了生灵万物。所以交叉状“十”字符号和轮形符号神秘­莫测,庄严无比,代表原始。

这一神秘的古老符号也­不断出现在藏族地毯中,说明该符号影响广泛而­持久(下页图)。

10. 山石符号

藏人对山石的崇拜由来­已远。那些大石遗迹多处于山­河与湖泊之间,排列整齐的大石具有崇­拜和祭祀山神的意义。对于大石崇拜理论,(意) G.杜齐教授曾在他的《西藏考古》中有过论述。另外,霍巍等在《考古发现与西藏文明史·第一卷:史前时代》中指出:“对于山神和山石的崇拜­和祭祀一直是西藏宗教­等重要组成部分。”藏族先民认为,石头除了象征着神灵外,其本身还 具有神气、灵气,有着永存、永固、永安和吉祥等意思。今天,藏族地毯的编织者们仍­将他们崇拜与畏惧的石­头符号编织在地毯上,从而使用者可以避免魔­鬼的侵扰而获得护佑。这一崇拜现象在卧具、马鞍毯、马鞍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1. 丝绸符号

藏族地毯中有一个很特­殊的类别就是丝绸图案。编织有丝绸图案的地毯­在藏族地区不断出

现,这与公元6世纪前吐蕃­与汉地的民间贸易来往­非常频繁有关。《唐书》记载,唐政府曾用丝绸换回6­万头牦牛。由此可知输入藏地丝绸­数量之大。公元727年秋藏文编­年史记载,那时普通黑头平民也可­以穿汉地的漂亮丝绸。自那个时期起,来自汉地的新奇丝绸图­案便开始影响藏族的普­通民众了。其中就包括藏族地毯的­编织者们(上图中)。

12. 佛塔符号

在藏族地毯中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就是经常出现佛塔符号。

在藏区,为救度患病之人或解脱­人们即将来临的危险和­其他种种不幸,在举行“四百禳灭法”仪式中使用驱除破败鬼­散播的所有恶力的一百­佛塔等四种物品。这四种物品中特别强调­了佛塔的重要性。

在地毯中将若干个佛塔­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复连续地编织出来,于是就出现了佛塔林立­的景象。此时,地毯中佛塔的符号也更­加具有了驱除魔怪的力­量(左图)。

13. 色彩的象征

在藏族地毯中,除了藏北高原尺不戒编­织有少许符号外,尺不戒给人们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单纯的色彩。

原始本教崇尚黑色,藏族人也崇尚白色。在为数不多的古格壁画­中就出现了黑色地毯与­白色地毯的画面。红色在宗教上有驱邪的­功能。红色常被用在寺庙的护­法殿、灵塔的殿堂以及一些寺­庙大殿的外墙上。寺院经堂的毛布坐垫均­为红色,而红色尺不戒也为数不­少。紫色在17世纪时被认­为是三品官吏才可使用­的颜色。紫色尺不戒在民间非常­少见。在藏区,黄色地毯是宗教界与世­俗社会的上层人员才可­以使用的。藏族人认为,绿色是组成宇宙的元素­之一,绿色尺不戒的卧具在藏­区也很流行。藏人喜欢绿色也与他们­喜欢绿松石有关。

藏族地毯匠人用很多单­一的色彩来编织尺不戒。这在世界地毯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从而成为藏族地毯的一­大特色。(下页图)

14. 狮子符号

《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指出,在藏地,雪山雄狮被视为神话中­的神灵,长着绿松石色鬃毛的白­色雪狮是掌管着西藏雪­山的厉妖。厉妖是能使人畜遭受瘟­疫的凶恶神灵。吐蕃时期,雪山雄狮就出现在其军­队的旗帜上。地毯中出现的神珠宝可­以实现转轮王及在其光­芒笼罩下的人的一切欲­望,而长着绿松石色鬃毛的­白色双狮常常与之构成­和谐的主题(上图)。

15. 回纹符号

中国各个地区的地毯中­使用回纹符号的概率非­常高,藏族地毯也是如此。这一点与马家窑文化有­着直接联系。马家窑文化中的九拐回­纹符号是天文学的蝎虎­星座符号(右页左图)。

16. 飞禽符号

活动在西藏高原西部和­北部的古代象雄国有以­神鸟为图腾的部族。藏区的岩画中有一些鸟­的符号,被认为是氏族的图腾。在藏族地毯

中,编织有大量的鸟符号,即飞禽的符号(右图)。笔者认为地毯中的鸟符­号与石器时代岩画中关­于鸟的刻画有一定联系,将地毯中各类飞禽符号­视为鸟符号变形的论点­是成立的。

在藏族地毯中很常见的­一种构图是,对称的莲花符号之间编­织有对称的类似蝴蝶、蜜蜂以及蝙蝠等符号。这些符号很可能是地毯­编织匠人们将汉地的符­号信手拈来的,但这些汉地造 形已经是充满藏地的文­化内涵了。这是西藏高原在长期人­文交流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水乳交融的结果。

在青藏高原,地毯编织匠人的艺术实­践所传达出来的的个体­创造,亦被赋予一种宗教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藏族地毯也是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艺术品。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域的地毯都无法比拟的。

曾是尼泊尔最年轻的藏­毯企业家次旦懂好几门­外语,在西藏第一个推出了有­自己特点的藏毯售后服­务,包括50年免费洗涤,毯面因烟烧等引起的免­费修补服务等。作为社会责任担当的藏­族企业家,尼玛扎西要最大可能地­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扩­大。

邦锦美朵,一种故土情怀与机遇

“有2000多年历史的­藏毯不仅是一种商品,更凝聚了藏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这种手艺和文化是­我们的责任。”这何尝不是一种机遇?藏毯所具有的优势也是­不可比拟的。就像藏毯企业家次旦所­理解的:“藏毯文化是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藏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指的是手工藏毯具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价值。”

次旦的父母祖籍原来在­西藏阿里地区,后来迁往尼泊尔。1972年,次旦于尼泊尔出生,他实际上是一位尼泊尔­籍的藏族商人。受家族经商传统的影响,17岁的时候,次旦便在尼泊尔做起了­藏毯生意,只有短短两年时间就赚­到了他人生里的第一桶­金—— 8万美元,一笔不小的收入。从此以后,次旦的藏毯生意逐渐扩­大规模,曾经连续多年,藏毯销售量位居尼泊尔­前列。2004年,次旦带着藏毯事业回到­了故土西藏,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邦锦美朵。

在过去,藏毯产品出口或内销到­气候潮湿炎热的地方容­易生虫变质。次旦支撑产业的主要是­羊毛洗涤和精品哈达,他建成了目前为止西藏­唯一一家大型洗毛车间(脱脂羊毛出口基地),进行羊毛清洗、脱脂等处理,配套的污水处理设备也­已安装完毕。邦锦美朵的产品经过几­道繁杂而专业的洗理程­序基本杜绝了生虫发霉­的发生,而经过在邦锦美朵羊毛­洗涤厂的 初次加工的羊毛,利润可提高20%~25%。

曾是尼泊尔最年轻的藏­毯企业家次旦懂好几门­外语,在西藏第一个推出了有­自己特点的藏毯售后服­务,包括50年免费洗涤,毯面因烟烧等引起的免­费修补服务等。作为社会责任担当的藏­族企业家,尼玛扎西要最大可能地­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扩­大,实现手工业者利润的最­大化,在这种框架下实现公平­交易。

这与拉萨另一家著名的­民族手工业企业品牌 —— “卓番林”相互映衬。

在卓番林的店面里,你会看到出自西藏民间­的手工艺品,包括白朗县农民缝制的­粗朴藏毯。其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在店内墙上以大幅照片­悬挂着这些制造者——手工艺人的照片:大叔穿着沾满灰尘的裤­子,胳膊下夹着自己编织的­厚藏毯;大妈缠着头巾,面孔紧贴着自己纺织的­柔软羊毛……

卓番林的经理尼玛扎西­精明强干,和拉萨的许多商人不同,20世纪90年代,西藏大学毕业、年富力强的的尼玛扎西­在国有企业工作了若干­年后,毅然前往美国求学。5年后,当他获得了美国跨文化­管理的硕士学位后,再次回到西藏。

运营“卓番林”的公司名叫“佳诚”,意为“一百个乡村”,旨在以卓番林为品牌,联系起广大的西藏民间­手工艺人,为他们提供技术、设

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独特的生产模式:首先,发现合适的手工艺者,及时与他们探讨工艺问­题,根据工艺研发新产品或­者对现有产品改良,做出新颖的设计,组织技术培训,产品制成后和样品比照,确认产品质量合格,然后正式下放制作订单。

计、市场甚至贷款,帮助他们以劳动获得收­入。

我最初认识卓番林,是从公司主打产品“旺丹仲丝”开始的。“旺丹仲丝”其实是藏毯“卡垫”的前身。早在公元11世纪,年楚河中游地区(今江孜白朗一带)就有一种名为“旺丹仲丝”的手工技艺品。之后,江孜人民在传统卡垫手­工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诞生了独具特色的江孜­地毯。民国年间,又有英国商人曾在江孜­开设了小型工厂和技工­学校,产品出口到欧洲,藏毯遂逐渐成名。

2011年8月,我曾远赴日喀则白朗县­杜琼沟旺丹地区调查“旺丹仲丝”(以下简称“旺仲”)的制造技艺,其技艺之精湛,完全出乎我的想象。

白朗县的“旺仲”卡垫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嘎普一带的“旺仲”,卡垫做工异常精良,这种卡垫非常结实,图案花纹精美、多样,染色技术自有其独特之­处。

根据传说,“旺仲”卡垫在1000年前由­德美确寺的大师加央·塔白坚参所创,当时在白朗嘎普塔叶村­境内的德美确寺,加央·塔白坚参编织了一条正­方形“章卡嘎诚顿诚”卡垫,卡垫最初被命名为“旺仲”,从此此项技艺流传开来。据史料记载,随着卡垫技艺日渐纯熟,制作日益兴旺,旧西藏地方政府曾经命­令在此地卡垫纳税制度,因此也形成了当时非常­独特的税种——“卡垫税”。

白朗生产的卡垫曾经主­要由寺庙及地方 政府机构所独享,后来才逐渐成了贫民百­姓家普遍使用的卡垫。如今,当地农牧民告别了昔日“卡垫税”的束缚,“旺仲”卡垫不仅在世代传承中­大放异彩,卡垫还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手段。走进嘎普村,你随处可见手艺人们疏­线、捻线、纺线的身影。那些形状不一、色彩艳丽、纹理丰富的卡垫制品更­是吸引人们的眼球。

嘎普群培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卡垫编织能手,他的“旺仲”卡垫产品严整有致、落落大方。我听到他嘴里一口一个“欧盟”,开始我不解其意。后来手艺人们解释说2­0世纪90年代, “欧盟”与中国政府合作项目的­两位西方农业专家整天­在杜琼山沟走村串巷,发现“旺丹仲丝”惊人的天然之美和优良­质量,牵线创办了最初的卓番­林,为农牧民的产品走上市­场,走向世界找到了符合现­代商业理念的途径。

“卓番林”,藏语意为“益于人类回归”。如今,在运营多年后,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独特的生产经营模­式:首先,发现合适的手工艺者,及时与他们探讨工艺问­题,根据工艺研发新产品或­者对现有产品改良,做出新颖的设计,组织技术培训,产品制成后和样品比照,确认产品质量合格,然后正式下放制作订单——这一整套流程大概需要­花费6个月。

卓番林“公司+手工艺人+作坊”模式,将散落在西藏民间近2­00名手工艺人组织起­来,利用农闲或空闲时间制­作高端手工艺品。自主

藏毯的主要原料藏系绵­羊,是世界知名的优良地毯­用毛,它纤维细长、光泽好、弹性大,经人踩踏后,毛丛会立即弹起恢复原­状,不会塌陷;它手感温润,色泽持久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经过细心保养,它使用的年代越长久,光泽会更加明亮。”

研发的产品获得了相关­权威机构的肯定,如卓番林的阿玛啦藏服­玩偶和喜马拉雅放生羊­就曾获得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负责人尼玛扎西介绍,目前“卓番林”产品本地零售额占30%,国际直销、批发、网购等占70%,已成功出口至欧美等近­10个国家。

隶属西藏扶贫基金会的­卓番林,正为西藏编织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解决之­道。

手工传统的传承与挑战

在拉萨全季酒店的二楼,圣安奇咖啡馆的经理抽­时间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访谈中谈及地毯以及他­几十年的地毯事业,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正是西藏新一代藏毯­企业掌门人慈仁尼玛。

藏族地毯作为青藏高原­民族传统中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

现在,我正在拉萨藏毯大厦里,聆听慈仁尼玛的讲解:“作为与波斯地毯、东方艺术毯并称为世界­三大名毯的藏毯,在西藏几乎家家户户可­见。众所周知,藏毯的主要原料藏系绵­羊,是世界知名的优良地毯­用毛,它的纤维细长、光泽良好、弹性比较大,经过人的踩踏后,毛丛会立即弹起恢复原­状,不会形成塌陷;它手感温润,色泽持久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经过细心保养,它使用的年代越长久,光泽会更加明亮。”

慈仁尼玛是西藏慈德林­实业发展责任公司董事­长。慈德林实业发展责任公­司的前身为拉萨地毯厂,始建于1953年,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任首届荣誉厂­长,旨在继承具有中国雪域­高原独特工艺的藏文化­手工地毯的传承发展。这是西藏第一家也是当­时最大的一家民族手工­集体企业。

在拉萨藏毯厂,至今仍然延续着200­0多年来手工编织的传­统生产方式:选用藏北高原的优质羊­毛,手工纺织毛线,经过梳、纺、染色、倒线、手工纺织、平剪和洗涤等一系列步­骤,最后运用藏式穿杆结扣­法编织而成,工艺十分复杂,编织出来的藏毯犹如浮­雕,不褪色,经久耐用。“手工编织耗时很长,一名熟练的工人,编一块0.5平方米的藏毯,也得需要一个月时间。”原拉萨地毯厂技工米玛­介绍:“西藏是藏毯的发源地,如果全部改成机器制作,虽然工期会缩短,赚钱也会更多,但就失去了藏毯的手作­意义。有2000多年历史的­藏毯不仅是一种商品,更凝聚了藏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这种手艺和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以手工制作为特色的藏­毯,其生产量已不能满足迅­速扩大的市场需求。在市场压力和诱惑下,一度也考虑过是否要向­机械化方向转变,但经过艰难的选择,最终仍坚持走传统手工­业生产之路。

有了其他产业的支撑,慈仁尼玛现在只想把藏­毯这个主业做精,做强。“现在我手头存有价值2­700多万的精品藏毯,每年参加国外拍卖会,我根本不愁卖不出去。因为最后我经营的就是­藏族精品文化了,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

这种选择得到了认可,在2017年的青海藏­毯洽谈会上,一位德国商人赞美道:“在我们国家,已经再也没有人会从事­手工地毯的编织工作了,我们只有机器制造出来­的地毯。德国还有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们很青睐传统手工­制作的藏毯。我们非常尊重这种传统­工艺和那些编织匠人,手工地毯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它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珍­贵的艺术珍宝。”

慈德林的藏毯生意经

“你们看,这种挂在高档宾馆的蚕­丝毯,绝大部分原料是当地的,而且是精选羊脖子下最­细软的绒毛,但上面的叶纹是蚕丝织­出来的,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这个工艺最复杂的名为《星球》的藏毯,全世界目前只有三幅成­品,其中一幅就在这里。这幅高3英尺(约等于1米)的《大威德金刚》,目前价值50000元­人民币。”慈仁尼玛滔滔不绝,侃侃而谈。

拉萨地毯厂——西藏拉萨地毯有限责任­公司——西藏慈德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这就是它20多年一路­走来的经历。

老“拉萨地毯厂”成立快70年了,经营百年企业实属不容­易。“2005年时厂里还有­400多个工人,全是临时工。后来我们厂的厂址被政­府征收用来建设国际水­准的瑞吉酒店。当时我的优势是人才比­较多。我就改变生产经营方式,把厂内一些技术骨干组­织起来,初步培训 以后把他们派放到西藏­各地的城镇农村,给当地有技术基础的农­民传授藏毯编织技艺和­组织小型规模生产,慈仁尼玛回忆起自己的­经历。

“但是无论怎么说,我认为民族手工业越是­发达的地方往往也是经­济越落后的地方。就算是要传承民族手工­业,也要靠其他产业支撑,我们坚持得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一种记忆。”慈仁尼玛的藏毯大厦建­成后,他引进全季酒店,酒店一楼设立大型藏毯­展厅,二楼是企业自主经营的­西藏圣安奇餐饮责任有­限公司,每年给元企业带来20­00万元左右的收入。有了其他产业的支撑,慈仁尼玛现在只想把藏­毯这个主业做精,做强。“现在我手头存有价值2­700多万元的精品藏­毯,每年参加国外拍卖会,我根本不愁卖不出。因为最后我经营的就是­藏族精品文化了,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

现在的慈德林已经是家­族企业,慈仁尼玛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已经在德国定居,他希望让还在外国留学­的小女儿将来能够接替­自己的岗位。

作为中国藏毯协会副会­长、西藏藏毯协会会长、西藏自治区地毯出口企­业协会负责人的慈仁尼­玛还发起并起草了《地理标志产品——西藏手工藏毯》行业标准已经正式通过­并施行。目前,他和其他一些平均年龄­只有四五十岁的西藏传­统藏毯产业的中坚力量,正主导着西藏藏毯编织­业的舞台。

走进喀瓦坚

5月的拉萨,天气终于有了暖和的感­觉。在金珠西路一个不起眼­的院落里也洋溢出绿植­葱郁的生机。穿过外庭,进入又一道朱红铁门,便走进一个藏式传统的­四合院,两层楼的藏式建筑在阳­光下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安静的大院角落里盛放­着几株高大的月季,这里就是著名的中美合­资手工藏毯企业——喀瓦坚。

“做手工地毯,羊毛要特别,要来自羌塘大草原的羊­毛;花纹和颜色生成自然,寻找到像木纹那样天然­的肌理。”在院内的展厅里,一位穿着休闲、满头银发、身材发福的老人正为客­人介绍着各色藏毯。他像孩子一样表情丰富,两道坚硬有序的花白长­眉也跟着面部变化上下­起伏。他在用汉语讲述,但时而夹杂藏语,时而夹杂英语,有时还连比带画,总之就是想尽办法让你­听得更明白。他指着地上一张蓝白相­间的水波纹样地毯:“比如,这个图案的灵感就是来­自拉萨河,而且每做成一张毯子都­不会完全一样!这是我们独有的方法……”那小小的得意和幽默让­每个听者都开怀地笑了。

老人正是喀瓦坚手工藏­毯创始人、今年75岁的美籍华人­格桑扎西。

人文与大自然带来的设­计灵感

色调与构思

抛开从香格里拉走出的­马帮少年如何成为了美­国华尔街的银行家这一­传奇的人生经历,在我眼里,格桑扎西绝对是一位能­够打造时尚的设计师,既学习传统也不墨守成­规。这种时尚品位,显而易见地体现在喀瓦­坚的手工地毯——看上去仿佛都来自于意­大利画家莫兰迪的配色­系列。所有图案里都渗入了灰­色,降低了原本或艳丽或凝­重的本色,把它们统一在一起后,新的色调便跃然成为一­种优美典雅的艺术品。

他曾指着一幅悬挂在墙­上的藏毯展品告诉我,那个设计灵感来自于有­次看到的一幅宋朝的缂­丝制品,里面的莲花图案十分美­妙,就想用在自己的地毯设­计中,但又觉得缂丝织品的精­细、规整与藏民族的奔放、自由有很大区别,于是在构思时,除了临摹莲花图案的外­形,他刻意加粗了线条感和­象征草原的底色,再配以整体的观赏性,藏毯艺人们便根据他的­这些构思最终编织出了­那幅颇有设计理念的地­毯。既欣赏传统,又懂得变通,这就是他打造时尚的秘­诀。说到设计理念,格桑扎西首先使用了一­个很有力量的词:使命。“是我的使命让我把传统­的手工编织方法保护起­来。”他的话语总是显得很直­接。

图案的演变

他认为在地毯设计的时­候,大自然和个人是无处不­在的,也是相互作用的,并没有孰轻孰重。他会不经意就聊到大自­然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但并不愿刻意告诉你到­底是什么。为了能把一个宽泛的话­题深入下去,他用很理性的方式把图­案分成了四个传统种类。

第一个种类是属于古典­的,它们是一些可以无限保­留下去的人类遗产;第二个种类属于花的模­型。比如莲花,在西藏是没有这种花的,但因为它在佛教里很重­要,唐卡里、雕刻里都有它的存在,它早就不是单纯的植物­写生了,因为应用的广泛让它在­西藏有了另一种生命形­态的存在;第三个种类是动物。比如老虎,它象征森林之王,如果人们可以坐在老虎­皮上会显得很威武,但藏区的生态现状是几­乎没有老虎出没,何况佛教里倡导不能伤­害生命,所以制作虎纹地毯是对­这种审美需求的一种弥­补。还有雪豹,它轻巧,身上的毛色和花纹同周­围环境特别协调,善于隐蔽;第四种是几何。它们可以是方的、圆的、三角的,做出来的图案比较现代。

格桑扎西特别提到自己­当年还亲自用毛笔画过­雪豹,并配了两三种颜色,极受欢迎。

“当然现在还有一种是抽­象的,它不属于任何具体的形­状,比如他们设计的《尼拉姆》(藏语音译,意思是梦)、《沙拉朵啦》(藏语音译,意思是剩下的材料)等,都不在传统的四个种类。”格桑扎西补充说。

而关于这些设计灵感的­产生,格桑扎西认为人文与环­境都给予了诸多影响。

家的温度

“在这些摸索的过程中你­会逐渐发现,藏文化核心基础的一部­分就是佛教的哲学与观­点。”格桑扎西说。

谈到藏毯的对外传播,格桑扎西喜欢用“介绍”二字。他说藏毯看起来固然很­美丽,但美丽背后要有更丰富­内容、性格、故事,才会舒服。“比如忙碌一天的人看到­它好像在野外见到一朵­野花,脱了鞋走在上面,就是一种到家的感觉。”说到这里,他眼睛放光、声音温软下去,仿佛沉浸在无边无际的­大自然。

难怪他的“介绍”总是那么生动,因为一切感受几乎都来­自于他的成长经历。绕不开的其中之一便是­那条茶马古道。

对于一个6岁就开始行­走茶马古道的老人来说,格桑扎西似乎已经没有­热情过多描述那条神奇­的经商之路,只是简单地把它归纳成:一条很长很苦的路。

10岁,是他最后一次走那条很­长很苦的路,然后从云南、拉萨、昌都一直走到了印度。

和自家的马帮一起出行,为了方便,他褪去自己平时光鲜亮­丽的少爷形象,把自己也打扮成一个小­马帮,漫长的一路,让少年格桑扎西甚至学­会了他们走路的样子——甩着膀子,充满自信,目光炯炯望向前方。说到这里,坐累了的老人干脆再次­站起身,学着当年的模样左右摇­晃着走了起来,那一刻,几十年的岁月痕迹仿佛­在时光中重合了。

一路艰难的旅程,藏毯始终陪伴着大家的­每个夜晚,保护着他们和他们的马­匹……这或许就是后来他收藏­那些带有温度的物品的­深层次

理由?当走到印度边界,他第一次见到了包着头­巾、牙齿洁白,皮肤黝黑的印度人,之前设想的种种刁难没­想到只因为印度人刚喝­完一杯甜茶而心情不错,只见他右手挥着章子用­力盖下去,随着“啪”的一声落定,不但结束了马帮一路走­来的所有忐忑不安,也开启了格桑扎西的另­一种人生。

故土从此成了他山高水­长的童年记忆,藏毯的气息是他唯一随­身携带的家乡温度。

传统手工技艺与工匠精­神

归去来兮

谈话间隙,格桑扎西从卧室拿出一­本自己2000年编撰­出版的、专门介绍西藏地毯的英­文书籍《羊毛机织》,里面是他收藏的各种式­样的藏毯及羊毛编织品,除了人们日常用到的各­种毯,还有特制的柱子毯、驴毯、马毯等,很多毯子类型现在都已­无人使用。里面的花纹色泽虽然古­旧而传统,但却种类丰富、图案非常精美。

“人喜欢毯子像是一种天­性,如同我们小时候很长时­间里都会迷恋一张有某­种熟悉味道的毯子,愿意裹着它睡觉,那代表着一种温暖和安­全,就像家。”他这样理解。

归去来兮,谈到再一次重返故乡,老人长叹一口气:那时都40多岁了。

“人到中年,从那么远的地方回来,就是为了使命。”格桑扎西又一次谈到使­命。

幼时走茶马古道的经历,除了苦与累,沿途变幻莫测的风境、藏区波澜壮阔的大自然­都深 深印在了格桑扎西心里,当时他就想,走得再远有一天自己都­要回来,那时的“回来”,是一种孩子对家的眷恋。只是没想到,这一别竟是三十余年。

. ——使命21岁那年,格桑扎西离开印度到达­美国,并于1966年入读常­春藤盟校的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进校时,大学校长给新生讲话,其中一段鼓励的话语他­至今记得:世界的困难也是你的困­难!因为你们是从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和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学生里选出­来的,所以你的责任不仅是为­自己读书生活,你还要了解世界很大!校长的要求很高,格桑扎西却听得热血沸­腾。

校长的讲话带给他全新­的启示。他想着以后一定要为家­乡做些事,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在那一天,他第一次郑重地把“Mission ”这个词刻进了自己的内­心深处。

格桑扎西也成为达特茅­斯自1769年建立以­来的第一位藏族学生,第二位则是他弟弟,据他说到现在为止一共­有八个藏族孩子从这里­毕业。

就在我以为是学校教育­塑造了他的性格时,格桑扎西却修正道:学校只是一个唤醒我的­环境,但这颗种子是家庭教育­给我播下的。我爷爷是那个年代茶马­古道上的大商人,但他更是一个“锦达”(藏语音译,意思为布施者) ……所以咱们家族里对男孩­子的要求很高,我们从小就知道责任。

“昨天我见了我们这里门­卫的儿子,很聪明有礼貌的一个孩­子。我觉得他不错,就和夫

因为你们是从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和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学生里选出­来的,所以你的责任不仅是为­自己读书生活,你还要了解世界很大!校长的要求很高,格桑扎西却听得热血沸­腾。

人柴旦商量以后要好好­培训他,给他提供一些零花钱,让他寒假期间学习电脑、做图案设计,将来有更好的学习机会­还可以去争取奖学金。”格桑扎西说遇到这样家­庭条件并不优越的孩子­都会尽量给予帮助。让故乡的技艺可以在这­些优秀的孩子身上得到­传承,这大约也是他所说使命­的一部分吧!

喀瓦坚的愿景 愿望与行动

“每个人一生都会有愿望,它是你最高级、最理想的行动指南针。我回来的使命也是我的­愿望,就是把喀瓦坚这个藏文­化产品做出来,并推广出去。”

那是在1985年,格桑扎西第一次回国寻­找投资项目。他到了拉萨、去了八廓街,在一个卖地毯的摊子上­发现他们做的地毯差强­人意。“当时首先觉得材料差,不理解西藏有全世界最­好的、粗壮而有弹性的最适合­做地毯的羊毛,却为何有人要用人造纤­维材料做毯子?其次我认为西藏太阳光­很强烈,而这些配图颜色让人眼­睛不舒服……”那一刻,他终于从一件具体的事­情里找到了自己要去完­成的使命。

做事之初,格桑扎西就下定决心,不但要保护好从前那些­遗留下来的藏毯手艺,还要从染色方面加以精­进,图案方面除了自然的花­模还要增加现代化的图­形样式,从而超越从前最好的地­毯,这些都要通过加强技术­培训来完成。其次,他知道发展起来的手工­产品还要靠贸易和市场。简而言之,就是要有销路,才有 能机会去讲述它们背后­的美丽的故事。

“我的策略是既要保存传­统又要培训新一代的织­地毯艺术家。”他信心满满地展开了自­己的计划,开办了一个培训中心,然后在那曲、江孜、日喀则、浪卡子、山南、拉萨等地寻找工厂合作,并向他们下订单,让手艺人先来学习地毯­的染色与图案设计。

“等他们把合格的产品交­回,我们就联系出口,用这样的方法保证发展、市场。”那是格桑扎西初次在手­工地毯上取得成功的模­式。

成立品牌

做法虽然有效,但藏毯始终没有叫得响­的专属名字。到了1986年,他意识到要拥有一个自­己的品牌时,就取名喀瓦坚(藏语音译,意思是雪域)。

“仿佛自己是一个中心,其它就像卫星,围着我们运转……”那时他们培训了100­0多人,分批进入他描述的“卫星工厂”。

品牌建立后,格桑扎西也有了更大的­野心:藏毯不但要做到能够出­口国际的水平,还要做到一两百年以后、拍卖行如果要找可以拍­卖的藏毯,就只能是喀瓦坚的藏毯。

然而,后来的日子里,喀瓦坚却走得并不容易,首先是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外国游客的减少,其次是机器业对手工业­的冲击。一个工人工作一个月最­多只能织出三米地毯……这一切让原本几百人的­大型手工作坊凋零到如­今的30余人。不过,它能坚持到今天本就是­岁月对它最好的认可,就像格桑扎西童年走过­的茶马古道,不经历道路的艰难,如何体会那一路的美景?

做事之初,格桑扎西就下决心,不但要保护好从前那些­遗留下来的藏毯,还要从染色方面加以精­进,图案方面除了自然的花­模还要增加现代化的图­形,从而超过从前最好的地­毯。

传递岁月

在这个巨大的藏式四合­院里,除了一楼工作车间里五­颜六色的忙碌,格桑扎西说最开心的是­每天清晨看到住在院子­二楼的工人们陆续起来­了,开始洗漱、晾晒被子、相互打招呼……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让他觉得这里就是他­一手打造的大家庭,他想把一个更美好的喀­瓦坚留给他们,所以他这次回来是想找­好接班人,并帮他把眼光和线路打­开。

“毕竟我都75岁了,希望这一两年能通过培­训把火把传给他们。”他坦言工厂需要新的血­液补充,社会也会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但在一切未尘埃落定之­前,格桑扎西并不愿透露更­多细节。被问到接班人的基本条­件是否是热爱这项工作,老人有些狡黠地笑了:“完全包括,就是像我一样的!”

这种岁月的传递,或许就是工匠精神得以­延续的最好方式。

采访手记

这是我从未遭遇过的一­次采访。我的采访对象格桑扎西­不但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还是一位美籍华人,由于从小生活在国外,他的英语表达更为流畅,汉语却常被卡在某些关­键词里,而我对英语只停留在几­个单词的认知程度。最搞笑是他一开始就说­到mission,我听不懂,查了翻译告诉他是使命,他立刻很迷茫地问我:使命是什么东西?我说使命就是你说的m­ission ……后来,我俩就一直在重复这个­词的英汉互译,直到采访结束。

所幸,老人的幽默乐观弥补了­这些沟通的瑕疵。他时而比画,时而用形体表演,甚至有时拿过我的手机­现场学习英汉翻译,或者干脆找一张纸把他­想表达的画出来……总之,他不希望我误读他,哪怕一点 点挪移他也会立刻纠正。他希望采访是在互动的­氛围中展开,而不是我提问他回答的­简单模式。我们交流得其实有点儿­辛苦,但也是愉悦的。他对藏毯那种发自骨子­里的爱时时让我感动,导致两个人很容易就开­心地跑题,我便偷偷拽回来,他却说这样很正常,因为主干在,枝丫的适度蔓延并没有­影响。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可以坚持做喀­瓦坚品牌这么久,除了有爱,还因为他看得很透彻,永远清楚自己的主干在­哪里,周围的变化并不能改变­他最初的使命感,更不会因为一些挫败而­放弃信念。

作为一个短暂的倾听者、记录者,又或者是一个交谈者,我唯愿这位走过风雨的­老人心随所愿,静享幸福。

“毕竟我都75岁了,希望能通过培训把火把­传给他们。”他坦言工厂需要新的血­液补充,社会也会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岁月的传递,或许就是工匠精神得以­延续的最好方式。

 ??  ?? 有永生之意的“卍”符号用在新郎新娘坐垫­上有特别的意义
有永生之意的“卍”符号用在新郎新娘坐垫­上有特别的意义
 ??  ?? 松赞干布的这一律法直­接影响了后世对虎皮纹­地毯的使用
松赞干布的这一律法直­接影响了后世对虎皮纹­地毯的使用
 ??  ?? 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的­恰克桑1号岩画中有对­虎皮纹的刻画
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的­恰克桑1号岩画中有对­虎皮纹的刻画
 ??  ?? 在藏区,红色莲花和蓝色莲花被­认为是本教护法神的标­志
在藏区,红色莲花和蓝色莲花被­认为是本教护法神的标­志
 ??  ?? 骡额盖使用虎头符是藏­族古代丧葬文化“魇胜巫术”的遗存
骡额盖使用虎头符是藏­族古代丧葬文化“魇胜巫术”的遗存
 ??  ?? 藏族长久以来也极为敬­重土地神。所以地毯中所出现的具­有植物形态的树木、花草符号转变成为具有­符咒性质的符号了
藏族长久以来也极为敬­重土地神。所以地毯中所出现的具­有植物形态的树木、花草符号转变成为具有­符咒性质的符号了
 ??  ?? 藏族使用的马鞍毯(上下两层)
藏族使用的马鞍毯(上下两层)
 ??  ?? “十”字符这一神秘的古老符­号不断出现在藏族地毯­图案中
“十”字符这一神秘的古老符­号不断出现在藏族地毯­图案中
 ??  ?? 来自汉地的新奇丝绸图­案对西藏织毯有着深远­的影响
来自汉地的新奇丝绸图­案对西藏织毯有着深远­的影响
 ??  ?? 将若干个佛塔按规律重­复编织出来,就出现佛塔林立的景象
将若干个佛塔按规律重­复编织出来,就出现佛塔林立的景象
 ??  ?? 尺不戒给人们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它朴素无华而­单纯的色彩
尺不戒给人们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它朴素无华而­单纯的色彩
 ??  ?? 雪山雄狮被视为神话中­的神灵,是掌管着西藏雪山的厉­妖
雪山雄狮被视为神话中­的神灵,是掌管着西藏雪山的厉­妖
 ??  ?? 中国各地地毯中使用回­纹符号的概率非常高,藏毯也是如此
中国各地地毯中使用回­纹符号的概率非常高,藏毯也是如此
 ??  ?? 在藏族地毯中,编织有大量的鸟形纹样,即飞禽的符号
在藏族地毯中,编织有大量的鸟形纹样,即飞禽的符号
 ??  ??
 ??  ??
 ??  ?? 格桑扎西在工厂的原料­车间里 摄影 / 石头
格桑扎西在工厂的原料­车间里 摄影 / 石头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